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的劍聖是冢原卜傳和上泉信綱,中國歷史上是否有類似的人物?

很好奇,真實的記載,歷史上對於廣為流傳官方賜封的武林高手和劍客感覺挺少,沒達到日本那種深入人心的程度

還有很奇怪的一點,古日本歷史上以劍法出名的人物,流派傳承十分完整,延續到現在。古中國歷史上以劍法和武技聞名的人物,幾乎沒有流派傳人,而現在的中華功夫,幾乎都是民國時期山溝溝里的老農民吹出來的武功流派,創始人本身都沒有多大的實際戰績,而感覺日本這方面流傳就很完整,沒有出現明顯的斷代,我很好奇這回事兒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是位真正的劍客,可惜一直都被視為將領,以至這重身份徹底被無視了。

三國許褚許仲康。他的事迹我就不翻譯了,直接引原文吧。

……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漢末,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時汝南葛陂賊萬餘人攻褚壁,褚眾少不敵,力戰疲極。兵矢盡,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褚飛石擲之,所值皆摧碎。賊不敢進。糧乏,偽與賊和,以牛與賊易食,賊來取牛,牛輒奔還。褚乃出陳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餘步。賊眾驚,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陳、梁間,聞皆畏憚之。

……太祖見而壯之曰:「此吾樊噲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

……從討袁紹於官渡。時常從士徐他等謀為逆,以褚常侍左右,憚之不敢發。伺褚休下日,他等懷刀入。褚至下舍心動,即還侍。他等不知,入帳見褚,大驚愕。他色變,褚覺之,即擊殺他等。

……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後數日會戰,大破超等,褚身斬首級,遷武衛中郎將。武衛之號,自此始也。軍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號曰虎痴;是以超問虎侯,至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

初,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太祖以為皆壯士也,同日拜為將,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皆劍客也。

---------------------------------------------------------------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句: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皆劍客也。

可見不但許褚本人是絕頂高手,他帶領的宗族弟子也是一支極其龐大的武力,尤其盛產劍客——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皆劍客也。

劍客身份被無視了很多年……

還有前面 戴萬琦 同學提到俞大猷也肯定是劍客,我在專欄一篇文章里提過戚繼光、俞大猷的武藝和楊家槍 - 汗青論史 - 知乎專欄,在和馬親王合寫的朝鮮平倭之戰那書里也提過。


俞大猷啊,大明朝第一高手,一把劍鎮服整個少林寺,並傳授他們棍法(棍法名字叫《劍經》),開創了俞派少林武功。

———————————————————————————————————————————

順便說一下,俞大猷所學的荊楚長劍,並非當年明月所說的劍法,而是棍法,另外俞大猷還曾師從趙匡胤十八世孫趙本學學習太祖拳,所以實際上俞大猷應該是少林俗家弟子,他上少林寺的理由也絕非當年明月所說的砸場子,實際上就是切磋武藝並且招募僧兵抗倭。

但俞大猷曾說過劍術的精妙就蘊藏在棍法中,所以從他的棍法中應該也能想像到他的劍法定然也是出神入化的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自敘》里寫過幾位在當時聲名遠揚的劍客:

「 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

他自己的劍術亦不凡,和奮威將軍鄧展比試,以甘蔗為劍,完敗對手,技驚四座:「(丕)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 ,正截其顙,坐中驚視」。

生動的描寫讓我們得以窺識當時的斗劍場景。但像王越、史阿這樣讓王侯欽慕的劍客,如果沒有和曹丕這樣有影響力的人產生關係,又能入得了多少執筆者的法眼,被後人所知呢?遙遠的蓋聶,也只是在荊軻的列傳中瞪了一下眼睛。

歷史學家方詩銘先生曾談及東漢末年的劍客,他認為劍客和「壯士」、「輕俠」一般是可以畫等號的,而「輕俠」又是遊俠中層次最低的人物。明朝的于慎行曾評論呂布乃「劍客之雄耳,非大豪也」 。這不是很高的評價。

我認為中國古代不乏善於用劍的高手,但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單單以劍客的身份、地位,不足以讓其佼佼者被冠以「聖」的稱號。中國有詩聖,有兵聖,有武聖,有文聖,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國人對這些領域的重視和認可,以及對這些領域中傑出者的尊崇。日本出現劍聖,這是它獨有的那段歷史的選擇。而中國的"劍聖",在帝王將相譜中隱曜,在野史中出人頭地,在小說中風光無限。

唐朝的裴旻被一些人推為劍聖,但裴旻和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一樣,耍的是劍舞,走的是文藝路線.......

我查了一下題主所提的劍聖冢原卜傳的戰績:一生出戰場三十七次,真劍比武十九次,斬敵有名武將首級廿餘名,實斬敵人達二百廿二名,僅受箭傷六處之外,從未受任何刀劍之傷。

我腦海中立即想起了一個大豪傑,那日殘陽如血,他在江邊殺紅了眼:「......乃令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鐵拳無敵孫中山


冢原卜傳、上泉信綱、吉岡憲法、柳生宗嚴、宮本武藏這些劍聖們,都是出現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因為只有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人們才會尚武,領主們才會出於戰略需求允許這些黑社會性質的小型武裝勢力存在。同時,做劍聖得有劍……而我天朝自秦之後歷代奉行的武器菅制和科舉興國戰略,導致尚武之風並不興盛,偶有大家也只能混跡軍中或公門,戰戰兢兢,大器難成,而那些綠林剪徑的強人們,寫史的自然不會把他們寫進去。

天朝戰國時期是有不少大X豪的,因為那時社會亂,思潮興,有點抱負或者不想種地的都出去混社會了,長劍是行古惑的標準配置,連馮諼那種赤貧屌絲都有一把長劍可以彈給孟嘗君聽。除了有官方背景的四君子軍事集團,還有民間的各種社團和宗教團體,以儒墨道三家為首。

儒家:孔子,軍人家庭出身,當年他的父親叔梁紇在偪陽之戰中力托城門救人而勇震八方,而孔子更拽,身長九尺六寸,劍不離身,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射和御可以說是當時戰爭的主流技能,客觀證明了孔夫子的驚人膂力,有了這些硬本事,他才能帶著弟子周遊列國,瀟洒快活。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一語道破練功需攻守兼備,不可偏頗。 其他關於孔子武力的印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勇服於孟賁,足躡效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儒家雖然表現得重文識理,但砍起人來毫不手軟。子路「有勇力才藝」,冉求幫助魯公率軍大敗齊哀公,季康子問冉求:「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求回答:「學之於孔子。」

實力:弟子三千,七十二個扛把子。

社團口號:「直道而行。(這般亂世創造我,長路我共你闖)」

墨家:墨子,農民出身自學成才的科學家、軍事家、無產階級教派領袖。墨子脫胎於儒家,但是不滿儒家的道貌岸然,自立門戶,提出"士損己而益所為", "為身之所惡而成人之所急",「任俠」之根本。墨翟武力不輸孔丘,同樣是一代宗師,「孔丘、墨翟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當年楚惠王打宋國,墨翟隻身一人前去論戰公輸班,說服楚惠王,並且全身而退,其膽識和武力自然絕非泛泛之輩。信徒眾多、教規嚴格,巨子一言,眾志成城,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短衣幫平日里短衣草鞋,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但隨時都能變身武人,執行任務。墨家雖主張「兼愛利害非攻」,但他們教團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打造武器,販賣軍火,做僱傭軍。哦…評論里提到「黑社會」……其實你知道「黑社會」為什麼叫「黑社會」嗎?沒錯,墨。

實力:弟子遍布全國,幹部一百個。

教團口號:「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出來混就是講義氣,說殺他全家就殺他全家)」

道家:老子,太上老君啊!厲害了,看似不問世事寄情山水,實則是強大的法術系社團。28歲時,孔子曾帶著弟子(南宮世家初代)南宮敬叔去踢場,被老子幾句話便嗆了回來,還逢人便說老子「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這句是不是很熟?呵呵,《九陰真經》的開篇,不過脫胎於老子的《道德經》而已。再補一段莊子見趙文王時的論劍「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 基本與獨孤九劍的「趁虛而入,後發先至」同理,可見莊周的劍術造詣也是登峰造極。

實力:門徒貴精不貴多,玄門十子戰鬥力無法估量,更何況孔子都說自己是老子的門徒。

社團口號:「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你怕不怕?你怕了吧!)」

儒墨道三家在戰國亂世中左右逢源,蓬勃壯大,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意識到黑社會對於和平時代統治的不利,才下令罷黜百家,焚書坑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坑的「儒」,並非儒家的弟子,而多是道家的術士,「伏機弩射自谷上填土埋之,歷久聲絕。」…700名沒有武器的術士,居然還動用了強大的秦弩,更關鍵是遠距離殺死並隔空填埋之後,術士們執念形成的結界至今未破,「諸生陰魂不散,天陰雨濕,鬼聲凄厲,村人稱之為『鬼溝』」。足見力量之強大!至於後來被寫史的儒生硬生生說成是坑儒…除去裝可憐博同情的成分,更多應該是光耀本門吧。

儒墨道的大家們根本不拘泥於武器本身,一草一木、一念一動,在他們看來都是利器,而上泉信綱直到晚年才悟出「無刀取り」,境界上已然落後太多了。

……折………疊………線……


金燈劍客夏遂良。。。折疊我吧。。。


項羽阿,單人戰力爆棚阿


歷史上有文的百家爭鳴,就在春秋戰國時期

有文也有武的,不遠,就在近代。人物數不勝數,如:

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武神孫祿堂

太極宗師楊無敵楊露禪

八卦掌創始人紫面大俠董海川

形意鼻祖神拳李洛能

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郭雲深

鐵佛腳尚雲祥

拳聖孫存周

神槍李書文

劍仙李景林

南北大俠杜心武

千金神力王子平

太極宗師武禹襄

太極宗師李亦余 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

形意拳宗師車毅齋

常勝將軍李復禎

八卦聖手張玉魁

形意宗師李存義

江南第一腳劉百川

太極大師李端東

北俠玉面虎韓慕俠

皇帝保鏢霍殿閣

拳霸薛顛

太極宗師楊澄莆

臂聖張策

無極刀王李堯臣

賽白猿唐維祿

形意宗師神拳李飛羽

……

日本一個彈丸之地就能出幾個高手,中國那麼大,當然不可能沒有國術高強的人。

我認為,國術是國之本,不求當大俠之類的人,只求強身健體也是好的。


樓上這麼多,人家問的是有淵源流派的類似劍聖這種在朝廷江湖兩頭吃的開的,你們說這麼多能打的無關吧.

你們都把張三丰給忘了么?人家武當派好歹是大明皇帝御封的好吧,也流傳幾百年到現代了,還開創了太極一脈.


你們說劍聖啊什麼的是因為他徒弟出名才出的名一直吹捧,其實本人可能並不厲害也難說(比武將)

日本少馬所以騎兵沒法大範圍應用,你見過在騎兵衝鋒時候劍聖能不死的么?

最後你要說武術高手啊,給你兩個名字百度下:孫中山,周恩來(習武是強身健體,中國俠客一般不打人0.0)


中華武術最繁榮的時代是明末到民國時代,所謂亂世。解放後的武術當然是非常低迷的了,這裡面有政治的原因。但武術也不是越古越好。明末至民國才是中華武術的全盛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水平遠超古代,一個是亂世的原因,還有一個是技術上的原因,內家拳開始出現並崛起了,到清末民國,內家拳在實戰中開始呈現壓倒外家拳的優勢。內家拳的出現是中華武術的一次技術革命,在明以前很可能是沒有內家拳的(不過三大內家拳中的形意拳的一個非常大的分支是尊岳飛為祖師的,岳飛使的是不是真的內家拳不好說)。

清末至民國時的武聖孫祿堂,可以了解一下。

日本武學沒有那麼高明。別被那些稱號嚇倒。小國尤其是島國就是這樣,有點東西都會搞得多NB一樣。

其實,古代多麼高的高手,到現在未必能打得過職業搏擊的第一流高手。技擊一方面是身體素質,另一方面是技術的發展,再一方面是訓練的強度。不管是中國、日本還是其它國家的技擊,都是一樣,未必今不如古。


裴旻,李白的師傅;

文宗時,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三絕」:

「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栗」(《獨異志》)

蓋聶,荊軻的好友,所謂天下第一劍客。

暫時想到這些,其實中國擔得起劍聖之名的人很多,多出於春秋戰國與盛唐,也是俠義之氣最盛行的時候。

ps.對於題主所說的傳承,我查了下資料:

「漢書中劍道一章遺失,唐代只留下了劍舞的記載,明代中末期流傳下來的眾武術家所著書籍,基本對於劍法都說失傳而不提及,甚至有的說根本連劍的正確形制都不知道,更別提劍法。 俞大猷得荊楚長劍卻沒有傳承下來,吳殳得漁陽劍法,受師傅之命,沒有將形勢記載,只留下了隱晦的劍訣,到了清代四庫全書中記載各技法,對於劍術卻也因失傳而不記載。」

現在的實戰類劍法大多是民國時期所延承下來的,也有少數是世家傳承。我想之所以我國的劍法未能像日本一般成體系,或許是因為中國歷代以來的思想文化所限制,歷朝歷代講究文名,尤其以宋朝宋高祖開創出「文重武輕」、@右文抑武」局面,此後明清也是繼承了這樣的思想,劍法傳承大概是不大受人重視的(而傳奇劍客輩出的時代也不過春秋戰國與大唐)。之後中華武術發展到民國,各個武術大家精忠報國,決心以武術強國人身心,劍法才又中興,不過時代渾沌,哪有日本那般一直有劍法的發展空間,要是中國給了劍法一個發展空間,大概也會形成一個體系吧。

純手打,混亂了輕噴。


我國無論儒道,向來不重視個人武勇,很多時候提到「劍」是一種象徵意義,比如「仗劍去國」之類。所以史籍上提到的許多「剽輕劍客」,相當部分主要是在描述其出身、行徑、個人性格的綜合而不是單指其擅長武器或技巧。《典論》這種自我宣發材料孰不可信。曹丕非暴卒,若真如其自述常年習藝鍛煉,為何壽不假年?當然這是一個小推測,醫療條件、整體環境都要作為綜合考慮。但同等條件,擅長養身或老於行伍的,同比長壽得要多。周瑜呂蒙這樣只活了平均壽命就掛的職業軍人還是不算多數。


裴旻

百度百科--裴旻_百度百科(這個估計不是很出名吧)

有一個很出名的,應該大家都知道---荊軻(雖然是刺客,但是也是用劍吧= =)


我們有!殉國了! 斷代了! 蒙古人和滿人侵入中原後大部分習武的有志之士都奮起反抗,保家衛國犧牲了。然後全國的大屠殺中 習武的名家們更是重點對象,別說門徒弟子、子嗣親友,雞犬都不留。之後建立的政權對漢人的政策是禁武!練武?想幹什麼?要造反,要反抗!練武的都偷偷摸摸地練,誰敢出名?

我國宋代時有很多武術大家,宋太祖就是武林高手,還有楊家將一門數代個個厲害,傳下的楊家槍為天下槍法十七家之一。跟天波楊府同朝為官關係不錯的還有個呼家,當時號稱金呼家銀楊家。再往多了說還有呼楊高曹鄭,什麼呼家槍高家槍什麼的。像武術名家 金台、周侗、 蜀中唐門、楊家、墨家、費家、南宮家 、幕容世家、溫家、梁家、何家、方家、孫家、雷家等無數的武林世家就更多了。

日本的武士沒有經過毀滅行的打擊,所以有了很好的發展。


都沒人回答 蓋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從大家的答案可以看出,我們真的沒有一個可以統一意見讓大家稱為劍聖的人。


宋有獨孤求敗 明有西門吹雪


當你身處花園之中時,又怎麼會隨意的將一朵鮮花當成最美麗呢?

為什麼中國沒有劍聖? 那你要先告訴我中國為什麼沒有劍道文化。

相對而言,中國的武器種類,格鬥的樣式都要比東海某地要繁榮一些。「棍為百兵之祖劍為百兵之君,槍為百兵之王,刀為百兵之霸……」無數種樣式,誰都不能說自己是最主流的武器。尤其是在後期(其實應當說在漢朝末期)劍這種兵器就已經逐漸在實用領域退出了——說起來我一直很不滿日本刀道被稱為劍道。

再一個,中國在近代史以前高度發達的軍事水平,初步排除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流傳(荊軻刺秦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啊,更別提楚霸王了)。這是某地一場大仗也不超過萬人的大型械鬥所能比擬的,同樣的武藝水平,那邊的猛將在這估計也就是個偏將什麼的,你能指望史書里記載「某偏將一生二十餘戰,僅受六創」? 尤其是成建制的遠程攻擊部隊,職業化的炮灰部隊早已成型(不是我說,當年某地的武裝水平……)的情況下,再厲害的武將也無法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說實話,我弄上一百個人站那,你排頭砍也累個半死……

還有,退回來說,武術本身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功夫也絕對不會出現徒弟不如師傅的情況(近來社會環境比較好,法制完全,倒是有可能徒弟不如師傅……)。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一個成型的流派就註定會被取代(當然,建立在正常、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很難出現某種兵器中的某種流派連續不斷的流傳上千年。畢竟咱也沒有一家皇帝當上幾千年不是,人家文化傳統就和咱不一樣。

所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習武本來就不是一個為中國社會所認可的道路。《水滸傳》中史進的故事,宋朝狄青的經歷,都證明了掌握話語權的統治階級對武人的歧視。

好像扯遠了,總之,我國即沒有這個文化傳統,也沒有這個客觀需要。「劍聖」這種東西,真的是毫無意義啊~~~~


李白的老師——裴旻。

大唐第一劍客。

李白的劍術是大唐第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時人魏顥很果斷地說:「(李太白)少任俠,手刃數人。」能夠手刃數人,可見李太白確實劍術高超、武藝高強。

至於裴斐:

《朝野僉載》載:「裴旻與幽州都督孫佺北征,被奚賊所圍。旻馬上立走,輪刀雷發,箭若星流,應刀而斷。賊不敢取,蓬飛而去。」

《國史補》記載:「裴旻為龍華軍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射。嘗一日斃虎三十有一。「

王維」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勛。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

大唐開元年間出了「五聖」。哪五個聖人?草聖張旭 、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詩聖杜甫和劍聖裴斐。


推薦閱讀:

日本美學中對極簡的理解和北歐設計風格中對極簡的理解有何不同?
如何評價「紫電」戰鬥機?
如何評價「偽中國語」?
二戰中日本製造的飛機數和實際戰場上出現的數目為什麼相差如此之大?
為什麼優衣庫能做得那麼成功?

TAG:日本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