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周航聲稱樂視挪用易到 13 億資金的事件?會帶來哪些影響?

這對於易到和樂視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樂視會(在法律上和財務上)被追究嗎?

周航:易到資金問題最直接原因是樂視挪用13億

更新樂視和易到的聲明:

騰訊新聞


4月19日更新:

目前後續披露的信息是:樂視控股將名下樂視大樓作為增信手段,以易到作為借款主體,向銀行獲取14億借款,其中1億用於易到的經營,13億用於汽車生態。

因此整個資金占用發生在上市公司體系外,和樂視網及下屬子公司理論上沒有關聯,但由於財務數據最新只到16Q3,因此即便樂視網發生了跨體系的佔用也很可能還未能披露。本回答是4月18日上午還不知道上述情況時發布的。特此說明一下。

========================正文=============================

對上面一些觀點不敢苟同,就說以下幾點吧:

  • 研究了一下財報,發現以下數據:

(數據來源:Choice終端)

可以看到在合併報表上,集團合併報表範圍內企業的資金往來大多數被抵消了,但是母公司報表上,子公司的資金往來欠款餘額卻相比合併報表餘額而言特別巨大,到16年Q3的時候達到了56億之多,而抵消後對體系外的應收只有2.12億元。同時從16年初到16年9月,體系內各子公司對上市主體的資金占用快速增加,從26.32億快速增加到了56.37億,這可能是某些子公司發生資金緊張的體現。

但是,如果只是把一家子公司融資獲得的資金先轉移到母公司,再挪到另一家子公司去,理論上母公司報表的其他應收和其他應付的數額應該會比較接近才對,然而差距一直非常懸殊。

因此在獲得更多信息前,僅從披露數據來看樂視網體系外對體系內的資金挪用並不大,主要問題還是在於體系內部。當然如果讀者覺得披露數據本身有問題,那這就超出了這個問題的範疇,而是一件更加嚴肅和後果嚴重的事情了。比如走的不是往來科目,而是關聯交易。

  • 母公司和子公司間資金可以隨心所欲調配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非全資子公司很好理解:因為存在少數股東權益,母公司如佔用子公司資金則損害了少數股東權益,如子公司無償使用母公司的資金,則向少數股東進行了利益輸送;另外,這些子公司對外融資,16年截至16Q3已有40億元,這些大額投資通常而言都有反濫用條款,為的就是保障子公司的利益。儘管我相信這些投資大佬對樂視體系的資金流動方式不可能沒有了解,但在投資條款上如果沒有相應約束是很難去面對LP的。

而全資子公司,在上市公司中也常常出現資金往來掛賬的情形。但是從公司法法理上說,全資子公司也是獨立法人,如果全資子公司以其資產對外借款,股東抽走賬上資金是對債權人利益的損害。

最後再附贈一點,母子公司之間的資金往來(拆借),除非成立集團財務公司,否則並不符合法律規範,嚴格來說應該計算利息並繳納所得稅。但是在實操層面很多地方稅務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而某位小朋友在長答案里說:

掏空旗下的子公司,本質上母公司是有這個權利的。由於不是學法律的,這種法律技術細節,不予討論。

我建議,下次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這麼理直氣壯的發表自己的觀點。知乎從來不是一個文字多扯幾段配點電影截圖就能排名第一的地方。

  • 客戶預付款是否可以使用?

在不濫用的前提下是可以的,只要收到預付款後能夠履行服務,或者在未能履行服務的情況下退還資金即可,例如共享單車的租車費用充值款,運營方只需要留出一部分備付金應對少量的贖回需求即可。但當公司過度追求發展速度導致無法履行義務客戶要求退款時,就會發生類似擠兌的情況。由於易到用車充值用戶的資金量小、人數眾多,成為了樂視體系拖延服務榨取資金的對象,這就成為了一種濫用。

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單車預付款和押金的法律地位不一樣,押金並沒有對應履行服務,因此社會上存在要求進行監管的要求也不無道理,但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再有,實體企業和金融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監管方式不同,不能簡單地類比。前階段的舉牌狂魔保險公司以萬能險吸收資金用於股市舉牌,其實屬於金融體系混業監管的漏洞,萬能險本來就可以用於多樣化的投資,只是在一些頂層設計上未作很好的考慮和限制。

  • 樂視的資金使用優先順序

樂視的資金饑渴到底到達什麼程度,作為圍觀者很難知道的很清楚。但是目前來講可能有以下問題(16Q3數據):

(1)股權質押借款,可能已經處於警戒線之下,本次(2017年4月17日開始)精準停牌可能就是為了防止因波動觸及平倉線,實際數字未知;

(2)銀行借款,一年內到期借款29.86億元,外加應付票據7.51億,合計37.37億元。償付壓力非常沉重,銀行借款逾期的後果不必多說;

(3)應付賬款43.83億元,再不著手解決供應鏈的問題導致樂視硬體體系崩盤,整個「樂視生態」也就成了無根之木;

樂視的手牌至少包括(個個都是飲鴆止渴,就比哪個續的時間長了):

(1)出售資產。先賣外圍的資產,比如賣大樓再返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賣核心資產,否則「樂視生態」鏈條斷裂,上市公司估值支柱搖搖欲墜;

(2)出售樂視體系核心資產的控制權。比如和孫大佬的交易,就隱隱開始權力分散;

(3)拖欠外圍供應商資金,核心的先付一些,核心硬體的鏈條沒法斷,原因同上;

(4)各種方式引誘客戶充值、帶來資金;

(5)拖延服務、拖延支付外包人員薪酬;

(6)裁員、延遲發放員工工資;

所以,現在的情況對樂視來說是理性選擇,一方面用戶和司機單筆涉入金額小、維權能力弱;另一方面易到在巨頭擠壓、樂視汽車已經陷入停頓,易到的戰略價值已經不斷縮水,恐怕已經成為了「外圍資產」;

因此樂視下一步出售易到也並不是不可能,畢竟易到品牌和客戶-司機體系仍然具有一定價值。在被接盤後,客戶和司機的利益也多少還能保存一些。但是有哪家投資方願意在13億窟窿基礎上願意接盤呢?另一邊樂視當時宣布花了7億刀買來的易到,白白送出去給人接盤也不可能,怎麼也得拿一部分回來緩解資金壓力。

而時間正在不斷流逝,拖得越久,易到就會變得越沒有價值,投資方接盤的勇氣也會越來越低,客戶和司機挽回損失的可能性就越渺茫,樂視回收到資金的可能性就越小,對樂視品牌的損害也越大。


易到前員工一枚,曾利益相關。

不出意外,樂視很快正面言辭激烈地回應了周航,雙方正式懟了起來。

作為一個位低權輕的前員工,大佬們之間到底怎麼決策的,樂視到底有沒有挪用資金我也不知道,就說一說我知道的,聊聊我的體會。

1.易到的資金問題是什麼問題?

航叔的聲明中承認「易到當前確實存在著資金問題。」甚至易到最近資金緊張的情況「可能會引發妨礙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

自從2017年後,易到司機端頻繁的提現失敗,易到公告稱「技術故障」。

經歷2個多月後未見改觀,反而越發頻繁,「技術故障」已經不能搪塞,加之母公司樂視的資金鏈問題。風傳315晚會將會曝光易到提現失敗的騙局,最後有驚無險。

躲了初一沒躲過初五,3月17日,新浪科技先對易到發難,曝光易到「提現難」的問題。易到公關稿進行反擊,新浪科技反擊後再無後續。

4月10號央視2台曝光易到司機提現難的問題,緊接著北京台也跟進報道。

航叔離職易到的新聞也同時曝光。

百度指數上可以看出,易到的熱度很快有了大幅提升,關注度甚至開始追近滴滴。

3月之後就有司機組團前往中關村易到總部討債,4月10日之後則更加頻繁,形式已經不局限於打條幅、喊口號,以至於出警「維穩」成了片警最大的工作,不誇張的說,蘇州街海淀分局總部的警力,基本上都挪到了北邊一公里的技術交易大廈。

北四環與彩和坊橋的交叉路口,4月17日停滿了警車。

航叔的聲明中,感覺出最近他也備受其擾,想必是越來越多的人,易到的合作夥伴都在問他提現失敗的事情,他的微博下,也被各種「易到騙子」、「提現失敗」的評論騷擾。

聲明中不難看出,他顯然不願意再背易到這口充滿麻煩的鍋。

關於那13個億,航叔只是拋出,沒有具體說由來。樂視在反懟的公關稿中解釋了「13個億」的由來,至於誰是誰非,那隻能等知情者或者法律訴訟來驗證。

2.樂視沒有直面易到欠錢的事實

航叔在逼宮,易到欠錢的事實已經到了蓋不住的階段了。3月新浪科技報道中,易到總裁助理說漏嘴有7家供應商款項被拖欠,但實際上還只是冰山一角,7家只是線上運營,線下合作租賃公司拖欠的不止此。

易到的策略就是能拖則拖,之前對供應商拖,現在則是對司機也拖。已經到了釀成「群體事件」的邊緣,其做法也違背了基本的商業原則。

3.樂視有沒有雪中送炭

樂視的重點放到了反擊上。「2015年10月,樂視戰略投資易到,當時正是易到和周航最困難的時候」。

所言非虛。

2015年10月初,我從易到離職。

當時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發現「易到不行了」。而且這種焦慮已經在公司內蔓延。

2015年中旬cmo月怡離職創業,與此同時,許多部門被裁撤、「沒有投資進來公司年底都撐不到」在公司內風傳。

在那段時間,公司也開始召集核心管理層舉辦戰略分析會,雖然沒覺著自己是核心,但也被喊去參加了,會議內容是如何針對目前形式破局,還有一位同事提出了「賣給uber」,結果發現航叔的臉色都變了——他可能不知道,航叔在之前已經去美國和uber談過幾輪,最後沒談攏。

我離職後不久,樂視投資易到的公告發出,還有不少前同事來調侃,說沒堅持到黎明來臨。

不過,沒過多久,這位調侃的同事也沒接著看黎明了。

3.壓倒易到的稻草

樂視投資前的易到:

讓資金鏈日漸緊張的,是通過融資租賃,或稱以租代購的「自營車輛」。易到在2014年末,提出了要在全國打造一支2000輛車隊規模的自營車隊。

這一反易到輕資產的模式,相反要通過支付巨額按揭/租金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打造今天首汽約車的模式,並且和海爾金融合資成立「海易出行」融資租賃公司,以資本槓桿的方式提供資金。

模式不錯,uber在美國芝加哥也做過,這也是神州等租車公司曾採用的成功做法。

但易到的運營,從結果上看是失敗的。

當時易到在訂單上無法滿足這些車輛,相反優先給自營派單的策略激怒了原有的加盟車輛,司機口碑變差。滴滴、優步大局進軍,高額補貼讓司機「開著易到的車,賺著滴滴優步的補貼」。

易到還給這些司機開最低公司。同時每個月支付上千萬的車輛按揭款。

運營上的失敗之處還有很多,原因值得展開講,有機會在敘。

有興趣的媒體朋友,也可以去查一下當初成立的海易資本目前的狀況。

樂視投資後的易到:

充值返現活動是春藥,也是毒藥。

充值返現是一把內置槓桿,畢竟易到看起來比那些充值送折扣的理髮店高檔多了,但實際運營上也沒比凱文老師高多少。

沒有風控的充值返現,成為了司機瘋狂刷單的利器。我沒有明確的數據,僅憑感覺和司機群體的聊天記錄來看,不少司機通過當時的充值返現活動,大量套現。辦法很簡單,a司機給自己的乘客端充值,再給b司機下單,b司機不用真的開車跑活,甚至坐公交、搭地鐵也能把錢套出來。a司機充值後還能得一台樂視彩電,何樂不為。

易到對充值返現的風控力度,在活動開始後沒有明顯提高,我印象中直到2016年7月後才逐步收緊。

還發生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2016年4月某位前高管離職前,易到的司機端後台系統中,成批量的出現奧迪a6、賓士s等車輛信息,但聯繫電話、綁定提現銀行卡號都是同一個,其中奧妙,或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充值返現有沒有達到效果不得而知,但現在資金顯然沒有留住。

2016年底樂視自己爆發資金問題,波及了旗下所有的鏈條,易到概莫能外,但和樂視體育等線上服務不同的是,易到資金出了問題,不是停一個區域服務的問題,而是面臨整體癱瘓的風險。

於是易到的局面就成了以下一條危險的閉環:

司機提現困難——司機不接單——用戶打不到車——用戶要求退款——加劇資金困難

祝願易到能度過這個難關吧。也請樂視不要再迴避欠錢的事實。


樂視老師這麼長時間來,其實總是和「造假」、「挪用」、「欺詐」這些詞脫不開干係。

不信?
看一下親愛的桶爺 @MrToyy 老師的大作

樂視網全年 1.16 億元的開發支出 82% 都能確認為無形資產,這是不是正當的做法?

注意一下 發佈於 2013-03-13

是的,那時候連大牛市的影子都沒有,更不用提股災了。

可以說,樂視一直就是這麼一個負面纏身的公司,他的負面消息從來沒有一個月是消停過的。如果你覺得挪用易道13億是個很大不了的事情,那類似的事情,只存在有沒被爆出來而已。

我相信關注這個問題的不少大V,他們的手頭其實是有更高的重量級猛料,而我們去考慮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影響的時候,需要把之前的很多事情全部串起來看。比如,我們天天都在說樂視缺錢,那麼樂視有多缺錢?

按照我不成熟的理解,2016年8月完成融資的樂視網接下來根據再融資新規就要面臨著18+6個月審核周期,下次要錢到位得2018年8月了。

只能說,是相當的沒錢了,根都斷了。

那麼樂視會因為他的缺錢而倒下么?賈老闆會因為樂視的現金流短缺而倒下么?

其實最近的幾個月,關於賈老闆和他的樂視的新聞,每個月都會出來一件兩件,我們可以看到賈老闆在很努力的利用自己的騰挪術和停牌規則在爭取著權益,如各位所知,最近這一系列事情都不是最近才發生的,而這所有的事情在我看來哪怕全部累加在一起,它的危險程度也遠比不過兩年半以前的匯金立方事件。

如果按照陰謀論的角度,我們不妨把這一系列的有意或者無意的爆料想成是一部分被策動的揭露原本就存在那裡的瘡疤的一種攻擊方式,隨後,牆倒眾人推。

而這一系列的攻擊,其實蘊含著的又會否是一種對於談判籌碼上的掠奪呢?

那匹當年被吳曉波老師稱為「被速度擊退的黑馬 」似乎正幻化成另一種形態的巨獸,展開另一次豪賭的鯨吞。

當然咯,這也許只是我的一點臆想吧。

————————寫在最後的幾句話————————

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聽說了至少不低於五家機構在圍繞著薯片的土地大做盡調之事,不由得想起昔日十八路諸侯會洛陽,擬檄文痛訴董卓,以大義布告天下:曰其欺天罔地,罪惡充積,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拯救黎民。

安營紮寨二百里聲勢震天,而後又草草收場鳥獸散。此番居中主帥自是痴狂之人,路數大開大合眼光毒辣非常人所能料,只可惜先失佳兆業再敗雨潤,此番圍剿勝算幾成?

你我有幸,都是見證者。


剛好有空,不邀自來,湊個熱鬧。

以下僅為法律方面的技術分析,是在假定事實的情況下,就事論事,不針對特定企業,不作道德評判。

1、從銀行的角度看,借款人發生了與約定貸款用途不符合的行為,銀行基本會行使合同約定的加速到期提前收貸權利。而且,一般逾期的話,收取的罰息是原先約定的貸款利率上浮50%,改變貸款用途,則罰息約定的往往比上浮50%還要高。如果銀行提前收貸,還可能觸發借款人其他銀行貸款的交叉違約條款。

2、從母子公司角度看,公司財產分離和獨立,母公司無權直接挪用子公司的資金。如果母子公司之間發生借款,以往是認定無效的,僅判決歸還本金。但現在司法解釋已經開了口子,允許相互借款,只要不是以放貸為主業。當然,公司之間的借款,需要簽訂借款合同,經過董事會或者股東會同意,絕不是在銀行賬戶一轉了之。

3、從債權人的角度看,對於易到而言,銀行是有抵押權的債權人,而普通司機、客戶是普通債權人。如果發生了母公司借用或者直接挪走子公司款項的行為,則債權人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可以行使向母公司行使代位權,即要求母公司直接向歸還給債權人。至於母子公司對於款項使用的約定,無權對抗外部的債權人。

4、如果母子公司的財務賬冊表明,他們之間存在大量的隨意劃賬、財產混同行為,債權人可以主張否認公司人格(又稱揭開公司面紗),由母子公司一同還債,無論是子公司或者母公司的債務。


兩年前,對在專車大戰中處於不利局面的易到和周航來說,樂視和賈躍亭曾扮演著「白衣騎士」的角色,如今雙方倒戈相向,戲劇性變化令人唏噓。

從牽手到決裂,易到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13 億資金糾紛的真相是什麼?接下來,樂視又將如何解決易到乃至整個生態公司的資金危機?

易到的擴張與危機

過去數月,易到拖欠供應商賬款、司機收入無法入賬的消息不斷流出,「易到當前確實存在著資金問題。而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是樂視對易到的資金挪用 13 億」,周航在昨晚的聲明中將矛頭直指樂視。

追溯易到這次的危機,要從樂視的入股說起。

2015 年 10 月,樂視控股宣布樂視汽車已正式簽署對易到用車的股權投資協議。交易完成後,樂視汽車獲得易到用車 70% 的股權,成為易到用車的控股股東。此後,樂視相繼派出何毅出任董事長、彭鋼出任易到總裁。

對於網約車市場開拓者易到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隨後,易到創始人周航逐漸淡出公司管理。

「樂視入股後的第一次發布會上周航還與樂視下派的高管同台而坐,而自去年 5 月馮全林擔任 COO 後,周航就開始慢慢就淡出,更多承擔了易到代言人的角色。」一位易到前員工對我們表示。

而當時隨著馮全林空降易到的還有一支「阿里經理人」團隊,他們成為了易到運營管理團隊的核心成員。

彼時,網約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樂視正處於汽車、體育等業務大規模投資擴張階段,易到也一改原本不參與大規模補貼燒錢競爭的姿態,補貼幅度逐漸向滴滴靠近——從 2015 年 11 月起開始「100% 充返」活動。

去年 7 月,易到對外公布了這次補貼的戰果,共有 653 萬人參與,總充值金額超過 60 億元,人均充值額 918 元,復充率達 67.4%。從補貼力度上來看,易到在過去這段時間相當於補貼了 60 億元。

但高額補貼也帶來虧損和現金流壓力,當樂視去年開始遭遇資金短缺困境,對易到無法持續供血的風險迅速暴露體現。「很遺憾由於樂視眾所周知的原因,也不可避免的殃及了易到本身。對於近期易到出現的所有問題,我和創始團隊都很關切和憂慮。」周航在聲明中稱。

資金短缺的直接後果是,用戶的叫車難度提升,易到的活躍度開始下降。根據極光大數據監測平台提供的數據顯示,易到 MAU 的整體趨勢從去年以來持續下降,其中在去年底和今年初的兩個月時間裡曾經反彈,這與當時的重返送促銷活動不無關係。

樂視昨日發布聲明中稱,已投入近 40 億元資金及大量生態資源,支持易到發展。顯然,如今全面收縮的樂視已無力為易到繼續輸血,正計劃為易到引入新的投資。

目前周航和樂視爭議的焦點在於,樂視是否違規挪用了易到名下的 13 億借貸資金。

按照樂視的說法,周航所說的「挪用 13 億」,是「2016 年 11 月在易到單獨貸款困難的情況下,樂視控股以名下樂視大廈作為抵押物,以樂視汽車生態內的易到為主體取得的一筆 14 億聯合貸款中的一部分。當時雙方明確約定,該筆資金用於包括易到在內的樂視汽車生態的日常經營資金周轉,其中,1 億用於易到,13 億用於樂視汽車生態。對此,周航本人不僅知情,也在相關的董事會文件上簽字確認,並且易到與樂視控股也已經簽訂了相關協議」,所以樂視認為此次周航的指責已涉嫌誹謗。

新的疑問在於,以易到為主體的貸款 14 億,卻有 13 億給了樂視汽車,是否涉及銀行騙貸情況?對此,一名樂視內部人士向我們表示,此次貸款資金使用細節,銀行事先已經知情。

具體細節仍待相關銀行調查披露,但樂視的當務之急,是儘快解決易到平台司機提現難和用戶打車難的困境。

「易到所面臨的並非簡單的債權債務糾紛,而是可能會引發妨礙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周航稱。

周航的擔心不無道理。從今年春節後開始,一些易到司機就發現易到平台上無法提現,同時司機端關閉了「提現」按鈕,必須親自攜帶終端綁定的銀行卡等個人信息到易到總部進行人工提現。

易到的這場提現風波從 3 月開始席捲了上海、廣州、深證等城市,導致不少司機有單不敢接。

「公司現金流緊張,對外提現的口就縮緊了,每天只有少量的現金放到提現的賬戶上,先到先得。」一名易到員工對我們表示。

對此,易到此前的官方回應顯然難以釋疑,稱是由於系統不穩定所致。「目前正在與國家有關部門監管信息交互平台進行數據對接,由於數據對接帶來的系統短暫性不穩定,影響個別司機當日提現無法完成。」

而隨著此次周航炮轟樂視事件發酵,易到的風險也被加速放大,無論是尋找新的外部融資,還是自有資金注入,樂視都急需更快的行動,幫助易到度過此次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據我們了解,周航也曾聯繫了其他投資機構和樂視商議投資易到,但樂視拒絕了此次提議,談判破裂。這也是目前周航和樂視微妙關係所在。

孫宏斌的改革:砍掉燒錢和邊緣業務

很多人或許有疑問,三個月前,融創中國孫宏斌向樂視注資 150 億資金,為何沒拿出部分幫助易到緩解資金難題?

事實上,此時缺錢的樂視,各項業務都在等「金主」孫宏斌的「米」下鍋。目前而言,這筆錢是很可能已經出現基本運營資金缺口的樂視維持下去的最大希望。

3 月 10 日,很多樂視員工的年終獎被推遲發放,這讓不少樂視員工們意識到,樂視的資金危機,可能並沒有真正過去。

一位接近樂視高層的人士向我們透露,「過去幾個月,樂視的工資發放、報銷都頗為吃力。」

孫宏斌可能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救世主----在救世主那裡,沒有什麼「以物易物」的邏輯,而這卻是生意人孫宏斌熱衷的東西。

這個本與樂視毫無瓜葛的地產商人,在入股樂視百日後,就透到了這家公司的骨髓。暫時握著錢這根命脈,也就掌握著樂視上上下下的命運。

從進駐第一天起,孫宏斌就開始了對樂視的「手術」。而第一刀,落在了樂視體育頭上。

在 3 月 28 日融創業績會上,孫宏斌喊話,樂視體育做中超就是一個錯誤,「投了 13 億,虧了 5 億。這是個買賣,這麼做就不對。」

「買賣」,與賈躍亭以往愛打的夢想牌,完全是兩種思維方式。

這次批評不久後,樂視體育就丟掉了包括中超、亞足聯的一系列賽事的獨家版權,轉而分別由蘇寧體育、體奧動力等同行接手。

一系列變動,體現了孫宏斌的意志。這對於曾經大肆鼓吹核心版權壁壘的樂視體育幾乎不可想像。在去年按照計划上線樂視體育會員後,版權壁壘這個先決條件卻一朝崩潰,會員的含金量驟然下跌。而會員,原是 2017 年樂視體育走向盈利的希望。

在孫宏斌眼中,能賺錢的業務才是好業務,這使得孫宏斌對接近盈利的樂視電視青睞有加,注入重金;相反,在樂視體系中尚在大手筆投入期的體育便成了最佳反例------在整個樂視體系都缺錢的現在,孫宏斌似乎並不打算向樂視體育投入一分錢,資金上的嚴苛,促成了樂視體育短時間內版權資源的集中流失。

被影響的絕不止樂視體育。3 月 10 日,樂視網宣布,由於樂視商城目前處於虧損狀態,樂視網決定放棄前期樂視控股授予提案權、表決權。同時樂視網放棄其尚未認繳的 150 萬元人民幣註冊資本對應的樂視電子商務 15% 的股權權利,轉由賈躍亭個人控股的樂榮控股出資認購。

同日,上海融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協議受讓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上海隆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50% 股權,從而獲取上海虹橋商務區隆視廣場北樓地上地下物業的所有權。而這塊產業,原本是樂視用來做上海公司總部的大樓。

樂視商城、地產項目的這兩項變動,意味著樂視在剝離非核心業務的路上越走越遠。在孫宏斌看來,樂視從總體上看資產比較優質,不過,資源不足導致了一旦戰線拉太長就會出事,「樂視單獨做手機、電視、體育都是可以的,但一起做就不行」。

為此,孫宏斌給賈躍亭開出的解藥是「該關的關,該賣的賣」。至於誰該關、誰該賣,孫宏斌並未明說,但短期內的盈利能力極有可能是孫宏斌最為重要的衡量標準。

據我們了解,按照孫宏斌規劃,易到、網酒網、樂視體育等非核心業務最近都在尋求外部融資、或者乃至被剝離出樂視。

事實上,正因為易到有新的股份出售計劃,原已淡出的周航才會有機會和想法重新高調回歸視野。

不僅如此,孫宏斌對上述策略的施行,加了個附加詞:「督促」。

孫宏斌確實有資格這麼說。知情人士向我們表示,由於樂視的資金缺口都需要融創去填,樂視內部的風向已經發生了變化,「孫宏斌進來後,上層對業績看的更重了,花錢部門預算被砍、賺錢部門 KPI 變高」,而這些變動,孫宏斌的大手從頭到尾貫穿其中。

顯然,長期虧損的易到很難入孫宏斌的法眼。

不僅是虧錢部門,即便對於樂視電視、樂視影業這些孫宏斌看重的業務,也在孫宏斌入駐後變得異常嚴苛。在 1 月 13 日融創宣布入股時,就表示將排遣監事入駐電視、影業、手機三項業務,「派駐財務人員是為了掌控資金流向,銷售出來的錢得看住」,孫宏斌稱。

「我們在樂視是比較強勢的」,孫宏斌強調。在孫宏斌的詞典里,買賣,永遠是佔據第一位的關鍵詞。

賈躍亭的兩難:兩種文化如何融合?

考慮到樂視長期以來的企業文化,孫宏斌這種「實業改造」,進行的可能並不會太順利。

一位樂視中層曾向我們表示,「賈老闆不太在乎過程,對於實現方式和實現代價也不太感冒,他只在乎你能不能做出足夠牛逼的事兒」。這使得樂視內部一度諸侯割據,不少空降的中高層都會自己帶一個團隊進來,團隊也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在這種各自為營的態勢下,加之賈躍亭對過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得眾多不僅僅在為公司奮鬥、而在為自己奮鬥的團隊變得異常亢奮。「每個新項目,做到一定階段,我會拿出 30%-50% 股權送給團隊成員,然後再拿出剩下的 60% - 70% 送出去」,賈躍亭曾告訴我們。

不僅如此,對高級員工在長期激勵上的慷慨,也曾令樂視成為諸多行業大咖的落腳地。據了解,賈躍亭此前制訂了管理層雙重持股的架構,這意味著高管不僅持有自身業務板塊股權,如果其他板塊業務高速成長,他也可以從中分享到增長的紅利。

但如今,這一切在錙銖必較的孫宏斌改造下極有可能將不復存在。

從結果上看,這種文化,一度讓樂視的步子異常飛快;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也為樂視越鋪越大的攤子積累下了痼疾。

正如人格之於人,企業文化同樣是一家企業的基因。賈躍亭會如何改變自己?由於資金短缺,以往激進的發展方式不得不被改變,賈躍亭在戰略布局思考層面的優勢將受困於現實資金能力。兩種文化如何在樂視共存,賈躍亭需要做出判斷選擇。

此外,從長遠來講,樂視自身的估值模型可能也會在孫宏斌的「手術」後發生變化。

在當前樂視危機中,相比賈躍亭為「夢想」燒錢行為,A 股投資者們顯然更青睞錙銖必較的孫宏斌。但另一個問題在於,願意投樂視的人,看中的大多不是樂視在當下的盈利能力----被戲稱為「PPT 公司」的樂視,原本最核心的「資產」可能並不是如今被各方投資人看重的樂視電視,而是 PPT 背後,賈躍亭親手描繪的「生態」及「生態」的未來。

這可能才是樂視異常高企的「市夢率」真正的基礎。

可如今,這一支撐起樂視高股價的基礎正在動搖:砍掉發展中的高投入業務,只按照實業思維關注盈利與高利潤率部分,樂視還有能力去展開「新故事」嗎?

可以預見,在經過這次「手術」後,生意人孫宏斌很有可能會讓樂視煥然一新:不再亂,懂得賺錢,如同一家普通的互聯網商業公司一樣。當賈躍亭的烙印越來越淺,「新樂視」的歸屬可能也會撲朔迷離。

by 李儒超(@Bassy) 相欣

————————————————

關注騰訊科技微信公眾號(ID : qqtech),獲取更多內幕


謝邀。

朋友,你真會挑人。彭鋼是我在樂視時的上級,周航是我朋友公司的股東,我怎麼答?

易到對我來說不是知道多少的問題,而是能說多少的問題。說多了無秘上被婊事小,接到某人電話事大。

我姑妄說之,你們姑妄聽之,就當滿紙荒唐。

-----------------------------------

充返是什麼?你可以理解成營銷促銷拉用戶,你也可以理解成儲值卡消費卡賺殘值。但我的理解是:

年收益60%到100%的金融產品,收益立刻可兌現,只不過該款金融產品的收的是貨幣,兌現的是服務。

易到絕大多數用戶都是充返用戶,所以易到本質是一家銷售了數百萬份年收益60%到100%的金融產品的平台。即使只考慮服務的真實成本和補貼,易到提供給充返用戶的收益率也應該超過30%。

有至少超過五百萬人購買了一份均價近千元、約定年收益率至少30%的金融產品,這份產品叫易到。

有沒有想起什麼熟悉的畫面?

給你第一個思考題:對於充返比例極低的公司,叫不到車等於降低銷售額,是大大的壞事;對於充返比例極高的公司,提供服務就是兌現對客戶許諾的收益,對他們來說叫不到車,是好事還是壞事?

記住這個邏輯,再看看易到的回應:

第一,我們先撇開「挪用」這個點,思考點別的:

易到大還是樂視大?

銀行一般不歡迎一筆貸款多個用途,如果易到缺錢又貸不到款,樂視為什麼不只幫易到貸款?

樂視以易到為主體抵押了總部大樓,貸了14個億,13個億給了樂視車聯網。為什麼樂視不獨立抵押大樓獨立為樂視車聯網貸款?為什麼樂視車聯網不是主體?

在這筆貸款里,究竟誰是真正的抵押物?誰是真正的受益方?

更深層一點的問題:為什麼要聯合貸款?

第二,都簽協議了,毫無疑問周航是知情的。而且你上企查查,周航確實還是第二大股東,那:

這個交易結構有隱患很複雜,為什麼周航會同意?

或者說,在什麼環境背景下,他才會同意?

這件事捅出來,對易到沒有任何好處,對第二大股東周航沒有任何好處,為什麼周航要說出來?

或者說,又變成了什麼新的背景,他必須說出來?

更深層一點的問題:這樣的子公司交叉質押借貸,在樂視還有多少?

第三,回應里指周航在誘導用戶擠兌。銀行通過準備金槓桿放貸,手中現金一定是低於儲戶的存款,所以銀行恐懼擠兌。但:

用戶參與易到充返的錢是不能退的,照理來說能夠回兌的只有用戶的正常充值和司機的提成,而易到正常充值比例很低肯定不是大頭。那為什麼要把司機的提現行為說成是「擠兌」?

準備金足夠叫兌現,只有準備金不足才叫擠兌。在易到,充返的錢就相當於準備金,那問題來了:準備金,是不是不夠?如果不夠,那用在了哪裡?

更深層一點的問題:有沒有拿這筆錢加槓桿,做點別的?

我沒有答案,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只是看著官方的回應做了些推理得出這三個問題,我相信那些優秀的財經記者能想出更多好問題。

要多想。

-----------------------------------

最後,已啟用禁止轉載,大家在知乎關起門來聊聊就好,我也不想給我的老同事們增加工作量,謝謝。


前面答得都很好,但是有些回答有點離題,就是論事說一下這個事。

這個事其實很簡單,易到借款14億元,樂視以其所有的一棟大樓為易到做了抵押擔保,然後銀行向易到發放貸款,易到拿到貸款後轉了13個億給樂視公司,然後自己留了一個億。

其他的先不論,假設如樂視所說,易到這筆貸款本身就是為樂視進行融資的,那該如何評價?

銀行業其實有個專門的詞來形容這樣的行為,叫借殼融資

1、樂視為什麼要借殼融資?

其實借殼融資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比如需要融資的企業涉及到兩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排放、過剩產能)銀行融資受限的,企業歷史信用徵信記錄太差從銀行貸不到款的,企業經營風險過大的單一企業融資餘額過高,銀行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控制企業融資總額等等,都有可能導致企業無法從銀行貸到款。

很多朋友說,抵押物是樂視出的,那樂視拿貸款就沒啥問題,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對於銀行來說,發放貸款其第一還款來源(最主要核心的還款來源)是企業的正常經營現金流,假設企業通過經營產生的現金流無法償還貸款隨後考慮的才是第二還款來源,即將抵押物變現所獲得的貸款,當然這是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採取的一種措施,銀行的目的永遠是將資金投出後收取利息,畢竟別人不是搞房地產中介,發放一堆貸款後收來房子去賣,是吧。

因此,在這個事件中,個人覺得最有可能的幾種情況:

1、樂視公司在銀行融資過多,超過了單一公司在銀行融資額度上限,因此樂視找了一個其關聯公司融資後轉給它。

2、樂視經營情況不太好,銀行根據它的經營情況無法判斷其未來的償還能力,因此樂視選擇了與其關聯且現金流、經營情況都比較好的易到,為其提供抵押物,待到其獲得貸款後轉給樂視。

2、會帶來哪些影響

不論是在銀監會,還是在各個銀行的貸款相關規定中,借款融資是被明令禁止的,因為如果有企業通過借殼融資的形式獲得銀行貸款,由於實際用款的是借殼融資的企業(樂視)而非「殼」(易到),因此銀行一方面控制不了單一客戶敞口總額,不利於銀行分散風險,二是由於用款和還款企業都不是銀行表面上貸款貸給的企業,銀行無法獲得企業真實的經營風險,也就無法掌握這筆貸款的風險。

但是實際操作中,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常見,比如有的集團公司會以其子公司去貸款,貸款獲得的資金歸集到集團的資金池中再由下屬企業分配使用等等,銀行為了業績,也往往對這些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出啥事就算過去了,但是樂視這次弄得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並且樂視發的公告還堂而皇之表示我就是借殼融資,咋地吧。我就不太能理解了。

這事弄這麼大,首先銀監會要介入,你們銀行是怎麼做貸前調查,怎麼做待後管理的?十幾個億的借殼融資你們都發現?還是銀行本身就在配合造假?

其次該銀行總行這一級別也會介入,會要求相關分行壓縮,甚至退出這筆貸款,樂視現在本來就缺錢,從哪裡再找13個億去還銀行呢?

樂視金融的CEO是以前中行總行的副行長王永利,如果他參與了這份答覆的起草,怎麼會幹這麼業餘的事啊。。。另外給這筆貸款的經辦分行和支行就自求多福吧。。最好的情況,收回貸款,銀監處罰一次,總行處罰一次,最差的情況。。。。。。


謝邀~~關於樂視挪用易到資金的事情,這幾天在網路上鬧的沸沸揚揚,我這裡也沒有兩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因此也做不了具體分析,不過其中的原理還是能夠了解一些的。

那麼,我就舉幾個例子,為大家講講公司收購兼并的那些事兒吧,我盡量用通俗的語言表述,讓大家都能搞懂其中的原理。

大家搬好小板凳,我要正式開講啦~~

假入你現在手上有54萬現金,想去做點小生意,然後你看上了商業街的一個門面,打算把這個門面租下來開包子店,經過你的計算,要把這家包子店開起來,一共需要100萬現金,然而你還差46萬,那麼你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你想到了邀請朋友小張入股,但小張也沒多少錢,只能出資6萬元,這樣你還差40萬現金,但是周圍已經找不到能入股的人了。

你想到了從銀行貸款,辦完手續後,你從銀行貸了40萬款,年利率5%,然後你順利把這家包子店開了起來。

根據會計恆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包子店的資產是100萬元;

包子店的負債是40萬元;

包子店的所有者權益是60萬元;

以上就是你這家包子店的資本結構;

那麼你所佔有的股份比例是多少呢:

54/60=90%;

你佔有這家包子店90%的股份,小張出資了6萬,佔有這家包子店10%的股份,你對這家包子店絕對控股。

那麼這100萬現金,你又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你得租一個門面開店,你當然想每年付租金,但是房東說了,必須一次交夠三年的租金,每年10萬,你一次性支付了三年的租金30萬;

然後你把這間店面精裝修,又花費了10萬現金;

接著購買店鋪設備,一共花費了20萬現金;

以上支出,你一共花費了60萬元。

以上這些花費,每年是要計提折舊攤銷的,我們假如以上資產的折舊攤銷期相同,三年期滿無殘值,按照直線折舊法,那麼每年的折舊金額為60/3=20萬元。

為了方便計算,其實我們可以把以上這幾項花費近似看成統一的「固定資產」,因為他們都有相似的攤銷方式。比如租門面裝修,我們就可以看作是買了一個產權只有三年的房子然後再裝修,每年要計提折舊,就跟店鋪設備的折舊方式一樣。

當然,以上只能是近似看成,實際上固定資產是有嚴格定義的,房屋租金裝修其實應該歸入費用里,然後每年攤銷。

以下為固定資產的定義: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固定資產是企業的勞動手段,也是企業賴以生產經營的主要資產。從會計的角度劃分,固定資產一般被分為生產用固定資產、非生產用固定資產、租出固定資產、未使用固定資產、不需用固定資產、融資租賃固定資產、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等。

以上資產花費了60萬元,你現在手上還有40萬元現金,看起來還很寬裕的樣子,然而店鋪還沒開張,等到運營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40萬現金其實很緊張。

因為你開包子店是要僱人的,如果你雇四個人,每人月工資2500元,那麼這四個人的月工資一共就是10000元,一年就是10000*12=120000元,也就是12萬元;

你開包子店,但你不自己生產包子,而是去買別人的生包子,然後蒸熟對外銷售。你購買生包子的數量是跟每個月的銷售額掛鉤的。

其次還有其他運營費用,比如那些店鋪運營雜費,每個月花費不等,一年差不多要花2萬元;

以上這些都是包子店開張後的基本開支費用。

那麼,你手上現在還有40萬現金,在包子店正式對外營業前,是要投入一部分當營運資本的,比如存貨,你買的那些生包子就可以看成是存貨;再比如應收賬款,正式開業前,你會先試營業幾天,做個市場調查,人們在你這裡吃了包子,可以在一個月後再付錢,這筆賒賬就是應收賬款。

到了年末,你開始編製第一年的利潤表:

Revenue 收入:第一年生意還不錯,平均每月有5萬元的營業收入,一年下來就是5*12=60萬元的營業收入;

Cost of goods sold 銷貨成本:也就是你進貨生包子花費的錢,每月花費1萬元,一年下來就是12萬元;

Gross profit 毛利潤:營業收入減去銷貨成本就是毛利潤,也就是把包子蒸熟後賣的價格減去進貨價格,60-12=48萬元;

Operating expenses 運營費用:包括僱傭服務員開的工資,還有那些店鋪運營雜費,合計為12+2=14萬元;

(其實生包子是不能直接作為存貨成品記錄的,熟包子才可以,為了方便計算,我們這裡把生包子直接就當成存貨成品。)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折舊和攤銷費用:房屋租金裝修和店鋪設備是要折舊攤銷的,期初一共花費了60萬元,那麼每年就是60/3=20萬元;

Operating profit 營業利潤: 就是毛利潤扣除掉運營費用和折舊攤銷費用後留下的部分,48-14-20=14萬元;

Interest expense 利息費用:期初從銀行貸款40萬元,年利率5%,因此每年要支付利息40*5%=2萬元;

Earnings before tax 稅前利潤:就是營業利潤扣除掉利息費用,14-2=12萬元;

Tax 支付稅金:盈利了是要交稅的,用稅前利潤乘以稅率就是支付稅金,稅率取30%,那麼稅金為12*30%=3.6萬元;

Net income 凈利潤:就是稅前利潤扣除掉稅金,凈利潤為12-3.6=8.4萬元。

年營業收入60萬的包子店,最後的凈收入只有8.4萬,如果你上班一年能掙10萬,那麼你放棄現有的工作去創業開包子店是不划算的。

我們接著再對這家包子店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這家包子店第一年的凈利潤是8.4萬元,我們可以計算幾個財務指標出來。

公司在年初的總資產=100萬元;

公司在年初的總負債=40萬元;

公司在年初的所有者權益=60萬元;

資產回報率=凈利潤/總資產=8.4/100=8.4%;

凈資產回報率,又稱權益回報率=凈利潤/權益=8.4/60=14%;

EBIT/I:利息保障倍數,衡量還債能力,營業利潤/利息=14/2=7倍;

毛利潤率=毛利潤/收入=48/60=80%;

凈利潤率=凈利潤/收入=8.4/60=14%;

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營業利潤+折舊=14+20=34萬元;

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包子店的營業額(收入)不錯,但由於資產折舊攤銷費用高,也就是每年的房租裝修攤銷、店鋪設備攤銷高,到手的凈利潤並沒有多少。

所以很多店鋪看似生意不錯,但依然免不了關店的命運,就是因為店鋪租金太高了,尤其近些年房價持續上漲,造成房租也在持續上漲,很多利潤都被房租給吞噬掉了。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計算一下現金流,關於現金流的介紹,大家可以看我寫的這兩篇答案:

論現金流的重要性?

企業自由現金流(FCFF)與股權自由現金流(FCFE)估值的思路上有沒有什麼區別?

包子店的總現金流入=流入的現金-流出的現金;

我們來計算經營現金流CFO,用直接法進行計算:

第一年的凈現金流流入=流入的現金-流出的現金= 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利息費用-稅金

=60-12-14-2-3.6=28.4萬;

因為房屋租金裝修和店鋪設備購買是在期初一次性支出的,在以後每年並不實際影響經營現金流,所以沒有減去折舊攤銷費用,該包子店在第一年的經營現金流CFO是28.4萬元。

如果第一年不分紅,把凈利潤用來擴大再生產,那麼第一年末的資產負債表:

期末資產=期初資產+收入-費用;

收入-費用=凈利潤;

(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折舊攤銷-利息)*(1-稅率)=凈利潤;

(60-12-14-20-2)*(1-30%)=12*70%=8.4萬元;

期末資產=100萬+8.4萬=108.4萬元;

如果國家給予創業免稅鼓勵,那麼今年的資產負債表是這樣的:

期末資產=期初資產+收入-費用;

期末資產=期初資產+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折舊攤銷-利息=100+60-12-14-20-2=112萬元;

其中20萬元是折舊攤銷,在計算期末資產的過程中,扣除了這20萬元的折舊攤銷費用。

如果要把凈利潤全都進行現金分紅,那麼總資產還是100萬元,流動資產變多了,固定資產變少了,此消彼漲。

那麼這種變化過程又是怎樣的呢?為了方便計算,我們還拿無稅情況下的數據進行舉例:

期末資產=期初資產+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折舊攤銷-利息=100+60-12-14-20-2=112萬元;

期初劃分到所謂「固定資產」中的金額是60萬元,折舊20萬元,那麼期末固定資產餘額還剩40萬元。

期初劃分到「流動資產」中的金額是40萬元,我們再對以下等式進行分解移項:

期初資產=期初固定資產+期初流動資產;

期末資產=期末固定資產+期末流動資產;

期末資產=(期初固定資產-折舊攤銷)+(期初流動資產+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利息);

期末固定資產=期初固定資產-折舊攤銷=60-20=40萬元;

期末流動資產=期初流動資產+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利息=40+60-12-14-2=72萬元;

無稅狀態下的凈利潤是12萬元,我們把凈利潤全都用來進行現金分紅,既然是用現金,那這筆錢肯定要從流動資產裡面出:

現金分紅後的流動資產=現金分紅前的流動資產-現金分紅=72-12=60萬元;

所以,包子店經過一年的運營,把凈利潤全都現金分紅後,所謂「固定資產」的價值由原來的60萬元降到了40萬元,「流動資產」的價值由40萬元升到了60萬元,公司負債沒變,還是40萬元,所有者權益也還是60萬元,只不過資產形式在內部發生了變化。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享受不到免稅政策的,開包子店只要盈利了,那就得繳稅,繳完稅金後,你的利潤從12萬下降到了8.4萬,你還是決定把8.4萬的凈利潤全都分紅,那麼你和小張分別分到:

你:8.4*90%=7.56萬元;

小張:8.4*90%=0.84萬元;

資產負債表的情況是這樣的;

期末資產=期初資產+凈利潤-現金分紅=100+8.4-8.4=100萬元;

分完紅後,你和小張對第二年滿懷憧憬,今年營業收入達到了60萬,明年要爭取破百萬!

然而第二年的時候,這條商業街又新開了幾家包子店,由於競爭的關係,你的營業收入大降,這一年你的營收只有30萬了,以下是你今年的利潤表:

Revenue 收入:第二年生意慘淡,平均每月只有2.5萬元的營業收入,一年下來就是2.5*12=30萬元的營業收入;

Cost of goods sold 銷貨成本:也就是你這一年進貨生包子花費的錢,一年下來就是6萬元;

Gross profit 毛利潤:營業收入減去銷貨成本就是毛利潤,也就是把包子蒸熟後賣的價格減去進貨價格,30-6=24萬元;

Operating expenses 運營費用:包括僱傭服務員開的工資,還有那些店鋪運營雜費,合計為12+2=14萬元,這一項不變;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折舊和攤銷費用:每年60/3=20萬元,這一項不變;

Operating profit 營業利潤: 就是毛利潤扣除掉運營費用和折舊攤銷費用後留下的部分,24-14-20=-10萬元,營業利潤為負,說明今年要虧損了;

Interest expense 利息費用:期初從銀行貸款40萬元,年利率5%,因此每年要支付利息40*5%=2萬元,無論你運營是否虧損都要還利息;

既然都虧損了,那麼自然也就不用繳稅金了,繳稅的基礎是你要有營業利潤。

你今年的經營活動,營業利潤為-10萬,再加上今年要還的利息2萬,今年總資產會減少12萬。

利潤表的基本原理:

利潤=收入-費用=-12萬;

我們再來看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由於第一年末的凈利潤全都分紅了,所以第二年初的店鋪總資產依然為100萬。

在第二年末時:

期末資產=期初資產+(收入-費用);

期末資產=100+(-12)=88萬;

由於這是包子店經營造成的虧損,所以由股東承擔損失,所有者權益減少,負債不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40+(60-12)=40+48=88萬;

今年包子店運營雖然有虧損,但是並沒有到資不抵債的地步,賬面凈資產還有48萬,包子店依然可以正常運營。

賬面上的虧損只能代表店鋪經營情況,虧損的12萬早已反映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從流動資產的賬上扣除了。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包子店的毛利潤依然是正的,即使在扣除完運營費用後依然是正的,但由於折舊攤銷過高,導致了第二年的營業利潤為負。

所以還是那句話,很多店面,雖然生意看著也還可以,但是隨著同業競爭激烈,營業收入下降,也免不了關店的命運,就是因為租金太高了,有時候一天的毛利潤連租金都不夠,更別說盈利了。

在分析利潤表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現金流的管理,公司運營的項目如果很有發展前景,可以接受連續幾年虧損的結果,只要有充足的現金流。

我們計算一下第二年的現金流入:

凈現金流入=流入的現金-流出的現金= 收入-銷貨成本-運營費用-利息費用-稅金

=30-6-14-2-0=8萬元;

雖然營業利潤為負,但還是有凈現金流流入的,有些公司通過做假賬,也可以營造出一種利潤很低的假象,從而不用繳稅,那麼現金流就比較高了,通常都是在折舊攤銷和運營費用這裡做文章,其實做賬這回事,有時是比較主觀的事情,至於到底怎麼做賬,會計說了不算,老闆說了才算。

第二年雖然有虧損,但是你依然沒有失去信心,因為你相信,即使現在競爭激烈,但是前景還是看好的,然而市場又發生變化了。

那幾家和你競爭的包子店,通過一系列的整合,變成了一家大包子店的分支,統一化管理運營,基本上已在商業街形成了壟斷運營,你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運營了半年,營業收入只有5萬元,這點營業收入連給店鋪員工開工資都不夠。

營業收入5萬元,銷貨成本就是1萬元,毛利潤是4元,運營費用是6萬元,半年的折舊攤銷是10萬元,半年的利息是1萬元。

說實話,如果毛利潤能多於運營費用,儘管開下去還是虧損,但還是應該要開下去的,因為折舊攤銷的費用就擺在那裡,你開下去還能彌補一點這些固定產生的費用,如果不開的話,那就一點都彌補不成了,很多店鋪發現經營不善就立即關門,就是因為毛利潤連運營費用都達不到,如果還開下去,時間越長,賠的越多。

你急的焦頭爛額,因為你真的是遇到很大的危機了,心想要是能回到過去就好了,在第二年底的時候就把包子店轉讓給別人,自己也就不會賠這麼多了,這時你發現路邊有一個神燈,搓了兩下出來了一個大鬍子精靈,說是能滿足你一個願望,你興高采烈,說出了那個你早已想好的願望:

「我想回到去年年底,把這個包子店轉讓給別人。」

精靈滿足了你這個小小的願望,然後就消失了,你又回到了第二年底的時候,因為你已經預知明年會經營不善,所以這時你開始尋找買家。

你在這條商業街是第一個開包子店的,又和其他包子店有激烈的競爭關係,所以你不可能去找他們收購,你開始貼廣告,這時一個大老闆看上了你的包子店。

這個大老闆是做大生意的,在這條商業街有好幾個店鋪,經營著不同的生意,比如黑旅館、碟吧、按摩店、保健品店等,現在就差一個餐飲店了,大老闆想構建一個商業生態圈,你的包子店正合他意。

他開始和你談判收購的事情,現在你的這家包子店的資產結構是這樣的: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88萬元;

負債=40萬元;

所有者權益=48萬元;

在所有者權益里,你佔90%的股份,小張佔10%的股份;

你的權益價值=48*90%=43.2萬元;

小張的權益價值=48*10%=4.8萬元;

由於你看好大老闆收購後包子店的發展前景,所以你沒有打算把所有股份都賣給大老闆,然而小張覺得你們倆都不靠譜,就把手裡的股份都賣了,大老闆要求收購90%的股份,於是也就相當於你把自己的全部股份賣給了大老闆,然後又把小張手裡的股份買了過來,你現在只有這家包子店10%的股份,雖然你是這家店鋪的創始人,但是你對其已經沒有了控制力。

這家包子店的控制人現在是大老闆,他把這裡原來的服務員全辭退了,把自己按摩店的員工調過來搞管理,至於你,平時也沒什麼具體工作,就當個包子店的形象代言人吧,畢竟這家包子店是你最早開的,過來經常吃包子的人都認得你。

時光又到了第三年,這條商業街其他的包子店已經合併為一家大店,為了招攬顧客,那些包子店在統一部署下,紛紛推出了辦會員有獎活動,比如你辦了500元的會員卡,那麼會給你送100元,去那些包子店吃飯的顧客也越來越多。

大老闆一看這情況,很是著急,顧客都跑到別的店鋪吃包子了,對應的就是自己包子店的生意越來越差,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老闆召集下屬黑旅館、碟吧、按摩店、保健品店管理層開會,商討營銷對策。

由於這家包子店現在是由原先按摩店的團隊在進行管理,因此他們給大老闆獻了一計;

「其他包子店是充500送100,我們可以充1000送1000,充10000送10000然後可以享受按摩服務,充100000送100000然後可以享受特殊服務,我就不信搶不過那些包子店。」

大老闆覺得這個營銷策略很好,畢竟現在競爭壓力大,得先把客戶搶過來再說。

然而大老闆光想著搶客戶,卻沒想過如何進行風險防控,比如防止套利。

有些客戶發現了套現漏洞,不僅免費品嘗了包子,還享受到了特殊服務,然而客戶規模還是沒建立起來。

大老闆也越來越發現,買下的這個包子店,看起來是彌補了自己「生態系統」的短板,然而一直都很難盈利,大老闆漸漸有放棄包子店的打算,畢竟不能一直輸血,自己開的黑旅館、碟吧、按摩店、保健品店才是主營業務,尤其是按摩店,那更是優質資產搖錢樹,不能就這樣被包子店給吸幹了。

與此同時,大老闆自己的幾家店面也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題,就快無米下鍋了,這時大老闆提了個建議,由包子店辦理貸款,以按摩店地皮作抵押,貸出來的款用於包子店的運營費用。

然而把款貸出來後,大老闆卻把大部分資金用在了自己其他幾個店面的周轉上,只給包子店分了很少一部分,包子店的經營危機還是沒解除,很多辦理充值會員卡的顧客也買不到包子了,大老闆對外宣稱,包子店要停業裝修,希望能避開這次風頭。

然而大老闆其他幾家店面還是缺錢,這時大老闆的一位老鄉伸出了援助之手,投入巨資入股大老闆的生意,大老闆的幾家店面,又逐漸復甦起來。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鄉入股後,決定逐漸剝離那些不怎麼賺錢的店面,留下核心店面專註運營,包子店就在他的剝離計劃中,所以不可避免地,包子店遇到了最大的危機,你雖然只持股10%,但迫於壓力也辭去了包子店的職務,然後對外宣稱,大老闆挪用了包子店的貸款,造成包子店資金鏈緊張,自己一撇而清,即保護了自己的羽毛,又把這次事件的責任全都推給了大老闆。

大老闆說,這就是現代版「農夫與蛇」的故事,你想起了自己在路邊撿到的那個神燈,恍然大悟過來,當初怎麼就說了這麼一個小願望呢,自己現在還是這麼窮,當初要是許願當王思聰他爹,自己現在早就富可敵國了,悔不當初啊!

包子店的故事說完了,大家也看累了,先喝杯茶休息一下~~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易到樂視這次事件的影響。

樂視長期以來,一直宣稱的就是要構建一個互聯網生態圈,不僅要做視頻網站、還要做手機、電視、體育、汽車,然而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蛋,樂視要做的這些行業,那都是強敵環伺,競爭壓力巨大,因此想要做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發展到去年年底,現金流已經非常緊張,樂視自己構建的那些平台都已經自身難保了,至於後期收購的那些平台,就更加顧不上了,在現金流充裕的時期,易到是不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的,然而樂視從去年年底就一直存在現金流危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易到的現金流出現問題只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讓易到創始人周航沒想到的是,都到這樣緊急關頭了,還被樂視掌門人賈躍亭涮了一把。

關於這次貸款挪用事件,雙方各執一詞,我們姑且聽信周航的說法,樂視抵押了大樓貸款了14億,本來是應該給易到用於資金周轉的,結果這筆貸款只給了易到1億,另外13億都用在了樂視集團內部。

易到是樂視的子公司,一筆貸款是能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通過一系列運作手段流通的,按樂視方面的說法,是因為易到單獨貸款困難,樂視才把大樓抵押,完成這筆聯合貸款的。

其實這個過程並沒有太多問題,在企業實際運營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這次事件的問題在於,在去年底的時候,樂視自身的資金鏈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比易到好不了多少,這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就把易到拉來當墊背的了,等將來順利過河了,再把易到拉上來,樂視當時也是這麼想的。

這點貸款對於樂視,依然只是杯水車薪,勉強夠樂視塞牙縫,在今年一月,樂視拉來了大投資,商界大佬孫宏斌給樂視投了150億,把樂視從死亡線上成功拉回。

孫宏斌此人,在業界口碑一直不錯,這個人是有著非常傳奇的經歷的。

當年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被冤坐牢兩年,一般人要是碰到這種挫折,也就自暴自棄了,但孫宏斌卻愈挫愈勇,出獄後開始投身房地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立了自己的地產帝國,後又涉足其他行業,每次都是在風險極高的境況下進入,然後大賺而歸,因此人們都非常相信他的眼光,跟著孫宏斌做生意,准沒錯的!

這次孫宏斌持150億資金入股樂視,也讓人們重新看到了樂視復甦的希望,包括賈躍亭和周航。

然而有一種援助叫雪中送炭,還有一種援助叫趁火打劫,其實孫宏斌這次入股樂視,更像是趁火打劫,不過他有自己的打劫方式,只打劫自己認為是優質的資產,而剝離掉那些自己認為是劣質的資產,所以他在樂視的運營思路上,和賈躍亭是大相徑庭的。

孫宏斌之前是做地產起家的,地產商人更在意那些實實在在的生意,對於那些概念性的生意,他是不那麼感冒的。

比如樂視體育,之前一直都有中超和亞冠的獨家直播權,孫宏斌入主後,宣布不再購買直播權:

此外,樂視集團其他的一些邊緣業務也被孫宏斌拋棄,既然樂視自己生態系統內的業務都會被拋棄,易到這樣的乾兒子也就難逃被拋棄的命運了。

網約車市場,那幾年競爭非常激烈,滴滴快滴在燒了幾十億後宣布合併,優步進入中國後又是新一輪的燒錢模式,滴滴又把優步合併了,形成了在市場上的壟斷局面,然而壟斷歸壟斷,盈利依然很困難,就更別提易到這樣已經被邊緣化的網約車平台了。

賈躍亭可能還看好易到的發展,畢竟自己也有樂視汽車業務,但孫宏斌作為地產商人,他對易到應該是不會那麼感冒的,預計不久的將來,易到就會被剝離出去。

孫宏斌投入了150億真金白銀,自然不是只想玩玩而已,他是準備把樂視作為一項長期的事業去經營的,不同於那些互聯網行業出身的大咖,地產商人出身的他更看重那些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預計後期還會砍掉不少樂視的業務,以維持核心業務的穩健運營。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分析,希望能為大家的理解提供一點幫助。

大家看這麼久也累了,喝杯茶休息一下吧~~然後別忘了點個贊~~

謝謝


我可以結合自己的職業,聊一下這個教訓。

一、上市

2010年時我還是一個入行投行不久的年輕人,從樂視IPO的第一天,我就覺得這不是一家好公司。

第一,樂視上市時,董事高管等團隊中近一半人有信貸、財務或金融職業背景。一個做視頻的公司安插那麼多做金融的人幹什麼?他們在公司裡面做什麼事?以一家上市公司的吸引力,難道做業務會招不到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非要做金融的去帶頭?以一點簡單的職業敏感,我覺得這事兒不合理。第二,2010年還是優酷土豆大行其道的年代,樂視在互聯網圈內名不見經傳,財務數據卻比老大老二還漂亮許多,這也很難服眾。

當時只是出於職業判斷,後來才知道真實背景,是腐敗的大老虎在其中有經濟利益,不合理也就合理了。

二、故事

樂視網上市之後的走勢就和大老虎沒什麼關係了。

上市之後樂視網很快就展開了自己的「生態」故事。這個故事的核心是說,如果產業鏈是一條魚的話,樂視是漁夫,是魚販,是廚師和餐廳老闆,樂視不光收打漁賣魚的錢,還收餐廳會員費和農貿市場的廣告費。

我當時做TMT行業還比較認真踏實,前前後後確實學習了不少同行企業。我看到的是,這個行業沒有一家企業走通過樂視的模式,從硬體公司,到操作系統,到搜索引擎,到互聯網應用,前溯1980s,後看2010s,整個TMT行業的成功經驗都和樂視的故事邏輯相悖。我感覺,如果樂視的故事能走得通,那其他TMT企業就只能回家養豬了。

所以,我一直覺得樂視這家公司走不好,更走不遠。

三、現實

但現實是樂視網備受市場追捧,投資者趨之若鶩,賈躍亭本人和上市公司都是資本市場的紅星和寵兒。樂視上市的時候市值才區區30個億,放今天也就是一個空殼公司的價值。但是6年縱橫之後,樂視的市值膨脹到600億,增長20倍。

不但走得好,而且這個故事一走就是6年,走過一個高潮,迎來又一個高潮,後面還有更大的高潮,你永遠想像不到樂視網到底要漲到什麼時候。

6年20倍是什麼概念?和樂視相比,北京最核心地段的學區房沒有一點投資價值。

樂視的市場走勢時時刻刻提醒我看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四、解釋

過了很久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我看的是公司質地,行業需要的是掙錢的交易,這是兩碼事。

如果你是基金經理,全市場都在買樂視、別的基金凈值跟著6年20倍的公司噌噌漲的時候,你非要堅持樂視不值得買,你的基金凈值怎麼辦?基金排名怎麼辦?基金排名上不去,你的職位還要不要了?

如果你是會計師合伙人,全行業都在搶著為樂視服務,你非要置身事外,你的其他合伙人是不是覺得你能力不行拿不下大單?大家怎麼信任你?沒有收入你又拿什麼給小朋友發工資發獎金,維繫團隊帶動成長?

資本市場需要時時刻刻可以掙錢的交易。至於這些交易是不是形成泡沫,會不會破,會有什麼後果,那不重要。不參與資本市場泡沫的人,還想等到6年之後驗證自己的結果?還想學習保爾森憑著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一把做空掙幾十個億?不用做這種夢,因為你根本扛不到那個時候。做不出好交易掙不到錢,不用6年,快的話兩三年就把自己的職業生涯斷送了。

結果我可能是沒看錯,6年,或者頂多8年10年之後,行業總會塵埃落定。但是看到一個6年之後的結果對市場和個人都毫無意義。在這6年當中,堅持不碰泡沫的人早就被市場扔到角落裡去了。

五、教訓

現在關於樂視傳言四起,沒準要驗證我當年的判斷。

但如今我已經修改自己的判斷了。

現在我理解,這事兒是一筆好交易,是一門好生意,是一個好泡沫。這個泡沫吹得夠大、夠久,上至大老虎、下至普通散戶,前面聲名赫赫的投資者,背後投行會計師律師,該掙錢的都掙到了。這是一個多贏的完美局面,是中國資本市場上一個甜美、豐厚的蛋糕。

當然這個蛋糕買單的時候很昂貴,但有什麼關係呢,實實在在的東西已經吃進嘴裡,買單責任落到誰頭上還不知道,就不必去操心多年以後誰付錢了。甚至我覺得,一些人連如何買單也準備好了。如果你以為方方面面會讓樂視網斷崖式崩盤的話,那可能猜錯了,這個蛋糕已經大到各方面都不能接受它出事落空,咱們可以拭目以待。所以不但蛋糕吃到了,買單的問題最終都會解決。

資本市場上明白人那麼多,連我這個小年輕都看得出來裡面的毛病,那些老手大師會不知道?人家比我知道得多多了。只是人家看破不說破,生意做完各自分錢,這才是市場。

教訓就是,市場未必需要一家好公司,市場需要的是可打扮、可理解、可配合的公司,再一起把它賣出更好的價錢。說出來只是措辭不同,但是做過這一行的人應該理解,這是天差地別的兩個方向。

樂視有沒有挪用過易道的錢,有沒有挪用過別的錢,有沒有犯下其他這樣那樣的錯誤,這都好回答。

但在市場上,這些問題其實不重要。


今天打開朋友圈,看到周航總又發了一大段話,看來這事情還沒完

我是易到很早的用戶,也較早認識了周航。看著易到一步步走到現在,只能說感到很可惜,真的很可惜

周航是一個非常喜歡思考的創業者,我是說,非常非常有想法。易到是這波共享代駕車的風口裡面最早的,2012年業務就算完全鋪開了,那時候還沒有滴滴快的那一批呢,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拓者。有了易到,我們這些做早期投資的才避免了排隊等出租之苦,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那時候的易到司機,非常專業,非常禮貌,是體驗最好的時代。周航的思維非常活躍,而且很樂意分享,在很多媒體上還寫專欄,闡述對創業和互聯網的理解。你要知道,周航本身以前可沒有互聯網背景,是做音響生意的,這就太神奇了,是我見過的最奇特的創業者之一。

但是,易到走到現在,基本算是失敗了。因為我不認為樂視能運營好易到,尤其在巨頭滴滴的壓力之下。易到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策略因素、人的因素,也有運氣因素。大家以為易到是做專車的,其實很早就嘗試過計程車,但是放棄了。當滴滴、快的、搖搖等出現並大舉鋪計程車的時候,易到沒有選擇全力跟上,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但正是因為之前的經驗使得易到認為計程車並不好做。等到滴滴、快的鋪完計程車再回過來做專車的時候,易到已經趕不上了。融資一波波地來,一波大過上一波,資本全部佔到了滴滴快的身後,我記得2014年底的時候去北京,發現易到司機開始逃離易到平台,跑到滴滴那邊去了。因為融資困難,無法死磕滴滴,周航非常急。最後,易到沒有選擇,還是和攜程合作了。這樣,投資方強勢,管理層股份越來越少,整體開始了衰退之路,司機越來越差,服務也逐漸變差。易到現在的結局,其實在2014年基本就逐漸能看出來了。

後來聽到樂視投資易到,作為行內人,我只能一聲嘆息,我很清楚這不是投資,這肯定就是併購,樂視一定會佔大股,周航一定會退出,周航的易到已經結束了。因為我太清楚周航的性格,和樂視的世界觀完全是不可能融合的。但我沒有想到事情會變成今天這樣,相互撕逼,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何必這樣呢。

周航是個富裕的商人,但總骨子裡是帶有知識分子情懷的,太重名了,因為這樣,今天會在這裡和樂視撕逼;也正因為內這樣,他在中國草莽的商業社會,面對程維這樣雷電般兇悍的對手時會失敗。但人是難以改變的,其實我挺喜歡這樣的周航。他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名成功的投資人,做個投資界的思想家,這個可能更適合他


這也算是魚死網破了吧,估計資金鏈全面收緊會逼著樂視處置掉花錢無底洞的資產,主要是體育和汽車。

易到是真窮啊,你看這幾天把人家逼得,官方公眾號都開始接廣告了


資本的錢可以欠,社會群體的錢欠了容易出事。

賈總這個事情不能馬虎,得優先處理。

其實,周航的公開信裡面明明白白寫了,夥伴有個方案

然後,樂視的回復也說有個方案,還有上市云云。

本質上還是利益爭奪,但是一旦出了事,政府因為維穩介入,這個事情就會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希望大家不要玩脫了。


此事件已經演化成為一場撕逼大戰,不管之前的恩愛是真情實意還是虛與委蛇,不評論其中的是非曲直,只想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供創業者思考:兩方關係的健康發展,取決於約法三章和設定期望值。

隨著金融市場的飛躍發展以及巨頭們對資源的壟斷,兼并收購案在這幾年出現井噴之趨勢。在這些收購案中,往往容易出現如下之現象:

  • 雖有明確的收購金額,但是不會一次性支付,會首付一部分,其餘部分根據業績來分期兌付,甚至不是兌付現金,而是兌付股票。(當年風風火火的A股公司收購遊戲公司的高潮中,大部分方案都可以看成是,A股公司沒怎麼出錢而利用上市公司的身份,讓遊戲公司自己掙錢把自己買了)
  • 即使創始團隊已經不在權利中心而喪失對公司的掌控,出於「維穩」需求,創始團隊還要掛上各種虛職,比如:CEO、首席戰略官以及榮譽顧問等等

然而國人之文化是迴避直接衝突的,於是在合同談判環節就容易埋下先君子恭敬後小人撕逼的隱患,因為大部分條款都是口頭約定或者寫得不夠仔細而忽略若干細節,比如:

  • CEO和董事這種職位可不是隨便當的,需要承擔責任和業務的,況且還有競業協議一說。為了一時的面子,以後原公司出了問題,原來的團隊還要出來承擔責任。(其實這次的撕逼八九成就是這種情況,司機提不出錢自然要找CEO麻煩,然後CEO其實已經是一個完全被架空的角色,於是遭遇背黑鍋的尷尬,從有苦說不出到不得不說)
  • 關於業績對賭,對於一些極限情況並沒有在協議中約束清楚,比如:業務遭遇不可抗力或者收購方的戰略調整而導致收縮或者停止,這時候業績計算是不是應該重新制定標準等等

從這次事件得到的經驗教訓就是,要想避免大撕就要提前小撕,在收購環節就把後事交代清楚:各項條款和各種情況挨個撕扯理個清楚;各種「面子工程」能省則省。當然有人會說,在收購那種緊急時刻,選擇或許並不多,因此哪有時間和對方進行如此斤斤計較的來回撕扯。然後現實情況卻是,越是講誠信的對手,越願意在合同階段把一切事情說清楚;而越是沒有誠意的對手,則越是願意推倒了再說,穿上衣服是否認人或者被人認出,則是另外一樁買賣。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這事兒還挺有意思的。

- 貸款方如果對易到借款使用有專門要求,則樂視對借款的使用可能會導致易到的EOD,從而觸發加速還款;

- 貸款方如果和易到簽署借款合同時已經同意易到樂視關於借款使用的安排,則不存在什麼問題;

- 樂視和易到如果簽有相關的資金使用合同,且經過了兩家公司的正常程序,也不存在什麼問題;

- 易到本身不太可能能借到款,樂視出具抵押品是能借到錢的原因,如果是樂視要用錢的話樂視為什麼不自己借要通過易到借然後給自己用,自己的負債比過高,或者自己借會引發樂視其他借款下借款方的同意;

- 周航應對此事是知情的。在周航仍然於易到任職(佔有股份的情況下),周航的爆料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 如果樂視入股易到的款項未到位,那是另外一個法律關係。

- 這事兒一起來,用易到的人該更少了。


所以,你們現在覺得對

預付款

押金

備付金

加強管理對不對?


謝邀。

我們從樂視和周航雙方來隨便聊聊。

1.周航方面,前幾天本人看到周航加盟雷軍旗下順為資本的新聞,就感覺要出問題(易到CEO周航加盟順為資本 出任投資合伙人)。本人當時猜測周航和樂視已經鬧翻,當然了,萬萬沒想到周航後續會發言說樂視挪用資金。至於周航該行為與小米有沒有關係,不得而知。此前樂視和小米已經多次打仗,雖然有人說只是炒作。

2.樂視方面,資金困難已經很明顯,雖然大老闆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彌補,仍然無法徹底解決。下圖是 2016年4月17日樂視大廈樓下供應商拉橫幅維權。 坦誠來說,樂視的盲目擴張已經是事實,大老闆顯然也已經發現並承認錯誤,如果能夠積極主動調整,或許還是可以挽回的。

看到很多立場不同的專業人士已經從財務和法律層面具體分析了雙方的行為。

本人認為,周航、樂視雙方誰對誰錯不重要。不論如何,此事已然給社會帶來了很大影響,具體包括司機的血汗錢無法提現(相當於拖欠農民工工錢),用戶充值無法提現並且很難消費(現在易到打車已經很難)。

如果發揮想像力,此事甚至會引發樂視進一步的危機(本人並不站在支持樂視的立場,但是樂視危機會造成大量的失業和大量的破產),給社會帶來很大不穩定因素,如果帶來流血事件更是沉痛!


到底是樂視資金困難的又一次大爆發,還是真的「農夫與蛇」?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件事給廣大普通百姓帶來了問題,很多死機的血汗錢拿不到,充值的消費者也無法提現。我司附近有一家網約車公司,也是出現問題導致司機的資金無法提現,上百名司機已經來維權超過一個月了,經常是數十輛警車來維護秩序。

所以,周航有句話說到:應該解決提現問題,這句話肯定是對的。


樂視是資本市場泡沫造成惡劣影響和資源浪費的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創業板100倍的超級泡沫,樂視這樣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垃圾公司怎麼可能靠資本運作維持這麼久?怎麼可能席捲進去這麼龐大的資金、人員?怎麼可能造成這麼大規模的爛尾項目和資源浪費?

資本市場的做空機制太重要了,沒有做空力量,市場很難健康發展……


問題的上半部分不了解內情不好評價

我只說看到這新聞想到的一些影響:

樂視系相關的涉及預充值,投資理財等涉及廣大人民群眾沉澱資金的平台恐怕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衝擊~~~~

之前抱樂視大腿的創業公司估計紛紛面臨如何和樂視進行切割的局面

不少公司之前的宣傳頁面恐怕都要改了。。

如果輿論進一步發酵,對類似所謂生態系玩家(比如暴風影音這類)可能都會造成一定衝擊

所以從普通用戶角度來說,千萬不要迷信所謂國資背景,上市公司背景。

要知道,在危機之下,真正能夠too big to fail 的公司其實是異常稀少的。。。。

事實上 沒有什麼公司真的「大而不倒」

拿國外來看,在整個美國次貸危機中,也就AIG一家得到了真正的救助,"而後來通過的再造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多德-弗蘭克法案》 也進一步使得大而不倒的遊戲有了解決的途徑~~"

拿國內最近的形勢來看,**系大不大,說要跪照樣跪~

套用馬雲的話:中國大而倒的人,政治局常委委員都被摁下來,哪個企業可以這麼大而不倒,瞎扯。

馬云:阿里巴巴絕不是一家大而不倒的公司_網易財經

有野心很正常,然而野心得不到能力及資源的及時支撐,從階梯上掉下去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跟你講,中國四種商業模式:toB,toC,toSB,toSBVC,樂視是唯一四種都佔盡的公司

而且這四種模式可以生態化反,就問你怕不怕


推薦閱讀:

「保持資產負債表高效」一般是什麼意思?何為「高效」?
如何看待《北京證監局責令賈躍亭回國履責解決公司問題》?
為什麼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計算時用授予日權益工具公允價值,而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計算時用資產負債表日?
怎樣合理避稅?
股權代持協議需要怎麼簽,工商變更的時候有什麼不同么?

TAG:財務 | 金融 | 易到用車 | 賈躍亭 | 樂視控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