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凡一切相,皆為虛妄」,那麼何必執著於齋戒清修,如此著相?

如題。金剛經有云:「凡一切相,皆為虛妄」,奉勸修行的人切勿著相,那吃肉和吃素這種「相」又何必拘泥?


既然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何還要遵紀守法呢?為何不去吃喝嫖賭殺盜淫呢?

修鍊就是為了不斷的升華生命的質量,凈化身心的澄清度。雖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我們造作的因果還是要自作自受的,越是明了經意的人,越是會念念為善,孜孜為善,培植福慧資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貪婪,不要嗔恨,不要愚痴,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要在經歷中駕馭這些,不沉迷與這些。努力獲得了功名利祿,更好的服務社會,回報祖國。 要關注我們的心,它的應用與變化,不要關注心的投射,外面虛妄的影像。叫做迷塵逐影,忘失本心。

人最難突破的是我相,我執,突破我相,我執才真正能做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行為落在真實之處,遠離諸相踏踏實實的工作與生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半句話出自《金剛經》。後面還有半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是說,如果能夠視一切相皆非其相,也是說離開了顛倒見,了見一切性空,證得實相者,就是「即見如來」,也是說這樣的人就是徹底覺悟者。

題主這樣的觀點其實經常被一些借佛經中或者大德說的隻言片語來給自己找藉口,因為我們都是希望不勞而獲,希望不必努力。所以比如說「一切俱足」、「不假修持」、「一切現成」、「無一法可得」、「本來是佛」等等的說法,會很容易被誤解成無需要持戒律、修禪定、開智慧。

以上那些話沒錯,但是說的是成就了的時候的狀態。我們學佛,其實是在做減法,減去我們的慣性貪嗔痴,我們不知不覺的妄想顛倒,以及我們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這些不是說證得空性就一了百了的。《楞嚴經》有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次第修行還是需要的。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缺一不可。

持素即為護生不殺,不可因為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抹煞了。因為我們還沒有成佛。


「寧執有如須彌山, 不執無如芥子許」

執相是執,執非相亦是執。

世俗諦和勝義諦

推薦能斷 (豆瓣)


來湊一下回答~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出自《金剛經》,大意是所有有相的事物,其實都不是真實的相,佛家講的無常根本,都是在變化中,就連思緒念頭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一剎那間也都會有無數的念頭在變化,看待事物的本質,才是實相,實相是空,但又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又在孕育有,所以才叫做真空妙有,達摩祖師曾說過,看那看不見的事物,聽那聽不見的聲音,知那不知道的事情,才是真的!不明白的以為這就是神通,我覺得那才是佛菩薩的能力。著相修行百千劫,離相修行剎那間!

佛教的修行是講究道次的。佛陀去世之前說:我死之後,以戒為師。所以戒對一些佛教信徒來說很重要,在不斷地受戒中來提升自己的修行。

當然,也不排除會有很多人,受戒而不能自拔,就會出現執著於這些色相。是其悟性不夠的原因,和這句話無關。故《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是教人如何放下執念。

所以,這句話只是一個開頭,《金剛經》全篇都在告訴世人如何放下執念,回歸空性。

希望能夠幫到你~


如果你真能達到【凡一切相皆為虛妄】的境界,當然不用執著於【清規戒律】,只不過你做不到。

為什麼我敢說你做不到?因為,做得到的,就已經是佛了。

對於未成佛的眾生,想達到【凡一切相皆為虛妄】的境界,【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前輩總結出來的比較靠譜的方法。

當然了,如果你自覺有大智慧,大機緣,自創佛法甚至一念成佛,都是可以的。


借假修真,你的福慧資糧還很不圓滿,對境不起念能做到么


對,是這樣的。這就是「不歷僧祇獲法身。」,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了,到了末法後世時期,很多天人,菩薩,大德,都會投身人間傳法,他們不做和尚,而是做各行各業的人,用自身教授佛法。所以,齋戒不是最重要的,轉法輪,救度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執一切相是執,破一切相何常不是執。


凡一切相,皆為虛妄。

這話沒錯,但你要你的心確實相信這個話是真理,必須要進行一定的學習和修鍊。

在你明白相是虛妄的之後,你該做什麼?斷滅還是更積極地對待?

若積極對待就需要一定的行動。吃素是行動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是見到路,並且行動。

若沒見到別的路,吃素這條很多人行之有效的路,照著行,又有什麼不好呢。


你曲解了,還有一句叫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修行術語,不是斷章取義用的

要入無為,得先從有為入手,一切法門皆是方便法門


我以前讀這句經文的時候,心裡的理解也如以上各位所言。

後來領悟的多了,就加幾句稍微不一樣的:

如果你意願解脫,要入涅槃寂靜;願意用無限來做此事,並讓這個意願貫穿輪迴...在這個無限的世界裡,我們讀到的文字、觸到的經書...都是塵埃一粟。

此意願是金剛心,直至見如來時,是金剛般若心。也是無心、無相心、所有相心...

大部分時候,我都先參悟戒律,用體驗和察覺來參悟:這是人間苦行與密行;

而不要自己委身於它;

儘管它來自許多經典,未照見之前它並不屬於我真正的領悟。

戒律也不適合所有的人。

不解波旬意,難通佛陀心。

_________________

【戒律也不適合所有的人。】

我要修正這個命題,我認為之前言的這句不夠準確。在我至今的修行之中,它可以理解為「控制與轉化自身的能量」,而「戒律」的本質意義是如此:「擁有控制自身的能力」。

所以,凡尋求自身圓滿的人,必然要具備控制自身的能力。戒律是其中之方向,不過若是愚昧膜拜戰戰兢兢,戒律成了恐懼之根,也不可取。


電腦遊戲是虛幻的,但你呆在裡邊一直不肯出來,也不行啊


大般若經 著不著相品 如虛空學不見法可守護 菩薩行般若 不執是、由、屬、依菩提 不執是幻由幻屬幻依幻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能擐如是大功德鎧,我等有情皆應敬禮。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擐功德鎧勤精進者,如為虛空擐功德鎧發勤精進。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欲成熟解脫有情擐功德鎧勤精進者,如為虛空成熟解脫擐功德鎧發勤精進。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一切法擐大功德鎧勤精進者,如為虛空擐大功德鎧發勤精進。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拔有情令出生死擐功德鎧勤精進者,如為舉虛空置高勝處擐大功德鎧發勤精進。
  「世尊,菩薩摩訶薩得大精進波羅蜜多,為如虛空諸有情類速脫生死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無等神力,為如虛空諸法性海擐大功德鎧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菩薩摩訶薩最極勇健,為如虛空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擐功德鎧發勤精進。
  「世尊,菩薩摩訶薩為如虛空諸有情類勤修苦行,欲證無上正等菩提,甚為希有。何以故?
  「世尊,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應、正等覺如竹、麻、葦、甘蔗等林,若經一劫或一劫餘,為諸有情常說正法,各度無量無邊有情令入涅槃究竟安樂,而有情界不增不減。所以者何?以諸有情皆無所有、性遠離故。
  「世尊,假使十方各如殑伽沙數世界滿中如來、應、正等覺如竹、麻、葦、甘蔗等林,若經一劫或一劫餘為諸有情常說正法,各度無量無邊有情令入涅槃究竟安樂,而有情界不增不減。所以者何?以諸有情皆無所有、性遠離故。
  「世尊,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滿中如來、應、正等覺如竹、麻、葦、甘蔗等林,若經一劫或一劫餘為諸有情常說正法,各度無量無邊有情令入涅槃究竟安樂,而有情界不增不減。所以者何?以諸有情皆無所有、性遠離故。
  「世尊,由是因緣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為如虛空諸有情類成熟解脫勤修苦行,欲證無上正等菩提,甚為希有。」

爾時,會中有一苾芻竊作是念:「我應敬禮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此中雖無諸法生滅,而有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施設可得,亦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施設可得,亦有獨覺菩提施設可得,亦有無上正等菩提施設可得,亦有佛、法、僧寶施設可得,亦有轉妙法輪度有情類施設可得。」
  佛知其念告言:「苾芻,如是,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微妙難測。」

 爾時,天帝釋問具壽善現言:「大德,若菩薩摩訶薩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如何學?」
  善現答言:「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如虛空學。」
  爾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如理思惟、為他演說,我當云何而為守護?唯願世尊垂哀示教!」
  爾時,具壽善現謂天帝釋言:「憍屍迦,汝見有法可守護不?」
  天帝釋言:「不也,大德,我不見法是可守護。」

善現言:「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住如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為守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住如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不遠離,當知一切人非人等伺求其便欲為損害,終不能得。憍屍迦,若欲守護住如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者,無異為欲守護虛空。憍屍迦,若欲守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者,唐設劬勞都無所益。
  「憍屍迦,於意云何?有能守護幻、夢、響、像、陽焰、光影及變化事、尋香城不?」
  天帝釋言:「不也,大德。」
  善現言:「憍屍迦,若欲守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者亦復如是,唐設劬勞都無所益。
  「憍屍迦,於意云何?有能守護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佛所作變化事不?」
  天帝釋言:「不也,大德。」
  善現言:「憍屍迦,若欲守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者亦復如是,唐設劬勞都無所益。
  「憍屍迦,於意云何?有能守護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不?」
  天帝釋言:「不也,大德。」
  善現言:「憍屍迦,若欲守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者亦復如是,唐設劬勞都無所益。」

=======================================================================

爾時,天帝釋問具壽善現言:「大德,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陽焰、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而是菩薩摩訶薩,不執是幻、是夢、是響、是像、是陽焰、是光影、是變化事、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由夢、由響、由像、由陽焰、由光影、由變化事、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屬夢、屬響、屬像、屬陽焰、屬光影、屬變化事、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依夢、依響、依像、依陽焰、依光影、依變化事、依尋香城?」
  善現答言:「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色,是受、想、行、識;亦不執由色,由受、想、行、識;亦不執屬色,屬受、想、行、識;亦不執依色,依受、想、行、識。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眼處,是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執由眼處,由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執屬眼處,屬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執依眼處,依耳、鼻、舌、身、意處。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色處,是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執由色處,由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執屬色處,屬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執依色處,依聲、香、味、觸、法處。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眼界,是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由眼界,由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屬眼界,屬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依眼界,依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耳界,是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由耳界,由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屬耳界,屬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依耳界,依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鼻界,是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由鼻界,由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屬鼻界,屬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依鼻界,依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舌界,是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由舌界,由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屬舌界,屬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依舌界,依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身界,是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由身界,由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屬身界,屬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依身界,依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意界,是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由意界,由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屬意界,屬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執依意界,依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地界,是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執由地界,由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執屬地界,屬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執依地界,依水、火、風、空、識界。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無明,是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執由無明,由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執屬無明,屬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執依無明,依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布施波羅蜜多,是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執由布施波羅蜜多,由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執屬布施波羅蜜多,屬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執依布施波羅蜜多,依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內空,是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不執由內空,由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執屬內空,屬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執依內空,依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真如,是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不執由真如,由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執屬真如,屬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執依真如,依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苦聖諦,是集、滅、道聖諦;亦不執由苦聖諦,由集、滅、道聖諦;亦不執屬苦聖諦,屬集、滅、道聖諦;亦不執依苦聖諦,依集、滅、道聖諦。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四靜慮,是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執由四靜慮,由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執屬四靜慮,屬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執依四靜慮,依四無量、四無色定。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九十二

初分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之六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八解脫,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執由八解脫,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執屬八解脫,屬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執依八解脫,依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四念住,是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執由四念住,由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不執屬四念住,屬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不執依四念住,依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空解脫門,是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執由空解脫門,由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執屬空解脫門,屬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執依空解脫門,依無相、無願解脫門。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菩薩十地,亦不執由菩薩十地,亦不執屬菩薩十地,亦不執依菩薩十地。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五眼,是六神通;亦不執由五眼,由六神通;亦不執屬五眼,屬六神通;亦不執依五眼,依六神通。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佛十力,是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執由佛十力,由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不執屬佛十力,屬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不執依佛十力,依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無忘失法,是恆住舍性;亦不執由無忘失法,由恆住舍性;亦不執屬無忘失法,屬恆住舍性;亦不執依無忘失法,依恆住舍性。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一切智,是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執由一切智,由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執屬一切智,屬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執依一切智,依道相智、一切相智。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一切陀羅尼門,是一切三摩地門;亦不執由一切陀羅尼門,由一切三摩地門;亦不執屬一切陀羅尼門,屬一切三摩地門;亦不執依一切陀羅尼門,依一切三摩地門。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預流果,是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不執由預流果,由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不執屬預流果,屬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不執依預流果,依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獨覺菩提,亦不執由獨覺菩提,亦不執屬獨覺菩提,亦不執依獨覺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不執由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不執屬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不執依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不執由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不執屬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不執依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憍屍迦,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陽焰、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而是菩薩摩訶薩不執是幻、是夢、是響、是像、是陽焰、是光影、是變化事、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由夢、由響、由像、由陽焰、由光影、由變化事、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屬夢、屬響、屬像、屬陽焰、屬光影、屬變化事、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依夢、依響、依像、依陽焰、依光影、依變化事、依尋香城。」

般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空性0收藏分享編輯還沒有評論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寫下你的評論


「凡一切相,皆為虛妄」,奉勸修行的人切勿著相

有點依文解義,勿著相不等於你什麼都可以干啊! 你不著相也不能去吸毒、偷盜,都是有因果報應的。


事障須漸除。我相、吃相、美味相、飽相,都是虛幻的,以上事障均除去的時候,確實連吃都不需要了。但是在沒有斷事障的時候,人以食住,還需借吃來住於世完成修行,深達實相。層層遞進,知道肉的美味相是虛幻的,就能漸漸的斷除吃肉,再往後,斷除其他吃.......


吃肉和吃素這種「相」又何必 不 拘泥?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說,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李小龍先生也說過: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關鍵在於你是到了哪個境界的。


真的有足夠的境界自然無所拘束 沒那境界妄談形而上學自然就是扯淡 一切世間法皆是有為法但證的果確實無為果 不管哪一家持戒的根本其實都是為了增強定力 任何修行都要從基礎出發高深的東西都是由基礎的東西升華而來 沒有基礎的修行妄求高深的境界是求不來的 知道和明白雖然看上去差不多實際上是本質的區別 個人淺見 僅供參考


六祖雲,心平何勞持戒。

心不平,只能先老實持戒。其他事情類似。


災戒清修你怎麼知道人家是刻意的


推薦閱讀: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一個在家人如果以解脫輪迴為目標,巴利三藏怎麼安排閱讀次序?傳統上是怎麼讀的?
六組壇經中的「直心」指什麼?
什麼樣的人適合禪修?有沒有明顯的,清晰的適合禪修的人的特點?
抑鬱症患者能入定嗎?

TAG:佛學 | 修行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