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時期的徵兵到底有多嚴厲?

看日本文藝作品裡關於二戰的回憶,印象最深的就是徵兵的嚴厲程度。不管你是高官兒子還是普通農民,收到徵兵令都一樣要去報到,地主富豪和大企業就因為全家男人都死在戰場上導致沒落是文藝作品常見的段子。鄉下地方還好說,跟徵兵官關係好可以使點手段,大城市的話各級之間都不認識,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想問問有沒有什麼比較具體的例子,比如三井三菱這種財閥的公子。


舊日本徵兵會按身體條件劃分甲乙丙丁等級,承擔相應勤務或者免除兵役。

日本徵兵和「嚴格」夠不上邊。

只需要一錢五厘的郵票加一張紅紙:

好了你就是「光榮」的大日本帝國軍人了...

其他答案說洗腦教育讓青年熱情高漲,國民狂熱,還真不一定,其實這幫人清醒的很,要說日俄戰爭那會兒狂熱還差不多,日俄戰爭慘成那樣,到了昭和年代其實很多人還是認識到去戰場是什麼意思的。

不少人屬於被迫無奈,還得表現的很激動很榮幸,不去報到會處罰金和拘留等,消極對待會被扣上各種帽子遭白眼等。畢竟日本人那種性格,隨大流,要合群...但是私下各種想方設法的逃避。

所以有一個兵只值「一錢五厘」的說法。

我軍這種才能叫嚴格,你得體檢合格,政審過關,還得家訪和調查本人意願。

昭和日本那叫沒人性。

舊日本徵兵,有一個流傳甚廣逃兵役的方法就是喝醬油,多喝醬油不長個,矮黑丑挫...然後還是被拉去當炮灰。

不如熟人好使。

例子:

黑澤明導演在回憶錄《蛤蟆的油》里就提到過,徵兵軍官和他父親是老相識,於是徵兵的時候判定他體格不合格,然後「遺憾」的告訴他回去「不要灰心,鍛煉身體,下次再來。」

最好的招式是:去學理科...


你聽說過「智障士兵」嗎?

當然不是電視劇里的那種。

前面有答主提到「身體等級」,一般來說甲等、乙等為現役;丙等為國民兵役;丁等免除兵役;戊等為來年再次體檢。那麼體檢選拔出的士兵就一定健康嗎?

不一定。

身體的健康是一方面,精神的健康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就要談到日軍士兵的智力障礙問題。

1942年5月,陸軍省醫務局頒布《壯丁體力概要》,降低了徵兵檢查的合格線。《概要》提出「壯丁中即使有疾病以及身體或精神有異常者,若被視為對從軍無礙,則要努力使之合格」。

結果是有一部分士兵雖然已經入伍,但因為智力障礙卻不能打仗,無法執行軍事任務,只能收容進專為精神障礙士兵開設的專業醫院。以國府台陸軍醫院為例,該院歷年收治的智障士兵人數如下:

1937年:4人

1938年:4人

1939年:39人

1940年:41人

1941年:48人

1942年:34人

1943年:76人

1944年:157人

1945年:81人

出處:清水寬,『日本帝國陸軍と精神障害兵士』

註:1943年度入院患者的最低精神年齡低至3歲零3個月。

那麼,智力障礙患者就一定不能上戰場了嗎?

也不是。

1944年1月,國府台陸軍醫院的軍醫五十嵐衡和淺井利勇對陸軍5支大隊進行了智力檢測,其結果是2000名士兵中有90名為「智力發育不全」。

出處:諏訪敬三郎編,『第二次大戦における精神神経學的経験 : 國府台陸軍病院史を中心として』


「徵兵」的嚴厲與否,其實質是國家戰爭動員強度的高低。

從數字上看,不能看出有多「嚴厲」:

1944年1月25日,在第84次帝國議會上,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向眾議院介紹參戰各國的動員能力(動員人數與動員率,動員率=動員人數/總人口數):

德國:1380萬人(17%)

蘇聯:2900萬人(20%)

英國:550萬人(12%)

美國:1000萬人(7.5%)

日本呢?

1944年底,日本陸海軍人數為470萬,動員率為6.3%;

1945年,陸海軍規模達到720萬人,動員率不到10%;

終戰時,陸海軍總規模達到965萬人,動員率13.3%。

出處:東洋經濟新報社,『昭和國勢縱覽(下)』;

那麼可以說日本的動員能力很弱嗎?

不可以。

關於戰時日本的動員強度,我在「在法西斯國家,如何避免成為炮灰」提到了一個方面,是戰時對學生的動員。這裡簡單提一下戰時對工人和農民的動員情況。

首先是工人。開戰初期軍隊將大量技術員與熟練工人征入軍隊,因此工業勞動力出現嚴重缺口。1943年東條內閣為提高軍需工業產能提出「五大重點產業」,通過頒布《戰時行政特例法》讓工人得以延期入伍。因此對工人的大規模動員得益於政府對軍工業的重視而沒有迅速開展。

農民方面,由於軍部迷信「只有農村出身的士兵才忠於命令、身體健壯」,因此戰時對農民的徵召是毫不吝嗇的。從統計數據上看,1945年本土的耕地面積比1940年減少了近80萬町步,大約佔1940年耕地總面積的13%。耕地面積的減少大多是無人耕作導致的耕地大量拋荒。農村的徵召情況可見一斑。


再說一下「逃避徵召」。

逃避徵召並非題主想像的那麼困難。逃脫徵召一般有兩種辦法:人脈和金錢。

例1:

神戶達雄一 戰時曾在名古屋聯隊區司令部從事徵召工作。戰後在接受採訪時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問:比如說來自高層或者說是來自某個權力者的壓力,要求把特定的人物從徵召對象中去除,是否發生過這樣的不正當行為呢?

答:這個嘛,如果有了其他人選,假如儘力而為的話,大概會把這個人推到下一次吧。

出處:テレビ東京編,『証言?私の昭和史〈3〉太平洋戦爭前期 (文春文庫) 』

例2:

通過對擔任徵召事務的聯隊區司令部職員進行「錢物贈與」,也出現過把「將被徵召者名單從在向軍人名單裝訂冊中抽出毀棄,或將之作為戰時徵召延期者、或當做不堪兵役的疾病患者,按指定方式特別記載,在在鄉軍人名冊上造成徵召死角」。

出處:大江志乃夫編,『支那事変大東亜戦爭間動員概史』

參考:吉田裕、森茂樹編,『亜洲、太平洋戦爭』


嚴不嚴厲不太清楚,我只記得日本好像偏科特別嚴重。

開神風的駕駛員大部分都是學文的……


我記得到了最後大學生也要當兵,順序是文科-生物、農學- 其他理科(大意),不知算不算官方勸退…


據說關西那邊稍微松一點?

主要是以前翻譯艦C同人短漫時,有一篇四格是不知火聽見龍驤(艦C里被設定成關西出身)和黑潮(艦C里也是被設定成關西出身)在聊天,大體是「我當年收了n封」「哇,不過這算什麼,我當年收了N封」之類的對話,不知火以為是比誰收的情書多,結果上前詢問發現是指的「紅紙」(也就是本問題下這個回答:吳聯輝:日本二戰時期的徵兵到底有多嚴厲? 里提到的東西)。

似乎當時看到這篇的作者發布處的討論里有提到是來自現實的梗,可能是相對來說關西一帶對徵兵通知執行得沒那麼嚴格吧?無論官方還是民間?


好多平民為了逃避徵兵,移民去了滿洲,但後來基本也沒跑掉。


這種軍國專制國家大抵如此,沒有我國你國他國之分。比起抗戰國軍抓壯丁,軍國主義日本,似乎還顯得裝逼文明了一點。


在當時軍國主義的洗腦下還覺醒的年輕人真的沒有幾個


推薦閱讀:

日本地震我國傾力支援,換來卻是日本繼續仇視中國,關係惡化,歷史上有這樣的先例或後例嗎?
日本當地哪裡有賣比較好的和服?
日本屬於儒家文化圈嗎?
公家裡的武官算是武家嗎?

TAG: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日本歷史 | 國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