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人不把古建翻新得像北京故宮那樣?
受邀了。。
首先是,問題中說的比較其實不完全成立。
歐洲也翻新,溫莎堡、盧浮宮內部一直金碧輝煌,溫莎堡某些部分遭到火災也在短時間內恢復了皇室裝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芬蘭堡、聖心教堂、朗香教堂,外立面都有定時清理粉刷。這無論如何也算日常維護修繕的一部分,也保證了其面貌清新得體。
所以說,題目中的「歐洲人不把古建翻新」……我覺得不是這樣。我忘了溫莎堡里被燒掉修復的是哪個廳,但那個廳的華麗程度就跟上圖差不多。
歐洲進行了大量的(當然不能和中國相比)古建築改造,加建、改建的項目非常多。
比如上圖,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馬德里Caixa,下半部分就是古建築(不過保護等級比較低),他們的設計掏了地基,上面添加了好幾層。裡面除了主體結構之外早就面目全非了。這不算翻新么……從某種角度看,這種改造比故宮的力度不小。其次,說說故宮大修。
1.故宮大修方案建立在價值評估和保護規劃的基礎上。拋開某些長官意志的影響不說,在故宮的保護規劃中有一節專門討論了故宮的社會價值,其中故宮代表的國家層面的意義,以及在國民心理中的情感象徵。具體這麼論證有多麼科學,那是另外的問題,但我覺得無論是調查表還是投票統計,希望故宮保持一定程度的體面,會是多數人的選擇。
2.在這些論證的基礎上,故宮保護規劃中,確定了故宮建築群力求完整,中軸一線「再現輝煌(?記不真切了。)」而其他部分建築在保持建築真實、完整、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最小干預的修繕原則。而故宮中軸一線的這些建築,尤其是天安門、午門、三大殿,由於雷劈、火災、人為等原因,建築本身反而是清代中後期經過重建的,天安門是在解放後大修過。在中軸一線的修繕過程中,保持了原材料、原工藝的運用,從視覺上讓人覺得「過新」的彩畫恰恰是原本的色彩。(彩畫水平恐怕不及原來的匠人,但顏色調配是經過嚴格控制的。花紋也有清檔可查。)
3. 故宮大修是建立在(盡量)科學的調研評估上的。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和諸多有經驗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繪圖、記錄,這項前期工作有幾年。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大修前的(幾乎所有)建築的詳盡資料。當時有一種想法就是如果大修出了問題或者算是失敗了,那麼至少這份記錄可以留用後人研究。
「修舊如舊」「整舊如新」——這些詞都是中國人自己琢磨出來的。
目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建築方面的,比較達成共識的原則主要有三個部分,首先,遵從價值評估,其次,保留歷史信息,第三,最小干預原則。重中之重是價值評估。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隔幾十年就全拆重建的伊勢神宮仍然被認定為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建築的重建本身也成為它文化和歷史意義的一部分。但每一個、每一組的古迹的價值都不一樣,由此產生的保護方案也可以有所差別。
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早期,歐洲曾經盛行「修舊如舊」,也就是把填補和修葺的部分和原有部分盡量做成一致的,以求視覺上舒適和諧並保留古風,但後來發現這麼做很快人們就把新的部分和舊的部分混雜在一起無法辨認了。這對後來的研究和認定造成了很多麻煩,接下來提出保留歷史信息,並加以區別。在義大利的某些古迹里能夠看到一個房間的地板雖然被修平了,但一塊塊的,有的木條是橫紋有的是豎紋,或者顏色不同,以此區別不同時期的修繕填補。像中國文物保護機構也參加了的吳哥窟修繕,就用不同色澤的石塊填補了缺失的部分,並且將雕刻簡化只做大概以求和遺址本身的殘留部分相區別。但是,這樣的結果是非常難看,國際保護界對於歷史信息如何有效保護、歷史信息要怎樣加以區別、區別到什麼程度,並沒有統一的國際標準,也不可能有,只能因建築而異、因保護工程的建築師而異……近幾年由於材料的改進,盛行的修繕方法是填補物可識別、可去除、不夾帶,但成本非常高,預算也一直是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講這個是說,文化遺產保護最後追求怎樣的方式方法和效果,也仍然在不斷地潮流變化和理論探討之中。我覺得,任何一座古建築的保護方案,以最負責任並最科學的態度制定,也仍然是在多種多樣的條件下權衡的結果。也許有這一種更好,這一種更靠譜的區別,卻並不能說這種就適用於另外的建築。太長了,比較亂。領會精神吧……歐洲和東亞建築材料和理念不同。歐洲節目是王八,堅固持久;東亞建築是蛇,要蛻皮的。他們用石頭做出來的是準備百年千年的。而我們這種木結構其實保存不了太久。(沒有褒貶,其實這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在不同文化中的關係)歐洲的建築建好了基本很難調整,因此土木啊建築啊這些預製學科順應發展。但我們的建築更相當於是「生物」,調整比較容易。
p.S 伊勢神宮好像多少年一次會將木頭全換掉。所以每隔多少年就會變成嶄新噠~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一書中說過,中國和西方建築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中國建築除了陵墓,其它的在設計、選材等方面都不求萬世長存,所以一般保存的時間都比較短。
就材料本身的原因來說,歐洲建築主要建築材料是石頭,中國的建築很多都是以木頭為材料,石頭再翻新也有一種舊舊的感覺,而木頭,再刷上一層漆,肯定是新的不行;同時,石頭嘛,跟山似的,舊也就得很有感覺,蕭條而厚重,但是木建築時間久了,那些蟻穴蟲眼,那些紅漆斑駁,感覺真的有點凄涼。
另外,中國人喜歡艷麗的東西,你看那紅燈籠,青琉璃,越是喜慶,越是光彩奪目越好,再加上中國人愛面子,破破爛爛的讓人看總有點不好意思。所以把各種老建築都搞的跟剛蓋的似的,有點不倫不類,沒人家的歷史感那麼厚重。1、歐洲的古建築大多都是石材建造。再加上歐洲氣候條件,自然損壞的程度較低。
2、人文素質。3、去年去巴黎凡爾賽宮,慕尼黑新天鵝堡,他們也在修。4、歐洲的城市規劃更注重自然和文化。國內如果不是文革遺毒,應該不差於歐洲。。。他們也翻新啊。 你是沒聞到盧浮宮裡一些展廳里濃郁的 裝修材料味兒。 甲醛都沒散凈的感覺。
理念和技術不一樣……
推薦閱讀:
※古代城門上的門釘的作用是什麼?
※古建保護專業就業前景如何?留學有幫助嗎?
※現代建築的構造比古代建築複雜嗎?
※王莽「九廟」為何是十二座建築,而非九座?
※古建築的柱子原本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現在的古建修復柱子全部是刷紅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