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有類似 Snapchat 模式的產品火起來?


國情不一樣,三觀也不一樣。

國人樂於分享的原因有一部分來源於炫耀與展示,而snapchat的模式無法給用戶帶來虛榮心的滿足。只是將一些你的私人照片發給你的密友觀賞,自認為中國用戶水土不服。人們總希望在別人面前展示好的一面。也許等什麼時候大家不那麼要面子並且都具有娛樂精神了,snapchat在中國就能火了。

另一方面來源於中國的互聯網監管,模糊的管理界限讓你不知道哪天就從合法變成了不合法了。snapchat最早火起來是因為一些***的圖片,出於人的本性,這是一個吸引用戶的點,但是在中國這個顯然無法成為一個產品的賣點。現在你要單單依靠用戶娛樂大眾的心態來維持,並且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私生活share出來的情況下,它很難火起來。

have a read :做國內的Snapchat,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咔嚓怎麼破水土不服


玩法的趣味性、模式的可行性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國內的類似產品都對目標用戶定位模糊不清,瞄準一個有需求的用戶群打下去,一定會火。就像王興當年做校內一開始一直針對泛泛的目標群,不溫不火,但是sns模式是沒問題的,後來專心轉向大學生群體,造就了國內最大的sns社區。

snapchat這種需要基於一定的熟人關係鏈來玩才有意思的產品,在扎堆的大學生中是最容易引爆的,女神挑逗男同學、同學之間大尺度惡搞,這些玩法只有在熟人之間才會變的有意思,兩個純粹的陌生人就算髮裸照,也少了那麼一絲的趣味性。而推動一個產品可持續發展的,娛樂因素佔了很大部分,能讓用戶享受其中,愛不釋手、不可自拔,那麼這個產品是必然會成功的。

所以國內類似snapchat的產品一定會火,只是他們還沒有找到對的用戶群。


一、snap懸案

盼星星盼月亮,snapchat終於即將上市了。

日活用戶超過1.5億,16年營收4.04億美金,目標融資額30億美金,估值可能在200-250億美金,美國科技產業3年來最大IPO終於上演了。一個基於手機和眼鏡的照相機公司,一個完全屬於年輕人的聊天工具,一個90後95後的社交網路……與低調簡約的扎克伯格完全調性不同,飛揚跋扈的高富帥斯皮格爾,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小巔峰。

在大洋彼岸,習慣了c2c(copy to china)的中國創業者發問了:能不能做一個中國版的snapchat,一個專屬於中國90後、95後、00後的社交產品?

要知道,這個問題絕不是在snap上市的今天應景而生,事實上它已經存在了4年以上,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就已經有創業者在朝著這個方向發(當)力(炮)探(灰)索了。

支持者們堅信:snachat的崛起是因為facebook太老了,年輕人需要更酷的社交產品,同時他們也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老師使用同一張社交網路,人家要不端不裝、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嘛!而這些條件在中國完全成立,微信已經太老了,「克制」的60後張小龍總是想著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最大公約數,這就不可能充分考慮年輕人特點,你看微信界面已經土掉渣了。

他們堅信社交網路就像衣服換季一樣,會有最新的流行款,你看校內網、開心網、微博不是差一點兒就乾死了騰訊,成了社交網路的潮流嗎?按照這個道理,別看微信今天如日中天,搞不好哪天就會被不知從何而來的黑天鵝給逆襲了。

他們堅信,這樣的產品一旦做起來,互聯網的巨頭們根本別想跟進,因為只有90後才懂90後,年輕人的世界、大人們根本別想看懂,不是馬化騰都謙虛地說「你什麼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嗎?

在這種理論的作用下,幾年以內幾乎所有和年輕人沾邊的公司都開始這種嘗試:

1、第一批,是blink、now!等為代表的初創公司產品,在全面複製snapchat特性的同時,也開始了「本地化」。一時間該領域大熱,紅杉、真格、創新工場等投資大咖紛紛重金入局,騰訊你的好日子要到頭咯。

2、第二批,是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功的公司,開始年輕人社交的嘗試。臉萌曾經坐收移動互聯網第一波紅利,現在他推出了激萌的facou;in在圖片領域取得成功,開始做香蕉聊天;陌陌拿下陌生社交第一把交椅後,做了流星;echo的3d聲音大熱,他們做了lucky;美圖上市的前夜,他們推出了長期調研、精心設計的閃聊。

3、第三批,是同樣在做年輕人社交的,只是基本沒有採用snapchat的玩法。same推出了界面清新、孤獨特別的same,立志成為年輕人的一座城池;派派是聊天室模式,加上各種怪趣玩法;抱抱接連轉向,最後投入了直播的懷抱;在最右app上,忠實的鐵粉們為了維護社區的純凈,居然自發故意去蘋果商城打1星,好讓別人不進來。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儘管玩家已經如此之多、花樣已經如此之多、資金已經如此之多,模範者們卻遠遠沒有能夠達到snapchat成就的高度。騰訊手q和微信組成的雙保險,依然牢牢鎖住中國社交的江山,在大多數時間和大多數年輕人那裡,社交依然在企鵝的世界「體內循環」。

賣萌、逗逼、斗圖、彈幕、二次元……為了迎合年輕人,創業者們已經什麼奇招怪招都盡出了,換來的卻只能是一段時間內嘗鮮者們的「火一把」,然而這種一時火熱並不能動搖企鵝城牆的分毫。5年過去了,中國依然沒有出現自己的snachat,斯皮格爾的故事完全沒能夠本土化。

多少公司前赴後繼,snap疑難成了一個懸案。

二、您說的都對,除了

微信太老了,界面太土了,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社交網路,可以遠離父母師長的眼睛、不端不裝做自己……嗯,您說的都對,這些點我全部承認,除了一點。

騰訊不止有微信啊,別忘了還有一個企鵝頭像的社交產品叫手機qq,一個用戶規模和活躍量與微信旗鼓相當的手機qq——是的,中國的年輕人都在那裡,從某種意義上說手q的一個身份就是中國版snapchat。

創業者們最大的問題是恰恰弄錯了對手,眼睛只盯著如日中天的微信,而忘記了近在眼前、卻最容易被忽略的手q。你去訪問中學生用戶的時候,手機一響、他低下頭的時候,桌面上那五顏六色的可不是微信哦,而是手q。

這個答案看起來太過簡單。可是又有創業者說了:手q多low啊,功能那麼多重死了,基本就是東抄一塊西抄一塊湊起來的大山寨,空間一打開都是非主流……

面對手q,他們依然是自信的:我的交互設計更有逼格啊,我的交互習慣(斗圖、塗鴉等)更符合年輕人特點呀,我的功能點子更有創意呀(人臉識別貼圖、閱後即焚、打卡、寵物等)……

行,還是那句話:您說的都對,手q有各種low,而你的產品從界面到交互到功能都更符合年輕人特點,但就除了一點:

和微信一樣,手q掌握了關係鏈呀!

三、最強大的護城河

對於社交產品而言,握有關係鏈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護城河,沒有之一。

什麼叫握有關係鏈?其實就是你的所有好友和日常關係都在那個平台上,你也習慣了用那個平台「運營」你的關係鏈。這有兩層含義:一來要有關係數據,二來要有使用習慣,缺一不可。

這就好像我們的手機通信錄一樣承載了大部分的關係鏈數據,但是我們運營維護自己的關係鏈,已經不會用手機通信錄(來電話和簡訊)了;也許支付寶已經竭盡所能獲取了我們的關係鏈,但是除了換福卡,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會在那上面運營維護自己的關係鏈。

手q是如何握有關係鏈的?新生到校的時候,老師說我們建一個班級qq群吧,有什麼事在那裡溝通。於是順理成章同學們都加了群,後來互相都加了qq,再後來各種社交行為基本就是在手q的消息和空間里了。

一旦青少年的關係鏈被拿下,則無論對手做什麼,都已經很難再撼動。因為這時社交產品的比拼,已經不再是誰好誰壞、誰有特性的問題——不論挑戰者有怎樣的優勢特性,他都要對抗主流社交產品已經掌控的整個關係鏈。

也就是說,當一個用戶想要用你的新產品替代手q(或微信)時,他的成本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會和我所有的朋友熟人失去聯繫,直到他們全部都用了和我一樣的新產品、並且在上面和我建立了聯繫……為此,我將不得不扮演銷售員的角色,不厭其煩地向他們推介這個新品。

對於一個用戶來說,你的特色功能,你的逼格界面,你的優化設計……這些都是吸引人的,但是一旦他需要付出「暫時失去關係鏈」的轉移成本,這些優點都變得無力。

按照鄧巴數原理,一個人穩定的日常社交網路大約是150人,也就是說,你得讓這個人至少動員50到100人使用新品,否則一定會陷入四面無人的孤獨。更何況很多人的通信錄,遠遠不止150人。這是怎樣的成本?簡直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於是,再多的優越特性,在必須付出「轉移關係鏈」的沉重成本面前,都像是蓬勃生機的新生兒,撞上了嘆息的牆壁。你不是不夠拼,只是輸給了「天意」。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faceu做的再努力,小盆友們也只是把它當作「激萌短視頻」製作工具,這些視頻做出來還是要發到qq或微信朋友圈裡社交的,而要他們在faceu上一直社交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更悲哀的是,手q總能反應過來,你的激萌表情、美顏濾鏡、閱後即焚……企鵝家都可以抄啊,哦不,我是微創新!

悲劇一次次上演,新產品新特性總能在一段時間內引發轟動、吸引一波流量,卻始終無法動搖騰訊的關係鏈護城河。而企鵝總能反應過來,稍加跟進,則所有的「用戶時間」又可以一步步吸回去,吃了骨頭都不給你留渣。

也許,當你做用戶調研的時候,告訴小盆友你的產品可以這樣那樣的好玩,可以滿足這樣那樣的需求,他們一定會表示樂於嘗試使用。但是千萬別高興得太早,如果加一個問題:「那麼,你願不願意從此就不用qq了呢?」

他們幾乎一定會面露難色:「那得看……我的朋友是不是也都在上面了。」

也許你要說,我並不是要替代qq啊,我只是讓年輕人多一種選擇、兩者並行不悖啊。然而我們知道,人的大腦是一團懶肉,就算一段時間內浮躁的小朋友可以兩個產品交替並用,但假以時日,他們還是會傾向於選擇最方便社交的工具。什麼是最方便?關係鏈在哪裡,哪裡就最方便!

說到這裡也許大家心都涼了,那麼為何snapchat可以成功呢?

四、窗口只出現一次

我們分析snap成功的因素,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閱後即焚的反社交壓力、富二代對時尚的敏感,符合95後心理的絕妙設計,令人上癮的高效玩法機制,早期的小情色(黃圖炫耀工具)……

但是在我看來,這款准im的社交產品之所以成功,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起飛的那一刻,社交領域的老大facebook在移動端反應太慢,甚至沒有一開始就意識到im是比newsfeed更加剛性的存在。這給了斯皮格爾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窗口。

當然,同期還出現了kik、whatsapp這樣的對手,臉書也曾推出一些不倫不類的模仿品,但是這些給snapchat的威脅,遠遠不如「facebook一開始就反應過來,傾注全力打移動端、搶im」來得可怕。值得慶幸,這樣的假設並沒有發生,斯皮格爾在老虎醒轉過來以前已經拿下了年輕人的關係鏈、培養了他們用snap來日常溝通的習慣。

然而這樣的時間窗口在中國幾乎不存在,雷軍的米聊或許曾經有機會,但是勝利的天平很快倒向了張小龍一邊。而對於snapchat的模仿者來說,哪裡有反應太慢的facebook,從一開始他們就面對騰訊的微信qq雙保險。

他們一開始面對的格局就是,qq已經拿下了年輕人關係鏈,qq已經培養了大家使用習慣,qq比你有更豐富的社交經驗,qq比你反應更快,qq比你更能「微創新」(抄)……

另一邊,即便是微信,除了設計上走了「全體人民的公約數」,其他一樣可以變通實現:你閱後即焚,我消息撤回;你故事消失,我隱藏半年以上朋友圈;你照片塗鴉,我圖片編輯;你隔離父母老師,我直接朋友圈分組。

所以我們分析snapchat,不能只分析山河大事業已確定之後、產品最終的特性和形態,而必須分析它崛起的時機。如果沒有facebook留出這個空前的時間窗口,很可能它在閱後即焚的第一代就戛然止步,至今只能是傳黃圖的小眾工具。

這樣說來,關係鏈護城河真的沒法突破嗎?

五、也有例外和契機

這世間沒有完美的存在,騰訊的關係鏈長城也是一樣。長期以來,我們在qq和微信上建立關係鏈,主要通過三個手段:

1、詢問獲取對方的id。你的qq號多少啊?能不能加一下微信(二維碼)啊?

2、群。先建立個班級群,然後就可以加班花啦。

3、地理位置。還記得最初qq上的網戀嗎,同城、女、16-25歲,篩!還記得微信附近的人嗎?

這樣的手段必然會有它的軟肋和漏洞,有時候你不方便問到對方的id,有時候你想和對方聯繫卻不想互加id。於是三個機會出現了。

1、王興的校內網一開始有機會,因為他提供了一個建立關係鏈的新方式,不是去問人qq號,而是直接基於學校院系去查找,這就形成了一個純粹同學的新關係鏈。他打的是「羞於問對方id以建立關係鏈」這個痛點。「不方便問校花的qq,但是我可以從校內網搜到她、加好友啊!」

2、接著是新浪微博,一樣是直接檢索建立關係,只不過是和公眾人物(機構)的單向關注關係。明星大腕肯定不會給你他的個人id,那該怎麼建立連接呢?「在微博上關注就好了,還可以評論私信哦!」這又是擊中了痛點,建立了圍繞公共人物和時事熱點的關係鏈。

3、接著是陌生社交app。陌陌基於位置和興趣群組建立關係鏈,貼吧豆瓣們基於興趣建立關係鏈。

我們總結以上三個機會,他們建立關係鏈的方法(搜索、興趣、位置)多少都鑽了騰訊的空檔,要麼你不方便通過對方的id來建立關係鏈,要麼你並不想把這麼多人放進自己的常用關係鏈(微信qq通信錄)。

這三個機會有沒有可能最終突破騰訊的護城河呢?他們首先得解決一個問題,他們全部是通常意義上的「弱關係」。

六、弱關係與強關係

微信qq拿下的,是每個人的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同事(工作夥伴)關係,這三者的主幹基本都是強關係。也就是說,當你加對方微信號的那一刻起,你心裡多少已經認為,你和他可以建立一種穩定的聯繫,即便一開始未必聯繫頻繁,他也應該躺在你的通信錄里,以備未來之需。

強弱關係對比,有六組區別:

1、強關係網路搶佔的用戶時間更穩定剛性,弱關係網路搶佔的時間要看狀態。

沒辦法,咱們是一個熟人社會,你每天都會有穩定的時間用在微信上聯絡同事親友。

陌生人呢,也許你今天忽然興緻來了,要去某個興趣社區好好聊聊,或者情緒鬱悶想找一個陌生人傾吐心聲,或者熱點來了去微博圍觀,但是很難想像這種狀態一直高頻持續、每天發生。

2、強關係網路不需要對用戶身份嚴格控制,弱關係網路需要。

你加的微信好友,多半是你認識的,至於上當受騙也多半是你交友不慎、遇人不淑,關騰訊什麼事呢?

但是陌生社交網路必須對用戶身份嚴格把關,這就像校內網一開始對學生身份嚴加審核,所以你怎麼加、加到的都是正兒八經的學生。可是後來陳一舟放開了,於是人人網上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了,你通過人人的搜索未必搜的到班花,卻能搜到一群網紅臉的野花,這還怎麼玩下去?

3、強關係網路不需要過多的內容運營,弱關係網路需要。

在朋友圈裡,我們並不care每條動態的內容質量,而更在意這條動態是誰發的。只要是你在意的那個人,發的再low也是可以點贊的——當然微信並不是不在意內容,他利用訂閱號自媒體的生態,充實了朋友圈的內容質量,然而這個內容體系依然是不需要中心化運營的,微信只需制定規則和邊界。

但是一個弱關係網路要想保持吸引力,對連接人們的內容(pugc)是高度依賴的。我們不是好友,沒有穩定聯繫,但我常常來看你,是因為你發的東西有價值,當然也可能是基於你的名人身份價值。因此弱關係網路往往是部落化的,需要一個個製造內容的kol小中心、粉絲環繞周圍消費內容。

4、弱關係網路需要保持社區的氛圍和調性,強關係網路沒這個必要。

微信並不需要對朋友圈的氛圍和調性進行運營,因為基於好友關係的內容分發,導致每個人眼中的朋友圈都完全不同,氛圍調性也就完全不同。學生有學生的朋友圈,企業家有企業家的朋友圈,中老年有中老年的朋友圈,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朋友圈。

但是放到弱關係網路中,就不是那樣了,人們往往共同處於同一個「開放廣場」中,那麼這個開放廣場的社區氛圍就異常關鍵,像豆瓣same這些,稍微有一點點變味,都可能導致用戶雪崩式的離開。

5、用戶對弱關係網路有明顯的功能預期,對強關係網路則要求較低。

明明是弱關係,為何天天光顧呢,得有一個明確理由。用戶上了微博,就是要看到明星和公共事件的最新動態,如果不能滿足、他們還不如去看今日頭條;用戶上了豆瓣和貼吧,就是要看到感興趣的優質內容,如果找不到、立刻就去了知乎;用戶上陌陌探探就是希望獲得與高質量異性溝通(約)的機會和體驗,如果幾次滿足不了,還不如去直播平台看網紅。有預期就會有滿意和失望,而要一直讓大多數用戶保持滿意,這個運營壓力可不低。

但是用戶用微信、qq,只要其方便安全好用就行,至於具體和誰聊、聊什麼,看自己的需要就是了。

6、弱關係網路變化分流,強關係網路穩步增長。

伴隨著時間推進,弱關係網路一定會發生分流,一部分弱關係會逐步變成強關係(互相加了微信號,不在你這玩了),一部分徹底淡化(從此見面不相識),只有一部分能持續交互、共同維護社區運作。

強關係網路則是穩定的,你會有選擇地拉黑一部分人,並循序漸進加進更多需要的人。

從以上六點看過來,我們發現騰訊的便宜佔大了,強關係網路搶佔時間最穩定,不需要運營用戶身份、內容質量、社區氛圍、用戶預期,還會穩步增長。而弱關係網路,從一開始便要千方百計、投入巨大成本來保證:

我的用戶素質是不錯的,我的內容質量是高的,我的社區氛圍是穩定純粹的,你的預期幾乎每次都能得到滿足。

然而現實往往事與願違:

從微博上殭屍粉水軍橫飛,到陌陌探探上美女紛紛成了微商酒托特殊職業工作者,我們看到,一旦用戶爆髮式增長,用戶質量就會魚龍混雜、身份真假難辨。

從微博信息流逐步水化、二十條動態沒有一條感興趣,到以專業見長的知乎也開始出現段子手抖機靈編故事,我們看到,一旦pugc爆髮式增長,社區內容的平均質量就很快拉低,內容運營的壓力越來越大,劣幣驅逐良幣、信息過載、蒸發冷卻效應時常發生。

same推出了一個你發自拍我來畫的功能,沒想到轉眼間火了,更沒想到一時間整個社區到處都是自拍,原有的社區調性蕩然無存。而在最右、icity上,小朋友們紛紛表示不希望太多人進來,會破壞社區氛圍。這也說明,一個社區的調性氛圍常常在相對小眾、用戶較少時容易維持,一旦海量用戶湧入就很難不亂,可哪有產品願意讓自己一直人少一直小眾呢?

沒有巨大的關係和內容運營成本,業已掌控的關係鏈和習慣,使微信qq面對所有同類都具備碾壓式的效率優勢。上面幾個案例出問題了,要麼是關係鏈沒用了(人人網關係鏈伴隨畢業漸漸淡化),要麼是關係管理出問題假用戶太多(比如微博探探一度出現的),要麼是內容水化信息過載了,要麼是用戶越多反而越難以滿足了(陌陌越往後越約不到)。

而這些,就是開放廣場幾乎必然要面對的宿命。你要海量用戶的湧入,就要接受自己可能hold不住的事實,如果你hold不住,就難免用戶互相傷害、最終「規模不經濟」體驗嚴重下滑。

七、snap的啟示

讀罷snap公司的招股書,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斯皮格爾並沒有把筆墨更多地放在「年輕人社交」上,而是淡然地說,我們是一家照相機公司,聊天只是我們推出的第一個服務。

聯想到snap最近以來的一系列動作,從公司改名到推出眼鏡到修改宣傳定位,似乎這家公司正在有意無意地淡化社交概念,而Spectacles眼鏡無疑是近來最大的閃光點。儘管這個眼鏡目前只是設計酷炫、病毒飢餓營銷到位、無縫連接snapchat,加上圓形魚眼鏡頭,但是誰都不知道他的未來是什麼?

也許是vrar眼鏡呢?也許是小朋友在使用手機前就早早戴上的時髦玩具呢?

這就讓我們想到,之所以90後貼吧、微博、qq用的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並不是從生下來就開始使用手機,在獲得人生第一台手機之前的更長一段時間裡,他們用的是pc,而這三個產品都是pc上的常用網站或軟體。在pc上培養了習慣之後,以後app的使用都是順理成章。

那麼這裡或許有另一種思路,如果一款產品可以在年輕人使用手機前就捕獲他們的社交習慣(就像某個牌子的手錶那樣),或許後頭他也可以有某種機會。

再開一下腦洞,一款產品如果能成為比肩微信的產品,恐怕會建立在這五個可能下:

1、擁有「效率高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關係鏈建立能力,比如基於某種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身份信息庫。如果關係轉移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你剛剛用上這個新產品,你的好友熟人關係也就都在上面了,那微信的護城河也就不稀奇了。

2、人們不玩智能手機了,而新終端上騰訊不幸失靈了,恰好沒有搶到一張站票。

3、微信依存的傳統中心化網路被淘汰了,人類進入了「信息極度對稱」的區塊鏈網路時代。

4、微信出故障了,並且一直當機。

5、未來中國人的關係發生某種裂變,熟人不再重要,圍繞興趣的小部落ngo成為主流。

可惜的是,以上的可能都不是當下就會立刻出現的。人的大腦是一團懶肉,也許短期會好新鮮,但長期來看總是會把時間投入到更方便的地方,這給了掌握了終極社交便利(關係鏈)的微信qq黑洞般的魔力,其他的社交產品都成了他的過濾器;人又是如此懼怕孤獨,無法承擔關係鏈轉移的困難和成本,這使騰訊不用太努力就可以守住他的長城。更何況,他還是一直都在努力呢?

我們依然對未來可能的機會抱有期望,但我們也必須尊重事實和人性。

作者張俊,上海帥醒創始人,開發創意實用小程序,運營sns lab社群,事件營銷研究者,微信號:biohazard2015,歡迎勾兌,吵架不回。

snapchat即將上市了。

然而我堅持認為,這款准im的社交產品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臉書在移動端反應太慢,甚至沒有一開始就意識到im是比newsfeed更加剛性的存在。這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窗口。

一旦青少年圈內的關係鏈被拿下,一旦通過snapchat運營這個關係鏈的習慣已經形成,則你無論做什麼,都已經很難再撼動。

因為這時候社交產品的比拼,不是誰好誰壞新特性的問題,而是不論對手和你相比有什麼優勢特性,他都要對抗你業已掌控的整個關係鏈。

對於一個用戶來說,你的特色功能,你的逼格界面,你的優化設計……一旦到了他需要付出暫時失去關係鏈並動員朋友們都使用新產品的轉移成本,這都是無力的。

所以,這或許也是國內的同行們已經感覺到了的。faceu做的再好,手q在前也是沒有半點突破的辦法,而手q最後也會做出faceu的功能。

支付寶就算抓走了微信所有的關係鏈,作用依然不大,用戶除了換福卡的時候,都不會在上面運營自己的關係鏈。

這也是國內社交產品的狀況,沒有反應太慢的臉書,而有一開始就具備關係鏈和im優勢的微信和qq,任你抄snap抄得再像,任你怎麼想研究95後去創新,最後都是覆水難收,甚至是幫騰訊家的pm探路。

但是這中間有沒有過意外呢?其實是有的。

校內網一開始有機會,因為他提供了一個建立運營im的新方式,不是去問人qq號,而是直接圍繞學校院系去查,這就形成了一個純粹的同學關係的新關係鏈。他打的是「羞於問對方id以建立關係鏈」這個痛點。

接著是微博,一樣是直接檢索建立關係,只不過是和公眾人物機構的單向關注關係,那些人肯定不會給你個人id的,該怎麼建立連接呢?所以這又是擊中了痛點。

接著是陌陌和論壇類,基於位置或興趣去建立。

但是後三種方式後來都難以動搖微信,反而成為微信的過濾器。這是因為:

1、微信拿下的是家庭工作關係,這是一個強關係,搶佔的時間和忠誠度不一樣。

2、這樣的關係不太需要內容運營,因為用戶不太關心朋友圈內容質量,更關心誰發的。

3、弱關係網路會發生分流,一部分變成強關係去了微信,一部分徹底淡化,只有一部分能持續交互。

4、這僅存的一部分其實是得益於內容的質量,這是需要強運營的。我們不是好友,沒有穩定聯繫,但我常常看你,是因為你發的東西有價值,當然也可能是基於你的名人身份價值。

5、所以弱關係網路往往是部落化的,需要一個個製造內容的小中心。他的大敵是關係的水化,只要進來的用戶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他就很快不行了,而這幾乎不可避免。

沒有巨大的關係和內容運營成本,業已掌控的關係鏈和習慣,使微信面對所有同類都具備碾壓式的效率優勢。而訂閱號體系則彌補了一開始朋友圈動態內容質量相對不高的問題。

而你看上面幾個案例出問題了,要麼是關係鏈沒用了,要麼是關係管理出問題假用戶太多,要麼是內容水化信息過載了。

這就是開放廣場幾乎必然要面對的哀傷。

所以未來會是怎樣的呢?一款產品如果能成為比肩微信的產品,這至少建立在四個可能下:

1、效率高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關係鏈建立成本,比如基於某種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身份信息庫。關係轉移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2、人們不玩智能手機了。

3、微信一直當機。

4、未來中國人的關係發生某種裂變,熟人不再重要,圍繞興趣的小部落ngo成為主流。

以上的可能,都不是當下就會出現的。至於snap,當下一個非常可被看好的就是他的眼鏡方向,誰都不知道這個富二代後頭想拿這東西玩什麼。

我們分析snap的成功因素,可以分析出很多,富二代對時尚的敏感,產品對95後心理的把握,年輕人不喜歡和父母同一個網路,早期的小情色。

但你看,微信除了設計上沒法緊追,其他都已經可以通過撤回、隱藏半年以上朋友圈、分組、圖片編輯來解決。

更何況,還有qq抓著年輕人不放呢。

作者辯手李慕陽 微信號 biohazard2015


想來想去,這並不是SnapChat產品模型的問題,也不是中國人不適合這個形式,而是業界的競爭環境不一樣。

在國內,年輕人有一個很好的、幾乎所有朋友都會用的、私密分享的通道叫做QQ,最近又有了個微信。

閱後即焚是個有趣的功能,可以幫助SnapChat啟動。但是我們的核心需求是私密的和我想要聯繫的人溝通。QQ已經非常非常好的滿足了溝通需求。

在美帝,最主要的Social Network是Facebook和Twitter,都不是以點對點為主的產品,是無法很好的滿足這一需求的,而他們用的IM似乎都很老氣。我倒是期待歐美會有新的IM崛起,目前看Whatsapp並不是很有趣呢。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在國內也不會有電腦廠商想做AirDrop這樣的功能,因為大家都用QQ傳文件,這個需求幾乎被滿足的挺好了,繼續挖掘的性價比太低。

========================

補充一下,我還是會認為,以方便的圖片分享為目標的IM,在國內仍然是有機會的,在手機上打字聊天太麻煩,微信和QQ的圖片分享不方便、不獨特。


本朝目前各種浮誇,只要是涉及「得瑟」的產品都火了,當年在微博得瑟,現在在朋友圈得瑟,包括QQ空間等等無一不是得瑟!你覺得拍美食是為了告訴你這個東西好吃嗎?只是告訴你,老子再吃好吃的!你們羨慕吧~~好吧,閱後即焚,我得瑟給誰看??無得瑟,不產品。閱後即焚,再見!


謝邀,這是個老問題了。時隔幾年,為什麼中國至今還沒有類似 Snapchat 模式的產品火起來?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先了解Snapchat為什麼在美國會火起來。在我看來,無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1.趨勢。 Snapchat上線於2011年,正好趕上了移動互聯網整體發展的紅利期。一方面,智能手機處於迅速普及的階段,讓很多社交產品有了野蠻生長的土壤;另一方面,隨著4G、LTE等技術在2011年的普及,以及數據流量價格逐漸降低,基於圖片的社交變得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也有了通過圖片進行社交的動力。所以除了Snapchat,Pinterest和Instagram也是在那一兩年里出現的。

2.用戶。 相比Facebook和Twitter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主流社交應用」,Snapchat針對的是年輕化的群體。事實上,我們在媒體的報道里看到的對Snapchat的定位,最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就是「95後」。舉個例子,在用戶年齡圈層方面,Snapchat的60%用戶年齡介於13-24歲之間,而Facebook的80%以上的用戶年齡是24歲以上。

事實上,Facebook也曾經是年輕人的陣地,但是隨著中年用戶不斷湧入,網站的整體格調也變得愈發「中年化」。而作為一家依靠廣告盈利的公司,Facebook顯然更歡迎這群擁有更強消費能力的用戶湧入,而這開始讓年輕人逃離Facebook,選擇Snapchat作為落腳點。

3.產品。 Snapchat最典型的產品設計就是招牌的「閱後即焚」。這個功能不僅有趣味性,而且恰恰迎合了青少年用戶群體對於隱私保護的強需求。此外,在界面的設計上將拍照作為主流,這種與Facebook、Whatsapp等主流APP的格格不入,也保持了產品的調性。如今,在國內的faceu等社交產品上我們也能看到這種界面的影子。

當然,除了上述三點,團隊實力、資本驅動等也都必不可少。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以上三點創造了Snapchat單日數億張圖片的神話。而在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後,再來對比國內的情況,我們就發現,Snapchat生長的土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與中國無緣。

首先,從趨勢上,國內的4G實現商用是在2013年底,比起美國要晚上了一年多時間。而更重要的是,在價格上,美國的流量價格(相對於人均收入水平)很親民,而同期國內的流量價格卻一直不低。在14年左右,國內的公共wifi還不太普及,哪怕只是3G上網,一個月1GB的流量套餐最低也要上百元。因此,國內的移動互聯網產品中,如UC瀏覽器、wifi萬能鑰匙之類「省流量」的產品在那兩年得到了迅速發展,而社交大多仍然以文字、語音為主,哪怕是圖片社交也是以IN、Nice等為代表的社區類產品,而非極其耗費流量的聊天。

其次,從用戶群體上,Snapchat所佔優的「95後」群體,在國內大多使用QQ與QQ空間。這裡吐槽一下,QQ和QQ空間APP的產品設計都只能勉強及格,但是在騰訊的強流量挾持下,用戶沒有太多選擇。同時,由於文化以及法律差異,Snapchat某些擦邊球的內容在國內也行不通。

最後說產品,其實國內類Snapchat的產品不是沒有,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阿里在2014年強推的「來往」。同樣主打閱後即焚,而且傾注了大量資源,來往的結果卻很是慘淡,如今已經改名「點點蟲」後無人問津。

說到底,其一是阿里沒有做社交的基因,其二是來往的產品和用戶人群並不吻合。「閱後即焚」這種針對年輕人的功能,阿里卻將其推給員工及其親朋好友這一相對中年化的群體,自然只能碰一鼻子灰。

除了來往,國內還出現過其它的類似產品,比如一度在圈內傳為笑談的00後創業「H3Y」,炒作意義大於實際;2014年推出的「咔嚓」,產品調性把握的也不對。這三者的共同問題在於,類Snapchat產品在當時還不具備土壤。而如今,95後群體逐漸成長成為新的「前主流」用戶群,移動網路在國家推動下實現了提速降費,二次元等新文化成為95後的共同標籤,比起三年前要好了很多。

最近也確實看到了市面上又出現了類Snapchat的產品,比如說前幾天看到了一個叫做「香蕉聊天」的APP,是圖片社交IN推出的新產品。同樣的「閱後即焚」,同樣針對95後,另外又加入了實景聊天、模糊點亮、標籤社區「扯」等功能。

整體來看,相比之前的來往,我對於這個產品還是比較看好的。雖然創業公司沒有阿里巴巴的資源,但是至少IN團隊在產品上的實力在圈內還算不錯。最關鍵的是,無論是用戶群體,還是整體趨勢,圖片聊天在國內的紅利期已經到來,雖然比美國晚上了幾年但是也算趕對時間了。

最後說一下個人的判斷,類Snapchat的產品在國內火起來應該只是時間問題,不管是誰,只要能同時把握好產品屬性和用戶調性,想成為中國的Snapchat不是沒有機會。


個人對這個還是很看好,認為國內一定會出現,只是形式可能不會是這個樣子。

snapchat,是對於使用社交網路的細分。出發點還是現在的功能(如寫信息)不好玩了,因此創造一個新的,寫了自動刪除。這個需求,國內外都在爆發,國內不管是短視頻、啪啪、魔漫、表情,都同樣的出發點,只是暫時沒有走到snapchat去。但這樣的需求潛伏很厲害。

比如上次我分享了下和蔡文勝的聊天,他說,人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浪費,一次丟棄過去所有的東東。這原因是因為過載,關係鏈過載、信息關在、無意義的東西過載,導致人們不願意花時間整理,直接丟棄了事。這樣的跡象在空間上、微博上,及現在的手機相片上、對待app的態度上,都是如此,拚命寫、轉、拍,積累了大量過去信息,同樣會造成歷史過載,怎麼辦?能有一鍵刪除嗎?不能?那我就不玩了,都不要了,走了,玩一個新的去。這個需求,在微博上經常有用戶提出。我想很快微信上也會有同樣的需求。

只是,人們不是真的徹底丟棄,他還是願意使用原來的賬號。這就為新的應用,新的玩法的推出留下了基礎。看看國內會有什麼新玩法吧,感覺也有一些團隊已經在醞釀了。


這個東西,剛出來的時候就跟大家討論過,結果收到的所有的反饋都是:這?有意思么??我為什麼要用這個呢?自己體驗了一個禮拜,也想不出需求,作罷。

最重要的點,應該是中國用戶對「閱後即焚」是沒有太多需求的。

首先,既然是好友了,為什麼我發了東西給你看,然後過一會它就需要刪掉?我是要有意隱瞞什麼嗎?這自然也讓人聯想到某些不和諧的內容方向。連中國互聯網產品界大佬級人物Pony Ma小馬哥都想不明白這個東西有哪裡有意思。。

其次,現在的照片分享用戶沒有太大的痛點,可能唯一的痛點還是流量。。一個圖片好費流量啊,現在你讓我用圖片來代替文字跟對方聊天?豈不是痛上再擰一把。等我拍好了找到有wifi的地方,分享的慾望也大跌,還不如精心處理好去朋友圈微博得瑟呢。而且閱後即焚對現有的分享和讀圖操作,是會增加一些操作步驟,也是煩點。

故而,有沒多大需求,用起來又更複雜還費流量,對於目前的主力互聯網用戶來說,何必呢。

而在美國,這個也是青少年玩的比較火,也許有來自減少父母窺私的緣由。中國的情況未知,也許之前嘗試做這方面突破的公司,都沒有想到好辦法去觸及到那部分用戶,故而沒有火?或者其實已然火了只不過我們這些所謂的老鳥沒有感知到罷了。

另外,還有一個不知道是否是可能的猜測,就是中國用戶對隱私普遍沒有那麼關注,這麼多年也沒見太多人對百度、騰訊、阿里收集到的個人隱私帶來太大的擔憂,而米國,不知道Google、Facebook等巨頭的隱私策略對用戶帶來的擔心,是否也從某個側面強化了Snapchat這種「刪掉」你的聊天記錄可能減少的隱私風險。

P.S. 這貨剛出來貌似就被G.F.W了。


外國人顯然比中國人更開放更忠於狂歡式的社交。而不管中國現在怎麼進步和開放,中國人的社交模式就是建立在理性和內斂的基礎上的,這是固化在思想中的。

snapchat在國外崛起原始初衷就是讓用戶毫無顧忌的分享瘋狂的生活而不用擔心照片被外泄,這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需求。當Snapchat模式被搬入中國之後,我看到類似的「咔嚓」「泡泡信」」秒拍「等主打的點還是一模一樣,完全沒有基於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重新定位。這顯然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就算是化妝品類快消等,要在中國市場做大都面臨著一個如何本土化的問題。更不要說在現在中國大陸微信、微博、instagram、啪啪等各種各樣的圖片式分享App已經將這塊領域分食的差不多了。

從移動端,微信逐漸取代微博現象,我們可以做這樣一種剖析,那就是不管社交狂歡曾經有多麼火熱,我們還是趨於點對點之間的基於熟悉的朋友間的社交和互動。對於Snapchat也是,如果這款App想要在中國闖開血路,需要的是重新尋找新的定位,將眼光放低些,放的更精準些,將目標設定在從小眾做起。J"d,Blue的成功無非也是將目光瞄準了Gay這部分群體,這部分群體小眾而不小。

不管怎麼樣,原樣照搬最終面臨的結局顯然就是無疾而終

這是泡泡網的描述,敢在無聊沒勁點嗎


我認為應該結合facebook和人人網來看:

之前facebook火起來後,青少年都喜歡在facebook上傳照片,一些能表現出他們很牛逼的照片來吸引同年齡層的目光,比如說喝酒、吸毒等。但是這樣卻被家長、校方、用人單位發現,從而造成不好的影響。而snapchat的出現則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會在老美那邊火起來

而人人網上,大學生雖然也喜歡發布照片,但和美國青少年比還是有一定不同的,中國的大學生比較注重隱私、不會發比較過激的東西,發布的照片多以炫富、炫恩愛等內容為主,並且在中國家長那一年齡層對社交網路認知程度沒有美國那麼強,中國的青少年不用擔心圖片被家長看到,因此類似於snapchat模式的應用火不起來就不足為怪了


因為中國的十幾歲小孩有QQ空間。


1.環境不好複製(天時)

Snapchat是典型的青少年更喜歡的更輕鬆的探索生命和娛樂的工具,青春期的人們對「性」的需求是極大的,一個安全可靠的討論、溝通,探索的這方面知識的渴望能被極大釋放;Snapchat能簡單的讓青少年遠離父母的監督、教誨和嘮叨;在中國,手機是很容易被家長,老師沒收的,青少年對這方面的探索主要依賴QQ等溝通方式。類似Snapchat的工具缺乏渠道觸到這些最主要人群的用戶,據說部分產品盯著高富帥、婚外情這種人群,很無語

2.玩法不好複製(地利)

Snapchat的模式很簡單,好友/陌生人的消息看過後永遠消失即「閱後即焚」,滿足以上條件需要3個要素:iOS設備,清晰攝像頭和高速網路。

看看這3個條件的中美差別:

iOS設備保證拍照的方便性,也能基本保證消息被閱後即焚,美國的iOS仍然佔有智能手機的半壁江山,在青少年中這樣的產品有生存土壤;在中國青少年的智能手機保守估計iOS在3成以下。

清晰攝像頭能夠保證照片的質量,不用照片美化等各種奇葩神器;安卓不必說了。

中國3G普及度尚可,但是資費比較貴,這種工具頻繁首發圖片,需要較高的流量,青少年每月的流量顯然不夠。

3.團隊不好複製(人和)

Snapchat在起步階段是典型的大投入,低產出的模式,團隊需要花足夠多的資金到高並發的伺服器中,還要維護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在沒有看清盈利模式之前,應該有愣頭青盯著這塊看似沒好的市場,錢燒的真的會比想像的快,也許有很多Copycats,但是估計在這個帖子發出去的時候可能已經很多團隊內鬥過,並且產品已經消失了。所以我們未曾耳聞。


1、文化:遠離sns(facebook的人群還是不同於人人之流的,畢竟我爸媽不在玩那個)

2、環境:手機、網路、流量、電話費、都是限制因素

3、中國人的sns不需要閱後即焚,有什麼就發什麼,7成的網民還是不在乎自我形象的

ps(中國有,咔嚓,早就被投資了)


只怕這個模式證明在中國是可行的之後,微信推出,"閱後即焚"功能


我們有轉發500次


Snapchat有幾個標籤:社交,聊天,照片和濾鏡。

讓我們看看國內符合這幾個標籤的應用——沒有,起碼主流的沒有。

社交+聊天:被鵝廠的微信和QQ壟斷。

照片+濾鏡:太多了,vsco、各種美顏app,大部分還是一個工具,用來美化照片,這些應用想做社交,得有多難。

再說說閱後即焚這個功能,能焚就代表無尺度無下限,大天朝幹嘛都監管,這功能也做不了。

最後說說本土化的問題,據說美國人使用最多的聊天應用排名:

1. iPhone iMessage(不忽悠你,這是真的)

2. Snapchat

3. Facebook以及Facebook Message

之前看過知乎的一個問題,好像是說為什麼國外的APP都設計的那麼簡潔?因為老美就是喜歡功能單一啊,聊天就是聊天(iMessage在中國誰會用啊)。

中國的應用大部分都極其複雜,還抄來抄去,最後抄的都很像,操作啊界面啊最後恨不得就是顏色的差別,對用戶來說倒很適應啊,但是把自己的產品搞的沒有特點和個性;而用過Snapchat的人肯定會發現,對這個產品的第一印象就是「怎麼這麼難用啊!這樣的交互是不是反人類設計啊!」。中國的互聯網要是出了這樣一款產品,交互初稿就要被產品先罵死,不鼓勵創新,不鼓勵顛覆,平庸的走在自己KPI的道路上,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互聯網產品。

所以Snapchat無論從定位、功能和本土習慣的角度,都不能被複制到中國來,默哀。


要不了多久就會有的。


有,叫抱抱。後來的市場證明這種模式不可取,隨後轉型。


我的疑問是真的能閱後即焚嗎???


人人倒是出了一個菲菲,你們估計沒幾個見過.


推薦閱讀:

手機APP一定要更新嗎?
APP到底怎麼賺錢?有哪些路子?
ssp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20歲零基礎轉行軟體測試領域,求知友分享自學乾貨和面試經驗?
移動遊戲是否有比較權威的評測媒體?原來的遊戲媒體為何在移動遊戲領域沒有原來的影響力?

TAG:移動應用 | 社交網路 | Snapc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