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的互聯網泡沫跟2000年的DotCom泡沫有什麼區別?這次的泡沫何時以及會在什麼情況下破(導火索)?

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的Dotcom互聯網泡沫18個月後破滅了。當時大量的公司是有idea就能拿到錢,有Page View就能宣稱自己成功。但是不賺錢的「生意」的大量出現,終究是一種泡沫,破滅並不奇怪。

而最近幾年不少互聯網公司在即使尚未盈利、甚至沒有清晰盈利模式的情況下,只要擁有大量的用戶,就能獲得一輪又一輪的融資。這樣的情形不斷地出現,催生這一輪泡沫的增長。但風險投資畢竟不是慈善事業,不能賺錢的生意難以持久,這次的泡沫雖然有基礎設施(互聯網技術)和用戶使用習慣的良好支撐,但是恐怕也還是會因為缺乏盈利而收縮甚至破滅。那麼,你認為這次的泡沫何時會收縮甚至破滅?會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大規模收縮甚至破滅(也就是什麼情況會是導火索)?

也許這次的泡沫即使破了,也不會像2000年那次那麼慘。

《財富》雜誌2015年1月22日刊登的CEO們的答案:

Are we in a tech bubble? Unicorn CEOs respond


豬飛風滿樓,歡迎來到,我們的FAMGA星球

By 陳達

一. FAMGA是啥,能吃嗎?

FANG is OUT, now FAMGA is IN.

FAMGA(讀成 「飛啊美股啊」)代表了這個星球上,市值最高的五個公司巨頭的首字母縮寫。她們分別是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谷歌字母表(Google, 或叫Alphabet),以及亞馬遜(Amazon),沒有一個是正經名字。

不簡單啊這事,如果你想到這幾個哥們中,最大齡的微軟也才四十二歲,最小的臉書僅僅是十三的豆蔻年華。以往我們想到這個世界裡最巨碩的那些個大廠,映入腦簾的往往是強生啊美孚啊之類的百年老店;或者至少是像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樣膝下枝繁葉茂的控股型公司(holding companies)。科技股集體暴動、組團來刷榜,這是人類史上頭一遭。

二. 二十年的變遷

當然科技股泡沫或者刀亢母(dot-com)亢奮我們並不陌生,世紀之交的時候不少暴露年齡的投資者也都是吃過雷的啊。當時也是多年連綿不絕的大牛市,當時也是各種顛覆的估值思路和奔潰的投資三觀。雖然最後廢墟盤亘千里,但互聯網科技的小火苗還是撲閃撲閃地保存了下來;二十年倏忽而過,我們目睹了全球大廠市值榜的變遷,也眼睜睜地看著人類經濟體進行了粗暴、壯烈、不可阻擋的互聯網升級和轉型——即使頭破血流,仍然義無反顧,無論,北京的房價如何漲。

這張彭博社提供的圖其實是一部戲骨林立、情節豐富的大戲。在刀亢母泡沫頂點的2000年3月,科技領袖微軟、思科和英特爾摸到了估值的大頂。當年人們揮手作別舊世紀,滿腦子是對互聯網經濟的幻想,最後意淫不幸過早坍塌;之後舊經濟復辟,911以後油價從20美元暴漲至140美元,美孚重回寶座,還有驚鴻一瞥的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在同時美國房價泡沫濺起,花旗銀行等銀行股殺回估值高峰;之後我們的祖國大鍋撅起,中石油與工行攜手在2011年8月摸頂,刷出了存在感;而2011年為油價第二個高峰,榜首前五里有三個能源公司。

最後舊經濟紛紛然隨風而去,從次貸危機到油價崩盤再到大國陷入困頓。而到如今,FAMGA一統江湖。

三.納斯達克的狂歡與非FAMGA的孤單

「新經濟」的總發動機納斯達克終於站穩六千點,過去的一年不斷打臉上揚22%,而FAMGA居功至偉;由於更高的FAMGA集中程度,納斯達克100指數更是上漲25%; 而FAMGA五巨頭本身彼此也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攜手並進,一年以來不斷創出新高,讓投資者們如痴如醉。

FAMGA 一年以來的漲幅((數據來源:YCharts;as of 4/24/2017)

朋友一生一起走,誰先調整誰是狗。

由於漲得太猛,FAMGA在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權重也猛增至41.1%,而2014年時其權重僅僅為32.4%;FAMGA的統治級表現也搞到納斯達克100不再是一個分散性多樣化程度深的指數。所以你買了QQQ,其實你四成是買了FAMGA,他好你也好。

於是納斯達克的狂歡基本上就是非FAMGA的孤單。其他的一些納指權重股——比如第六大權重丙肝殺手Gilead Sciences、第八大權重路由之王思科——這場狂歡其實並沒他們什麼事。第七大權重英特爾的新高依然遙遙無期,對比在刀亢母泡沫里創下的75.81美元,英特爾目前仍然是一副腰斬的嘴臉。

這些豬隊友把FAMGA襯托得無比高大,又把投資者的愛憎襯托得無比涇渭分明。所有的「舊科技」,哪怕你能剿滅丙肝,哪怕你能提供最牛逼的計算機硬體,只要你不是代表移動互聯網的「新科技」與「新經濟」,那市場就不會愛你。

而相對而言標普500的分散程度要好得多,雖然還是逃不掉FAMGA巨大的陰影,但由於有更多大市值的公司制衡,其前十大權重股的總合目前也還不到20%。

四. 泡沫 or not 泡沫?

刀亢母時代的精神創傷自然讓我們無法安然面對吃了葯一樣的FAMGA,記憶深處的刺痛讓我們必須在每天清晨在開盤前扯一嗓子:納斯達克必崩。我們面對FAMGA無遠弗屆的膨脹很惶恐、很警惕、很困惑、很對沖,我們不敢不持有FAMGA,但同時又不得不用對沖手段不斷消損自己的收益。貪與慫彼此交織。

但是FAMGA及其走狗科技股真的有所謂的大泡沫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人云亦云。當年納斯達克整體市盈 high 到過駭人聽聞的200倍;而現在縱然估值不低,但也就26倍左右。

2000年刀亢母泡沫時期,微軟市盈59倍,思科179倍,英特爾126倍,甲骨文87倍,泡沫的吉祥物美國在線(America Online)400倍;而現在的微軟市盈30倍、思科17倍、英特爾17倍、甲骨文21倍;如果算起預期市盈率(forward PE)更是分別只有20倍、13倍、17倍和16倍。你硬要說這裡面有泡沫,我覺得略微有點勉強。

另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美國在線哪去了?原來這哥們趴在地上已經良久了。所以這也是這次所謂「科技股泡沫」的一個特點:沒有估值上莫名其妙的海市蜃樓(我拚命對自己說特斯拉不算),沒有小蛇吞象的收購怪聞(當年美國在線鼎盛時期吃下了時代華納),沒有一樁樁光怪陸離的故事傳說。

我知道有這麼一則在刀亢母泡沫時期的軼聞。當時有家小公司啥小屁業務也沒有,豎了一個廣告牌說自己要進軍通訊業務,於是就被另外一家公司在未經任何盡職調查的情況下,用一億美元的股票給收購了;收購方說:那塊廣告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然後發了財的小公司老闆看到收購方能二到這個地步,二話不說賣光了交易所得的股票並反手做空該公司的股票,後來其股價從百來美元跌到了兩美元。

樂視看了會沉默,奈飛看了會流淚,不轉不是特斯拉。

以我一個盡量保持理性的業內人的不算太敞亮的角度來看,現在這市場並沒有瘋狂到當年的地步;如果這是個科技泡沫,那也是個有業績支持的泡沫。所以把此泡泡比作彼泡泡,我認為是不合適的。

唯一不變的可能只有亞馬遜,但這僅僅是凈利潤的體現。我們摸著自己千瘡百孔的良心問問,當年智商不在線的美國在線真的能與現在動不動就要一統天下的亞馬遜相提並論?

五. FAMGA的相對估值

我們來看一下FAMGA的相對估值,一表以蔽之。

數據除了PEG以外均來源於YCharts,YCharts不知道採用了哪個星球的增長率,巨頭們的PEG算出來低得可怕,於是我就棄了沒用,然後去查了其他渠道。

先感嘆一下收入。我經常說吾等鼠輩對於十億級別的數字其實是沒有感覺的,看著幾千億幾萬億就如同面對漫天繁星。那麼我們做個經濟學上不嚴肅的戲謔比較,這五個大廠加在一起的年收入差不多是2萬7千億美元,在美製演算法下就是2.7兆;如果我們稱其為廠內生產總值,那麼FAMGA就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德國之後,在英國之前。

這是字面意義上的「富可敵五常」。

再說一下估值乘數。表中的綠色代表較行業低估,紅色代表較行業高估。另外諸如蘋果與微軟,基本上行業跨得不行,需要綜合考量。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亞馬遜這朵奇葩以外,你很難說其他的四巨頭相比行業被高估;靜態估值的P/E和EV/EBITDA基本上秒殺行業平均;涉及增長率的PEG相對較弱,但是考慮到巨頭們目前已經世界前五的體量,增長率的想像力自然很有天花板,不然還不得漲到火星上去。

另外還是要說一句亞馬遜,真的無解,這哥們也是一估值黑洞;如果你看得懂亞馬遜的估值,請務必告知我,在線等挺急的。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年年歲歲泡相似,歲歲年年股不同。你要硬把FAMGA比作刀亢母泡沫,我會覺得你是瞎了眼。

六. The Playbook

最後肯定會有人問,如果我想投資FAMGA,要怎麼搞?

當然你可以在自己的賬戶上挖出五個牌位,然後刷刷刷刷刷地讓這五尊大神給請君入座。但是如果你對多樣化分散風險還有更多的追求的話,那麼有這麼幾個ETF會給你足夠的FAMGA敞口,同時也保留了一絲多樣化的嬌羞。

1. QQQ

前面說到納斯達克100指數有超過40%配備了FAMGA,所以追求較高多樣化水平的投資者面對QQQ可能要謹慎;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想要泡FAMGA又不願對這段感情太投入,那QQQ其實是個好選擇;另外你也多多少少能分散些投資,給那些估值極低的丙肝殺手、路由之王、商用處理器之父,云云。

QQQ還有個優點,0.2%的總費用率低得可怕。

2. IGM

IGM追蹤標普北美科技板塊指數,包羅了五巨頭,FAMGA佔比39%。所以你大概可以拿到與QQQ接近的FAMGA敞口,以及其他260多家各種耳熟能詳的IT企業。IGM僅僅包括IT公司,行業純凈度高,不會像QQQ那麼雜——你以為你買了IT,其實你還買了丙肝和星爸爸的咖啡。

略蛋疼的是總開支費用稍高了些,0.48%。

3. VGT

如果你歧視高估值的亞馬遜,那麼可以考慮VGT,FAMG佔了40%。這個ETF跟蹤MSCI的一個信息技術指數,組合里包括了359個純科技股;亞馬遜被MSCI很尷尬地歸類到了可選消費品行業(consumer discretionary,肯定有人要嚎叫了:亞馬遜不是零售股),所以在這個指數里就被剔掉了。同樣的,如果你僅僅有意信息技術行業,那相比QQQ來說這個ETF可能更適合你。

VGT 0.1%的總費用率低得更可怕。

4. IYW

IYW追蹤道瓊斯US科技指數,包括138個科技股,也是沒有亞馬遜,但是FAMG的權重極高,達到50%。其中蘋果佔17.5%,微軟佔12%。

IYW總費用開支為0.44%。

5.FDN

如果你對FAMGA裡面的蘋果與微軟不太滿意,嫌棄他們是老經濟,FDN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FDN提供FANG(臉書、亞馬遜、奈飛和谷歌)的敞口,FANG的比重為32.2%,可以說是布局FANG相對合適也較為分散的工具。FDN是互聯網經濟概念ETF,包含了北美42個眼下較火的互聯網公司,除了FANG以外還持倉PayPal、Ebay、Expedia、Twitter等。

總費用率為0.54%。

6. PNQI

PNQI是納斯達克互聯網組合,同樣也不包括蘋果與微軟,FANG權重32.2%,與FDN驚人的一致。PNQI比較大的特色是撕出了某些中概股的敞口,比如4.3%的京東,4.1%的百度,3.4%的網易,以及一丟丟的微博與陌陌等等。

PNQI的費用開支高些,泡中概要出點血,總費率為0.6%。

7. IXN

IXN跟蹤標普全球IT板塊指, 包括FAMGA除亞馬遜以外的其他四家,權重為37%。另外IXN的全球化程度很高,除了75%的美國科技公司,還包括了騰訊、三星、台積電、任天堂、SAP等外國公司。

全球化的IXN總費用率為0.47%。

七. 結語

最後我想說,不管泡不泡沫,富比五常的FAMGA很明顯就是人類經濟的箭矢。包括巴菲特等老一輩有產階級思想家也在調整思維跟上步伐,我等無知晚輩更應該保持開明的思想,不要動不動就喊打喊殺喊泡沫喊崩盤,搞得好像洞悉了什麼人生奧秘一樣。

另外反觀我們親愛的祖國,意淫強身地產強國肯定沒前途;好在我們不僅擁有世界頂尖的房價,也有世界拔尖的中國版FAMGA: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網易(華為、聯想粉請自行腦補);低配是低配,但咱也別太妄自菲薄,差距或許沒有觀念中那麼大。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後進者往往更超出想像。君不見,當年那個碉堡了的不可一世的美國在線小朋友,如今安在線哉?

利益披露:作者持有AMZN、騰訊、BABA、JD多頭倉位。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看賺錢能力啊,現在的互聯網行業的盈利能力比世紀初強了太多。以前主要是從廣告業分點湯,現在不僅在廣告和營銷的價值鏈爬升,還參與零售,增值服務等等,主導遊戲行業(我總覺得這個像煙草業),與線下的聯繫愈發緊密。市場邊際擴張非常明顯,並有愈演愈烈之勢。so...

就算有泡沫,也比上次輕得多。


首先表明觀點,我認為現在是有一定程度的的泡沫的,至於泡沫現在究竟有多大,會不會破,什麼時候破,我水平不夠,不知道。

至於這一波泡沫和2000年的泡沫最大的相似點和區別是什麼:

2000年泡沫起源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1995年到2000年,全球互聯網用戶人數從4500萬增長到了4.2億以上,增長了近乎10倍。

而這次泡沫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蘋果2007年發布iphone應該是智能機普及的元年,至2014年全球智能機用戶大約17億。

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用戶規模的迅速提升和用戶使用習慣迅速養成(主要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在固定電腦/智能手機端使用的網站/app就都會有一個爆炸性的增長。這種爆炸性的成長正是投資機構們最重要的投資標準之一。

類似的傳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影院屏幕數快速增長之後,電影投資必然火熱。

對於這次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我認為還有一個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重大的區別在於」中國「。「中國」互聯網的普及是要晚於世界的,2000年中國只有600多萬台上網終端和不到2000萬互聯網用戶,佔全球互聯網用戶不等到1/20。而2014年中國擁有超過5億智能機用戶,成為世界上智能機用戶最多的國家,占整個市場超過1/4。


為什麼,張朝陽、陳一舟、李開復……這些人都在說,互聯網泡沫來了!

經濟我不懂,互聯網知道一點,我就亂七八糟說一些。

我畢業以後,都在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我認為互連網根本不存在泡沫(好吧,我幼稚了。),互連網之所以偉大,因為他是交互信息載體,人類發展史,本身便是信息的交流史,信息交流的速率,容量和質量,直接促進了人類的進化,社會的發展。

現在移動互聯網每一天每一秒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怎麼問到互聯網泡沫的問題,互聯網倒閉的公司多,僅僅只是因為他入行門檻低,題主說,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很多產品只有用戶而已,有用戶就有天下,得用戶者得天下。

中國互連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現在一片龍騰虎躍,這是趨勢。以後就是海盜嘉年華,很多馬雲很多馬化騰很多史玉柱。

和傳統產業不同,傳統產業可以靠服務,產品質量,資金投入,信譽和市場壟斷來籠絡穩固客戶。互連網則是一個象海盜一樣的產業,即便你今天老大,明天就有比你辦的更好的網站(當然可能也更有錢)出現,因為沒有什麼是不能取代的。

另一方面,互聯網風險投資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的,一些不負責任的風投盲目的投資行為助長了行業虛假繁榮的景象,為行業帶來了隱患。我看過一些投資故事,果斷暈乎乎。

互聯網行業很現實,就是燒錢,如果沒有好的產品吸引客戶,誰他媽的認識你啊,那麼多大佬也一樣活不下去,在互聯網,要保證你已經擁有的一切,你必須投入、投入、再投入,把所有的資金和精力都投入到這個無底黑洞中,坐吃山空之前唯一的目的便是吸引更多投資,說難聽就是熬和賭。

可是,另外一邊風險投資家頓足觀望,或者市場熱點轉移(比如轉投資中國好聲音啊這種去了),那麼沒有實力的公司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那時侯必然會一倒一大片,泡沫碎了,事業也結束了。 他來的容易,走自然也容易,這是鐵律。

好吧,就算有泡沫,比2000年的那撥互聯網泡沫危機,現在泡沫少得多。這泡沫是良性的,也是好事情,洗掉壞的,留下好的。市場是盛宴的時候一定會有泡沫,這是好事情啊。

@孫志超偶像你說呢!


泡沫什麼時候破,根本就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作為一個投資(投機)者,你要做到的是在任何時候不做最後一批持有者,看似廢話,但是只要有幾年經驗,這個感覺很好找。低吸高拋,泡沫是你最好的朋友。


納斯達克指數1971年從100點起步,10年後才突破200點,到1991年才到500點。1992年,參議員、前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提出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法案以,次年9月美國政府宣布實施「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計劃,掀起了互聯網時代。

於是從1991年開始,到1995年1000點,1997年1500點,1999年1月2500點,1999年12月4000點,2000年5048點,加速度越來越快。泡沫雖然不好,但也有好的一面,也能推動創新和推高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泡沫破裂對創新公司有時候反而有好處。這一點,《浪潮之巔》當中有詳細的介紹。沒有泡沫就難以有暴利,而高科技創新本身成功率很低,會帶來大量金錢損失,從這個角度泡沫甚至是推動創新的源動力。

1999年高科技公司IPO有272家,2000年股市崩盤,當年依然有148家。現在根本無法相比。即使經過了15年,當年跌落的價值還沒有回歸到2000年的最高點。

風險投資其實並不真的那麼願意承擔風險,當年的泡沫很大程度來自於對互聯網的盲目嚮往以及帶來的大量非專業VC機構的資金。當然專業VC因為發展過快,引入了大量財務出身不懂行業的人員,也是因素之一。大量帶有投機心理的游錢、熱錢、傻錢導致了泡沫,當然,也正是「真正」的VC從一開始進行鼓動,使一部分「游錢」、「熱錢」成了「傻錢」。這部分錢既沒有佔到先機,又沒有通盤考慮堅持下來。所以虧本的是他們,最後支撐不下去、被併購的也是他們。部分VC就成了笑到最後的人,並且因為有了替死鬼,所以暴利甚至不需要等到互聯網產業真正盈利。

如今的VC對市場的了解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投資被市場驗證之前,會把資金持續的投入那些可以明顯看到成長願景的行業。去年大疆科技估值快速提升後,這一產業經歷了估值約10倍的增長,不能說這個產業現在就已經成長到非常有價值。但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產業的發展也不會這麼快,尤其是具有前瞻性的方向(當然,方向也可能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

關於泡沫的說法,先信奉兼聽則明——

WISE 1.0互聯網創業者大會上網易科技的採訪:

甘劍平(啟明創投):有寒冬嗎?我並不這樣認為。你不覺得一切都在勃發之中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今天的融資環境可能還處於「盛夏」或「晚春」時節,距離寒冬還非常遠。

我相信市場是有效的。在資本主義形式的市場中,大家都是用自己的錢進行投資的,信息流通方面又有記者、投資經理這麼多人來進行獲取,所以很少會有一個所謂真正的泡沫。市場本身會決定價值的。

短期市場的波動不能稱之為泡沫,最多可以稱之為調整。這只是在貪婪和恐懼之間的搖晃。真正的泡沫是在大家都變得極其貪婪沒有恐懼感的時候才可能形成。就像當年荷蘭鬱金香泡沫一樣,買了一份鬱金香第二天轉手就能翻番,這個才能稱之為泡沫。

現在的市場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理性的,只不過估值比以前稍微高了一些。因為過去一段時間阿里、唯品會上市後的估值都很高,沒有上市的小米也得到了很高的估值,因此貪婪的一面有些壓過恐懼的一面了。但是距離大家都完全貪婪的狀態還很遠。市場還是很健康的。

(反對票)

羊東(賽富投資):目前尚不好判斷泡沫是否已經形成。如果未來兩年里的估值水平都維持在現在的高度,可能也很難說泡沫是真實存在的。

互聯網對於投資的基礎環境已經形成了很大的衝擊,所以我最近想出了一個「早期投資股市化」的提法。

互聯網領域投資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眾多熟悉遊戲規則的創業者群體、成熟的投資人群體以及包括網易和36Kr等媒體在內的信息傳播群體。這種格局使得信息層面上的透明度較以前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大大提高。

當然,這種信息的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很多不夠成熟的投資人和只想圈錢的創業者。這些群體的進入會讓早期投資環境出現一定的不理性,但也屬於正常的可理解範圍。投資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必須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

(反對票)

李宏瑋(紀源資本):寒冬還沒到。但對於創業者來說,應該保持每天都是寒冬創業環境的心態。實際上,創業者今天面對的市場容納空間、人才空間、資本空間要比五年前、十年前大得多,也好得多。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找到明天的新秀,明天的新秀會在幾個新型的領域,這些新型的領域會誕生顛覆性的新領域和商業模式。對一個商業模式來說,一定會有些人看好,會有些人覺得看不懂。看不懂他就會覺得不好,覺得價格太高了,可是價格高不高這個事兒是我們今天判斷不了的,比如三到五年之後再往前看,我們就會說,其實那個時候估值根本不貴。

關於估值的高低,我們被考驗的第一要點就是我們的判斷。如果你的判斷是大部分人可以猜想出來的,這個時候再去投資一定是貴的,因為它已經上市了。

(反對票)

王 嘯(九合創投):投資這事挺受外界影響的,特別是早期投資。為什麼出現融資泡沫,有這幾個因素:1、美國科技股近一年半表現的不錯,中概股估值翻了好幾番,來自於互聯網股票在美國股市估值調整上去了;2、因為這個調整,反映在一級市場就是投資比較熱,投資熱表現在兩個方面:(1)、新基金成立的比較多,有更多LP願意往裡面砸錢;(2)、現有的基金投項目的速度和搶的程度就加快了,整個創業市場中的錢多了,但項目沒那麼多,這樣相對不錯的項目就拿到了很高的估值,比較快速的發展。

(同意票)

王強(真格基金):現在市場確實偏熱。偏熱不在於泡沫有多大,而是第一創業熱情空前高漲,出來的項目越來越多,第二資本多,這兩個多才構成了市場偏熱

跟三年前比,按市場均價,早期項目已經兩到三倍的放大,三年前我用三分之一的錢可以投到不錯的企業,現在這個價錢一去不復返了。當然這是市場平均的水準。

(未表態)

龍宇(貝塔斯曼投資):目前的投資泡沫主要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現在的投資,天使輪要從1000萬美金到2000萬美金起,A輪被衝到了2000到3000萬,B輪已經變成了原來C輪的典型狀態。在這樣的情況大家都認為說,會冷靜。作為投資人我當然希望大家能夠冷靜下來,讓我投到比較便宜的公司、比較合理的價格。但是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在未來的6個月裡面,特別是在A輪和天使輪的融資狀況,還會持續走熱、膠著不下。

(同意票)

李豐(IDG資本):資本市場可以說沒有完全一條直線的時候。如果只問估值是否合理?這個答案是永遠沒有合理的,它總是偏高偏低沒有一條校準線。泡沫其實有它的作用:首先,可以從「創業者」和「用戶」這兩端快速培養起習慣。比如前些日子兩個打車軟體的競爭培養了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其次,「泡沫」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領域的創新速度,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市場熱,前景好,都來嘗試創新,使其他一些本來在「下海」邊緣猶豫的人也果斷參與其中。

當然也有一些壞處,比如估值可能會出現高得離譜,留給投資人判斷的時間變短。

(未表態)

搜狐IT頻道上無窮俱樂部舉辦的「無窮圓桌:VC爭鳴」——

吳世春(梅花天使):我覺得,第一,投資現在看起來像是有泡沫的樣子,但是對我而言,因為我們第一投的都是非常早期,第二,貴的我就不投了嘛,一個項目超過我的認知範圍,比如說今天上午見到他的時候,估值還是一千萬,到晚上吃飯的時候,他已經兩千萬了,這種項目我就不投了,我一般不去搶項目,搶來的項目很多都感覺,第一,他不認可你的價值,覺得你進去的話是佔了他便宜,所以我們一般也不太怎麼去路演秀上投,那種秀經過媒體一包裝,往往估值漲好多,我覺得泡沫都是在媒體吹出來的,一吹噓這些企業,估值上來就很快。我們恰恰很多項目,我們自己投出來的,感覺比較好的項目,這個人比較務實出來創業了,他也有個想法,我們聽完這個想法不是很靠譜,再跟他聊,你這個項目再修正一下,投點錢再做起來。出去外面經常秀的項目,經常大部分的時間在趕場比VC還忙,收集名片比VC的名片還多,這種現象不是好現象。

(未表態)

張鵬(泰達科技投資):我們不在意這個泡沫,是因為什麼?大概幾個方面,剛才吳總是真天使說真話了,我們做VC是這麼看待這個問題,第一,泡沫從行業角度來講肯定是有泡沫的,這個過度繁榮的現象,當然我覺得對於個體來講是不存在泡沫,我要投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一個交易,他估值高你可以不投,這個泡沫是不存在的,我們不平均別人,我們行業自我批評。泡沫產生都有原因的,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資本方,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有些投資機構是比較懶的,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是軟體硬體互聯網都投,其實我們投集成電路是非常寂寞的。互聯網項目是所有投資項目是最難的,第一個,互聯網是TMT集大成,直接解決終端消費者的需求,或者直指消費者的 人心,人心是最不可琢磨的,你要快速對消費者的人心做出反映,這是非常難的,比集成電路還要難,互聯網這個行業看起來很容易,涉及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投騰訊,第一輪和第二輪都沒有國內投資,為什麼?大家很難看到直指人心。他們認為很簡單,免費。做起來非常難,媒體喜歡把成功的列出來,但是死掉的遠遠比成功多得多。我要投集成電路也很苦,死的概率不比互聯網低。當互聯網有泡沫的時候我們投集成電路,我們投開源,集成電路也火,斯諾登事件出來以後,我認為我們不寂寞了,很多人也開始投。我們投其它看起來冷門的項目,無論是集成電路還是互聯網還是軟體,剛才我們也講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企業,我覺得核心在於我們投的是一個好的企業,好的企業標準什麼?跟行業無關,是能解決特定消費者或者解決某個特定消費群體特定需求,我們投的好企業跟行業沒有太大關係,我不關心泡沫,我關心他是不是好企業,能不能解決一些消費群體的需求,這個消費群體是夠大,幫助他成長起來,不管用互聯網手段還是傳統手段。

第二,我們認為這個價格,泡沫會體現在價格上。對於投資機構來講你不要抱怨這個,項目定價能力是體現投資機構專業性的體現,你覺得他高就不投。每個投資公司是有策略的,在既定策略投下去,管理基金,你管理一個基金追求穩定收益,你不一定要去賭,要追一個高大上的項目,我們很多機構一定要追一個高大上的項目,整個基金失敗概率是非常高的,很簡單他不願意去看花時間去研究的東西,技術性偏強,他不願意研究。同類項目是某某公司投了,很高大上的公司投了,永遠不能成為投資邏輯之一,什麼可以成為投資邏輯,某某公司投了,我理解為什麼他投,你認可就可以投,不能紅杉投了IDG投了我就投,你不知道他為什麼投?你會失敗,你是步人家後塵,泡沫很多是有資本推動,裡面有很多原因不願意深入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是什麼,願意跟風盲目投,造成資源配置的失衡,更願意反思,投資機構是資本的本身,我們應該向矽谷學習,剛才講孵化器,矽谷做得好是YC,我給你免房租,我還給你發工資,一個人兩三千美元的工資,我這個項目裡面要佔1到4%的股份,創業者願意分享他的股份給他。我想說泡沫現象是周期性的,現在有破滅了再有很正常,非常正常,但對於投資機構來講泡沫沒關係,考驗你的,有沒有泡沫情況下,你永遠要有對項目的定位,這個項目到底是不是好項目,一個好項目定價是什麼,這是投資機構的基本功不是泡沫的原因是自己的原因。

(同意票)

王維(同創偉業):我做了20年投資或相關的行業,感覺其實泡沫是一個讓人既愛又憎的東西,高估值投資人進去被拍在沙灘上了,但是我觀察幾乎大部分優秀企業都是在泡沫期間發現和成長,這個特點也很有意思。往往泡沫是大家對整個行業關注度很高,導致隨後有些企業出現非理性估值,我們還發現有些有意思的現象,我過去投的十倍以上回報的項目,基本沒有跟別人硬搶下來的。從容投資的回報水平比較高,我看過幾十年的案例的感受。

投資人不是萬能的,包括百度投資方DFJ的老闆Draper,項目回報上百億美元,其實是個人投資行為,騰訊從頭到尾MIH拿了36%的股份,MIH也非專業投資機構。也包括阿里,阿里是孫正義個人的決策,我們看到瘋狂時期投的瘋狂項目帶有個人和非專業機構的烙印。

對於目前,我們泡沫來的核心,我覺得來自國內國外兩個方向,美國特別是08年以來美元超發,這個已經到了轉變的邊緣,美聯儲改變政策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次,是連續多次,比如加息,明年會進入加息周期,有大量國內熱錢通過香港其它口岸回到美國,明年預測整個資金鏈的情況一定比現在更緊張,大家能享受泡沫抓緊時間享受,因為在前段時間市場已經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所以在資金層面大家要做好偏緊的準備。從中期來說,中國這一撥真正的浪潮還沒開始,這裡包括移動互聯網也包括我們中國資本市場變化,為什麼這麼講?大家老是比較關注目前比較熱的一些企業和一些方向,其實我們認真想是未來兩三年甚至四五年以後的事情,巴菲特從不去拍賣市場搶項目。在現在環境下,未來三到五年有哪些方向真正有機會,電商格局明顯了,我覺得電商也就這麼一個阿里主導,但是像京東亞馬遜唯品網等構成一個框架了,O2O雖然我們經歷了一撥浪潮下來,O2O面臨一個近20萬億服務業市場規模,雖然相對於我們零售總額25億相對偏小,但對傳統行業的改造進行再造有巨大想像空間,服務行業毛利比較高,能夠通過O2O方式讓閑置服務力量能力利用,我去台灣有一個觀點很好,亞太區整個中產構成跟歐美很大差別,我們這邊整個中產構成月收入在4千到8千人民幣的階段,主要消費智能手機、軟硬體,這構成中國下一撥上升主要的方向。

我看了一個數據,大家比較震驚,現在中國的真實情況,中國在2010年到2012年整個水泥消費量是美國上個世紀100年消費量還要多,我們過去在重資產領域走得太遠了,中國人均住房面積超過了歐洲,超過了人均36平米,還沒算違建的宅基地,整個這塊消費,政府拉動重資產已經到了盡頭,美國1927年以後粗剛產量就沒有增長過。電商、包括雲,雲,不僅僅是相對容易的運營商開放的私雲,未來更多是人機交換的平台,在平台裡面有很多好的應用,未來IM核心巨頭將面臨很大問題,數據安排可能會排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並且端到端儲存方、數據使用開發團隊對雲的服務效能包括中間安全性以及中間的應用特別是人機交互需求很強。未來的趨勢不是很清楚,蒙朦朧朧的產業方向掙錢掙最多,看得很清楚細分方向,相對風險少一些,回報少一些,但不是回報真正方向。

(同意票)

《環球企業家》雜誌 「VC泡沫AB面」——

周煒(凱鵬華盈):類似的擔心每隔三四年就會出現一次,2008年、2011年都曾經出現過,但是當前的科技泡沫離20世紀90年代末相差甚遠,並沒有可比性。但為謹慎起見,凱鵬華盈從今年年初開始已經放慢了投資步伐。

(反對票)

熊鋼(澳銀資本):早期投資的泡沫都集中在互聯網,互聯網領域不斷會產生新泡沫,也不斷會破滅。目前泡沫之所以沒有破是因為有資金在持續支撐,可一旦一個行業沒有資金進入、紛紛撤離時就是泡沫破滅的時候,但在什麼時間、什麼點、由於什麼原因現在不得而知。只要別集中爆發。逐漸破滅,轉化快一點就可以慢慢消化掉,這是小病,集中爆發就是大病。

(同意票)

張震(高榕資本):泡沫肯定隨時都有,沒有泡沫說明這個經濟不活躍,不要因為泡沫就膽怯。對比上一波互聯網泡沫,1999年人們只會記住在互聯網泡沫中很多創業公司死去,但BAT都是那個階段誕生的,投資人賺到的錢也不少。與1999年類似,現在也有很多顛覆性的概念湧現出來,如果把今天比喻成1999年,那麼中國最牛的移動互聯網和O2O公司可能就在這兩年誕生。

(同意票)

新浪科技「中國科技創投市場有泡沫嗎?」——

扎克·維斯菲爾德(微軟創投):中國的科技創業熱情確異常狂熱,但卻未必是泡沫。誠然,創業公司的融資時機有所提前(大約提前了6至12個月),相鄰融資之間的間隔也的確短於常規情況。但不容忽視的是,更快的增長的確需要更多的資金。這種情況能否持續下去?恐怕不能。但儘管如此,我相信現在仍是中國科技投資市場的黃金時期,雖然速度最終可能放緩,但絕不會徹底扭轉。由於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創業公司成立,我相信仍將湧現出很多不僅能影響中國市場,還能改變世界的中國公司。

(反對票)

創新工場微信號——

汪華(創新工場):現在恰恰是創業的黃金時期。太多的行業和領域都在等待這場以軟體為基礎的工業革命!

在早期投資市場上,不管是投資總額、投資的數量、還是孵化器的數量、中國和美國矽谷都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而且中國的人口紅利並未完全得到挖掘,所以未來中國早期投資市場上的空間還非常大。

與其說是2014年的早期投資市場過熱,不如說是前幾年中國早期投資不足,機構很少,大的天使也很少。現在的局面,我認為屬於在快速地回歸正常——本來就應該有更多的早期投資。在美國,早期投資的金額和後期投資的金額幾乎是一樣的。

認為早期資本存在泡沫的人,往往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爆髮式增長的經濟就是脫離實體經濟的泡沫。他們恰恰忽略了爆髮式增長的起點是否已經是一個高點,也選擇性地忽略了實體經濟同步在快速擴張,並等待著新一輪的創新和增長。

(反對票)

經緯創投微信號——

張穎(經緯創投):最好的時代往往也是令人提心弔膽的時代。我們說的泡沫一直都是估值的泡沫。資金供給的增加必然帶來價格的上漲和需求的增多,所以我們看到了一級市場尤其是中早期項目的估值瘋漲;從理性判斷2015年的整體VC行業投資規模想超過2014年是相對較難的。但我們更想強調的是資金供給的平穩增長或平穩下降影響僅僅是總體環境,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創業個案而言,好的公司依然會受到資本的熱捧——正是這些好公司吸引了3倍於2013年的融資總額,也讓北京在吸引風投方面,成為僅次於灣區的全球第二大投融資聖地。

(同意票)

-------------------------------------------

總結一下:6票反對,7票支持。

我想可以得出一個粗淺的結論——

也許當前存在一些金融層面上的泡沫,但人性層面上的泡沫尚無證據。投資人身經百戰,越來越老到。並且,無論是IPO數,還是「傻錢」的數量,和當年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再美的花朵 盛開過就凋落

再亮眼的星 一閃過就墮落

愛本是泡沫 如果能夠看破 有什麼難過


首先,我們先來聊一聊這篇回答的故事背景:

6月9日時,國際投行高盛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FAAMG」,代表著互聯網時代的5位巨頭:Facebook, Apple, Amazon, Microsoft, Google。報告中提出,這五隻股票,佔據著13%的市值,卻貢獻了今年40%的漲幅。也就是說,在科技市場,太多的雞蛋裝在了FAAMG這一個籃子里。

報告發布後,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科技股震蕩,各大科技公司的股票從9號開始不斷走低,例子可以參照下圖的Apple股票。

在這個節點,許多人開始擔心,這會不會是又一輪的互聯網泡沫。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的互聯網產業突飛猛進,有些公司給自己加一個「.com」就能拉到投資,被稱為dot-com效應。而當時的五巨頭微軟,英特爾,思科,甲骨文和朗訊,也是霸佔著半壁江山。

那麼,上一個互聯網泡沫被戳破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呢:

許多科技公司破產,裁員,退市。當然也有大浪淘沙剩下來的Google, Amazon。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正在經歷一波新的「互聯網泡沫2.0」,那麼身在美國的我們,有多少能夠獨善其身呢?

不過大家先別慌,答主自己的解讀是,這一輪真的只是「技術性調整」,並不是崩盤的前兆...

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如下:

  1. 上一次的互聯網泡沫,答主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許多公司的盈利模式不明確,造血能力低下,大多數依靠風投的錢希望「快速變大」來獲取盈利,這種運營思路滋長了泡沫。
  2. 在高盛的報告中,並沒有一味的唱衰科技股,其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即這一批科技公司,在市值、自由現金流、估值、盈利這幾方面都比當年更具有優勢。
  3. 從股市的規律來看,自大選11月9號以來,科技股一路衝到了現在。個人認為回調價格正是股市的規律,當回調穩定的時候,代表這次的市場接納了這個回調後的價格。所以答主認為現在其實是建倉的好時機。

最後,本文僅為答主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區別在於一個是電腦,一個是手機。


00年的經濟泡沫後還剩下以微軟,亞馬遜為代表的一些公司,這些公司後來都成為很多傳統行業仰止的巨無霸。這說明這種泡沫更多是資本的追逐,而不是行業本身的潛力不足導致的。實際上,現在的互聯網前景依然巨大,而且我覺得編程會變成像駕駛一樣的必備技能。


當時內容沒建起來 搶注半天空的網站 現在感謝郭嘉建了好大一個區域網 你不喜歡也就看這些東東


強度不一樣,現在的更有希望


納斯達克長期走勢圖第三浪主升浪剛開始,你跟我說泡沫。。。。一般三浪幅度是一浪的1.5倍。第一浪100點5000點50倍。第三浪起點1000點左右


推薦閱讀:

自媒體有哪些盈利模式?
像高德地圖這種又免費又沒內嵌廣告的軟體是怎麼盈利的?
免費 App 如何盈利?
有沒有可能為RTS(即時戰略類遊戲)開發出一套玩家能接受的、穩定持久的盈利模式?你有哪些思考?
城市裡收廢品的,都流向哪裡?流向的地方如何盈利?

TAG:風險投資VC | 互聯網 | 融資 | 互聯網泡沫 | 盈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