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女權運動帶來的嗎?

女權主義對女性的地位有明顯的提升嗎?最近一百年,女性的地位迅速提升,是女權主義爭取來的,還是機械化使社會對勞動力的依賴減少而自然演化的結果。


慢著慢著!我看到有人在說什麼「女性地位的提升都是共產主義帶來的」

??????

共產主義推動了女權發展,怎麼就等同於女性地位提升都是共產主義帶來的?

話說過了就變成反串黑了好不好,我馬克思求你住口。

我的結論是:有女權主義的功勞,但是更多是工業化帶來的,因為生產力提高縮小了兩性之間的生產力差距。

我外婆家在山東河南交界處的一個村子,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我媽是老大,我舅舅,當然是老幺。這就是所謂上個世紀中國農村地區「不生出一個兒子不罷休的傳統」。

這不是我外婆家的獨特現象,這種事情發生在所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平民家庭,甚至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在一些偏遠地區,這種「不生出一個兒子不罷休的傳統」依舊存在。

我們先把對錯放在一邊,先琢磨一下這些人的動機和想法。他們不知道不停地生下去,養育壓力會很大嗎?他們不知道生了兒子後還得準備彩禮蓋新房花大錢嗎?他們不知道「只生一個好,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這種口號嗎?未必,他們有別的考慮。

1。在農村地區普遍務農的現狀下,男性勞動力比女性效率高。

2。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農村,說出來有點好笑,各家解決爭端最好用的手段就是叫上家裡親戚所有壯勞力跟對面打個七葷八素。村委書記調解都不好使。誰家漢子多誰家贏。

3。即使有幸走出農村,進入城市,在手工業和低端工業佔大頭的城市經濟里,也是男性的勞動產出更高。

4。中國傳統的婚娶模式是,女兒進入婆家與娘家切斷大部分生活關係,娘家的生產活動無法得到支持,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來源。

……等等等等

如果非要繼續列,叫上兩個鄉村老頭老太太,讓他們幫著想,估計這個單子能列到明天。老一輩人眼裡看似生兒子的好處很多,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看似繁雜的理由提煉一下,無非都是一個內核,生產力。

生產力是個很玄乎的詞,它體現在所有的社會活動上。在田裡務農的能力是生產力,在工廠做工的能力是生產力,連跟對門鄰居打架的能力都是生產力。這是冷冰冰的農業時代的邏輯,當生產活動圍繞著體力勞動展開的前提下,女性相比男性陷入全面劣勢,連家人都不會公平對待他們。

我們經常看到農村地區的娘家對婆家開出很高的彩禮價碼,好比賣女兒一般。這種現象其內在邏輯還是娘家認為女兒嫁出去就不再是自己家庭生產活動的一份子了,所以必須趁著還掌握要價主動權的時候往高了要。才能儘可能規避未來的風險,和補償自己過去十多年的養育成本。

這也不是什麼中國的獨有現象,事實上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前,世界各地的國家和文明都是農業時代,所以我說的這種現象多少都會體現在這些國家內部。所以與其說是中國傳統上「重男輕女」,不如說是農業國家傳統上「重男輕女」。

————————我是分割線————————

事情開始出現變化的契機就是工業革命。

恩格斯認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以使婦女經濟上不再依賴於男子;婦女解放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是必須依靠現代大工業,只有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裡,才可以想像婦女能夠真正得到解放」 。

第一個先決條件的達成:這其實就是人們掙脫土地的過程,男性女性掙脫了土地,生產活動不再像農業時代一樣以家庭為單位展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獨立的勞動個體,即使依然存在性別歧視,但是女性至少在支配自己的收入上擁有自主權,而不是像務農家庭一樣,一切糧食分配和財務分配由一家之主支配。

第二個先決條件的達成:這其實就是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工業體系進一步發展,進入發達的現代大工業階段,脫離了最低級的能源開採,五金加工,工具製作之後,開始分化出更多非體力勞動崗位,和弱體力勞動崗位。低級工業體系中的崗位,依然存在很強的「體力勞動」屬性,比如機件打磨,零件拋光,原材料切割等。而一但進入大工業階段,很多新的細分崗位會湧現出來,會計財務,機械操作,文書接待,外事協調等等。女性得到了和男人一起工作的機會。

而如果工業體系進一步發展,更多的門類也會派生出來,重工業基礎完備之後,輕工業也會爆發發展,這是早期女性主要的就業領域。

以英國為例子,工業革命後,1870年到1900年間,婦女人口總數上升了48.7%,而婦女參加工作的人數則躍增了64%」。單在1851年的英國,佔全國女性數量26.4%的婦女已經參加了工作,職業女性工作總數更是佔據全國勞動力的30%。她們的分布的行業各不相同,但絕大多數的女性就職於紡織業、服裝業、採礦業、金融業和幫傭行業,在食品、印刷、造紙、水泥等行業也僱傭了部分女性。

英國女性對教育的渴望在兩次工業革命中被大大提高,教育與工業革命的發展相輔相成。其原因來源於工業革命產生的各方各面的影響,思想、社會地位的轉變解放了女性的思想,想要進一步的發展改變更是需要教育的支撐。 而一旦教育不再是男性群體的特權,很多廣泛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就同時啟動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兩性社會關係等。

在大機器生產的時代,識字等基本的文化素養以及特殊技藝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先進的要求。不僅工廠制的普及對工人階級提出了學習的要求,在管理層方面也急缺有著管理經驗的人。學校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就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尤為凸顯,工廠制的出現成為英國發展教育的重要基礎。而中國由於存在英國這個參考對象,在工業化初期就已經提前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普及做在了工業化升級的前面,直接造就了中國在建國後的工業化進程中的順風順水和高速度。

工業化這一進程,從工業革命二百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先後啟動了各個國家和文明的現代化進程,把越來越多的女性吸納到現代化生產中來。是過去兩個世紀中女性地位提升最大的推動力。我們今天看到了女權主義理論,大多是誕生於女性地位已經開始改善的,工業化社會背景下的。這兩個的因果關係要搞清楚的。

當然,女性地位提高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側重,比如進入21世紀之後,在強化女性經濟自主權的基礎上,更多新的問題顯露出來。比如刻板性別主義,泡沫消費主義,社會文化派生的性別塑造。這些屬於後工業化時代女權主義的鬥爭方向。

再過兩百年,如果還有人提這個問題,興許到時候的回答,工業化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別的了。但目前,我們以當下的尺度審視過去的人類歷史,工業化無疑是女性解放運動的第一大推動力。

很多時候,一種新觀念不是沒有基礎突然誕生的。大多數情況下,它是收到現實世界中的生產模式的一點哪怕最微小變化的啟發而誕生的。真正成規範成系統的女權主義理論,也是工業革命後才逐漸孕育出來的。雖然在農業時代我們也有一些類似的積極例子,不過這些例子多缺乏女權理論指導,僅僅是一種樸素平等觀念的體現。

不要過多抬高某一種思潮對女性地位提升的作用,無論是共產主義思潮還是女權主義思潮。女權主義本身就是工業革命的副產物之一,而共產主義從早期工業社會中看到了女性經濟自主權的提高,也看到了資本家對個體的剝削,更看到了剛剛提高地位的女性在工業化組織形式下陷入新的壓迫的可能,進而在資本主義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種他們認為對女性更優的社會學說。

然而事實上,在共產主義運動成氣候之前,女性地位就已經有過一次大發展了。所以共產主義還談不上開啟了女權運動的大潮。

共產主義思潮使得早期工業社會無底線壓榨勞工的資本家不得不開始提高工人待遇和保障工人權益,客觀上推動了女權主義運動和女性地位提高。但是還遠沒有上升到「女性地位提升都是共產主義的結果」的程度。

我們得明確這麼一個因果關係:

1。首先工業革命之前,女性由於生產力低就一直受壓迫

2。工業革命了,女性藉助工業生產,有望追趕男性勞動力的生產力,這時女性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自主。(女權提高)

3。資本家看到了通過剝削勞工獲取暴利的機會,勞工(包括男女勞工)開始苦不堪言。(女權提高受阻)

4。工人運動爆發,(可以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可以是英國憲章運動,可以是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這些工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是都迫使資本家提高了勞工待遇。(女權提高)

5。馬克思意識到需要一種更有效的社會組織形式,才能杜絕這種工人和資本家不停打拉鋸戰的現狀,一勞永逸解決工人權益問題。所以開始嘗試組織共產主義運動。(改善女權自然也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目的之一)

所以我們從時間線上看,女權運動,或者說具有女權運動色彩的政治運動很早就開始了,共產主義運動是後來加入進來的,儘管其可能對勞工權益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但是依然不能直接說「女性地位提升是共產主義運動帶來的」。而最初女權提高的原因,還是工業化。

這個最初的原因現在依然在發揮作用,甚至由於單兵外骨骼和遙控技術的發展,未來在軍事,這個幾千年來都是由男性主導的領域中,女性跟男性的差距也能得到縮小。

那麼是不是女權主義運動在過去的歷史中對女性地位提高沒啥幫助?那倒也不是。女權主義本身也很重要,不過它發揮作用的基礎是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而如果以21世紀的女性就業狀況作為參照系,未來的女性地位的提高,應該會越來越得益於女權意識本身了。因為女性的就業已經比較充分,限制女性地位進一步提高的因素,更多變成了職場歧視而不是沒有就業。

女性權益在前工業化時代,工業化時代,和後工業化時代,具有明顯的鬥爭方向的差別。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不管如何,別動不動萬物起源馬克思。

某些情懷黨的過分論調可以歇歇了,連我這個左棍都看不下去了。


其實主要是工業化、城市化、家庭碎片化、第三產業的發展、法治的發展、社交媒體的發展、可靠避孕工具的發明……等因素的結果,沒這些基礎的話,說不定連女權運動都不會有


謝邀

生產機械化是女性地位提升的經濟原因,屬於客觀原因,女權運動等思想運動是文化原因,屬於主觀原因。人類無論如何,多少還是一個主觀的動物,甚至很多人都會被主觀牽了鼻子走而做出違反客觀規律的事情來。所以,女權運動這種主觀層面的推動,客觀上也是對女性地位提升有很大作用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錯,但經濟基礎不一定總比上層建築先出現。

如果一個國家是全球改革的先行者,這個國家一般來說過是由經濟基礎達到條件後推動的,但如果是後來的學習者,經濟基礎其實還並未達到支撐上層建築的水平,也可能會學習那個先行者的上層建築。這個我覺得中國人應該深有體會,西方列強搞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基礎達到了資本化和工業化,自然而然產生的,而中國這在晚清民國階段並沒有類似的經濟基礎,也普遍沒搞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所以為了抗擊外國入侵拯救民族獨立,就急病亂投醫,學習西方國家的皮毛比如怎麼選舉,怎麼生活,怎麼打仗等,只學習了上層建築,而忽視對工業基礎的建設,最終導致上層建築崩塌。

但有些上層建築並沒有嚴重到崩塌的地步。

中國的女權運動是社會主義革命時候推動的,宣傳的是女性能頂半邊天,但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機械化,還是個農業為主,體力勞動為主的國家。女性的體力勞動能力就是比男人差,所以在那個經濟基礎上搞女權運動,確實是「太先進了」,產出不一樣,但領工資是一樣的,是男性照顧女性了。直到後來改革開放後,就出現了一些女性歧視,比如女性工資比男性低,比男性更難找工作什麼的,有所反覆。其實公平地來講,如果是腦力勞動和操作機械,女性的產出並不比男性差,憑什麼就要比男性工資低呢(比如男吊車手和女吊車手、男醫生和女醫生)?這個確實不公平,但體力勞動依然還是一樣,女性總體上確實還是比男性差的(比如男搬運工和女搬運工)。

總之這種「提前推行」的上層建築或者說女權主義,給中國社會暫時帶來了一點點不公平,女權主義跟男權主義處於廝殺反覆狀態,有時候女性不公平點,有時候男性不公平點,總體保持平衡,並沒有引起可以完全推翻女權主義的民意力量,所以就持續到了現在。

中國如此,外國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女權主義先行,然後經濟基礎才慢慢跟上,但總體來說,發達國家一般是經濟基礎走在前面,然後女權才攆上去,而發展中國家一般是女權先行,經濟基礎才慢慢跟上。


感覺都沒有說到本質上

任何的不平等都是由於雙方有差異

而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其雄性雌性的最大差異和其他動物沒有絲毫差別

即:種內鬥爭(戰爭)和物種的繁衍(妊娠)

人類在原始時期之所以是雄性掌握戰爭,那是因為雄性在生理上力量更為強大;而雌性掌握妊娠,是因為離開子宮人類將無法繁衍,這也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入古典時代的人類在戰爭方面發展了多種多樣的武器(也可以擴展為工具)。而戰爭中武器出現的最大意義,就是人類在單位力量上能夠釋放更大的破壞力,這也使得肉體弱小些的雄性也能夠參與戰爭,隨著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準,在某些特殊兵種中,肉體力量強壯的雌性甚至可以參與到戰爭中。而妊娠中同樣如此,隨著生活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婦女在妊娠中的死亡率會大幅降低,人類幼兒的撫養可以集中化,這也會大規模的釋放婦女的生產力。

隨著人類進入工業時代,這兩者的差異也在飛速的縮小。在戰爭中冷兵器的退出,熱兵器的大規模的使用,使得戰爭對於人類的肉體力量要求快速的下降,在總體戰中,占人口50%的女性更是戰爭中的一股不可無視的力量,而且隨著人類戰爭機器的飛速擴大,各種兵器的複雜化,使得某些兵種中,女性比男性更適合。而在妊娠中,隨著現代醫學的出現,婦女在妊娠中的死亡率被降低到極低的水平,隨著避孕套和避孕藥的出現,更是在性這個人類行為中,把男性和女性第一次拉近到一個接近的位置上,使得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時間差距能夠接近。還有工業化中大規模的機器使用,這就使得男性和女性的單位生產力也被第一次拉近了,隨著工業化的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口被動的或主動的捲入到這個進程中,占人口50%的女性也成為工業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們可以預見的將來,女性的地位如果能夠和男性基本平等的話,在我看來需要做兩件事情:

1,戰爭中武器裝備對人類的身體素質降低到一個極低的水準,這樣的話,男性和女性在戰爭這一人類最重要行為之一上,能夠抹平差異

2,人造子宮的出現,沒有人造子宮的話,女性總是需要花費10-20個月的時間在妊娠上,而這段時間是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的損失,只要女性需要妊娠,那麼女性的地位始終得不到本質上的提升。近些年來的試管嬰兒技術的出現,其實就是在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

總的來說,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其雄性和雌性的本質差異就在於肉體力量和妊娠過程,前者在我們可以預見的將來消除,後者隨著人造子宮的出現可以大幅度消除這種差異,但是要真正抹平男性和女性的差異的話,估計只有人類進化成無性繁殖的生物才行了。


不,只是因為她們念書了,有能力工作了,有經濟基礎可以決定上層建築了。

全國女權進展得最早、進展程度最高的上海,女性地位提升就是因為當年紡織女工掙的錢比家裡男人掙得多。

那便可以腰桿硬,拒絕包攬家務,要求男人分擔家務。

就這麼簡單。

如果非要說女性地位低是因為女人只能生孩子帶孩子圍著灶台轉,社會不認可女性的家庭工作價值,那麼真的有機會讓女性出去工作的話,這個女性地位提升是必然的。

因為社會氛圍認錢啊。

同樣的活,同樣辛苦,我當然要做一個更加被認可更加有保障的工作了。

女性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價值,推動了女權運動的發展。

只有這群賺錢的女人站起來了,才能去為其他的主內的女同胞去爭取利益。

去幫她們核算生育價值和養育價值,去提升地位。

啥也別說了,先過好自己的,好好掙錢好好創造價值,分擔家務。

自己活得好,才有榜樣的力量告訴別的男人——女人也可以很有家庭工作以外的價值,男人如果找了個這樣可以並肩作戰的女性並讓渡一部分權利,會過得更加輕鬆。

我來知乎之前壓根就不知道女權是個鎚子。

只知道我比一些男人聰明和會掙錢,我不願意被一個男人壓迫去做我不喜歡的事。

我樸素地認為只有我更好更會掙錢,才能請得起保姆家政,才能解放我自己,贏得尊重和自由。

現在看起來歪打正著。

尊重從來都不是討來的,而是用價值換來的。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男權社會既然表示男人會掙錢就理應有話語權,女人不掙錢所以被欺壓。

那麼按照他們的邏輯,會掙錢的都有話語權。

謝謝啊。


生產力發展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但女性不爭取地位也不會顯著提高。

要注意邏輯關係也要搞清楚主客觀條件的統一。

唯生產力論不可取。三八婦女節和五一勞動節不是誰施捨的。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無數傑出革命女性奮鬥的成果,這個真不是造神,都是一下下拼出來的。工業化運動是婦女解放的先決條件,但資本主義把婦女和童工不當人看可一點都不進步。

女權運動、種族平權運動、共產主義運動都是二十世紀的革命事件,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條件下表現方式還是不一樣,沒辦法一概而論。馬克思主義女權只是女權的一種。


當然不是,人首先是要先吃飽飯,吃飽飯了才能沒事幹,才能有更多追求。

不管是男性地位,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最根本的源頭,一定是源於生產力的進步,經濟的發展。

當然,思想的啟蒙,會加速社會關係,社會文化的傳播,會加速權利的調整和分配。

生產力和技術進步,這是做大蛋糕,只有做大了蛋糕,才會有貧民可以獲益的水漲船高。

做蛋糕之後,還有一個分蛋糕的過程,思想的啟蒙,輿論的佔領,影響的是分蛋糕的過程。

雖然我也從支持女權,變成完全無感,甚至開始反感。但我覺得該尊重現實的說。

生產力是導致人類社會所有進步的源動力,並不意味著,思想的進步和啟蒙毫無意義。

女權運動,對女性地位的提升是有幫助的,起到了加速,加大的作用。
畢竟,分蛋糕這個行為,是沒有完全公平,也沒有一個準繩的。
輿論優勢,最後會變成實際優勢。當然,過猶不及也是存在的。


如果中國落後得向農業社會一樣,男性才能耕地種地,女性只能補衣服做飯炒菜,連鋤頭都拿不動,女性的地位有可能提高嗎?在中國舊社會,沒有生產力的女性,註定是附屬品,李家的姑娘嫁給趙家就是趙家人了,家譜上就叫「趙門李氏」,女權們怎麼不在這時候要孩子跟媽一個姓?

如果中國落後得和舊工業革命一樣,男性在汽車流水線上能幹十個小時,女性因為生理原因勞動強度低許多,只能去紡織廠,還只能每天干7個小時,外加幾個月的產假,女性的地位有可能提高嗎?女權們怎麼不在上世紀50年代活躍,要求婦女和男性工資齊平,產假留薪、留職、企業買孕婦保險?

女權得以發展,歸根到底是因為這個時代創造了許多工作崗位,不再依託於體力和工作強度,而更多地依託於腦力的發展。在寫代碼、賣保險、進銀行、演電影、搞音樂、做媒體等職位上,女性才有可能和男性完全平等、出色,也只有在這些行業和領域,女權運動才得以最早展開,女性才有可能更加受到尊重。女權運動是一系列生產和社會變革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當大公司需要擰螺絲,一個男性一天擰100顆而女性只能擰70顆,甚至一個男性才能種地賺錢而女性只能紡織做飯幹家務的時候,男性和女性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平權。

我再說一遍,女權運動是一系列生產和社會發展變革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說句非常難聽的話。

現在的女權運動的實際正面作用與社會影響力,甚至還不如民國時期的學工商全行業罷工罷課,甚至還不如學生們上街遊行。

但是在舊社會,學生上街遊行又有多大用?

被血腥鎮壓往往是在正常不過的結局。

那些學生的思想可以說是進步的,但是擋不住舊社會的暴力與鐵血鎮壓。

不過現在無論是溫和的,還是極端的女權運動,很多都只是在一廂情願的想要推動所謂的女權主義自己女性權利的提升,但是有很多女權主義者,就是純粹的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社會的寄生蟲。

確實有不少進步的平權型女權主義者,但是社會以及輿論的現狀是,我看到的更多也是這種寄生蟲女權主義者。

更不用說現在的某些地方以及某些人的女權主義主動與主張,大肆無腦吹捧國外男性,瘋狂詆毀國內男性,一步步把男性推向對立面,甚至還有一些極端仇男主義者殺人溺嬰的反動事例。

至於什麼真正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在其他答主的回答中已經有很明確的回答了。

女性地位的提升,並不是靠某些人上街遊行,社交媒體喊口號,甚至於製造某些事件能夠達成的。

想要擁有相同的地位,也得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對社會有足夠的貢獻才能贏得社會的尊敬,而不是坐享其成,將一切利益收入囊中。


不是。女性地位提升有四個原因:1、工人運動。工運天然支持男女平等,因為沒有同工同酬哪有勞工利益?2、資本主義不反對女性就業。勞動力充足反而降低勞動力成本。3、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人口大減,女性工作不得不被承認。4、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


主要還是一戰,一戰之後歐洲適齡男性都快死完了,據說男女比例跌到了1:10。

不讓女性幹活不行,讓人幹活,不給待遇不行。於是女權就起來了。

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女性才開始有選舉權,對,女性選舉權也就是100年左右的歷史,比你們想的短多了。

順便說一句,因為缺勞動力,歐洲從中國進口了一批男人,其中就有偉大的鄧爺爺,所謂勤工儉學,就是打工,跟現在富士康組織技校學生暑期打工沒啥區別。


在私有制社會下,人的高低貴賤很容易被物化成生產力指標。

原始的母系社會本質原因在於原始的公有制,另一方面可能來自於在當時採摘工作相對於捕獵更高的生產效率。

隨著工具的發明和植物的馴化,在簡單體力勞作上男性的生產效率開始超越女性,父系社會和男權社會便是這樣產生。

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古代社會中更高階層的女性通常享有更高的權利,因為他們部分和簡單勞動關係脫離,開始參與男性和女性效率產出差別較小的活動,例如政治和外交。

工業革命時代,生存必須的勞動,例如土地耕種,河流挖掘疏浚和軍隊依舊需要男性為主要支撐,但是工廠內的輕工業勞動和商品交易帶來的中介人口需求使得女性生產力得到提高,女性地位也開始提高。

至少在我個人看來,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權運動關係不大,更多來自於社會科技和生產力提升,將體力和體格因素占生產效率比重逐漸下降的過程。如果女權運動僅僅通過抗議換來男性的施捨地位,不但沒意義,也沒有可能性,正是女性在社會生產中隨著科技的進步逐漸增大了自身在總社會生產中的比重,才讓女性的權利得到了保障。

二戰後女性地位的提升,更多來自於重體力勞動機的械化,以及女性參與政治。在這個改變過程中暗含的其實是女性在不同部門和社會分工中勞動效率的提升。但是私有制下女性和男性的體征區別依舊決定了男女本質上的不平等性。

21世紀開始,腦力勞動和創新/研發等非體力勞動價值凸顯,女性在這些方面似乎可以得到和男性同樣的權利,這也是新世紀女權得到發展的本質原因,男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崗位越來越少,女性在社會部門中的參與越來越多,在私有制下女性的地位必然得到相對的提高,但是男女本身的身體體格差距依舊沒有改變,女性還要面對生育的必然職責(事實上生育在私有制社會下對女性是籌碼性的存在)導致的社會生產效率降低。

因此,真正提升女性地位的,私有制社會中,是科技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女性在社會中的生產效率和價值的提升。

或者,公有制社會。

因此我覺得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應該是共產主義者。


主因是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化對整個世界的變革。

談及男女平等,首先得了解為什麼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是因為「男權運動」或者其他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產生。以畜牧業為例,女性因體力問題而無法捕獲獵物的是發展不了畜牧業的。而在生產過程中,動物的馴化對人類本身的進程也是革命性的。因為畜力以體力來說,甚至遠高與人類本身。這就決定了即使到了完全的農業社會,牛馬這樣的畜力作為生產資料在人類社會依然擁有極高的地位。至於到了奴隸社會,人類已經可以通過捕獲其他部落的人類來進行勞作,這幾乎完全堵死了女性通過生育競爭的可能。因為男性可以通過戰爭直接獲得女俘虜以獲得生育權,同時男俘虜作為新的生產工具。所以奴隸制必須是男權制的。而這樣的男權一直延續至今。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人類的未來是怎樣的。很顯然,工業化以來,人類已經不能作為一個個體生存在社會中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已經被工業化完全摧毀,所以已經不存在自給自足這樣的事實。所以人類必須幫助別人同時依靠別人才能生存下去,這就是合作。儘管合作本身並沒有公平的概念,但很顯然只有在公平的條件下,合作本身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率。所以人類必須要從生產關係中被解放出來,即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發展的一個目標,而不是原因本身。人類生產關係的解放同時意味著女性這個概念的解放,所以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是共產主義的一個子目標。

但這並不是說女權運動或者共產主義運動沒有意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與生產力的關係意味著封建勢力,資本主義勢力並不會自動退出歷史,這需要人自身去解放,去戰鬥。同樣是數億人的大國,同樣有著悠久文化,同樣落後過被奴役過的印度和中國,恰恰是因為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因果搞反了


不,其實是共產主義運動帶來的。

因為共產主義運動,女人有了工作的權利、有了受教育的權利、有了專屬的節日(三八節)、有了同工同酬的權利、有了在婚後保留自己姓氏的權利。當然,並非每個國家的女人都有這些權利。

共產主義運動在女權領域造成的巨大影響是,女人終於能成為和男人平等的人,而不是『第二性』。

共產主義失敗以後,西方的女權運動被白左帶歪了,不再追求經濟平等和權利平等,而是追求名義上的平等。而前共產主義國家的女權狀況則是在大開歷史的倒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單看家庭,女性收入的提升往往伴隨著家庭地位的提升。

女性在被社會承認價值的方面創造價值才有利於地位提升。所以就算一個女性操持再多的家務也不會提升地位,因為她的付出是不被承認的沒給家庭創造被承認的價值,也就是收入。除非承認女性生育價值家務價值,否則逼女性回歸家庭就是開倒車。

同樣女性由於承擔了被社會承認的責任,創造財富促進經濟科技發展,才帶來地位的提升。比起以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你們沒見過改革開放的時候的婦女,合作社時候的婦女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做著和大老爺們比一點都不少的農活,為家裡掙著一點都不少的工分。紅色娘子軍你以為是現在的文工團么?後來為了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鼓勵女性從事生產工作,一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回家看那些除了家庭主婦之外,哪個人的母親和妻子不都做著工作,醫生護士教師工程師研究者,都促進著社會發展,維護者社會穩定和諧。誰敢說中國經濟的今天沒有女人的半邊天?

關於國家榮譽上女性的成就,例如中國的體育賽事上,女運動員的排球,跳水,女足等等都在世界前列。誰敢說為國爭的光女人比男人少?

女人的地位從來都是自己勞動爭取來的,從來都不被動提升的。而女權要爭取的是打開允許女性參與這些被承認工作的大門。

就跟女性的知識是靠自己讀書獲得的,女權做的是要求自己有讀書的權利。你不能說女性的知識是女權運動帶來的。


中國的女性地位提升據說是計劃生育帶來的巨大效果。

下面就看計劃生育是否被她們劃為女權運動的一部分了。

這幾個事我一直捋不順:

計劃生育提升女性地位,支持!

女權即人權;

計劃生育與人權……我這裡就不多說了。

昨天我還看到一個捧中東男黑中國男的,因為中東男雖然娶四個老婆,但每個老婆一個愛馬仕。

中國男雖然一個老婆,但養不起。

或許,石油才是真的源動力~畢竟這是個石化能源的年代。


女權、民權、工業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發展,促成大量女性獲得工作機會;

具有收入和從家務中部分解放的女性開始主張選舉權、受教育權等為首的女性權益,同時主張女性獨立;

更多參與教育的人口回饋社會生產,湧現出一批女性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律師,進一步提升社會生產能力。

整個循環和無產階級、有色人種的權益提升路徑基本一致,女權和民權一樣,不是靠「皇恩浩蕩」施捨而來,女權吃了社會發展紅利也回饋了社會。社會想進一步發展,全方位平權,釋放機會是唯一途徑,開倒車,剝奪任何公民平權機會的,除了阻礙社會發展外,毫無意義。


女性地位的提升,與其說的是女權運動帶來的,不如說是男權的衰落帶來的。

傳統的男權社會,並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建立在一套複雜嚴密的社會機制之上的。 母系社會的男性,是在血緣體系的邊緣,即使日常生活中沒有男性,也不會改變母系社會的運作方式。而父系社會,卻難以脫離女性而獨存。所以要維持父系社會,就必須嚴格地控制女性,讓她們的生活和生育都以男性為中心。為了達到父權社會的存續,社會制度的建設和文化思想的發展同樣重要。在文化思想上,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作為表徵,陽勝於陰,乾勝於坤,雄勝於雌才是內核。但最本質的權利來源,還是對男權價值的信仰和推崇。 這種推崇,包括對暴力的崇拜,對破壞能力的擁戴,對至高權力的追逐。

可惜,原子彈爆炸一聲巨響,把這種男權思路送進了死胡同。


一個社會真正的強大是其中的人,內心平和,然後自然希望周圍的人,和自己一樣有尊嚴和平等的權益,哪怕是異性。明朝已經允許了婦女的一些權益。透過《金瓶梅》可見一斑。

中國的女權的社會土壤至此有了,但女權開花結果直到毛的時代,我認為那時很絢麗。

而現在嘛,女權不溫不火。

提倡女權,意味著女權有缺陷,意味著有一些人不願被人(女權)分一杯羹。意味著我們不夠強大。

其實有些人覺得我們已經很強大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全世界有那麼多窮人,其有效需求卻不足?
中國大陸和台灣能夠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民智漸開的今天,為什麼電視台還要不遺餘力的做主旋律色彩濃重的節目?
韓國媒體報道的朝鮮新聞真實性如何?
美澳難民協議是怎麼達成的?

TAG:政治 | 工業 | 女性主義 | 社會 | 勞動力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