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博很難起到社交的作用?

是不是微博的定向機制有問題,最近我感覺微博上熱衷於互動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人都處於自說自話的狀態。


其實我倒是覺得不論是Facebook,還是微博,都沒有起到很好的社交作用。其實我壓根不覺得他們是社交網站,更像是一個分享自己的喜好與觀察別人的動態的平台。

什麼?你認為這就是社交?

似乎這跟生活中的社交還差一步吧。

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社交的過程里,其實是這樣的:

A跟B說他喜歡blablabla,B跟A說我對這個不感冒,我有個朋友C對這個比較感興趣,你可以跟他聊聊。然後B就介紹A跟C認識。

社交應該是一個擴大朋友圈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關注好朋友動態的過程。

Facebook 和微博都做不到,幾乎每次上,都可以看見推薦好友或者推薦關注,但是有多少人真當回事兒?這完全是把B把C推薦給A的過程給抹殺了,變成了Facebook 或者微博推薦給A了,就算他們的聚類演算法再好,也完全達不到朋友推薦的力度。

我一直覺得按興趣分類在社交中是十分失敗的行為。在交朋友的過程中應該更關注的是性格是否相合,就算興趣不在一起,也可以做很好的朋友,而且更有意思。但這是目前演算法很難做的。而且我往往想分享的東西想給特定的朋友看,而不是直接分享給全部的好友,因為我知道他們的興趣所在。

比如說可以做成這樣

「鄒日佳將梁海推薦給了你」

以人物作為標籤,反而可以讓人知道被推薦的人大致是什麼樣子的。在互相關注的過程中,因為中間有個認識的朋友也可以有出來一起吃個飯的情況,而不是在網上神交,但Facebook 和微博就做不到,就算我們中間有共同朋友,但這說明不了他們之間有多好的交情,怎麼能貿然的就一塊兒吃飯呢,萬一再是什麼前男友的關係,咳咳。

「鄒日佳將"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 MV-Goyte"推薦給了你」

一樣的道理,以人物作為標籤,比風格定義要好的多。沒怎麼見過只聽一種音樂風格的人,一般有人特地推薦的話,我一定會仔細地聽一聽。如果推薦不好,下次我不聽這個人的推薦就好了。

就好像知乎有邀請我的問題一定會看,不是因為問題在我的領域,而是因為特定朋友的邀請。

這樣也會減少噪音地出現,因為每個人的名字就是他本人的信用與他分享的標籤,分享東西會慎重起來,就像是知乎一樣。

其實熟人社區做這個的話真的不錯,對於我們這麼羞澀的人,怎敢莫名的找網上認識的人面聊,怎麼會莫名的因為興趣相關就成為生活中特別好的朋友。人人和微博逐漸都在變成一個吹噓的資本,我訪問量過十萬了!!!我follower過五千了!!!剎那間,我蛋碎了一地。。。

Facebook 和微博往往都變成了社交第一步之後的事情,但社交的第一步呢?

真的盼著有個做社交的網站出現。

P.s.上面的兩個推薦都是真的,梁海你就乖乖地躺槍吧。


對於願意社交的用戶,微博不難起到社交作用。

對於產品而言,關鍵的不是「發明」用戶需求,而是實現用戶需求。好產品是實現相應用戶的相應需求。而不是所有用戶的某個相應需求。

那麼,試問:用微博的用戶,真的都是為社交嗎?

答案是否定的。

相對於Facebook、朋友網、開心網的強社交屬性;微博是海量來源發送的海量信息流。社交,是以信息為鏈,在信息製造者之間的互動乃至更深需求。微博用戶的需求,在目前來看,主要為兩種:獲取新聞資訊,社交。社交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首先需肯定:以信息為鏈的用戶,天然上,其社交需求是弱於專門的以人際關係為鏈的社交網站的。對於以獲取資訊為目的的用戶,單向關注,其社交屬性弱甚至沒有,並非微博未能滿足,而是這些用戶本身就沒有社交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微博嘗試嘗試了部分社區化產品嵌入,成效有限。因為還是那句話,用戶需求不能被「發明」,只能是滿足現有需求。

其次,對於以社交為目的的需求,微博是可以滿足的。但社交分層級。普通人關注知名度很高的名人,而名人可以與之互動的概率很低,並不能導出「社交性弱」的結論,因這是在任何平台都有的天然態。微博通過不同的標籤,不同的搜索維度,話題熱點,互相關注,已經是足夠好的社交平台。只是,並非所有用戶都有很強烈的社交意願。考慮到國人的性格,微博社交顯得更溫和更隱性一些。

但,正如古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微博的輕量化,是它比傳統社交網站的熟人關係更弱的特點,卻恰恰是生人關係拓展最容易的一點。微博相對的弱關係鏈,並非因為其不適合社交,恰恰因為,微博的拓展性,可以拓展到素不相識的人因為一個問題相互討論,因為一段話彼此讚美。好像一個光暈,社交網路是最中間最濃墨重彩的一環,而微博的這個光暈更大,卻有更廣泛的外圍帶。最淡的一層外圍乃至若隱若現到無有,就是名人關注了。

更廣泛的社交帶,意味著很廣闊的聚合空間。看微博運營者努力,也看微博運營商的引導。微博廣闊天地,社交大有可為。


受邀題。

我不是很清楚,所謂圍脖互動是什麼?被FO?FO別人?轉發?評論?

圍脖其實開始就應該屬於自媒體。當自媒體無節制的任意發聲的時候,你聽到的信息就是雜亂的,於是大家就開始從雜亂的信息中去梳理有用的信息,這部分信息會被轉發、評論,而雜亂的信息就會被過濾。

由於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關注點都不同,所以導致對有用信息的篩選是無序的,而圍脖使用者大多數是草根,他們熱衷的東西可能和你的關注點完全不同,那麼你提供的信息對他們來說也是無用的,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東西沒有人轉發、評論,甚至沒人關注你。於是可能就有了結論,互動弱了。

實際上,圍脖本身就不該承擔SNS的功能,他本身就是無數UGC的放大器,至於放大的是什麼聲音,是否對每個人有用,可能就直接修改一下那句老話:「有理不在聲高」——「有用不見得被轉發。」

呵呵。


1.微博里是有社交的,只是在新媒體的光環下,社交比較黯淡。2. 微博里弱關係多,那麼社交就要有一個沉澱的過程。就像QQ,初期好奇認識新人多,後期逐步跟老朋友說話。3.微博是否支持社交,還有功能上的原因,Twitter不做社交功能,堅持媒體方向,新浪微博卻在做一些社交功能,所以,微博社交與否,跟平台定位也有關。


如果你想有較為本質的認識,可以閱讀以下兩篇文章,思路很清晰.

http://www.hecaitou.net/?p=7179

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1/06/26/microblogging.html

上面兩篇blog,很重要的一點是 "信息不平等"

我也順帶著扯幾句,

本質上新浪微博,就是明星效應為主推手段 在我朝封殺twitter的同時 立即推出內測版本.

這種明星效應和門戶性質沒差別,大牌帶V明星說一句"我醒了" "我在吃飯" 接著成百上千的粉絲蜂擁而至 ,皆回復轉發

"噢!你們看! 他醒了"

"噢!你們看! 他竟然在吃飯!!!"

"他竟然和我一樣在吃飯"

名人有種萬人來潮的快感,紛紛在手機屏幕前帶著粉絲一起進入高潮,

明星效應帶來大批量用戶,讓用戶感覺離明人很近很近,幾乎觸手可得(這只是感覺罷了).

所以說這一定不是web 2.0 3.0,這也一定不是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和正能量.

有一句總結說得很逗樂:

"通過微博體會到的公眾傾向:抬杠,裝懂,健忘,熱愛騙子一樣的成功學,熱愛廢話一樣的名人名言和星座學。"

顯然有拿微博開唰的成分,其實映射的問題很顯然就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身為一個新手陌生人,帶著好奇心 打開微博,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

滿屏的微博都是 "明星,成功學,星座,搞笑娛樂,憤青,噴子,見義勇為,人人對公眾事件皆有大愛"的元素,

當他融入這個"弱關係"的社區後,便不自然的變成這樣.

在微博里 很凸顯富媒體的作用,一個1440*900的屏幕 ,

很可能只容下3條富媒體微博,你瀏覽的速度慢了下來,

久而久之 遍隨著這些內容沖刷你木訥的腦袋, 進入一種"模式",

沒有富媒體內容 你的眼球和腦子遍不願吸收的模式 ,

這種模式很糟糕,或許你真正想關注的內容 很快便被刷去,

你忽略了你理應關注的內容,很可能這些內容沒有被發現,也或許被淹沒在"回復"里了. (這裡的"回復",參考上面2篇blog)

社交,最重要的本質是人,是人生成的信息,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的內容,互相之間溝通的慾望,

你喜歡ta,喜歡看ta分享的東西,喜歡看ta工作的領域,生活的內容,

ta的內容刺激你分泌後葉催產素(一種荷爾蒙) 產生強烈的社交慾望 變得興奮,

進而溝通 促進自己分享更好的內容, 透過核爆式的信息發散,讓更多有同樣興趣的人圍在一起.

我認為這才是王道.

補充:

------------------------------------------------

2012-02-08 10:12 edit

咳咳,一上來我就後入為主的方式認為問題是"為什麼新浪微博很難起到社交的作用?"


個人覺得社交網路下一步的發展應該是組織能力,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要落實到現實中的,只在線上的神交價值是有限的。這種組織能力可以通過多方面來體現,包括商業組織能力、政治組織能力、興趣組織能力等等


少數人看,大多數人在寫。還有中國人的性格導致中國的sns很難達到fb的水準,所以看那些開始熱門的sns,到後來都變成了轉載。原創越來越少,而沒有了用戶的原創,又哪來的社交?


大量的內容衝擊,干擾用戶的瀏覽。大部分用戶在意的並不是內容上質上的東西,而是被微博後面所謂的勳章之類的東西吸引而不斷地轉發評論,從這點意義上來講,微博的社交價值已經被扭曲了。


個人認為,微博定義為「社會化媒體」,其中是偏媒體方向的,為什麼?

微博最重的是一個用戶主動獲取自己感興趣內容的平台,因為你看到的內容,來自於某個人,一定是你對這個人的言論有興趣,有共鳴,或是對這個人好奇,關注他的動態。(當然有一種可能是,關注者是因為現實中認識,可能你對他的發的內容沒有興趣,但又不好意思不關注。)

其次就是,微博是一個自媒體的發布平台,但這裡同時帶有社會化的屬性了,因為每個人在網上的言論將決定你在網路中的形象,你發布的所有內容會描述出你在網路上的一個特質,(比如我做產品,以前我就經常喜歡裝13,發點看似專業的東西。)

所以大多數用戶會在不同的網路平台中來打造他的一個形象,在微博這樣的平台更是突出,將決定你的粉絲屬於哪個圈子,和是否能得到這個圈子的認可,來獲得更多的關注者。

這是所謂「社會化」的其中一點。

另外,社會化還體現在通過傳播的內容來建議人際關係這個層面上。

我們都知道微博本身的一個優勢就是高速和定向的傳播,每一條傳播的內容往往是在定向人群中被高速傳播。微博中建立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通過傳播的內容來促使你去關注發布此內容的人。

比如你看到一條轉發的內容,覺得非常有價值,或是很認同,或是很感興趣。然後看了發布這個人的微博,覺得這個人發布的內容你都很感興趣,或是某種其他原因,比如頭像是個美女,你就可能關注她了,如果他再關注你,就互為好友了。


微博是一種媒體式的社交網站,相對於facebook,它的互動模式是單向的,更注重傳播的廣泛性。對於社交,我覺得應該這樣來理解,社交不是目的,這是掩蓋問題本質的一種假象,為什麼要社交?商務人士大約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生意合作,這種社交叫做阿里巴巴;求職者肯定是為了找工作,這種社交叫做linkedin或者大街網、若鄰網;大學生們估計是為了跟自己同學炫耀一下小收穫,這種社交叫做人人網;白領們有可能是打發無聊的閑暇時光,這種社交叫做開心網……互動不一定是社交的本質,因此不能用互動程度來考核微博的價值。微博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有的人靠它來曬幸福,有的人靠它發牢騷,有的人只是單純追求粉絲數量,有的人甚至是想靠它出名上位……所以我們得根據用戶的本質需求來考慮這個問題。總之,每一類社交產品存在的價值就是看它如何幫助人們面向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個根本前提下,其它一切都是浮雲~


微博從一開始社交元素就很弱啊,想想中國微博的老大新浪是做什麼出身的,所以註定中國的微博產品從根上就不是用來社交的,更多的站在個人角度是信息的獲取,企業和公眾人物角度是一個媒體發布平台。你不會去新浪微博上和好友過多的互動,即使有也是基於某個具體信息或事件,另外就是名人關注效應,但這也構不成社交的基本互動元素


微博中大多都是弱關係,沒有長期持續性交流的基礎,也就談不到社交,而且微博建立的初衷也不是為了社交吧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我倒是反對第一帖裡面說的 「我一直覺得按興趣分類在社交中是十分失敗的行為」,因為多年以來,能和我一起互動的朋友(旅行,去酒吧,聊天,甚至微薄上相互轉發),沒有一個不是和我臭味相投的,也是我信任的關係。有些一面之緣,或者恰巧在一個公司工作的朋友,因為興趣,我們成了好朋友。反而看看我QQ裡面的大學同學,5460裡面的同學,沒有生活和興趣的交集,有多少再聯繫呢?年齡在變,工作在變,城市在變,生活的圈子經常在變,你產生共鳴的東西在變,這些是社交的基礎。我喜歡的,我會一直喜歡。我不喜歡的,隨著時間淡去。沒有替代關係,只是強度關係而已。


任何社交工具只是一種平台,關鍵在於不是工具,而是工具協助你達到效果了嗎?線上互動是很難彰顯和真實了解對方性格的,需要線上和線下結合方能擴大自身的社交面,交到自己認為適合自己的朋友。


微博更多是自媒體,通過自媒體你可能可以找到知趣相投的人。

於我而言,人人是用來加深強關係的,微博是用來拓展弱關係的


你看每次上微博後總希望有人關注自己,但粉絲始終是那麼點,更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公眾熱點人物或事件的身上,就是關注自己願意關注的;同時微博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可以讓人們宣洩自己的情緒,就有了自說自看的因素。還有很多人的自身因素,比如說性格、觀念的差異和一些客觀因素包括微博沒有更好的發揮一種主動的正面刺激交友的作用,致使現在發展不溫不火,社交作用也就發展到一定程度很難再有突破


與人交流和分享的過程就是社交的過程,並不一定要認識新人才算社交,社交關係的維繫可能更加重要。微博也是社交,只是沒有facebook那麼強,在產品形態上決定了兩者目前的差別較大,facebook注重「交流」,而微博目前更偏向「分享」,兩者的關係建立機制和feed排序規則都有較大區別。


微博其實從我本身的認知來說,它只是個廣播加少量的互動元素,只不過每個人都是廣播的發送者,但是不一定本身就是全部的接收者。你可以選擇聽什麼人發布的廣播,但你不能拒絕別人聽你的廣播。


微博的本身設計來說似乎也比較側重於媒體的功能,而不是社交的功能。加上微博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出現意見領袖的地方,一出現意見領袖,人與人之間的關注度就不是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微博的媒體屬性而減弱了社交屬性。另,國內的微博初期大多打明星牌,社交就更加不靠譜了。。。。。火車上目前就想到這麼多,回了清醒了繼續。


信息亂雜,都是一些新聞,更像一種媒體,不像社交網站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火的網站和蘑菇街美麗說類似的嗎?
「簡簡單單」這款產品失敗在哪裡?
如何迅速打造一個牛逼的「社群」?
哪個網站或者遊戲設計中的的用戶獎勵機制或者用戶成長計劃做得比較好?
探探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TAG:社交網路 | 微博 | 人際交往 | 社交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