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國共為何能提出很多抗日戰略構想,卻提不出可行的戰術方案?

《論持久戰》第一段就提到「很多人都在說持久戰,但什麼是持久戰?」說明當時國共高層普遍在討論持久戰等戰略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似乎沒有人就對付日軍的戰術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即使是薛岳的天爐戰法也有明顯的局限性。44年松山戰役的戰術水平較37年淞滬會戰的戰術水平,基本沒有提高。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整體戰術水平低下,傷亡慘重。這是為什麼?


因為戰術需要大量優秀的士兵來實施,而不是依靠少數軍中的精英,二戰中中國的困局不是戰略家太少,而是高素質的士兵太少。

第一點,士兵的出身,日本在37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高達80%以上,士兵基本具有高中級別的知識水平,而國民黨的壯丁,共產黨的農民兵均遠遜於此,大部分中國士兵甚至都不知道怎麼保養武器,射擊也缺乏訓練,人數相近的小規模遭遇戰基本全是中國吃虧,共軍總躲草叢等著德瑪西亞日軍小股部隊不是沒原因的,正面剛不過啊。即使是國軍精銳,面對日軍也堪堪打個平手。

第二點,士兵的體格,日本普通人雖然生活談不上多好,但是好歹是一號小強,士兵的營養還是能得到保障的。

這是日軍廚房,可以看得出士兵的體格不錯

這是國府的壯丁,拼刺刀基本要三四個中國士兵才能打得過日本兵,如果他們能撐到拼刺刀的話。第三點,士兵的技能,只說一點,日軍的工事。日軍對工事極為重視,設計合理,施工質量高,有效減少了傷亡。

上圖是的松山戰場遺址,60多年過去了,依舊可見密如蛛網的交通壕

極為隱蔽的坑道,彎腰即可進入

1946年九三學社的方國瑜教授曾進入日軍工事遺址,這樣描述日軍堡壘

敵堡壘主體構築,大部分為三層,上作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更於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築成地下室,又有於下層之四周築地下室者。堡壘上掩蓋圓徑至70厘米之木樁,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不能破壞,內部所受之震蕩亦微。堡壘內三層之間,亦蓋以圓木徑50厘米者二三層,故上層倒塌不致影響下層。」

日軍陣地的簡單示意圖

除去堅固主堡內的重機槍,子堡及側射堡內還有輕機槍,交通壕內有步槍、擲彈筒,主堡後有迫擊炮陣地。陣地前有鐵絲網,鹿砦,地雷及陷阱。可見構築之精細,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稱部隊的模範教材,中國軍隊的每一步推進,都要付出血的代價。駐守松山的日軍約1300人,其中還有400人左右的輕重傷員,而中國軍隊陣亡了近4000人才攻克此處。類似的還有八路軍的關家堖之戰,日軍的工事極大的限制了中國軍隊的戰術發揮,即使是共軍中的精銳也無法撼動。

共軍權衡再三,算了,還是斷交通線餓死日軍吧。注意到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拔掉的日軍據點屈指可數,大部分被拔掉的據點也在日軍難於支援的佔領區外圍。

工事的差距遠遠不是戰略能解決的問題,中國一方面缺少足夠強大的火力撕開日軍的工事,另一方面自己構築工事的能力和日軍相比幾乎不值一提,所以陣地戰中被吊打絕對不是偶然,國軍的一字型戰壕我就不吐槽了。共軍的工事只能說夠用,跟日軍還是有質的差距,畢竟普通士兵的素質放在那裡,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中國農村當時太特么缺水泥,縣城裡面有幾座水泥建的樓就算不錯,共軍也只能用土木工事湊合了。

第四點,士兵的意志。日軍和共軍的精神力量都比較強大,洗腦工作做得好,國軍這種還是不黑了,少數部隊能和日軍血戰到底,大部分士兵只想怎麼活下去,這能實施戰術才奇怪了。前面說到共軍躲草叢打日軍的埋伏,日軍的則直接偽裝成共軍鑽進了草叢,一百二十四個日偽軍就敢端八路軍的總指揮部,附近八路軍人數是其百餘倍,最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陣亡,雖然是敵人,但確實勇氣非凡。

第五點,武器裝備。戰術的實施和武器關係莫大,美軍可以用直升機傘降突襲,恐怖分子就學不會,只能路邊埋個IED坑一坑王師。同樣,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也導致了戰術的不同,日軍有足夠的火炮機槍,所以可以壓制中國軍隊,掩護其步兵突進至衝鋒距離,這種情況下,中國軍隊的戰術只有躲在戰壕等炮擊結束。槍炮不如人,戰術無從談起,共軍往往以短促火力壓制加白刃近戰,這樣日軍的機槍和擲彈筒便很難發揮作用。國軍的主動出擊較少,防守反擊算是不錯的戰術,畢竟國軍師承日本,都特碼喜歡正面強攻和集團衝鋒,剛正面絕對要吃虧。

二戰中中國軍隊的戰術受到的限制因素太多,共軍草叢德瑪西亞流算得上是性價比最高的,其餘的打法都無法很好的避開日軍的優點,但是草叢德瑪西亞流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用的,在塔下就只能死磕了。

後來的解放戰爭國共還算的上是硬體水平接近的對手,這時候戰術水平的差距就出來了。林彪總結出了六大戰術原則: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這算是輕步兵戰術的巔峰了。共軍慣用運動、打援和包圍,國軍還是老一套打法,徹底悲劇。


關於800米射擊的問題,是我的原因,引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大家可以繼續在評論裡面的討論,再說一下,這篇文章裡面除了在黑體是我引用的,其他都是我陸陸續續手打的,有打錯的地方,提出就好,不要人身攻擊

--------------------------------------------------------------------------------------------------------------------------------------------

因為打不過,真心打不過。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有這麼一段話

「千年王八萬年龜,說一萬年不變的小日本子,就知道步兵沖,炮兵轟,

步兵沖完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沖。我們竄上來打吧,步兵撤,炮兵轟。

我們不理他吧,炮兵轟完步兵沖。你說一輩子就這麼個死板不帶變的打法,也能把中國

吃一大半,你說氣不氣。」當然這裡嘲笑日本軍隊的戰術單一,但是也預示著中國軍隊火力的薄弱

以淞滬戰役為例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48個師和24個旅60餘萬人。1:3的投入比,基本上中國兵必須投入日軍三倍以上的比例參與戰鬥,即使如此依舊打不贏。為什麼?上面說了訓練、武裝、指揮系統都有差距。

以下為轉載

先從單兵戰鬥力開始說起

"就從這三個方面講日軍步兵單兵技戰術能力.

先看看日軍步兵標準制式裝備: 鋼盔一,皮鞋一雙(通常後跟有鐵掌,這個東東確保日兵可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榴彈),軍服一套,寢具一套,水壺一隻,三至十日口糧一份,急救包一個,防毒面具一(通常預設),步槍一,刺刀一,槍彈一至二百,手榴彈四.全套裝備重15至20公斤.

二戰中前期參戰的全部日兵均要受過最少11個月的軍訓.這一年軍訓的前五個月是新兵集訓,訓煉課目包括隊列,刺殺,打靶及拉煉.這期最少要有一次在嚴冬條件下的五天野營拉煉,訓煉士兵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

接下來的兩個月是常規單兵綜合素質訓煉,強調排(小隊),連(中隊)一級作戰協調.在這期每天必須有30km以上行軍耐力訓煉.由教官掌握其中強行軍比例,但不得低於每日5km強行軍.

再下來一個月是連營(大隊)級作戰訓煉.此時的新兵打靶成績已趨穩定,基本要求是應在四百米打出10槍800環的成績.新兵從這個月開始接受野戰射擊訓煉,游泳訓練及強化刺殺訓練. 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行軍.

再下來兩個月搞營(大隊)團(聯隊)級作戰協同,高級技戰術動作及火線機動,這個就是我軍後來的摸爬滾打.

經此訓煉,日本普通士兵除具有出色的單兵技能,而大多能對更大的戰局有很清醒的認識.這就是為什麼日軍常常能在失去指揮官的條件下保持其戰力的原因.

現在可以對日軍士兵的戰力做一個相對準確的評估了.

機動能力,鬼子士兵持續作戰行軍能力在每日50km左右.加上有限舟車輔助,其戰役機動能力平均可達每日100km以上.強行軍每日可達到80公里以上,並能於當日再戰鬥6小時.這樣的戰鬥可以持續約一個月. 土八路持續作戰行軍能力在80公里之間.強行軍能力可以在持續以上!恐怖吧,但卻沒什可驚訝的.若非如此能跑,土八路主力早給鬼子打光了.跑得過對手是游擊戰略的先決條件. (我對這一段的數據也是有疑惑的,日行50公里時一個很恐怖的數據)

除了單兵射擊能力的差距,

再談打擊與抗打擊能力. 中日雙方在單兵格鬥方面也是差距明顯,白刃戰,總有人以為大刀對付刺刀優勢明顯,錯了,為什麼用大刀,因為中國的工業水平無法大規模的製造刺刀,身體素質方面就更別談了,日軍士兵個個臂膀有形,胳膊粗壯,身材勻稱,而中國的軍隊呢,除了某些精銳,各個精神萎靡.這是國力的差距,日本靠著壓榨農民,壓榨女性(大家可以搜索日本的海外賣春,或者電影&<望鄉&>說的難聽一點就是賣B),終於完成了初步的工業化,就靠著初步工業化,兩國的國民身體素質就體現出了明顯的差距.大家自己感覺一下吧

中國的29軍大刀隊

現在一直在說的遠征軍

同時期的日本軍人

日本軍隊很多都是從工人,農民中超募,除此之外日本的軍官都是走過完整的軍事院校方才畢業,很多人都是從軍人世家出現,從小就培養軍事素養,對比之下,中國軍隊呢?除了早期的小站練兵,之後很多軍官除了喝兵血,抽鴉片,還會幹什麼?中國的中層士官除了那三個游而不擊的山地師(來自小鬍子的野望的梗),根本無法與數十年不斷備戰的日本比

二戰初期,日本步兵射擊技術普遍高於中國軍隊. 日軍上等兵可以在800米外打中在城牆垜口處探頭觀察的士兵.其首發命中率可以達到80%以上. 行進於四百米外可迅速擊中只露一小部身體的靜止目標.命中率可以達到80%. 二百至一百米外射殺機槍射手或移動目標,命中率可達70%(注:這是在對射且對方有一定壓制火力的情況下);50米以內頓停射擊一切目標,首發命中率均在90%以上.概率學得好的朋友可算算幾槍可以達到95%的命中率,而每名日軍攜帶的150發子彈又可造成多大的傷亡.

(看評論大家都說這一段的數據,有疑問,可能是我查看的資料有問題,數據可能高估,但是有一點是沒有問題的,那就是在開戰初期,日軍的單兵射擊能力在所有參戰國中應該是傲視群雄的,不過這也和日本人資源短缺,不得不要求節省彈藥有關)

一般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壓制火力佔優勢的情況下,平均每一個日軍突擊小隊的士兵在衝鋒過程中都能射殺3至25名中國守軍, 跟您的計算差得多嗎? 聽來覚得接受不了吧?

設想您自已就站那樣一個陣地上,你和你的戰友被敵人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已方的壓制火力逐一被敵人打啞,而敵人在一步步地迫近,戰友們奮起還擊,雖然一個有一個被敵人打倒,但你們仍然堅持戰鬥.此時傳來你們的長官已經嚇得逃跑的消息,你還能打下去嗎? 這個故事重演過無數次,卻沒有幾位我國軍高級將領認真地研究過有效的對策.人人都喜歡高談戰略戰役構想,卻沒有幾人知曉可以與日軍抗衡的技戰術.到頭來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而這一切本不必如此.

日軍士兵還有很堅忍的抗打擊及吃苦能力.武士道及日本民族穩忍特性是其基礎.關於這方面的東東很多,不再綴述.

最後一個方面是偵察與隱秘能力.

這裡只講日軍步兵偵察與隱蔽.日軍極為重視偵察與隱形能力.士兵訓練中都含有忍術介紹及基礎訓煉.除此之外日本的夜戰也是相當了得,在海軍裡面還有著名的斜眼觀測(我一直認為叫白眼更好)

在這裡還有一個要說的地方,那就是單兵戰鬥力與勝負之間的關係,只有不停地取勝,老兵的比率就會不停地增加,而老兵才是一個班裡面的精華部分,一個見過血的兵和沒有見過血的兵區別尤其大,特別是在東亞這種技術兵器少的地方抗戰後期日軍戰鬥力的下降,就是因為南洋和太平洋戰場上的大量傷亡,導致新兵數目大幅度增加,在後方軍力下降嚴重.而抗戰初期的八路軍真正算是百戰之師,經過了長征之後,真的是各個都是老兵精銳,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極為強大的,(畢竟三星山地師)但是即使如此在平型關戰役中即使憑藉優秀的戰前參謀,形成了運動戰中相對優勢,依舊打的很艱難,早期日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還有一點需要明確那就是刺刀對於大刀,刺刀作為歐洲戰場上神一樣的創造,一出場立刻取代了冷兵器,經受長期訓練,在單兵格鬥中刺刀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網上對於刺刀和大刀的討論很多,我就不敘述了

說完單兵,我們就可以明白,抗日戰爭史一場農業國對工業國(當然和美蘇英德還有差距)的戰爭,是職業軍人與徵召兵的戰爭,是血肉對抗鋼鐵的戰爭.雙方的差距是巨大的我們必須向當年獻身於那場戰爭的先人致敬

說完單兵再說說連排戰術

日本兵在這方面的能力,在戰爭初期略強於國共軍隊.而在戰爭中後期則是遜於八路,卻仍強於國軍.這個體現在抗戰中後期,八路經常能打鬼子埋伏,鬼子雖時有偷襲卻少有成果.而在正面戰場上,國軍仍然屢遭日軍迂迴與襲擊.而且在許多戰役中飽受日軍殘兵冷槍之苦."

日軍常規戰術中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隊)為獨立單元作戰,其最小戰役執行建排小隊(就是排).所以,日軍步兵班戰術是其小隊戰術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與其裝備密切相關.既然不好分,索興一勺燴了,結果整體結構有點亂.

日本步兵小隊(排)也有甲乙丙三種常見編製.甲種為加強編製,轄三個步兵班及一個擲彈步兵班,小隊長及其助理;步兵班配輕機槍一挺,其餘均為步槍手,其中一人常會加配一具10式擲彈筒,共十五人; 擲彈班有三具89式擲彈筒,每具擲彈筒應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餘皆為步槍兵. 甲種小隊應有62人. 乙種為標準編製,與甲種編製的唯一區別在於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種小隊應有54人.

日軍步兵班戰法源於西方步兵班戰法.本來這個戰法的特點是發揮機槍火力.簡單講來就是先用機槍壓制,用步兵將敵人從掩體中趕出來,再用機槍把敵人放倒.到了日本人這裡就變了味道. 打法的前兩步不變,但在第三步上,日軍則強調用步機槍共同殺傷敵人,而且偏重步槍. 這裡面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就是節省彈藥及減小對機槍的依賴.另一個就是發揮步槍的優勢.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國資源及後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軍班用機槍有性能缺陷.

二戰中日本陸軍的制式機槍主要有三種: 11型,96型和99型. 11(即歪把子)機槍是改進法國的Hotchkiss M1909而來的.射速550發/分,射程1500m, 用6.5x50mm日軍步槍制式彈.這個槍的原設計有個致命的缺點-遇泥土灰塵必定卡殼. 也就是說遇上這種機槍, 只鬚鬍亂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圍引爆,不必傷及人槍,只須把泥沙塵土掀到槍上, 敵機槍十有八九會啞火片刻. 沒有爆炸物時,機步槍集火射擊打出的沙塵也成. 也幸虧如此,我抗戰軍民避免了多次滅頂之災. 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礎上改的.96型改進主因之一就是為解決沙塵卡殼問題.卻又引來了其它問題-此槍採用槍彈潤滑,火藥燃燼及灰塵易在槍機處積累,從而卡殼. 也就是說,這個槍雖不大容易立即被掀來的沙土卡住,卻常常打上幾百發自已就卡住了. 99型改進是將彈徑加大為7.7x58mm,這個原本是92重機槍彈,不能用於日軍的制式步槍. 在一個步兵班中,機步槍彈口徑不合,是個很大的缺點. 99式與96式除彈徑外幾乎完全一樣,優缺點也就完全相同.不過這個99型機槍出現的很晚,影響有限,不必另論.總體說來,日軍班用機槍的主要缺陷有:

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

2)槍彈口徑偏小,侵徹力低下. 6.5mm口徑彈打人可以,打掩護物就不夠勁. 一百多米的距離上一千發子彈打不爛一個普通沙壘. 作為壓制火器,這個機槍威力偏低.

3)后座力大,非訓練有素的射手很難打得好

4)11式機槍彈鼓在一側,整槍重心不正.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射手,長時間射擊也會非常疲勞.

日本的制式步槍,也就是三八式,卻很有幾個長處. 最主要的就是其彈道非常穩定,這個是源於其原型德國毛瑟槍的優點. 三八槍6.5x50mm彈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彈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這就使38槍在射擊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輸於G98. 同時由於子彈小,大大地增加了日軍單兵攜彈量. 這個是鬼子兵連續作戰能很強悍的一個重要基礎.

既然機槍不夠可靠,而且還要消費大量的資源去製造及供給,發揮步槍上的優勢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日軍基礎訓練科目. 日本人步槍射擊訓練很有其民族特點. 雖然其基礎訓練有統一綱目,但其時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轉入連排級協同戰術訓練時,大都加入該部隊老兵們的"私貨". 這些私貨練起來都很苦,但非常實用. 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打夜間100公尺外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突發情況下防守與反擊等.經過這些訓練,二戰前期的鬼子兵多數人都有現代狙擊兵射擊水平,當然這是在同等裝備條件下的比較.

為進一步加強步槍兵的遠程壓制能力,日軍從1937年開始,列裝97式狙擊步槍.這個槍就是從批量的38槍優選後,改裝97槍栓及一個2.5倍光學瞄準鏡,沒有消聲器. 由於優選及配製槍栓,97槍在二戰中前期的精度好過普通38槍.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因為資源限制而普遍粗製濫造,質量上就沒了保證.這種槍在中國戰區上常常裝備到中隊一級的,但從未聽說裝備給任何偽軍部隊.在太平洋及東南亞戰區,則裝備到了小隊一級.

同時,針對38槍弱點,主要就是常說的38槍侵徹力差,經常是清潔的貫穿傷的問題,也做了彌補.許多活下來的二戰老兵都有38槍殺傷力差的說法. 大家似乎很少主動提及一種38槍的凶彈:炸子兒.日本軍隊二戰中大量使用炸子以加強標準38槍彈殺傷力.38槍有兩種制式炸子:燃爆彈及汞爆彈. 前者與普通彈一樣,只是在彈頭根部有個紅環,這裡簡稱紅彈. 汞爆彈不同,其彈頭無尖,是平台形狀,根部有個紫環,簡稱紫彈. 美國人曾做過實驗,紫彈在任何距離上打中1/8"高強度鋁合金板,可炸出一個3"直徑的大洞.紅彈打中後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強的燃燒力. 戰鬥中被這樣的子彈打中後,死狀極慘.活下來也是100%致殘.不願想起戰友犧牲時的慘烈,或許是老人們不願提及炸子的原因吧. 這個炸子是有違國際公約的, 盟軍方面的記載印證了老人們的敘述,但末見過日本文獻. 或許日文好的河友可以幫忙查查.

日軍同時考慮到了反壓制火力:在步兵班內配10式擲彈筒,可精確打擊200公尺以內敵壓制火力點.一般日軍小隊配置的三具擲彈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擊700公尺內目標.日人擲彈筒使用可謂訓練有素,雖沒有趙順章式奇才,但多數老鬼子二髮夾叉後都能於第三發直接命中目標.

武士道崇尚進攻.其步兵班排的戰術是以攻擊為根本的,很強調部隊在行進間展開接敵的速度和方法.日軍步兵班級戰術多是從600--400米之間某點(LOD: Line Of Departue)開始的.步兵班在LOD集結分組,補充彈箹,明確攻擊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確定各組階段性掩蔽點等戰術要領.然後分組展開,待機槍組進入第一射擊陣地後,各組即向第一個掩蔽點機動.到達第一點後,展開火力殺傷敵人,同時掩護機槍組機動.機槍組到位後,再壓制敵人,同時掩護其它組向前機動.如此循環.全班應於200米處略停,展開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敵人火力點,及兵力密集的陣地.同時利用煙幕彈,曵光彈(夜間戰鬥)為日軍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標.在這裡,一般應有兩輪打擊,第一輪是面打擊,消除全部當面火力.然後集中打擊一側以造成守軍配置不均而被迫機動,從而最大限度地消滅機動中的守軍力量,為最後攻擊做準備. 在炮火準備尾聲,步兵上刺刀匍匐前進,炮火停止後,展開全部壓制火力掩護攻擊中步兵. 步兵應於100米左右轉為全速衝擊.

這是教科書版但很全面的戰鬥方式.實際戰鬥中會有許多走樣版本.但卻是鬼子在明確對面有堅決防衘之後,屢屢採用的攻擊術. 一個優秀的日軍基層指揮官可以讓成百上千人倒在他這幾十個鬼子的攻擊中. 在這個戰術中,鬼子在面對堅強防衘逐步逼近,利用機動能力及火力上的優勢大量殺傷守軍. 許多久經沙場國共老兵都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殺.當鬼子推進到200米左右時,其火力精度強均遲到頂峰,守軍將承受炮火,傷亡,心理等多方面衝擊. 這就是抗戰初期,一小隊鬼子依託其配置的優勢火力,屢屢擊潰我營團級防銜的一個主因.鬼子打仗鬼得很!「

日軍的火力配置程度幾乎可以秒殺前期的中國部隊。

但是即便如此,優秀的指揮官依舊可以憑藉某些東西揚長避短,比如地形,天氣。然而再優秀的戰術,也得靠人打,長期訓練的士兵,起碼的後勤,專業的火力,缺一不可。抗戰早期中國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壯丁,可是新兵根本不可能形成戰鬥力。比如說指揮官想要執行圍點打援的打法。吧日軍某個中隊困死在某個山谷中。然而身旁的機動部隊輕易就被打掉了,反而變成了反包圍,這樣的戰例不少。為什麼?不對沒有戰鬥力,沒有可以打戰的老兵。缺少可以揚長避短的優秀底層指揮官。戰術打不起來。可以想見以壯丁組成的中國軍隊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連排戰術組合.

那麼一輕步兵為核心的連排戰術中國人可以戰勝日本軍隊嗎?

答案是肯定的

以下為引用

林彪的一點兩面,三三制

一點兩面,就是在敵我雙方交戰時,我方總體沒有兵力,火力優勢的情況下,採取在局部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實行重點突破,而後佔領據點而不求全殲的攻堅方式.

如:某地駐敵軍的兵力且裝備均優於我軍,而我軍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又沒有能力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來對敵人進行殲滅戰,而且形勢緊迫,必須攻堅。

於是即在敵軍的左右兩側【由點組成面,由班排為基礎作戰單位,組成作戰集群】部署鉗制敵人的兵力,對敵據點形成合圍。在左右兩側,最大限度的使敵不能向左右兩面突圍,且保持著一種兇猛攻勢的常態,以吸引敵方注意力。

使敵軍正面兵力薄弱,同時我方在正面也發動猛攻,使之為常態。

然後找出一個相對容易突破的突破點,集中火力和兵力,加緊猛攻。

在敵後方可以布置極少量的兵力進行牽制吸引,讓據點的敵軍誤判,我軍企圖合而圍殲。

迫使對方,四處尋找機會突圍。或者只是三面合圍,網開一面。

而我方在兩側夾擊,正面猛攻的形式下,對剛才設定的那個相對薄弱的突破點進行重點突破,突破後中開花,里外夾擊,把敵方陣腳打亂。

而在敵後卻留有讓敵逃生之路。這就是為什麼只在敵後留少量兵力牽制,甚至只是三面合圍。

當敵人在遭到猛烈的打擊之後,而且被我方里外合圍,陣腳被打亂,必將驚慌失措,將選擇突圍,將擇最有利於自己逃生的方向突圍。

自然是選擇,我方兵力少的,甚至沒有我方兵力的方向突圍。

其實,這就是給敵方造成一種假象,使敵人產生一種誤判。從氣勢上把敵人嚇傻,嚇蒙了。

這種方式,在戰爭中往往見效。

這個所謂的,一點兩面。跟劉伯承的圍三缺一有共同點。

只是,劉伯承的圍三缺一,是三面包圍,網開一面,而後在網開的那一面中,設伏,請君入甕。

而林彪的是側重於奪取據點,不求全殲。也沒有優勢兵力與火力全殲敵人。

下面在說說--三三

所謂的三三

在攻堅的具體過程中,每三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三個小組為一班,三個班為一排,三個排為一個連。以小組為基礎作戰單位,以連為基本的作戰集群。

作戰小組,成三角形【錐形】遠動進攻。依次隔開一定的間距,與兩個小組組成一個大的三角形,依次類推至連【作戰集群】。

這個三角形當中飽含著眾多小三角形,各個小三角形中根據敵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制定相應的間距。

這樣既可以發揚自己的火力,擴大己方的正面打擊範圍,同時一定程度上,避開敵方密集的槍炮,避免造成一死一大片的傷亡。

同時因為前後左右有我方掩護,相互照應,在短兵相接的時候。避免了單獨陷入敵軍包圍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張網那樣撒向對方合圍敵人,彌補了個體戰鬥素質的不足。

這樣可在攻擊中大大減少傷亡。

三三制看著簡單,但是確依靠PLA精良的戰術素養,大量優秀的連排指揮官,令行禁止的優越軍紀,這一點早期的國軍只有少數的部隊有。

中國軍隊依靠著三三制在朝鮮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佬.

順便扯一句說到連排戰術,我是很喜歡德國軍隊已mg42為核心的班組戰術,嘿嘿,每次打英雄連,我都是已機槍組織步兵戰術的,至於美國佬,他們的核心在於強大的火力投射能力,步兵是前線的偵察兵的支援坦克的跟隨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是軍隊,國民黨的軍隊就是不如gcd的軍隊?

軍事科學領域的革命通常被劃成六個階段:16至17世紀以步兵、炮兵取代重裝騎兵為標誌的"火器革命";18世紀末到19世紀以拿破崙戰爭為代表、以職業軍隊取代僱傭兵為標誌的"民主革命";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建立總參謀部和情報制度、將鋼鐵、蒸汽機、鐵路、電報用作戰爭手段的"管理革命";以兩次世界大戰為標誌的"機械和科學革命";二戰後以冷戰、核威攝和核均勢為標誌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革命",以及當代的"信息革命"。近代日本軍隊崛起之時,正值西方國家的第三次軍事革命。日本很快抓住了這次革命的真正本質--管理。軍制的改革,軍部和參謀機關的成立,可以說正是日本從這一軍事改革中汲取到的最大收穫。(引用 &<菊花與錨&>)

是的管理,gcd獨步天下的絕技是管理.

我們經常說優秀的軍隊叫"如臂使指",什麼意思,就是軍隊的參謀部,可以吧指令,精確到每一個班(在古代是小隊) @冷哲 大大曾經說過,現代的共產黨的軍隊是現代的,軍隊在一個農業國,神奇的建立了現代的軍隊,將領可以指揮每一個連完成他的戰略任務.是的,中國軍隊可以和日本人打運動戰,而國軍確不可以(想到了最近的張靈甫了,呵呵李天霞....)

我經常說共產黨有三大將(林彪,粟裕,彭德懷),其中粟裕號稱叫打神仙仗,我現在引用一個例子

"以黃橋戰役為例,此役打的兇險無比,如果知己知彼的功夫不到家,或計算的不精確,那就毫無勝算。韓德勤以強兵來攻,兵力二十六個團共三萬餘,而我軍全部人員僅七千餘人,其中戰鬥人員不過五千餘人。敵軍雖多,但其中的李明陽、陳太運兩部態度曖昧,只要戰勝中路敵方主力,李、陳兩部就不敢動;附近的日寇也會採取觀望態度——這是知己知彼的功夫。接下來是怎麼打,來敵中翁旅最強,但先殲滅翁旅就震懾住李、陳二部,可以實現對韓軍主力的包圍與迂迴,還可以嚴重打擊敵軍士氣,對戰役的轉變會起決定性影響——這是奇招,靠的又是知己知彼的功夫。辦法有了,接下來就要謀划具體實施過程,這不僅是戰術技巧的鋪排,更是大量數字的推演,我們可以簡稱這部分內容為軍事家們的戰爭數學:以四分之一兵力守黃橋,以四分之三兵力機動,機動部隊要以最佳的辦法最快的速度殲滅翁旅,然後實施迂迴與包圍,這裡要計算的東西就太多了,我方的戰力、敵方的戰力、我方指揮員的能力、敵方軍官的應變水平、彈藥的消耗、人員的傷亡、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意外、全殲翁旅需要的大致時間、以及戰鬥結束後彈藥是否能得到補充、押解俘虜救助傷病等需要佔用多少人力,餘下的戰士數量和體力是否足以完成下一階段任務,守衛黃橋的部隊能堅持多久,犧牲會多大,是否有餘力在機動部隊完成迂迴與包圍過程中參與殲滅戰……粟裕需要算的肯定比這多得多,可這僅僅是開頭,後面的題還大著呢!全殲了翁旅不過是減少敵人三千人,面前還有三十三師和八十九軍,就算我軍沒有損耗(這不可能)也不及敵軍的一半,卻要去圍殲?對方將領一定以為粟裕瘋了!但他做到了,將敵人一塊一塊地切割,吃完這塊就啃下一塊,直至啃光為止,胃口好的很。結果三十三師全殲,八十九軍包括軍部在內大部被殲,殲敵一萬一千多,是我方參戰部隊的兩倍。"

這樣的運動戰,被人稱作是神仙戰,gmd的將領敢打嗎?恐怕,剛剛分兵,軍隊就散掉了.這樣的戰鬥,只有接受過現代軍事體制改革的軍隊才可以打,只有舉世罕見的國士才敢打.(ps林彪號稱地圖控,每次打仗之前都算好必勝,才下令,導致很多人認為粟裕的能力強於林,不過我不這樣認為,林彪的打法,是標準的德國式,以參謀部為核心,在開打之前,先廟算,這是現代戰爭的要求,相比之下,神仙戰對於將領的要求太高了)

蔣介石痛陳:國民黨軍隊「根本沒有現代的軍事學識」,是「我們軍事最近4年來失敗的最大原因,也是我們中國最近4年來,黨務、政治、軍事徹底崩潰的最大原因」。蔣批評國民黨軍隊各級軍官「學得太少,又不注意補充」;「大多數出身於農村社會及資產階級子弟,偏於保守型的多」,一向安於「養尊處優的環境」。蔣總結說:「大家雖然生在現在科學時代,而大家的精神、學術、生活、行動,都不配做一個現代的軍人。」對於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蔣介石分析說:我們一般軍官和美國人相處,受了美國人的教育,對於美國軍人的長處一點沒學到,則專門模仿美國人的生活及缺點,諸如「濫肆吸煙、酗酒、打牌、嫖妓」,殊不知這只是美國軍人生活的一面,「而對於工作業務之活潑認真,乃是對國效忠精義之所在」。真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連我們蔣委員長都這麼說,表明中國的軍隊根本呢不是已經經過現代軍事改革的日本軍隊的敵人

說完單兵,連排戰術,我們可以再聊聊戰略,知乎上有持久戰的討論

毛澤東、蔣百里、陳誠都論述了「持久戰」,各有何特點?持久戰理論是抗戰版的《隆中對》嗎? - 歷史

大家可以看看,中國最後的戰略

我們經常說日本人有戰術沒有戰略,很幸運,我們沒有像明末或者崖山一樣成為亡國奴(ps我玩戰略遊戲,有日本從來都是蠶食中國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00-3-22/277.html

那麼為什麼日本的戰略會出問題,這裡就要聊聊日本傳統的下克上,下克上的傳統可以從戰國時期開始算起,除了下層領主反叛之外,家臣謀殺領主,家臣放逐領主,都不少見.在日本,下層軍官攻擊,刺殺,政府軍隊高層是有傳統,比如226和515事變,這使得政府對於軍隊的控制力降低,無法很好控制國家的戰略,在日本的鴿派,即平穩派往往被刺殺,或者下台,這導致了日本外交能力的孱弱,除此之外,日本的參謀部在很多時候無法控制下層軍官,雖然號稱師法德國(師獨),但是確沒有學透,日本從戰國時代留下來的某些東西還是留下來,下層軍官的冒險,往往帶來很多意外,918,77事件都是如此

下面給兩個例子

19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1932年1月8日,朝鮮人李泰昌在東京櫻田門外狙擊天皇,誤炸副車。[7]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誌著政黨領導的內閣之結束和日益為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之開始。這個獨裁體制要求學校講授絕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極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在裕仁的嚴令下被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部的「統制派」獲勝而結束,軍部控制了政府及中央政府,過去難以控制的日本軍隊。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款遊戲,名字叫維多利亞2,

給大家講講我打這個遊戲是怎麼控制日本的戰略的,先取下朝鮮和台灣,之後與俄國人打日俄戰爭,徹底得到朝鮮,滲透東北,可以不打就不打,實際上,在日俄戰爭後,美國積極介入,這是應該是日本的戰略期,聯合美國俄國,控制東北,畢竟過不了多久沙皇俄國就要完蛋了,美國畢竟離得遠,況且美國的重新應該會放在江浙與廣東.之後伺機而動,等待歐洲國家由於戰爭與國力下降不得不放棄東南亞.布局除了菲律賓意外的東南亞(菲律賓畢竟是美國人的保留地),實際上日本人在泰國就乾的非常不錯,(想要了解的可以看戰爭史研究的第七期),亞細亞人的東亞這一個政策,實際上比大東亞共榮圈,更具有煽動性.另一方面,利用中國軍閥割據,不斷滲透,避免一個統一的中國出現.好吧,我暴露了我日雜的本質了

好吧,日本的戰略,在明治三傑為首的維新精華離開政壇,逐漸變得破碎化,而新的政治精英在軍部與政府的對立與不斷的刺殺下而凋零,這個國家也在廣島與長崎的業火後不得不迎來新的時代


我知道如果做空a股能賺大錢,可是手上只有五百塊。。


-K丿T選擇了血魔。

-C丶P選擇了隱形刺客。

開局「多遊走,多gank,別越塔」「注意插眼,控好符,拿一二三血」

前期「完了這局要抗壓了,陣容還能拖一拖,等我憋出輝耀再團」「你們拖住我打錢,還差3000塊就蝴蝶了」

中期「草泥馬打這麼久沒人買雞嗎」「多插點眼啊你們」

後期「對面骷髏王不動了!它們宿舍熄燈掉線了!」「牛逼快撿丫聖劍!哥裝備終於起來了!」

賽後討論「這局全靠我輸出,尤其高地那波沒我就完了」「別操蛋了,要不是我飛鞋四處偷塔就你那操作能翻盤」「你麻痹,不服SOLO,父子局,輸了滾蛋」「來,怕你」

……

——————————

比賽直播彈幕上指點江山,自己玩起來都是上面這樣的


我覺得蒙迪歐好,我老婆覺得ds5好,我們曾理性抒發過自己的意見,也曾感性的爭執過。後來我們終於妥協了,綜合很多原因一致決定買大眾,並且計划了分期和全付等支付方法。

可是最終我們還是沒有一輛車,因為沒錢。


《論持久戰》第一段就提到「很多人都在說持久戰,但什麼是持久戰?我說就是長期打下去的意思。

又問:中國的高層普遍在討論持久戰等戰略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似乎沒有人就對付日軍的戰術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導致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整體戰術水平低下,傷亡慘重,這是為什麼?

我個人認為,當時國民黨是執政黨,有孫中山留下的黨產、有海陸空 強大的國軍,但是抵不住日本。共產黨只有游擊隊、號稱土八路,要槍 槍沒有、要炮 炮沒有,根本沒有能力與日本鬼子對峙,只能打一槍換個地方。由於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對峙,被日本鬼子鑽了空子,所以導致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整體戰術水平低下,傷亡慘重。


不要把國、共扯到一塊好嗎?,土共這邊戰術那可謂是層出不窮、花樣翻新,把小鬼子玩的欲仙欲死都快神經崩潰了,簡單列舉一些耳熟能詳的戰術吧,地雷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作戰方式)、地道戰(一種抗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麻雀戰_百度百科、翻邊戰術_百度百科、破襲戰_百度百科、等等等等。這還是「小」的戰術方面,總體來講還有運動戰_百度百科、游擊戰_百度百科、等等,說土共沒戰術,或戰術低下那就有點扯了,此外還查到一篇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NR_TA07CXxVarGQbyKpRHXFBesFrkF-BRA0YCkQyzdw5YHfWQn7PpRpfvymUn1atmARVi0Xgs5QsoLr7V5H7x_

可是國軍那邊呢?我就呵呵了。

——————————2015.01.24更新————————————————————

回復@斑騅待知友的評論。

除了我之前就講過的戰略任務本身就不同,不允許出現大規模硬碰硬以外。還有以下幾點需要聲明。

1、我第一目標是要回答問題「抗戰期間,國共為何能提出很多抗日戰略構想,卻提不出可行的戰術方案?」

我的回答明確而清晰,國軍是這個鳥樣,但是土共卻不是這樣,舉例1、2、3、4。

2、不要逢宣必反,本來就是好用的戰術,我會拿來舉例很正常,誰都知道不用費唇舌。

3、你感覺沒什麼戰績那是比的方式不對,就猶如拿現在的中國來VS全世界,這種比法沒什麼意義,說到底,TG那時不過是第十八集團軍,拿一個集團軍的戰績來說已經極為輝煌了。

4、零敲碎打的威力持續下來簡直了,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的部隊肯定感同身受。

5、首先聲明抗日戰爭當然是越快結束越好,早一天結束就會少遭受無數苦難,但是客觀來說,最關鍵的是美國沒給土共更多的時間,抗日戰爭再持續個2到3年,土工的戰績將耀眼到亮瞎鈦合金狗眼。

6、百團大戰,利弊皆有,但是對於當時來說,屬於過於低估自身的實力了,沒有規劃好規模,一下子把自身的相當一部分實力赤裸裸的暴露在敵寇的眼皮子底下,使之重心發生重大偏移,土共也因此陷入了日寇重點打擊中損失慘重,此等弊端正是批評的主因。

7、戰術這東西,誰發明的不重要,能用會用才是真的,否則《孫子兵法》的價值也就沒那麼大了,再說了題主也沒問誰發明的,只是問提不出可行的作戰方案,我的回答就是一個,土共提出了可行的戰術方案,並且出色的執行了,也如願的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戰果。

——————————————2015.01.28更新——————————————————

有不少知友單指1944年,那我就發上一份資料來對比一下吧。

1、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44年--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結尾的一段:本年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縱隊各部,在華北、華中、華南敵後對日、偽軍普遍發起了局部反攻,主要是攻擊敵占城鎮,拔除日、偽軍在解放區周圍的據點,大量消滅日、偽軍,恢復並擴大解放區。在一年的局部反攻中,各解放區共作戰11000多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俘日、偽軍6萬多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多人。晉察冀解放區軍民解放村莊9900多個,擴大了北嶽區,鞏固了平北與平西區,堅持了冀東區,恢復了冀中區;晉冀魯豫解放區軍民收復縣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萬,改變了解放區被分割的局面;晉綏解放區軍民解放村莊3100多個,綏西、綏南恢復到1942年前的局面;山東解放區軍民攻克縣城八座,解放人口500餘萬,形成了渤海、膠東、魯中、魯南、濱海五個鞏固的根據地;華中解放區軍民解放國土7400多平方公里,並把解放區先後調整為淮北、淮南、蘇北、蘇中、蘇南、皖中、浙東和鄂豫皖八個解放區;華南解放區軍民控制廣九路以東大部分地區,在廣九路以西成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在瓊山、文昌、澄邁等縣建立了鞏固根據地。

2、1944年的抗日戰場!!國軍篇!

豫湘桂會戰,是日軍戰敗前的垂死掙扎,然而國民黨軍隊折損60-70萬人,換來的是——丟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四個省會城市在內的146座縣市;丟失中美合作的七個空軍基地和36座機場;丟失的國土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7個台灣島),超過6000萬人民,淪陷於日軍的屠刀之下。國民財產損失難以估量。

  湘桂粵三省占當時大後方工業1/3的工廠也盡入日軍之手。其中河南損失88家工廠,湖南著名的鎢、銻礦等重要戰略軍事物資,全被日軍攫奪;豫湘桂是重要農業地區,也被日軍掌握。日軍所到之處雞犬不留,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僅萍鄉一地,被殺害者1.9萬餘人,被虜者2萬餘人,婦女被強姦者6000餘人,房屋被毀700餘間,農具被毀值4700餘萬元,米穀被劫5萬餘擔,棉花被劫9500餘擔。戰爭中幾十萬難民顛沛流離,每天數百人死於疾病凍餓。

豫湘桂會戰的全面潰敗,與同時期盟軍在世界各地大反攻取得的節節勝利,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美軍由此對中國軍隊徹底失去信心,認為只有依靠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才能在中國戰場徹底擊敗日本。美國政府從而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出賣了中國的權益,同意蘇聯關於維持外蒙古獨立的要求,以換取蘇聯出兵。

  蘇聯百萬軍隊在1945年8月全面出擊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70萬主力部隊。由此直接導致中華民國政府,被迫接受外蒙古150萬平方公里土地,直接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

無論如何,哪怕數據摻水,可是這種成績跟國軍潰不成軍連丟N個省份的丟人事迹一對比立刻高大上啊。


排名第一的數字真是無法直視

10槍800環?嗯。。。。

800米命中率80%,注意是打頭!

你可以想像一下隔著兩個操場的地方看一個頭有多小,大概日本戰前招募訓練出的士兵人人皆是狙擊手

這數據實在是太玄幻了

還有我挺好奇多少人第一眼以為是你自己寫的,多少人能第一次就發現你寫的轉載註明的


軍事不是用來彌補政治缺失的,這是一項歷史的事實。自古以來從來未曾有過任何一個在政治上水準惡劣的國家,能夠獲得軍事上最終的成功。一個強大的征服者在那之前必然是一個有為的政治家。政治可以導正軍事上的失敗,但是反過來看的話就不成立了。軍事其實只是政治的一部份,而且是其中最為猙獰、不文明、拙劣的一部分。而無法認清這個事實,甚至將軍事力量當作是萬靈丹的人,則都是一些無能的政治家、傲慢的軍人,或者是精神上的奴隸。


戰術水平低下,不僅僅是士兵素質的問題,其實作為小單位集體內的戰術操作,絕大意義上取決於連排軍官、士官這一級的戰術素養究竟如何,國軍大部分其實是原來國內軍閥混戰時期的班底,當年蔣北伐大部分還是依靠開明軍閥的力量,譚延闓的湘軍改編了第二軍、第三軍朱佩德原是滇軍、李宗仁就不說了等等,真正自己的黃埔系主要還是在第一軍裡面發揮點作用,經過軍官學校培養的黃埔、陸大、保定軍校的軍官一上來都是帶著光環下基層,而且實打實學出來有所成的也沒那麼多,前六期算是最出人才的了,可是由於革命需要培訓個八九個月一年的也就直接就拉戰場上去了,人家正規訓練士兵九個月也不能拉出去上戰場啊。按現在說這九個月一年的也就應該剛練過打靶野戰作業啥的吧?國民黨的悍將里黃埔系其實也沒佔到多少,孫立人美國回來的、薛岳、衛立煌是孫中山之前的老班底,李宗仁白崇禧桂系,按政治劃分,黃埔系真正崛起掌握國民黨軍政大權也是49年退到台灣去以後的事兒了。所以說抗戰時候營連排這一塊的軍官還有士官的素質水平真心沒多高。而這些士官軍官的職能其實很大程度上被傳說中的老兵所代替了,通過多次戰役的洗禮他們慢慢學習到了這些知識,可是通過血的教訓去學習代價太大了,而且每一次惡戰,又會消耗很多老兵,新來的補充兵源戰鬥力上跟老兵差的不僅僅是一個重量級的,這對一個部隊的戰鬥力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而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當年在藍姆伽美軍教官的回憶錄,總體意思是說中國的士兵是好士兵,敢於吃苦、戰鬥意志旺盛、聽從指揮,可是軍官士官太差了,跟士兵搞差別待遇而且戰術素質太差兵痞,最後說句狠話是他們會白白葬送這些士兵的生命。

同時反對下之前說國軍士兵士氣低落、抓壯丁之類的答案。第一,中國士兵在日本全勝時期拿著落後一兩代的武器跟日本人磕而且獲得勝利的。

第二,那時候日本瘋狂到什麼地步?對比下在緬甸的戰況,日本人碾著英國打,碾壓一點不為過,曾經看一個日本老兵回憶錄說那時沒感覺打仗,簡直是在「行軍」。。。傳說中的仁安羌大捷,國軍的一個團趕過去解救英軍第一師7000多人。。。覺得再爽的還可以去看看一開始美軍跟日軍在東南亞的戰鬥。麥克阿瑟說我還會回來的你以為是耍帥啊,大哥完全是沒辦法了,無奈啊自己跑了剩下一幫小弟被俘投降然後死亡行軍沒辦法啊,只能說句場面話敗敗火找找面子。熱帶叢林日本士兵的生存能力、野戰能力美軍真的是比不上啊,到最後了去啃那幾個小島在頭上飛機海邊艦隊的情況下還是那個戰損你說日軍的戰鬥力咋樣。然後打跑了美軍人家艦隊司令部設在澳大利亞旁邊這是有多屌。

第三,說拉壯丁的,去搜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固然國軍裡面存在拉壯丁的情況,但這帽子一扣三四百萬的壯丁要強拉硬拽也不是那麼容易吧。

第四、士氣低落、凝聚力不強這個事兒不知道為啥就成一半共識了。。。好像大部分的表述就是部隊沒有凝聚力,一盤散沙的。。好像這個內戰的時候更明顯點吧,國軍人多派系雜,不過要說黃埔系裡面地下的共黨不少,信三民主義的鐵杆也不少啊,孟良崮74師被打散了被俘之後不是還有不少國民黨員在戰俘營里組織起義跑出來了么。確實有過韓復榘的不戰自退,可是那麼多單個師、團打到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戰鬥減員還堅守在陣地上這個部隊的凝聚力、士氣還不可以么(美軍當年基本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戰鬥減員該師就已經喪失戰鬥力了,六七十左右部隊就已經算是沒了)。

ps:感覺現在很多朋友把內戰中的國共軍隊戰鬥做比較,然後同期對比朝鮮戰爭、抗日戰爭。。。個人感覺意義不大。首先,國共內戰的時候有太多的變數,政策性的、經濟上的、軍事上的、國際形勢的等等,還有一個無敵的地下黨郭汝槐大哥,坑死了多少國軍精銳。。

第二,我個人覺得真的不能否認共黨游而少擊的事實,八路裝備老化是事實吧,拿著老式漢陽造、幾桿三八大蓋的戰鬥力。。額跟日軍野戰部隊硬磕的畫面真的是腦補不了。而且華北山西那邊大部分的偽軍、憲兵隊都算進去了這都是啥戰鬥力啊。。而且有一份毛髮給朱的電報很明確的批評朱的百團大戰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會使日本調轉主力針對八路軍並引起蔣的猜忌。。。

第三、不否認朝鮮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以來最給中華民族提氣的一場戰爭,同時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的一場戰爭,專註打臉六十年從美國打到蘇聯,專制各種不服。共軍在朝鮮,將輕步兵的連排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大縱深以非人類的速度進行迂迴穿插。不過其實看數據二次戰役後其實就沒太輝煌的戰果了,兩邊一開始都在各打各的,美國人被共軍的穿插打慌了陣腳,跟德國、日本幹了這麼些年沒見過這麼玩的。一個軍一個師,大範圍縱深的穿插要圍殲一個建制營,擱誰誰慌啊。共軍也發現美軍這火力、後勤補給、兵種配合這麼打太吃虧,於是高層指示少打穿插、少用尖刀。於是兩邊都明白過味兒來了,也就在三八線穩定下來了。(額以上不是要黑啥只是表述下戰爭不是說你裝備好我十個換你一個然後戰鬥就勝利的紅警遊戲,更像帝國時代你封建時代拿著大寶劍的就是看不過對面拿槍的一百個上去該死還得死)


蔣介石當校長搞的軍事教育,非常的不行,

偏偏給錢給糧,他往往又給他教育出來最親最愛的嫡系補的最齊。

國軍現在校級軍官升等考試還在考曾胡治兵語錄.....你覺得呢...?

至於匪共,抗日時期到接收東北前,裝備也就能打打游擊的標準。

  倭寇靠海軍補給,在沿海一代基本無敵,當時工業比中國發達太多了,什麼戰術都很難起什麼大效果,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把小日本往內地拖,離開了沿海方便補給的城市,補給補不上,和中國拚命,倭寇是拼不贏的。


因為他們沒有張紹忠


共產黨有什麼戰術構想沒有被實現?


要講戰術,首先無法忽略的就是戰術的主體,人。而當時國軍那士兵素質,都不要我說了吧。

舉幾個例子:

1.搞夜襲,國軍能給你從南天門夜襲到蓬萊東路,為啥,夜盲啊。而且這還是沒有考慮趁夜溜號的,迷路跑反的,把全線突擊搞成一字長蛇的等等狀況。國軍搞夜襲為啥都是小規模的,就是怕這個。

2.運動戰,國軍搞這個那真是做大死,剛抽出點預備隊,準備來個運動戰,卧槽,正面沒了,沒等反應過來,卧槽,鬼子飛機來了。爬起來,就又是陣地戰了。就算以上數種情況沒有發生,你運動過去又有啥用?你又跑不過鬼子。當然有人說,要像土鱉解放戰爭一樣搞大規模運動戰,這是老壽星上吊啊,土鱉能運動的起來是因為有凱申物流啊,抗戰為啥不運動嘞。

3.圍點打援,這個戰術老蔣開始就用過,結果呢?援打不動,點圍不住,差點被包了餃子。

4.關門打狗,這個戰術應該說還是不錯的,但是呢,在使用過程中會經常出現意外。門關好了,打狗人要麼在周圍點根煙看戲,要麼還在十萬八千里外以蝸牛的速度往過趕。最後還得誘餌自己想辦法突圍。

總結一下:所有戰術都得看用的人,土鱉當年要是沒有那麼多優秀的中下級指戰員,怎麼敢玩辣么多花樣。同樣,

步坦協同戰術也只有黑蜀黍玩的那麼波大近身,


戰略構想是規劃如何去打抗日戰爭的藍圖,戰術方案是具體到每個戰役中的細節戰術打法,戰略構想是高層軍事領導根據國情軍事實力提出的,而戰術則是要在戰役中根據情況靈活制定;

國共雙方對於抗戰的戰略大體相同都是持久抗戰,消耗日本軍力國力以圖反攻,但因打法不同具體戰略又有所不同,國軍是以空間換時間苦撐待變,共軍是在敵後佔據地盤伺機襲擾(當然其實國軍也一度在敵後投放了佔比三分之一的游擊作戰部隊襲擾牽制日軍,但畢竟陣地戰才是國軍主要所堅持的),整個抗戰中國共雙方的軍隊基本都忠實執行了自己的戰略構想,應當說,持久戰略使中國熬過日軍最為囂張鋒芒最盛的時候並最終撐到勝利,證明了其正確性。

戰役戰術打法上,共軍正規部隊主要採取伏擊戰(平型關、雁門關、神頭嶺、黃土嶺)和破襲戰(陽明堡、百團),小規模殲敵,積小勝為大勝,對於這支以襲擾敵軍、破壞敵軍補給線為己任的軍隊來說,這種戰術打法是比較合適的;

國軍則主要採取固守和防守反擊,主動發動進攻較少(蘭封戰役、1939年冬季攻勢、二戰長沙中攻打宜昌、滇緬反攻戰),主動進攻少主要是因為國軍的裝備水平長期不足以在正面戰場發動大規模進攻,而一旦裝備水平有了保障,就如1944年滇緬地區集結了5個美械師和21個半美械師並擁有戰區制空權,國軍的正面進攻打得還是比較出色的;國軍在固守為主的戰役中幾乎都失敗並且損失慘重,比如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戰役、桂柳會戰,而在主導防守反擊的幾次會戰中卻屢有振奮人心之作(台兒庄大捷、萬家嶺大捷、三戰長沙中的長沙大捷、上高大捷、雪峰山會戰的勝利),大多是抓住日軍一兩個師團孤軍深入伺機尋殲,這證明面對優勢火力的敵軍守永遠守不住,只有圍繞核心據點在機動防禦中打反擊才能有效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所以經歷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兩次局部勝利後國軍在相持階段基本秉承了防守反擊(題主所說天爐戰法就是這一類)的戰術打法,與日軍互有勝負,應該說也是是適合國軍的,所以國共兩軍的所謂「戰術方案」都沒有什麼不妥,至於為什麼每每打得傷亡慘重,與重型武器裝備(主要包括火炮與戰機)及彈藥的缺乏、抗戰前軍隊訓練不足後繼又乏力以及正面戰場的特點有關,比如為了彌補第一點中國軍隊很多時候都不得不採取與日軍近戰肉搏,造成戰術水平不高的一種印象。

另外我不同意題主所說從淞滬會戰到松山戰役戰術水平基本沒有提高的說法,淞滬戰役前期,國軍最精銳的87和88師攻打虹口的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那時候中國軍隊不知步炮協同、空地協同為何物,也缺乏攻堅手段,打了10天幾個據點愣是沒打下來,而到了松山戰役,國軍在戰役中體現出來的的步炮協同、工兵爆破等技戰術已經比七年前有了很大進步,要不然最後也拿不下松山。


首先什麼是戰術。

別總吐槽松山戰役。攻打坑道防禦體系是世界難題。沒有哪個國家說沒付出血的代價就能拿下的。

例如日軍在硫磺島上的防禦作戰,還有美軍打上甘嶺。

在松山戰役中,國軍也是不斷地總結,更新攻打堅固要塞的戰術

一戰松山,當時還是直攻

二戰松山,改為側攻滾龍坡

三戰松山,戰術改進:不能僅以佔領制高點為目標,須攻克堡壘,全殲守敵。

具體方法是:採取限制目標攻擊法,逐步攻略,避免一舉突貫;以佔領高地稜線為滿足,絕對禁止
突下反斜面,以免被襲;以有力之兵佔領敵工一中,逐步嚴密肅敵;必以炮火先行破壞敵堡。進攻重點仍是滾龍坡,再逐步推進。

四戰松山,改區域性轟炸為限制目標,精度射擊,定點破壞。至此確立對敵陣地「先行軟化,再行攻略」方針。

五戰松山,不能急於求成,應弄清敵情,步炮協同逐一破壞;晝夜對壕作業,螞蟻啃骨頭。

六戰松山,組成「單炮敢死隊」,推進至陣前300米摧毀堡壘。

七戰松山,坑道爆破

之後八、九、十戰掃清殘敵。

戰後松山戰役成為山地叢林攻堅戰典範,又有雨季因素,收錄入美國軍校教材。

不管你是解放軍還是美軍英軍蘇軍德軍。進攻交叉火力堡壘群都要用爆破手單兵突入,其餘部隊仰攻吸引火力。再遇到交叉火力

實際上國軍在大小戰後,也總結了很多戰法。

例如:

在常德會戰前夜,魯軍長縝密地研究敵人最近所用戰法,而定下了「針對倭寇最近所慣用山支隊潛伏戰而策定之戰法」。這戰法的大要是:


甲、目的——為求粉碎倭寇每於叢山茂林中潛伏小部隊或便衣隊,以及月夜敵騎四齣之流寇式小支隊潛伏戰法之目的,而策定中正式戰法,及伯陵式手榴彈殲敵戰法。(看這馬屁拍的,上下兩級指揮官都拍上了)


乙、方法及用途——


【一】中正式戰法:


(子)以一部行廣面之搜索;


(丑)以主力集結有利地區,窺破敵之薄弱部猛力突進,一舉殲敵。


【二】伯陵式手榴彈殲敵戰法:

(子)判斷月夜敵騎必經之道路,每間隔二十五公尺,將手榴彈兩枚相對埋於道路之兩側(數目之多少以道路之長短而決定),每側均以一繩拴系手榴彈拉火索於
其上,覆於道路之前端,橫置一索,連結左右兩側之繩頭,使其離地面約十公分,供敵騎先頭到達橫索,使橫索絆動手榴彈即行爆發。


(丑)月夜於陣前之各道路,如上法而埋置之,以防敵夜襲我陣地。


附註:此種戰法凡小單位與大集團均可適宜使用之。


果不出所料,當我軍反攻常德之際,敵在主作戰方面以外,常以數小部迂迴我後方,以奇襲或擾亂手段襲擊我馳援部隊,新10師即曾受敵伏擊。但在魯軍長的新戰法下,敵人的企圖全遭挫敗,而常德的收復也允宜歸功於這種新戰法的出現。

------《魯道源將軍回憶錄》

=======================================================================

鑒於很多人吐槽國軍軍官培訓。這裡貼上取自韓聲濤先生的回憶文章。


1932年蔣介石決定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調訓中央軍部隊的尉級軍官1000人。第1期軍官訓練班成功後,蔣介石決定擴大辦班規模和範圍,由於南京校址難以容納,決定從1933年起在當年9月剛成立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調訓軍官。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訓練班每期訓練10個月。

我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訓練班第3期第6隊學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訓練班的訓練對象為部隊的連、排長。

中央軍校洛陽分校採用的是當時先進的德式軍事教育(中國的軍官學校曾沿用日式軍事教育30多年),教材和參考書很多是翻譯於德國的軍事教材和書籍,反映了當時先進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教官水平高且會外語,還有專門聘請的德國軍事教官。

主要學習內容為:

軍事課程--德譯戰術講授錄、德譯聯合兵種戰術教程、兵器學教程、築城學教程、交通學教程、地形學教程、軍制學教程、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地勤務、夜間教育、陣中要務令等;

術科教練--基本教練(由單兵徒手到持槍教練,班、排、連、營教練)、戰鬥教練(班、排、連、營攻擊,防禦、追擊、退卻、遭遇戰等)、野外演習(偵探、步哨、班排連行軍及駐軍警戒勤務等)和技術教練(劈刺、射擊、體操、體育等);

政治訓練課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國民黨黨史、校長言論集、革命烈士傳、列強侵略史、政治時事等。

校方對學員要求嚴格:學員在受訓期間,一律不準吸煙,不準飲酒,不準喝茶,紀律嚴明。

中央軍校洛陽分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很好,我十分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學習抓得緊,課餘時間都很少浪費,讀了不少軍事書籍。洛陽分校圖書館很大,藏書豐富。學習中我聯繫在東北、熱河及察哈爾打日本鬼子的實戰經驗,甚有體會和收穫。

通過軍校的學習,我的軍事理論和技能素養有了系統的提升。

在中央軍校洛陽分校,我們全體同學都集體參加了中國國民黨。當時每人就填了一張表,就算加入國民黨了。

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還成立軍士教導總隊,專門調訓東北軍的軍士和少數排長,訓練時間為每期10個月,共舉辦3期,共訓練學兵2700多人。西安事變後軍士教導總隊撤銷。

中央軍校洛陽分校當時還設有韓人特別班,和我們同期入學。韓人特別班有學員112人(含後從南京朝鮮革命幹部學校轉入的20人),被編為「第2總隊第4大隊陸軍軍官訓練班第17隊」。韓人特別班的教育目標是「為了推翻日帝的統治,重新建立完整、獨立的國家,培養能夠領導工人、農民抗日運動的幹部」。其一切費用開支由中國政府無償提供。


差距太大,守都守不了,兵法先計而後動,差距如此懸殊,也就找不出太好辦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誰都一樣。


針對樓上有人說的共軍對日戰鬥力遠超過國軍,我這邊對比一下。國軍對日本的戰役過萬的有很多例,我們再看看一下共軍的戰績。

拿數據說話,除了橫店地區以外,消滅鬼子過千的戰役以我的能力竟然找不出三例

1、百團應該算一個,

彭德懷最經典的對日戰役

http://sidalin.blog.hexun.com/91709967_d.html

情況不細分析了,場面不是太好看,但估計過千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2、平型關

平型關大捷日本損失多少? - 歷史 平型關只是一支日本運輸隊,我們說1000,日本說100多,如果合理評估的話200來人。黨史專家認可的是200到1000之間。

林彪最經典的

3、車橋

粟裕最經典的戰役車橋車橋戰役_百度百科 我軍宣傳車橋戰役_百度百科460餘人。

這三個是我軍里最能打的三個人的戰績,有實力的兄弟可以再多舉幾例。


因為戰鬥力就是不行。

訓練、武裝、指揮系統都有差距。

僅有的優勢是兵源和後勤。

所以才要空間換時間,並且填上許多人命才打下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BT系列快速坦克在二戰蘇德戰場上的表現?
二戰各國航母具體搭載數量是多少啊???
俄羅斯內衛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武裝部隊?
95式步槍是否算得上設計失敗?
沙特為何不買航母?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