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看電影時思考的深度?
當然不是喜劇片之類的,專指某些電影中導演藉此傳達的與社會或人性之類接軌的隱藏的深層次的東西,如最近看了《天註定》。如何培養自己挖掘這些深刻思想,多多思考的能力?否則,看了這類電影卻沒學到東西,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可以先看看這個問題。如何評價賈樟柯的《天註定》?其中Who Will 先生的切入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即將電影畫面作為切片細緻的推究。
導演是一部電影里唯一的藝術家,他好像拿著攝影機寫出整部電影,就跟小說家用筆,畫家用畫筆一個樣。你所說的深層次的東西或許是為了尋找"隱含價值",這麼做是因為導演有自己的視角,有自己的觀點。
就拿《天註定》來說,記不記得村口有一座阿毛揮手像,但是電影伊始農民在農用機車上卻扶著一副耶穌像,這是信仰坍塌的年代啊。對這一個小細節很有興趣。
除去具體的情節,還可以關心一下鏡頭運動,劇本,燈光,製作,配樂等等。
截取一幀《天註定》里的畫面,裡面那人是姜文。出奇的美。這張圖我調整過飽和度,為了拼湊一種暗色調。
接著就配樂好了。在NBC美劇漢尼拔(Hannibal)中有哪些配樂?然後可以思考這些配樂用在這裡合適么?配樂本身在表達什麼?
非專業人士。
首先是對電影的選擇,可通過多渠道了解。然後題主自身知識也應該較為豐富,這樣更能理解,比如說歷史、音樂、時事之類的。音樂往往是更加情感化的語言表達。時代背景能讓人揣測導演的用意,也可以與當代聯繫起來。因為一部電影的出現,往往和現在(某個群體或者某個點)是脫不了關係的。有些話不能直說,但又要暗含在裡面。有些話需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太直接反而讓人無法接受。這些都屬於需要思考的範圍。我覺得第一遍不要帶刻意的情緒去看。比方說知道這部片子好,但具體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那最好了。找個自己空的時間看一遍。就讓電影帶著自己走吧。
然後整理自己的情緒,從電影里走出來還。如果你這時候感觸大,那就自然而然地思考吧。如果沒什麼感覺,那不要強求自己。電影對不對胃口也得看緣分。如果對胃口,你又想知道更多。這之後你可以看看一些影評,總有一些是你所不曾發現的。可以是豆瓣上的某些影評,也可以是某些雜誌上的影評。雜誌上的一般較長,而且一般來說挖掘的方面較多而且較為深刻。這是順著別人的思路走一遍。不要怕自己的思路被他們帶走,保持自我思考,可贊同也可反對。
(從去年開始看一本叫做《世界文化》的雜誌,裡面好像每一期都有一篇關於一部電影的文章,介紹的那幾部電影都算是佳作,作者主觀色彩也挺多的,感覺還是蠻不錯的)然後,某天你可以進行第二次觀影(不要隔得太久到自己已經記不得大致情節。一般也不需要第二天又看一遍)。我沒看過題主說的《天註定》。拿高一時候看過的一部《美麗人生》來說吧,第一次看的時候,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片,只是前半部分覺得很喜劇色彩,尤其是那跟機關槍似的口音(我第一次看義大利片)。當然,男主的演技也讓我忍不住佩服。後半部分就轉入二戰背景,略摸不著頭腦但也能接受。看到最後以為爸爸會和小男孩一起活下去,結果爸爸死了,然後奇葩地眼睛發酸了。後來第二次看的時候,發現前半部分許多環境(牆上貼的東西、那匹馬還有好多其他的暗示,只是現在不記得了....)已經在為後面情節發展埋下伏筆了。裡面值得思考的挺多的,比如說種族,戰爭,父愛,對美好的追求。具體的不說上來了,人和人都不一樣,而且幾個關鍵詞夠了。有些片子還有它們的小說,比如我傻×地買了《教父》《阿甘正傳》《大魚》之類的電影小說,裡面是作者書面化的思考。拿一部《朗讀者》(16歲以下請慎入此片)來說,書像是米夏爾推開了少年的夢,很有感覺,有語言獨特的魅力。相較之,電影有足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電影后半段很煽情,音樂、背景和演員演技(rose的演技真的很贊,完全沒想起《泰坦尼克號》,尤其是演老年時期),以及那一盤盤的錄音帶(讓人回憶起米夏爾的少年時期),起到了很大作用。然後電影前半段似乎是特意加長某些情節,略蛋疼。片看得多,也看得精,看得自然隨心。大概就會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思考。推薦閱讀:
※克里希那穆提到底發現了什麼?
※思考是否可以通過脫離語言來提高速度?
※「荀子」、「韓非子」、「墨子」,哪本在理論上更有價值?
※你認為如果評選21世紀最偉大的人 中國人是否會有人入選 ?
※如何評價分析哲學在美歐學界的強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