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總統在大陸叫作「吳登盛」?英文維基百科和一些新聞,都只有 Thein Sein(登盛)而沒有吳,為什麼?
緬甸人是沒有姓氏的,平時常見的『吳』和『杜』並不是姓氏,而是對男性和女性的尊稱,類似於中文的『先生』和『女士』。
平時經常看到的在男性名字前面的那個『吳』字,在緬甸語里其實是『先生』的意思,並不是姓氏,『吳』字在緬甸語里可釋義為「叔叔」、「伯伯」之類的男性尊稱,也可解為『先生』的意思,因此在人名字前面加一個『吳』的時候,就是『先生』,以示尊重,比如提問中提到的登盛,他的名字就叫做登盛,就是『吳』+『登盛』,平時中國媒體會稱登盛為『吳登盛』,然而事實上,他的名字只是叫做登盛,他並不姓吳,中國媒體將其稱為『吳登盛』就是『登盛先生』的意思,只是一種尊稱。
同理,女性名字前面的那個『杜』字也不是姓氏,日常用語里『杜』可解為「阿姨」,而在正式場合女性名字前面加上一個『杜』字那就是對女性的尊稱,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昂山素季,對她的尊稱全稱是『杜昂山素季』,一般正式場合她會被稱為『杜昂山素季』,就是『昂山素季女士』的意思,但平時私下裡她也常常被緬甸人稱為昂山素季,以示親切,因為她的名字裡面嵌入了她父親昂山將軍的名字,昂山將軍被緬甸人尊為『緬甸獨立之父』,所以『昂山』兩個字在緬甸本來就是個標誌性的名稱,因此,昂山素季的名字單獨稱呼而不加『杜』字時,是一種特殊的家族符號標誌。
在正式社交場合,『吳』字和『杜』字的運用並沒有嚴格的年齡區分,只是一種尊稱。
但在日常生活中,『吳』和『杜』的使用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比如有身份者或年齡較長者,名字前面就會加上『吳』和『杜』,以示尊重。
年輕的男性名字前面一般會加個『哥』或者『貌』字,那也不是姓氏,也只是一種身份認定,比如一個叫覺覺的男子,會被叫做『哥覺覺』或者『貌覺覺』,之間的差別只是年齡上的差別,成熟男性一般叫會叫做『哥+XX』,而較年幼的男孩就會被叫做『貌+XX』。
日常生活中女性名字前面一般會加上一個『杜』或『瑪』字(有時也寫成麻),這個『杜』和『瑪』也不是姓氏,而是普通的身份認定,成熟女性名字前面一般會加上個『杜』字,而年輕女孩或者小女孩的名字前面會加個『瑪』字,比如一個叫妮妮的女子,她的名字就可以叫『杜妮妮』或『瑪妮妮』,這樣大家一聽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成熟女性還是年輕女孩或小女孩。
因此,綜上所述,緬甸男子名字組合是『吳+XX』或『哥+XX』、『貌+XX』;而女性的名字組合就是『杜+XX』或『瑪+XX』。
緬甸人的姓名情況大致如此。忘記是鳳凰某次採訪哪個緬甸領導人的時候介紹的了。
緬甸人是沒有姓氏的,吳不是姓,而是尊稱,比如說我們稱呼……嘛……拿誰開刀好呢……?對了,比如說我們稱呼 @黃繼新 的時候,叫他「 繼新爺」。而如果他在緬甸,就會被人稱為「 吳繼新」。就是這個意思。
找到一個相關的新聞介紹:http://news.sohu.com/20100914/n274929569.shtml參考最後一段:其實,緬甸人的名字有名無姓,而且通常會在名前加一個冠詞相稱,以示男女、長幼、尊卑的不同。「吳」即是緬甸人對男性表示尊稱的冠詞,對年長者、上級或有一定地位的人稱「吳」,意思是「叔叔、伯伯」。青少年男子的名字前,一般會加個「貌」,意思是 「年輕人、弟弟」;對平輩或者青年男性,名字前加「郭」,意為「大哥、兄弟」。
如果是按照上面這段文字的理解,那麼對應關係應該是:「 繼新叔」=「 吳繼新」
「 繼新兄」=「 郭繼新」結果最後還是「 繼新爺」=「 黃繼新」么……OwO
緬甸沒有姓氏,一般年長男性多用U在名字前作為尊稱,年輕男性多用guo,年長女性多用Daw,用於尊稱,同輩女性多用Ma來表示。令緬甸人起名字有一個星期表,星期幾齣生的人名字的首字母都是按照星期表裡的規定而來的
漢字吳,是緬語中對年長男性尊稱用的前綴,英文就是大寫的U,類似泰國的khun,日本的dono,中文的先生。不知道這個翻譯怎麼開始的,不過如果翻譯為登盛先生就沒有這麼迷惑了。緬文中對不太年長的男性尊稱是ko, 要翻譯過來也可以說是先生。另外,緬甸人沒有姓氏,名字完全隨機,而且疊名很多,什麼kyi kyi, sai sai, 名字中用aung的尤其多。
發散一下,東南亞除了越南新加坡,多數國家至少在古代都是沒有姓的。
譬如泰國在20世紀才立法引進姓氏制度。
南島語系稱呼他人都愛在人名前加個詞,譬如印尼就是pak吳的意思是(先生)U。也可以翻譯成第一,U都是用在已結婚的男性,而未婚用的是茂(Mg)。
U的本義是「舅」,也泛指叔叔輩的,是一種尊稱。對男性還有戈ko,就是「哥」的意思,是對平輩的尊稱。另有貌maung,是「弟」的意思,是比較親昵的稱呼。女性的daw,本義是「姑」,可以表示尊稱,如Daw Aung San Suu Kyi。女性綴詞的瑪ma,本義是「姐」,是平輩的尊稱。
資深老緬作答 @羅心澄說的對,緬甸人是沒有姓。而且他們的名字也不是像中國這麼娶的,聽我們以前一個老緬工人講,他們是根據出生年月日時間和星期來取名的。 吳登盛的吳屬於敬稱,一般用來稱呼已婚男性和年長者。一般未婚或者年紀和自己相近的男性則在姓名前加一個「岣」。比如我姓你,他們都就會叫我「岣李」,就是李哥的意思(後來我才知道李在緬語里和男性生殖器同音。。。怪不得他們每次叫我名字都會笑)。 而女性前面的敬稱一般是「Ma」,阿ma就是姐姐的意思。
吳是敬稱,登盛是名。合起來就是「登盛叔」。
查下緬甸的毛、哥、吳、媽、杜。吳 等等。吳是對年長者的尊稱
補充一點
在緬甸只有平民可以在名字前加「吳」的前綴所以此人在軍政府時代就被稱為:登盛
到了制定新憲法擔任總統後脫離軍籍 得以稱為:吳登盛你說,假如哪天想按照歷史地圖統一緬甸的一部分(起碼華人很多吧),指著前代總統說『登盛』為民族統一作出了貢獻聽起來更有正當性呢?還是吳登盛聽起來更像同胞更有統一的正當性?很多翻譯方法都是有意義的
真是深藏不露啊高手無處不在。
我以為扯上吳三桂了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記者用相機忠實記錄了現場,卻還要被一些群眾從道德角度謾罵?
※郭美美為什麼被刑拘了這麼久才被起訴?
※當美國記者問「中國建造航母的動機是什麼」時,外交部長應該如何作答?
※如何看待北京某野生動物園內,兩名乘客遭老虎襲擊,1死1傷事件?
※如何看待迷笛被封樓尿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