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合成公民」,有哪些重結晶經驗或者事例可供分享?
今年剛上一所211葯化研究生。自從著手自己的課題。各種純化問題出現在面前。作為純化的主要方法:重結晶,大家有啥經驗分享!
溶劑的選擇原則和經驗:
1、常用溶劑: DMF、氯苯、二甲苯、甲苯、乙腈、乙醇、THF、氯仿、乙酸乙酯、環己烷、丁酮、丙酮、石油醚。
2、比較常用溶劑:DMSO、六甲基磷醯胺、N-甲基吡咯烷酮、苯、環己酮、丁酮、環己酮、二氯苯、吡啶、乙酸、二氧六環、乙二醇單甲醚、1,2-二氯乙烷、乙醚、正辛烷。
3、一個好的溶劑在沸點附近對待結晶物質溶解度高而在低溫下溶解度又很小。DMF、苯、二氧六環、環己烷在低溫下接近凝固點,溶解能力很差,是理想溶劑。乙腈、氯苯、二甲苯、甲苯、丁酮、乙醇也是理想溶劑。
4、溶劑的沸點最好比被結晶物質的熔點低50℃。否則易產生溶質液化分層現象。
5、溶劑的沸點越高,沸騰時溶解力越強,對於高熔點物質,最好選高沸點溶劑。
6、含有羥基、氨基而且熔點不太高的物質盡量不選擇含氧溶劑。因為溶質與溶劑形成分子間氫鍵後很難析出。
7、含有氧、氮的物質盡量不選擇醇做溶劑,原因同上。
8、溶質和溶劑極性不要相差太懸殊。水&>甲酸&>甲醇&>乙酸&>乙醇&>異丙醇&>乙腈&>DMSO&>DMF&>丙酮&>HMPA&>CH2Cl2&>吡啶&>氯仿&>氯苯&>THF&>二氧六環&>乙醚&>苯&>甲苯&>CCl4&>正辛烷&>環己烷&>石油醚。
二、重結晶操作
1、 篩選溶劑: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麥粒大小)待結晶物,加入0.5 mL根據上述規律所選擇溶劑,加熱沸騰幾分鐘,看溶質是否溶解。若溶解,用自來水沖試管外測,看是否有晶體析出。初學者常把不溶雜質當成待結晶物!如果長時間加熱仍有不溶物,可以靜置試管片刻並用冷水冷卻試管(勿搖動)。如果有物質在上層清液中析出,表示還可以增加一些溶解。若稍微渾濁,表示溶劑溶解度太小;若沒有任何變化,說明不溶的固體是一種東西,已溶物質又非常易溶,不易析出。
2、 常規操作:
在錐形瓶或圓底燒瓶中52A0入溶質和一定溶劑,裝上球冷,加熱10分鐘,若仍有不溶物,繼續從冷凝管上口補加溶劑至完全溶解再補加過量30%溶劑。用摺疊濾紙(摺疊濾紙和三角漏斗要提前預熱)趁熱過濾入錐形瓶。濾液自然冷卻後用布氏漏斗抽濾(用濾液反過來沖洗錐形瓶!)。如果物質在室溫溶解度很小,濾餅可以用少量冷的溶劑淋洗(先撤掉減壓,加少量溶劑潤濕濾餅,再減壓抽干。注意:用玻璃塞把濾餅壓實有助於除掉更多溶劑!)。如果所用溶劑不易揮發,可以在常壓下加入少量易揮發溶劑淋洗濾餅,如DMF可用乙醇洗,二氯苯、氯苯、二甲苯、環己酮可以用甲苯洗。初學者常遇到問題:大量結晶在濾紙上析出,原因是漏斗和濾紙預熱不好、溶劑過量太少、過濾時間太長。如產品貴重,可將三角漏斗和濾紙置於錐形瓶上用蒸氣預熱,邊過濾邊用已經過濾的濾液蒸氣保溫,但上述操作比較危險,甲苯、醚類、石油醚、環己烷等易燃溶劑慎用此法。注意:用熱的重結晶母液淋洗濾紙和所有黏附溶質器具並冷卻可減少結晶損失。
3、 反常規操作熱抽濾:
吸濾瓶不能預熱,布氏漏斗和濾紙放在溶解溶質的錐形瓶上面利用上升蒸氣潤濕,放在吸濾瓶上立即趁熱抽濾。注意抽氣壓力不能太大以防止吸濾瓶中母液爆沸!初學者常犯錯誤:濾紙沒有貼緊(可用雙層的)、動作遲緩導致結晶在布氏漏斗中析出、抽氣壓力太大導致濾液被吸入泵中、過濾完畢沒有立即卸壓導致大量溶劑被抽進泵中。
總之,與「相似相溶「背道而馳就對了,大極性的東西,用中等極性的溶劑結晶;小極性的東西,用大極性的溶劑。這樣,有一半以上的情況是適合的。
1.先試:石油醚(正己烷)、乙醚、乙酸乙酯、乙醇、水,再試:丙酮、甲醇、乙腈、苯、氯仿、乙酸、吡啶等。如果還不行,就只好混合了。乙醚可以利用其(1)揮發性;(2)延玻璃向上爬而使固體析出的特性。丙酮如不與水配伍,應加以乾燥。
2.混合溶劑法:用過量熱的良溶劑溶解,過濾,加熱,緩慢加入不良溶劑至有渾濁,加熱至澄清。靜置等待。。。
3.用分級結晶法。積累的母液過柱。
1)過柱預純化,粗分離後再結晶;2)石油醚熱提-冷析法;3)選低沸點的溶劑如乙醚;4)晶種的取得,用玻璃棒沾一滴溶液,揮干。5)不要輕易冷凍,用讓溶劑自然揮發的方法。
關於用乙醚結晶。迴流乙醚時,要加一冷凝管。不斷從上口加乙醚,直至混濁消失,有時是因為溶解的較慢,而不是不能溶,所以要有耐心。如果加入很多乙醚還有少量沉澱不溶,則將其濾去,濾液濃縮至有固體析出,再加熱,加入少量乙醚使澄清。自然放冷,可得晶型較好的結晶。過濾。用少量乙醚洗晶體。洗滌液合併入母液,在盛母液的瓶口蒙一層濾紙,或塞一團衛生紙,讓乙醚自然揮發,而不能落入灰塵。每天早晨看一眼,直到有滿意數量的晶體出來,別太貪了,揮發乾了就又要重來了:) 我曾經用此法成功拆分了左旋和右旋的生物鹼。。「石油醚熱提-冷卻法」也是我用來對付油狀物的方法,加入石油醚,沸騰,傾出上清液,底部油繼續加入石油醚熱提取,直至石油醚層無色,則基本提取完全。冷卻後一般會析出晶體。
另外成油的一個原因是降溫太快。
結晶心得
1.製備結晶,要注意選擇合宜的溶劑和應用適量的溶劑。合宜的溶劑,最好是在冷時對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度較小,而熱時溶解度較大。溶劑的沸點亦不宜太高。一般常用甲醇、丙酮、氯仿、乙醇、乙酸乙醋等。但有些化合物在一般溶劑中不易形成結晶,而在某些溶劑中則易於形成結晶。
2.製備結晶的溶液,需要成為過飽和的溶液。一般是應用適量的溶劑在加溫的情況下,將化合物溶解再放置冷處。如果在室溫中可以析出結晶,就不一定放置於冰箱中,以免伴隨結晶析出更多的雜質。「新生態」的物質即新遊離的物質或無定形的粉未狀物質,遠較晶體物質的溶解度大,易於形成過飽和溶液。一般經過精製的化合物,在蒸去溶劑抽松為無定形粉未時就是如此,有時只要加入少量溶劑,往往立即可以溶解,稍稍放置即能析出結晶。
3.製備結晶溶液,除選用單一溶劑外,也常採用混合溶劑。一般是先將化合物溶於易溶的溶劑中,再在室溫下滴加適量的難溶的溶劑,直至溶液微呈渾濁,並將此溶液微微加溫,使溶液完全澄清後放置。
4.結晶過程中,一般是溶液濃度高,降溫訣,析出結晶的速度也快些。但是其結晶的顆粒較小,雜質也可能多些。有時自溶液中析出的速度太快,超過化合物晶核的形成勸分子定向排列的速度,往往只能得到無定形粉未。有時溶液太濃,粘度大反而不易結晶化。如果溶液濃度適當,溫度慢慢降低,有可能析出結晶較大而純度較高的結晶。有的化合物其結晶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
5.製備結晶除應注意以上各點外,在放置過程中,最好先塞緊瓶塞,避免液面先出現結晶,而致結晶純度較低。如果放置一段時間後沒有結晶析出,可以加入極微量的種晶,即同種化合物結晶的微小顆粒。加種晶是誘導晶核形成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一般地說,結晶化過程是有高度選擇性的,當加入同種分子或離子,結晶多會立即長大。而且溶液中如果是光學異構體的混合物,還可依種晶性質優先析出其同種光學異構體。沒有種晶時,可用玻璃棒蘸過飽和溶液一滴,在空氣中任溶劑揮散,再用以磨擦容器內壁溶液邊緣處,以誘導結晶的形成。如仍無結晶析出,可打開瓶塞任溶液逐步揮散,慢慢析晶。或另選適當溶劑處理,或再精製一次,儘可能除盡雜質後進行結晶操作。
6.在製備結晶時,最好在形成一批結晶後,立即傾出上層溶液,然後再放置以得到第二批結晶。晶態物質可以用溶劑溶解再次結晶精製。這種方法稱為重結晶法。結晶經重結晶後所得各部分母液,再經處理又可分別得到第二批、第三批結晶。這種方法則稱為分步結晶法或分級結晶法。晶態物質在一再結晶過程中,結晶的析出總是越來越快,純度也越來越高。分步結晶法各部分所得結晶,其純度往往有較大的差異,但常可獲得一種以上的結晶成分,在未加檢查前不要貿然混在一起。
7.化合物的結晶都有一定的結晶形狀、色澤、熔點和熔距,一可以作為鑒定的初步依據。這是非結晶物質所沒有的物理性質。化合物結晶的形狀和熔點往往因所用溶劑不同而有差異。原托品鹼在氯仿中形成棱往狀結晶,熔點207℃;在丙酮中則形成半球狀結晶,熔點203℃;在氯仿和丙酮混合溶劑中則形成以上兩種晶形的結晶。所以文獻中常在化合物的晶形、熔點之後註明所用溶劑。一般單體純化合物結晶的熔距較窄,有時要求在0.5℃左右,如果熔距較長則表示化合物不純
有個網站叫做小木蟲。
裡面關於有機合成的經驗和領悟,比知乎要全面和有價值多了。一定要試,而且不要覺得只有常見容積也可以重結晶,實際上建議有可能重結晶的體系都試試。我原來在乙酸里重結晶過產物,效果非常好。北方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重結晶試管小試異常方便,冬天放窗戶口分分鐘零下好幾十度。
難道就我第一眼看成是合格公民。
第一是試,普篩,師兄找重結晶條件時,總是拿一架試管,每一管一個條件,然後看情況選擇或者調整。第二是觀察,我比較注意化合物之前步驟的純化情況,然後根據化合物自身結構產生的溶解度特徵去選擇溶劑,這樣更有針對性。
來支持的恩啊。。。。。。。。。。。
推薦閱讀:
※將化工廠的龐大設備微型化是否可行?
※C60的形狀是標準的球體嗎?
※活化能與反應焓的關係?
※為什麼新康泰克含有大量偽麻成分,吸毒的不直接服用新康泰克,而制毒還要大費周章的提煉?
※為什麼酒如此清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