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第一外語不是英語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一外德語。高中開始學。思路比較跳躍,想到什麼說什麼好了。體驗如下:

1,從四歲被家長送去學英語,學到十五歲初中畢業,覺得這十一年學英語的錢算是打水漂了;

2,高考考德語,整個考場除了我都是考英語的。幾個老師專程來給我送一份德語卷子,在眾人匪夷所思驚詫莫名的眼光中把發下來的英語卷子送上講台。這個逼裝得真是人生一大巔峰;

3,大學繼續德語專業,二外選了霓虹鉤,其他同學辛辛苦苦上英語課,考公四,考期末,我就在宿舍逍遙快活了;

4,個人對於很多人用「英語」代「外語」有一種被代表了的不滿,同時也對某些自認為英語不錯就優越感十足的人充滿了鄙夷;

5,如果大學繼續以這門語言做專業的話,前兩年會感覺到一種空虛。因為對別人而言全新的知識,對自己卻已經是熟透的面孔了。如何在長達兩年的「複習」時光里重新找到提升自己的動力和方法,想必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6,可能是比大多數人接觸這門新語言的時間長,所以在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會很痛苦很掙扎;可能是因為這門語言同時包含了初中高中快樂的回憶,所以總有一種懷念與珍惜;

7,想起來再來補充好了。

再說一些跑題的話好了。大學的語言專業其實應該是文學專業,只不過是學習外國的文學。然而總共四年的時間前兩年全部用來學習語言技能,總覺得有些浪費時間,也容易給學生一種錯覺,以為某語專業就是學某語的,因而忽視對該語種創造的文學乃至文化。這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應該推廣一下初高中階段的小語種教學呢,把語言技能的訓練任務分攤給中學階段,這樣大學階段就可以放開手腳去專研文學語言學這些內容了呢?


我的第一外語是日語,我想回答這個問題的很多朋友都是「八所外國語學校」出身吧,我初中高中六年就讀的就是「八所外國語學校」之一的天津外國語學校。那麼,我先來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八所外國語學校」吧。

中國最老的「八所外國語學校」均創辦於1963-1964年,包括長春外國語學校、武漢外國語學校、天津外國語學校(天津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上海外國語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重慶外國語學校(即四川外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俗稱重慶一外)和廣州外國語學校。(廣州外國語學校在WG期間停辦,1973年恢復招生,培養中小學教師,1981年又停辦。現在的廣州外國語學校是2007年復校的,不在教育部保送名單內。杭州外國語學校和其他七所外國語學校雖是同期創立,不同的是長春、武漢、天津、上海、南京、重慶、廣州七校早期直屬中央,杭外則是教育部委託浙江省教育廳籌辦的)。

這八所外國語學校雖然是一個體系的,但各自設立的語種課程等等還是各有不同的,我只說一下天津外國語學校吧。

天津外國語學校(在天津簡稱「小外」)是不參加小升初統一考試的,由天津各小學推薦學生(每個小學分配的名額非常有限)參加「小外」自己的招生考試,考試的時間也比「小考」要提前幾個月左右,我小學的時候是班長兼英語課代表,英語成績客觀的說是非常好的,所以老師就推薦我去參加考試了,當年參加「小外」招生考試的一共有4000多學生(官方數據),考試的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按照總分排名,最後只錄取前80名學生,我稀里糊塗的考了第27名,英語成績全校第二。

錄取的80名學生分成兩個大班四個小班,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除了外語以外的課程是按照大班上的(每個班40人),到了外語課就按小班上(每個班20人),這是為了保證外語學習的質量,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練習的機會。我們那屆80個考進來的學生,是60人學英語,20人學日語(當年的天津外校只有英語和日語兩個語種,現在開設了德語法語俄語什麼的,也擴招了,後來我就不清楚了),我們二班(按照大班算)半個班學的是英語,半個班學的是日語,這真的非常有趣,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可能大家也聽說過,學某種語言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被這個語言國家的文化所影響,六年學下來,這種文化的衝突以及融合感受的特彆強烈,也感謝這種因緣巧合,使得我的視野在英語同班學生的影響下得以開闊,等於我們每個學生都看到了兩個不同的世界。

這個分班是學校隨機分的,不能改,我被「非常不幸」的分到了日語班,因為我小學的英語成績非常好(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學完了高中英語課程),爸媽當時覺得很可惜還一度想過要放棄這個保送進「小外」的機會,參加小升初統一考試,當時我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稀里糊塗的就跟我爸媽說,學日語挺好的,以後競爭還小呢,於是我爸媽尊重了我的決定,就學了日語。

「小外」有兩個特別的規定:一個是初一入學強制必須說普通話!普通話!因為方言會影響外語的發音(所以我說我基本上不會說天津話,真不是在裝逼);二是「小外」強制住校,周一早上來周五放學走,一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二是節約時間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關於「課程設置」,我們學校其他課程的課時設置跟普通中學一樣,嚴格按照教育部的規定,但是外語課的課時要比普通中學多很多,還有外教課等等,總之課程非常豐富。再加上「住校」的規定,使得我們要上早晚自習,而且是強制的,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常規課業壓力比普通中學生要大,但是想到其他普通中學的學生課外還要去上各種各樣的小課,我們又感覺輕鬆了許多,畢竟周一到周五都圈在學校里,晚上十點準時熄燈,連熬夜的都沒有。

下面說說「中考」,眾所周知全國初升高統一考試的外語試卷絕大多數是英語,但是這八所外國語學校是可以考自己專業的語言的,也是由教育部出試卷,難度水平和英語試卷一致,所以我們是考日語的。「小外」由於大多數初中學生還是會選擇繼續留在「小外」讀高中,所以「小外」有自己的保送制度,就是初中三年的期中期末成績,怎麼計算我具體忘了,然後排名,前十幾名學生可以保送進入「小外」的高中,不再需要參加全國初升高統一考試了,我很幸運的就被保送了。

「小外」有各種各樣跟外國友人交流的機會,比如日本有幾所「姊妹」校就會定期派學生來跟我們交流(其實就是日本學生的修學旅行)。而且「小外」每年會派一兩名學生去日本短期交換留學,幾個月到一年不等,我高一的時候就很幸運的去了東京和洋九段女子高等學校,這段經歷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非常重要,一個是使得我的日語突飛猛進,二是我一直住在日本人家裡,同吃同住,和寛子ちゃん(住的日本家庭的女兒,和我同歲)一起上下學,使得我更客觀的看待日本和日本人,影響了我以後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軌跡。

再說說「文理分班」,普通高中是高二的時候文理分班的,但是「小外」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進了「小外」就全部是文科生!文科生!文科生!這對於一個所有科目中最喜歡數學、數學成績一直年級前三名的我來說,簡直就是杯具!我們當年有十幾個同學想選理科還跟學校交涉過,但最終還是被拒絕了,可能是因為人數太少不夠開班,不知道現在「小外」有沒有理科班了.......

這八所外校有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優勢,那就是「高考保送」!!!高三上學期一開始就有各種大學來接洽,每個大學給的名額和條件也不一樣,有的是他們出試卷考試選拔,有的是按照平時成績排名,有的是學校推薦他們再選......所以說平時的學習成績也灰常重要啊同學們!來外校招保送生的都有哪些大學呢,只說我們那屆,有北大、清華、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大、北交大、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等等等等......時間太久記不清了,基本都是北京的,上海的大學可能是去南方的外校招生。

但是這些招收保送生的大學裡,當年只有北京外國語大學是要英語以外其他語種的學生的(後來好像很多大學都招了)北外當時來我們學校招保送生只給了6個名額,英語5個,日語1個,然後是他們出試卷,筆試+口試,以及面試,經過一系列的折騰,我很「幸運」的被北外選上了。。。(後來我才知道,由於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當年北外日語系是歷屆招保送生最少的一年,全國八所外校才一共給了6個名額,常年一般是20個名額左右的)

然後我就面臨著我人生中的一個難題:去?還是不去?由於我本身高考的目標是北大,北大是我的一個夢想,也是全中國任何一個文科生的夢想,我幾乎沒有考慮過任何其他第二個選項,說心裡話,被北外選上是一個意外,也打亂了我原來制定的高考計劃,如果想繼續圓夢,那就必須放棄北外的這個保送名額,由第二名的同學頂替我,但如果我高考發揮失常考不上北大呢…… 我只能說,最後我還是偷懶了,我選擇了「保送」.......(好在考研的時候圓了我北大的夢,也算是人生圓滿了)。當年我們80多個學生,提前保送的有30多個,最後參加高考的只有一半多一點了,就這樣還考出了當年天津市的文科狀元......細思極恐!

說一下大家可能會比較關心的,「外語水平」的問題,雖然是「外國語學校」,但是各大考試之前沒有人複習「外語」也是常態(無奈臉),因為大家一是心知肚明外語靠的是平時積累而不是突擊複習,二是外語成績也是大家最穩的,高考滿分150,全校平均130+,日語班平均140+(每次年級排名日語班總在英語班前面,我也很無奈啊)。高三畢業之前,日語班考過N1是必須的(我們那時候還沒有改革,叫日本語能力測試一級,現在叫N1),而且大多數都是成績優秀,英語班考過四級是必須的,大多數是優秀,過六級的也不在少數。順便說一句,我作為一個從小學習外語的人說句大實話,這些等級考試和你真正的外語水平(特別是口語水平)其實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舉個栗子,日語好的人肯定可以考得過N1,但是考過N1的人你能說他肯定日語好嗎?我並不覺得,語言學校突擊學一年過N1,和正規科班學了四年乃至六年過的N1,含金量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可能只有學語言的人才能理解。說個題外話,我去年利用工作之外的業餘時間學習韓語,從零起點開始,一年時間,Topik考了178分,4級過了,差12分5級,差不多相當於日語N2水平吧,這個成績在韓國是可以報考大學大學院的,我這還是有工作,有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要是學生的話踏下心來學一年考過6級完全沒問題,但考過6級又怎麼樣?多少考過6級的學生到了韓國連聽課都聽不懂,我在日本就見過無數考過N1但日語爛到我都不想聽他說日語的人啊,考級很重要,它是一個督促你學習的方法,也是可以階段性考察你學習成果的指標,但還遠遠不夠,我知道我自己幾斤幾兩,距離我想到達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輔助閱讀:自學韓語,按照什麼步驟來比較好? - 從湘湘的回答 - 知乎)

更新:

評論里有盆友問我英語的情況,我們天津外國語學校不是雙語教學(好像有的外校是雙語的?)所以我升入初中後沒有在學校里繼續學習英語,但有自學+家教,但因為住校的緣故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去學習,高中學習壓力又比較大,所以就是業餘學一學,主要是不想扔下吧。

進入北外以後,北外只有大一是要求學習「第二外語」的,對於眾多外校小語種生源來說,第二外語就是英語,不過說實話北外的第二外語課程無論是英語還是日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都挺水的,基本學不到東西,全靠自覺(攤手)。大學期間(我大學只在中國讀了三年,日本讀了一年,這裡指在北外的三年期間)我都一直有在新東方上各種類型的英語輔導班,比在學校上的二外課要有用的多。

大家比較關心的大學生必須考的四六級問題,對於第一外語是小語種的我們來說,教育部是沒有強制性要求的,也就是你不用考過四級大學也可以畢業,不用考過六級研究生也可以畢業,但對於北外的眾多外校小語種生源來說,學校不要求,自己也會去考。我大一考過了四級,成績優秀,大四考過了六級。

考研那年參加了全國統一研究生入學考試,因為報考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不接受小語種考生,所以考的是全國統一考研英語試卷,都說考研英語比六級難度大一些,好像是吧,反正考過了。

沒有考過托福、雅思、GRE、GMAT...這類的英語考試,因為沒有用,以後沒事可以去考一下試試。其實日本和韓國比較認TOEIC。

英語勉勉強強吧,比如說交個母語是英語的男盆友還是綽綽有餘地(為什麼請自行腦補,微笑臉)

擴展閱讀:

上大學時能賺夠學費生活費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 從湘湘的回答 - 知乎


從初中開始學俄語,英語基本就是扔掉了。真心疼我媽從我一年級就堅持讓我學劍橋花的錢。又因為整個市裡就我們一個中學開設俄語一外,所以不用考慮升更好的高中的問題,只能本校升。中考高考都是全考場都是我初中+高中同學。 其實考大學的時候限制比較多,但說真的一點不後悔。因為我本人並不排斥對語言的學習,除了現在要把英語補回來,還想再學一門日或者德語。所以深刻的學習了俄語之後,感受到了跟英語完全是兩種體系的語言,入德語的門就沒那麼難了。很感謝初高中這麼系統的學過俄語,不然以我現在對俄、德語言的體會,沒有高考那種逼著你去滲透這門語言、沒有大學裡專門的語言專業去督促你吃透它,想靠著英語的底子入俄語和德語的門,簡直難如登天。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專業並非外語專業,到了大學裡為了修學分把英語課調換成俄語課,動一節課就要動很多節,導致我現在大部分的課程和自然班的同學不一樣,最尷尬的是,我的班級還是滾動制的那種實驗班。現在正在努力的學習兩門語言,我還想再來一門呢。唉,路漫漫其修遠兮。


父親的外語是俄語,家裡還有不少他的俄語課本。

我中學學的是法語,高考也考的法語。奈何後來轉到醫學院,大學本部提供法語,但醫學院不再提供。只提供英語或日語。學術上英語最重要,大家論文基本都是用英語寫的,所以又苦命學英語。

好在和法語相比,英語的難度還是要小些。

現在在德國做博士,學術上還是用英語。德語學到B2再也沒動力學了。為了以後的諸多現實考慮,中學教育階段還是別學小語種的好,大學階段再學完全來得及,可選擇的餘地要多很多。


高中第一外語是日語。

說一下高中的背景,準確的說這個高中是初高中一體制(6年制),也就是說中考會考高考都是日語卷。看到有其他答主是外國語院校的,xx外國語附屬中學這樣的?我們學校完全不是,就是普通的高中,國家扶持建設項目的那種(?????????)

說一下自己的背景,從小就喜歡看動畫,初中是重點校的重點班,第一外語還是英語,對英語興趣不大,英語成績一般(在重點班就是倒數=_=),索性就想還不如高中去學日語。

因為學校的特殊性,高中不對外招生,為了趕上他們的水平學了半年日語(一周一小時)考了N3順利進入高中。

最大的感想就是,難度比起英語要低,這裡不是說語言本身,而是教學進度(高中畢業也就學到N2,6年啊ˊ_&>ˋ)。而且不好好學的學生多,大部分高中畢業其實沒有N2水平。反之,很牛逼的學生就非常牛逼。

老師管的也相對較松,我高二睡了一年期末拿第一老師不知道我是誰,拿我作文當例文也不知道我是誰。要不是我去留學高考單科狀元就是我(讓我吹個牛逼xD)高考滿分150,我校日語平均120……

有一點不得不說,因為是國家扶持的建設項目每年都跟日本有大大小小的交流。小的就是民間團體,中日學生交換homestay,官方的也有(級別很高 每次都瑟瑟發抖),唯一感覺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吧。

哇哈哈,其實高中超爛的,大家都不好好學習~


中學的小夥伴,父母在日工作以後打算定居日本所以她一直學的日語,臨近高考十分捉急,但是教育局特地給她增設考場搞了一張日語試卷。那時候我覺得我們這兒還是挺人道噠。

大學老鄉,也是因為家庭原因第一外語學的俄語,到了大學沒有俄語課程。他除了惡補英語應付考試外別無他法。不過他去外語機構教授俄語課程,零花錢多多的。


坐標上海,小學和初中隨大流一外英語,中考考了一個當年在法租界里的高中,現在也有百年歷史了。

進校的時候一個年級招八個班,七個班一外英語,但可以選擇法語作為二外,還有一個就是法語班,以去法國留學為目標進行學習。

體驗就是,跟同學出去玩,想說什麼悄悄話的時候用法語就好啦~反正周圍的人基本都聽不懂~

有時候還可以在初中同學、以前的朋友面前裝裝逼哈哈哈哈。

再加之,小學初中一共九年的英語基礎,高中雖然一外法語,其實也有英語課,英語水平還算可以,真要做英語高考試題肯定是比不過同屆英語班的同學們,但講講口語、看看沒什麼專業辭彙的英語原文還是OK的。這樣一來也可以算會三門語言啦,相比起同齡人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大學裡也可以再深造英語,我也想以後再學一門外語,在已經學會了法語的基礎上,學習其他同語系的語言也會比較容易上手,比如西班牙語什麼的。況且以後在法國,比起中國,歐洲小語種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甚至還可以去別的國家交流實習。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正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一外英語,所以法語的資源不如英語那麼多,或者想去外面報個法語班,有時候會因為人數不夠不能開班。好在法語也算是小語種里的大語種了吧,這些問題也不算很嚴重。

總得來說,我覺得能在高中階段多學一門外語還是利大於弊的~


大學同學。東北妹紙,她們第一外語是俄語。

大家都上英語課的時候,她們俄語的單獨上。曾經跟大家一起上過英語課,讓我們告訴她英語從1到10都怎麼說~

考研只能考外語能有俄語的,選擇面很窄。

就醬。


第一外語是漢語。少數民族,在遙遠的西部邊陲。家裡人都會漢語,可是在家裡的交流都是講母語,從來沒有人在家裡說過漢語。直到..........

4-5歲那年,第一次知道有幼兒園的存在,去了幼兒園,認識了很多小朋友,然而卻不知道要怎麼交流。9成漢族小朋友和幾個少數民族。那幾個少數民族小朋友都是比我先去幼兒園,能夠用漢語進行日常的交流。而我.......

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攜帶翻譯的日子。比我早去半年的男孩,午睡睡我旁邊的床,然後就開始每日一句。每次要跟老師、小朋友交流時都是用母語問他:我想去尿尿怎麼說...我想喝水怎麼說.....我想看那本故事書怎麼說......

還記得我上學,學的第一個字是「人」。老師讓我邊讀邊寫,讀出聲。然而並沒有什麼亂用,我就一筆一划的寫了兩頁的人字。回到家裡,媽媽問今天學了些啥。我非常淡定的回答:我也不知道。

「你學了,你還不知道?」

「不知道」

「老師當時怎麼讀的?」

「 不知道!」

「那你描述一下像什麼,或者寫給我們看」

我跑去院子里,拿了自行車的打氣筒,拉開,拿給媽媽看。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字兒。

媽咪反應很快,說:那是漢語「人」字,你應該好好記住這個字,老師和家人都希望你以後能好好做人。

就這樣,我第一外語學的漢語,學會了做人~!


父母輩應該有不少一外不是英語的吧。我爸考大學時候考的就是俄語。現如今還有的效果是可以用俄語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一段。


小學的時候我媽在日企上班,買了幾本老標日自學,學了幾天就沒興趣了扔給我。於是我默默地在小學就自學了標日的初級上和下…

後來高中里進的日德班,第一外語以日語或德語代替英語,高考外語為日語或德語,班裡一半人是學日語,另一半學德語。用的是人教版的日語書(初中3冊+高中若干冊必修+選修),由於是從頭學起,高中三年學了初中+高中一共10本日語書的內容。高二的時候無聊去考了N2,第二年(2013年)的時候考了N1。

不過可惜我沒高考,來日本留了學。做過歷年的高考卷感覺聽力N3,筆試N2的水平應該就行。

大學的第2外國語選修了法語,順便混了張仏検4級的資格w。

=====================================

初高中第一外語是日語的朋友們,以下這些人可能代替了你們生命中的Li Lei和Han Meimei的位置。


我的第一外語是俄語,大學全校也就2,3個,上課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孤獨的背著小書包去上課,最痛苦的是聽著大家用英語說什麼什麼的,完全聽不懂啊!聽著她們說說笑笑的感覺自己就像個傻子。。。

印象最深的是她們隨便跟我說一句:

are you sure?

我回答:

sure

do you understand?

我回答:

understand(不要笑我!!!)

這個梗已經被笑了好久了。。。。(捂臉),所以現在為了自己不那麼傻,我正在努力的學習英語。。


大學專業德語,然後對無數人用德語說過我愛你

你是不是也想問德語"我愛你"怎麼說?

Ich liebe dich

不謝~~~~~


第一外語是漢語。

我是少數民族,小時候家裡說的不是漢語。所以幼兒園總是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一年級的時候常常不知道作業是啥,都是我媽問老師的。


我呀…… 一外也是德語啊……高考考了德語……130……那年高考英語特別簡單……所以我很悲傷


長外,初中開始學俄語。

學校大多數人的一外都是英語,還有日語等其它小語種。

感覺最大的不同就是,學習英語的同學大多數都不會把自己未來的職業限定在從事英語相關工作上,但大多數小語種卻是從小就「定向培養」的。

再有就是小語種在升學過程中有加分政策,但是也有很多限制,比如一些學校的一些本科碩士專業就不招收非英語生,通常因為該專業涉及大量英語文獻及研究資料,不懂英語很難完成學業和相關研究。

生活方面我個人感覺還是有些吃力的(都怪我沒有好好學英語…)。英語不好在生活中還是挺吃虧的,生活中有時會接觸一些英語郵件、信息、新聞,看不懂就比較尷尬了…有時去稍微拽一拽的咖啡廳和西餐廳,都感覺很無助。當然有很多人是英語和其它外語都很棒的。


初中開始雙語班。

英語和俄語。

至於體驗嘛。

就是老子要補兩門課!!

補完英語補俄語!

還有就是。

寫俄文寫慣了。

寫g會連起來寫。

遭到英語老師法式嘲笑。

nmd。


抖機靈,一外是普通話,母語是cong慶話


小升初的時候成為了一名法語生。我們學校是外國語學校,所在的班是小語種學生組成的,法語、日語、西班牙語每個語種十幾個人。

體驗嘛,只是覺得自己沒有和別人一起上大班英語課而已,每次外語課都只有十幾個人,每次上課都很歡樂。我們當時的課本是馬曉宏老師的《法語》其實練習部分有不少錯誤,課本的年齡比那時的我們還大,很多東西都過時了。反正國內的小語種教學真的資源挺匱乏的。

不管怎麼說,初中的時候還是很幸福的哈,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升學率也不錯沒什麼壓力。關於法語最美好的記憶就是排練法語版的白雪公主話劇。我和那時候的暗戀對象演了公主和王子。王子出場的第二句台詞是「quelle belle fille」,排練時每次聽到都會心臟砰砰跳呢。。。但是我感覺小語種話劇最大的槽點就是,會該門語言的學生都是演員,導致台下觀眾往往全是一臉蒙逼哈哈。

那個時候也有英語課,每星期有兩節,但是因為我們中考只考法語,所以老師學生都不認真,經常就是鬧著玩放放錄音,念念課本之類的,效果渣渣。

升入高中讀的國際部,又開始學英語啦。做這個決定也是因為演王子的內位同學說,覺得上國際部是個好選擇。哈哈現在這樣看來上法語班的經歷還真是改變我的人生道路呢,否則都不會想到出國。

我覺得法語對英語的學習是有一定的幫助的。畢竟很多詞都是同根的,但是上了高中為了學英語還是吃了很多苦那就是後話啦。目前我在美國上大三,這個學期在巴黎study abroad,初中三年學到的法語又派上用場了,開森~

p.s.感覺學小語種的道路且阻且長啊,資源少前輩經驗也少,對目前仍堅持著小語種的人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從初一開始學法語學到高考,高考完後又在法國念書。英語能力真的是大幅下滑,口語也帶上了不小的法語口音。現在想去美國準備雅思準備的很絕望,學校也要求托福100才能拿學位,對英語真的是壓力很大!所以綜上:強烈建議在學小語種的時候也不要丟太多英語,因為英語在當今社會真的變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啊啊啊!


推薦閱讀:

奇數在英文里叫 Odd number,這是個巧合嗎?
土木工程專業英語中collectors是什麼東西?
求一個完整詳細的托福複習計劃?
英語如何改善口語卡殼?

TAG:生活 | 英語 | 外語 | 外語學習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