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的NATF戰鬥機為什麼下馬而選擇F35,在未來重型機和中型機究竟誰更適合上艦?

是否可以認為在航母有限的空間,重型機保證了質量,中型機保證了數量?


其實這一個問題可以分為幾個小的方面來回答一下

1.航母戰鬥機數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否

戰鬥機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的,實際上航母的戰鬥力與出動率和打擊效率有關,簡單點舉個例子。

A:7萬噸,50架F18,3電磁彈射,每架飛機每天可以打擊3次,每次4噸彈藥

B:9萬噸,60架殲15,滑躍,每架飛機每天打擊2次,每次5噸彈藥

結果就是A可以扔600噸,B也可以扔600噸

雖然A的載彈量少,飛機數量也少,但是依靠強大的出動率,A和B是相同的,但A的航母小,飛機少,成本還能低上很多。

如果你是總裝備部的,你選A還是選B?

2.中型戰鬥機比重型戰鬥機佔地一定比較少?否

戰鬥機重量和佔地其實沒多少關係。

拿F35和F18來算。

為了說明「重型」和「中型」戰鬥機的區別,我這裡用的不是F18E/F的數據,而是F18C/D

F35尺寸是15.6×10.7×4.33,32噸

F18尺寸是17.1×11.4×4.66,23噸

F18C/D尺寸全面超越了F35,但最大起飛重量足足少了9噸,作戰能力少多少自然就不比多說了。

實際上和F18C/D同噸位的艦載機里,最大的是哪個?

米格29K:17.3×11.4×4.73

最小的呢?

陣風M:15.2×10.8×5.3

F18C/D,米格29K和陣風M的最大起飛重量接近,但性能就有差距了。

而在這三個機型里,F18C/D是最大的,其實尺寸已經接近重型機了。

3.重型戰鬥機作戰能力是否一定比中型強?否

一架戰鬥機的作戰能力,由航程,載彈量,隱身性能,機動性和電子設備來決定,和是否是重型還是中型沒有太大關係,重型的優勢是能夠擁有更完善的作戰能力和更優秀的改進潛力。

實際上在單一性能上,很可能是中型機比較強。

甚至如果拼空優作戰能力的話,重型機能不能幹掉輕型機都是問題。

但是在打擊方面,重型機的平台優勢就比中型機要大多了。

所以究竟是不是強,還得看海軍的需求,簡單地說,如果能的航母編隊只需要足夠的防空能力就行,那你其實搞重型中型都可以。

如果你既要防空,又要打擊,那當然是重型機的機體最合適了。

某些方面中型機可能不比重型機差,但重型機上限更高。

機體,載彈量,雷達直徑,油量這些可都是「上限」的差距。

當然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小型航母帶不了重型機,就只能上中型機或者輕型機,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需求了。

4.中型機成本一定比重型機低?否

看上去中型機的成本比重型機低,但其實並不是,中型機成本可能會低,但是在維護,飛行員等成本上未必比中型機低。

此外因為裝備中型機會導致飛機數量增多,甚至可能會增加成本也不一定……

一艘航母假設帶40架重型機或者60架中型機,雙方戰鬥力相等的話,我會帶什麼?

如果作戰強度低,那麼我帶60架中型機,靈活性更強,中型機也足以應付低烈度的作戰了。

如果作戰強度高,我帶40架重型機,上限高,打高強度作戰更合適。

但是,以一架飛機按照150%到200%配備飛行員的話。

40架重型機,就需要60到80名飛行員。

而60架中型機,就需要90到120名了。

僅多出的30~40名飛行員,就足以再組建一支艦載航空兵大隊了,這個成本難道就不是成本嗎?

此外還有維護人員,後勤方面的,難道就不是成本么?

————————————————————————————

美國之所以砍掉了F14,不是因為F14太大,也不是因為F14問題多,而是因為已經沒有對手了,拿F18就能解決問題。

就像是師改旅一樣,其實維持那麼多師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花銷就太大,而且沒必要,對手已經死了,乾脆改成旅(我國旅大概比師少1到2個團),這樣還能維持編製,戰時也能擴充。事實上10個師可以改成15個旅,但實際上改完以後還是10個旅。

所以重型機改成中型機其實就是降級,戰鬥機數量沒有增加。

以後如果中國的電磁彈射航母服役,第六代戰機上艦,美國的第六代重型機肯定也上艦的,到時候還能看見另一種意義上的海六代對決。

海側衛打雄貓沒見識到。

可以見識以下中美的么。


我的回答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美國海軍NATF計划下馬和F-35的關係

先理順一下NATF和F-35的發展順序。

NATF計劃是美國海軍在國會壓力下與美國空軍的一次互惠合作:美國海軍使用美國空軍ATF(先進戰術戰鬥機)的海軍版作為F-14系列艦載戰鬥機的替換機型,而美國空軍使用美國海軍的ATA(先進戰術攻擊機)的空軍版來作為F-111系列戰鬥轟炸機的替換機型。

但是這個NATF計划到1991年就下馬了,原因也很簡單,海軍相關人員進行評估之後認為海軍版的ATF性能會大幅度下降,而且其降落速度等指標無法滿足海軍需求。

由於ATA計劃在1991年被斃掉,海軍不屈不撓的轉手又推出了一個A-X計劃來作為A-6的換代機型,隨後NATF也被取消,A-X計划進一步修正為A/F-X,把戰鬥機的功能一塊兒兼了。美國空軍因為還惦記著F-111的換代機,所以也一併參與了A-X(A/F-X)。

但是到了1993年,國防部發布的《自下而上評估》報告(Bottom-Up Review ,BUR)認為A/F-X計劃效費比不如F/A-18E/F,於是A/F-X也下馬了。

此時在美國政府的建議下,國防部開始了JAST(聯合先進打擊技術)的研究,這項研究旨在探索通過三軍通用飛機來大幅度降低預算需求,到1996年,JAST發展為JSF(Joint Strike Fighter,聯合打擊戰鬥機),將多個軍種的先進戰機項目整合了起來。

A/F-X下馬之後,JSF項目成為美國海軍下一代作戰飛機唯一的救命稻草,這時候想要什麼的機型已經不是海軍一家說了算了,被整合進JSF項目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輕型可負擔戰鬥機(Common Affordable Lightweight Fighter,CALF)、美國空軍的多用途戰鬥機(Multi-Role Fighter,MRF)、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短距起飛/垂直著陸攻擊戰鬥機(Short Take-Off/Vertical Landing 「STOVL」 Strike Fighter)等多個項目需求的都是單發中型飛機,所以JSF也只能是單發中型飛機,美國海軍只能接受這一點。

JSF計劃最終的產品就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閃電」II戰鬥機。

這樣我們就搞清楚來龍去脈了。

NATF的下馬不代表美國海軍不想要重型機,A/F-X依然是雙發重型飛機,NATF的下馬僅僅是因為美國海軍的專業人士評估認定NATF無法滿足海軍需求(這雞鹹味不夠,不如真正的鹹水雞),而最終選擇F-35C這種中型艦載機是迫於美國政府發展三軍通用飛機的無奈之舉。

第二部分 未來重型機和中型機誰更適合上艦

其實F-35C從重量來看已經是重型機的水準了(空重15.68噸,最大起飛重量31.8噸,而F/A-18E則是14.55噸和29.9噸),其尺寸也略大於一般中型機(全長15.5米、翼展13.1米、機翼面積62.1平方米),我們可以看出第四代艦載戰鬥機的起飛重量將顯著高於同等大小的第三代艦載戰鬥機。

如果發展相當於重型第三代艦載戰鬥機大小的第四代艦載戰鬥機,其空重可能會超過20噸,最大起飛重量可能會超過40噸,這對於艦載機的氣動設計、動力裝置的性能、艦載彈射裝置的性能都會有比較高的要求。

我個人認為,在相關條件滿足需求的前提下,發展第四代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是更合理的選擇,因為艦載戰鬥機有較高的對面打擊需求,尺寸更大的重型戰鬥機可以更方便的攜帶對面打擊彈藥而不犧牲隱身性能,這種能力在未來高強度對抗模式海戰中可能會非常有價值。


拆分一下然後解答吧

先說NATF

NATF本身是就是美國空軍搞了ATF之後,美國空軍的最大敵人——美國海軍本著自己也不能吃虧思想下折騰出的兩個忽悠國會老爺的項目之一(另一個叫ATA),有兩個競標方案:

1)洛克希德的可變翼版,大概可以理解為參考了空軍的路基ATF和海軍現役F14的優點作出的極大優化的隱身設計。

長這樣

2)諾斯羅普的巨大蝶形翼玩法,有點參考YF-23的調調。

長這樣

很可惜都沒能誕生出來

與此同時,估計是那幾年蘇聯威脅論太有用了,連美帝國主義對外軍事干涉的矛頭——兩棲人形自走獸都開始不甘寂寞要搞新東西了,而且人家要求很明確:天上飛的自走獸支援地上跑的自走獸,要隱身幹嘛?我們就要對地近距離支援和有限度的低強度戰場制空權。

聯合著英國搞ASTOVL,然而兩家都不厚道,不肯幹活就想套對方的技術然後自己搞。折騰了幾年什麼也沒折騰出來,一拍兩散各干各的去了。

自走獸氣啊,心想看來忽悠錢也得找有點本事的人忽悠。 就找到了臭名昭著的洛克希德(哦不,我的意思是大名鼎鼎,能把我從發動機噴口放下來了嗎?)。 畢竟是有設計經驗的大公司,品質令人信賴,知道自己在給誰幹活,迅速整合出來了一個CALF。

時間到了1991年,大家正敲著算盤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圈錢計劃,對岸那個偉大的牢不可破的聯盟轟然崩塌,國會老爺們再也不用聽著所謂的威脅論掏錢了。軍隊需要忍耐,一切為經濟建設讓路。倒也不是說過的有多慘,而且好東西確實也不少了。國會老爺心裡還是門清的,你Navy放眼望去全球聯合艦隊都未必幹得過你,要什麼新飛機?砍了! NATF論證是否保留和ATA被砍,造艦計劃同樣大批削減。

海軍表示:我們要鬧了啊,我們要有小情緒了啊!

國會老爺:滾邊玩去,我給你通過A-X,別BB。

可是空軍又不樂意了,連陸軍都開始搞科曼奇了,我也要和海軍搭夥!

國會老爺:你看看人家空軍就是懂事,知道節約成本。

海軍:空軍我有一句mmp一定要講。

然後A-X就成了A/F-X,空軍順手搞了個MRF,海軍找到機會報復也湊了進來。

如果只是這樣,倒也還好。

可是有位管不住褲襠的領導人上台了,大刀闊斧經濟改革! 你們幾大軍種搞出來了十幾種字母組合,有什麼用?沒有了蘇聯誰打得過我們?中東都被我們收拾了! 全都別要了,砍了砍了!ATF好像進展還可以,那你繼續吧。

這下是真的全都急了,那棟DC外側的五角形大樓來當和事佬,說好歹給下面留兩個念想吧,不然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提出了JSSA、JAF,海空軍一起用,湊合湊合過吧。

結果還是不行,硬是讓壓成了一個項目JAST,一機多用。

自走獸就沒那麼大困難,人少經費要的少,不引人注目,風平浪靜繼續自己的CALF。

可是1994年,好死不死的JAST辦公室發現洛克希德有個自走獸的CALF項目,那就拉進來一起拉倒了啊! 國防部和國會也覺得這樣挺好,1996年合併之後的JSF項目被批准。

也就是後來的F35

第二個問題,哪種更適合上艦。

這種事情還是看海軍的戰略方針,個人覺得以重型機作為平台在打擊的靈活性和平台潛力上會更加出色。


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第四代戰鬥機時代,那麼 @框框框子 的回答無疑考慮到了絕大部分方面;

換而言之,他的回答簡直就是為題主問題的前半部分量身訂製的,基本上很好地描述了美國海軍主力艦載機由三代半向五代過渡整段歷史時期各種取捨的原因。

但是對於題主題目的後半段而言,框子的答案就不那麼合適了,或者說,缺了一個重要的前提:

未來(五代/六代戰鬥機時代),傳統意義上的中型戰鬥機將不復存在。

————未完,待續,本周末應該可以寫完,明天有俄語課,今晚先暫停一下————


蘇聯掛了!老闆欠下幾百億外債,帶著小姨子跑了!美國海軍沒有辦法!原價上億美刀的飛機,現在通通砍砍砍!


艦載機這樣的關鍵性軍事裝備的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嚴肅的問題。我們不是使用者軍隊、也不是研究機構、更不是鍵盤軍委,在此只簡單說一說自己的看法,競標塵埃落定後再寫文章分析分析吧。

當前中國的艦載機選型,不得不考慮這幾個問題

一、起降性能

艦載機與陸基戰機最大的不同就是重視起降性能。蘇33在蘇27基礎上加一對前翼增升,F35C對比F35A大幅度增加了翼面積。這都帶來了空重的大幅度增加,和推比的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影響了空戰性能,在起降性能和空戰性能之間妥協就是現代艦載機設計的核心難點。

二、航程載荷能力

航母上進行甲板作業是比較複雜的,受到多方面限制,即使用電磁彈射出動架次也很有限。而且茫茫大海上作戰,彈藥不夠沒有後續戰機補槍,燃油不足也未必有加油機能補充燃油。起飛時航母離海岸才300KM,返航時也許航母為了躲避打擊就退到離海岸更遠的位置。這就需要艦載機更多的依靠自身平台,這就要求有良好的航程載荷能力。儘可能的多帶燃油和彈藥起飛,有先進ISR支援作戰。

三、高度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作戰系統

未來中國新一代艦載機要在廣闊的全球戰場經受考驗,面對世界一流戰機F22/F35的威脅;面對各種不同的作戰環境。這都需要新一代戰機高度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能對傳統的陸基先進戰機如陣風、F15K形成很大優勢;能夠和055為代表的新一代艦艇系統聯合作戰。電傳飛控系統能夠輔助飛行員決策,起飛降落過程進一步自動化,將飛行員從繁瑣的操作中解脫出來。

四、優秀的對空攔截能力

隨著LRASM、高超音速反艦導彈、遠程無人機的高速發展,未來艦隊的威脅是更多了。優秀的截擊能力不可或缺,配上遠程空空導彈這是艦隊最後一條生命線。

那麼最後,我要說,重型和中型的差別並不重要,具體的作戰需求才是衡量標準!


@軍用橙子 的回答已經包含了大部分的方面,在這裡我可以進行一點點補充。

首先NATF和JSF兩個項目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NATF顧名思義是海軍版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它的兩個機型都由ATF項目中出現的YF-22和YF-23進行一定的修改而成。海軍對NATF的重量要求十分苛刻,最大空重限制僅僅比空軍型多出了4000磅,並且其佔用空間不能高於F-14。

1990年,海軍在評估完F-22和F-23的海基版本後認為NATF會超重,並且研發進度難以保證,於是海軍自己退出了NATF項目。上將們認為F-14可以持續服役到2015年都不會有問題。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1991年,國防部長以超重和進度滯後為由取消掉了A-12項目。到此為止,從1986年開展的聯合研製下一代飛機項目失敗,並且從頭到尾國會都沒有說過一句話

海軍只能繼續生產F-14並隨即再次開展了一個替代項目,一個是A-X,另一個就是F/A-18E/F。超級大黃蜂雖然是作為A-12的替代品出現的,但是在競爭中卻擊敗了格魯曼的超級雄貓系列設計,變成了海軍的「下一代」戰鬥機。

各界人士經常在性能上大肆批評超級大黃蜂,認為它「不如大貓」,但是實際上超級大黃蜂項目真正的優勢在於其項目進度和風險,其性能卻被放在了次要地位上。

超級大黃蜂在1992年接受海軍訂單開始,僅僅花了3年就完成了首飛,並且在2000年列裝,並在2002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參戰,項目速度在各國三代機項目中無出其右。相比之下,同樣是替換70年代三代機的,更早開始的ATF項目大幅度超時,並且沒有完成計劃中的產量,導致F-15進入超期服役階段。在項目目標中,超蟲毫無疑問要比F-22完成的漂亮的多,儘管它並不先進就是了。

以上的回答主要針對題主對NATF的一些疑問,我本人並不想繼續回答關於JSF的問題。


可以這麼理解,但是數量不一定能夠換來質量,因為航母不僅空間有限,航道(彈射)也有限,而受限於二者航母起飛的飛機負擔的作戰任務又比較多元化。所以在對等條件下,重型是優於中型的。

但是考慮到作戰的效費比,主要執行的任務,很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美國選擇肥電,除了妥協之外,沒有對等的對手也給了他們更大的寬容度。


謝……謝邀。可我不了解啊


沒錢 真的不能為所欲為


推薦閱讀:

F22的作戰半徑700多公里又不上航母能幹啥?
如何看待近日殲-10B戰鬥機安裝矢量發動機進行測試?
如果將淘汰的戰鬥機,改為無人機,掛上2個空對艦的導彈,打航母靠譜嗎?
如何評價F/A-18E/F的空優性能?
目前最先進的燃氣輪機跟蒸汽輪機分別是什麼,用於哪?

TAG:航空母艦 | 戰鬥機 | 海軍 | 軍事裝備 | 艦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