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一瞬間你認識到人類的科技沒有想像中的發達?

在攝影課上列印照片的時候有人抱怨說,他以為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很厲害的地步了,然而竟然還存在無法準確地把顏色從電腦里轉移到紙上的情況。覺得他的感慨很有趣,故有此問。


至今,所有的人類都出生和消亡在這個半徑為 6371 km的行星上。

人類最遠只到達過 384400 km (1.281光秒) 外的月球上,而且只有1969年-1972年間的12人而已,從此再無人類登上任何地外星體。

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旅行者一號,經過近38年的航行終於來到太陽系邊緣附近,距地球約0.002光年 (其實太陽系最廣義的邊界半徑可能有1光年)。

人類發明無線電到現在過了大約115年,也就是說人類發出的任何信號理論上最遠也只到達了115光年外,而銀河系的半徑約為50000光年。也就是說,在以地球為中心,半徑為115光年的球狀空間以外的任何地方,除非主動搜尋,否則根本沒有可能知道地球上有任何智慧生命的存在。

現在速度最快的人造宏觀物體(還是旅行者一號【注1】),速度大約為62136 km/h (0.0057%光速),以這樣的速度,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4.24光年)還需要超過70000年(不過其實旅行者一號並沒有朝那個方向前進,所以永遠到不了),到達銀河系中心需要近5億年,到離銀河系最近的仙女座星系需要450億年 (不過其實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40億年後就很有可能要相撞了)。

仰望星空,人的肉眼理論上可以看到幾千顆恆星,但在我和你的有生之年,人類幾乎沒有希望到達其中任何一顆求打臉,真的。

如果把科普和科教也算入「人類科技」的一部分,那人類科技就更是弱爆了。各種迷信、反智、反科學仍然四處橫行;科普得不到重視,沒有被當做一個獨立學科進行研究;教育幾乎人見人欺,經費往往誰都能挖走一塊;NASA已經做得夠好了,但經費佔政府總支出的比例已連續二十年下降,現在只有登月那幾年的八分之一左右;人類的整體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和政治結構似乎更有利於低效的內耗而非科技發展。

當然了,你可以說宇宙是 The Final Frontier (最終邊境),不急。但我覺得對宇宙的嚮往是人類好奇心最純粹的體現,而如果人類的好奇心開始消退,不再偶爾抬頭仰望星空,那人類的科技發展大概也快到頭了。

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這部將要推出的紀錄片:Fight For Space

【注1】:最快人造宏觀物體其實應該是太陽神2號或一個核動力窨井蓋,詳見 核動力窨井蓋 -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 知乎專欄

這裡有一個摘錄了劉慈欣博客的回答,可以看看:在哪一瞬間你認識到人類的科技沒有想像中的發達? - Yang Alex 的回答

再放一個關於如何科學地開腦洞的回答,幫大家重拾一下對人類的信心:知乎上有哪些腦洞開得極好的答案? - 知乎用戶的回答,裡面搜集了一幫geek是如何一本正經地把腦洞開成黑洞~


iOS都更新到8.2了,iPhone還是扛不過一天一充。

2016.10.21更新:iOS 版本10.0.2,iPhone 6S 一天一充。

2017.10.13更新:iPhone發布到了 iPhone X, iOS 版本 11.1,iPhone 7S Plus 一天一充。


學醫之後,就倆想法。這病治不了?這也tm治不了?


電池的技術相對於用電設備來講遠遠跟不上進度,無論是能量密度還是充電時間,乃至於電池的價格。

1.雖然手機越來越炫酷了,但是電池的體積還是那麼大,以至於手機的一大半體積是電池的體積。

2.電動車之所以難以普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充電時間長,持續里程短,價格昂貴。這些是電動汽車的硬傷,短時間裡看不到大幅度改善的跡象。

核聚變發電遙遙無期

這個大家都懂……50年前就說核聚變發電將在半個世紀內成為現實。可是現在還說有50年,可見可控核聚變的難度。這個可控核聚變不是說實現不了,而是控制它的能耗比核聚變產生的能量還多……


大概是生病了以後去醫院,看病需要做各項檢查的時候

……

現代醫學的發展不過短短兩百年,可是因為發展的太過迅速,讓人們感覺醫學已經特別發達,但事實上,醫學遠比想像的更為複雜。病因的診斷過程其實和推理破案無異。

還在18世紀初,醫生只需要兩個簡單的分類:掌管草藥的內科醫生和掌管鋸刀的外科醫生。

此時用藥還崇尚Doctrine of signatures(以形補形),最常見的例子如小米草,花型如眼睛,被稱作「明目草」。

不僅是外形,顏色、氣味、觸感、棲息地都能成為聯想的關鍵,不知道他們是否認可石楠花的藥用價值。

圖/小米草

至於外科醫生,一身功夫則全在刀快。事實上除了截肢以外,複雜的手術根本無法開展,缺乏麻醉、無菌術、輸血的安全保障,手術成功與否都已經不重要。

畢竟在此之前,外科醫生的祖師爺——理髮師僅僅能夠做點放血、去痣的簡單手術。放血療法統治西方醫學界數個世紀,許多大人物都極度依賴放血療法,像落櫻神斧華盛頓戎馬一生,最後也是栽在放血療法上——連續放血2.4L,治到身亡。

同樣在18世紀,英國醫生Harvey揭示血液循環的秘密後,輸羊血療法也曾紅遍大江南北,直至教廷發布禁令才終止這一夢魘蔓延。

此時的醫學迫切需要發展,隨意一個正經的醫學發現就能為全人類續上好幾秒。

不知道多少醫生貢獻了自己的腦袋和腦洞,數不清的無辜病人莫名為醫學獻了身,醫學發展終於迎來了新的曙光。

18世紀的愚昧最終被科學沖刷,生物學、化學、解剖學、微生物學直接帶領醫學走進新紀元。

短短數百年,人們開膛破肚琢磨清楚了人體的構造,外科技術進行空前的興盛時期——想像力的興盛。

隨著麻醉技術和無菌術的誕生,外科醫生們的想像力才逐漸轉化為現實,一些假想被否定,一些假想成了外科學的基石。

圖/《人體的構造》

同時實驗藥理學也打破了「以形補形」的謬論,義大利生理學家Fontana從上千種藥物的毒性測試中,悟出了天然藥物中的活性成分才是葯的本體。

化學家從植物中提純活性分子,人工合成藥的春天到來,春風吹綠了醫療行業,偶爾也吹吹披頭士亂糟糟的頭髮。

細菌、病毒一類的微生物也褪去了神秘面紗,微觀世界成了醫學嶄新的戰場,人們不再只會恐懼,擁有與死神爭分奪秒的實力。

只是,微生物們的升級換代比醫學發展也不逞多讓,人類的認知往往趕不上微觀世界的迅速變化。

社會快速發展,交通興旺發達,此之種種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了人類健康上。

繁雜的病情、相似的癥狀仍然局限了醫生的認知,數百年前的尷尬情景今日仍在重演。

舉個栗子,眼科疾病青光眼便是其一,青光眼早期沒有任何癥狀,而待眼壓急性升高時才會出現眼紅眼痛視物模糊,不過此時已經需要急救。

寄生蟲疾病也同樣難以診斷,如弓形蟲引發的流感、發燒、發冷,班氏絲蟲也同樣會導致發燒、發冷、皮膚感染(嚴重時導致象皮病),這都能夠輕鬆阻擾一個醫生的判斷。

醫生診斷病情時,普通的咳嗽也可能需要拍X光,也許是為了診斷正確。

圖/班氏絲蟲

生命醫學的領域中本就還有許多需要科學家探索和研究的地方,比如腫瘤、癌症等等。

在醫學還沒能發展到無所不能的情況下,普通人需要做的是相信醫生,診斷出真正的病因遠比檢查費用重要的多。

Ps.溫馨提示:生病看病請去正規醫院診斷治療,切勿走進莆田系,自己去百度癥狀,和相信路邊小廣告等偏方。


核電站相當於高級開水壺

能源基本靠燒開水


體檢,醫生的手指進入我菊花的一瞬間。


說兩個常見卻被忽略的。

1)感冒沒有特效藥

感冒藥只能減輕癥狀。

所謂,吃藥一周痊癒,不吃七天康復。

其實包括口腔潰瘍在內的很多常見疾病我們都了解的不是很清楚。

就像上面有個答案提到的,【我們甚至連口腔潰瘍的病因都不知道】。

2)地溝油

尚無有效手段檢測地溝油的有害成分。

No Evidence of Harm.

儘管普遍認為食用地溝油對人體有害,但大多數地溝油樣品(特別經過黑心廠商化學處理的樣品)在現有實驗室的研究手段下都滿足」NEH「。我們至今仍然無法靠現有手段檢測出地溝油有高於食用油的危害

【不了解地溝油的請看:食用地溝油對身體的損害,具體體現在哪? - 健康】

如果被標以調和油標籤,根據現有國家標準油脂質量和衛生標準,幾乎是不能鑒別出來。這說明了目前的油脂質量、衛生標準尚不能很好的用來鑒別地溝油,也就是為什麼前段時間衛生部會像社會徵集地溝油檢測方法的原因。

如果現在一個油脂可以達到國家油脂的質量、衛生標準即為可安全使用的話,目前經過良好工藝處理後的地溝油均可以安全食用。

還有維基百科:地溝油

至今 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檢測和鑒別地溝油的標準方法與程序

面對自然界的複雜系統,人類的科技水平完全停留在表層。

【什麼是感冒】比【什麼是廣義相對論】更加複雜。


所有稱自己「智能」的東西,實際上沒有一個是「智能」的;

尤其是在它們假裝自己智能的時候,總給我一種「是你腦殘還是我腦殘?」的感覺。


1、宇宙這麼大居然還沒發現其他文明,也不知道原因。

2、無法治療最基本的疾病例如感冒和口腔潰瘍,甚至連後者病因都不知道。

3、人類的飛行器都飛出太陽系了,居然在地球上才挖了個12Km的淺坑,當然更深的地下是什麼東西還全是靠猜。

4、恐龍存在了165000000年人類居然剛剛才知道,至於它們是怎麼消失的,還是猜。

5、還有很多人因為飢餓而死亡。

6、只有12個人上過月亮,還得感謝納粹。

7、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半個世紀過去了都還沒實質性進展。

8、愚蠢人類居然把三分之一的時間浪費在床上。

9、人類能源還是化石燃料的天下。

10、能源轉化基本靠燒開水。

11、人類投入科學研究和教育的資金百分比還是個位數。

12、邪教、反智團體橫行。

13、好吧,我突然意識到第一條的原因了,大概是它們覺得我們蠢爆了。


機械工程專業…

當我發現這一專業本科教材很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就沒變過的時候…

比如熱力學裡的各種循環

材料力學裡的各種基本計算方法


縱向分析人類近現代的科技發展成就可以看出,依賴計算的科學領域(比如信息通訊、智能醫療)普遍發展較快,放在更廣闊的歷史區間里去看,其增長速度甚至不是線性的,而是呈現幾何增長的趨勢。(樓上有答主提到癌症,但事實上相對來說目前對攻克癌症的研究是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進展飛速的)。

但是,一旦下沉到一些更為傳統的領域,就很容易發現變化其實並沒有設想的快。

說一個,飛機

飛機的時速曾在「協和式飛機」(超音速飛機;與協和醫院無關,謝謝)時期達到了巔峰,但是隨著「協和號」的棄用,也就再也沒有過任何進展。

「協和式飛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商用超音速客機,而所謂超音速客機,即飛行速度比聲音傳播速度還快的飛機,一般客機從紐約至倫敦要花上7小時,但「協和號」只要3.5小時,等於縮短了一半的時間,而最快的一次紀錄連3小時都不到!

(如圖所示的這一架是由英法合作投入大筆資金打造的飛機,S型前緣細長三角翼是這種飛機的主要特徵)

「協和式飛機」研製成功之後曾投入商用,並在20世紀將商業運輸推向新高峰。不過因為協和號速度快,機票價格當然也不便宜,例如由紐約飛往倫敦的票價就要至少6980美元 ,因此協和號的乘客多半是政商名流,也給了外界「高貴名氣」的形象。

然而,乘載人類新歷史的「協和號」卻在2003年正式退役。原因有很多,首當其衝的是「空難」

2000年7月25日,法航4590號班機空難。當時,法國航空一架協和式客機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起飛時,被跑道上一塊金屬薄片割破輪胎,輪胎碎片擊穿油箱,最終造成客機失事。

這次事件造成機上109人全數罹難,讓眾人開始對「協和號」的安全性感到懷疑。

此外還有分析稱,隔年的「911」事件讓全球人心惶恐,不敢搭乘飛機,國際民航業的普遍不景氣加劇了原本就高油量、高投資、低營收的「協和號」的生存困境

然而,即使恐怖襲擊事件沒有發生,由於IATA((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關於超音速運輸機的客運里程成本目標一直沒有變過,從而不僅使「協和號」囿於成本降不下來步履維艱,還直接導致波音公司的SonicCruiser(音速巡航者)飛機在21世紀初期一直停留在圖紙上。

(部分事故現場圖片)

最後,負責營運的英國飛機公司及法國航太公司不堪各方面壓力打了退堂鼓,決定讓這項一代科技結晶在飛行短短27年後畫下休止符。

雖然此後歷年都有報道聲稱,超音速甚至超越地球公轉速度等多的超級飛機即將「復出」,但是毋庸置疑,航班的飛行時間有增無減的情況,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依然沒能得到改善,並且預計還將長久的持續下去

在晚點的那一瞬間,你會同時驚奇的發現,你的飛機這麼多年都沒再快過,不是嗎?

由此可見,「協和號」的技術沒有不可攻克的問題,或者說還有改進空間,其也曾取得過一些應用方面的成功。但是,當技術為其產生的必然損失付出代價時,如果不堅持、不下大決心,最後也難以繼續,這種阻礙甚至比科技本身的阻礙更多一些。

所以,從這個案例中或許我們還能得到一些其他的啟示——有時候,人類並不缺乏科技進步的能力,只是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其中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於,其實科技的進步是很快的,但是通常會有一些政治或商業的原因,阻礙其走向成熟的應用領域。

比如政治因素的影響。

冷戰期間人類的軍備投入不斷升級,航空航天技術因此得到迅猛發展,不得不說加加林的「人類的一大步」也堪稱是戰時的成就。然而進入和平年代之後,各國的相關投入相比戰時肯定大有縮減之勢,從而轉向其他更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如果人類願意在某些領域投入足夠多的、持續的資金和人力,就一定會取得可見的進步。

再如經濟因素的影響。

一個東西即使技術過關,但是沒有市場的話就不會被規模化,而沒有規模化意味著製造成本降下不來。現代社會是一個商業主導的綜合體,普通群眾不會為科技進步買單,只會為自己欲求的滿足掏錢。人類每年在如何「吃得更好和穿得更好」方面投入了許許多多的錢、時間和精力,創造出了五花八門的商業模式,使得個體生活的便利性和豐富性大大增強。進一步講,當大量優秀的人才都去服務「氪金玩家」的時候,又怎麼會有多餘的人才去獻身科研呢?

至少在航空航天領域,可以說,和平年代的科技進步其實是很緩慢的,壓倒性的技術優勢,基本只迸發在「殘酷的競爭生態」中。


1.人類連經典力學框架內的3個物體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運動方式都研究不清楚。

2.人類連足以支撐自身生存的生態循環系統都做不出來。如果有朝一日人類真的要登陸火星的話,總不能帶幾年的食物上飛船吧。

至於說冬眠技術啥的,我不知道我快老死的時候能不能發明出來。到時要真有這玩意我肯定報名做志願者,看看能不能到未來再續個命,蛤蛤蛤。


1.胃鏡,實在太原始粗暴了。我知道有膠囊胃鏡,可性價比太低,而且存在很多局限,如不能在可疑患處停留,期待遙控膠囊胃鏡。

-------------------

有朋友說已經有遙控膠囊了,只是還存在一些不足,那麼就期待技術得到優化。

2.飛機依然會因為某些非人為因素損壞掉落。非人為因素的車禍也一樣,脆弱的人體被堅硬的物體高速損壞,給人的感覺很原始。

3.未被攻克的絕症。例如癌症的現有治療手段對某些種類的癌症也許有一定效果,但對另一些癌症而言粗暴又低效。

4.許多疾病的發病原因都是「至今不明」

想到再增加

ps:

其實不少設想,技術方面都不成問題了,可由於成本過高或其他問題導致無法普及,無法真正惠及全人類。

說起雨傘,就像我們幾千年都一直在用筷子一樣,這是因為筷子雖然歷史悠久,然而對於中餐而言它確實簡單又高效,雨傘也一樣。個人認為這些禁得住時間考驗的工具會繼續流傳下去的。

幾年前設想過3D試衣、試鞋功能,目前似乎已有眉目,很期待。

十幾年來發展最迅猛的是信息領域,從大哥大到似乎無所不能的智能機,它給人造成了人類一切科技都非常發達的假象。


醫療水平都飛躍發展好幾百年了,

但是全人類對「增高」這種事情居然一丁點辦法都沒有你敢信?

-

「那個……梅西,上次你拜託的事情我問過了……」

(;′⌒`) -


一個和十萬個地球_workership_新浪博客

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髮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於崩潰,制止目前正在發生的比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走了三十億年,我們幹嘛來了?_workership_新浪博客

sec 1

人類的共同理想是什麼,這是一個比較複雜問題,但卻能夠有一個比較確定的答案。設想就這個問題對全球六十多億人進行一次全面的問卷調查,就像前一陣兒問你幸福嗎那樣,統計出來的主流的答案是可以大概確定的: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物質財富豐富,制度民主,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過上幸福的生活。把這樣一個理想做為全人類所有種族和國家都認可的理想,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注意這裡面有一個隱含的前提,無論說「社會」,還是說「世界」,其實都是指的地球。無論是學者、政治家還是平民,說到兩個詞的時候,潛意識中很少往月球軌道以外想。那麼,對於全人類的共同理想,我們可以精簡為一句話:在地球上過好日子。

為了考察這個理想的遠大程度,我們樹起一個參照物:在落後的農業時代,一個居住在偏遠閉塞的小村莊中的老實八腳的農民的理想:種好自己祖傳的一畝三分地,冬天把炕燒的暖暖和和的,娶個老婆,生三個孩兒。

這個參照物已經足夠低矮了,想想那個「放羊——娶媳婦——生娃——放羊」的說法,現代人顯然對這個低矮的人生目標充滿輕視和憐憫。

那麼就讓我們進行一番比較,為了量化,我們這裡提出一個「理想指數」的概念,就是人安於生活的地區的半徑,與他經過努力能夠到達的世界的半徑與之比值。

先看看那個農民的理想指數:首先確定他生活地域的半徑,按照他的卑微理想,應該是從所居住的村莊到自己的田地的距離,這個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平均2公里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再看他經過努力能夠到達的世界的半徑,按照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應該可以從村裡的教書先生或某個外來人那裡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叫地球的大圓球上,取赤道周長的一半20000公里,即是他能夠經過努力到達的世界的半徑。那麼他的理想指數是2/20000,即0.0001。

再看那個叫「人類」的人,他所安於生活的區域的半徑正好是那個農民知道並通過努力能夠到達的世界半徑,即地球赤道周長的一半20000公里;他所知道的宇宙半徑,目前大約是150億光年。但到達其它太陽系外的其它恆星已經遠超過他的能力,甚至現在看來有可能永遠都到達不了,所以我們不考慮太陽系之外的距離;太陽系的最遠邊界是奧爾特星雲,距太陽約1 光年,按照他的飛船現在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要走兩萬多年,也不考慮;我們只考慮太陽系的外圍柯伊伯帶,平均距太陽有200億公里,這應該是合理的,因為他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已經飛出了150億公里,肯定能夠到達這個距離。那麼,人類的理想指數是20000/20000000000,即0.000001。

現在我們看到,人類的理想指數,只及那個老實八腳農民的1%,換句話說,他那讓現代人輕視和憐憫的低矮卑微的理想,其實比全人類的理想宏偉了100倍!

sec 2

地球生態就像時間長河中的一個旋渦或一道孤立波,動態的平衡隨時都會被打破,隨時都可能發生巨變甚至崩潰。

舉一個例子:全球海平面上升或下降12米,對脆弱的現代人類社會都將是巨大的災難。前者大家已經熟知,沿海城市和經濟區將被淹沒,向內陸遷移的大量人口將導致難以想像的社會動亂和經濟崩潰;而海平面下降更為可怕,因為這種下降的惟一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冷致使陸地冰川增加,在這種氣候劇變情況下,全球的農業體系將完全崩潰,在達到新的穩定前,現有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能死於飢餓。

但人們很少想到,就在短短的兩萬年時間裡,海平面高度的波動不是12米,而是120米,在兩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期,全球海平面比現在要低120米!


人類的疾病大部分還不能治癒的時候。


我爺爺去世的時候。 他父母早亡 一生孤苦 在動亂的年代艱難地存活下來 性格堅毅 用我父親的話來說 即使天塌下來他也能咬著牙撐著 那時候他肺癌晚期 大劑量的嗎啡和杜冷丁都止不住他的疼 整夜都睡不著覺 但因為怕子女擔心 始終一聲不吭 因為病痛瘦得不到九十斤 最後一天 他躺在病床上 我陪他看京劇 他突然用虛弱的聲音叫我的小名 哀求著說爺爺好疼 叫護士來打針 我驚慌失措地去叫醫生 等我和醫生來到病房的時候 爺爺已經離開了 他躺在床上無聲無息 維持著承受極大的痛苦而蜷縮的姿勢 孤苦的童年 艱難的中年 飽受折磨的晚年 那一刻都結束了 窗外在下雪 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就這樣陷入了永久的長眠 我大聲喊他 但我知道他永遠不會再回應我了 我唯有痛哭而已 天高蓋其無階 懷此恨其誰訴 得知他的病情時安慰自己科技那麼發達 他一定會康復 過年的時候我還要陪他玩牌 可他沒有等到那一天


畜牧業、養殖業、農業依然是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無法用工業手段合成這些食材。

不小心擦出個傷口,你至多貼個創可貼,得等它自己慢慢好起來,而不是像電影里那樣噴噴就癒合了。四肢斷了只能想法子弄個假肢,沒法讓它再長出來。器官壞了只能想辦法移植他人的,而無法用科技手段培植一個合用的。換腎,換眼角膜,換皮膚,都早依靠他人捐贈,僧多粥少。

癌症,乙肝,艾滋病,各種疾病無藥可救。關乎人類生死的領域都有太多束手無策的了。

每個人都要花費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呆在學校里,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

鋰電池,甚至包括電動車都出來那麼多年了,但是依然沒有取得太大突破。手機更新換代那麼快,電池還是得一兩天沖一次電。電動車始終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不過更原始的燃油車。


我們生活在一個「除了冒險別無選擇的社會」。

人類在對抗舊有風險的過程中,在不斷製造新的風險。

進步樂觀主義失敗了,我們無法徹底控制風險,只能「修正」。

與此同時,強勢群體總能在新的技術中獲得更多的收益,而弱勢群體承擔與之相對的風險。

進步主義者的主要工作變成了,讓人類承擔風險的制度變得更加公平。

比如交通規則中,機動車在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也要承擔10%的責任。

這就是因為機動車是現代交通的受益者,而10%的事故風險內生於現代交通本身。

即使所有人都遵守交通法,依舊無法避免這10%的風險,所以這部分風險由受益者承擔。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弱勢群體以技術進步本身(而非不公平的風險承擔制度)為攻擊目標。


推薦閱讀:

個人信息的泄露在今天已經嚴重到了什麼地步?對普通人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飛機為什麼可以飛起來,是什麼原理?
激光電視相比其他電視好在哪兒?
在納米領域,有哪些很有可能產業化的技術?
如何評價iPad Air 2的"振動門"?

TAG:科技 | 科技趨勢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