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出版業會如何發展?
」未來的出版業會出現一系列迅猛發展的小在線出版公司,只需3-5個編輯對小領域精選出版物即可」?
我的思路:1.受O Reilly出版社啟發。狹窄領域,深入鑽研,非常小心地選擇出版物。 2.Amazon,蘋果將會是出版業的巨無霸,但怎樣保證出版物質量,節省讀者選擇時間,以及準確度?就需要小型的專業出版社來進行品質保證。 3.出版業結構會是:第一層:巨無霸,第二層:小出版社,知名作家,綜合出版社(將會極大精簡)。
大早上開例會,我就沒回答。
對於出版業未來的發展,好多人都說什麼大數據啊,什麼電子閱讀啊,什麼國際化走出去啊,什麼產業化啊,這些都是正確的廢話。就跟八十年代初期,所有人開會的時候都喊的實現四個現代化一樣都是正確的廢話。這些只是目標,不是手段,或者說是看起來像是方法的方法論而已。
人類傳播的手段每一次改革都會在前期邊緣化前者,然後再把前者拉回到一個次重要的位置。比如報紙誕生以後,聖旨和邸報就不是那麼大頻率使用了。廣播出現以後報紙也逐漸失去了實效性的優勢,電視來了之後廣播也退了。但是,這些傳播手段並沒有消失啊,只不過退出了核心的傳播地位,但是功能化分工明顯。至於出版,我曾經打過一個比喻。鋼筆代替了毛筆,但是毛筆並沒有消失,只不過用的少了,但是毛筆的功能變成了修身養性習字養生的形式,不再是普通工具了。毛筆越來越貴了,普通的毛筆消失了,留存下來的不是徽筆就是湖筆。出版也一樣,隨著數字出版的發展,最好的出版物才有資格留下來。互聯網對傳統出版的衝擊是全方位的,絕不僅僅是買個電子書這麼簡單。以前出版一本書,書在沒擺上書店之前,我不知道這個作者的作品會不會受到歡迎,我必須要和市場對賭。而互聯網和大數據,大大減少了出版風險,甚至在書沒有出版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受眾群體。互聯網對出版來說,優秀的出版人會在變革中留下來,保守的文字編輯必將被淘汰,或者成為出版領域的民工。而電子出版目前能提供給作者的收益太少了,這可能是制約電子出版的瓶頸,誰能找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誰就有可能佔領未來三十年的市場。---------------------------------吹牛分割線------------------------------上面都是吹,我就是個編輯,啥都不懂每年三大會都提數字出版,今年估計還得提。現各家出版社人心惶惶號稱做數字出版,花資金和精力的,實際上就是把紙質圖書做成電子版。真說到盈利,也就只有一些專業資源的出版社和手機三大運營商,以及一些cp。
數字出版是趨勢無疑。移動互聯網時代就是將各傳統行業掃蕩,掃蕩哪些能夠被互聯網取代。所以影響數字出版進程的兩大問題:一是移動互聯網資本看不看得上出版你這幾百億小市場的這丁點利潤;二是當前行業的規範程度。第一個問題,錢從哪來。一種情況,假設大量民間資本流入出版業做數字出版平台,達到電子書高度市場化,大量精品圖書上線以5折以內的價格銷售電子書。誰來買單?稍後再說。另一種情況,民間資本根本看不上這點利潤,轉而投資其他行業。拉動數字化進程的主要資金來源於zf(現實情況基本如此),驅動力更多在於做成而不是賺錢,說白了就是先弄出來,以後怎麼樣再說。因此一些資源型出版機構部分內容已然轉型為數字出版,賣專業資源,換湯不換藥。理論上講,這也是相對容易轉型數字出版的部分。
第二個問題,行業規範程度。現在大家都拿手機、pad看書。國外電子書閱讀硬體在kindle,國內在手機。看著相似,其實存在很大差異,在於真正的休閑閱讀和閑扯的休閑閱讀。僅就大眾閱讀這一塊,做成電子書的理論依據基本在於:看到紙本書感興趣,先去搜有沒有電子版,那好,我就做成電子版讓你買。接下來就是,這樣的閑扯休閑閱讀有多少人會買正版電子書。如果觀察當前文學頻道在賣什麼電子書,就會覺得和傳統出版的差別更大了。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訊:
內容提要:觀念問題一直是制約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障礙,觀念的新舊與否與行業發展的前瞻性息息相關,對於出版業的發展而言,當前的一個首要任務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觀念,將觀念創新當做出版產業化發展、跳躍性發展的一個先導因素。互聯網的普及、3G 網路等新型領域的興起促使了數字出版物的發展。優勝劣汰雖然殘酷,但對於促進出版業健康向上的發展卻大有裨益。本人認為,應該適當的增加業內出版社的數量,使競爭的個體增多,進而提高產業內競爭的激烈程度。
2012-2016年中國網路出版業市場運營態勢與投資趨勢研究報告
自1949 年新中國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開放30 年以來,我國的出版業發展勢頭迅猛,出版產品不論從品種還是數目上都有了從量到質的飛躍,出版產業體系也日益得到完善。同時,隨著出版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出版業不論是從經營模式、生產方式還是運行機制乃至於管理體制都有了大的變化並伴隨著一定的轉型。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對於進一步加快出版業的發展速度意義非常。 1 轉變觀念思想參考:我國出版業未來發展對策分析
一財君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以更長的時間跨度觀察,出版業其實一直倚賴於技術的驅動。15世紀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使紙質印刷的效率大幅提升,此後幾個世紀,出版業一直延續紙質出版的傳統,以至於出版和圖書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搭配,碼洋(圖書定價×印量)是衡量一個出版機構業績的最重要指標。
現在,出版業又一次迎來技術變革,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讓電子書、音頻、視頻內容開始交錯連接,出版的概念由此被推開,邊界被拓展,變得更為立體也更具想像空間。擁有最上游作者資源的出版公司開始頻繁接到喜馬拉雅、得到、騰訊、優酷或者影視公司的合作意向,原本虛掩的門被推開了。
先知先覺的理想國在2014年就開始嘗試做視頻。
理想國營銷總監孫瑞岑告訴《第一財經周刊》,由於理想國的作者大多是比較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關心社會公共事務,「出紙質書有些限制發揮」。所以理想國一直通過各種沙龍活動作為出版業務的延續。
直到2014年,不斷有視頻平台找到理想國的作者希望錄製視頻節目,那時正是高曉鬆脫口秀的熱播期,視頻平台也希望推出類似的文化節目。「作者都來問我們,但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做。」孫瑞岑說,最終理想國找來了梁文道擔任內容策劃,成立看理想,自己製作節目。
在香港做過小眾出版、電台、電視的梁文道並不願把這些「內容」割裂,也不想過於區分介質,他理想中的編輯應該對內容有理解力,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圖書這種單一介質。
現在,看理想已經做了5檔視頻節目以及3檔音頻節目,其中音頻節目很多都是由編輯與技術團隊共同完成,編輯也在慢慢適應這種變化。從內容角度看,製作一檔音頻節目與出版一本書其實沒有本質不同,同樣需要在前期策劃好每一節內容,還需要與作者溝通講述的節奏和語氣。
2015年年底,羅輯思維旗下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上線。依靠此前在視頻節目中撰稿人的積累以及與出版機構作者建立的聯繫,得到迅速聚攏了一批作者,以每年199元的價格推出一系列訂閱專欄,並配以音頻解讀。
剛上線時,關於經濟學、財務自由、人際關係處理這些實用主義的專欄成為得到的核心內容,比如《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賣出超過19萬份。此後,得到還上線了電子書與「每天聽本書」板塊,由撰稿人以文稿形式解讀一本書,仍然配以專業音頻朗讀。
電子書、音頻、課程、出版、培訓、媒體等多個領域能在得到上交匯,無法忽視的背景是,喜馬拉雅、蜻蜓等移動音頻應用的活躍重新激發了用戶的耳朵,激活了聽書市場,而互聯網對時間碎片化的切割讓用戶對於知識與信息的感受邊界變得異常模糊。
很明顯,對於出版機構來講,現在不再是出一本書就完成任務的時代了,後端的讀者跟進與閱讀服務都成為可以變現的業務。出版業的視野被重新打開。
一個更大膽的預想是,在可見的幾年裡,碼洋將不再成為評判一家出版公司在商業上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無論是影視還是音頻,這些內容的收入更快、更大,也更有想像空間。
越來越精細,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分布,精確出版。
接受私人定製,時代周刊、紐約客等雜誌同屬一個集團(對嗎?記不太清了)做過,讀者可以從集團內不同的雜誌中選出自己喜歡的欄目,將其結合成一本新的雜誌。基於大數據時代,這種做法未來可以嘗試推廣。
紙質出版業肯定是縮小規模,毫無疑問的,但是還會存在,不至於像BP機一樣一個也沒留下。
第一個政府的管制和審查讓人無解。什麼低俗的不能出,宗教不能出,涉及政府要員的基本不能出,批評社會過渡的不能出。即使能出來,也是閹割了。另外一點是,民營機構沒有書號資格。審查制度和書號得花錢,大大降低了民營企業的競爭能力。第二個版權保護無解。政府對盜版無所謂,老百姓也相當支持盜版的嘛。所以這個基本無解。未來圖書會提高定價,為中產階級服務吧,反正底層讀書的人也不多,有錢就吃飯,泡妞,讀書多累。手機占坑。
雖然我不是出版社的一員,但是你造么,我已經給出版社寫了好幾本書了。什麼書呢?考公務員考銀行的練習題和知識點啊,我一周就幫他們寫一本呢。(雖然之後修改的時間可能會有一個多月)
怎麼寫呢?他們決不會要你一字一字的敲上去的,明明白白跟你說就在網上複製粘貼,但是要注意不要直接一次性複製粘貼超過200字,這樣,要不了多久一本書就寫完了,人家改改版式就出版印刷啦!
人家說的很動情啊!現在網上資料和電子書的發展對出版業的影響太大,人家沒辦法,只能多出這種書,每種也不需要多印,反正成本就低,賣出去就當賺的了。
你看吧,他們就是這樣應對的,以後會怎麼發展呢?
曾經也是一名出版業工作者。
如果說紙質書是出版的第一產業話,那麼其衍生品電子書、漫畫可以稱之為第二產業,經過內容的孵化運作後,圖書演化成版權IP,進而可以改編影視、遊戲、動畫等高進階第三產業。
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多樣,科技改變生活。
歡迎文化IP產業小夥伴互撩。
出版還是出版,只不過是介質將變。如何完善電子書的生態圈才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出版屬於意識形態的東西 在可以看見的未來 都會受管制
也就是說 他並不會特別遵守一些市場規律
個人和小作坊在媒體領域可能會有些機會 出版就算了吧 這是國家隊的天下 嗷嗷聽過一個講座,主要意思是說現在數字出版跟免費這個詞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用數字出版離掙錢還很遠。出版業是夕陽產業,想要發展的話可能要加快成本回收,書出了,賣了,錢回來了,接著出書,加快這個速度,就能得到很好的效益。出版社有了錢,才能談別的。出版業的未來應該是什麼樣的,可能好的更好,最後留下來的都是強者,然後傳統出版仍是主流。那個講座者說離開傳統出版的人越多,我偏要留下,於是我可以在傳統出版過的很多很多資源。這樣,等別人回來用變傳統出版養數字出版的時候,我已經掌握了更多的資源。數字出版水到渠成。作為一個離出版還不算遠的人,我想說我沒有在數字出版花過多少錢。當然我覺得我離出版正在越來越遠。出版業想要未來,一定要重視版權,一定要自重。雖然我說這話也沒什麼立場 。出版業一定有未來的,當你看到那麼多人願意去進入出版這個行業的時候。兢兢業業,踏踏實實。還有沒說到的,人才培養機制,民營出版的出路和未來等等。
國內的話,感覺還是要看國家政策的引導,出版社動力不足。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京都動畫的運營模式?
※出書一般是什麼流程?出版社有自己的計劃還是隨時都可以呢?
※在中國,電子書出版的瓶頸主要在什麼地方?
※出版行業編輯的薪資水平到底如何?
※我寫了一本很實用的對外漢語教材,生存級別,適合零起點來中國工作的外國人。如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