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筋梁的承載能力如何計算?

給定鋼筋總量的情況下,(1)把鋼筋全部安置在受拉端形成超筋梁; (2)上下各安置一部分形成雙筋

哪種情況承載力比較大?


梁截面的鋼筋總量一定,不同的配筋方式對承載力有何影響?用單筋截面承載力大?還是用雙筋截面承載力大?受壓側和受拉側的配筋量如何分配更合理?

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所以就試著算了一下。還用我之前答案里的這個例子 有可能在相同的地震或其他荷載下,超筋梁破壞而適筋梁未破壞嗎?。

截面高度是18英寸,截面寬度是16英寸。鋼筋中心線到受壓邊緣的距離 d,單排鋼筋近似取為15.5英寸,雙排鋼筋近似取為14.5英寸。混凝土強度 4 ksi,鋼筋強度 60 ksi。

鋼筋總量從2平方英寸逐步增大到12平方英寸,總配筋率從大約0.7%逐步增大到大約4%。考慮五種情況:

  1. 單筋,全部放在受拉側
  2. 雙筋,受壓側五分之一,受拉側五分之四

  3. 雙筋,受壓側四分之一,受拉側四分之三
  4. 雙筋,受壓側三分之一,受拉側三分之二
  5. 雙筋,受壓側二分之一,受拉側二分之一

1. 全部放在受拉側

受彎承載力與配筋量的關係是這樣的:

當配筋量達到7平方英寸的時候,這根梁達到了超筋的標準。混凝土達到極限壓應變時,鋼筋未屈服。所以從7平方英寸往後幾乎變成了水平直線,承載力不再隨著配筋的增大而上升。

另外,鋼筋量變大實際需要配置雙排乃至三排鋼筋,我們例子里這根梁,單排所能布置的最大鋼筋量大約為 7 平方英寸。所以,剛剛好,我們可以近似認為,單排的時候適筋,雙排的時候超筋。

紅色的是美國規範中的 Mn,可以近似認為是標準值;藍色的是 Mu,可以近似認為是設計值。當配筋量小於4.5的時候,鋼筋應變可以達到0.005以上,所以 Mu 折減的程度比較小。當配筋量大於4.5小於7的時候,鋼筋雖然能屈服,但是應變達不到0.005,所以折減的比較多。當配筋量大於7的時候,成了超筋梁,折減的就更多了。藍色的 Mu 在7之後幾乎就是水平線。

所以呢,對於這個單筋截面,並不是鋼筋越多越管用。鋼筋超過4.5平方英寸之後,加再多的鋼筋也沒有任何作用。

2. 五分之一受壓側,五分之四受拉側

配筋量很小的時候,混凝土受壓區也很小,甚至小到了受壓側的鋼筋不處在受壓區內。總配筋大於2.5的時候,受壓鋼筋才真的開始「受壓」。這也就是曲線上橫坐標2和3之間的那個不太明顯的拐點。

當總配筋量達到8.75的時候,80%的受拉側鋼筋達到7,鋼筋需要分兩排布置,這也就是橫坐標8和9之間的那個非常明顯的下落台階。

當總配筋量達到10.2的時候,受壓鋼筋也進入屈服。

當總配筋達到10.8的時候,進入超筋梁的狀態。混凝土達到極限壓應變的時候,受拉鋼筋仍未屈服。這也就是 Mu 曲線橫坐標11左右的那個拐點。

與第一種情況對比來看,把20%的鋼筋挪到受壓區是有效果,但是效果並不太明顯。整個 Mu 曲線的形狀還是很像第一種單筋截面的 Mu 曲線。

3. 四分之一受壓側,四分之三受拉側

此時,這根梁已經不會超筋了。即使總配筋量為12,受壓側3,受拉側9,混凝土達到極限壓應變時,受拉鋼筋也已經屈服,所以不屬於超筋梁。

橫坐標9和10之間的明顯下落仍然是因為受拉鋼筋從單排變為雙排。從總配筋量8開始,受拉鋼筋達不到0.005的拉應變,所以 Mu 折減的幅度開始變大。可以說,在此之後,再增加配筋量效果已經不大。

4. 三分之一受壓側,三分之二受拉側

這個時候就更不會超筋了。我們注意到,拐點出現在11.5左右。在此之前,受拉鋼筋都達到了0.005的拉應變,因此,Mu 折減的幅度比較小。

5. 二分之一受壓側,二分之一受拉側

這個時候,Mn 和 Mu 變成了徹底的直線,受拉鋼筋總是能屈服,而且總是能達到0.005的拉應變。

我們把這五種情況的彎矩承載力曲線疊加在一起,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如果你做一條最大承載力的包絡線的話,那頗有點「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意思。從最小配筋率開始,先是單筋截面領先,然後是20%受壓鋼筋追了上來,然後是25%受壓鋼筋,然後是三分之一受壓鋼筋。如果我們的目的只是獲得最大抗彎承載力的話,那麼根據這張配筋量-抗彎承載力的圖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 如果你準備使用的鋼筋總量在 5.5 以下,那麼用單筋截面。

  • 鋼筋總量在5.5到7.5之間,把五分之一的鋼筋挪到受壓側。

  • 鋼筋總量在7.5到9之間,把四分之一的鋼筋布置到受壓側。

  • 鋼筋總量在9到12之間,把三分之一的鋼筋布置到受壓側。

如果從縱坐標出發,假設設計彎矩是3500,那麼單筋截面永遠也無法達到,加再多的鋼筋也不行。這時候我們應該考慮要配置一部分受壓鋼筋。

以上都是用的英制單位和美國規範。感興趣的同學們,自己用中國規範試試看吧,看看能不能得出同樣的結論?

PS 有同學問具體怎麼算的,呃...貼一下第二種情況的計算過程:


早上起來就看到小寶漂亮的數值試驗,@豬小寶 的數值試驗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了,如果能夠無量綱化,那麼這個結論會更有通用性一些。

我們來試著推導推導,

先看第一個問題,單筋截面的最大值。

在有可能在相同的地震或其他荷載下,超筋梁破壞而適筋梁未破壞嗎?中已經知道,而且小寶的第一個數值試驗也給出了類似的結果,

也就是,超筋的單筋截面,最大承載能力基本等於最大配筋率的適筋梁。

1、M_{max}=f_{cd}bh_0zeta_b(h_0-h_0zeta_b/2)

如果採用雙筋截面配置,假設總配筋量為A_s,受壓側的比例為c,則受壓鋼筋的面積為cA_s;受拉鋼筋相應的面積為(1-c)A_s,抵消掉受壓鋼筋後,受拉鋼筋的面積為(1-2c)A_s,受壓區高度為

2、x=frac{ f_y(1-2c)A_s}{f_{cd}b}

此時要做一個判斷,

如果c比較大的時候,受壓區高度比較矮,小於受壓鋼筋中心到邊緣的距離2as(甚至於出現受壓區高度為0或者小於0),即x<2as

3、c>(1-frac{ 2f_{cd}b{as

此時對受壓鋼筋取矩,承載能力為:

4、M_{max}=f_yAs(1-c)(h_0-as (4)

@豬小寶 的數值試驗中的受壓受拉區對稱配筋,就是這種情況c=0.5,承載能力與配筋率線性相關。

當c比較小時,即受拉鋼筋還比較多,還是超過最大配筋率時,即x>x_b=h_0zeta _b

5、c<(1-frac{ f_{cd}b{zeta _bh_0}}{f_yA_s})/2

此時承載能力與純粹超筋的單筋梁比,多了受壓鋼筋的貢獻,可以寫為

6、M_{max}=f_{cd}bh_0zeta_b(h_0-h_0zeta_b/2)+cf_yA_s(h_0-as

如果c介於上面兩者之間,

7、(1-frac{2 f_{cd}b{asc>(1-frac{ f_{cd}b{zeta _bh_0}}{f_yA_s})/2" eeimg="1">

此時,屬於雙筋截面的適筋梁,其承載能力為

8.1、M_{max}=f_{cd}bh_0zeta_b(h_0-x/2)+cf_yA_s(h_0-as

8.2、x=frac{ f_y(1-2c)A_s}{f_{cd}b}

上面根據c值的不同給出了4個承載能力表達式,即1,4,6,8式。

如果要比較大小的話,可以很顯然比出的是8式,6式和1式,6式的承載能力大於1式的承載能力。

8式承載能力大於6式。

即雙筋的適筋梁&>雙筋的超筋梁&>單筋的超筋梁

提醒:以上屬於數學探討,實際工程中要考慮更多因素,例如超筋梁的延性差,大c值的雙筋截面是否浪費鋼筋等等。


理解起來就是,鋼筋的在受壓區的貢獻提高了承載力唄、、、、、、


建議lz拿xtract算一下就知道了。因為超筋已經不適用各規範的適筋梁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需要用纖維模型結合合適的混凝土本構計算其承載力。


推薦閱讀:

木結構建築和鋼筋混凝土建築相比抗震效果一定更差嗎?
普通鋼筋可以用於預應力混凝土中的預應力鋼筋么?
為什麼無任何對稱軸且又非極對稱的截面,不宜用於軸心受壓構件?
請問結構工程師對於該專業是如何理解的,覺得這個專業的素養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培養?
發展重載鐵路有哪些工程難題?

TAG:土木工程 | 結構設計 | 結構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