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樂主義有何漏洞?
享樂主義,即人的一切行為、追求都是手段,獲得快樂是唯一的目的。
竊以為,無論行為、追求高尚還是低俗,其最終目的只是為了獲得快樂。這種快樂是沒有區別的,只是不同的人因興奮點不同而選擇了不同的獲取途徑。如何批判這種思想?
1、什麼是享樂主義?
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享樂主義,並不是題主所說的一切都是手段,快樂才是目的。本質上,所有對快樂的感受都是精神上的,但我們平時所說的享樂主義更多地指向物質上的享樂,身體上的享樂,感官上的享樂,所謂聲色犬馬等等,而不是情感上的享樂,精神上的享樂,智慧上的享樂,思維上的享樂。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對聲色犬馬的享受是符合人性的,畢竟沒有人能不食人間煙火,對聲色犬馬的享樂控制在一定範圍都是很健康的享樂。但對享樂的追求一旦超出一定程度,成為完全的自私自利,就會造成社會危害,比如過度浪費造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緊張,為了享樂不擇手段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人與人之間也會互不信任人情冷淡等等。
所以,我們所說的享樂主義是聲色犬馬上的享樂,而且是那種有危害的對聲色犬馬的享樂,我們把這種享樂貼上享樂主義的標籤加以反對,但從來不反對健康的享樂。
2.我們為什麼反對物質上的過度享樂,卻稱讚精神上的過度「享樂」?
一個極度拜金、縱情聲色的人總會被大部分人指責和唾棄,比如像紂王這樣的暴君,而像葛朗台這樣的守財奴也會被世人所不齒。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以及古今中外的諸多追求精神享受、安貧樂道的哲人、隱士,都會得到人們的稱讚,似乎追求精神享樂無論怎麼樣都不會過分,什麼道理呢?
我覺得,其中原因就在於,社會的物質財富總是有限的,並且,因為各種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所有人都會獲得物質的享受,這種情況下,享樂主義者追求物質的窮奢極欲,一則造成有限物質資源的浪費,二則導致了不公平現象的產生,都不利於社會穩定。但是追求精神享受卻是「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因為其存在之虛無可無限探索,並且受各種外在條件限制較少,多與個人有關。
再一個原因就是,人類之所以創造出了迥異於動物的輝煌文明,就在於人類超越了感官享受的慾望,而追求精神追求智慧追求靈魂,這種追求本身就是更高層次的進化,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吃喝拉撒發春交配,那真成了愛因斯坦說的「豬欄的理想」了。
另外,我們總覺得追求物質需要各種能力,但追求精神卻沒有那麼嚴格的限制。我覺得大錯特錯,其實追求精神也是需要慧根的,並不是你想追想追就能追。在我看來,很多物質慾望及其強烈但精神生活貧乏的人,就是沒有追求精神的能力,在他們的世界中,除了物質,還這是沒什麼可追求的了。
3.人不可能做到永遠快樂,從本質上講,痛苦比快樂更深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一種體會,在與一群人瘋狂大笑後會有一種莫名的虛無感,並且無論我們保持多麼好的心態,痛苦總會像大姨媽一樣過一段時間就會來那麼一次,如果沒有來,這段時間過的太快樂,就會有一種虛無感,突然像一個迷路的孩子一樣沒著沒落彷徨失措。
我在「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別人給過的幫助選擇性忽略,而對別人給的傷害記憶尤深?」這個問題中說過:「痛苦其實比快樂更能煥發人的那種存在感,人在痛苦中可以更清晰地體驗到自身的存在。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就說了這種現象,人們在世界末日的時候把巨大的恐懼和痛苦轉換為徹底的放縱,狂飲爛醉,放縱性慾,這種把痛苦轉化為快樂的行為更能激發人的存在。叔本華甚至認為,人存在的意義就是痛苦。我們在快樂的時候往往會失去體驗自我存在的敏感性,而在痛苦中卻能實實在在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4.怎樣對待享樂?
享樂主義是一種特指,可以反對,可以支持,也可以懶得搭理。但我覺得,一個人活一輩子,除了感官享受以外沒有任何情感、精神和靈魂層次的享受,實在是枉為人了。
享樂不應該被反對,但只顧自己危害他人的享樂要堅決反對。倘若我們能在享樂的時候還能惠及他人,那實在是極好的事情。譬如知乎答題,自己回答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在享受的時候還能對別人有幫助,實在是一件快意之事。在我還是個慘綠的少年的時候看叔本華的哲學,人生真正的意義在於躲避痛苦而不是追尋快樂。
我不是來批判的,而是贊同的。
我是確認自己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幾年以後才看到享樂主義者的定義。
而題主說的都是我在自己摸索過程中確認過的內容,即使現在也是認可的。但是只有上述內容是容易引起誤解的。
接下來為題主的內容補上我自己的想法(純自己的觀點,歡迎討論)
獲取快樂的方式和興奮點因人而異,這點我當初想了好久,覺得沒什麼漏洞。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間都是自由的。每個人的興奮點都不同。
1.依法依規,不傷害損害他人
是否需要依法依規辦事?
我依法依規辦事不是因為尊嚴、道德、自律什麼的,而是因為法規本身存在的意義!
從我個人的角度講,法規的存在就是在提高我的生活效率,保障我的利益,試想沒有法規世界得多混亂。這樣的法規我當然遵守了。而其他人遵守法規時自己不遵守確實能帶來一定好處,但一個理智的享樂主義者是不會冒著違背法規被懲罰的風險獲得快樂的。因為享樂主義者要的快樂是長久的快樂。至於傷害別人,與違背法規一樣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總的來講,我追求的享樂,享的是不需要承擔後果的樂,是乾淨的樂。
這一點,伊比鳩魯強調:
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2.興奮點
每個人的興奮點不一樣毋庸置疑,但是同一個興奮點對同一個人是有有限期限的!隨著興奮的減弱,再想獲得同等的快樂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是不會單純選擇感官的享樂的,因為一味追求感官的享樂到最後付出的代價是難以承受的。(最簡單的栗子是吸毒)而且,最重要的是,感官的享樂太單薄,不夠持久。
這一點,伊比鳩魯認為:
通過滿足某些慾望而獲得的那種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因為繼這種享樂而來的必然是厭倦,從而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沒有痛苦。而我個人關於自己的興奮點的觀點就是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A.感官享樂的廣度。
如果不解釋感覺很多人會誤解是多吃多喝多玩,你們錯了,我的廣度是,學會儘可能多的享受各種感受,事實上,很多感覺都是有其美好的一面,比如憂鬱會帶來沉靜,憤怒會帶來慾望的流露,悲傷能帶來情緒的宣洩而出,而且負面情緒之後的正面情緒帶來的感受會更明確。
而且我覺得所有的感受都是平等的,享受自己和某種感受相處的過程,是難得的體驗,不僅會獲得不一樣的回味,更會幫助自己體會別的感受帶來的不同。而這個享受過程本身就會帶來快樂。
B.精神享樂的深度。
這點…應該不用說了。
C.對快樂的敏感
既然快樂的高度提升比較困難,那麼在不斷追求更快樂的同時,不斷降低自己快樂的門檻,對所有的小事的快樂保持敏感。
綜上我覺得我自己的享樂沒什麼不好,也沒有任何可以值得批判的。如果想質疑我活的有意義么,拜託,為了長久的快樂我會追求活的有意義的,因為純粹的快樂必須回想起來也是快樂的,沒有意義的快樂回想起來是輕飄飄的。
有些人想批判享樂主義其實不是享樂主義的錯,而是他們誤解了享樂主義。
不論什麼主義,其實好壞關鍵看人。
殺人的刀沒有錯,錯的是人。愛因斯坦說過:「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享樂主義跟自私主義一樣,於己有利,但於整個社會關係而言則有其危害性,你必須保證你的享樂不會危害到他人。
這取決於信仰。
比如信仰康德的道德理論,享樂主義的定義便恰恰與之相違背:
享樂主義,即人的一切行為、追求都是手段,獲得快樂是唯一的目的。
然而在康德闡述「道德的最高準則」時指出,作為理性的存在,人本身即是目的(end),而不是用來使用的手段(means)。把人本身作為目的是人的尊嚴存在的基礎,只有當出於責任、自律以及對人作為目的的尊重而行動,他的動機和行動才是有道德價值的,他才是自由的。
打個比方,嫖娼,嫖客爽了妓女賺了,夠快樂了吧?但嫖客把妓女作為尋歡的工具,妓女把自身作為謀生的手段,人的尊嚴卻是找不著影了。再極端些,自瀆,不是說有什麼不好,但會不會有那麼一兩個時刻,事畢後,會覺得自己和眼下耷拉的那話兒、起繭的右手和一手紙的子孫,原來都是為腦袋那丁點多巴胺打工,而悵然若失?
I say that man, and in general every rational being, exists as an end in himself, not merely as a means for arbitrary use by this or that will.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always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simply as a means,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Immanuel Kant
快樂只是為了達到目標所產生的標識,只是多巴胺能神經元激活。大麻、迷幻藥都能促進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激活,但是並不能讓人達到任何目標。
快樂是什麼?它是而且只是一種心理感受。
把手段當做目的是非常愚蠢的,不是么?把現象當做本質是非常膚淺的,不是么?如果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快樂,那還不如直接去吸毒呢。恩,有人就真的去吸毒了,留下懵逼的觀眾直覺這不對啊!說到底,快樂是大腦對收益的表徵,收益才是快樂的本質!
如果只是追求快樂這種感受,那就是買櫝還珠的傻叉行為。所以,享樂主義就是一種追求現象與手段的愚昧思想。那怎麼還有人宣傳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賺煞筆錢啊。發明享樂主義的人可能是無心的;
堅信享樂主義的人則是缺心眼兒的;大力推廣享樂主義的人肯定是別有用心的。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控,下面是我真誠的建議:用快樂監控生活,而不是讓快樂掌控生活。相關閱讀: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怎麼獲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情緒的本質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有沒有什麼自然科學理論瞬間擊中你以至於改變了你的價值觀?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勞動創造價值還是機器創造價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享樂的定義
在討論享樂主義有何漏洞之前,我們需要先定義這個 『樂』 是什麼。
古希臘
不同的哲學家對於快樂有不同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說人生的最終目標(the ultimate good)是ε?δαιμον?α。在中文裡,這個詞被翻譯為幸福, 在英文里這個詞被翻譯為happiness 。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這個『幸福』 其實只是的和通俗意義上的快樂和愉悅沒什麼關係,反之,它指的是
靈魂理性的的部分根據美德而進行的活動
The ra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soul in accordance with virtue
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沉浸在深度理的哲學思考後達到的一種智慧狀態, 是脫離於感官上的愉悅而存在的。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從巴門尼德到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大多把理性看作是人類追求唯一, 且永恆的真理的唯一工具,因此古希臘哲學中對於幸福的概念是和純理性不可分割的。
功利主義的定義
英文把ε?δαιμον?α翻譯成happiness其實也非常的令人困惑, 因為happiness在功利主義理論(utilitarianism) 里所指的又和亞里士多德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意思。
J.S Mills (密爾) 的功利主義對於happiness的定義是:
幸福(happiness) 是快樂(pleasure)的最大化和痛苦(pain)的最小化。
By happiness is intended pleasure and the absence of pain
這裡的重點是:密爾認為幸福是可以被快樂來衡量的,也就是說,他認為幸福和快樂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這裡就和亞里士多德對於幸福的定義出現了分差, 因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是基於理性,是完全不依賴於感官意義上的快樂而存在的。
搞清楚了定義,我們就知道享樂主義討論的中心是感官意義上的「快樂」 (pleasure),以及對快樂不同定義上所產生的分歧。
在理解了幸福和快樂之間的關係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兩個步驟來回答 「 享樂主義的漏洞是什麼? 」這個問題,
第一: 決定我們要使用哪個對於快樂的定義。
第二:討論這個定義的漏洞。
現在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否可以被量化?
對於這兩個問題有以下兩個主要陣營: Jeremy Bentham(認為快樂可以被量化) 和 John Stuart Mills ( 認為快樂應該被質化)。
量化
Benthem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Quantity of pleasure being equal, pushpin is as good as poetry."
「快樂的分量相等的情況下, 兒童針戲(pushpin,一種孩子玩的遊戲,以己方之針越過對方之針為勝)和一首詩沒有區別。」
也就是說,快樂作為一種感官體驗,不論它是由什麼產生的, 都可以在同一個維度上平等的進行比較。 彈一首鋼琴曲, 讀一本小說所帶來的快樂,不一定比吃一頓大餐更加多。 快樂,也不存在質量上的高級低級之分。(具體如何計算和量化快樂,請參考附錄的快樂微積分)
Bentham的看法(理所應當的)受到了許多人的抨擊...畢竟,如果接受了這種對快樂的看法,那就等同於承認哲學,藝術,科學,政治等等被看作為人類高級活動的領域,本質上和吃喝拉撒睡沒有什麼區別。
反對者說:「Hedonism are only worthy of the swine ! 」(享樂主義是只適用於豬的理論!)
因此,如果你同意bentham對於快樂的定義。享樂主義的漏洞就在於, 如果產生最大快樂的事情就是好的,那我們如何防止人類陷入追求物質和感官享受的窮奢極欲之中呢? 作為對這一抨擊的回應,Mills對快樂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他認為,快樂不僅僅應該量化,而且應該質化。 Mills 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 做一個不滿足的人類,比做一頭滿足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做一個滿足的傻瓜好。」也就是說,快樂因為質量上的不同而被分為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 Mills認為,任何一個經歷過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的人, 如果被要求選擇一種,永遠放棄另一種, 都會無一例外的選擇高級快樂。 因此,享樂主義追求的不是沉溺於低級快樂,而是鼓勵人們去追求珍貴高級快樂。 因此他表示: 享樂主義完全沒問題嘛。 但是,哲學老師告訴我們,永遠不要輕易說yes! 在這篇文章里, 我主要細節的來說一說Mills 質化快樂享樂主義的漏洞。首先,漏洞有很多不同種類, 你可以思考這個定義的來源是不是合理可行。你也可以選擇接受這個定義,然後研究一下這個定義是否會和享樂主義的原理(principle)產生邏輯衝突?或者你可以假設把這個定義帶入享樂主義,然後做一些思想實驗,研究在現實社會裡運用享樂主義是否會造成不好的後果,等等。
我認為以Mills以質量區分快樂有以下幾個漏洞
1. 區分的標準是循環論證
2. 會推翻享樂主義的原理:快樂是人生唯一的目的。
3 會推翻功利主義的premise: 好的事情是全體利益的總和最大化 (maximise the aggregate happiness)
4. 造成對平等主義的威脅( egalitarianism)
( 考完試待續.....)
———————黃金美德中分線———————
附錄
關於快樂和幸福之間的關係,大家可以去讀一讀亞里士多德的 《尼各馬可倫理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02906/
Bentham的快樂微積分: 傑里米·邊沁_百度百科 , 什麼是邊沁主義?
這是一個被黑的最慘的哲學主義。建議題主事先理解一下享樂主義的真正內涵再來「批判」。
人有理性和感性,感性多源於慾望。且慾望是動物所共有的,是低級的追求。享樂主義對物質與精神上愉悅感的追求,正是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這樣與動物何異呢。
我就是這個觀點。不管一個人努力去做了什麼事,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快樂——任何事情,做慈善也好捨己救人也好,都不過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這麼做了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才去做的。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享樂,只不過三觀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所以大家做的事也不同罷了。
什麼主義都會死的很慘
正因為有痛苦的存在,快樂才顯得這麼珍貴,更何況,多巴胺也不會允許你整日整日處於嗨翻天的狀態
一個人不可能只為自己而活。
拜金主義有什麼漏洞?
推薦閱讀:
※有遺傳病的人堅持生孩子道德嗎?
※如果做不正義的事對一個人更有好處,他為什麼還要堅守正義?
※奇葩說之小三活該被打嗎?
※女朋友有先天性心臟病,家裡強烈反對,怎麼處理才最好?
※對高度生理痛苦以及絕症晚期的疾病患者開放毒品購買是否違背道德?
TAG:倫理 |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