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專業人士怎麼看《人類簡史》?

剛看了《人類簡史》前面一點內容,感覺民科,還在看,不知道懷疑是否正確。


我的態度的是,不批評這本書的人我會更佩服。

這本書最大的「弊端」就是將人的神聖打落塵埃。人既不偉大也不神聖,只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偶然「突變」的結果。姑且不論從嚴謹的科學角度如何理解,在從神到人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和動物相同的角度審視人,嘲諷人文主義的誇張本就已經讓很多人文主義者不舒服了。尤其觸及核心的是,赫爾利提出的問題:當意識、靈魂、自我都被否定,人還是人嗎?

所以,如果你本能地對這本書持批判態度倒是很正常的思維。但我要說的是,站在低維度的批判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是一種全視角對人類這個物種和社會的審視。在人文主義興盛未衰的今天,這種冷靜的觀察頗難令人接受屬於正常。但作者恰恰從人最原始的基因、人類行為學、動物實驗的角度而非人類歷史發展的自以為是的宏觀角度切入,反而更令人信服。當然,目前為止,人類對自己的了解相比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實在是少的可憐,因倫理學的原因和人文主義對人的固執信仰,人連自己的大腦怎麼運轉都還搞不清楚,估計短時間內依舊不會有什麼進步。但隨著人類對自身的了解,許多爭議將會逐漸變成共識,人也就不會過度盲目自信狂妄而毀了自己的前程了。

與之相類似的書與其說是《槍炮病菌和鋼鐵》倒不如說是《裸猿》。

更謙卑的自我評價可能反而對大家更有所幫助。

加一句,我不是學人類學的。


赫拉利《人類簡史》為何是一部糟糕的歷史學作品

《人類簡史》自2015年出版以來紅遍全球。但是書中的邏輯缺陷至今少有書評討論。該書作者赫拉利借用當代的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強調:人類的行為,是由其生物屬性所決定的,並不斷與其創造的文化發生衝突。在「科學」的名義下,我們看到了一種機械的生物學決定論。同時,赫拉利又不斷對人類的過去和未來發出先知般的評價和預言,這讓本書看起來又像是一部思考人類生存狀態的哲學思辨隨筆,而非嚴謹的史學著作。本書的生物學決定論,與作者對歷史的道德解讀之間,產生了強烈的邏輯衝突,削弱了本書的思想力度。

本書大量吸收了戴蒙德1997年《槍炮、病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以下簡稱《槍炮》)一書中的原創觀點,進行了縮寫。事實上,這兩本書的許多論題重複;在很多方面,《簡史》可是說是《槍炮》一書的簡化版。鑒於題材和觀點的近似度,對《簡史》的評價,不能不與《槍炮》一書相參照。

「認知革命」概念的隨意性 (小標題)

本書將人類歷史概括為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三個階段。

英文中「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原本是指50年代以來心理學圍繞認知行為的方法論革命,並非史學概念。赫拉利發明 「認知革命」的概念,似乎是為了勉強和之後的另外兩次「革命」統一起來,造成一種「不斷革命」的感覺。按赫拉利的說法,7萬年前產生了語言和想像,讓人類可以抽象的思考,處理並傳播大量信息,虛構不存在的事物。可是,如赫拉利所說,史前人類只留下了骨骸和遺迹,難以追溯他們的思維世界;我們如何得知這些都是7萬年前開始的?這個時間推斷也與其他研究不相符合。據戴蒙德在《槍炮》一書中的綜述,人類思維和語言的進化,並非突變,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語言何時出現渺不可考,但從四萬年前開始,人類的物質文化開始突飛猛進,逐漸發明了弓箭、針線、衣服、舟船、器皿,這讓人類遷移到世界上最遙遠寒冷的地方。戴蒙德稱之為「大躍進」(靈感來自我國50年代的著名群眾運動)。赫拉利似乎受此啟發。但是戴蒙德認為「大躍進」開始於四萬年前,延續至數千年前。而赫拉利則將這場「革命」推至更遙遠的七萬年前。且不論年代如何確定,讀者不禁要問:七萬年前逐漸開始的變化,在此後數萬年中不斷被各種發明所豐富,如此漫長的歷史過程,還能稱作「革命」嗎?

與《槍炮》一樣,《簡史》認為:人類在過去二十萬年遷徙到全球的過程中,造成了環境的急劇變化和其他物種的迅速消失。赫拉利討論了最新人類學的發現: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東亞直立人,以及印尼島上的小矮人——這些我們智人的近親,都在智人到來後滅絕。滅絕的原因,如果不是智人直接的屠殺,大概是由於生存資源的競爭。同時滅絕的還有非洲之外各大洲的巨型動物,從猛獁象、劍齒虎、岩穴獅,澳大利亞的大袋鼠、袋獅、袋熊,到馬達加斯加的大象鳥,都被新到來的「智人」獵殺得一乾二淨——這也是《槍炮》一書的主題之一。不過,《簡史》沒有解釋為何人類起源於非洲,可非洲的大型動物至今數量很多。《槍炮》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解釋:非洲的動物在過去二十萬年中和人類一同進化(Co-evolution),人類早期不完善的捕獵技術,讓非洲動物有充分時間進化出對人類的畏懼,這正挽救了他們的性命。而當人類到達其他大陸時,捕獵技巧已臻嫻熟,而當地的動物來不及進化出對入侵者的恐懼,因而被輕易迅速地滅絕。

儘管人類的出現是生態的災難,但是赫拉利告訴我們,在農業文明出現以前,人類生活在和諧幸福的原始狀態。據說,這些採集狩獵者一天不用干幾個小時的活,幾天才出去打一次獵(對此結論,書中並沒有提供足夠證據);在幾十人的人群中,他們餓了找找食,沒事八八卦。在樹上蕩蕩鞦韆,在洞里談談戀愛。他們營養均衡,每天吃蛋白質、蔬菜、穀物和堅果,經常合理運動;由於不必和家畜接觸,也沒受從動物那裡來的病菌侵害,平均壽命高達60多歲,自自然然,快快樂樂。一幅美好的伊甸園圖景!

農業革命與反文明(小標題)

這美好圖景隨著文明的誕生而消散。

第二部分:農業革命的故事是:距今大約一萬年前,人類意外地發現了可以馴化的作物,發明了農業,從此逐漸放棄了採集狩獵者的生活方式,開始定居生活。農業的起源,本是《槍炮》一書中最精彩的章節之一。《簡史》借鑒了《槍炮》中關於農業起源的假設和判斷,沒有太多創新。但是,《槍炮》中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不同地區農業起源的討論在《簡史》中消失了。在赫拉利粗略的敘述中,我們不知道農業為何只在某些地方出現,沿哪些路線傳播,為何某些人群從不曾發明農業,或者為何只發展出了某種形態的農業。缺少了對地理環境和生態氣候的討論,農業的發生在《簡史》中成了一個謎。

不過,《簡史》基本繼承了《槍炮》一書對於農業起源的歷史評價,要點如下:

第一,農業雖然刺激了人口的急速增長,但是並沒有增進人類的幸福,甚至也沒有顯著增加個人的知識。採集狩獵者比農民更快樂,更有知識。農業讓人類生活變得痛苦。人類的身體,在農業產生之前的十幾萬年中,進化出了最適合採集狩獵生活的體質。他們更適於長期行走並奔跑,追蹤動物,更適於攀爬樹木岩石,採集果實。但一萬年前出現的農業,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人們被迫終日在田裡彎腰勞作,這造成了多種身體的疾病,包括各種腰椎頸椎疼痛。

第二,農業革命損害了人類的飲食健康。在漫長的採集狩獵階段,人類的身體已經適應了多樣化的食物來源;最健康的飲食,是混合多種肉類、穀物、水果、堅果、蔬菜的均衡飲食(因為採集狩獵者只能、也必須吃這樣的複合飲食)。在農業產生以後,人類的食物來源變得過分單一,只依賴一兩種穀物,這進一步損害了人類的健康。

第三:農業革命讓人類馴化了動物。從此,家畜將各種細菌和疾病源源不斷地傳染給人類(小型採集狩獵社會因為沒有與家畜的接觸,病菌的種類和危害比現代社會少得多)。同時,定居農業生活要求人口密集居住,大大增加了傳染病爆發的幾率。歐亞大陸的人類,用數千年時間,通過大量人口的死亡,進化出了一定免疫能力,發明了免疫方法。但是,新大陸的人類沒有這種優勢。這在跨洲際文明接觸的同時,造成了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區高達90%的土著人口的死亡。在這方面,《簡史》基本照抄了《槍炮》一書,只是進行了縮寫。但是《簡史》再次忽略了《槍炮》中對地理生態環境因素的強調。《槍炮》的作者戴蒙德認為:美洲大陸和澳大利亞缺乏可以馴化的大型動物,這讓土著不能在與家畜的接近中產生抗體,這是新大陸發現後大量本土人口死亡的終極原因。地理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重要環節——這個論題在《簡史》中完全缺席。

赫拉利認為,農業的產生,對被馴化動物來說,也是一場災難——這是他在追隨戴蒙德之餘,難得的獨特見解。他寫道:馴化的家畜從此不能在野外奔跑、自由的交配;不得不忍受食物的缺乏、圈欄的狹小,和人類的宰割。農業的產生不僅讓人類痛苦,也讓家畜跟人類一起受罪。可是,我們知道,馴化的過程也意味著基因的改造;所以,家畜在多大程度上能感受到野生動物初次被馴服的痛苦,是一個問題。另外,按照戴蒙德在《槍炮》的看法,牛羊馬被人類馴化,造成了這些物種的勝利,未必是物種的災難(現在全球的牛就高達十億頭)。赫拉利對於農業革命給家畜帶來痛苦的批評,與近年來動物權利運動的興起息息相關。

總之,在赫拉利看來,農業革命是人類為自己挖的一個大坑。表面看來是人類馴服小麥,其實是人被小麥馴服;人成了農作物的奴隸,成天伺候農作物,因為擔憂天災人禍而飽受精神折磨(赫拉利認為採集狩獵者就沒有這種焦慮)。單一的食物讓人營養不均衡,終日的勞作帶來腰椎頸椎的病痛,被馴化的動物帶來各種傳染病——從此,雖然文明在發展、人口在增長,個人的幸福卻下降了。人類成為了文明的奴隸。

這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歷史觀念。從莊子到盧梭,從馬克思到弗洛伊德,古今中外,批判文明損害人類幸福的哲學思辨,一直絡繹不絕。盧梭在《愛彌兒》中嘆息:「最不幸的是:人類所有的進步,不斷地使人類和它的原始狀態背道而馳,我們越積累新的知識,就越失掉獲得最重要知識的途徑。」
我國前秦的老莊道家也對人類文明有類似的批判。莊子描繪不曾為文明玷污的人類理想生活:「民居不知所為,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莊子·馬蹄》)這幾乎就是赫拉利筆下在樹下乘涼、聊著八卦,整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採集狩獵者。文明的誕生,對於赫拉利來說,是「自然」的人性異化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史》可算是一部表達老莊道家反文明觀念的後現代史學著作。

不過,與莊子和盧梭不同的是,赫拉利所發現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建立在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的新發現之上的。這個科學的依據是:人類有長達20萬年作為採集狩獵者的進化歷史,可農業文明產生至今不過一萬年,所以我們的身體和基因,還沒有進化到足以適應現代文明的程度。為採集狩獵而打造的身體,在農田裡,工廠里,辦公室中,出現了各種病痛、肥胖、精神壓抑。文明來得太快,進化走得太慢——這是人的「自然」屬性與文明的基本衝突。

科學革命與人文主義的消退(小標題)

在「人類的統一」和「科學革命」兩部分中,赫拉利進一步探討了人類「想像」這個主題。在他看來,「想像」是談論不存在的東西的能力。貨幣、國家、資本、宗教、法律、公司、政府、民族、道德,科學等等,都是人類想像的產物,只能存在於主觀世界中。這兩部分,很接近傳統的全球史,只是更粗略一些。最重要的觀點,是作者對於人文主義的批判。

歐洲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造就了現代主義史學觀念。這種觀念建立在「大寫的人」之上;中世紀的神權被解構,人獲得了上帝一樣的神聖性。「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人成為世界和歷史的中心。人類福利的進步,知識的積累,平等的實現,自由的拓展,都被視作「進步」的象徵。

但是,這種人文主義史觀在《人類簡史》中遭到了激烈的批駁。宗教、自由主義、啟蒙主義、社會主義、進步等理念,被赫拉利一視同仁地稱作「想像」,不再有區別。他聲稱,《獨立宣言》里關於人類平等的理念,未必比《漢莫拉比法典》中人生來不平等的說法更加靠譜。他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類的歷史沒有所謂進步或者倒退,更沒有終極目的。人類的出現和發展,是無法進行價值判斷的自然過程——因為價值本身,是一種虛構。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可以從生物學、分子化學、腦科學的角度進行解構和理解。人,毫無神聖之處,沒有理由給自己在宇宙間留一個特殊地位。

再一次,赫拉利回到了道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觀念。生物學只能證明人餓了要吃,成熟了要交配,和其他物種一樣,被複制基因的本能所驅動。生物學不能支持人文主義觀念的「想像」。可是,讀者不禁要問:這想像是哪裡來的呢,人類為何要進行這樣的「想像」呢?這些「想像」對於歷史又產生了怎樣的作用?不同的想像又導致了什麼不同的結果呢?《簡史》對這些問題沒有提供答案。這讓這部「科學」報告缺乏解釋的力度,看起來只是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歷史巧合的流水帳。

生物決定論與文化價值的衝突(小標題)

這正是本書的缺陷所在。

赫拉利認為:「所有我們可以稱為『不自然』的人類行為,都是由於人類的文化規則,而不是由於其生物性。」這裡,自然與文化的衝突再度被強調。赫拉利聲稱,他所說的「自然」,是由科學證明的人的「自然」屬性,與人文主義的「想像」相比,擁有更大的合理性。他說:「自由人文主義和生命科學的最新發現之間的鴻溝,正在擴大,我們不能再忽視這種鴻溝了。」 這就是說,人權,自由,平等,公正,國家這些概念,都是與最新的「科學」發現相衝突的,都是認知革命之後人們「想像出的秩序(imaginary
orders)」。只有人的生物性,才是人真正的自然屬性;只有生物學的現象,才不是「想像」。

最終,「自然」被簡化成了一種純粹的生物性。

然而,如果歷史只是基因自我複製的「自然」過程,那麼一切對於人類歷史好壞對錯的評價,都顯得荒謬了。赫拉利本可以自始至終堅持這麼說,讓本書的邏輯自洽。但是,他在推翻人文主義聖像的同時,卻不斷對人類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和價值判斷。當赫拉利擔憂人類的未來、批評對環境的破壞、譴責歷史上的暴行(比如宗教戰爭)、同情弱小動物的時候,他不自覺的回到他所批判的人文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假設中,與他主張的生物決定論矛盾起來。

比如,赫拉利說:「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已經毀滅了多少物種,我們可能會有動力去保護那些倖存的物種」。 「現代工業化的農業,可能是歷史最大的犯罪」。可是,如果我們只是這地球上豪無特別之處的一種生物,如果不是出於我們自私的需要、觀賞或獵奇的目的,有什麼必要去保護物種呢?如果人類互相的傷害和對其他物種的毀滅,只是被基因推動的生物屬性,如何談得上好壞對錯呢?

同樣,一旦提到動物權利,赫拉利的「科學」中立價值觀,就會突然消失。他不僅批評人類慘無人道,也批評人類慘無「獸」道的行為。他惋惜因為人類而滅絕的物種,憤慨於人類把雞終生關在小籠子里,在傳送帶上用機器殺死,讓豬生活在自己的糞便中,對牛羊任意宰割。可是:如果從純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殘忍」行徑無非出於人類複製基因的本能,與草原上捕殺斑馬的獅子,同樣都是「生物學」的自然過程,有什麼好指摘的呢?

當赫拉利告訴我們「人所不欲,勿施於雞」的時候,他對人類行為的道德判斷,與他早前提出的價值相對主義,產生了矛盾。這是因為,如果沒有「想像」出的人文主義觀念,我們很難對歷史現象和人類行為做出批評。生物學、基因研究,和心理學可以增進我們的知識,卻並不能幫助我們進行價值判斷。如果純粹從物種的生物屬性和本能出發,歐洲殖民者對於美洲土著的滅絕,就像人類滅絕傳送帶上發育不良的小雞一樣,都只是生物學的「自然」現象而已,無所謂對錯好壞。但是,赫拉利又顯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

赫拉利的生物決定論與他的道德良知之間的矛盾,同樣削弱了他在本書結尾對人類未來發出的警告。他提醒人們,如果智人不負責任地追求私利,科技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這種心靈雞湯式的警告,和他之前對於人類自由意志的否定,再次發生邏輯衝突。就在幾章之前,他還宣稱:「「研究生物體的科學家……越來越發現人類的行為是由荷爾蒙、基因、和腦神經元突觸決定的,而不是由自由意志決定的。」按此,人類的興起、進化和毀滅都是其生物性決定的,就算我們明白了人類的困境,也只能成為揪著自己頭髮企圖離開地球的人。如果人只是其生物性的奴隸,在基因的牢籠中無法自拔,那麼這個物種的毀滅,只是咎由自取。如果「自由意志」是虛妄的想像,如果我們永遠不能做出選擇來改變自身的命運,那麼赫拉利在本書結尾的警告不是對牛彈琴嗎?

人文主義廢墟上的自然之人?(小標題)

《人類簡史》在2015年以來的走紅,多少出於讀者在複雜繁忙的現代社會裡對於「簡單」的渴求。然而,簡單也可能導致思想的粗疏,和理解的簡陋。《人類簡史》因為其「簡」而成功,也因為其「簡」而失敗。複雜而充滿爭議的人類學和歷史問題,在書中被過於簡約的概括,導致不嚴謹的結論。幾個例子:

赫拉利暗示原始採集狩獵者生活在人類的黃金年代。他們沒有什麼生存壓力,大部分時間都在聊八卦,談戀愛,和平、悠閑、自在;他們營養均衡,也不受傳染病折磨,長壽而快樂。但是,近年來人類學研究發現,採集狩獵者群體的生活絕非如此浪漫悠閑。他們的生活方式受到所在地理生態環境的強烈影響,因而相互間有著極大的差異(地理生態環境的因素在《簡史》中基本缺席)。在環境惡劣、食物短缺的地方,生活可能極為艱苦。(William L. Balée. Advances in Historical Ecology. 2002) 和平悠閑的採集狩獵者形象其實早就在人類學界廣為流行,並非赫拉利的新發明。1941年,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就指出:不應該樂觀地將人類祖先想像成「生活在持久和平的黃金年代」。最近的人類學研究表明,採集狩獵者人群之間爭奪資源的暴力衝突,比以前認為的要更加殘酷頻繁,戰爭有人類基因方面的起源。「和平的採集狩獵者是個神話」。「史前時代的人類戰爭是普遍、持久、致命的」。 (Mark W. Allen. Violence and Warfare among Hunter-Gatherers.
2015) 原始人群的生活,絕非如赫拉利「想像」中一般浪漫而溫馨。為了論證文明對於「自然」人性的異化,赫拉利過分美化了史前時代。

赫拉利在書中還宣稱:民族主義即將消亡,因為「國家在迅速失去獨立」。可是,自本書出版以來,民族主義情緒一直在全世界發酵。英國,比利時部分地區企圖脫離歐盟,美國從全球化中撤身,孤立主義抬頭。中國、俄國、法國、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有增無減。赫拉利所說的「世界文化」其實是全球化中的精英文化,未必與各國底層階級相契合。在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看來,各國全球化的精英,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便與當地普通民眾的經濟文化生活相脫節。最近我們看到,全球化精英再次受到本國民粹勢力的挑戰。國家的獨立在世界主要地區沒有被弱化,反而在被強化。

《人類簡史》的另一大缺陷是:雖然大量借鑒了《槍炮》一書中的原創論點,卻拋棄了《槍炮》中對於人類歷史發展不平衡原因的複雜論證;《簡史》忽略地理環境,生態氣候等因素對歷史的影響,也絕不討論個人或者人類群體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反應。我們看不到環境,文化,習俗,經濟制度導致的人類行為差異;看不到氣候、生態、疾病、災害、經濟規律、政治組織、文化傳統、個人決定對歷史的任何影響。這讓《簡史》缺乏對歷史發展深層原因的解釋。在赫拉利筆下,七萬年前人類的想像能力突然出現,然後鬼使神差般推動人類向前狂奔,讓人類從不起眼的靈長類動物,一路登上月球。這幅過「簡」的圖景雖然描述了「是這樣」,卻沒有解釋「為什麼是這樣」,最終讓讀者懷疑是否真的「是這樣」簡單。

然而,本書最大的缺陷,是生物決定論和人對自我命運把握之間的邏輯矛盾。本書的英文書是《智人:人類簡史》,使用了人類這個物種的學名,標榜一種「科學」的氣息。在以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為名的考察下,人與動物的區別,變得若有若無,氣若遊絲。在赫拉利看來,科學的「新發現」摧毀了人文主義的正當性,讓人從神聖的位置上跌落,降格成了和其他物種一樣的動物;人被基因、荷爾蒙、和腦神經元驅動,以機械的、純粹生物學的方式存活。他的文化成果只是「想像」,他創造的歷史是一個圈套,他的未來,只是從一個科技的牢籠,走向另一個科技的牢籠,直到在未來被新的科技塑造成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Cyborgs——走向自我毀滅。

在這人文主義的廢墟之上,奴隸的解放,法律面前的平等,女性的投票權,弱勢群體的權利,工作和教育機會的均等這些歷史事件,不再有進步的價值。援助飢餓的非洲兒童和屠殺美洲的印第安人之間,界限模糊。林肯廢除奴隸制與宣揚君權神授的《漢莫拉比法典》之間,也無所謂好壞;人文主義廢墟上的自然之人,茫然四顧,發現歷史只是由「荷爾蒙、基因、和腦神經元突觸」推動的冰冷生存故事,無法評價,沒有意義。

這幅陰冷圖景中所缺乏的,是人類的自由意志和以文化來改造自身的能力。《人類簡史》中缺席的正是人類終極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只是基因的囚徒,生物性的奴隸,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改變自我毀滅的未來?生物決定論無法回答赫拉利提出的問題。人的生物學屬性並不能決定人類的未來,——只有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懷,對人的價值的探討,對人的目的思考,才能真正讓我們理解歷史,評價科學的發現,賦予數據和事實以意義;才能讓我們走出基因的牢籠,創造文化來改變未來。

最終,為了回應赫拉利對人類未來的警告,我們需要一種被他所否定的東西。人類的文化價值確實是「想像」;但是各種「想像」之間的競爭,並非混亂而無意義,而是有關人類命運的重大抉擇。我們必須承認:有些「想像」比其他的「想像」要更加合理;正如我們有理由相信:和平比戰爭美好,公平比腐敗合理,善良比自私珍貴,平等比壓迫更值得渴望。正如人們天然地更願意成為《人權宣言》中描述的自由公民,而不是《漢莫拉比法典》中被合法奴役的奴隸。

因為,促進人類整體的幸福,是一件最必要的人文主義「想像」。


我發現大多數人看這本書,都帶著先入為主和脆弱感情且敏感的心靈去看的..

然後不符合自己情感, 就撒潑打滾. 比如以下這位

原本是評論高票: @bluetie 的回答, 他刪並拉黑. 故發於回答中:

哎,何必這麼戾氣橫生?

其實讀書而已, 我才不管作者是先論證、再解釋下結論.. 還是先下結論,再論證解釋.

只要我認為合理、符合理性邏輯即可.

照你這麼說, 那愛因斯坦也是狗屎咯? 他的廣義相對論、引力波等諸多理論推測, 都是先下結論, 然後由後人在幾十年以後慢慢證明.

還有, 答主.. 看書不認真. 你都不知道作者所講的"想像共同體"是什麼意思; 隨便掃一眼, 就戾氣橫生、到處嚷嚷。

你自己都說人類社會是基於共識了, 那作者的"想像共同體"也是有共識的意思.

作者在多個不同維度, 去強調的人類的社會是基於這種"共識"的力量.

哎, "人人吸毒還不都實現烏托邦了".. 不知道你說這話啥意思, 吸毒也不過是某部分小眾人的共識, 政府以及社會組織花費無數資金宣揚、宣傳反對這種行為橫行, 就是要把這產生共識的火苗徹底扼殺,不讓其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共同想像體.

如果大多數人都產生了"吸毒"對身體有益的共識, 那麼它就會形成人類的共同想像體.

至於烏托邦? 不知道你是否有邏輯.. 想像共同體是一種現象一種群體思維或者共識, 與實現了什麼結果無關... 作者在書中也沒有吹噓某種 共識 帶來了某種好的結果.. 他只是多方面角度去分析 "共識" 帶來了不同的有趣現象和產生了哪些結果(中性).

坦率的說: 與你說這麼多掉份.. 一個人可以有任何觀點, 但首先對自己要分析和批判的書 有基本的認識或者了解..

你書都沒看過,產生一大堆歪曲..

至於作者的書寫的如何, 我不做評價.

另外說點看法: 我認為作者邏輯並不差; 倒是答主邏輯一塌糊塗, 你看這本書的關於小麥馴服人類這些觀點, 你首先要對進化論和物種起源之類的知識有基本了解.

進化不是靠腦袋, 不是說長頸鹿主觀意識要去把脖子漲長,就會長.

進化主要是基於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小眾基因變異個體, 他們迎合環境的程度導致最後物種繁衍趨勢.

作者的小麥馴服人類其大概意思是: 某些個體小麥出現的基因變異, 這些小眾個體 因為迎合了人類的利益, 以至小眾個體(種子較多的)依存人類逐漸生存下來;導致以前對人類無優勢的小麥滅絕了. 然後因為倖存的小麥對人類越來越有利益(種子更多),也越來越強化這種基因(比如種子更大更多), 導致人類逐漸拋棄食物選擇(以前的各類雜食), 來選擇單一(主要)食物來源-- 小麥.. 這是一種相互進化的結果. 這也是進化論中的常識.

我說跟你說話掉份的原因是: 你各種科學常識都不了解, 書也沒看, 作者觀點你也不清楚. 就在那大放厥詞. 你看看你全文和整個回復: 是否有哪怕一句話是對的,或者是作者的觀點.


不是人類學專業,但是看了三分之一就放棄了。這本書的寫法並不是嚴肅的靠事實和數據說話的邏輯,而是典型的先設立觀點,然後找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是典型的民科的思維方式。最受不了的是,作者把社會自然演變形成的趨勢和結果,莫名其妙的安上了某種主觀動因,什麼小麥馴服人類之類的荒謬結論。這是典型拉馬克式長頸鹿為了吃高處的葉子所以脖子越來越長的邏輯,好歹長頸鹿還有個大腦,小麥有啥?

作者的專業水平,邏輯能力,哲學水平都很差。但是文筆很好,扭曲解釋事實的能力很強。

看人類簡史就是浪費時間。後面兩本也不用看了。


這書和人類學沒什麼關係。

其中理論大都是二手三手的(早期人類學、社會學為主),大部分人感到更新三觀的部分其實就是改寫了一下幾十年前的民族主義理論(之一)。

當然啦,給中學生或者白領當入門書看未嘗不可。負面影響就是可能就看到這裡為止了。


想像大於實際。文學性高於科學性。但最可怕是用科學證據販賣唯心理論。誇大「想像的共同體」的力量,正如誇大十誡一樣。猶太人果然是有天賦的。

智人七萬年前走出非洲,這只是假說。是他書本重要的理論基石。結果現在九萬年前的智人已經在東亞發現了。

他整本書宣揚的,或者說理論根基就是假設智人比尼安德特人更有想像力能構建虛擬的共同體,偏偏這種差異導致智人取代尼人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舊石器時代智人聚居的人群人數是很少的。他們為何不發揮「虛擬共同體」特長,多個聚落聯合起來呢?為何直到新石器時期才突然人變多了。為何在最近一萬年前,突然開始出現神廟,大型糧倉了呢?

難道這一兩萬年前人類基因突變了?突然有了想像力啦?

中國中學生都能看出這裡的問題了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不是因為智人比極其近親尼安德特人有基因優勢,而是智人的生產力在最近幾萬年領先了尼安德特人罷了。

對於舊石器時代的部落來說,碰到會播種的新石器部落就像農業社會碰到了工業。會被單邊屠殺的。

根據基因檢測,人類共祖是二十萬年前的極少數人。同期其他智人的後代都被殺光了。科技的發展有偶然性,可以大膽猜測,正巧那麼一個智人小部落先成功掌握了播種技術。從而很快擴大自己人口,形成階級分層。出現了專門的戰爭和決策團體。然後開始了對歐亞大陸其他人類的大屠殺。

尼安德特人被殺光不過是普遍現象之一罷了。尼人比其他智人的更大劣勢不是他們蠢,而是他們長得不一樣,發音器官結構差異更大,更容易被先進生產力的智人部落識別出來殺掉罷了。

如果當年運氣好的是尼安德特人,那麼今天他們的子孫也就指著智人的骸骨,說這是因為智人不夠想像力才滅絕的。

從歷史記錄我們可以看見,人類把習性和樣貌差異較大其他人視為「非人類」是主流。

正如上個世紀殺光了「矮小黑人」。那時候的人類何嘗把這些被自己滅絕的生物當做平等的人呢?這種屠戮下。非要用達爾文觀察鳥得到的那種較為平和的「物競天擇」合適嗎。

獅子內幾乎只是糧食和配偶的競爭,不會刻意制定計劃謀殺其他獅子。就這種低烈度競爭已經可以讓一片大陸只剩下一種獅子。只有天塹可以隔離不同種類的獅子。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遠比獅子武力強大,可以跋山涉水跨越天塹。而且比獅子更好鬥,更熱衷同類殺戮。

整個歐亞非大陸只剩下一種人,這不是正常的事情嗎?非要扯几几萬年前的基因差異有多大意義呢?尼安德特人是在三萬年前消失的。六十萬年前智人祖先和海德堡人分離能有多大關係呢?

最後,人類簡史不斷強調想像共同體的作用。人們信了的話,甚至可以用來解釋「神創」。創造人其實就是給人以「想像的能力」。所以創造人就是聖經所說的四萬年前。智人是唯一被賦予想像力的。之前智人的尼人,丹人一樣懵懂。直到上帝選擇了智人,賦予了「神選之子」想像力。。。。。


我要增加一個非專業人士的不請自來回答了,不好意思了,提問者與各位尋找專業回答的觀眾。

《人類簡史》為什麼要管專業人士怎麼看它?它是一本科普讀物,本來就是給非專業人士看的,自帶科學性與宣傳性。文學性在達成宣傳目這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啊,人家玩的就是跨界好不好。而專業人士的需求肯定偏向於編年體,這樣便於研究,也更簡潔明了。

問題的意思應該是讓專業人士檢驗下這本書的歷史科學性。那麼…看了這麼多回答,我也沒發現誰誰說他哪個數據有誤啊。當然我知道,沒人說不代表沒有,但更不能代表有。

反而大部分人拚命懟人家的邏輯。這裡我說一下,你看不清書中的邏輯不代表他沒有邏輯,閱讀理解能力很重要。另外有人列出了書中很多處的邏輯「不通」,嗯,認真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舉證人的邏輯更奇怪。(這裡我應該做更詳細的反駁以增加可信度,但我沒那個時間精力,你可以不贊同我,不關我事)

還有人說他想像多於數據。從而來說它文學高於科學,好像真的精確比對過一樣。首先這是科普讀物啊,你沒有點想像力何來的趣味?單獨列舉數據的話,我要作者這腦子有何用?你只需要告訴我,他想像是不是基於事實就好了。像小麥「馴服」人類這個說法,就是一種文學性的表達,上過小學的都知道,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其次,作者強調過很多遍,幾萬年前的證據很少能保存下來,很多事情都說不準的,書裡面說的都是根據當前為止零散的證據而串聯成的一種比較符合邏輯的解釋。智人是不是根據想像力來贏過尼人我不知道,我也肯定生產力的重要性,可誰知道想像力能否增強生產力呢。而且想像力是不是神給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赫拉利沒有表達這個觀點,而且他是無神論者。

還有人把哲學拉下水,我只能…「噗嗤」一笑,順便感嘆一下我家哲學君真的好不招人待見哦。

最後,我這也不是什麼好回答,非專業人士,也沒提出什麼富有建設性的信息,還得罪了這麼多答主。帶上防護盾牌溜了…溜了…


答主前段、中段都講得挺有道理,從「在以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為名的考察下,人與動物的區別,變得若有若無,氣若遊絲。在赫拉利看來,科學的「新發現」摧毀了人文主義的正當性,讓人從神聖的位置上跌落,降格成了和其他物種一樣的動物;人被基因、荷爾蒙、和腦神經元驅動,以機械的、純粹生物學的方式存活。他的文化成果只是「想像」,他創造的歷史是一個圈套,他的未來,只是從一個科技的牢籠,走向另一個科技的牢籠,直到在未來被新的科技塑造成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Cyborgs——走向自我毀滅。」

這裡開始後,就無法同意下去了。

首先赫拉利從來沒有把人「降格」成動物的意思,原本人就是「動物」,何來降格之說,只有認為人優於動物的「想像文明」才會這麼說。赫拉利認為,文化想像從而突破常規生物合作機制(150人合作上限及蜂巢合作),是人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法寶」,這是「法寶」、「工具」,並非「圈套」或者「牢籠」如此帶有貶義,不過是中性詞罷了。答主一方面批判赫拉利受到當代人文價值影響(他的確受到影響),自己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近現代的「科技原罪論」影響(科技只是工具,所謂科技的罪,無非是放大了人性的「惡」而已)。有力的證明就是,答主把赫拉利眼中的未來描述成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弗蘭肯斯坦造出的生物是怪物嗎?還是因為他長相醜陋,人們把他看做了邪惡的怪物?對著他的惡意最後反過來吞噬人類自身而已。

赫拉利也從未說過想像的進步是無意義的,恰恰相反,他一直推崇正是因為人類的共同想像,以及這些想像的不斷進步,人類才造就了史無前例的輝煌,並向「成神」之路邁進。他對「人文主義」的見解,也不能算是批判,無非認為「人文主義」只是人類「想像文明」的一個階段,並非最終階段而已,不用玻璃心地以為他是在否定「人文主義」。

不得不說,我們現在正處於「人文主義」的發展階段,成果遠未完美,但歷史就是這樣,以前的「宗教文明」也並非是發展完美才到「人文主義」,因此也不一定就要等「人文主義」發展完美才到下一個階段。很可能某一種技術的革命,短時間就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從而導致新「文明、主義」的誕生。

竊以為,不用害怕「人文主義」發展之路遇阻,從而不完美(我相信不少朋友就帶著這樣的杞人憂天),從而敵視一切可能威脅「人文主義」之類的事物。


謝邀。

沒有人類學學位,也不喜歡這樣的書。

「哲學」向來是個非常危險的思想範疇,是渺小的人類試圖站在上帝視角來解釋所有的事情。結果呢,「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在這個角度來說,「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哲學是主觀的,是哲學家強行給自己加戲。

我總是想把科學寫得通俗,但是科學的精神很難被通俗的人掌握,我們身邊的大多數更喜歡聽別人說一個「道理」或者「說法」然後自己主觀決定相信與否。

科學呢?先提出一個假說,盡量的簡潔,比如「蝦和蟹有共同的祖先」。「蝦」和「蟹」還有「共祖」的概念可以用前人的研究結論。

這個假說必須1能夠證偽,「氣運丹田」不能,因為「氣」和「丹田」的概念不清楚,在「氣運丹田」之前還要證明「氣」和「丹田」的的存在,還有界定「運」的定義。

另一個必須是2假說必須能夠重複證真,也就是你留下詳細的實驗記錄,任何人都可以重複這個實驗驗證你的理論。

哲學呢?哲學力求宏大敘事,說法模糊,主觀味太濃,如果是讓力求實證的科學家來看哲學書,他們是很難咽下去的,除非作為消遣讀物。

《人類簡史》的作者是個歷史學家,所以他寫的書註定也是本史哲學評論集。

如果說這本書里涉及了什麼「人類學」,那也是他引用的別人的研究成果。

再有,恐怕就是「我記得。。。」這樣的東西了吧,因為他並沒有每句結論都墜上十幾個引文出處。所以"歷史學家"中向來多「歷史發明家」。

科學家苦熬數年寫成的論文里,只有最後一句才敢說出來的話,尤瓦爾這老兄洋洋洒洒的寫了幾十萬字。

所以你問人類學家怎麼看?人類學家心裡有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


我就問一句,專業人士有幾個咸著了看這本書還寫個書評


個人認為赫拉利寫這本書的目的——無論作者自己本來的目的是什麼——但我在仔細讀完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拋磚引玉//。

作者稀里嘩啦在前面講了一大堆,確實也存在略有不妥的地方,也有些啰嗦。但能夠通過人類整體的歷史思考人類在未來的 「主體間」——也就是「想像的秩序」——會有怎樣的變化,這將引發人類社會怎樣的巨變,人類(或者說是「智神」)在未來將怎樣看待「快樂」與「幸福」,只能說赫拉利還是很不錯的。

前面的一部分大佬討論的其他問題,在在下看來,遠不如赫拉利提出的這個問題及他對此做出的猜測重要。

----------------------------------------------------

智人對自己的了解就像一個挖了幾百米深坑的人自認為到達了地心一樣。實際上可笑至極。現今無人能深入剖析智人本身。赫拉利做出的猜測可能在以後看來宛如zhizhang。但我也說了,此書是//拋磚引玉//。

智人是時候大力開展對自己的深度解剖了。

否則

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神一般的AI、利用優良基因造出來的智神等等,他們的思維水平將遠超智人,到時候無論智人自己有沒有成功解析自己,AI與智神卻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到時候智人現在主體間的什麼人文主義 可能 (強調一遍,是可能)被科學擊破,而建立起史上100%符合科學的「秩序」。到時候在進行社會的變革,會出現什麼局面已經不是現在的智人可以想像的了。

各位如果看過赫胥黎寫的《美妙的新世界》,就會知道在《美妙的新世界》中這個人人快樂,人人幸福的社會,放到今天卻是大大違背了人文主義的精神的,一定會被唾沫星子淹死,然而這個真的做到人人幸福快樂的社會,它難道能有什麼問題么?

這正是智人要面對的難題。

---------------------------------------------------

有大佬要不屑了,真正完美的AI豈是這麼容易做好的?利用優良基因造出來的智神,在倫理與法律上能通過嗎?還有其他任何一個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解析智人的科技八字還沒一撇呢。

但這種事情的可能性也的確較大,智人就必須未雨綢繆。

還有,「想像的秩序」是有唯心的意思在裡面,在下也是個唯心主義者,唯心唯物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很不一樣而已,而且話說現在的世界要是摒棄了「想像的秩序」,誰活得下去?

-------------------------------分割線-----------------------------------------線割分----------------------------------------

好了,前面一直說到「解析解剖智人自己」,是什麼意思呢?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對 智人至今尚未成功解析解剖自己的幾大最重要的問題作了說明:

1.情感問題

如果說智人的一切活動是由完全的生物化學決定的,那麼,遇到了情況,智人自身就會通過體內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引發身體自然地做出反應,那麼,從「物種的生存」的角度來看,情感的作用何在?

也就是說,無論智人有沒有情感,化學變化也會讓我們對一切事情作出回應,有情感反而會多消耗能量,那麼在智人演化的過程中,情感是如何保留下來的?

2.他心理論

如何證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東西存不存在情感?(萬年難題)

要證明這個幾乎不可能,因為這不能從其他任何東西的表情,行為去做判斷,也不能聽 它/他/她 說自己有沒有情感就判斷,而是要你自己去感覺 它/他/她 的感覺。

……

---------------------------------------------------------------------------------------------------------------

現在的人文主義就是認為智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在於人類擁有情感,所以人人都享有不遭受痛苦,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

到時候AI們或者「智神」們就會告訴我們情感這玩意是個什麼鬼。甚至可能解決「他心問題」。

萬一所有生物都擁有情感這玩意兒,人文主義使智人擁有的優越性就會瞬間破滅。

這就是智人自己要提前解決的東西。

(非專業回答,望多多指正)


謝邀。可是我真不是專業的,我也是民科啊。對於民科來說,民科的東西更好消化,所以這種讀物沒什麼不好啊,只要不是指向嚴重出偏的那種。

這個就好比風靡白領的瑜伽,如果在印度瑜伽大師看來,簡直是連體操都不如的東西,但是怎麼可能要求普通人做睡尖石頭、鐵鏈綁身在太陽下暴晒,土埋自己十天半個月這種事呢?


[請注意 我不是專業人士]

談一下個人的感受吧

我是先看的未來簡史,深受震撼,然後又看了人類簡史。感覺人類簡史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拋棄了一般歷史記錄的「編年體」或「紀傳體」,而是以人類意識形態的進展為主線。在刻畫了人類思想進化史的同時進而將現代社會的面貌逐漸展現在我們眼前。

未來簡史也是如此,兩本書可以說是高度相似,不過做了延伸。先分析現世的一些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再通過線性的推導大致推導出未來的意識形態。

總之個人認為這兩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為什麼暢銷書熱播劇這麼流行?送分題,答案是這屆讀者/觀眾不行啊!!!


這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從學術角度來說一無是處

第三章開頭先說貪吃基因存在的合理性,即人類遠古時期的環境就決定了人們對食物尤其是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難以抗拒,在進入食物豐富的現代社會也難以改變。另外一個想法是,遠古時期女性可以同時和幾個男性做愛,以獲取最佳後代,男性無法確認哪個孩子是自己的,也就不存在偏心的問題,因此只好平等對待,遠古公社的支持者還認為,現代生活中的不孕不育,離婚和心理問題都是由於與人類生物本能相違背。

另一方面作者從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條件來看待當時人類的性慾,社會和政治

他認為,原始社會是富裕社會,當時人口較少,呈現小部落聚居的形式,食物豐富而充足,並且狩獵採集比現代社會的工作要更舒適,更有意義。理由是,原始人類工作時間少;食物充足且無污染,沒有家務無負擔,大多數時候還可以和同伴聊八卦,生活非常輕鬆。採集可以讓人獲得充足的營養,只要能活過早期,大部分人都能活到60歲。

以上言論讓我目瞪口呆,這是我見過的最為反智的觀點。

按照我不怎麼樣的人類學知識,遠古時期人們出去狩獵應該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人類只處於食物鏈中層而已,碰到任何大型猛獸都容易一命嗚呼,即使是碰到毒蛇或者群狼,人類也沒有存活下來的機會,你永遠不知道這次捕獵結束後能否活著回來,這種情況下還開心的起來?其次是採集,農耕社會的收成很受天氣影響,更何況原始社會了,你永遠不知道能在哪裡採集到食物,更不用說食物是否有毒,例如有的蘑菇能吃有的不能吃,原始人怎麼會清楚呢?看過貝爺或者德爺求生類視頻的同學都知道,哪怕依靠現代工具,在原始森林尋找食物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根據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死於約14歲以下的孩童佔39%,死於30歲的佔7%,50歲7.9%,50一60歲的2.6%,可以說北京人壽命約佔15歲左右,大部分人活不過成年,又何來長壽幸福一說?

其次是傳染病,作者認為工業革命時代的家禽和密集的人口會導致傳染病泛濫,而原始社會不存在這種問題。

Excuse me?刷新我三觀的言論。從這裡基本上可以看出作者沒有一點傳染病相關的知識。傳染病包括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以血吸蟲為例,血吸蟲主要寄生在釘螺中,建國初期釘螺僅僅依靠長江水系流動傳播,就使得中國南方几百萬人口患上血吸蟲病,試問和工業有什麼關係?更何況還有蚊蟲傳播瘧疾,土壤中的病菌,原始人患上傳染病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套用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魏陽的話來說:「書中充斥著機械生物決定論,邏輯混亂,且全盤否定了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的成果,是一部糟糕的歷史學作品。」

最為重要的是,書中主要觀點沒有任何數據支持或者論文引用,洋洋洒洒幾萬字但是找不到任何有關的歷史學或者人類學證據支持,請問怎樣讓人信服?我懷疑大多數觀點不過是作者臆想出來的罷了


人家問題就是人類學專業來回答,你們強答的好快樂。

這樣我怎麼知道人類學專業的人怎麼看。。。


作者赫拉利的確沒有否定智人靠「想像」誕生的人文主義,而是肯定了其中的作用。


世界簡史 人類簡史 槍炮都看過 可能看都有點快 細節記不清了 但大致上是一樣的。

都是站在上帝視角 對於人類活動的分析 分析出各種各樣的可能。 最終作者站在了最不符合常人思考 且頗為理性的一邊。

用較為嚴密的邏輯 各類出土 dna以及人類的本性 推測出各時期人類的作為。

個人覺得這些書的觀點大致是相同的 是對於演化論的補充 和愚昧的觀點比起來是較為先進的 但到底對不對 我不得而知 沒人能知道時間的終點是什麼 這些作者大咖也不例外 只是他猜想的比之前的要對上0.01%。


不是人類學專業的,差不多看了十分之九,目前的感覺是前面的章節很吸引人,後面讀起來就比較沒力了。

書中引用的很多數據,感覺不太能經得起推敲。另外,在大部分描述中國的章節里,有明顯的西方視角傾向。雖說作者是以色列人,不能強求人家多了解中國,但書名既然叫《人類簡史》,再多做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功課不過分吧?另外,書寫風格有點流水賬,很多假設和結論也都沒有嚴謹的論證或推理過程。

其實,這本書提出「想像共同體」「智人種族滅絕其他人和動植物」之類的新鮮觀點,還有書中對史前文明演變的推演過程,讓我覺得作者還是挺牛X的。但整體來說,感覺書的內容有點配不上書的名字,像是平常的科普書。


日常不請自來。

不喜歡《人類簡史》里用的例子,過時了。有關國家、商業和民族的。事實是沒有錯但觀點顯然武斷了。民族概念的錯誤指出來不成問題,但種族和語族呢?這都是客觀存在的,可以說是一種誤讀但不是「大腦創造出來的虛擬事物」,甚至可以斷定是基於社會經驗而對種族概念產生的一種誤讀(誤以為一個民族的人是同一種族的人)。種族可不是對人群主觀的臆想,而是努力對客觀情況的理性歸納。

可以說是作者對民族概念的歪曲。類似的例子非常之多。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敗筆不是標新立異提出不「人本」的見解。

反而是因為作者對新晉科技研究成果了解不夠多而依然殘留有不符合科學和邏輯的「人本思想」。


推薦閱讀:

第四次工業革命會是什麼?
人類的進一步進化會是怎樣的?
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各自的種族優勢是什麼?
如果地球上的人類是宇宙中唯一高智慧型生命,那意味著什麼?
從進化角度看為什麼人類不為繁衍也要交配?

TAG:人屬動物人類 | 人類學 | 人類進化 | 人類簡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