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時日本選擇和德國夾擊蘇聯,那麼是否能擊敗蘇聯,從而改變整個戰爭走向,最終戰勝整個同盟國集團?
之前表達得太啰嗦了,讓大家誤以為有好幾個點,其實像:德國能不能擊敗英國(我知道很難,但將其孤立於歐洲戰場我覺得也是有可能的)、日蘇中立條約(誰都知道戰爭時期這種東西就是放屁)、日本陸海軍不和(就因為要和你陸軍對著干,所以我偏要南進惹美國?)、日本單挑不過蘇聯(廢話,我也知道,誰也單挑不過)、山本君的表現……這些都不是我問題的重點。
其實問題就一個:如果當時日本沒有干美國,而是幫德國一起夾擊蘇聯,(雖然我也知道諾門坎一戰讓日本人慫了,但有德國人的幫助還是有勝算的吧?)是不是整個二戰的局勢和結果將不一樣?——美國因為找不到參戰的理由,加上又討厭蘇聯,很可能就接受了這個結局;至於英國,解決完蘇聯後再騰出手來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美國一定會幫手嗎?如果德日對其採取安撫、孤立?)哈哈,自己又YY了很多,希望大家能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哈~~
對於日本聯合德國進攻蘇聯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考慮。
第一:有沒有進攻蘇聯的必要性?進攻蘇聯所帶來的收益是否大於進攻蘇聯所帶來的成本?第二:能不能打得過?
先說說第一點。
從進攻路線上來看,日本進攻蘇聯的路線是從東北出發,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早在蘇俄內戰時期,日本就出兵過蘇俄的遠東地區,當時還是作為派遣軍與紅軍作戰。後來布爾什維克在內戰中勝利,日軍被迫撤出,暫時的放棄了其在蘇聯遠東地區的利益。那麼,對於二戰中的日本來說,最為緊迫的是什麼?是土地?人口?很明顯不是,對於當時的日本,最大的掣肘是其工業生產能力和所需的工業原材料,特別是對於鋼鐵,石油等關鍵工業原料的需求。那麼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能解決這兩個最緊迫的問題嗎?我認為是不能的,當時蘇聯遠東並不是主要的工業區。遠東地區工業主要集中在濱海邊疆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從人口構成上就能看出來,由於手頭只有維基百科上2010年人口普查的資料,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共有人口3300366人,而遠東聯邦管區除去這兩個邊疆區之外,剩下七個州或是自治區,總人口2992763,根據這個資料,大致可以推算1930年代,遠東地區的經濟和工業水平了。當然,因為手頭資料不足,還是希望能有高人補充當時的蘇聯遠東地區及西伯利亞的工業和經濟水平,以及資源的開發狀況。
攻下遠東地區,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另一個關鍵的資源問題尚沒有解決,由於遠東地區包括西伯利亞,自然條件惡劣,對於這個地區的開發成本是非常高的,對於1930年代的日本來說,成本是遠大於收益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日之間的衝突愈發激烈,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而日本的工業能力本身就有限,在維持戰爭的同時,如果還要投入巨資對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進行開發,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他們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不過,日本軍方內部的北進派還是存在的,這些人則是一直希望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但是北進計劃的正式提出已經是1940年的事了,當時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田中新一所寫的《大東亞戰爭長期戰爭指導要綱》提出,在完成南方的戰事後向北進攻蘇聯,但是後來也是不了了之,因為從各種成本上來說,對於馬上要和美國開戰日本,都太高了,根本不現實。
所以,後來日本選擇了進攻東南亞,特別是荷屬東印度以及新加坡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經過英國和荷蘭的開發,其生產的資源可以直接為日本所用,正好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東南亞的工業基礎不好,所以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還是沒有得到提高。不過,就算是當時日本拿下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其工業生產能力還是不如英美,日本仍然要面對高消耗,低補充的局面。
那麼,無論是從需求上來說,還是收益和成本的角度來說,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都是沒有必要的,精銳的關東軍與其說是為了進攻蘇聯而準備的,不如說是為了防備蘇聯對東北的進攻。而蘇聯在遠東的部署,一方面是對日本國內政策的不了解,一方面還是對東北有野心。而且,如果關東軍進攻西伯利亞地區,然後沿第一大陸橋向新西伯利亞,烏拉爾區進攻,也是蘇聯所擔心的。當然,日本人是肯定不會這麼做的,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所以,後來蘇日條約簽訂,日本安心和美國開戰,蘇聯則放心的調走了遠東的部隊去支援蘇德前線。
再來說說第二點,打不打得過?
蘇軍和日軍的交手,可以用作參考的基本只有諾門坎戰役這一次了。雖然這次戰役最終勉強算個平局吧,且交換比還是很好看的。但是,卻暴露出了日軍的很多問題。
主要是在平原地區的大兵團作戰和裝甲集群的陸空協同作戰能力低下,特別是後者,日本陸軍的裝甲部隊數量少,機械化作戰經驗少,陸空協同作戰能力基本沒有。如果是在遠東和西伯利亞這種大平原作戰,面對蘇聯優勢的裝甲部隊,其結果可想而知。而諾門坎戰役日軍沒有吃很大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是在一個較為狹小的地區,日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蘇軍後來對諾門坎戰役的總結也表示,是靠巨量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日本陸軍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以輕步兵為主的作戰能力是很高的,這點在進攻東南亞和緬甸的時候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拉到遠東這種大平原地區就不行了。所以,即便是蘇聯將遠東地區主力抽調走之後的防守空虛階段,我也不認為關東軍能取得多麼好的戰果,因為日本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去打這個仗,完全沒有相關的經驗。從這兩點來看,就算是日本當時選擇與德國夾擊蘇聯,對於二戰的走勢沒什麼大的影響,首先,日本不會去做這種投入大於收益的事,而且就算打了也打不過,那麼,乾脆就不打了。
關於高票的呢個答案,把原因歸結到兩個人身上,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玩HOI多次扮演軸心國的我還是腆著臉過來了。。這個問題不可不答。。
首先,德國拿下英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拿下英國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敦刻爾克幾十萬部隊沒回去,二是海獅計劃基本成功,掌握海峽制空權,三是有足夠的運輸艦,並能在一定時間內扛住皇家海軍,事實上這三條沒一個實現的,不過英國在這裡影響不大,姑且按照題主的假設已經戰敗了,那麼引出第二條-德國能打到哪?巴巴羅薩的最終目標不過是AA線,這條線以西囊括了蘇聯的精華,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抵抗力,蘇聯完成大清洗後已成為斯大林的獨裁國家,這種政體在戰爭中的抵抗很大程度上是以獨裁者的意志為基礎的,而斯大林人如其名,絕對有著鋼鐵般的意志,而蘇聯將部分工業轉往烏拉爾以東,德軍又缺少戰略轟炸手段,摧毀不了蘇聯的工業,同時德軍對戰況估計不足,蘇聯的天氣以及它糟糕的路況都削弱了德軍的後勤,事實上光看後勤德軍也很難打到AA線,更別提巴庫的油田,最好的情況無非是攻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然後就推進不下去了,所以德軍在西線的能力也就是這麼多
然後是日本,日本選擇南進戰略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也是權衡過的,首先,日本陸海不合,陸軍一直以蘇聯做為假想敵,是北進戰略的擁護者,而且秉承日本陸軍的一貫傳統,是試探過蘇聯的,張鼓峰佔了點小便宜,但是諾門坎就被揍回來了,在中國戰場遲遲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日本判斷如果對蘇作戰兵力是不夠的,而且對日本來說北進策略收益有限,要知道西伯利亞有油田是二戰後才發現的,而東南亞是有現成的油田和橡膠的,同時由於德軍進展神速,東南亞在此時可以說是無主的肥肉,在海軍的鼓動下,選擇南進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南進就觸動了美國的神經,所以太平洋戰爭就爆發了
對當時的德軍而言,沒有太好的對策,最好的情況是先幹掉英國,但英國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而且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我個人對大雷雨計劃的存在表示相信,因為按斯大林一貫的尿性,趁英德互揍的時候把紅旗插遍全球絕對是可能的,而且蘇軍太過壓上。。不能不讓人懷疑。德軍的對策應該是佔據優勢的時候發動不滿者,從內部瓦解蘇聯,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等國當時是對德軍抱有幻想的,可惜破滅了。。對日本而言,最好的策略是接受美國的提議,慢慢消化中國佔領區,同時奪取蘇聯遠東地區,再伺機南下。。不過下場不會有太大區別。。。
我感覺對比日本和蘇聯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當時戰爭現狀什麼的都想得太遠了。
我隱約覺得,諾門坎戰役僅僅是說,日本可以在諾門坎和蘇軍打一仗。但如果是在蘇聯本土,日本和它打一仗的資本都沒有。簡單的說,日本的陣線補給能力相當有限,而且根本不具備在冬季作戰的條件。日本能在西伯利亞建成鐵路補給線路嗎?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能在嚴寒中正常運轉嗎?日本入侵中國,可以得到給養,因為中國畢竟有一定的人口數量,西伯利亞的人口密度小,日軍能得到給養嗎?這都還沒提氣候不適應和相關疾病什麼的,日本很可能連軍隊的冬裝都製備不全。
總之,對於戰爭實力而言,一個國家向別國打一場侵略戰爭的能力和他打一場衛國戰爭所顯現出的能力很可能是大相徑庭的,尤其是在那個科技還不發達的時代。這一點我們從蘇聯的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的情勢對比就不難發現,國土的戰略縱深,氣候,士兵的戰鬥意志,地形地貌的熟悉程度都可能左右戰局。所以,我覺得日軍即使參戰。作用微乎其微。日本當時不是沒有打過打蘇聯的主意。但是鑒於跟蘇聯軍隊交手的實際經驗。日本覺得蘇聯人還是不好對付的。
在當時日軍高層裡面,存在兩種思想,一種是跟蘇聯暫時較好,而趁著德國打英國的時候進軍東南亞。而另一派則就是打蘇聯,這個戰略在德國攻擊蘇聯之後,達到高峰。日本甚至在東北集中了很多部隊,進行了大規模演習。但是日軍高層比較主流的認識是,要等到蘇聯遠東方向的勢力徹底衰落之後,才能動手。但蘇聯其實一直在遠東保持了重兵。然後正在日本高層還在為是否攻擊蘇聯而爭論的時候,美國因為日本佔據法屬印度支那而震怒,中斷了日本的石油供給,這對於日本是要命的事情。日本此前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有預估,他們認為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定要對美開戰。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美國只是因為日本佔了法屬印支就停下了日本的原油。於是日本所有的戰略方向都轉向對美了。
其實根本還在於日德號稱盟友,但根本還是各懷鬼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協同。不願犧牲自己的利益,怎麼合作。日本沒選擇進攻蘇聯,是因為兩個人的天真。
第一個是東郷茂徳,駐蘇聯大使,他反對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希望擁有近似國益的日蘇兩國合作,共同牽制德,美,中三國,摸索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雛形。
第二個是松岡洋右,當時剛就任的外務大臣,他提出了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又稱歐亞大陸同盟)構想,希望在維持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的同時,把蘇聯拉入軸心國,共同對抗美國。在《蘇日中立條約》簽訂之前,丘吉爾曾警告過松岡德國早晚會入侵蘇聯,但是松岡並未採信。兩國於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相互尊重對方領土的完整性,互不侵犯;一方在與第三方交戰時,另一方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蘇聯承認滿洲國的獨立地位和領土完整;日本則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和領土完整。
在《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同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11月蘇聯的遠東部隊向西線移送,12月投入莫斯科保衛戰。在確信蘇聯能夠遵守該條約之後同年12月日本空襲珍珠港。
雅爾塔會議里斯大林秘密確定了在擊敗德國以後90天內,加入對日本作戰。蘇聯將會得到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大連,旅順以及鐵路連線作為報酬,並得到羅斯福承諾,將加入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均享有否決權。
1945年4月5日蘇聯向日本通報次年《蘇日中立條約》期滿後不再延長。日本仍然認為蘇聯在期滿之前仍然會遵守該條約,甚至希望蘇聯可以作為中介談和。但蘇聯在8月8日下午5點,突然表明參加波茨坦公告,以「因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接受聯合國參戰請求」作為宣戰公告,事實上單方面拋棄了該條約,9日凌晨開始戰鬥,同時日本駐蘇聯大使館的電話線路全被切斷,打了一場閃電戰。
中國因為《蘇日中立條約》,連續四年失去了來自蘇聯的官方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國因為《蘇日中立條約》,增強了獨立性和國際上的影響,變成了既定事實。滿洲國若非45年蘇聯參戰,恐怕也會因為得到國際社會承認而長期獨立下去。
又及,1941年4月15日的新華日報社論和4月27日的解放期刊值得一讀。樓主問題好多,挑幾個回答吧。。1感覺德國很難打敗不列顛,英國有強大的皇家海軍和空軍,再加上有英吉利海峽的阻隔。而德國的野馬式戰機(好像叫這名字吧╭(╯ε╰)╮)出了名的短腿,海軍幾乎沒有什麼大型戰列艦(因為希特勒過早地發動戰爭導致我們可憐的鄧尼茨將軍完全沒有準備好,後期的狼群戰術實屬無奈之舉。。)2 諾門坎戰役,日軍最精銳的師團幾乎被全殲。然後日本因為島國資源限制研製出來的坦克,那鋼板就呵呵了。另外日本士兵的步槍基本上是三八大蓋,蘇軍基本配備了自動衝鋒槍。火炮的口徑雙方差距也不小。兩軍打起來,日本鬼子只能玩自殺式衝鋒。日本陸軍那時就只能欺負下抗戰前期的中國部隊。。。。打蘇聯完全不行。3如果德國打敗不列顛,美國不可能不管,參考希特勒同志的野心,美國遲早是要打過去的。4德國去打蘇聯除了黨衛軍的狂妄自大還有就是因為德國發動閃電戰所需要的石油。德國龐大的機械化部隊需要大量的石油,而這些石油一部分是從蘇聯進口(貌似這時蘇聯好像對德國石油禁運了),另外一部分則是從挪威進口的。在這個時期,蘇聯出兵吞併了這一地區,希特勒逼不得已才出兵蘇聯。(第四點印象不太深了,有紕漏的地方還望各位看官指正~)
本子的陸軍在諾門坎被蘇軍揍成狗還妄想和德軍夾擊蘇聯?
按題主設想那是吊打蘇聯。
很多人拿諾門坎日軍慘敗來證明蘇軍碾壓日軍,實際呢,日軍是慘敗,但蘇軍是慘勝,傷亡人數雙方差距不大,蘇軍機械裝備損失巨大。日軍並未投入全力,連關東軍都未出全力,23師團非一流甲種師團。在裝備人數俱有差距的條件下,日軍給蘇軍造成了巨大損失,這種勝利也只有蘇聯中國能承受。蘇聯為了打贏這一仗,集中全國資源,精銳盡出,而日軍這仗根本未受大本營支持。例如空軍,早期前線空戰成為日軍刷王牌的殺戮,蘇軍調集全國飛行員拼消耗,日軍大本營禁止本土陸航支援,前線陸航拼光,蘇軍改刷王牌。
更重要的是,蘇軍在諾門坎消耗的戰爭物資,達到驚人的80000噸,日軍消耗2000噸,以此消耗對比獲得的戰績,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就算場場大敗慘敗,蘇聯也是精盡人亡,因為西邊的德國,比日本兇殘的多,蘇聯的軍工,運輸均無法負擔這樣的雙線消耗。
最後我一貫認為,美國不參戰,不給蘇聯物資,德國獨自就可以吊打蘇聯事實上沒有用的,日本北進也是一樣會遭到美國經濟封鎖,石油很快耗盡,日本海軍打蘇聯用不上,陸軍最多能夠得到西伯利亞部分地區,但是中蘇還是能夠扛得住,主要能夠緩口氣,德日意就是個必輸之局。德國不打蘇聯,也是必輸之局,德國海空軍會逐漸在英吉利海峽消耗殆盡,而英國依然打不下來,最後力量耗盡後沒蘇美輕鬆收拾。德日這種以小搏大就是要突出一個快,速勝才有勝機,但是中蘇英美都不是可以速勝的,因此德日二戰是必敗之局,復盤多少次也是個輸。
當時日本作為島國海軍必然強於陸軍。日本內閣主要由薩摩番和長州番兩個集團組成,一個把持陸軍,一個把持海軍。如果主攻蘇聯,則日本海軍幾乎無用武之地!然而日本兩次大崛起都是通過海軍的勝利獲得的!(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內部集團中海軍將領佔有優勢地位,最終結果自然是向美國開戰。 下面講講山本五十六這個人。 這哥們早年去美國遊學,發現普通美國人吃糖是不受限制的,這對他而言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同期日本的糖產量相當少,糖都是限制供應的;這使他隱隱察覺了兩個國家的基礎實力的差距。而當他去過底特律,看見那成片成片的汽車;在沿海城市見識了美國的造船工業後,清晰的認識到美國的強大與不可戰勝。
山本君善於賭博,精於計算,是為數極少的能從賭場贏錢的人;甚至後來不少美國賭場明令不讓他進入賭場。如果決定權能掌握在他手裡,那麼極有可能不會向美國開戰,但這僅是如果。
當天皇詢問他對美國開戰的意見時,(其實國策已定)據說他曾經勸說道:「如果陛下見過底特律的成片的汽車群,和那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就不會這樣想了」。無奈日本國內海軍乃立國之本,海軍在內閣的勢力之強無可匹敵,眾多海軍將領與內閣成員根本不清楚的知道美國到底有多強!最終結果必然是決定向美國開戰。 山本君明知結果會如何,但是身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策划了奇襲珍珠港,幾乎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等等戰略方針還是非常可圈可點!無奈這次手裡的牌實在是太差,而對手又是雙王四個二的類型,確實無力回天。 所以覺得對山本五十六的評價應該更加客觀一點,他並沒有像侵略中國大陸的部分日本軍官指揮部下屠殺平民,反而是展現出了一名職業軍人的風采。日本就沒有戰略眼光的,不看世界形式發展,老牌帝國聯合起來的反法西斯同盟,就是打擊德國日本這樣新興勢力。德國垮了,蘇聯不是照樣回過頭來,和美國一起揍日本。老蔣就能看懂世界形式,日本早晚得完蛋,日本大舉侵略中國,老蔣還在西部剿匪呢。
鼠目寸光的日本註定不能領導世界,只能看到眼前一步利益,南亞有資源,北進沒資源。南進容易,北進難。 人生也往往如此,很多人就選擇安逸生活,結果一生碌碌無為,往往充滿荊刺的道路才會通向成功比岸。雖然日本進攻蘇聯東部很難取勝,但根本不需要取勝,只需牽制住西伯利亞的100萬軍隊,莫斯科保衛戰,就無法成功,德國400萬大軍一下把蘇聯軍隊打光了,來不及新掙軍隊。莫斯科失守,斯大林格勒沒有新調來的援兵也會失守。而日本在東部戰場不但牽制住蘇軍,最根本是破壞蘇聯軍工恢復,因為西部工業打光了,東部又無法重建,蘇聯根本沒法贏了。其實當時的三國軸心是矛盾重重極其脆弱的,看似三國都是法西斯國家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其實希特勒是親近墨索里尼,鄙視日本天皇的,因為墨索里尼在某種程度上是希特勒的導師,而日本的一系列侵略對希特勒的外交及侵略戰略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出於道義希特勒發了幾部相當尖酸刻薄的賀電,而腦殘的日本天皇就以為希特勒非常贊同他的戰果,實際上希特勒在背地裡對里賓特洛甫經常大罵日本天皇。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的好,日本曾經制止過希特勒入侵蘇聯,戲劇性的是當德國兵臨莫斯科城,斯大林仍然認為這是個誤會,可以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令希特勒撤軍,而斯大林所找的外交幫手就是日本。而日本還傻乎乎地十分盡心盡責地幫助敵人勸自己的盟友退軍。所以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很奇怪的,夾擊蘇聯,怕是需要克服許多因素的。而如果夾擊,我認為蘇聯是打不贏的,因為斯大林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西線,東線幾乎沒有防守力量。但是,失敗也只是暫時的,因為日本入侵蘇聯中國不可能坐視不管,而且廣闊的並且氣候惡劣的西伯利亞日本很難打到蘇聯的重要的地方。這個勝率還是很難說的,所以打敗蘇聯的關鍵不在日本是否應和希特勒,而在於希特勒。
希特勒本來的戰略是集中重兵,是占當時蘇聯紅軍絕對優勢的重兵一舉打下斯大林格勒,斷掉莫斯科的石油來源,然後北上包圍莫斯科,如果這一戰略真正實施了,估計歷史走向是要改變的。然而可能是上天跟希特勒開的一個玩笑,希特勒此時身體突然病重,回到奧地利養病,那些陸軍將領私自將主攻方向改為莫斯科,當希特勒發現的時候又改了回來,而兵力已經撤不回來,只好同時進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同時北部攻打列寧格勒。三線作戰,希特勒手下的將領又不是什麼很傑出的領袖,把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希特勒遭遇了拿破崙的失敗。德軍元氣大傷。而且希特勒集團內部有一個反希特勒集團,處處向蘇聯英國透露希特勒的計劃,這樣還怎麼打,自己的下一步完全被對方掌握。還有就是德國的空軍元帥戈林,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十足的傻逼,你如果看了希特勒傳就會知道希特勒身邊是怎樣一群飯桶。同時義大利那豬一樣的隊友嚴重拖了希特勒的後腿,希特勒還得兩線作戰,所以德國失敗是諸多致命因素綜合在一起的,區區一個日本應該不會挽救希特勒。即使夾攻了蘇聯,也許一開始會導致蘇聯慘敗,但斯大林一定會打回去的。
其實題主你的那個「如果日本不對美宣戰」的假設,本身就是不可能實現的。軸心國的失敗是戰略問題,不是戰術問題。日美交戰,這是一定會發生的戰略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軸心國從戰略上,一直把這次戰爭當成一次史無前例的,有限的,議和性質的局部戰爭。戰略構思一直是閃電戰,談判,議和,製造既成事實。戰爭初始,軸心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想打一場全球戰爭,也沒有能力和足夠的軍備去打一場全球戰爭。軸心國戰略上的這種先天缺陷,從一開始就造成了內部的不可協調的各自為政,各打各的小算盤,根本沒有相互配合的可能性……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這個小算盤真給他們打成了,軸心國也確實沒有必要加深相互之間的協調。可惜的是,軸心國領導層太狂熱,考慮問題漏洞太多,太天真了……實際情況是,不管從那個角度看,美對軸心國全面宣戰都是必然的。歐洲戰場上德國和英國的較量,對美影響是比較深刻的,這個不多說了,很好懂。亞洲戰場上,南亞的資源被日本佔領後,美國的利益也受到極大的侵犯,日美對立越發明顯,這件事是無法迴避的。在那種情況下,美國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本國利益都受到了全球性的威脅,已經被逼入牆角。所以美國是絕對不可能拋棄蘇聯戰場的,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戰略上,或者資源上,都不可能。如有必要,美國必須介入蘇聯戰場以維護自身利益,而情況實際中美國也確實這樣做了。日本的問題在於,由於工業化能力太弱,面對美國的干預,完全沒有一戰的能力。日本人在這個戰略劣勢上,是無能為力的。這是日本太平洋戰略上必然要面對的末日審判。問題在於,日本錯誤的判斷了日美衝突的方式和規模,僅僅從戰術角度做出了太平洋戰鬥的判斷。還是那句話,軸心國打了一場自己沒有預料到的全球戰爭,事情發展的太嚴重了,已經遠遠超過了軸心國的戰略極限。退一步講,就算日本不主動和美國起直接衝突,配合德軍進攻蘇聯。美國也極有可能尋找機會對軸心國全面宣戰,直接介入。到了那個時候,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還是會對日本造成極大的威脅,日本還是需要面對太平洋戰役,而且是在和蘇聯交戰的情況下,面對三線作戰的現實……更何況就關東軍那點槍炮軍備後勤支援,能不能保證行軍都是問題……更別提平原機械化作戰能力了……最壞的情況是:日軍向蘇宣戰,關東軍牽制蘇軍遠東軍團,亂戰成一團,受到致命打擊,戰損嚴重,同時美軍向軸心國宣戰,太平洋艦隊進攻日本本土,瞬間日軍全線後勤給養軍力都壓力倍增,萬一中國戰區國軍又開始配合反擊,日軍就真的瞬間徹底淪入三線作戰的泥潭,很可能短時間內一命嗚呼……-_-||那個畫面,太……刺激了-_-||所以完全不用討論戰術上日本和德軍夾攻蘇聯的問題,那個情況絕對是日本最不願意麵對的情況之一……
我就吐槽一下山本五十六貌似和希特勒不對等吧。。
非不想,實不能也。諾門坎的草丈五高了
日本進攻蘇聯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因為稍微有遠見的人就知道,歐洲亞洲戰場沒結束以前,引美帝入場就是在閻王生死簿上簽字畫押了!所以珍珠港爆發當天,希特勒就大發雷霆,基本上是希特勒整個人生中最憤怒的一天。而墨索里尼聽聞珍珠港事件,大驚失色!
只有英國,蘇聯,中國聽了這消息簡直是手舞足蹈。丘吉爾當場表示,我們終於贏了!珍珠港事件第二天,英國對日宣戰,蔣介石估計高興得差點腦溢血,聽聞第二天就對日本宣戰(煎熬了整整四年半,終於有底氣宣戰了!而日本終其八年沒有對華宣戰)。日軍偷襲珍珠港雖然在太平洋戰爭前面半年搶得了先機,但國力不到美國七分之一的侏儒小兒註定了要遭原子彈轟炸的命運!
軸心國原本佔盡優勢的戰局霎那之間定了局!
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變相自殺,是衝動型腦殘行徑。當然,有美帝逼迫日本的因素,日本在美資產全部凍結,斷絕所有資源供應,美國為了逼迫日本退出戰場已經使用了除了戰爭以外的所有手段!美帝唯一給日本留下的就是希望日本服軟,結果當強硬派對上強硬派時,日本不僅不認慫,還讓戰爭狂人東條英機上了台,應該說東條英機在侵略中國上是罪魁禍首,但在拉美帝下水,拯救中國和英國蘇聯上簡直是天大的功臣。因為除了他,恐怕沒有人會這麼做!近衛磨內閣是主動辭職退位讓賢給他做的。
補充一點回答,當時美國控制日本絕大多數石油進口,並且動手切斷,日本偷襲實屬無奈之舉,首先破壞平衡的是美國。即使戰爭朝有利日德發展,在這個大天平傾斜過度前,美國會眼睜睜看著法西斯幹掉毛子,合兵一處,佔領大多數版圖,然後有足夠資源爆兵嗎?美國一定會在戰爭大爆發之後,恰當的時機,偷襲日本大後方。。。
諾門坎造就了朱可夫,其實日本是被飛機大炮淹死的看看諾門坎戰役的介紹,其實日軍戰術也沒太大漏洞,後期內部不統一,另外飛機大炮損耗不起呀,炮彈都得數著打,蘇軍幾乎集中了所有可以調動的資源,生生的笨徒弟砍死老師傅。
第一 沒有如果 第二 日本主要目標是中國 它需要在中國建立它的供給庫 因為日本太小 第三 日本 德國是自己各有所需而結成同盟 所以並不能一條心 第四 當時社會的局限 或許說是領導人的局限
自己百度張鼓峰和諾門坎 日軍最強的關東軍也咬不動蘇聯遠東駐軍
推薦閱讀:
※美國哪些州華人多?
※為什麼通用破產了而福特沒破產?
※如果全世界的海軍(不包括美國)在太平洋與美國海軍決一死戰誰會贏?
※哪些事情在美國可以做,但很難想像在中國做?
※為什麼亞裔在美國那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