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個人知識管理解決方案是什麼?

將學到的個人知識管理的理念通過IT工具落地,我目前選擇的PKM解決方案是:印象筆記+針式PKM,印象筆記用來記錄想法,針式PKM用來管理文檔。已有1.4萬多個文檔,放在印象筆記很不方便。

好的工具或工具組合,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等,您認為目前,最好的個人知識管理解決方案是什麼?


沒有什麼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知識不在管理,而在實踐和應用,然後反覆思考、總結、優化,輸出,把信息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最終形成流程,變成習慣。

每個筆記類軟體都有自己的特點,沒辦法單純的評價好或壞,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軟體。

參考:

如何把 Evernote 用好,變成系統性的知識管理工具? - warfalcon 的回答

對於1.4萬多個文檔提些建議:別收集好的文章,減少關注方向,只保留對自己有用的文章。定期刪減合併,實踐後輸出,最後留下來的文章,應該不到十分之一。

多說幾句:最好的方式通常是反覆多次改進而成才會適合自己的情況,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一個完美的系統或框架直接拿過來就能用,知識管理的初期好壞可能並不重要,最好是解決問題為主,然後慢慢改進,對我來說,用哪個軟體或怎樣收集完全不重要。

需要仔細分析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情況,沒必要因為因為知識管理應該這樣做而進行管理或聽到哪個方法論高大尚就原樣拿過來,知識管理的核心在於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框架或方法論,並且用這些知識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實際問題,知道跟做到之間有巨大的鴻溝,知識管理可以盡量縮短這個鴻溝。

在進行個人知識管理要時控制自己的慾望,好的文章、資料無處不在,比如在知乎上每天能看到的好回答,沒完沒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把重點集中在少數幾個對自己有幫助的方向就足夠了。新的知識總會不斷的出現,但在任何方向真正有用的高質量文章非常少,無非是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把同樣的道理反覆重複。了解重點,並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才能變成自己的知識。


在談論工具前,先談一談我自己對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認識,會有點兒抽象,我個人的知識管理完全是基於自己認識來的野路子,契機整理一下。

《大筆記時代(一) 我的遐想》

知識

那些能帶來無限可能、無限生機的事情。比如人際溝通,一個優秀的朋友會給你打開一扇斑斕世界的門,比如一本好書,讓你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無限廣闊與豐盈。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養成,往往暗合無限可能的未來,不經意間改變我們的生命軌跡。這就是知識的靈氣與超越性。

讀書

我卻一直有這樣的擔憂:花如此多時間讀書,似乎讀過即忘過。何以見得作者的思想觀念真正的影響了、改變了我們? 儘管有這樣一句話:學到的知識,很大一部分會被忘卻,而被忘記的知識的影子卻保護著你避免陷入很多錯覺。(伊頓公學校長,威廉?考利)

但患得患失的我,仍然恐懼遺忘,尤其是暢快淋漓讀過一本好書後,捨不得扔下。

學習

時間是稀缺資源,是昂貴成本。用有限的時間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我們將會被知識淹沒。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一直在學習,卻從沒有反思「學習」本身。

不追求記憶事實層面的細節知識(Know-what),比如歷史書的細節(慈禧太后在位多少年)。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咀嚼,學習原理層面的知識(Know-why),乃至上升到智慧的層面,比如歷史的「通感」。

我明白知識需要反覆咀嚼,才能深刻理解(know why)並改變我們的思維、行為方式,知識的靈性與超越性,才能複合到我們身上。如果知識在我們需要它的時候不能蹦出來影響我們的決策,改變我們的生活——那都說明我們的學習還不夠深刻。我們不需要1T的硬碟,因為下載了很多電影並不代表我們很懂電影,下載了再多電子書,沒有讀過的都是無用的,因為我們不過是將信息從網路上的一個節點轉移到了另一個節點而沒有進入我們的大腦。

筆記

學習的時候,我卻恐慌遺忘。最笨的方法,就是做筆記。因為最簡單最笨的辦法往往最能持久,最能堅持。大概有兩種學習筆記需要積澱,狹義的學習,讀過一本書,看過一部能夠刷新我們認知的好電影,聽過一次精彩絕倫的講座,有過一次成功的交流,甚至知乎上一個話題的top-answer,凡事讓我們對世界有了更系統、更深刻認識的,我們都需要總結筆記。另一種廣義上的學習,生活、愛情、人生,這些大問題的反思,以日記的形式被整理。主題不那麼清晰,經驗也很主觀、感性,但是於個人成長很重要。

人的第二腦

圖書館裡的書多了需要系統管理,抽屜里文件夾多了需要分類。知識記多了筆記也要整理,好聽點就是個人知識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筆記,是我們自己理解信息後的產物,是那些影響過我們的文字、改變我們的文字。筆記管理的特點是可以不斷豐富,不斷修正。這是看得見的積累看得見的成長。長久以後,會形成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我們所知道的事情都在裡面,我們不一定想得起來每一個內容,但是依靠檢索工具,我們就能擁有無限容量的記憶(取決於我們學了多少筆記了多少),這就是人的第二腦。至於大腦,不再有記憶的負擔,它要做的是認真思考、仔細理解、用力感受……

飼養

我們的所思所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最近獲取的資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是被信息飼養長大的,知識來源與書本、網路、人際圈……我們所處的信息環境,就決定了我們的位置——可悲的環境局限性。

但世界上美好的事情還是有那麼多,可能是一首歌、一首詩、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個人一段故事呢……我們能不有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的衝動嗎。我們的筆記就是世界最美好之記錄。對自己筆記不斷咀嚼的過程,就是心靈得到凈化的過程。

《大筆記時代(二) 我的實踐》

個人知識管理的體系,首先基於對自我的審視,對生活的思考

橫線是自我的錘鍊的兩個方向,從原點(基礎能力)拓展開來,我希望在身體與心智兩方面把自己鑄造成器。縱線是生活努力兼顧的兩個方向,從原點(核心能力)出發,努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同時富足人生體驗。

這幅圖會引導我學習與實踐的方向,讓我開展個人愛好,比如跑步、鐵三,比如個人項目 One Day One TED…會引導我自我提高,鞏固核心能力,同樣會指導我開展個人知識管理。

對我來說,所需要管理的知識就散布在這四個象限內,他們構成了我生活的項目資料庫,充當了人生的幫助文檔的角色。

個人知識管理的幾個層面

我們似乎可以做這些事情:

  1. 優化自己的信息源。每天閱讀的微信推文、Kindle上的在讀書目,知乎、Zaker、谷歌搜索、百科……這些都是常見的信息渠道,我們應該有意識積累哪方面的知識?財務相關?運動健身相關?英語學習相關?還是僅僅是為了積累一點談資?這取決於你的個人正在進行的項目,以個人為例:

    1. 微信訂閱:健身類、人文類、行業動態類、理財類公眾號
    2. Zaker:科技頻道、數字尾巴
    3. 多看:主要是知乎周刊、雪球精選
    4. Kindle:個人項目-主題閱讀計劃
    5. 知乎:選擇某些話題長期關注,個人收藏夾一直在維護
    6. 其他:比如紀錄片、公開課、講座....
  2. 選擇效率最佳的閱讀設備與收藏工具。手機與平板是主要設備,移動端遇到優秀的內容會選擇發送到為知筆記保存。電腦上Pocket+IFFFT、為知筆記剪切網頁也是常用功能。
  3. 利用筆記與日記有條理地積累知識。這些都是內生的內容,筆記是有條理的系統的知識積累,日記是隨意的記錄。
  4. 不斷回顧與整理。如果你第一次嘗試安裝SSD時記錄了筆記,那麼當你的同事在這件事情上遇到麻煩時,你就能通過筆記快速回顧要點,來解決問題,並且通過新的實踐更新知識點。

我的為知筆記上積累了大概2863條筆記。網頁剪輯585條、微信收藏615條,微博收藏276條,之前RSS訂閱收藏318條,日記自2012年12月至今381則,剩餘688條筆記屬於自己手打積累的,筆記內生比例約為三分之一。

與大家交流、溝通。

---

如果你願意嘗試使用為知筆記--&>https://note.wiz.cn/i/5e7f044f


「時間管理有很多流派。但是,只有一種是有效的!它就是……」 「適合自己的」 ——在2014幸福行動家年會上的開場白。

知識管理體系,我認為包括如下幾個部分,並提醒一下常見誤區:

  1. 知識管理工具:大家最有興趣折騰、也是最容易被高估的部分。再提醒一點就是:不要忘記,大腦也是工具之一。

  2. 知識管理流程:大家往往對收集、整理有興趣(從少到多的過程,做加法,有成就感);而對回顧、提煉興趣較低(從多到少,做減法,要有勇氣);對分享、實踐,能做到的就更少。

  3. 素材(或原料):有人整天變換工具、優化流程,但……其實沒有什麼東西要管理 :-( 你已經有13k文檔,強過了大多數人。

  4. 人:既是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又是知識管理體系是否有效的標準。

對知識管理工具比較熟悉(基於軟體和效率的興趣)、對知識管理理念和流程有清醒認識(管理專業、諮詢背景)、在某些領域(個人軟體應用)看起來比較有知識(喜歡分享)的人,但並不是教科書式的「知識管理標準實踐」。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因為他認為行比知更重要。母校碑刻,行勝於言,亦是此理。如果知識足夠,就要立即去行動,而不要沉湎於更多知識。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而指導行動所需的知識量,很可能也被高估了。理性告訴我:拿一把普通刀,砍兩捆普通柴,也就夠用了。省下時間把飯菜做好,才是正理。對了,做菜要有魚,我去市場買一條也夠了,何必沉湎於「漁」呢?!

知識過剩、工具過剩、理論過剩的時代,稀缺的是為道日損之心。不必像老莊一樣極端,但「慧而不用」的道理,至少值得嘗試。

PS.

這可能是跑題的回答。但既被邀請,就有任性一下的權力 :-)

切題一點的回答參見: 如何通過 Evernote 將收集的資料整理成可用的知識體系?

其實,也沒有跑題:雖沒有提供新答案,卻儘力安提問者的心,發現自己的答案。


轉貼自知乎答案:如何進行個人知識管理?(侵刪)

個人知識管理的難在於長久堅持,易在於法門極其簡單。

那麼,工具重要?還是方法重要?

工具與心法互為表裡,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來看待。工具的選擇,以及應用的方式,體現著你的所運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認識則決定著你使用的工具及你運用方式。

個人知識管理的五個核心環節

學習

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學習以及苦惱於該學什麼。其實,即便你解決了這個疑問,也僅僅是走出了 PKM的第一步,這在人生中的影響,看起來很重要,實質很有限。譬如愛讀書者眾多,就算你一年讀了50本書,就算你學習了各種領域,那麼,很多人或 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雜亂無章毫無系統,僅僅是聊天談話的時候,彷佛無所不知,是個健談者,但對於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處呢?所以,我們需要保存。

保存

很幸福,我們處在電腦普及的時代。那麼,無論是思維導圖愛好者,還是用紙質筆記本記錄者, 還是用電子文檔記錄者,我們都意識到了我們的知識需要保存,需要我們隨時調用。那麼,起到隨時調動的目的,才是我們保存的目的。為了複習而保存?別逗了, 信息爆炸的時代,有幾個人真的可以去複習?這不是簡單的毅力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待知識的問題。大家都下載過很多資料,我相信,95%的人下載的資料,大多 沒看。換個角度去看,假如這個下載的成果,成為你的知識庫的一個索引呢?

共享

名角們,尤其是專業類型的,你們為什麼寫原創寫專欄寫博客?很簡單,寫出來的原創東西,我們需要有人看,這個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對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時也是利己的,作為PKM的重要環節,我們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專業原創寫手,常常會收到優秀公司老闆或者老總的邀請,也常常會遇到共同創業的邀請。田志剛說的很精闢:要 讓別人知道你知道。這種共享,尤其是原創的共享,就直接顯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

使用

有句老話不太準確,叫做百無一 用是書生。還有的滿腹經綸的失敗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 PKM中,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你所擁有的知識夠專么?你所擁有的知識夠獨特么?你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擁有個人品牌么?如果沒有,你怎麼用?只有返回前三個環節再次耕耘吧,抱怨無用。

創新

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統計數字是99%。恐怕敗就敗在創新二字。PKM中談的創新,是你擁有了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足夠多的時候,再去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而超越,這才是本質的創新競爭力。而不是琢磨一個好點子,而這個點子是撞大運,裝上了很牛X(低概率事件),撞不上說這是風險。

高手入門的知識管理

我選擇了Weavi來作為我整理知識庫的工具。關於工具與心法誰更重要的爭論,已經聽過很多,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蛋與雞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對於當時的你而言,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

個人知識管理的流程

數據採集(筆記,軟體,思維導圖)

知識提煉(學以致用,用以致學)

加深理解(將自己思考的總結寫出來,發布到Blog;或是直接Wiki存檔)

Wiki 存檔(最後利用Wiki將這些總結存檔,將知識結構化,形成自己的思維地圖)

資料管理——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

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有著一個優秀的特性,那就是它支持管理所有文件類型, 而這門功夫只有「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獨有,可謂是獨步武林。我測試了這麼多的工具,大多數都只是支持單一的格式(Txt、Html),或者有限的幾種 格式。而如今,知識載體已經變得多樣化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都可以承載大量的知識,如果僅僅是支持一兩種格式的文件,明顯不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另 外,它還支持樹狀列表,支持標籤管理,快速搜索(確實很快),顏色分類。

當然這款軟體還未成熟,但是已經有眾多優秀的特性。我與該軟體的開發者談過,我的建議是,工具不應該承擔觀念傳播的責任,工具僅僅是有助於觀念的傳播,希望他在開發該軟體的時候避免過於理想主義,而專註於工具的本身。

思維導圖——Xmind,Freemind

思維導圖,是很好的筆記工具,以及思考工具,很多場合都可以使用。思維導圖適合橫向思維的發散。另外,我正在嘗試使用概念圖工具,概念圖與思維導圖相比較來說,概念圖適合縱向思維的發散,偏重於每個動作的連接。

筆記軟體——CintaNotes

我使用CintaNotes的原因是,它可以一鍵保存文本,從任何格式,只要是文本, 就可以用它來保存。另外它還可以將它保存的內容導出為Txt格式文件,方便與Vim結合。

Wiki—— Vim,Vimwiki

Wiki 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知識管理的終點,最終所有信息都要存放在這裡。通過關鍵字,可縱向以及橫向的管理知識節點,方便。在使用Wiki的過程中,都會面對一 個困惑,就是Wiki該怎麼寫?因為wiki的思維方式,很多人還沒有嘗試過。而wiki代表著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我使用Vim,是因為Vim是最方便的文本編輯工具,可以使用它的內建命令,以簡單的步驟實現複雜的要求。最重要的是,Vim裡面內建了正則表達式工具,可以用一個命令取代重複的工作。

而Vimwiki的特性,不用我多說,因為Vim是如此強大,而與Vim結合緊密的Vimwiki自然是首選。而Vimwiki在使用上也很方便,基本上是屬於所見即所得的方式,雖然實現起來還有點簡陋。但是勝在簡單,夠輕,適合個人使用。而Vimwiki的官方主頁上也寫著,Vimwik就是專屬於個人的Wiki工具。

關於神器Weavi

Weavi是什麼?

Weavi是一個非線性文本創作、管理與分享平台。給人的感覺像是另一個維基百科,但是又有明顯不同。這種差異化源自對碎片化信息的理解與收集過程不同。

那究竟什麼是什麼是非線性文本呢?在日常中讀者閱讀的小說基本上都屬於典型的線性寫作文本,特點是單一的視角和流程並且具有強因果關係,如果單獨提取其中一段,便讓人無法理解。而諸如維基百科中的一個詞條,就可以被理解成一種非線性文本。單獨截取中間一個小標題,底下的文字就可以獨立存在並被人理解。而絕大多數人在閱讀非線性文本的時候都不會全部讀完,只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非線性編輯

而針對非線性文本的編輯,Weavi並不是第一個專業的軟體,比Scrivener就實現了針對非線性寫作的支持。但是此類軟體的價格高昂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會有些無法承受。而且缺乏碎片式收集和分享功能。而Weavi則正是適合非專業用戶進行輕型的非線性協作與分享的在線工具。

當使用傳統的Word撰寫文章點擊保存後,就是一篇文章的結束,對於Weavi來說,點下保存,卻才剛剛開始。

Weavi可以不用考慮究竟從哪開始進行寫作,可以先把要寫的東西列出來之後再整理。換句話說,在下筆前不必考慮現在正在撰寫的文字在未來的整個作品中要放到什麼位置,因為不管它放在哪裡屬於哪一個層級都不會對未來的整理造成障礙。

簡潔、快速的線上文字協作

除此之外,Weavi 的目標不僅僅是作為一款非線性寫作工具出現,更多的是為了之後社交化的擴展。提起基於文字的社交平台,我們總是想起最近火起來的 Medium 以及它在中國的追隨者簡書和十五言,然而 Weavi 想要做的卻和 Medium 不太一樣。

Medium 的社交是基於讀者的共鳴,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作者與讀者,Blogger 與訂閱者關係的美化。而在非線性文字平台上,社交可能意味著再創作與續創作。類似於 Github 中 Fork 的概念,只要一個作品流的原作者同意,那麼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在 Weavi 上建立一個作品的分支,從某一個節點開始續寫自己創造的新內容,甚至在寫過一部分之後能再進行合流。這在許多同人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是一種強烈的需求。Weavi 的這種模式下雙方的互動都是寫作者,是一種對等關係,重新定義了文字社交媒體的概念。

系統化的碎片化知識管理

此外,Weavi不單單只能被當成一種文本編輯工具。它還包含著更多的實用性功能。以記者為例,作為一名記者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稿件,在整理的時候往往是使用文件夾加文件名的的方式。而使用Weavi則完全不必這麼麻煩,在有大量的文章需要管理的基礎上,Weavi就可以依照非線性標題模式建立完整的構架,可以非常方便對以前的文章進行搜尋整理、整合、關聯和再編輯。尤其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本像建立思維腦圖這種繁瑣的工作也能很方便的完成。無論是工作大綱還是活動安排,在Weavi上處理都遊刃有餘。

與前述工具相比,Weavi的特點在於能夠集學習、保存、共享、使用的場景於一身,仍能不失簡潔與輕便。在功能上亦能夠滿足類似於思維導圖的個人知識庫管理和類似於Github的簡潔、快速的線上文字協作。

注意事項:Weavi目前提供網頁版,可隨時隨地通過瀏覽器同步訪問。

其他工具可搜索下載客戶端,請根據需要選擇。

參考資料:學習能力提升進階


個人知識管理最重要的也可以說是最終目的,不在於輸入了多少 你只有保存在電腦里的知識,而在於你輸出了多少。

因此,不要關心自己收藏了多少篇答案或是筆記,而是更關心自己寫了多少篇博客;

不要關心自己讀了多少本書、寫了多少篇書評,而是更關心自己寫了多少本書;

不要關心自己讀了多少網頁資訊、收藏了多少條朋友圈轉發,而是更關心自己看了多少篇原始的論文,或是寫了多少篇論文。


個人知識管理的標準無非就是:

(1) 利於結構化或者半結構化保存或者標記,鏈接你的知識(圖片,音樂,視頻,網頁,筆記等各類型文件);

(2) 利於可視化的呈現,組織和管理已經保存的知識;

(3)利於檢索(最最要的一點,因此單獨拿出來);

很多思維導圖工具檢索只支持標題和節點的檢索,不支持附件和備註的檢索,那麼這個軟體設計者完全就是在耍流氓啊!!

下面是個人認為以上三點做的都不錯的軟體模版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

TheBrain


可以用知識管理軟體,我用的是易佳通數據管家,一款很經典的文檔管理軟體;可以把常用知識信息分類加密保存到軟體中。搜索查詢很方便,知識文章間還可以互相做鏈接,加書籤等。

軟體的編輯功能很強,可以插入圖片、文件等,複製網頁粘貼知識很方便,保留原格式。

可以支持遠程共享,界面主題很多。界面布局也可以完全自定義。

最方便的是軟體的字體可以隨意放大和縮小,還可以朗讀出來,對我這種眼神不好的人來說太方便了。。。發個圖


減少關注方向。我的老師曾說過:十年磨一劍。十年只做一個題目,深入挖掘一個寶藏

工作一年半以來,我的知識管理也特別雜亂,人云亦云,研究方向緊追潮流,時時改變,無定法。

今年痛下決心,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到傳統文化和當代小說、高等教育發展史、自身管理三個方面。


收藏的網頁越來越多,越雜,不免該想想個人知識管理這個東西了,於是中午在知乎上看了別人觀點後總結如下:

個人知識體系管理軟體推薦

Wiz evernote onenote

個人知識管理wiki系統推薦

Zim dokuwiki wikipad

對比分析後覺得,打算用為知筆記進行工作技術資料收集整理,因為它有linux版本,也可區分生活娛樂興趣收集用的印象筆記,已有帳號和收集分類。倆個軟體都有瀏覽器插件,支持對網頁,微信,微博,郵件訂閱的裁剪收藏。都有手機,電腦客戶端,具有同步功能。都非常適合知識的收藏分類整理。當然也有直接用wiki系統進行個人知識的管理。如果兩種玩意都用上,如何呢?要形成自己的東西那麼最好對收集的東西進行吸收。筆記軟體用於收藏收集,最終吸收歸檔到個人知識wiki系統。本地wiki系統,適合對本地資料進行個人知識體系的管理。見過有人說用apache+dokuwiki+github管理,簡直6666到不行啊,有遠程倉庫存儲還能夠版本回退啊。

這些管理軟體畢竟都是工具,都是為了輔助記憶,分析,思維,過程表現收藏分類整理總結,最終目的要能夠厚積薄發,實際運用。切記勿盲目廣泛只收集,太注重分類管理而忽略了專註和整理總結吸收成自己的東西。應該在這一些過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一天的關注閱讀,吸收了就這麼多。話說good是好,就是實踐起來不知道要偏差幾個十萬八千里了。

公司內部好像是用dokuwiki項目資料管理,似乎明白了什麼啊

以上是我閱讀知乎後打算採取的方案


只說一點,利用「再認啟發式」。

大量閱讀,然後你能回想起來的知識,通常是最有價值的知識。


推薦為知筆記,讓你忘掉文檔格式。


同步盤+excel


在技術和互聯網上不是專家,那我就從個人的經驗出發來抽象得談談知識管理好了。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知道為什麼收集和管理,這種所知不僅可以使得個人管理更加高效,而且可以讓生命活得更通透。

也就是說,像整理屋子前要了解房屋的整體布局一樣,需要先將個人的心靈和大腦空間進行整體的審視。

一、

問自己些問題,比如:

1. 我在這個年齡最要緊的是學些什麼?(E.g. young adult剛步入成年的人,我需要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學會照顧自己)

2. 我的性格和特別的經歷讓我對什麼很關注?(E.g. 我是比較喜歡安靜思考的人,美國的開放交流學習方式要求我學習如何表現自己,如何在公眾面前展示想法)

3. 我的情感需要有什麼?(E.g. 是大學女生了,開始關注自己的形象,在思考愛情的意義,如何與人相處時保持獨立不失去自我又不顯冷漠?)

4. 我的興趣愛好有什麼?

5. 我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有什麼?(也就是對自我提升的預期 理想中的自我 E.g.有更強的邏輯,專業上的突破...)

6. 我面臨的問題有什麼?(E.g. 英語口語需要提高,在新環境中的文化適應...)

二、

當想明白這些基本問題後,就會發現,網路上、雜誌上、書本上的搜索都是有意義和方向的了。有些碎片知識只是為了滿足獵奇的心理,有些回答的思維方式讓我覺得可以借鑒學習來建立自己的思維(5),有些影片能讓我更好得了解美國文化做好過渡(6),訂閱的新聞可以讓我對時事對政經社有更多的洞見(5),有些公號乾貨可以讓我學習搭配、健身(3)...也就是說,我知道我的每項活動的核心出發點是什麼,我知道我這個行為能夠帶來本質的效果是什麼。(這裡的本質指更深入內心,更接近於滿足人的深層需要)

三、

所以,在此之後就可以開始設計自己的系統了。依照自己的需要建立筆記本,將能滿足這一需要的知識碎片都放進去。這個筆記本應該是像樹一樣有一層層系統的,比如:未來&>寫作能力&>寫作課

&>隨筆

&>邏輯能力

&>...

筆記工具的話,我和題主一樣使用的是evernote,因為一來它的系統分類很清晰,搜索也很方便,二來它有一個生態系統,聯通各個項目,可以將紙質、網頁、郵箱等都集中到一個平台上。

四、

下面,具體得說一下我的方法。

我將個人知識管理分為知識輸入、消化、待強化和輸出四個階段

#1#

知識輸入也就是初次從信息源網站閱讀信息。我將知識輸入細分為兩種,一種為即時搜索,也就是我此時有一個疑問,然後到各個網站上搜索,並搜集資料(對所有收集到的材料作主題閱讀)。另一種我統稱為RSS訂閱(儘管很多不是RSS形式),也就是我沒有預先有一個問題,這些信息是我感興趣的話題(滿足我的需求),定期定量得出現的。

在這一階段,我通過控制信息源頭的方法來條理化知識管理。即時搜索用google或baidu 以及 一些專門網站。RSS訂閱限制四個: Feedly 看新聞,知乎看流行和時事評價和關注問題動態,微信公號和Youtube channel完成為滿足某一需求的知識長期積累。訂閱的要求是滿足需求的內容不能重複(從不同角度解讀除外)

#2#

知識消化也就是閱讀完進行歸類存檔,並進行個人總結和評價。知識消化其實有兩步,首先是把信息從源網站轉存到evernote相應的筆記本上,然後進行添加tag,進行精簡編輯,並添加個人觀點。

#3#

待強化階段是一個應用知識,體系化知識的過程,信息逐漸變成了能對生活產生影響的知識,然後知識逐漸從紙面上(symbolic)變成大腦中忘不掉的迴路。

#4#

輸出一方面是檢驗對知識的掌握的方法,能夠精確並簡明扼要得表達後,就說明強化階段進行得順利,可以放心得把它刪掉了。另一方面是實現自己從接受者變為分享者。

就是這些。

其中夾雜的英文單詞是我能找到最準確的表達出語境中含義的詞,我的語文學得不好,沒有找到合適的中文替代詞,請諒解。

在知乎答題還是初試牛刀階段,個人也還幼稚,回答有些語無倫次,請多包涵。期待和大家多交流。


身為處女座的我,看著自己小黑C 盤和D盤都僅僅只剩下幾百兆空間甚是緊張和焦躁,分享下我目前的文件管理方法,一方面是自己做一個梳理,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給我提提建議~

1.照片

照片分為數碼相機的,一般都是直接去一個地方打包成一個文件夾,壓縮好放在硬碟裡面。

但是這樣做了之後發現很難隨意的翻看,還有就是硬碟也總有滿的一天,在考慮是不是去一個地方就整理一下,當天就把照片直接列印出來,或者是上傳到QQ相冊。

2.郵件

對於郵件現在使用的是MAC處理(這個機器放在辦公室),由於每次回家都已經很晚了,且能不開電腦就不開,所以家裡面放得是小黑,上面安裝的foxmail,在家如果想收郵件可以直接收取。

備份的話用的是gmail 15G免費的空間,創建了多個過濾器,3年7個G左右也還夠用,歷史郵件的定期查找也就靠他了~

3.文件

對於這一塊就是目前最頭痛的地方了,有很多表格,文檔,有些是自己寫的有些是同事發的,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但是常常就是想用的時候找不到,之前嘗試過把重要的文檔放到evernote中,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同步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常常造成文達的不唯一性!讓我很是糾結。

現在在考慮是不是把同事給的文檔就放在對應的群裡面,現在群空間也是夠了的,如果是自己寫的就用馬克飛象整理好,放在evernote中,如果是同事發的比較重要的就放在群空間里了~

然後就是用MAC進行文檔的標註標籤

目前MAC上我使用的標籤有:

我維護的

會議紀要

重要信息存檔

個人

學習資料

後面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分,也歡迎各位知友分享下你們的文檔管理經驗~


感覺好工具還是很重要的。我個人在使用有道雲筆記。我覺得可以提升一定的效率


推薦閱讀:

2015你想完成的五件事?
2015年,你做過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
為何2015年全國GDP排行公布後,浙江還是處於三強之後?
Google Year in Search 2015 回顧了哪些年度事件?
新的一年,你來預測一件事?

TAG:個人知識管理 | 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