佛教的最高概念是?


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既然說到最高的概念,那麼可不可以理解成為是「對於佛教真如最徹底的文字表達」呢?

如果是的話,以下摘錄的這篇文章,確實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

直指覺性赤見自解

蓮花生大師著

劉立千 譯漢

布楚活佛倡印

一、 書名《深法寂靜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覺性赤見自解》。

二、敬禮

頂禮覺性自明三身尊。

三、述意

我將開示《深法寂靜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如是直指自己覺性之法,有緣善男子,應善自領悟!

三昧耶,甲,甲,甲。

四、直指心性(覺、明、現)

唉瑪火(奇哉)!一心之內圓滿包容了輪迴與涅盤,它的本性無始即然,而你卻不知道;明和覺從未有間斷,而你卻不認識;它處處皆無礙顯現,而你卻不了解。因此,為使你能了解心性的本面而作開示。三世諸佛講說了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除了覺悟此性外,過此說者佛未曾說。經典遍滿虛空不可計量,究竟教誨只有直指覺性三句話。此現量直指諸佛之密意,既無前行,也無後修,導入之法,即此而已。

五、一心

吉哈!有緣弟子且諦聽!所謂心者頗為廣泛傳播而聲響亮,但對此性不了解或邪解和了解片面,由於未能正確如實了解之故,遂產生了無量的宗派之學說。而一般平庸士夫未悟此性,對自己的本面自己不知道,故不斷流轉於三界六道而受苦。他們皆因不悟自心本性而成過。

煩惱的聲聞獨覺,只了悟無我的一面,雖欲求證悟而不能如實得悟。其他因受各自宗派和理論束縛不能見到心的光明,煩惱聲聞獨覺執著能所而成障礙,中觀執著二諦邊見成為障,下三瑜伽執著觀想念誦成為障,摩訶阿魯執著界覺成為障。

於無二義分之為二而致誤,若二不能融合為一不能成佛,因為皆是一心,輪涅本來無分別,若去斷離取捨仍流轉於輪迴。因此現將所作法事一齊放下,指示你一切精華即此赤見覺性自行解脫之法。當你悟到一切法本自大解脫,則知大圓滿是圓具一切。

三昧耶,甲,甲,甲。

六、名相

稱之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說存在,它卻沒有一法存在,說根源,它卻是輪迴苦與涅般樂種種生起之根源。由於對他的見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門。從名相講它有無窮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性或本心,外道則稱它為梵我,聲聞獨覺則稱無我教義,唯識家稱之為識,有人稱它為般若到彼岸,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有人稱它為大手印,有人稱它為唯一明點,有人稱它為法界,有人稱它為一切種,亦有人稱它為平常心。

七、明空覺性

現在為你直指進入覺性之法有三要:過去之念不留痕迹而明凈,未來之念未曾生起而鮮潔,現在之念住於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即此平常的覺了之心,若自已對自己作赤露觀照,觀之並無所見,惟有明明亮亮覺性現量赤裸裸地顯露出來,並非任何實成,惟有空空洞洞,這明亮和空洞不二,閃閃發光。它既不是常,非任何所成,亦非是斷,然又光明燦然。其存在非單一存在,而是多種均能覺了和顯明。也並非多種所合成,而是不可分割的獨具一味。總之,這唯一的自覺性絕非是從他而有,如此方是直指事物的實際情況。

八、三身

在一覺性之中三身無別而完具。因它什麼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它的空性本光明亮,是報身,因它能無礙顯現一切,是化身,三身是圓具於一心中之體性。

九、本來心性

今當用強制直指之法引入此性。你的當下覺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麼能說你不了解心性?對此覺性本來無可修持,你怎麼能說修持沒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覺現量就是這一念,你怎麼能說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個覺明本無間斷,你怎麼能說未見心之本面?心之思維者原本就是它,你怎麼能說找不到那個動念者?對它沒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麼能說作而無得?本來不須修整,聽之任之就可以,你怎麼能說無法進入安靜?你只要無為無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麼能說對它無能為力?覺、明、空(現)三者本是無別元成,你怎麼能說修之反而無成?本覺是無有因緣自生元成,你怎麼能說不能努力精進?念頭是當下生起當下即消,你怎麼能說無法對治?當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麼能說對它不能認識?

十、心性喻

心性真的是空寂無根,自心無實猶如太虛空洞,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斷離之見,那自然智慧真的從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陽的核心,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覺性智慧真的相續不斷,相續不斷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各種念動真的不可認知,妄念無實好像空中微風難以捉摸,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現真的就是自現,外境自現好象鏡中反映影像,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脫,自起自消,好像空中雲彩,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

十一、心外無法

不屬於心之法非別有,除心而外那有能修和所修。不屬於心之法非別有,除能行持和所修持外那有其它存在。不屬於心之法非別有,除所守三昧戒而外那有其它存在。不屬於心之法非別有,除所證果而外那有其它存在。再三觀察!仔細觀察自己的心。

十二、性光

當你外觀虛空時,而心這時已無妄念起動之殘餘,你又再觀自心時,亦無妄念起動之起動者,那麼,無染的心性清凈而光明,這就是你的本覺光明空寂之法身,好似無雲晴空升起的太陽,雖無形相卻能明確的知道,對於此義悟與不悟差別極大。

十三、自生

從本未生而是自生之光明,這是覺性的嬰兒,可是卻無父母,真希奇!這覺性誰也未造而是自生智慧,真希奇!它既無生也無由而滅,真希奇!它既現量而明在,卻無人能見,真希奇!縱然流於輪迴也不變壞,真希奇!縱然成佛也不增好,真希奇!它是大家都有,卻無人知道,真希奇!你還翼望在他處得果,真希奇!它就是你自己,卻別處尋找,真希奇!

十四、見、修(定)、行、果

唉瑪!這個當下的本覺明朗而無實質,僅此,即是無上的知見。它是無緣地包容一切而是又離一切,僅此,即是無上的觀修。它無造作,是世間放任無拘,僅此,即是無上的行持。它是不求而從本既是元成,僅此,既是無上的證果。

十五、四乘

指示無誤之四乘:見解不錯之大乘,即此當下的覺性本具光明,因其明而無誤謂之乘;

觀修不錯之大乘,即此當下的覺性本具光明,因其明而無誤謂之乘;

行持不錯之大乘,即此當下的本智本具光明,因其明而無誤謂之乘;

果位不錯之大乘,即此當下之心本具光明,因其明而無誤謂之乘。

十六、四釘

今開示不變易之四釘:

所謂見地不變之大釘,即此當下的覺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謂之釘;

所謂見修不變易之大釘,即此當下的覺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謂之釘;

所謂行持不變之大釘,即此當下的覺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謂之釘;

所謂果位不變之大釘,即此當下的覺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謂之釘。

十七、無住

指示三世一如之要門:過去之跡不追,拋棄過去的觀念,未來不迎,斷絕意識的關聯,眼前念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即然無法可修,則什麼都不修,即然無可散亂,則堅持不散正念,在此不修不散的狀況中只用赤裸觀照一切,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然。當它生起時,則稱為菩提心(覺性),因無所修則超越一切所知境,因無所散它的本體澄澈光明,現空是本自解脫,明空是為法身。一旦悟到佛道之中無可修習,即此時:便現見金剛薩綞。

十八、無見

下面開示把六種邊見推到窮處之教授:不論不同的見解既廣且繁,你的本覺心性是自然智。它是沒有能見和所見,不管見與未見而尋覓那能見者,連求見者自己也找不到,此時便是把邊見推到窮盡處,見之底蘊就到這樣的地步。見和所見什麼也沒有,若不落於根本無有之斷空,這當下的覺性明明了了,便是大圓滿見。對此悟與不悟並無分別。

十九、無修

不論不同的觀修既廣且繁,你的本覺心性平常一樣的通透赤裸,能修和所修並無分別。不管你修與未修而尋覓那能修者,若是找不到那能修者,這時便把觀修推到窮盡處,修之底蘊就到這樣的地步。修和所修什麼也沒有,若不落於散亂昏沉和掉舉,這當下無造作的覺性明明了了,便是無作平等三摩地。入定不入定並無分別。

二十、無行

不論不同的行持既廣且繁,你的本覺心性就是唯一明點,並無能行和所行。不管行與未行而尋覓行者,若是找不到那能行者,這時便把行持推到窮盡處,行之底蘊便到這樣的地步。從本以來就無能行所行,若不落於迷亂的習氣,當下之心無造作明明了了,切勿去作修整和取捨,這樣便是清凈行持。清凈不凈並無分別。

二十一、無果

不論不同的果位既廣且繁,你的本覺心性就是元成三身,並無能證和所證。若是尋覓能證果者,卻找不到那能證果者,這時便把果位推到窮盡處,果之底蘊便到這樣地步。無論什麼果皆證不得,若不落入掛慮和取捨,這當下的覺心自明元成,了悟現證三身僅是自己所具,即此便是本來成佛之果。

二十二、中道

覺性是遠離斷常八邊,不墮任何一邊才謂之中道。覺性就是那覺念恆常不斷,空性乃覺性之核心,是故則稱之為如來藏。若明了此義則超勝一切,因此又稱它叫智慧到彼岸。超越思維從本離邊故,是故其名為大手印。這僅是悟與不悟之差別。它是輪涅苦樂一切之根,故又被稱為一種(阿賴耶)。它在安住無改平常之位時,即此清楚明亮的覺性,故又稱為平常心。不論安它什麼美妙的名稱,實際就是當下的那一點靈知而已。

二十三、勿外求

除此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可以追求。比如象在家中而外出追蹤,即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頂亦無可得。除心而外再無別佛可求。若不認識心而向外馳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好比一個傻子進到一大群人中,為熱鬧的場面所惑,而忘失自己。由於不認識自己而去它處尋找,誤認別人是他自己。同樣,如果不知萬物的本性,不知外境原來是心,而仍誤入輪迴,不見自心是佛則障涅般。所謂輪迴與涅般全憑覺明與無明,就在剎那一念,二者並無分別,若還以為存在於心外是迷誤。迷與不迷之體都是一個,一切有情的相續心並無有二,不須修治,自然放下即可解脫。若不覺悟這迷誤之性出自自心,你便永遠不能了悟法性實際。

二十四、空喻

自己應當覺照自己那自起自生者,這些境相起初從何生?中住何處?最後歸何處?若加觀察如井中的鴉影,烏鴉從井飛去,除井外再無其它。同理,境相(表相)皆是由心所生,即從心生起,又由心中而散失,唯此心性是盡知盡覺,空而且明,從本就是明空無別猶如虛空。自然智慧現量的光明中,確定一切這便是它的法性,現有一切是它的表相,然而它又是均在心中覺知,因此,悟到這個心性是覺而靈明猶如虛空。但心性表示如虛空,只是一個比擬,是一個暫時的片面表詮,因為心性有覺性,空而無所不明,虛空卻無覺性,只是空而頑空。因此,心性的實際不能以虛空作譬。總之,要無有散亂地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五、表象(心境)

這些世俗境界的各種現象,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皆會消滅。比如現象界中的一切輪涅法,只不過是唯一心性的表象而已。何時心性有所改變,則生起外境改變的表象,所以一切皆心之表象。六道眾生只認取各自的境界。有些外道則見為斷常二分,密法九乘中各各見各自觀點,故所見不同立說也就各異,由於所執各異,分別耽著而迷亂。你若覺了一切境相皆為心,雖見表象不執不取,這便是佛。

二十六、一切皆心

境相由於執著而起錯亂。你若是了知執著的念頭就是自心,則當下自然解脫。一切所現只是心的境界,外器世間現為冥頑之物亦是心,內有情世間現為六道眾生亦是心,現為上界天神安樂的境界亦是心,現為三惡道的苦惱亦是心,現為無明煩惱三毒亦是心,現為自然智慧之覺性亦是心,現為善念涅般亦是心,現為魔鬼作障亦是心,善現為佛神和悉地亦是心,現為各種清凈境界亦是心,現為無分別專一而住亦是心,現為形相顏色之萬物亦是心,現為無相離戲境界亦是心,現為一多不二亦是心,現為非有非無亦是心,所以沒有任何境界不屬於自心。

二十七、赤見覺性

心性不滅,任何境界都能現起,雖然現起,亦如海水與波浪並無有二,故在心性內解脫。所立不滅,任何名言皆可安立,而實際呢,心只有一個,即此一個,也是無源無根。從任何一邊看它,什麼也看不到,不見實法,因此也無任何存在;但也不見虛無,而是覺了和光輝燦然。它更不是各別差異,而是明空無別。當下自己的覺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而仍無存在的主體,雖無自性而實修則真有覺受,只要能真實證悟此性,則一切都將解脫。因此,在根上並無利鈍之分。如菜籽牛奶雖以油作為內因,若不擠壓,怎麼能出油汁?一切眾生雖真實具有如來性,若不修證,眾生如何能夠成佛?肯修證即牛郎也可悟道,雖不會講理,仍能從現量中得到肯定。如親口嘗過糖的滋味,那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不了悟真性,即使班哲達亦會生迷亂,不論他博通九乘的道理,缺乏現見而去求遙遠的傳聞,雖剎那亦未接近佛道。一旦覺悟此性,一切善惡當下清凈,若不悟本覺,則所造任何善惡諸事業,皆是積累上升天界和下墮惡道的輪迴之業。若是了悟自心空慧。則全無善惡之可得,如同虛空的空中積不了泉水,所以空性之中無功德與罪業積存之境。因此要赤見自己的本覺現量,這赤見自解是何等奧妙!是故必須求悟此自覺之性,秘奧封禁!

二十八、結語

奧妙!直指覺性赤見自解,為利益後來濁世有情故,將所有續經、教敕和要門,凡已所知者都簡單的扼要而書寫,現在傳授或作伏藏隱藏,發願使未來有緣者能遭遇此法。

三昧耶,甲,甲,甲。

此開示覺性現量之著述,名為赤見自行解脫,是鄔堅教主蓮花生之所作,願直到輪迴未空之間利生無盡。

註:(如果你看了之後覺得真是無上正法,出於分享的心態,點個贊也算是法布施於有緣的。合什禮敬蓮花生大士)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邊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如太虛空無邊際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平等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性平等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遠離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畢竟空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難屈伏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足跡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無名體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虛空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入息出息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不可說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此中無尋亦無伺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名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受想行等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轉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無去來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不可引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不可取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盡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畢竟盡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生滅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無滅生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作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諸作者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知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諸知者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移動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死生者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調伏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可調伏性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如夢 如響 如像 如幻 如光影 如陽焰 如尋香城 如變化事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如夢所見廣說乃至如變化事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染凈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染凈因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塗染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彼所依法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戲論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諸戲論事永滅除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慢執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破壞一切慢執事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動轉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住法界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離染著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覺一切法非虛妄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等起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於一切法無分別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寂靜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於諸法相無所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貪嗔痴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除滅一切三毒事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煩惱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離分別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離有情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達諸有情無所有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斷壞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此能等起一切法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二邊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離二邊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雜壞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以一切法不雜壞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取著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超過聲聞獨覺地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分別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一切分別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分量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諸法分限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如虛空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於一切法無滯礙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常苦無我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於一切法滅壞逼遣無執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空無相無願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達一切法都無所有遠離諸相不可願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知所空法不可得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四念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知身受心法皆不可得。廣說乃至超諸聲聞獨覺法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如來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能如實說一切法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自然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於一切法自在轉故。

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正等覺波羅蜜多。

如是善現。於一切法能正等覺一切相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68843.htm?adapt=1fr=aladdinbd_source_light=1701851 )


苦集滅道,是所有佛法的核心。



其實現在的佛教和當初釋迦摩尼的想法已經有很多不同了。。


煩惱的止息


謝邀。

聽說是「悟」


離開一切人為的概念,就是佛教的最高概念,說最高概念,即非最高概念,是名最高概念

這個意思是說佛教的最高境界是離開高下,長短,深淺這些二元對立的,也沒有所謂的「最高概念」


瀉藥

首先不得不說。這問題居然問的這麼沒邏輯。

概念就是概念,分啥高概念和低概念,還最高概念?

「媽」是個概念,「外婆」是個概念,哪個概念高?!

一米八五的那個高!

其次,在我嚴重懷疑題主是想問,佛教里最高的境界是啥的前提下,答這個問題。

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裡擱!泡泡澡,看看錶,舒服一秒是一秒!


當然是四諦了,所以學佛一定不要忽略小乘佛教,這種很常識性的問題也只有大乘佛教徒能問的出來。

佛教的理論基石是緣起,一切萬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但是緣起不能算最高理論(包括性空也一樣),因為太抽象了,太概括了,說了和沒說一樣,就好比問一個人怎麼樣做人,他回答說要好好做人,這句話沒錯,但是太概括了,說了和沒說一樣。佛陀在緣起的基礎上,提出來十二緣起,這樣就會更具體,圈定了一個佛教的範圍,雖然萬事萬物都緣起,但是佛教不看其他的緣起,只看這十二緣起,因為這十二緣起和解脫相關,是論述眾生輪迴的因緣,所以十二緣起相對於一切法緣起,屬於一種理論升華。基於十二緣起,佛陀進一步總結,即苦集滅道,通過不斷觀察十二緣起,佛陀提出來一種價值觀,即十二緣起都是無常的生滅變異,無常是苦,提出來苦聖諦,也就是說這十二緣起都是苦的,同時,因為彼此之間的緣起關係,進一步總結出集聖諦,即苦的原因,基於苦的現象以及原因,又提出來滅聖諦,認為苦可以滅,而且苦當滅,最後提出來道聖諦,即如何成就滅諦。這四聖諦是釋迦牟尼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在原始佛教中,所有聖者開悟見法都是見的這四聖諦。

《雜阿含》第393經說,佛陀以四聖諦成就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以四聖諦成就,辟支佛亦以四聖諦成就,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來佛教理論的升華過程,一切法緣起(性空)--&>十二緣起--&>四聖諦,一切法緣起或者十二緣起都是客觀規律,雖然十二緣起比一切法緣起更加具體,但是依然是規律,規律只能說是一種世界觀,但是不能算價值觀,當理論升華到四諦的時候,就會變成價值觀,產生了好壞,取捨的分別,只有價值觀才能體現出佛陀的思想境界,而世界觀只是價值觀的一個前提,因此高度上來講,四聖諦最高。

大乘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提出來空性最高,說四諦沒有空性究竟,因為四諦只體現了人無我,但是沒體現法無我,空性就是指一切萬法緣起性空,即法無我。如果這樣學下去,方向感就會越來越弱,一切法緣起性空太概括了,指導不了我們的取捨,沒有任何價值觀在裡面,這是佛教的理論基礎,但不是佛陀的最高證悟。


謝邀!

無常、苦、無我


佛法沒有死角,有死角說明沒有學會佛法。

佛無定法,無我無住,

一切法皆是佛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覺。

學佛是學做一個完整的人,豐富的人,智慧解脫的人,慈悲奉獻的人。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修一切善法,即得三藐三菩提。

沒有那個」最高的概念「,如果有了最高的概念,就是起了分別心啦。


謝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我想這就是諸佛教導的最高理念。

意:心念,可以理解為凈化自己的心。

我個人將這四句話理解為,持之以恆不斷的修行。

簡單來講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直到自己的行為完全符合天地自然的法則。

我們的行為有身、口、意三種。

身、口為腦,意為心,So我們可以把修行理解為修腦和修心。

修行的四字真決:法、練、悟、行。

找到一個方法持之以恆不斷的練習,然後再來參悟,最後踐行於生活中。

修腦:儒家的思想就是從修腦開始: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微細的法到粗淺的法,告訴我們如何成為聖賢。儒家的核心還有就是:五倫八德,告訴你在什麼關係中,什麼環境中如何以何種身份序位過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

其次是修心:簡單講就是戒、定、慧,再具體一些就是八聖道,也就是十日內觀禪修,從粗淺的法到微細的法,從心的最根部改變習慣性的行為,最終直到成聖成賢。


謝邀。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喝茶,吃餅,打架,罵人


現在你們可以嘗試了解自覺精微的一面。到目前為止對你們來說那是屬於無意識的,你們的真我在無意識當中,不在知覺當中,它在無意識之中,你們還未能知覺到它。但一旦你們得到自覺,它便開始流經你們的意識,意思是說你們可以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知覺得到,因為你們的神經系統是你們的能量(Chetana),你的知覺。人類的知覺系統只是中樞神經系統,但現在這個中樞神經系統開始能夠感應到那生命能量,真我的光流通於它,此所以稱為三摩地(Samadhi),三摩地的意思是無意識,當無意識變為意識,便可稱為三摩地。 ——公益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Shri Mataji)


仔細看了諸位的回答,都不是太滿意。說一點我自己的理解吧。

先排除幾個不對的選擇。

  1. 有人說最高概念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好的宗教,這句話大概都適用。所以,沒有顯示出佛教的特性來。既然不是特性,最高概念也就無從談起。
  2. 有人說最高概念是「苦、集、滅、道」四聖諦。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還是不對。阿羅漢於禪定中以四聖諦見道,但所見之道若不於僧團中如理實踐,則無用。為什麼?因為在禪定中「析色明空」,空有各別,所見之空為離有之空,並非究竟。所以,與阿羅漢所見之道相比,接下來的僧團踐道才是更為重要的。這樣看來,四聖諦所見之道不是最高概念,而僧團實踐也不屬於「概念」。
  3. 有人說最高概念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這一條初看有點道理,可細細思量卻有不對的地方。君不見《涅槃經》說「常、樂、我、凈」?不見《中論》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所以,無論說「無常、苦、無我、垢」,還是說「常、樂、我、凈」,都是佛法二諦。「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二諦皆為真實,但執著二諦即失佛法大意,即不究竟。既不究竟,當然不是最高概念。
  4. 有人說佛教沒有最高概念,因為佛法「離於名相,離於高下、有無、斷常」。這一條看上去也是好有道理的,但仔細想來還是不對。這種說法還是留了一個尾巴。為什麼?因為是否可以說那「離於名相,離於斷常」之理即為佛教的最高概念呢?既然如此,則佛教就是有最高概念的,這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下面說我的理解。

針對以上的(3)和(4),吉藏大師曾說,「二諦但為教門,非關境理」。什麼意思呢?佛陀宣說「諸法了無所得」的真諦和「諸法隨世間而有」的俗諦,是為了令學人於「有無、斷常、真俗」的二邊見中了悟不二之理,雖然不二,但執著不二之理,不二即還成二見,所以實無「不二之理」可得。所以(3)的錯誤在於執著真諦為最高概念,(4)的錯誤在於執著「非真非俗」的不二之理為最高概念。

那麼,畢竟如何呢?因為真俗二諦只是言教,不是境理,那麼實在是沒有一個所謂的「不二之理」在那裡等著你去證悟。說不二,不二即是二。不二之理連佛祖也無法宣說,只能借二諦說之。所以,約真諦說「無因無果,無常無我」,約俗諦說「因果歷然,常樂我凈」。二諦皆為真實,二諦相互反對,二諦皆不究竟。

我所理解的佛法,就存在於二諦之中,卻實在沒有一個「最高概念」可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信仰?現在的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
如何看待穆斯林進入酒吧?
佛祖是神嗎?佛具有神通嗎?
理性與信仰衝突嗎?為什麼佛教是最理性的宗教?
關於信仰,你有什麼看法?

TAG:世界觀 | 信仰 | 禪宗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