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通、動感地帶和神州行來區分使用者的方式對中國移動還有多大價值?


在2G的時代,在兩家運營商的競爭中,移動完勝了聯通。除了「全球最好的2G網路」因素外,通過全球通,神州行和動感地帶的品牌和用戶細分,很成功的達到了下面一些效果:

1. 歧視定價,成功的給「全球通」用戶打上了高大上的標籤,配合「139,138」號碼,以至於到現在還有大把用戶有「139,138」網路質量要高於「135,136,137」號段網路質量的錯覺,同時,「全球通」的資費也是稍高於另外兩個品牌的資費,

2. 用戶「tag」,在動感地帶品牌的塑造上,利用周杰倫代言,之後大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演唱會,單曲首發等等,加上大的「VPN",短號互撥,虛擬網內一定時長的免費撥打方式,在校園用戶市場(主要是高校,延展到高中和大學後),獲取了85%以上的市場份額;

3. 葛優代言的」神州行」,也就是預付費業務,也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不能不說,在移動的市場和品牌策略上,原來的」全球通「,」動感地帶「和」神州行「上,可以算是國企中很成功的經典案例了。甚至在市場和品牌塑造角度,是可以和跨國企業PK的。

但是,在3G的時代,或者後3G的時代,在基礎網路嚴重落後其他競爭對手,新的運營商(中國電信)依靠捆綁,政企用戶資源和低價,以及聯通的」全國統一資費「策略的競爭環境下,僅僅依靠品牌的細分,已經不足以在市場上保持原有的競爭優勢,造成了高端用戶不斷流失的現狀(只要看看這兩三年有多少換號的簡訊就可以了)。

市場的競爭,三個維度

1. Product Leadership

2. Customer Intimacy

3. Operational Excellence

在這三個維度上,如果能在一個維度上超過競爭對手,另外兩個維度上不輸給競爭對手的條件下,是可以獲得優勢的,如果能在兩個維度上超過競爭對手,另外一個不輸給競爭對手的條件下,就可以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具體到移動通信市場是來看

1. Product Leadership:網路覆蓋,網路能力,資費套餐,終端種類

2. Customer Intimacy:品牌,服務能力(營業廳-實體和網廳,代理渠道)

3. Operational Excellence:建網成本,運維成本,終端採購成本等

2G,移動和聯通同樣是GSM,幾乎是同質競爭,移動在各個環節都領先,所以,完勝聯通也就可以解釋了。

而在同質競爭的條件下,品牌的權重就會變得比較重要。

提一點,在移動開始做終端+資費套餐時,銷量排名前10的終端類型都被移動簽了獨家了,大的銷售渠道也被移動簽了獨家。

在從2G到3G過程中,聯通和電信在第2點上,已經逐漸減少了和移動的差距,舉幾個例子

1. 大的分銷渠道開始陸續轉到聯通和電信,打破了了移動獨家的渠道

2. 聯通的電子渠道已經超過了移動

3. 隨著虛擬運營商合作的開展,更多的會看到虛擬運營商開始轉售電信聯通的產品,而且,移動在三個運營商中,是最忌憚虛擬運營商或者說最保守的;

在第3點上,終端採購成本應該還是聯通電信佔優吧。網路建設的成本,大家差別不會太大,運營成本見仁見智。

3G的競爭不是同質競爭。

4G的競爭,也不完全是同質競爭,至少在終端和產業鏈成熟程度上,在國際漫遊能力上,移動還是稍處劣勢的,只不過是不像3G差距這麼大了。

在這樣的條件下,品牌的權重就會變得相對小些。

另外,在移動用戶滲透率達到80%以上的條件下,再加上用戶的關係鏈從以手機號碼為唯一中心,逐漸被OTT(比如微信)撕開一個口子,號碼的重要性也不如以前重要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品牌區隔的作用,不會像2G下那麼明顯了。

再說,」全球通「4G下也不可能」全球通「,搞不好還被另外兩家打。

移動現在的廣告不是說」全球主流制式「嗎?明擺著是忽悠。


(本答案因為疑似說了LT壞話,所以不想被廣泛傳播,禁止轉載。但是如果看完所有正文和評論,就知道我沒說LT壞話。)

這個問題我應該有條件多說幾句,因為畢竟做為前OM負責其中兩個品牌的苦逼,大概不需要用「猜」來回答,而是可以說說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移動內部,全球通、動感地帶、神州行被叫做客戶品牌,作用就是:區隔不同特徵的用戶,以及他們需要的套餐包和服務。2G時代,產品本身的差異化很小,用戶玩手機的能力也很低,對手機的認識不足,對資費套餐容易搞混。這時候用客戶品牌來教育客戶,非常直接有效。比如全球通,要求的就是門檻最高、資費單價最低,也就是多用更合算的思路。電信資費的計算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需要對客戶消費數據做分析,然後把客戶劃分出幾種聚類類型,再組合套餐包,包括基礎套餐包和疊加包。

說客戶品牌,就不能不說動感地帶。動感地帶是近10年來品牌建設方面的奇蹟之一,是奧美這麼多年對外講的最多的案例。很多人還記得大約10年前動感地帶上市時候那幾個很屌的廣告,調性十足。我甚至可以說,周杰倫能那麼火、成為常青樹,和動感地帶廣告的大手筆投放是分不開的。動感地帶這個品牌是三個客戶品牌中品牌性質最明顯的,因為這個品牌既沒有資費優勢,也沒有業務優勢,幾乎純粹就是品牌+渠道托起來的,後來利用網內網外簡訊價差形成了價格優勢。就是說:網內發簡訊比發給聯通便宜,這樣學生群體一個班都動感,你弄了聯通,大家都不愛給你發簡訊了。移動的人一直有個心病,就是花這麼多錢做客戶品牌,值不值?後來開學的時候我們就去學校考察,動感地帶和聯通新勢力就隔10米,而且聯通明顯便宜,但是就是沒有人去。Focus Group調研也完全證明了品牌本身的吸引力,當時坐在監測室的人很快就形成了一致觀點:品牌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年輕人。

後來,07年,移動內部已經在考慮削弱、甚至取消客戶品牌了。起因是國外基本沒有客戶品牌,而且因為3G要上了,大家都覺得到時候手機的玩法就變了,數據業務會非常豐富,講數據業務都不夠講的,一切都要圍繞數據業務來建設了。而且移動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淪為通道的風險。但是後來為什麼沒有取消客戶品牌,甚至08年還狂轟濫炸了一番呢?有幾個原因:

1 客戶品牌是巨大無形資產,誰也不敢承擔這個責任。

2 一部分人仍然極力主張客戶品牌,原因就是消費者不會那麼快走向成熟。

3 客戶品牌還可以改個方式去用,其實就變成了套餐包的名字。不過這個角度下,真沒必要花那麼多錢推客戶品牌了,這個就相當於逐漸淡化客戶品牌的影響,但是不要一下取消。

至於有沒有原來做客戶品牌的人覺得自己被剝奪了?沒有,因為大家轉身就可以做新的品牌了。而且做客戶品牌很累,工作強度很大,具體執行人員也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其實是好事。

最後的結果就是,客戶品牌被保留下來,但是很明顯全球通、動感地帶的宣傳力度在後來幾年降低了很多,也就是採取了3的實用主義路線。

說個題外話,中國移動戰勝聯通和電信,真不是靠什麼狗屁壟斷地位。我接觸這麼多國有企業,中移動團隊的敬業精神、專業水準,在國有企業里是數一數二的。中移動的成功完全是打出來的,電信領域的寡頭競爭比大家想像得激烈得多的多,移動的員工熬夜加班太正常了,工作強度真不亞於外企。而且水準很高很高,當時動感地帶的品牌經理,且不說別的,就看平面稿發現問題的能力,就非常非常專業。比如她說有三個地方覺得有問題,真的不會多一個,也不會少一個,都很到位。我們當時服務移動四個部門,包括市場部(就是這些品牌什麼的)、戰略部、數據業務部、集團客戶部,可以說,是互相學習的過程。移動的團隊在操作全國性品牌方面經驗很豐富,很紮實,這種不是協調全國工作的幾年時間積累,根本不可能做到。

扯遠了,扯回來,反正我覺得移動做了一個過渡性的、非常實用主義而且非常英明的決定:保留客戶品牌,但是調整預算,把大量預算用來推廣業務,而不是虛頭巴腦的品牌。

「和」這個品牌,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前一段聽老同事說過,好像是針對數據業務的,我也不看廣告現在也不關心三大電信公司了,所以也不知道,就不說了。

總結一下,就是:品牌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把自己說不清、道不明、產品區隔度較低的東西直接打包推給消費者。如果一部分消費者明白事兒了、自己能判斷了,品牌的作用就會弱化,業務本身的宣傳就要加強。這個時候,品牌就談不上「品牌」二字了,就淪落為商標了,最多就是一個能證明自己品質的無形資產沉澱(或者說如果敢亂來就會倒牌子的意思)。

----------------------- 不能跑題 -----------------------

還說回客戶品牌吧,別扯兩邊敬業不敬業了。我從2010年後明顯感覺移動的服務水平下降了,從10086就可以感覺出來。在移動的客戶品牌中,服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品牌要素,特別是對全球通。當時我和一些移動的朋友聊到服務質量下降,大家都很惋惜,都說是「自廢武功」,這麼多年積累的口碑啊。這就是客戶品牌的尷尬,也是客戶品牌的機會,就是和業務本身距離保持比較遠,相對軟性的東西多一些。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業務大變革的時期,繼續全力玩客戶品牌,真的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

------------------------ 我的地盤 ------------------------

08年的時候搞了一個調研,針對動感地帶的。因為那會兒最早一批動感客戶已經畢業了,按照理想狀態,是希望他們轉入全球通的。anyway,我們就想知道一下新客戶的調調,從高中生開始調研。

我們問:你覺得你有自己的空間嗎?(我的地盤聽我的,這句話就是因為調研中發現那會兒的年輕人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有強烈的自我身份認知需求,才搞出這麼一句話。)

90後:我們不需要自己的地盤兒,我家都聽我的。

我們:!!!那你需要什麼?

90後:去別人地盤兒看看。

好吧,調研當然不是這個過程,也不會是這樣的對話,但是90後對自己的自我身份認同已經很強烈、很自信了,他們更希望去嘗試不同的生活狀態,然後在成年後逐漸穩定下來。可是「我的地盤聽我的」這個廣告語還是沒改。都那會兒了,還改什麼改啊。


所謂當年動感地帶等品牌細分的成功,實際上只是個錯覺,一切都是國家安排的結果。當年如果是移動承擔了CDMA的建設,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結果聯通以三分之一的頻率資源和十分之一的資金來做兩張網,質量一定跟移動沒法比。當然,這跟移動是正規軍,當時的聯通還是編外人員有關。移動網路好了,怎麼做怎麼有理。3g時代,制式和頻率劃分決定了一定會是三足鼎立的局面。聯通最先進,網速最快,但頻率高導致覆蓋力不行;電信得到了將死的CDMA2000,但依靠頻率低傳播廣,依然不會缺用戶;移動純粹是因為錢多不怕霍霍,所以讓它來做TD,而且給他了一年時間來搶跑。4G時代也差不多。現在三大運營商都是工信部的了,不會再出現2G時代的不平等競爭了,所以所謂移動品牌細分的成功,其實是一個錯覺。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

然後,我再來試著說說我的觀點。我先擺明我的觀點——我覺得這種以不同品牌來區分使用者的方式是有價值的,而且應該繼續強化這種品牌區分。但是,我贊同用品牌來區分,並不是意味著說一定要保存這個三個品牌,為什麼?理由如下:

1.全球通、神州行和動感地帶產生的背景:

話說當年,手機資費並不像現在不是這麼貴(不能說這麼便宜,因為實際上還是比較貴),什麼漫遊費亂七八糟的,所以這幾個品牌很好的區分了用戶群體。

用全球通的話,話費都不少,而且大部分是可以報銷的。即使是今天,貌似全球通的最低套餐也得50塊錢每個月。至於全球通這幾個比較雷人的字怎麼來的,查了查資料,貌似是「全球移動通訊系統」的簡稱,被移動某懶人直接拿過來,簡稱全球通,並且發展成了移動的旗艦品牌,可見移動在品牌的建設上還是有一點功力的。是不是用全球通的就一定整天全球跑?別逗了,只不過全球通可以開通國際漫遊而已,99%的全球通的用戶都是那些所謂的中高端客戶,最多是在國內來回跑,出差比較多。

用神州行的,顧名思義,可以全國漫遊。但實際情況是,神州行大致上有兩種卡,一種是暢聊卡,默認全國漫遊,一種是大眾卡,申請之後才可以漫遊。不像全球通,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子品牌,全國幾乎一個價,神州行就夠亂了,每個省甚至每個市都有各種各樣的卡類。所以,這同時說明了,神州行的目標消費群體並不是特定的,或者說,沒有特定的目標消費群體。

至於動感地帶,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晚於神州行和全球通出現(查了查資料,是2003年3月份出現的),而且用戶群體很清楚,就是針對學生和年輕用戶(資料顯示,針對15-25歲這個用戶群體)。

從上面的資料來看,貌似全球通和神州行完全可以覆蓋所有的用戶群體了,那為什麼還要搞一個動感地帶?我的理解是,如果從客戶歸屬感來看品牌的話,全球通算一個,神州行什麼都不算,所以移動考慮用動感地帶來覆蓋15-25歲這個年輕群體。

2.為什麼還要繼續用品牌來區分客戶群體:

我得先說明一點,其實,完全可以不用品牌來區分客戶群體。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中國完全不需要用品牌來區分客戶群體?那就是,完全沒有了亂七八糟連中國移動的客服有時候都搞不清楚的各種套餐的前提下!可以試想一下,話費足夠便宜,所有人都是用多少就是多少,不用去選套餐,不用擔心套餐有沒有用超了,或者套餐有沒有用完。這種情況下,中高端客戶可能就不爽了,我靠,去服務廳或者打熱線,老子每月花費六七百,不能和那些每月三四十話費的一起排隊吧,總得顯示一下高端的客戶的優越性吧?那好,就按消費額度來區分,比如,每月消費額度200塊錢以下的,老老實實排隊,每月消費額度200塊錢以上的,走VIP通道或者VIP熱線。

問題是,貌似未來三四年內,運營商不可能取消各種套餐。所以,上面的假設不成立。也就是說,還是得用品牌來區分各個用戶群體。

然後,就回到了題主的問題的核心,用品牌來區分客戶的價值何在?

首先,客戶需要歸屬感。

動感地帶針對的是15-25歲,也就是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生以及剛剛參加工作的人群。等到這群人參加工作幾年後,有些混得不錯,收入高了,可能就把動感地帶轉為全球通了,或者覺得動感地帶不合適了,轉為神州行了。可能有人會問,他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該轉為全球通或者神州行?所以,這需要移動去引導他們。怎麼引導?靠宣傳,靠廣告唄。

其次,有了這個歸屬感,有什麼用啊?

對於中國移動,或者其他兩家運營商,這兩年的最大的心痛是,自己逐漸淪為流量的管道,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並沒有撈著什麼好處。對於他們而言,最大的資源就是手機號碼的持有者。假如,中國移動有這麼兩個圈子,一個全球通的圈子,一個是動感地帶的圈子(或者說,動感地帶是在為全球通培養潛在用戶),好好發覺圈子的潛在價值。再想想,所謂的圈子,不就是今天所流行的social嗎?我一直認為,中國移動放棄139這個域名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中國移動,讓139.com回歸吧! - 有甚麽說甚麽 - 知乎專欄)至於神州行,動感地帶和全球通兩個客戶群之外的都交給神州行去吧。反正,剩下的這一部分客戶不要求什麼歸屬感。

3.再說說And和這個品牌吧。

不知道你們怎麼看,我覺得中國移動這個品牌我2013年見過的所以大公司新出LOGO中最差勁的,沒有之一。不但Logo難看,而且「和」也演繹的非常勉強。

問題是,接下來,全球通、神州行和動感地帶慢慢會消失,還是會成為「和」(我靠,必須得給「和」這個字加引號,不然真的沒法讀整句話了)這個品牌的子品牌?

之所以中國移動會弄出「和」這個全新的品牌,我個人的猜測是,中國移動以後可能會有兩個大方向,一個大方向是企業業務,一個方向是個人業務,而這兩個業務都需要有自己的品牌,以便區分識別。從這一點上來看,弄子品牌出來沒有任何問題。但「和」確實太噁心人了。

我是門外漢,之所以回答,皆因興趣所在。有不當之處,盡情拍磚。


我覺得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全球通和神州行兩個品牌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理由如下:

不是每個人都對移動通信業務了如指掌,他們也許需要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導向,比如經常出國旅行出差的老闆,比如更習慣用打電話來保持聯繫的父母。這時候通過使用習慣來第一步區分用戶是比通過冷冰冰的套餐數據來第一步區分用戶更有效的方式。我也許可以告訴你我每個月電話打得少但簡訊發的多,但是我卻很難精確地告訴你我到底每個月真正需要多少電話分鐘和簡訊條數。

我認為國內的移動運營商應該會有以下幾種趨勢:

1.不再區分數據類型(4G、3G、EDGE...)

2.服務向兩個兩極化發展:國內(神州行)和國際(全球通);個人私用(神州行)和集團商用(全球通)。

3.會出現更多的無限量套餐選項。

4.會像北美一樣主打「家庭計劃」或是「共享計劃」來降低使用成本同時套牢用戶。


這三個品牌是2g時代的品牌,移動的3g品牌是G3,把3g反過來,起到了混淆視聽的作用。移動的4g品牌是:和。如老小聶分析的,品牌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網路,服務,渠道,資費,終端,五個要素缺一不可。移動的這三個品牌的劃分,是經典。這種模式也影響到了中國電信,天翼總品牌下也有樂享3g和天翼飛Young


市場細分和品牌戰略是一直有價值的。

這方面的教科書是寶潔。針對消費者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產品、以不同的品牌和營銷重點滿足這種需求:

去屑 --&> 海飛絲,養護
--&> 潘婷,專業
--&> 沙宣。

同樣的有中國移動

資費便宜
--&> 神州行,年輕活力
--&> 動感地帶,商務人士
--&> 全球通。

還有小米

高端智能手機
--&> 小米,中低端手機
--&> 紅米。

還有凌致集團

VERO MODA:面向25-35歲女性的職業休閑裝;

ONLY:15歲至35歲之間的都市女性;

JACK JONES:18歲到30歲之間的喜歡穿著隨意、流行的男士;

SELECTED:為年齡20到45歲之間的時尚男士設計的商務休閑系列男裝。

還有騰訊

PC端通訊軟體
--&> QQ,移動端通訊軟體
--&> 微信(從市場細分和產品設計來說,手機QQ是個失敗的產品)。

如果要區分使用問答的用戶,設想了一下:

(PC端)娛樂問答
--&>
? (類糗百)

(PC端)知識問答
--&> 知乎

(PC端)日常生活問答
--&> 百度知道

(移動端)娛樂問答
--&> ?

(移動端)知識問答
--&> ?

(移動端)日常生活問答
--&> ?(類Jelly).

我要告訴你:那些不為顧客著想,不關注顧客利益的公司,早晚會垮台的。——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


個人感覺,區別正在縮小。因為互聯網的介入,很多人已經不會給自己歸類了,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套餐。不像原來,商旅人士用全球通因為話費便宜,學生用動感因為簡訊數量多。現在就是,我打電話多,我就選電話多的套餐。我上網多,就選流量大的套餐。根本不會關注到底屬於哪個陣營的了,更多的人不願意換,可能因為要保留號碼吧(能攜號轉嗎?)。


以廣東為例,現已開始將原有三大品牌客戶向4G客戶轉移,無論你是否有4g終端,是否可以使用4g網路,因為同等檔次的套餐相比,4g贈送的流量(分4g流量)更多,所以我以為和品牌算是"品牌融合"的第一步


隨著時間流逝,網路會越來越寬廣,網速會越來越快,所以網路就不再有意義,服務才重要。管道,是很難包裝的。


細數自己用的手機號碼,第一個是初中時外地代理店小姐推薦我媽媽幫我辦理的動感地帶 ,當時聽信了小姐的忽悠,說什麼年輕人簡訊多,上網多,(尼瑪,當時我的手機還不能上網啊!)第二個是回老家之後換的神州行(之前的一個號碼漫遊功能一年只有間隔的幾個月有,無奈只有換號,當時店子里只有神州行一種號碼),第三個是高中時聯通的QQ卡(聽信別人的聯通送的優惠,價格便宜,還送草雞扣扣超級QQ),第四個上大學了又回到動感地帶了(又要去外地了,被當時高考生憑準考證送花費誘惑去的。。。)。第五個是到了大學的電信校園卡(草泥馬。高三放假買的新手機新號碼沒用到兩個月,到了學校之後由於寢室上網要辦理電信手機號,無奈又把號碼換了,這次關鍵是還得換手機,電信的太無恥了,居然不能與C網共同,不過用了三年了電信的資費是真心的便宜啊,每個月給我省了不少錢,哈哈哈哈233333333333)


因為家裡有一些業務是給移動公司建設基礎設施,所以基本也知道一些,介意這幾年移動公司基站建設屬於3G還沒弄好就家裡倉庫堆了一大堆4G材料了,所以可以看出,網路流量對移動的衝擊還是很大的,給大家普及一下,移動是可以攜號轉移的,我初中用的神州行,高中動感地帶,大學就全球通了,都是一個號碼,然後現在基本3G 4G都算是全球通了,我覺得以後的方向也應該是這樣


那麼貴的套餐費用卻不給足夠的流量,在這移動互聯網時代你不死誰死


越來越沒價值!

因為有和了!


最關鍵的還是定位問題,針對不同能力的消費者,推廣不同的套餐。


移動再繼續區分客戶而不改變,資費也不統一,半年時間內我會告別已經用了五年的手機號了,身邊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人轉投電信聯通了。

我說說我的手機號吧,09年上大學,通知書里夾著一個動感地帶的音樂卡,裡面50塊,免費的誰不會用啊,然後到了大學發現大家全都是用著這50塊的免費手機號,真心用聯通電信是異類了,就這樣移動統一了高校,那時挺實惠,3G也沒那麼火,辦了短號後,在學校用著不覺得怎樣,大家都在用,圈子就限於學校內,也挺省事。

也造就了一個問題,在學校話費用的少,寒暑假期間話費用的比一年加起來都多,有時跟女朋友煲個電話,兩頭(主叫、被叫)都是長途+漫遊,我就呵呵了。。。全球通才不分地區,全國被叫免費,資費統一,有次回家,坐出租去機場,手機掉出租上了,然後補卡,說,全球通才可以異地補卡哦。。。呵呵。。。

感覺真特么全球通才是移動親生的啊,用動感地帶就特么學生狗,神州行就特么農民工(調侃而言,非歧視無惡意。。勿噴。。)

1年後身邊90%的音樂卡套餐用戶轉了網聊卡套餐,19元網聊卡一個月100M,29元200M;

到了大四,60%轉了;

畢業後,繼續使用這個手機號的,只有寥寥幾人,不幸我是其中之一。

一畢業,話費是蹭蹭地往上跑,經常跑來跑去,分你妹的異地啊!目前保留著這個號也僅只是因為綁定了許多賬號,像QQ啊,支付寶啊啥的,嫌更改綁定麻煩沒換。最多半年,我也要轉投其他運營商了,移動呵呵。。。

話說回來,移動是前幾個月不久才可以將2G網聊卡升級為3G網聊卡的,一樣綁定地區。。。呵呵。。4G出來了,終於有機會用上移動3G了,然後隨後發現我的手機只支持聯通3G,不支持移動3G。。。。

這是我個人的感受和想法,沒有惡意攻擊的意思。

還有前面說我手機掉了補卡,然後異地不能補,在家期間就弄個聯通卡用,服務真尼瑪差,開通個流量老子發了N條簡訊都弄不了,打了幾次電話給客服,客服說你發送啥啥啥,發送你妹啊,就是發送了N次都沒辦下來才打電話的,然後去鄉下拜年聯通沒信號。

已經準備換號了,目前投入哪家還沒確定,聯通電信具體資費也不是很了解,求各位介紹推薦。


類似於銀行搞普通客戶、白金、鑽石、私人銀行。

參考各品牌資費,

全球通長途、漫遊資費較低,全國接聽免費,但保底消費高,一般最低為80元。

動感地帶流量、簡訊套餐多,也綁定一定數量的親情號。

神州行,本地資費低,但上面兩者的優點就沒有了。

因此,全球通主要針對通話量多的高端用戶,動感地帶針對年輕人,神州行針對把手機當一般通訊工具的人。


用微觀經濟學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價格歧視 http://baike.baidu.com/view/354972.htm


品牌都是扯淡,用戶最關心的就兩點,信號和資費。未來套餐發展趨勢絕逼是全自助是。

頂自己!


品牌分化產品定位這事,無論2G4G都有巨大的意義


推薦閱讀:

TAG:中國移動 | 中國聯通 | 動感地帶 | 全球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