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一直快樂會是什麼樣子?

類似於快樂箱,假如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藥物,不斷刺激某一個系統(神經)或產生某種激素,讓人感到興奮(快樂)等『積極狀態』,使其沒有任何悲傷,憂鬱等『消極狀態』這個人會怎樣?

英國68歲老人中風後無法感覺悲傷 自稱是好事

這個新聞是不是可以說明快樂和悲傷等不同的情感是獨立的?

同樣做假設:所有人都處於這個狀況會怎樣?


我在人為什麼會不快樂? - Andy Lee 的回答這個回答中解釋了,人類為什麼會有負面感受,說明了快樂-痛苦對我們的生物學意義。

而「人如果一直快樂會是什麼樣子?」和那個答案並不完全一樣。那個答案是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沒有痛覺的人必然會死(比如晚上睡覺壓到手但不會翻身以至於血液循環受阻而導致整個手都壞死)。但從今天的角度看,以現有的科技,人如果一直快樂會如何?

哲學家 Robert Nozick 在1974年的《無政府主義,國家和烏托邦》里設想了一個「體驗機」,幾乎就是黑客帝國中的Matrix,人在體驗機中能體驗到現實世界中的所有體驗,成為世界冠軍的感覺,兒女繞膝的感覺等等。這些感覺和真實的感覺唯一的區別就是,它們不是真實的。

Nozick說,如果讓人們在現實世界和體驗機中進行選擇,那人們一定會選擇現實世界,因為現實世界更真實。

但人們真的會選擇現實世界嗎?http://www.jianshu.com/p/3687da0b60a1 我在這篇文章中文藝地諷刺了這種選擇。

科學家們發現,如果我們在老鼠頭中埋入電極,電極連著一個壓桿開關,一壓開關電極便刺激腦,腦分泌多巴胺使得老鼠有欣快感。如果我們把壓桿開關放在老鼠籠子里,老鼠會怎麼做呢?

在這個為老鼠準備的Matrix中,老鼠「選擇」一直壓開關,直到自己餓得或者累得無法動彈。

人類有信心表現得比老鼠更好嗎?

記得某位女性因為治療帕金森而在腦內埋入了電極(深度腦刺激技術),但意外的是,在這項手術之後,電極的刺激同時能使的這位女性感受到性快感。那她會怎麼做呢?她會一直打開電極刺激的開關嗎?

事實是,雖然她沒有一直開著,但她時不時選擇打開這個開關來「爽」一下。(這個新聞我記不清楚了,歡迎大家給我提供出處或者挑錯)。

大家不要認為這種技術很科幻,Stuart Meloy已經發明了這樣的機器來幫助性冷淡的病人獲得性快感,不過是通過更安全的脊髓神經刺激而不是深度腦刺激。

現在問題來了,人類如果有這樣的技術,那人類應該選擇一直開啟這個「快感狀態」嗎?

這確實是一個倫理學問題,不那麼容易回答。但現實一點來看,因為人類有一個適應系統,就像吸毒的劑量要越來越大才能獲得同等程度的快感,或許這個電極的刺激也要越來越強才能獲得同等程度的快感,而最終電流的強度會高到對人體有損害。而且就快感的生物學原理來看,神經遞質的濃度增高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不過如果邊消耗邊攝取能量的話,或許能達到某個平衡狀態……

目前,我很難確定這項技術是否會帶來嚴重的負面作用(類似吸毒),不過一旦這項技術發明並且被證明沒有負面作用,那我們確實要面臨一些選擇:人類應該偶爾使用這樣的技術嗎?人類可以不受干涉地自由選擇沉醉於快感嗎?人類是否有義務創造文化或者進行科學研究(這裡假定不能同時沉醉於快感和干其他正經事)?

我目前要為之辯護的觀點是:我們不應該為正常人提供這樣的機器或技術,因為痛苦對人類來說是必要的。但除非這類技術被證明沒有其他危害也沒有成癮性,那我支持有條件地使用這些機器。


謝邀。

人可以一直快樂嗎?可以。但需要兩要素:健康的心態和不懈的追求。

什麼是健康的心態?用善意去對待任何好與壞。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一定要用負面情緒去解決。生活中的不平,其實是人心的不平。當然,內心的強大需要鍛煉,生活的智慧需要學習,但不是達不到。

什麼是不懈的追求?這個就無須解釋了。人生有太多的問題可以自我追尋,但大部分人都選擇逃避。最後,逃避的人會為理想唱響輓歌;尋找答案的人成為了無悔的智者。

可能以上所言,有人不理解。打個比方吧。

比如追女神。這其中就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如果看待女性,如何看待愛情,如何看待性。普遍的愛情觀里,「得」字為先。為得不到傷心,為得到動腦筋。這就不是健康的心態,不是善意的心態。可能你是真的很喜歡她,一切都為她著想,這沒問題,但同時如果你因她而傷心難過,而大喜大悲,那你對自己就缺乏善意。

喜歡任何一個人,因喜歡而得到滿足,都應該為這種滿足感而心懷感激。可以說,這就是愛情的全部。如果你做到這一點,你就不會因為得到而欣喜若狂,這種快樂是很快就會消失的。如果你自始至終都用善意的心態去對待愛情,那這種快樂就像清流一樣延綿。

當然,我所說的不懈追求,不是讓你在愛情里窮追猛打,不患得患失的人,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有人會說,如果一直快樂,快樂就沒有意義。這話對也不對。快樂本身就沒有意義,任何情緒都沒有意義。只有情緒背後的東西,才有意義。


人類大腦是有一個適應性的,所以理論上來講不可能一直快樂。

如果你「不斷刺激某一個系統(神經)或產生某種激素,讓人感到興奮(快樂)等『積極狀態』」,過一段時間大腦適應了這個激素水平,就不會感到快樂,需要更多的這種激素才能達到同等水平的「積極狀態」。

這就好比有毒癮的人,吸毒的劑量得逐漸加大,才能達到同樣的快感。


正所謂「人恆過,然後能改」。沒有痛苦,於人,會感覺不到自己傷口的存在,進而失血過多而亡;於文明,會意識不到自己缺陷的存在,進而消亡~

耶穌受難而創基督,文王受難而著易經,太史公受難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統帥受難而彈奏太陽,向我主發射了第一縷訊號~~額...好像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不管了,漫畫中的極左人物試圖通過傳播痛苦的方式改良社會,雖然行為上被世俗所不容,但這也反映了現實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感受過痛苦的滋味,所以他們可以毫無忌諱的以欺凌別人為樂,並且在別人表示不悅的時候,聲稱這只是開玩笑,並且譴責別人「不識逗」、「開不起玩笑」。但是當別人不反抗的時候,他們卻真的會把他們口中的玩笑(比如「女司機」)當真。

我在很多地方聽過這樣一種言論——牛逼的都是外地人,其實不然,準確的說應該是「牛逼的都是走南闖北的人」。我們底層平民總是有一種偏見,覺得城市人和富二代都驕奢淫逸,其實不然,驕奢淫逸的只是安於現狀而且還怪」外地人「搶了他們工作的」本地人「。其實真正牛逼的本地人,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當了那個地方的」外地人「。一個城裡的孩子或許在家裡還很嬌慣,但是當他到了外國留學,回來的時候,一定對本地的外地人多了一份寬容。這就是苦難在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這就是」負面情緒「的作用。真實而正義的東西一定是苦痛和醜陋的,逃避苦痛和醜陋,就意味著逃避正義。

文明不僅需要喜劇,而且需要悲劇;人類不僅需要快樂,而且需要苦痛。自古以來,有那麼一股推動文明交融、進步的力量,名喚——Pain(苦痛)!


快樂和悲傷的相關性,就好像甜、咸、苦一樣,並不是一個感知維度上的正負兩極,的確在生物學上是相互獨立的,但在綜合體驗上會產生相互增益減益效應。如炒菜里放一點糖會提鮮,糖年糕里放一點鹽會更甜,苦藥往往用大量糖混合覆蓋苦味,這是不同劑量下產生的感覺刺激差異導致的,可以被當作是大腦反應的錯覺——為毛聯想到SM也是快感錯覺,擦!

快樂和悲傷也是如此,情緒交替可以更鮮明的感受到情緒變化,認知來源於比較嘛。而一直快樂會有耐受性,同樣一個刺激源帶來的主觀快樂感覺會不斷減弱。痛並快樂著是更強烈的體驗,大喜大悲對大腦的衝擊更劇烈容易損害神經,歷史記載和小說描寫都有情緒大幅度變化致瘋致殘的個例。腦在不同的刺激間來回切換,更容易保持興奮不易產生疲倦感,也更有利於身心健康,這就是減弱耐受性的基本方法。故,一直快樂首先會面臨越來越樂不起來的情況,就好像嗑藥越嗑越多,快感卻越來越少一樣

說到嗑藥,過去有拿耗子和猴子做嗑藥實驗,全都由於無法節制的增大嗑藥劑量死亡,這都已經做成國內普法宣傳片了。所以就現實的角度來說,不斷增加的耐受性會增加快感的成本,最終會因生理機能付不起賬而衰亡

另外一個方法,也就是去除七情六慾中的其它感知,尤其是痛苦、悲傷之類被認為是快樂反義詞其實跟快不快樂沒半毛錢關係的情緒反應,就好像我們的味蕾只能嘗出甜而嘗不出苦、咸、辣等等,或者像【聖鬥士】里剝奪五感只留第六感那樣。這樣就讓大腦成為一個接收外界刺激時只能產生快樂情緒的單一向發生器。神經元不會因為痛苦而興奮,不會傳遞悲傷的感覺,而只對快樂有反應,從技術上不是不可能,但是想必官能體驗會單調很多,快樂的主觀感受也不會豐富多彩,神經系統會因此退化成更簡單的反射結構,估計大腦會因長期興奮不足而萎縮

延伸一下,對於嬰兒這樣幼稚簡單的腦,往往只關注甜味和簡單的刺激,而外界為了其健康也盡量提供其所需要的刺激,而不進行過度過量的刺激。嬰幼兒不適合強光、雜訊,更不適合苦、辣、刺激性氣味,這些都有害於ta們的健康,對大腦發育有負面影響。但隨著孩子成長,ta們會自發的尋求更甜、更亮、更新鮮的感官刺激,因為ta們的身體準備好了接受新事物,ta們的腦在尋求新的官能體驗,直至孩子們的喜好從嘻嘻哈哈的低幼趣味發展到暴力、性高潮、創造欲,從吃不了辣到嗆味十足的煙酒都沾。成人世界中大多數刺激享樂對於孩子們都是邪惡的有害的,可是成長到一定時期的人們都會主動想要嘗試更加刺激從未涉足過的領域,不惜墮落也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

再舉一個例子,黑猩猩集體捕食小型猴類時表現得非常興奮,並且對獵物分配極度熱衷,彷彿是原始部落的狂歡篝火晚會。有人認為猩猩的日常食譜已經能滿足猩猩們的生理需要,這樣殘忍暴力對遠親的捕獵顯得有些多餘和不可理解。但是毋庸置疑的,猴類的肉蛋白不論從營養和風味上對於猩猩都是非常新鮮的,尤其是對感官的刺激要高於蔬果之類的保健食品。反觀人類的食譜,還在不斷增加中,富足的人們絲毫不缺乏營養,卻更熱衷於美食,並且希望有更奇異的味道來刺激感官,很多知名美食走的是奇葩路線而非普遍認同的美味,這一點不像嬰幼兒那樣只需要單純的甜味。這不僅僅是說明人心不足蛇吞象,更在說明大腦具有探索欲好奇心,不僅對單一的有益刺激有好感,也會嘗試體驗不那麼好受的甚至完全不好受的事物,以擴展其感知到的世界的範圍。形而上一點說,世界產生了生命就是讓生命去儘可能的認識世界以達成世界的自讀

所以,人是不會滿足於快樂的,僅僅是快樂的話,不會讓未來的生命快樂

最後注意,快樂到底是不是一種單一的神經反饋機制下的情緒,還沒有充分的研究,或許快樂也是綜合性的複雜感受,甚至快感究竟是一種還是有很多種也有待研究,故,本文中的快樂、痛苦、悲傷只能算作假說性質的比喻,意在解釋問題的重點


一直快樂,快樂將失去意義。辛勤勞作後的休息才最是最好的休息。飢餓後得到的飲食儘管平淡無奇也會是最好的美食。


人性裡面具足七情六慾,具足一切。也不會抽象的體現出那一方面,有了百味交加才是人生,人生就是彎彎曲曲,酸甜苦辣都得來點,這樣的人生才有內容,才有內涵。

兒童時期快樂多於煩惱,體現童真性,人應該通過修行,經歷了喜怒哀樂,沉澱出人性的純樸與善良,智慧與慈悲,讓內心愉悅,常保歡喜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憂。人本來也應該活的洒脫,輕鬆,超然,無我奉獻,真實負責的本性。


如果我完全複製了一滴眼淚成分,它可以稱作眼淚嗎?


快樂不可能脫離痛苦而獨立存在


這是個哲學問題,從文字上說來也挺巧妙的。

快活,快活,活的快了,也就離死不遠了。


人的動力就是挫折,克服種種困難才是生活的樂趣,如果生活中沒有挫折一路勝利,你自己也會感覺到,人生根本沒有多大意思。


白痴和弱智的區別就是白痴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而弱智不是。因為弱智總有一天會明白自己是一個弱智,而白痴卻永遠不會去在意自己是不是一個白痴。


會成為一個狂妄的煞筆


當快樂成為常態就會好奇什麼是不快樂了,不過也許就會永遠天真吧。


那就感覺不到快樂!

沒有悲傷,哪來快樂?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老子《道德經》


人如果一直快樂。那麼人這個物種就會滅絕。情緒的是用來趨利避害的信號。是物種適應環境的產物。所有的情緒都有其適應生存的重要意義。高興意味著可以處在其中不需要改變,而痛苦則是改變的信號。如果人一直高興,那麼人就缺少了迴避危害的信號。就像一個人缺少了痛覺是不可能活太長久時一個道理。此外,根據生物體的適應功能,持續的高興,慢慢的高興的感受也會變得平淡,就像你處在滿是香味的房間里,過不了多久,香味就聞不到了一樣。可見,正是人不能持續高興,才保持住了高興的價值。


快樂是相對的,無緣無故的快樂其實和靜止,麻木是一樣的,快樂就會靜止,不會感到快樂。


如果一直快樂 快樂還是快樂嗎?

曾經是癮君子負責任告訴你,
快感程度遞增目前是有限的,當多巴胺分泌到一定程度,只有再次承受痛苦,才有快樂的感知力。

就是 快樂不能成為理所當然,人生需要來自痛苦的刺激。


那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今天天氣非常好,大樓外面終於檫玻璃了,看不到窗外的擦玻璃工人,卻傳來邊陣陣口哨吹的曲子,每個人的幸福感不同,也許他現在覺得很快樂!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
作為一個哲學專業的人,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專業才不會引起對方的異樣眼光?
認知哲學與心靈哲學與心理學哲學如何區分?
美學如何入門?
討論社會階級的意義是什麼?

TAG:心理學 | 哲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