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為什麼喜歡金融專業?
要寫一份報告,想來想去原因無非就是什麼從小受到家人影響/工資高這樣的普遍答案,想知道一些比較書面比較新鮮的能站住立場的回答
- 除了幫女生修電腦外,多了新技能:幫忙分析package里期權值幾個錢,推薦理財計劃,推薦貸款策略,推薦避稅策略,推薦信用分數修復策略等。給朋友解釋財經新聞里的各種數據:匯率,利率,失業率,GDP,CPI,HPI等。以及上述數據和個人資產的關係。
- 明白了一些道理:
- 錢的時間價值:
不能忍受錢靜止在銀行賬戶里
- 信用是值錢的:無論企業還是個人,信用和融資成本直接相關
- 富貴險中求:
- 資本不傻,市場也不傻,凡是高收益的產業,除非有牢固的壁壘,否則必然伴隨著高風險。
- 美好的資本主義:努力工作(有時候)不如努力理財,你收入的高大上成度排序如下:Capital Appreciation/Dividend/Interest/Rental --&> Bonus --&> Salary --&> Wage --&> Allowance靠前的是用錢在賺錢,靠後的是用命在賺錢。
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因為賺錢,然後我把現存的答案看了一遍,給 @Robert Wen點了贊。最後我覺得還缺了點什麼
我想啊想,我突然想起了一種悔恨不已的感覺。那是我初中的時候被老爸瓜了一耳刮子,然後指著我說:老子現在供你養你,你就得給老子好好讀書,少他媽勾三搭四,現在這個女的你別想帶回家,追給我追隔壁王老闆的女兒!
沒錯,老子要是經濟不獨立,連自己泡那個妞都決定不了啊,我他媽就是牲畜啊。被配種啊有沒有。。。。
我們這一代人,我想是過早的知道了錢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帶給我們的,就是對自我的控制能力。而金融,雖然不是唯一能提供給我們這種重要性的專業,但是作為這種重要性的承載專業。使處於其中的我們有著無比強大的自我控制感。
當朋友們打電話問我餘額寶究竟是什麼,有哪些基金推薦的時候當第一次因為自己運用各種宏觀知識,會計知識,未來現金流折現等等抓人生第一個翻倍股的時候當第一次利用高槓桿感受那種刺激的時候當第一次體會到無風險套利的時候(可轉債板磚)當第一次做空股票並最後盈利的時候當妹子投來崇拜的眼神時候
錢
講真嗎?
我喜歡金融的一點是數字的滾動變化很有意思,特別是你能有條不紊地分析出變化的原因,還能預測它將怎麼變化。世間的一切,用哲學可以分析,用物理學可以分析,用經濟學一樣可以分析。更好玩的是,你有時候甚至能依靠它預測人的行為,而且八成會准。它給了你一個再現實不過的思維方式,你會覺得看似不合理的一切,都有看不見的經濟利益在推動。
不過話說回來,我喜歡的是我學習之後發現的,卻不是我一開始的動機,我那時候不過是想用有限的高考分數換一個性價比高一點的未來而已。但是當你從業你又會發現,學金融不代表你就會有錢。再講一點真話,我其實一點也不喜歡擺弄錢的遊戲,前面說的喜歡都是在學術層面上,我一點也不關心結果。還是我這個人太感性不適合搞這個,所以大概以後會轉行吧,哎。理由你自己都說了。
類比來說:
請問為什麼人要吃飯?——因為好吃,因為餓。請問有沒有好吃和餓之外的理由?——難道還能是因為尿急嗎?今天師太為大家分享從事金融13年的老鳥的一些心得~
正文:別誤會,寫這篇文章的人非常熱愛他的工作。筆者做了13年交易員,雖然他很享受在金融行業的每一分鐘,但仍然有很多事是他最不願回憶的:無休止的會議這一點常常把人逼瘋。絕大多數會議都是浪費時間。儘管大BOSS可能會說:「我們開會是為了讓所有人步調一致。」過度的督導和合規要求為了防止金融機構的負面行為,監管部門的督導和合規培訓變得司空見慣。其實大家對此並沒什麼異議,但有時候這種督導和合規會變得非常荒謬。
黑莓、彭博、黑莓、彭博無論到哪裡,身邊總是離不開黑莓和彭博。夜裡醒來上廁所時、和女生約會時,都要抽空查看一下市場走勢。要知道,無論和誰在一起,這種行為都絕對令人討厭。這比夸夸其談,秀肌肉等行為都更加討厭。辦公室政治即便你今年業績不錯,你仍然不得不保持良好的形象,你得假裝對老闆今年的旅行很感興趣,還得注意將襯衫肘部的褶皺熨平,這樣才能確保你拿到可觀的獎金。這永遠不會是非黑即白。晉陞之路則更加坎坷。被敲竹杠人們一旦知道你在金融機構工作,那麼你就中槍了。無論是餐館、乾洗店還是香港裁縫,他們都喜歡向你收取額外的費用。大家並不介意在必要的地方多花點錢,但並不想為此被敲竹杠。事後諸葛亮們當你賺錢的時候,人們至多和你說一句:「繼續好好乾!」不過,一旦你虧了錢,你就會收到各種郵件。你得不停地解釋你為什麼會增持,為什麼會做空,為什麼拋了……金融從業人員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觀點一: 比爾蓋茨曾動情地回憶道,「每天清晨當我醒來時,都會為技術進步及其為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Wake up every day with a feeling of passion for the difference technology will make in people"s life)。作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我在清晨冥想的片刻,經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下面來說說我的看法,拋棄那些cliche的答案,比如領導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溝通表達能力、高壓下工作的能力,就像坐在公司會議室面對面試官回答的那些cliche。首先,我認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兩個方面:hard skills 和 soft skills。 很多人在強調soft skills 的重要性,其實hard skills,也就是你在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也非常重要。很多專業知識校園招聘的時候會問,社會招聘的時候更會問:「投資者明顯是風險厭惡的,為什麼給衍生品定價的時候要用風險中性概率?」「債券期限結構和收益率曲線有什麼區別?」「優序融資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為什麼在A股市場無效?」而且越到金字塔的頂端,對於專業知識的要求更高。當然,專業知識只是核心競爭力最基礎的部分,沒它不行,有了還需要下面的一些soft skills。 一是撮合能力。通過多年工作經歷,你會積累一定的人脈,而人脈的意義是,你可以作為社交網路的一個節點,連接另外多個原本並無聯繫的節點,將資源優化配置到合適的地方,而你可以在居中收取中間業務收入。撮合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且無法通過書本學習獲得,算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二是將知識發展到極致的能力。在大學學金融專業,從本科到碩士,你會獲得很多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大部分都是大而全的。你不知道哪些是最有用、最關鍵的知識。而在工作中,幸運的話,你會找到喜愛且擅長的領域。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發展到極致。記住,一定要發展到極致。無他唯極致爾。 三是干成事(make things happen)的能力。這是一項綜合的能力,能把一件事,一個項目干好的能力。為了make things happen,在一個團隊里,你需要有leadership,你需要有communication skills,你需要有analysis skills,你必須知道如何work under pressure;同時,你需要動用在專業領域的人脈關係,疏通打理各個環節,保證項目順暢的進展。而這些能力的綜合,會使你成為一個成功的職場達人,you are great assets to the company, because you could make things happen, not others。 最後一點:金融世界中高效運轉的心智模式。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鍊》中寫道:「心智模式是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就好像一塊玻璃扭曲了我們的視野一樣,心智模式也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金融從業人員,需要培養的是,一整套優化完善的心智模式。就像銀行櫃員的嚴謹、細緻、服務意識;客戶經理的左右逢源、善於移情(觀察對方對反應的感受性);Trader的市場承壓能力、高速運轉中準確決策的能力、容錯能力。這些都是不同領域的金融從業人員高速運轉的心智模式。具備了這些心智模式之後,你就能夠高效的直指目標,完成任務,自由馳騁。 觀點二: 首先,絕對不都是專業技術。只有精算師和風控是靠這個吃飯的,還吃得很累。 認識個別金融行業的大佬,說實話,不覺得在專業技術上多強勢,過人的地方都在軟技能上。 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是某美國保險巨頭的中國區經理(可能影響公司股價走勢,具體是哪家就不透露了)。和他聊天的時候,他很坦誠地說不要跟他講DEA模型啊,雷達圖啊什麼的,他不懂,也不會算。聊到保險定價,他說那是隔壁精算師做的事,他們讀五年書、考三年牌才能幹這活兒,我哪兒會。但是,一涉及行業局勢、政策、各大競爭對手的情況、公司自身策略等等,他就神采飛揚滔滔不絕了,也講了不少讓我大有收穫、茅塞頓開的東西。 但這也不意味著做技術活兒的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了,只要自己隨時擁有時代所需要的最新的知識、技能,就是有核心競爭力的,就不會被淘汰。 所以,我覺得任何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都一樣,不是任何一門技術,也不是領導能力之類的軟技能,而是敏銳的嗅覺,以及強大、快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掌握更新的東西,保持行業的領先地位。 觀點三: 金融說到底是服務業的一種,而金融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本質就是「提供最佳金融服務和產品」,而這種「提供」的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比如「學習的能力」;「了解的能力」;「判斷的能力」等等,做好這些你才能培養對「業務色運營能力」,在加上經驗,你才可以培養「決策的能力」,總之就是圍著這個「提供」本質去打轉。其實它和大部分商業領域,包括實業領域培養的能力沒有太大的不同,只不過金融市場有一定特殊性,所以你需要在「本領域」的基礎上,去細化而已。 這個行業除了財務、法務、風控等等職位可以提供你專業技術上的提高,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這個行當的主要內容。當然,也確實不可或缺,前沿知識的發展也很快,能吃技術飯也是牛人。說到底,吃金融飯給你的帶來的「能力提升」都是無法量化,軟性的「能力」,這和技術行當不太一樣。尤其是在進入決策層或者管理層面之後,這種「無法量化」的能力就是你的主要工作內容。 這種「能力」聽起來很虛,但是確實依據每個人的情況以不同的形式,他不是一門直接可以應用的手藝,所以不少金融人其實有時候有危機感,在轉行的時候也沒有技術人員那麼有底氣。但是在長期的工作中,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完全可以積累出來的。 具體來說,我認為主要是這樣幾個方面: 1.首先是「資源」的經營。金融沒有具體的產品,它為行業服務,其本質是一類「資源配置」,在行業間賺取利潤,而利用和開拓自己的資源,以及進行最優化的配置,並細化給「需求」的受眾。如何將這個過程進行的更流暢,並且積累和開拓自己的「資源」,才能長久不衰的在行業中佔據優勢,這就是一類核心競爭力。 2.其次是「信息」的處理能力。「風險」的一類源頭是「信息不對稱」,而「判斷」的基本依據來自於「信息」的最優化處理,而「信息的挖掘」來自於行業內的聯繫。而這種對「信息」的應用、處理、挖掘的培養,在金融這個背靠幾乎所有行業的圈子之中,培養得是相當快,而且覆蓋很廣的。這算一類核心競爭力。 3.然後是「合作」和「協調」的能力。金融說到底不提供「實質性」的東西,而是服務。那麼服務本身就會對接幾乎所有其他的行業,那麼在這些工作之中,對於其他行業的框架性了解,以及怎麼達成合作,怎麼在合作過程中達到共識和共利。這些工作不僅僅給你帶來人脈關係,也給你帶來「合作」效率培養,以及不同方面的協調與整合,因為金融與整個商業社會千絲萬縷的聯繫,這類競爭力會培養得很快。 4.最後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經驗」。當你在長期的高負荷和高競爭的從業環境下工作的時候,那麼你的工作狀態就變得更容易集中,更會規劃,以及可以在大量重複性工作中積累一些竅門,在金融行業聯繫各個方面的項目中更容易去發現一些問題或關鍵點。這也是競爭力,當然缺點就是身體很容易垮。(以上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能說惠道)從經濟學來解釋咯~有問題請指出來,經濟學本科在讀,答案難免有不周的…
資本論告訴我們~這世上經濟品其實是可以分為2種的,一種是包含無差別人類勞動的經濟品,另一種不包含。
前者涉及你的吃喝住行用,屬於實體經濟,如果拿馬克思的觀點講,只有這種經濟品創造價值~而這種經濟品呢,又有一個致命特點就是,它會受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影響,你努力工作,你們所有人都努力工作,最後,利潤率下降了…後者呢,又可以分為3類。一種是自然資源,如礦產、土地,自然資源是天然形成,自然不包含勞動了。第二種是創新、創意品,如知識產權、品牌,它包含的「勞動」,恰恰是有差別的,你的創意是核心競爭力。第三種就是信用類經濟品,如各種金融理財產品,其支撐是信用。這三種經濟品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包含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受平均利潤率下降這條規律的支配,有其獨立的運動規律。舉個例子咯,比如股票吧,它代表著預期的價值,而這種預期有時會脫離實際企業價值的支撐…所以,透視我們目前的經濟,是不是房地產很熱~創意產業很熱~金融很熱~因為當那些對分工、技術(一會兒會解釋!)敏感的行業,如一、二產業,的利潤率下降,趨利避害者尤其是企業家自然會轉向不受該規律支配的行業咯~(解釋:上面那處的「技術」不同於我們平常理解的「格力,掌握核心技術」的那個技術,我們平時理解的「技術」其實是我上述提到的「創新、創意」~此處的技術指的是,能夠提高無差別人類勞動效率的技術,感受一下~)所以你會看到金融很熱咯~
剛才覺得答跑題了…再過來說兩句吧,喜歡金融專業的筒子,我看了一些其它答案,當然都很好,不過我感覺,有的答主可能是一開始考大學就報了金融,有可能性是還不太了解就進入了專業學習,然後覺得學起來有意思,不排斥自己的專業,那就覺得是喜歡,會自然對自己的專業表示肯定。不過呢,有可能很多專業你學起來都會覺得挺有意思的,事實上人類知識本來就是妙趣橫生的~如果你一開始報的是會計?是經濟?是blabla?但凡你不算厭惡,學進去了,都可稱之為喜歡。而我感覺這種喜歡,帶有一種隨緣,它恐怕還不足以是稱之為,在各專業百花齊放中,你唯獨偏愛金融這一朵花的喜歡。我以一個不是金融學專業的視角來談談吧,不同專業,恰好有對比,而且這個專業恰是與金融有距離卻交相輝映的。我學經濟學,報大學時候真心是傻傻分不清金融和經濟啊…經濟學,像是一個老學者,戴著老花鏡,趴在一張皺皺的地圖上不停繪製著社會的新足跡,手忙腳亂但一絲不苟地計算著經緯度。而金融,像是毫無顧忌、滿懷衝勁的年輕小夥子,又不失沉著,他嚴謹地規划過了自己的路線,然後踏出一片片新大陸,我們無法預測、但無比期待著他將要駐足之處和他的未來。這就是我對經濟學和金融的印象。與掙錢多少無關,而是各自有一種「學科氣質」~無論是趴在數學、經濟學原著以及歷史及政治著作的書堆里從事理論研究,還是把握著時代的脈搏,在風口浪尖親身體驗資金的流動,產業的興衰,我覺得都是好的、把一個專業學好了,都值得尊敬~至於錢,有人滿足於小康,有人更加野心勃勃,也都好吧~我覺得更取決一個人的「氣質」了,類比剛才的地圖學家和青年哥倫布的對比吧~嗯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有意見請儘管提出,我深知自己的觀點也不夠成熟~不覺得很大氣很有趣么?金融感覺就像是在為世界做優化,還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理性,學的深了還和心理學搭邊,的確很讓人激動。學渣表示雖然喜歡,但是還是學不好…這時候金融又讓我覺得很有挫敗感
經濟/金融作為社會科學,其上的理論知識不是公理是需要自己在實踐中用眼睛看、用自身去體會、不斷實驗、駁斥、驗證的。
「你知道地球是怎麼轉的么?」
當初自以為已登堂入室,可以指點江山、揮斥方抽時,才發現眼前的星空是如此的遼闊,無數大家、理論、事件、方法點綴其間。暮然間才發現自己僅僅是一隻站上土坡的螞蟻,眼前的美景讓它顫慄不已。它閉上眼感受這一切;風拂過它的面;雨淋濕它的頭;野草的清香;閃電的怒吼;高山的厚重。它不再顫慄、它睜開眼、心懷敬畏,邁步向前、擁抱那壯美的一切。
每當螞蟻有問題時它便建立模型分析事件真相,甚至可以預估未來,那作為上帝般的快感讓這隻螞蟻沉醉、著迷。
還好螞蟻有一個老師/朋友/對手---市場,伴隨螞蟻左右
螞蟻有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它能打敗它的老師
原諒它的年少無知 無所畏懼才敢說擊敗老師
於是交易策略磨成了矛、理論化為了盾、經驗做成了鎧。螞蟻執矛、披凱、架盾、向著天之盡頭髮起衝鋒。它堅信它不斷成長的內心終將使它如願以償
認清自己
證明自己當然第一是錢,第二還是錢啦。第一的錢是能掙錢,第二是比較喜歡和錢有關係的事物打交道。錢嘛,雖然不是自己的,看看也是很開心的。
非要說第三的話,金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行業,能夠把千奇百怪的行業用同一個抽象的標準展現出來,就如同一個個看起來差不多的股票、債券,實際上千差萬別。做金融能夠跟許許多多不同的行業打交道,經常必須去了解和涉及完全不會觸碰的領域,挑戰性還是很強的,最後用自己的這套標準抽絲剝繭把各種完全不同的事物搞清楚,是件蠻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說無論工作了多少年,可能觸及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高大上的說法是:追求更好的社會資源配置。
因為不了解金融
抽象,風險,滿足智力和成就需要,自信,控制,系統,工具和方法,精妙,人性
其實我從小的夢想就是做一個考古學家,夢想著把挖到的寶貝都賣了就能有很多很多錢了,直到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發現挖到的寶貝都是國家的,一顆帶著小小的夢想的心就此破碎……後來聽說搞金融能賺很多錢,於是就發憤圖強,考進來某財經類專業高校……直到畢業以後進了銀行才發現,我們連搬磚的都不如……
Read the book "Liar"s Poker", could"t put it down. What I like isn"t finance in general, is financial markets.
在數字滾動之間我看到了金錢在閃閃發光。這句話打出來我自己都臉紅··
刺激,血液沸騰的刺激
因為無知和貪婪唄!很多人不知道金融這事物已經存在了千百年,其實毫無生機可言,華爾街從來都沒有新事物。大家趨之若鶩,因為貪婪吧,人性如此罷了。
金融能讓生活變的更方便,能讓世界變的更美好。
讀完《Finance and Good Society》的感受。都想賺大錢!學廚子的很多吧,但不可能所有廚子炒的菜都好吃。學金融一個道理,光有理想還不夠天分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怎樣從本科生開始為進入金融業打基礎?
※如何看待 5 月 19 日國家稅務總局等六部委聯名發布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
※你做過哪些有意思的金融居間人業務?
※金融行業的哪些領域需要風控?
※想做金融,只能本科學數學,碩士再讀金融工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