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音譯的意義何在?

谷歌總部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芒廷維尤,意思不就是山景么。


經熱心知友@王泰 在評論區指出,「新鄉」真的是我國的地名,此前完全不知道!

————以下原po————

一般說到「意義」,總是主說優點的。

我覺得地名音譯主要的優點是: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一地多名的現象,提高交際效率

因此在多數情況下,我支持地名音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某個地點的概念,可以算作「所指」,地點的名稱(一串聲音或代指聲音的符號)算作「能指」,假如所指和能指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一對一關係,也就是一地只有一個名稱,那麼大家交流起來是最方便的。我講出一個地方的名字,你立刻就知道我講的是哪裡。

——但是這種情況太過理想化,畢竟世界上這麼多語言,這麼多文化,肯定做不到一地一名。這時,採用音譯法可以把不同名稱間的語音差異降到最小。如其他答案中occur never所言,你要去谷歌總部,問路的時候說「芒廷維尤」肯定比「山景城」更容易成功些。(當然你要是字正腔圓地讀的話,倒也難說……)

反之,地名要是用意譯法或者各類混合譯法,交流起來就會麻煩很多。

例如,之前有答案提到紐約,要是把「紐約」譯成「新鄉」,乍一聽到可能會以為是個本國的鄉鎮。等到好不容易擺脫了這個印象,明白「新鄉」是那個「美國最大的,有自由女神的城市」之後,又知道了還有個叫法是「New York」 。這兩個在讀音上完全不搭邊的名稱,卻對應了同一個概念——就算你諳熟英文,你在和別人(最慘烈的情況是有中國人也有美國人)談論這個「美國最大的,有自由女神的城市」之時,你的大腦也要不停地在這兩個名稱之間做翻譯轉換。

而且這只是一個地方啊,一個地方兩個名稱看起來也沒那麼麻煩,但是所有的地方全有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名稱時,咱們在義務教育階段估計就不用學別的了。

國際交流也甭想了,開個國際會議可怎麼辦,每個國家的語言里地名都有一個系統:

「……我們計劃向蘑菇屯派遣維和部隊2500人,以解決羊村和狼堡的民族衝突問題。同時將熊出沒森林的人道主義援助提升至每年兩個玉米棒子,並呼籲光頭強政府停止在二道坎地區的掠奪性砍伐……」

WTF !翻譯全部哭暈在廁所……

(PS:大陸譯法有時會把中的「New」意譯成「新」,於是就有了「紐西蘭」。什麼?你問紐約為什麼不是「新約」?我猜是為了避免歧義吧,否則《新約》怎麼辦,大家搞不好會以為耶穌是美國人……所以叔叔咱們還是紐約吧……)

---------------------------------------

也許有人會說,我看音譯之後和原名相差很多啊!「芒廷維尤」和「Mountain View」 一點也不像。「紐約」和「New York」也差很多。

話雖如此。但我們對比的不是一處兩處翻譯的優劣,而是「地名音譯」這個舉措整體上的得失。總地來看,想要時交流達到最優,把差異降到最小,音譯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音譯一定是最不壞的辦法,因為音譯使得不同名稱間語音層面的差異最小化了。

而且,不同的語言音系間存在差異,音譯的結果與原讀音有差異也是很正常的。就像「Mountain View」,按習慣可以先切分為三段:

[ma?n ] [ t?n ] [vju]

第一段,每個音位在漢語里倒是都有,可是拼在一起就無法直接對應了,只好用一個相近的代替:「芒」。

第二段,也是每個音位都有,但也找不到直接對應的,也只好用相近的代替:「廷」。

第三段,乾脆連音位都快對不上了,為了盡量接近原發音,這次用了兩個字:「維尤」。

看成品:芒廷維尤(Mangtingweiyou),

讀起來的確不太像 ( "ma?nt?n "vju ) ,但是它依然比「shanjing」 (山景)要接近原發音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雖然人們可能會因循譯名的讀法,在讀原文時造成語音偏誤,但是有偏誤的讀音總比無法理解的讀音要實用一些。

——☆%#@ ……

——你說什麼?

------------------------------

也許又有人說,音譯也會造成不同的譯名啊!比如 「Sydney 」 有譯成「雪梨」的,也有譯成「悉尼」 的。

但是在讀音層面,不同的音譯名之間的差異還是要小得多。如果兩個人交談時提到「雪梨」引發了誤會,多半不是因為「雪梨」讀音差異過大,而是因為「雪梨」一詞另有他義。

(為避免植入廣告,我就不上那個飲料的圖了。)

像這樣譯名在本國語言中另有他義的情況,還是較少的。音譯間的差別更多還是「塞席爾」與「塞昔耳」,「賴比瑞亞」與「賴比瑞亞」之間的差別,區分起來總要比其他稱呼方便些。

---------------------------------------

其實,漢語翻譯主要是因為「一名三譯」,才造成了很多混亂。

所謂三譯,即內地譯法,港譯法,台譯法。

每有一新名詞待譯,各方都會有自己的譯名,有時差別十分驚人。

之前提到的悉尼與雪梨,一個是內地譯法,一個是台譯法。

與「悉尼」相比,「雪梨」好像意象優美。但是由於有這樣一種梨子存在,交際中易致誤會。(也許台灣地區不用「雪梨」這個詞?)

每年有什麼新電影,新遊戲發行時,議論各類譯法優劣的話題總要重提一遍,其中不乏放地圖炮者。比如有台胞覺得內地譯《變形金剛》,所稱「擎天柱」太過俗氣;馬上就有人反擊台譯「無敵鐵牛」也沒好到哪兒去……一般這個時候就開始擴大戰火,各種譯名都被拿出來PK……

如果你問我哪種譯法更好,我只能告訴你:沒有更好的譯法,只有更好的譯者。

就寫這麼多吧。

推薦閱讀 @張佳瑋 張公子的文章:翡冷翠和莫三鼻給

------------------------------

後記:頭次有人找我回答問題,十分驚喜。不過醞釀再三,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依然說不出高冷的「謝邀」二字。還是允許我用傳統的方式好了:感謝@he te 的邀請。


就是一不懂英文的中國人過去讀 芒廷維尤 有一定的幾率被當地人聽明白的意義


首先要認識到的一個事實就是,現代漢語(至少是大陸地區的翻譯標準)中處理外國地名(除了漢字文化圈,如日本、朝鮮以外)的譯名時是以音譯為主的,少量用意譯。字面意譯的情況主要有:

  1. 約定俗成的地名,如冰島(冰島語ísland)、黑森林(德語Schwarzwald)、復活節島(西班牙語Isla de Pascua、英語Easter Island)、太子港(法語Port-au-Prince)、好望角(葡萄牙語Cabo da Boa Esperan?a)等等。它們數量少、顯得特殊,因為相同結構的地名大部分都選擇音譯,如格陵蘭(丹麥語Gr?nland、英語Greenland);
  2. 帶有方位詞的地名,如南安普頓(英語Southampton)、北卡羅來納(英語North Carolina)、下薩克森(德語Niedersachsen)等,除方位詞外其餘成分依然要音譯;
  3. 帶有表示地區特徵的辭彙的地名,如墨西哥城(西班牙語Ciudad de México)、伊麗莎白港(英語Port Elizabeth)等。德語地名中常出現的「堡」有可以說是音譯和意譯的結合,如漢堡(德語Hamburg)、杜伊斯堡(德語Duisburg),其中的Burg有「城堡」的意義;但同時紐倫堡(德語Nürnberg)之類的就並不是意譯,Berg是「山」的意義。
  4. 涉及到「新」字的地名,如紐西蘭(英語New Zealand)、新澤西(英語New Jersey)等,有例外,如紐卡斯爾(英語Newcastle)、紐約(英語New York),後者翻譯成「新約克」並無不妥,可誰讓「紐約」已經深入人心了呢;
  5. 民間譯名,如狼堡(沃爾夫斯堡,德語Wolfsburg)、黑池(布萊克浦,英語Blackpool),是在已經有一個標準的音譯名稱後出現的非通用意譯名稱,據我觀察,多出現於足球圈。

但是音譯地名要比以上所列幾種多上數百倍,可以分兩類來看:

  1. 大部分地名沒有直接的字面意義,用音譯是比較合理的選擇。當然,並不是說這些地名真的沒有意義,如慕尼黑(德語München)的名稱與德語M?nch(名詞,僧侶)同源,本身也就是指「僧侶之地」的意義,但這涉及到了詞源學;或者地名有獨特的文化淵源,如巴黎(法語Paris)來源希臘神話中的帕里斯(希臘語Π?ρι?)。對於把這些語言當作外語學習的中國人來說,過多考慮這些深層次的意義是不經濟的;
  2. 還有一些地名有淺顯的字面意義,如以上所列意譯的地名的第一類,但更多的還是選擇音譯,如洛杉磯(西班牙語Los Angeles,天使們)、拉斯維加斯(西班牙語Las Vegas,沙漠)、布宜諾斯艾利斯(西班牙語Buenos Aires,好天氣)、里約熱內盧(葡萄牙語Rio de Janeiro,一月的河),當然也包括題主所說的芒廷維尤(Mountain View)。

像洛杉磯、拉斯維加斯、布宜諾斯艾利斯這樣的詞排斥字面直譯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其字面意義太過簡單,導致無法與對應的名詞相區分,想像一下,如果大家把那個著名的賭城譯作「沙漠」,說「我要去內達華州的沙漠」會不會覺得些許怪異?部分外文可以用首字母的大小寫、冠詞的使用(比較I"ll go to Blackpool和I"ll go to the black pool)、單複數(比較Me gusta Buenos Aires和Me gustan los buenos aires)來區分專有名詞和普通名稱(且Los Angeles和Las Vegas本身就是英語國家的西班牙語地名,很有區分度),顯然中文是不適用於這些的,用音譯的方式似乎是避免混淆的最合理手段。避免混淆只能說是處理外文地名的小原則,大原則是保持翻譯標準的一致性,即考慮到大部分地名是很難意譯的,則嚴格地統一音譯,只在部分意譯更有實質幫助的某些語素上放寬標準(參見字面意譯的地名2-4類)。

我們從命名(naming)的本質來看,地名是一種形式(form),而它所對應的地點是一個實體(entity)。舉例說明,我們把美國加利福利亞州Mountain View這個地方用e1來標記,它的名稱Mountain View用f1來標記;那麼同時,也存在著另一個形式和實體,即山的景色,山景這個實體the view of the mountain用e2標記,名稱mountain view用f2來標記。顯然f1和f2是相同的(只考慮發音),但對應著不同的實體e1和e2。我們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是對同一個實體賦予新的形式的過程,即將e1(注意,是地名的翻譯)的表現形式f1換成f1",其中是不涉及到e2和f2的,那麼即使f1和f2沒有恰好相同,也是不影響翻譯的(想像一下,這個地方如果叫Miew Vountain,照樣是可以翻譯的)。翻譯的過程如果忽略掉e2的意義,就避免了將Mountain View翻譯成「山景」,而外國的地名常常是本民族語言的詞庫不存在的,只能採取音譯。那麼為什麼還是有地名是按字面意譯了呢?這在於f1和f2相同並不是巧合,e2恰恰與e1建立了語義上的聯繫(如拉斯維加斯處於沙漠地帶,故名Las Vegas),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不忽略e2的意義,就有把地名意譯的可能性。

翻譯終究不是冷冰冰的數學運算,背後存在著譯者的個人選擇,個人的語言習慣逐漸被語言群體所接受,就可以成為慣例,推動語言的發展。地點的翻譯標準和違反普適性的特例常常是約定俗成,如果大家最早把冰島稱作「伊斯蘭」(哎?哪裡不對?),把里約熱內盧稱作「一月河」,也沒什麼不妥的,怪就怪早先並不是這麼稱呼的(真是對不起呢,歷史沒有接納你們)。只能說,現在翻譯的大趨勢是,不更改既有的譯名,在創造新的地名譯名時均用音譯。


比如你給美國人一張英文版中國地圖,全是Northern Capital(北邊的首都),On the sea(海之上),Sheep City(有羊的城市),Deep Field Ditch(深深的田間水溝)等地名,老美也會一頭黑線的。

在大部分情況下,我覺得還是統一音譯比較好。所以你還是給美國人一張標著Beijing,Shanghai,Guangzhou,Shenzhen等地名的標準中國地圖好了。

註:深圳的「圳」字意為田間水溝。


對於地名來說,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準確、清楚地表示這個地方,額外的聯想反倒有干擾的可能。


處女答,翻譯專業學渣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只想到了幾個非常爛俗的例子

這種事說白了還是看譯者水平的……

音譯地名也有神一樣的級別

個人最偏愛的 (免不了俗氣)

大牛翻的

楓丹白露 Fontainebleau~ 泉水神馬的

不是既照顧了音譯又有意蘊么

另外一個譯本 芳丹薄羅 傳聞中更貼近法文原音 不過意象也很不錯

不過 Florence 佛羅倫薩 和 翡冷翠

就是同樣很厲害,不過取捨就見仁見智了

然後感覺英國某些地名也是有點暗合的意思的,比如

利物浦 Liverpool

白金漢郡 Buckinghamshire

所以還是得在順應中尋求動態平衡,使用相對經典的對等理論基本上可以解決。

當然還有很造成困擾的

比如

Jordan有約旦 喬丹傻傻分不清楚

Georgia 有喬治亞 喬治亞 喬治亞 經常口譯反應不過來……(對不起人笨,保不齊還有像基辛格搞穿梭外交飛來飛去的人涅……我怎麼造你在美帝國還是古代蘇修的範圍內)

還有里約熱內盧這種

Rio de Janeiro 明顯感覺只能音譯了

要是這座城市直接叫"一月的河",我想大抵二月河老師會跳出來反對吧

以上です。


你試試到日本問路就知道看著認識的字兒讀出來不一樣有多蛋疼了…

補充舉例:就是問路不知道怎麼讀啊...比如就算不會日語,一個美國人要去Shinjuku,念念這個地名也能管點用,咱們說「新宿」肯定是沒用的,只能掏出筆來寫了...

優點是地名好記,缺點是你其實不知道這個地方叫什麼T_T


我覺得北京使館區westin對面那個亮馬河酒店,翻譯的landmark hotel,還是挺巧妙的


首先,國外的地名有的有複雜的來歷,翻譯者往往懶得去深究就一概音譯了,甚至還是錯誤的發音。比如格林尼治意譯為綠村,卻長期錯誤音譯為格林威治;其次中國的地名往往很玄妙讓人難以第一眼就看出背後的含義,而有些外文地面直譯過來很直白甚至俗氣這也是不為上頭所喜的。比如獅子山就是獅山的意思,對岸意譯我們音譯,象牙海岸就是象牙海岸的意思,老地圖都是意譯,但是後來大陸認為某某海岸殖民主義色彩太濃厚愣是改成音譯了


怎麼辦,我想去新(New)鄉(York)啊!


舉一個經常說的例子:對「巧克力」這三個字的第一反應,是某種食物,而不是某種格鬥技術。

地名音譯也差不多。說多了,用習慣了,意思就出來了。


僅博一笑

1、Pearl Harbor 珍珠港,我們叫蚌埠。 2、New York 紐約,我們叫新鄉。

3、Red River Valley 紅河谷,叫丹江口。

4、Phoenix 鳳凰城,叫寶雞。

5、Rock hometown 搖滾之鄉,叫石家莊。

6、the fifth avenue,第五大街,叫五道口。

7、Greenland,格陵蘭島,叫青島。8、Holland 荷蘭,我們叫「河南」。


翡冷翠和楓丹白露聽起來美美的= ̄ω ̄=


個人認為,用語音命名就是在統一標準,是為了簡便容易,消除不同人對於詞意的不同理解。


Yosemite 比起來約塞米蒂,優勝美地不僅有音譯,更有意譯之妙


你知道革鎮堡和大柵欄么?


千萬別學日本語,實在要學也別學片假名!這絕對可以顛覆什麼才是音譯!


推薦閱讀:

我國各省名稱及簡稱的來歷與歷史淵源分別是什麼?
各省目前規划了哪些都市圈?
南京為什麼沒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首都?
為什麼同為臨海城市,秦皇島成為了旅遊勝地,而天津卻只有集裝箱和港口?
「觀音山上觀山水」能對出下聯嗎?

TAG:文化差異 | 地理 | 地名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