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的實際任期為何都這麼短?這種頻繁更替首相/內閣的機制會對日本社會、經濟等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日本首相菅直人正式宣布辭職 】快訊: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日本首相菅直人(64歲)26日在作為其辭職條件的「公債發行特例法案」和「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獲得參院全體會議通過後正式宣布辭職。他的此任首相執政僅14月。
謝邀這個問題的背景其實很深,根源也是來自於日本政治的最深層的基礎問題。
日本政壇有一個比較獨特的特點,政黨之下還分為涇渭分明的派閥。一些議員並不對自己的所屬政黨有歸屬感,反而效忠於自己派閥的首領。這種派閥政治數十年來就成為了日本政界的頑疾,無法根除。
常年以來,日本都有一些數十年如一日不斷在某地當選的議員,這些資歷深厚的議員依靠自己的影響力能夠得到大量的資財。而當他將自己的影響力和資財去幫助其他親信的人去選舉,等到這些親近人當選之後,就形成了類似「將軍」和「家臣」的關係。
這些「家臣」們對政黨絲毫不感興趣,只是跟著「將軍」走,他們清楚政黨能夠他們帶來的東西,遠遠不如「將軍」的。
小澤一郎就是其中一例,他出身於日本東北的岩手縣,從1969年開始連續當選國會議員從未間斷,他的很多秘書(比如高橋嘉信、藤原良信、石川知裕等等)都曾被他扶起來參選議員,其它受他恩惠的人更是不勝枚舉。1993年他從自民黨離黨時,40多位兩院議員雲起響應;2012年他退出民主黨,又有50名兩院議員望風跟隨!
在其他國家的議會,也有某些議員因為反感自己政黨的某些政策,而選擇了退出自己所屬政黨,但這麼大規模的議員脫黨極少出現(有人能夠想像某位美國議員可以帶走幾十位議員出走別黨嗎?但是日本就可以)。
而在日本政壇,這種情況卻出現了多次。於是日本多年來政壇就陷於政黨和派閥激烈互斗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破碎的政黨政治,就會帶來政黨內部的寡頭體制,各個派閥和山頭互相爭鬥,「宮廷政變」屢屢發生,於是黨首更迭就會十分頻繁。黨首更迭的頻繁,在日本的政治體制下,當然就會帶來首相職位的頻繁更迭。
………………………………好了,我們說完了這個問題的根源了,那麼這個問題會有什麼危害呢?我認為主要也有兩個。一個會帶來議會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的議會腐敗,一個會帶來官僚制國家。在派閥政治當中,各個議員的歸屬感只在自己的派閥當中,拼了命的想要拉幫結派擴大黨內派閥的影響力,於是就會帶來金錢支援、賄賂等等常見的金權腐敗。
而平均任期只有兩三年的首相、大臣,又怎麼可能真正來處理國家大政呢?他們的權力必將旁落到任期穩定的官僚手中,於是這些事務官僚就成為了國家真正的治理者——這是這樣的政治制度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最後,其實這些問題日本人自己也十分清楚,從小泉純一郎開始,歷代首相就以打倒派閥、打倒官僚統治為口號,然而他們能否打破日本固有的政治規律和體制,是十分存疑的。結論是:亂政。
@暴走 和 @子岸 兩位兄弟說的都有見地,我來唱唱反調。日本人對於政治確實不感冒,以至於議員都不得不前往各個社區做宣傳,才能勉強拉來選票。而日本的民主政治和我們理解的有所不同:1.並不是真正的「民主決策」 2.中央的權力和地方權力的脫節。我也想從這兩個方面來談這種「亂政」對日本的影響。1. 「不是真正的民主決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的政界存在著「派閥」這一論,類似於我國的「太X黨,X海幫,團X」等等稱呼,指的是不同內部集團。目前日本這種亂政,並不是由於民眾的呼聲所決定的:日本不是直接選舉制,而是議會選舉制。也就是說,真正能夠決定首相人選的,是各個政治集團。而政治集團彼此鬥爭的結果,是近年來日本頻繁更換總理大臣和內閣,導致任何一方的政治意願都無法達成,政治進步更是無從談起。菅直人下台前提出的約法三章,目的也僅是在於「給民主黨一個交待」,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他的執政作用,而不是像鳩山一樣,什麼都沒做就下台了。然而,這種做法也並不是多好的做法:在下次大選時,表現奇差的民主黨會大概率落選,而新上台的政黨,必然會以「反民主黨」為目標,集中力量清除民主黨的政策。這種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浪費民眾的稅金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情。2. 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脫節。日本的地方選舉和中央選舉是分開進行的,首相和內閣並沒有任免地方官僚的權力。而對於東京、大阪這兩個地方的「市長」來說,他們管控著日本絕大部分的地方財政收入和人口,卻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前自民黨長期執政時期,對於地方官僚的態度與其說是控制,不如說是遷就。所幸由於這種「遷就」,造成了地方和中央表面和睦的現象,反而沒有太多衝突。而由民主黨政權開始的削減政府開支政策,使得地方和中央發生了一些摩擦,東京和大阪知事更是多次在公開場合披露對民主黨政府的不滿。這種地方中央分立的亂象,將會導致更加複雜的政治前景。比如削減開支,尋求地方經濟發展等等解決日本過高財政赤字的方法,由於地方和中央的對立,很可能會在長期時間內得不到解決,決策和執行的時間嚴重拖後。
而作為GDP排名第三的國家,日本的財政問題,將成為中國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威脅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所以這種亂政,不只是對日本的負面影響,也不是毛所說的「亂了敵人,鍛煉了革命群眾」,更不是fenqing們嘴裡的「亂了好,老子殺過去」,而是將在長期一段時間裡,關係到我們這幾代地球人的深刻經濟危機的開始。(我不是末日論者哦)日本政治,不過是幾個團體在一個小房子里吵吵鬧鬧罷了。
日本社會是由公務員體系運轉的,跟政客們是兩個體系。
對日本社會經濟沒有什麼不利影響,當然,也沒什麼有利影響。
因為日本政策的制定者一直是財閥-政客集團,也即是現在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日本政治其實很穩定。議會民主制的天然弱點,與此類似的是英國首相也經常不很持久。好處是,「人民」好像更能做「主」,想什麼時候換就什麼時候換,壞處是,當國家遇到危難或者困境時,效果很不給力,不滿意就換,搞誰上來都不滿,天天討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無法進行深度改革。日本目前就是面臨這個問題,搞得日本國民對政治已經完全冷感了,誰都一樣,沒有這些人,國家好像也一直在運轉,這種制度下,日本很難出一個政治領袖,帶領日本人走出泥潭。這就是後果。
都是民主制度,制度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
從人民權利大小上而言,美國差不多是最不「民主」的民主制度。美國人只能四年選一次總統和副總統(基本沒啥用,副總就是個備份),而且就這一個人,還是以州為單位選出來的,一旦選出總統,想彈劾,基本是不可能的,布希任職後半期,幾乎每個美國人都在罵布希,但他完全沒有下台的擔心。美國人還能選出所在州的眾議員,但眾議院做的決定能被參議院否掉,而參議員又沒普通公民什麼事兒,是像縣級以上人大代表一樣,推選的,而總統可以「獨裁」到否決參眾兩院一起通過的議案。這麼大的權力足足讓日本首相羨慕死。美國制度的核心不在「民主」,而在權力制衡,美國的這套制度,該粗的時候粗,該細的時候細,適合大國管理。的確,日本首相的任期之短,舉世罕見,自1885年實行內閣制,伊藤博文出任首任內閣總理大臣,到我回答這個問題的2014年,日本首相已經更迭到了第96任,而同期美國總統只換了22任,其原因有很多,之前回答的各位給出的答案已經非常全面了,可是其中有一些地方我不能完全贊同,把我的觀點拿出來和大家討論下。首先,日本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不假,然而按照 @麥克 所引用的理論,法治時代不需要英雄,日本首相僅僅是一名政治家,而政治家一點都不重要,就像載人到某個地方的司機一樣,作用微乎其微。這個觀點我不能苟同,譬如說我們乘坐計程車,僅僅告訴司機目的地而已,並不會詳細規定路線,當他故意繞遠路時,你可以要求他改變路線,可是終究代替不了他駕駛,很多駕駛上的問題也只有他才了解,因此司機(政治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至於法制時代是否需要英雄的問題,我認同在成熟的法制社會,個人素質的重要性比專制時代大大下降,但並不是不需要英雄了,舉個例子,二戰時的英法,都可以稱得上是成熟的民主國家,面對納粹的侵略,一個速降,一個抵抗到底。刨去許多軍事,地理因素,丘吉爾的堅強領導與法國領袖的軟弱無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試想,假如英國不是有丘吉爾,而是換個人當首相的話,二戰的結局也許就會很不一樣。@劉新征 所說的這是議會民主制的天然缺陷,我認為並不屬實,實際上英國自1945年至今只換了14位首相,同期加拿大也只出現了13位總理。在馬嘯原先生著的西方政治制度史中對此有過論述,他認為假如在議會中不能形成兩個大黨佔據主導地位,而是數個乃至數十個小黨的話,政府因不能長期取得議會多數信任而會經常更迭。二戰前的法國,如今的義大利,魏瑪時期的德國,都因此導致政府更迭頻繁。而正如 @李淼 所說,自民黨內部分為許多派閥,這些派閥與小黨無異,我認為這才是日本首相更迭頻繁的主要原因。而各位知友所說的,這種方式體現了日本社會的成熟,我覺得是無稽之談。打個比方,你所在的公司規章制度齊全,大家都各負其責,然而公司領導層卻經常更換,大家這時會怎麼想,會認為這是本公司經營規範完善的體現並引以為豪嗎?恐怕只會感到工作上的諸多不便吧。日本自己也有例子能夠說明這一點,在1955年自民黨成立,形成所謂55年體制到1989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共35年的經濟高速成長期,日本首相更迭12位,平均任期3年左右而在所謂的失去的20年間(從1989年至今)25年間就換了17位首相,平均任期僅一年多。日本經濟增長最快的60年代,佐藤榮作擔任首相,任期長達近8年。這就好比船長與船舶的關係,船長並不負責具體工作,操縱船隻行駛的工作都有下屬來完成,可正是他為船隻把握前進方向使其能順利到達目的地。他對於船隻的貢獻是怎麼說也不過分的。綜上,我認為日本首相任期短主要與自民黨的內部構造有關,政府不能得到議會的長期信任。而這種機制會導致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人指引日本走出當下國際國內的一系列困境。
一方面日本的經濟一直不前,再加上遇到重大事件,首相深負眾望後率內閣總辭是很正常的。第二,執政黨的黨首自動成為日本的首相,所以我們看到,日本的大選還是挺正常的,經常換首相,只是在執政黨內部的人員更迭。如果首相辭職前宣布解散國會,那麼就得重新大選,是哪個黨上台執政則很難說。
倭人奇葩議會制度,一個政黨獨大,然後政黨內部再公然分派系。加上奇葩選舉制度,不能公開收捐款,只能偷偷地收;然後被美國抓住把柄,不時抖點料。
對良性的民主社會而言,首相一點都不重要。對於首相部長之類的人,他們只是政治家,做決策而已,而決策卻出自於下面的技術官僚,如副部長之類的。因為政治家的更換隻是更換了做決策的人,而下面的技術官僚很少更換,因此決策本身並沒有變。再者,在民主社會裡,首相內閣的權力有限,要受議會的約束,重大的決策問題首相是沒辦法私自頒發的,因此首相或是內閣,對國家的影響有限。至於變動頻繁,因為在日本國民眼裡,自民黨和民主黨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因此對首相的職位很挑剔,對人選卻又不在意,因為都差不多
我只能說樓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懂政治學。法制時代根本不需要英雄,不知道樓上的同學聽過韋伯把人類社會分成三個時代,分別是傳統時代、英雄時代和法治時代的闡述沒有?對於日本這樣的良性民主法治的國家,首相只是個固定的職位,無論誰上台,行使的也都是首相的權力,而不是自己的意願,這個和開車去某地的司機一樣,無論換哪個司機,你也不能擅自更改行車路線。日本民眾對與政治的冷漠和美國選民投票率降低是一回事。至於你提到的派別之爭,哪個國家都有,日本不是個例。但社會穩定的原因是因為派別之爭並不涉及社會的主體全體公民,階級之爭才危險。大家都在討論民主,都被「民主」洗腦了…
1、日本文化里沒有民主,民主是半路移花接木過來的。
2、@李淼 的亂政,中央與地方的脫節。
3、大國的干涉,不要忘了日本並不是的真正的獨立國家,睾丸在美國人手裡捏著,沒有自主的國家,做到了首相依然是傀儡,美國政府根據世界局勢讓誰上和讓誰下易如反掌。
4、中國的利益在換首相時也十分重要,日本雖然亂政、派系互斗,但只要面對中國就全部轉成小人嘴臉、露出流氓本質。每上了個新首相,中國政府花了大力氣,費各種資源同日本政府談定中日友好問題,整體日本從中獲取不少利益,然後集體刷流氓,換首相,政策作廢,成立新政府,上任首相給中國的保證是上個首相的事情,新首相再重新下空白保證,佔中國便宜。
剛QQ新聞彈出了日本換了新首相 野田佳彥。等著吧,中國政府不會讓中日間這種談判模式持續多久了,隨著實力增強,攤牌的時候不遠了。我和國外人玩遊戲都知道有政綱這個詞一個黨派 怎麼讓國民支持 靠的就是對國民的諾言一個黨派上任之初 政綱 就是黨派的承諾日本小泉之後都是選黨不選人一個首相你沒實現當初黨派的承諾 你就下台在正常不過了還有就是當達到一定目的後 就好像完成使命 然後由下一個人完成下一個使命典型的例子2戰後日本的外交 換首相也是經常的事
民主只是大多數的暴政 並不代表理性和正確 無論什麼時候 多數平庸者總是要被少數精英以各種表面名義上的東西蒙蔽 不太能準確判斷自己的利益 就算能判斷 有利於大多民眾的 並非有利於國家總體發展 比如高福利 首腦頻繁更替並不能說明政局不穩 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已
瀉藥。
一、因為日本採取議會內閣制,因此首相就是執政黨黨首。
但另一方面,日本的長期執政黨也就是自民黨自從吉田茂、鳩山一郎那一代人開始,黨首的權威就不斷下降,黨內陷入派系割據、寡頭政治的局面,因此黨首人事變動在佐藤榮作之後就不斷加速。這種混亂在泡沫經濟破滅前後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只在位數十日的宰相。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的經濟困局中,很多首相實為逃避責任而辭職,也有個別首相是因為壓力過大而病死任上(如小淵惠三)。近年,這一現象反而有所好轉。因為自民黨相當一部分派系分裂出去(多數加入了民主黨),所以自民黨內部派系矛盾有所緩解。再加上小泉時期重建了黨首權威,因此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在小泉之後事實上有延長的趨勢。二、頻繁更替絕不是什麼民主成熟或是政體現代的表現。
舉例而言,同為議會內閣政體的英國,戰後就出現了撒切爾(11年)、布萊爾(9年)這樣的長期政權,而且每一屆政權至少執政2年以上。而同為議會內閣政體的德國,政權更是穩定:阿登納執政14年、科爾執政16年、默克爾至少執政12年,都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美國總統;事實上,戰後德國執政時間最短的艾哈德總理也在位3年,在日本就算是長期政權了。很顯然,德國和英國的民主不可能比日本更不成熟,政體也不可能比日本更不現代。三、頻繁更替對日本社會、經濟的影響比較小,但絕非沒有。由於日本有成熟的官僚體制,加上自民黨內部的寡頭體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類似集體領導、各負其責的寡頭政體。首相權力有限,卸任後也可以繼續參與國政。因此,儘管更替頻繁,但對日本社會、經濟的日常運轉不會發生什麼影響。然而,政權的不穩定仍然會造成很多嚴重的問題,這裡只談兩條:1、非民選的官僚專制,特殊利益集團坐大。任何現存國家內部都有特殊利益集團,這不足為奇。但在日本,由於政權更替頻繁,官僚掌握了過大的權力,不但讓其自身成為一個特殊利益集團,而且在統治階級內部也激化了矛盾。這個大家都懂,就不展開了。2、很難推行重大改革。集體領導、派系紛爭,本來就會降低決策效率,但可以減少副作用,所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其自身優勢。但是,由於日本首相更替過於頻繁,因此推行重大改革變得更加困難。常常一個首相上台,剛開始推動一個改革,在朝野各黨、黨內各派之間展開利益交換,自己就下台了;接著換上另一人,整個計劃就隨之停頓。而官僚雖然可以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卻不能對其進行必要改革,久而久之整台機器就老朽化了。因此,日本非但沒有像某些答主說的那樣擁抱創新,反而在這種政府空轉的情形下日益保守化了。由此可見,日本最近三十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固然有更深層次的因素,但顯然與政權更替過於頻繁不無關係。·
中文媒體常常報道一些日本首相不受美國歡迎的事例來說明日本影響的下降。但這實際上是中文媒體的一廂情願。常與日本打交道的美國早已明白日本首相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與其達成的任何協議在日本國內必然會遭受到強烈抵制,因而對於這樣的弱權領袖,除了禮節上的禮貌之外,的確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這與國人理解的首相概念完全不同。真正影響日本政府的是個派閥的影子將軍和強大的官僚體系,而首相只是被推往台前的演員而已。假如他們能夠在派閥領袖和首相之間自由選擇的話,或許人們更喜歡躲在幕後的生活。
明白了這點之後大致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首相的任期總是那麼短。除了1964-1972年的佐藤榮作和小泉純一郎之外,日本首相的任期平均年限只有2.5年,雖然憲法未對首相任期做出規定,但是首相如前所述,受致於更大的黨派權力的影響-通常來說,首相由多數黨的領袖擔任,然而日本第一大黨自民黨黨章卻規定自民黨領袖任期只有三年。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首相頻繁更換的現狀。.議會制+碎片化政黨=政府更迭頻繁。至於影響各方各面了。有一點就是更迭頻繁的內閣無法真正有效控制公務員系統,導致高級事物官經常架空內閣。
流水的宰相,鐵打的財閥。就算一天換100個首相,對日本的政治又能產生什麼動搖?日本這20年來的政治路線除開鳩山由紀夫這個共諜上台之後搞大東亞共榮圈以外哪次偏移過?日本的議員多數都是家族世襲,運行了大半個世紀幾大家族早就打成一片,首相更迭不過是讓大家都能鍍鍍金罷了,實際上誰當這個傀儡有什麼區別?上面這麼多答主一副換了首相就要變了天的模樣,看來還是沒有走出強人政治,幻想救世主情結的思維陷阱。
弱爆了 澳洲的總理已經3年里換了差不多5個了吧
美國真厲害,,
很多答案寫的蠻好的。日本的議會確實是亂政。說日本民主就像說台灣最美的是人一樣荒謬。我補充一點我在日本所聞,有日本人把日本這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歸於美國二戰之後的謀略,故意制衡日本政治強人,我覺得有幾分道理
不能硬點…
不得不說 安倍晉三的這次上台 很牛逼 不出意外 安倍 是日本近些年最出色的一個 當然說的是對日本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的教育質量怎麼樣?
※土耳其人的婚姻觀念一般是怎麼樣的?
※日本人一般在什麼時候穿和服?
※日本的教育是否保守、偏嚮應試?與美國相比呢?如果說日本的教育是偏向傳統和應試,那麼他們與我們的教育模式有什麼差別?
※國外的年輕人是面對一個怎樣的買房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