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未來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今天去季風書店參加活動。聽說了書店的經營已經面臨著一些問題。出版產業鏈長、成本高、利潤微薄的非國企書店面對網上書店和電子書競爭優勢越髮式微,那實體書店未來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呢?教輔書除外...
知乎不是最講「體驗」么?
愛買書的人,不只是選書、拿到手這麼簡單,他喜歡到書店去,在書店的氣味兒里,走進很多架子和檯子裡面,東摸摸、西看看,何況一本書常常拿到手裡翻翻才確切地知道自己會不會讀它。逛書店於他很可能是種生活習慣,便捷的另一面,是不解風情,什麼都招手即來,揮之即去,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否則景甜老師怎麼會一部接一部地拍大片,那些投入都夠把東莞再重新振興起來了。買書和愛情一樣,都是追求體驗的。有的人喜歡經歷完整的過程,對他們而言,專程到書店去買書和去超市買瓶醬油,真不一樣。
實體的意義,是給我們虛擬給不了的體驗和心理暗示,長期緩慢有長期緩慢的樂趣。
但是這個體驗,不知道是我太「隔路」,還是真的由於不精確,有些書店做得使人迷茫。我聽本地人誇一家書店是「全市最美的書店」,問他好在哪裡,回答說牛排做得不錯。在他的描述里,好像是家有幾架子書的西餐館兒,然而說是西餐館呢,同時還能做蔥燒海參,也搞文化活動,上個月請了本地一家家庭保健雜誌的主編講央視春晚的藝術性。雖然我們是座火鍋店和咖啡館能結合成「涮咖」的魔幻城市,但在全國範圍里,好像不賣咖啡蛋糕的新型書店也不多了。
書店的氣質,不只是裝修設計和賣不賣吃食。我回憶一家書店,能想起來的,第一在於都賣什麼書,或不賣什麼書,和去過的博物館一樣,主要記得藏品。能讓我對書店的經營者如何看待書有個大致印象,這個印象讓我喜歡,書店的其他細節問題就不大,一家書店的書是內向拘謹的,連店員也不會過於蠻橫或黏人。很奇怪,百貨公司里用商品標註自己檔次的道理,有些書店好像不認同,書店應該習慣上覺得什麼書都賣明顯更容易賺錢,而這樣的書店,實在無從知曉它的氣質,起碼留不下什麼印象,頂多像逛京東亞馬遜的倉庫。
我在本地印象最好的兩家(非全國連鎖)書店,其一是某大學後門專門從當廢紙收購來的舊書里精選內容版本品相好的來賣的小書屋,其二是某大型書城頂層專賣港版外版和三聯等大社打折書的書店,不過呢,都倒閉了,前者因為店主去世,後者也變成咖啡屋兼眼鏡店,書只剩下中小學教輔。
在其他大城市的名書店,好像多是文藝景點,雖然是書店,總嫌刻意——唉,我毛病太多,您別嫌棄,其實它們已經夠好的了。書店能不倒閉,很不容易,基本上也要有景甜老師那樣的運氣,有一位相信愛情不在乎付出與回報的支持者。
廣州有個1200不打烊書店。書店裡特地隔出小隔間,供住不起旅店或者純粹想體驗一把的學生、背包客在此讀書過夜。
每回到這家書店去,都覺得,那些晚上不睡覺在這兒看書的年輕人,和這家書店本身,都挺可愛的。也算一種價值吧。
開書店和賣書是兩個概念,賣書是把暢銷書擺上超市貨架,那些書名通常很短,而且就是吃得開。開書店要做的事,比這多得多。
澳大利亞Gleebooks書店二樓有一個能容納二百多人的活動室,每個月這裡要辦三四場活動,包括閱讀會、論壇、講座以及新書發布會。幾年來,越來越多書店效仿這樣的做法,一些書店為所在社區提供了會議空間。
有時候這些會議跟書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書店得到人們的信任。
聽聞新華書店都開始向muji風裝修了,可見實體書店轉型之風多麼邪性。當然,這一定是好事一樁,新華那種我就是丑但是你能把我咋滴的驕傲,終於開始土崩瓦解了。
實體書店的未來存在價值,我想像了大概四種吧。
1,扮演著文化交流驛站的角色,目前方所、西西弗、言幾又已經在做這件事了。方所是在賣書之餘,真的舉辦了帶有文化沙龍性質的活動,比如陳丹青、吳念真、北島都曾經開過交流會。後兩者主要是單純賣書比較多,請了一些網紅來簽售吹逼。
2,成為休閑娛樂場所。賣書、賣咖啡、賣零食、賣文具、賣唱片、賣盆栽,再準備兩隻貓(這些成分比重相當)的那種地方。不是說不好,生活需要這種消遣。上海的半層書店裝修得很有自己的風格,還在創意園區里,一群小姑娘咔咔咔照個不停,文具也好看,賞心悅目的。
1和2結合起來,應該是大勢所趨吧。
3,專售專業書籍。想看美學的書,在解放碑跑了好幾個獨立書店無功而返,最後還得是海納百川的重慶書城伸出了援手。有一種家裡的老婆雖然人老珠黃,但是賢惠能幹的感嘆。專業性強的書籍論述,需要有安放它們的地方啊。
4,隱藏在城市背後的舊書店,會成為淘書迷的寶藏。至今仍記得朋友五塊錢淘了本《國富論》還帶筆記得意的神情。淘書的快樂不僅來於便宜,還有不期而遇的驚喜、那本舊書里藏著的年歲與記憶、與舊主人穿越時空的對話。
即使他們終將走向滅亡。書,在未來三十年的價值一定是電子化和數字化。這一點,不論我們主觀是否接受,這都是正在發生的必然趨勢。人類追求的核心就是高教率,所以紙質書在未來必將像古代的竹帛和羊皮卷一樣,沒有人會去問津,頂多有點收藏意義。
那實體書店是不是就沒有價值了呢?這個就先問一個問題:實體書店是幹什麼的?只是為了像雜貨鋪一樣買書這種商品嗎?如果說一本書只是一件商品,那這就是對書的侮辱。書,是作者某段智慧的濃縮結晶。所以,書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商品價值,而是思維價值。而思維價值除了作者的,還有讀者的。
因此,書店的意義,應該是這種思維價值。一個書店老闆,對於每本書的研究、理解和智慧,我相信這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其實書店應該是最不具有競爭的,因為每個書店老闆的思維價值,不僅有書,還有人生閱歷以及個人智慧。
我相信,未來的書店就是書店老闆的一個社區,以書店老闆為品牌,凝聚愛好者的講談社。人們來這裡,支付的是書店老闆的智慧,聽的是老闆的脫口秀,同時分享自己的心得。成長需要的是智慧的碰撞,花一點錢,在一個地方和不同的人碰撞思維,這將是未來知識和智慧的獲取途徑,也將是書店真正意義所在。
別將知識停留在紙上,知識和智慧永遠應該口口相傳!老式書店未來很難生存,但是新式獨立書店的未來很有前景,看看單向街、方所、誠品這樣的有個性、有場景、有互聯網思維的書店才是今後的方向,世界上的書店那麼多,有些很掙錢,利潤率很高,為什麼?要去思考這個問題,才是中國書店走出困境的根本。不要什麼都賴到網路書店身上,打鐵還要自身硬,自己被時代淘汰而不求上進,那終究就是完蛋。
對於因新技術的衝擊而面臨消失的夕陽行業中的倖存者來說,其未來卻很可能是光明的。
舉個典型的例子,高檔服裝手工定製行業(實際上大部分手工藝行業亦是如此)。在中國,僅僅在不遠的20年前,裁縫還是個不錯的職業。但由於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標準化生產的服裝很快佔領了中國人的生活,這直接導致了裁縫這個行業的幾近消亡。但是,堅持住並且倖存下來的藝匠們欣喜地發現,太陽落下去很快又升起了——本質不過就是做裁縫的高檔服裝手工定製現在差不多又是一個朝陽產業了。
夕陽行業的特點就是,由於市場和利潤的持續萎縮,競爭者在不斷減少,市場上倖存的個體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壟斷競爭的狀態。因此,同樣是遭受到新技術(互聯網)衝擊的實體書店,能倖存下來並且活得好的必然是能提供個性化與高端化的用戶體驗的企業。比如說「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就活得不錯,天天都被各種裝逼文青擠滿了。
我覺得這才是未來實體書店應該有的發展方向,個性化服務。當然個性化之外我覺得得有一個前提,就是專業化。個性化很好理解,作為服務體驗的一部分,你早飯去吃碗面也喜歡去一個能記住你口味知道你喜歡什麼多放什麼不放的地方吧。至於專業化我想說的並不是書的專業化,而是氛圍的「專業化」 讀書作為一種愛好,自然跟別的愛好一樣有自己的圈子,球迷喜歡幾個朋友聚在一起看球,書迷當然也是這樣。我父親作為一名鐵杆書迷,他跟他的朋友們很多社交的場景就是發生在新華書店裡啊。
當然因為新華書店的條件限制,整個社交過程並不能完全在書店裡完成,但今天的書店在硬體上已經可以做到了。
我認為書店當然可以成為一個社交場所,當然可以用優越的環境來吸引人。這並不是廉價的情懷,也不是所謂本末倒置,這是一種讀書的延伸。但能做到這樣的書店,除了硬體足夠出色之外,軟體也要跟得上才行。這就說道所謂「專業化」了。電視劇里幾位主角為什麼別的方面都極客到極點還是相當老派的年復一年的光顧斯圖爾特的漫畫書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能在這找到歸屬感。除了斯圖爾特能提供優質的漫畫書之外,斯圖爾特作為老闆本身的吸引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他在漫畫上的水平並不比幾位主角發燒友差。甚至當主角們在漫畫上意見出現矛盾的時候還會請斯圖爾特出來評理。所以我想未來的個人性質的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素質是決定性的。正是因為既懂漫畫,又懂來買東西的這些顧客。所以他才能真正個性化的施展服務,而不是今天依託大數據的「為你推薦」 也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水平,所以他才能真正營造出屬於漫畫迷的這種歸屬感,這種氣氛。也許這就是實體書店未來的價值。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體驗,線上購書的感覺是比不上在實體書店裡淘書的感覺的,正如讀電子書和讀實體書的感覺完全不同一樣。拿電影業來說,幾年前當網路視頻興起的時候,很多人驚呼電影業正在面臨巨大挑戰,因為家庭影院的出現,很多人在家裡就看電影了,可是這麼久過去了,電影院也沒有消亡,反倒越來越賺錢了。在線上購書,你只能看屏幕上的封面,只能看到書的目錄,最多也就是其中的幾頁文字,而在實體書店,你可以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感受書的重量,撫摸書頁,你可以翻來覆去的欣賞裝幀、插圖,你可以翻到任何一頁,或者乾脆在書店把書看完都沒關係,這種淘書的體驗是線上書店所不能夠給你的。
實體書店的咖啡館、書架間的小凳子,你在書架間穿行的感覺,這些都是線上書店沒有的。
除此還有書店舉辦的各種活動,陌生人之間通過書而互相認識,成為朋友,你會發現離開網路也可以有另一種美好的感覺。所以依我看,實體書店的出路就在於摸索如何能夠提高讀者逛書店時的體驗,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一排書架,一個售貨員就可以的了。實體書店已經不能單靠賣書賺錢,而是要努力挖掘在賣書之外的附加值,思考讀者喜歡怎麼讀書。先說結論。未來實體書店最有可能的是亞馬遜之類超大網店下屬的實體體驗店。
書店本質上賣的是信息!!
如果主要利潤來自於餐飲咖啡之類,那麼即便擺滿了書,他也只是賣咖啡的店,不是書店!前面還有人提到所謂摸摸、看看、聞聞味。。。。這賣的不是書,而是觸覺和嗅覺,本質上跟推拿甚至賣淫的沒太大區別。。設想一個妓院,專門布置個「書蟲體驗館」,擺滿了書籍,一股子油墨紙張發霉味,然後讓小姐在裡面賣,賣完了送本書給你,美其名曰是賣書,開的是賣書的發票。你信這是個書店么。
再說一遍,書店本質上賣的是信息!!
幫助客戶找到他需要的信息;更進一步,也許可以幫助客戶運用獲得的信息解決實際困難、或者改善生活、或者改善情緒,etc。後者本質是一種諮詢業。
目前任何一個實體店,都沒有可能做到類似於亞馬遜那樣的客戶定製、推薦書目。用戶買書將會更加依賴於商家的推薦。隨著兩個因素的發展,這個趨勢會越來越強化:(1)網路資料庫的完善、大數據技術、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2)信息爆炸,出版物數量爆炸,有效信息淹沒在信息洪水中。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資料庫和技術,也沒有與出版社更強大的議價能力,那麼你就是出局。
在這樣的現實下,你只是做書店不夠專業而已。不專業的人,你的情懷一文不值。
氛圍吧。泡書店的感覺,網購跟電子閱讀設備是沒法帶給用戶的。
我看到提問問的是非國有實體書店,一般是指受到電子書籍、網上書店衝擊的獨立書店吧。我理解這些書店狹義上說是非國有、不依附某集團和組織、書店風格由經營者創建、堅守困境。廣義上是說非國有的實體書店。每一個對書店有著希望、失望等強烈情緒的人,必定都是愛讀書的人。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愛書者沒有在出版系統工作,對數字化印刷有一點了解。因為做信息化工作加上喜歡讀書,所以加了幾個相關公眾號對出版行業有很淺的一點了解,但所說還是屬於外行看熱鬧,難免有偏頗之處,拋磚引玉後希望業內人士和其它知乎上的朋友指正。因為寫了一堆覺得啰嗦,所以寫完後把結論加黑體先放到前面了。看觀點可以只看黑體字,看完黑體覺得可以再細看展開區前面的解釋,包括個人畫的圖書流程圖等都放到展開區後面,不看也可以。也就是三層,第一層黑體拉近讀者,第二層解釋讓讀者有基本全面了解,第三次留給更深入了解的讀者。仿照平面廣告三層架構。
1.書店本質是商業化經營和傳播知識的一種方式之一,和其它商店的區別在於主營業務是書,但書與紙媒的區別是後者基本傳播的是信息而不是自成一定體系的知識。所以現在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其它各種打破書店壟斷知識的傳播方式後書店遇到危機,但仍然能最終保持發展而不像紙媒一樣被打壓的快不行了。而抱著愛好就盲目開書店的最後會發現任何職業如果僅僅把愛好當職業那麼大部分都會工作、愛好都失敗,同時把情懷當書店主營業務的其實是開休閑區加書做背景牆,就像一些裝修氛圍為文革、大觀園、某某風情街一樣的旅遊餐飲項目而不是書店。商業必須要有能夠確保主營業務自給自足的盈利模式,要有對應的核心價值,其餘是幫襯。我承認好書也需要利潤支持,為此拓展文創我可以接受、甚至象日本書店拓展賣傢具家電我也可以接受,但拓展咖啡餐飲我很難接受,高品質生活不裝X。拿著補貼、哭訴情懷的和抱著過路人大腿要飯說他人沒愛心沒素質的其實沒多大區別。一但國家去掉補貼,情懷爛大街後那麼這些書店和祥林嫂、前清遺老遺少一樣倒閉消失於歷史塵埃也就很正常了。其實讓我真正心疼的是滿眼看到的獨立書店都是文史哲社科類的,而且很多還是普及不落地性的書深入程度遠遠不行,看了那麼多東西還是過不好人生。而科技書店的消失,無人談起。高大上的概念、飯後娛樂的太多了,而國內科普、法律、醫學、人類學、社會學、各種工藝知識普及程度很低。現在其實和四書五經普及而缺少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的古代差不多。果殼、知乎上面有一些乾貨知識,但還是比不上圖書詳細,可以點睛、開拓視野但回頭還是要讀書、讀電子版手冊。所以我還很感激天津圖書大廈等大新華系書店裡保留的理、工、農、醫、計算機、法律類書架。
2.為了應對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進行了進化,提供的價值不僅在書,更在於創造一個生活狀態,引導讀者閱讀學習知識和提升生活品質並養成習慣,在生活中遇到各種事務的時候都看看有哪些書介紹相關有趣有用的知識。提供生態鏈兩端作者和讀者直接見面的機會;讀者之間、書店經營者和讀者之間直接交流互動的平台。在讀者、作者、書店之間提供比電商圖書平台更人性化、更直觀、更有針對性的選書、討論書的環境,更能節省讀者的時間、選書費用。也就是說實體書店是出版業價值鏈上,除了出版社為書籍增值以外的第二次內容增值。機場車站書店主要面向商旅中高端客戶、西西弗在精準分析顧客嚴格控制選書的同時,還緊密結合地產商圈的需要,拉動高中端客戶來店,彌補超市只為商圈拉來中低層用戶,形成商圈所需高中低配套體系也是都是格局特色的出路。
3.實體書店成為各方提供基於銷售大數據分析所無法獲取的讀者信息的必要渠道,銷售數據只能代表過去,統計口徑有一定限制,可以預測銷售趨勢但不能完全預測可能的讀者爆點。也不能利用獨特的購書體驗構建閱讀體驗,培養用戶足夠的忠誠度。結果三大網上書店和進化後的連鎖大型獨立書店、積極調整後的新化系書店最終將佔據大部分讀者。賣情懷和孤芳自賞的書店逐漸消亡或轉型為咖啡店、餐廳。2016是出版小年,也是各方總結前幾年經驗進行調整的一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2017後凜冬將至。得讀者勝。有機會我再分析價值鏈上出版社發生的巨大變化。
-----------------------------------------------------------------------------------------------
展開說
借著年底行業統計數據比較容易獲得,春節放假搜索了一下數據,不能簡單感性回答觀點,論據是否可靠還要數據說話。一、當前書店行業整體情況和現狀細節:根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6年度國內外圖書零售市場相關數據。2016年,從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分別來看,渠道差異還是非常明顯。2016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701億元,較2015年的624億元同比增長12.30%,延續了2015年的增長勢頭。實體書店渠道同比增長率-2.33%,出現小幅下降,沒能延續2015年正向增長勢頭。而網上書店2016年依然保持30%左右增長,總碼洋超過實體書店。2016年網店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圖書業務同比增速能達60%左右。圖書總銷量逐漸上升總體背景看好。不過從這段話里還是可以看出,實體書店開始減少,壓力確實存在。
除了新華系統的書店以外,我通過公眾號、百度、實際店內觀察了解了一下私營書店的情況:
- 出差時看到在車站機場里,匯智光華上百家連鎖書店一直在寸土寸金的全國範圍精準持續經營;
- 天津彤彤書城重新開業以來雖然幾年只是三家店面,品味普通,但憑藉經銷庫存社科小說等品種覆蓋老中青的打折書、與幾個中小學的館配關係一直很紅火;
- 全國性獨立書店西西弗開店數量逐漸增大,2014年6家、2015年20家、2016年20家;
- 2016年先鋒書店第13家門店開業;
- 2016年言幾又在天津市內南開區繁華地段的大悅城裡先後開了兩家書店;
- 2016年12月9日上午,防城港市國門書店隆重開業;
- 2016年12月21日,位於德勝門孔子學院總部一層的「字裡行間·張德芬空間」成功揭牌;
- 2016年12月24日噹噹書店瀋陽店在瀋陽大悅城正式開幕,是噹噹線下布局的第2家o+o書店。
- 2016年12月24日,中國移動與京東合作的南昌京東之家開業
反之,上海季風書店8家店面至今好像只有一家總店了。我在天津,看到今風書局店面已經非常局促,門可羅雀。也就是說雖然這幾年獨立書店紛紛成立,但部分非國有獨立書店不行了,總體上看,和2016年以前總體上升不同,2016年新增和倒閉的都有,造成總體數量略微下降。所以獨立書店面臨當前形勢反思未來存在的價值在哪裡,出路在哪裡,確實是一個好問題。
二、作者到讀者的價值鏈現狀:
由於國內出版社掌握書號,所以傳統上整個產業鏈主體是作者-出版社-圖書批發市場或新華系書店-讀者。在出版社和發行部之間還有印刷廠。互聯網時代提供了豐富快捷的信息渠道、物流渠道。知識獲得途徑和圖書出版流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麼獨立書店相比計劃經濟時代有了那些變化呢?有哪些以前從來沒有的競爭者或支持者出現?
從這張我參考各方信息繪製的2016圖書出版價值鏈可以明顯看出,價值鏈上作者、出版社、讀者這三個重要節點大體沒變,但書店僅僅是價值鏈中的一部分而已,不同層面的競爭者、不同形態將作者的知識傳播到讀者的途徑複雜多了。
三、為了應對上圖表明的局勢,獨立書店經過十幾年到幾年的耕耘已經發生了哪些變化
- 一些獨立書店例如先鋒書店從初期銷售庫存打折書引發關注度開始,逐漸做大可以用數量和相關出版社、圖書批發商那裡討價還價,同時注意及時調整、提升書籍品位、書店購物環境,吸引名人。由名人講座和書店品位進一步提升知名度,逐漸步入正循環。經過幾年發展已經擁有13家極具特色和規模的書店。
- 西西弗則從創建後就摸索用戶和書籍銷售管理模式,用科學分析和管理進行改造,不僅僅學習誠品書店拓展書籍以外的文創、咖啡、裝修環境,更重要的是對書籍的定位、品位、銷售情況管理的非常細緻,不斷擴大影響,已經走出雲貴開始在全國布局幾十家書店。
- 言幾又和西西弗、先鋒書店一樣,通過精細細緻的店面布局,精細到每一個書架每一個展台上陳列的書籍主題和文創產品種類、陳列方式、燈光環境、配套的飲品休息空間贏得讀者優質在店體驗,各地開了24家店,陸續還要再開幾家。
- 羅輯思維則是乾脆做成了虛擬書店,開始是自己樹立大V形象,然後買定製的精品書,品種到現在幾年才到60本,但每一本的碼洋都很高。2016年更是全面轉做平台拉更有影響力的人來。(我也對他做經營特例持續關注,雖然他的思想高度、推薦的書其實很一般,吹噓熱炒的成分不少,一個文科生對理工科的認知很低。但他對新媒體的認識和及時抓住風口機會的能力、持續穩定傳播的能力,確實值得學習。)
- 讀庫六哥則是一個人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各出版社合作等多種途徑,串起書商到讀者的全流程,依據個人認知體系的推出針對不同讀者的高質量圖書系列。
可以看出從最初單打獨鬥、孤芳自賞的狹義獨立書店開始,這些書店已經大型化、連鎖化、或精品化、虛擬化。四、獨立書店的競爭者:與此同時三大網上書店也開始學習獨立書店的優點,進而進一步搶奪最終讀者。
- 噹噹在淘寶還沒成立的時候就最先打響網上書店顛覆傳統書店的戰役,亞馬遜、還有後來的京東這些網上書店利用不受營業面積影響,書庫里書的種類龐大,當讀者點選和收藏了一些書後會根據讀者的行為記錄建立購物模型,然後主動在用戶查看這些書籍的時候推送相關書籍。價格和推送功能大大壓迫了傳統書店。2016年這三大平台更是準備進一步獲得用戶深度需求、學習和提供獨立書店的優點,依靠自己的網上書店開始嘗試布局實體書店。例如噹噹準備幾年內開設1000家書店。亞馬遜、京東也同期在國內開始試水實體書店。
- 因為淘寶里要的獲客成本也逐漸昂貴,出版社開始請第三方技術開發公司自己搭建網上銷售平台、微信平台直接獲取最終讀者。中信出版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開辦上千家書店,並把它們打造成一種「城市文化公共空間」,將書店、咖啡、文化活動融為一體,以對接不同的商業領域。
這些背靠三大網上書店大數據和優勢價格的實體書店、擁有獨特優勢的新華系書店、進化後的獨立書店將逐步取代大多數完全獨立的狹義獨立書店,因為他們從成本上有優勢、從圖書種類上擁有絕對優勢(獨立書店基本不涉及深度科技、種類龐大的理工科圖書,僅僅涉及人文社科歷史童書類里,甚至連深刻一些的社會學、人類學都接觸的少)和內容推送上有大數據優勢、與客戶互動培養讀者消費習慣和讀者到店體驗上與獨立書店區別越來越小。
長期看除了匯智光華等機場書店在特定細分市場經營非常穩健成功。其餘獨立書店除非演化到新體量新形態,否則都難以抗拒。本來利用讀者到店路途成本,各個獨立書店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哪怕很多圖書品種、文創產品、咖啡、貓都是重複的也能在自己的空間里各自擁有一定固定讀者。但隨著進化的獨立書店和三大網上書店的實體書店不斷開拓實體店,消化吸收各地讀者,只講情懷或曲高和寡的會越來越無以為繼最終倒閉,新的實體書店經濟利益和情懷、氛圍一樣都不缺。
另外,多媒體、視頻、網上在線閱讀、移動設備電子閱讀也利用完全不同於紙質書的形式與所有書店搶奪用戶。不過經過前幾年的突飛猛進後這些形式的閱讀方式逐漸減速並和紙質書讀者區別開來。他們更多的是打擊了普通小說,對精品文學作品、經管、歷史社科、科普、童書有時候反而是通過其它形式了解後反過來促進讀者購買了紙質書以便仔細研讀。例如撒冷的《諸神的黃昏》,最初是網文和同名遊戲的背景文,但因為其科幻內容而經歷多年後以紙質書出現在匯智光華書店。從長遠看因為他們的體驗大部分是個別的低頭族類型,無法形成社交屬性的實體店到店感受、拓展文創生活品有限,只能是讀者獲得信息的重要補充不是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只能徹底打敗提供信息和碎片化的紙媒而無法佔據閱讀主流。
最後我對實體書店的商業背景畫布進行了填寫,懶得貼圖了,下面逐項寫一下就暫時交差。
商業模式畫布
核心資源:圖書、文創產品、其它生活用品
關鍵業務:主營業務圖書銷售、文創產品;組織溫馨向上的社交、生活形態價值服務:利用直接與讀者接觸引導讀者閱讀所需好書擴展視野,提高讀者時間利用率,建立會員購書檔案,培養閱讀習慣通過閱讀影響生活方式包括個人思維行為方式、社交圈,提高生活各方面品質。
客戶群體: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中青年、擴展到他們的孩子,影響到他們的父母。現階段暫時限制在到店交通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白領;快遞、掛刷能抵達的其它地區讀者;
客戶關係:利用微信、微博、QQ、直播、網站新聞、傳統媒體等所有媒體手段超距離與讀者及時溝通;利用店內的聊天、名家演講、作者簽收等活動與到店讀者進行當面多角度深層個性化互動;在微信群、QQ群、微博上與店主、店員互動;
銷售渠道:店面、電商(微店、淘寶、孔夫子)
重要合作:主要是出版社、圖書批發商、其它(淘寶、海淘、孔夫子等尋找稀有書籍、噹噹亞馬遜京東促銷購入長期看好的書)
成本結構:房租、購書款、文創生活用品飲品購入成本、人力成本、淘寶店成本、活動組織成本
收入來源:賣書、賣其他商品、賣空間;
------------------------------------------------------------------------------------------------
另外,簡單看了一下季風書店在2015年列的一個書單,於老闆的背景體現的很明顯呀,http://book.sohu.com/20151223/n432307764.shtml
如果都是這樣,那麼感覺是曲高和寡,題材寬度也不是很寬。讀者受眾如果要和作者心靈對話可是要有一定的獨立思維、深刻的理解社會才行,沒法大呀。
我去到一個新的城市,必定要去他們最大的書城逛一逛,其實有時候也不是要買書,就是感受一下那個氛圍。去過西安的解放路的書城,上海的福州路書城,還有青島的,廈門的,常州的,煙台的,但是現在實體書店的功能究竟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買書很多人在網上買,價格低,方便快捷。現在很多書店都拓寬業務範圍,很多都在裡面開個咖啡館,似乎書店已經淪為這些的附產品。在我的理想中,完美的書店應該是這個樣子,不大的屋子,整潔的書籍,書冊都是經營者精心挑選出來的,而不是現在的大雜燴,什麼書都有,什麼都不精。
未來的書店除了承擔賣書的職責以外,應當成為一個讀者、作者、學者近距離交流的平台,一個擁有獨特文化氛圍的聚會場所,一個與浮躁喧囂社會相對的寧靜之地。總之,實體書店,聚集的除了書,更重要的是興趣相投的人。
我是紙書的忠實擁護者,而且也會去買CD來聽,黑膠沒買過,因為沒有唱片機,但買過由黑膠翻錄的CD(感覺很好,很粗糙,很歷史)。這些東西不會完全消失,因為有實在感,真實感。讀紙書時,你可以觸摸到書的印刷材質各不相同;聽CD時,你會用心聽完整張唱片,而用電子播放器,你可能會因為內存上千首音樂而沒辦法好好地聆聽其中任何一首,有時候選擇太多並不一定是好事情。
開實體書店的和開小咖啡館的都是一種情懷說實話,對這樣的老闆我還是比較敬佩的
我作了個大膽的反向猜想:既然紙作為文字的實體媒介將被虛擬的電子媒介取代,這種取代有沒有可能只是一種普及社會的大眾化的取代。而紙書就以稀為貴,轉向精裝與手工化生產,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奢侈品而存在呢?
未來的實體書店不應該只單單賣書,而是應該提供更好地服務。可以嘗試像貓的天空之城那樣,在書店裡專門設置區域供讀者看書喝茶。就像網吧的發展,以前小時候直接去黑網吧上上網就好了,現在都會去網魚這樣的壞境好點的,能喝東西的地方去上網了。
如果書店只賣書,那麼必然會面臨很嚴峻的挑戰。就拿我自己來說,一年買50本左右的紙質書,全是在亞馬遜噹噹或者淘寶上買的。網上找書購書比去實體書店還是要方便一點的,我能夠大晚上看到一本好書立馬就在網上下單,而讓我特地出門去書店買本書我是不怎麼願意的。只有當實體書店擁有網上書店所沒有的特色、優勢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生吸引力。
同時,我認為電子書不會對實體書店造成什麼特別的影響。我個人是以紙質書為主,電子書輔之。電子書主要是為了方便攜帶才會選購,在閱讀上還是喜歡紙質書,做起筆記來也是可以隨意的圈畫,最關鍵的是可以收藏!!!收藏的書感覺還是不錯的=。=書是樹的表現形式,每一本書都是一棵樹。所以每一家書店都是城市這個荒蕪之地的樹林。曾經看到的一句話
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實體書的存在價值。相關回答已經有不少,不過下面我會以一個有時用kindle有時讀實體書的用戶角度回答這個問題,關於實體書店的式微和未來發展。
先談式微。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實體獨立書店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新華書店,與此相對應的,就是卓越亞馬遜這種擁有極致資源的超大型購書網站。而以這兩股勢力範圍為圓心,其各自邊際效益外圍的殘羹剩飯,不用慚愧,不用害羞,這就是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並且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市場被淘寶,京東,噹噹蘇寧等電商分割。文青微茫的情懷信仰在支持著獨立書店的生存,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趙姓書店盈利開始的時候?或是亞馬遜物流文化倉儲貨架分配到每一個城鄉結合部的時候?我想都不是。其實真正開始走下坡路的原因並不是在書外,而是在書內。當一座小城的書籍購買需求要受制於大型買辦的規劃清單,那麼這部分本來要花出去的錢就會花不出去,既然花不出去就會尋找其他的突破口,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試問,當你要買一本自己想看的書,走進書店卻發現工具書的書架十倍於文學書架,甚至文學作品被擠到轉角的犄角旮旯,而你身邊站著的,除了為了論文要剽竊點啥而找工具書的學生就是為了刻章技術或鑒定雞缸杯一事無成的敗頂老頭,你作何感想?你還會來這家書店嗎?你討厭雞湯,討厭流量文學,當你終於找到了文學書架,上面擺著的卻是塑封的「青春疼痛文學」,你震驚了,你憤怒了,你要罵娘,於是你旁邊的阿姨遞給你一本《領悟語言真諦的一百種方法》,你看著她粉紅色的針織毛衣和和善可親的面容,你絕望了。而現在好像喜聞樂見的獨立書店,就那麼高尚嗎?架子上的書同樣受制,受制於出版制度的最下游流量,受制於商鋪房東的兩年合同,甚至受制於書店老闆的個人喜好,它不式微誰式微?再談未來發展。我想先引述我個人非常欽佩的著名譯作家柳鳴九先生的觀點。人文圖書市場已經大為萎縮的客觀現實必須清醒應對。不論對此現實有哪些高妙的辨析與解釋,其中的關鍵就是讀經典高雅人文書籍的人已大為減少了。影視媒介大量傳播的低俗文化、惡搞文化、打鬧文化、看圖識字文化已經大行其道,深入人心,而在大為縮減的外國文學閱讀中,則是對故事性、對「好看好玩」的興趣超過了對知性悟性的興趣,對具體性內容的興趣超過了對綜合性、總體性內容的興趣,對訴諸感官的內容的興趣超出了對訴諸理性的內容的興趣,讀書的品味從上一個層次滑向下一個層次。老先生的願景是增添一個文庫,以書店也好,圖書館也好,未來的發展,就是那麼一個文庫的概念,系列成型,作家像巴赫一樣自帶編號,一定要全,而不是像一個菜市場,這跟電腦的檢索程序沒有任何關係。這既是他的願景,也是他不奢望的願景。因為在這個時代,做到這種藏量需要比較大的資金,而且有這個投資資本的人,幾乎都在樓市all in,所以這更需要真正的熱愛。所以,我本人是及其反對某些自稱文藝青年或有此情懷沒此能力的人開書店的,這對讀書愛好者無疑是另外一種戕害。一個書店就是一個環境,在沒有一定的藏量還要保證盈利的局面下,難道不就是在剝奪讀者選擇權么?希望能對你有幫助。以下內容轉自致勝溯源圖書防偽系統微信公眾號如果說圖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那麼書店就是銷售精神食糧的商店,尤其是分布於城市和鄉鎮的那一些實體書店。書店的好壞折射出國家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分析互聯網條件下實體書店的現狀、所面臨的困境、尋找新的出路,已經成為保證圖書出版業持續發展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逐漸向好的形勢
狹義地說,實體書店是指除網上書店以及新華書店系統以外的民營書店。目前,網購成為一種流行的消費方式,其中也包括了圖書的網購。網上書店的產生和網購的出現,給實體書店造成了較大的衝擊,一度出現實體書店的關店潮。在政府的關注和扶持下,現在情況略有好轉。
銷售從負增長到正增長
中國經濟網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2012年同比增長-1.05%;2013年同比增長-1.39%;2014年逐步回正,同比增長3.26%;2015上半年銷售同比增長0.54%,圖書銷售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扭轉。
從部分倒閉到中等規模書店增長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 2007—2012年,我國倒閉的民營書店至少有1萬餘家。2014年圖書銷售回到正增長的區位後,帶動了書店規模的擴張。2015年上半年,中等規模書店增速最為明顯,實現了4.40%的增長,實體書店歇業、停業和倒閉的態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政府加大扶持實體書店的力度
國家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同時,加大了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截至2014年底,財政部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多地政府均開展了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累計投入資金4億多元。此外,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這些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簡化了實體書店的註冊程序,解決了前置審批的麻煩。例如,原來要開辦書店,得先辦文化經營許可證。要辦文化經營許可證,又必須先有一個經濟實體,程序之間的掣肘問題突出,而現在已經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例如深圳還實行了網上預年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實體書店的年審時間,為書店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對書店實行免稅的普惠政策,讓實體書店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來自多方的難題
經營場所不固定,運營成本增加
書店的經營場所一般都是租賃的,受各種拆遷賠償糾紛的影響,業主往往不願意和書店簽訂長期固定合同。而每當原有合同到期再續簽時,業主一般都會上調租金,最後很多書店都是因交不起昂貴的租金而歇業。現在人力成本增加也較快,員工工資基數不斷上漲,帶動五險一金也相應增加。以深圳為例,最低工資標準調高至現在的2030元,倘若僅以此標準計算,員工拿到手的現金雖然只有1683.31元,但書店為每個員工的實際支出已經達2638.85元。另外,勞動力流動性加大,員工招聘和培訓成本也相應增加。
營銷成本高,進貨周期延長
隨著網上書店低折扣盛行,不斷分流實體書店的讀者,造成實體書店銷量下滑,單次進貨量隨之逐步下滑,進貨周期逐步拉長。圖書到店的周期長了,影響讀者的購買體驗,形成了惡性循環。
支付方式不能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需要
「互聯網+銀行」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讀者的支付方式呈現多樣化,如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Apple pay等移動支付工具盛行,傳統現金支付的方式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胃口。而部分實體書店主年齡偏大,難以靈活自如地掌握和運用新技術、新手段。
圖書出版品種眾多,書店服務難以俘獲讀者口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加速細分,讀者的閱讀需求日趨多元,使得圖書分類越來越細,出版物品種越來越多。而實體書店以其越來越小的營業面積、越來越少的營業人員加以應對,自然愈加捉襟見肘。
無序折扣,盜版猖獗,行業生態遭破壞
眾所周知,在我們國家有一位電商奇才,給所有屌絲想出了一個賣假貨既不用交稅又能掙錢的招,隨便在什麼地方通過PC或者移動客戶端,直接就可以銷假冒偽劣產品了,導致網上假貨充斥,圖書也難逃此劫。網上書店除了以無序的價格戰、低折扣吸引讀者,把讀者從實體書店引流到網店以外,一些網上書店的匿名銷售為不法分子制售盜版圖書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抓住讀者追求便宜的心理,利用價格優勢,猖狂販賣盜版圖書。目前,從線上到線下,圖書盜版已經呈現出多渠道、團伙化的分布態勢。多年前只是少部分書店將盜版書與正版書摻著一起賣,而現在,專門銷售盜版圖書的流動攤販比比皆是,有的甚至短期租用小店鋪,掛上「房租合同到期」的招牌,論斤銷售盜版圖書。這種行為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圖書行業因此陷入惡性競爭,而那些守法的實體書店則難以為繼。
近年來圖書市場混亂的事實已經證明,網店低折扣圖書、盜版的低價圖書在書市上只起到了「攪局」的作用,除了搶奪實體書店的客源,致使實體書店走向衰落外,百害而無一利。在圖書價格戰中,精美的高價圖書被低折扣和盜版低價圖書攪得喘不過氣來,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但低折扣圖書特別是盜版低價圖書從品質上始終難以匹敵原價、正版、精美圖書,因為網店銷售低折扣圖書、盜版低價圖書沒有利潤支撐,哪來的優質圖書售後服務和圖書產業不斷的創新、變化和發展?
實體書店缺乏行業自律
實體書店的區域分布、整體布局往往不合理,書店之間不是拾遺補缺展開差異化競爭,而是陷入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比方說某地某書店生意好,往往就會招致附近甚至隔壁出現一家幾乎一模一樣的書店來搶讀者。結果導致要麼書店扎堆,要麼數里無店。
三、實體書店的出路:揚長避短今年3月14日交通部部長楊傳堂表態網約車有關企業實施補貼是一種搶佔市場份額的行為,短期內對傳統計程車行業形成了不公平競爭,從長期看,不利於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理,網路書店以低折扣展開了圖書的價格戰,搶佔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給傳統書業造成了強勁的衝擊。
實際上,網路書店在這幾年的暴力擴張中也暴露出不少缺點。一是在網路書店購書,因為電腦屏幕較小,尤其是在移動端的屏幕更小,圖書展示空間有限;二是消費者在購書時只能憑藉有限的圖片和文字介紹進行判斷,無法翻閱圖書實物,缺少實際觸摸、感受不同質感的閱讀體驗,聞不到油墨散發出來的芬芳;三是網上書店為了自身經濟效益,把暢銷書放在網頁首頁或前幾頁,讀者翻來覆去看到的都是有限的若干種書,閱讀呈現單一化;四是某些平台電商盜版圖書充斥,因為按照流量規則,誰支出的流量費越高誰的排名越靠前,而往往只有盜版圖書的經營者才能付得起天價的流量費……網上書店的以上缺陷恰恰正是實體書店的相對優勢和出路所在。
積极參与「全民閱讀」活動,為建設「書香社會」出力
實體書店是好書呈現給讀者最直接的媒介,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全民閱讀中的作用。如北京的三聯韜奮書店,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資金率先創建「24小時不打烊」的圖書營銷模式,為讀者提供「深夜書房」服務,營造良好的「全民閱讀」環境。實體書店要全力配合和協助當地政府辦好各類讀書節、讀書周、讀書月、讀書季等重大閱讀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把真正的好書選出來,發揮「薦書導航」的作用, 充分體現實體書店不可或缺的價值。
形成行業合力,爭取政府支持
實體書店要抱團取暖,成立書店行業組織,向各級政府反映書店的訴求和呼聲,爭取國家從推進「全民閱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儘快出台更多保護和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規範圖書無序折扣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盜版侵權行為;在全社會樹立保護、支持、閱讀正版圖書的集體意識;鑄造中國「百年書店」品牌;書寫「百年閱讀」輝煌,把建設「書香社會」真正落到實處。
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實體書店應發揮強大的「實體效應」。一是多年來養成的購書習慣使得許多人首選的購書來源仍然是實體書店,應當用高質量的服務維護好這些「死忠粉」。二是要發揮渠道優勢。方便讀者直接到實體書店選購所需圖書,相比網購圖書網上支付,更加安全和高效。 三是應充分發揮購書環境的真實感和可視感的魅力,做到聲、光、影、味俱全。讀者在實體書店可以現場享受優質服務,欣賞和翻閱圖書, 查看圖書具體內容和裝幀、印製質量等等,可以直接和導購人員面對面溝通交流,書店有機會以溫馨、親切、安全的服務提升閱讀氛圍,促進銷售。四是要打好售後服務便捷化這手好牌。實體書店應保持良好信譽,讀者購書後不滿意應准許直接退書,使讀者進一步獲得安全感。相較之下,網店退書流程複雜,周期更長,操作不便,實為劣勢。五要發揮實體書店的黏性,以情感構築閱讀文化的活動空間,把實體書店建設成讀者最舒適的閱讀場所,特別是對於長期光顧書店的讀者,除了提供指引和座位外,還要進行新書的介紹和推薦。 六是應悉心做好品質管理和採購管理,保證採購的每一種書都是有眾多讀者青睞的精品圖書。
主動「觸網」,用好互聯網工具
一是加強實體書店內部管理,建立和健全圖書信息查詢系統;二是加大實體書店服務讀者的力度,對圖書銷售的讀者數據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採集、記錄、分析讀者的既往購買行為,精確掌握讀者需求;三是夯實互聯網硬體基礎,升級和改造實體書店的互聯網系統,實現書店Wifi全覆蓋,開闢新的支付渠道等;四是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店與實體店打通連接,為讀者提供全渠道的購書便利;五是加強橫向聯合,如多個實體書店組成聯合體共同「觸網」或者成為網上書店的實體服務平台 ,在分攤成本的同時實現資源共享。
四、結語
實體書店是圖書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更是城市的文化地標和市民精神生活的淵藪。在「供給側改革」的大潮中,實體書店也應順勢而為,著力加強自身建設,構建行業協同,實現跨越轉型,以「圖書+互聯網」的心態和思路,迎來新的春天。
推薦閱讀:
※上海有哪些優秀的書店值得推薦?
※杭州優秀的獨立書店有哪些?經營狀態如何?
※天津有哪些有特色的書店?
※北京賣外文圖書或雜誌的書店有哪些?在哪裡?
※應該拯救光合作用書店嗎?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