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槍法(長槍)難學?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都認為槍法比其他難練。請問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為什麼?如此難練的兵器,性價比會不會很低?

但是長槍在古代軍隊中又如此常見,小兵持長槍組成方陣,好像很容易訓練不用怎麼學。那麼所謂槍法又是哪來的?

你們這些人太壞了


謝邀,大槍沒那麼難練,然而誤區很多,大概說說。

首先,白蠟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槍。這個上面的答主們有說到,就不細說了。白蠟桿的用處是練功,方法就是《功夫傳奇:形意本源》裡面宋光華先生演示的抖槍,裝個槍頭用腰勁抖,練整勁用的。包括什麼抖個圈扎出去都是練功用的,檢驗腰力,若用來對扎基本沒用,原因是太慢。等你腰勁把槍抖起來,別人的槍早扎進來了,好用的是硬木杆槍,越硬越好,因為槍法和拳法一樣,講究的是儘快、無損的把力量送出來,軟一點就慢了、損耗了,而且白蠟如果做得太長就會彎,刺不準很要命,想不彎得做得很粗,重量太大速度又上不去。

真正的實戰槍法很簡單,就一撥一刺,反覆練。想當年正是蘿蔔酒的網文火的時候,我看了很嚮往,高價買了根很直長的白蠟,在家沒事就抖抖,練了幾個月也能抖出花來了,和小夥伴玩耍,能一抖把別人的杆子磕飛,特別得意。後來師父說要教槍,問我有槍嗎,我說有啊,第二天就把白蠟扛來了,師父說這玩意不中,太軟。我說師父,我們內家拳不就講究軟中硬嗎,我這根白蠟彈性可好了。師父說又不讓你練棍,扎人要軟幹什麼,就要硬。看我不說話,就把他的槍桿拿出來和我對扎,師父的槍桿發黑,不知道什麼材料,就是特別硬還很直,我一上手就想用抖勁把師父的槍崩開,結果師父的槍就貼在我的槍上,還沒來得及發力就扎進來點在我肩膀上,又試了幾槍還是一樣。師父說,槍嘛,把頭扎進去就行了,你抖個什麼玩意?我這槍想扎你哪裡就哪裡,你的槍那麼軟,怎麼扎的准?後來學了槍法,才知道其中奧妙,槍就是捅,往前捅,不能左右瞎劃拉,左右就是一撥就夠了,動作大了就把自己露出來了,你劃拉到了還好,劃拉不到就中槍,至於怎麼讓槍活起來,看得是你的身法,身法活了,腳下快起來,才能別人扎不著你你扎得著別人。一拿槍就得把敵人指住,別人攻進來,你一撥,撥得開就撥,撥不開腳下輕著點正好借力側移,一點就行,然後扎,師父有時候身法起來了,就感覺他整個人支在我的槍上,甩都甩不掉。我問師父,敵人繞到側面怎麼辦,師父說你傻啊,讓他繞,指著他不就行了,能比你手快?

其次,戰場槍和游場槍。這就是技術上的差異了,沒有優劣,場景不同而已。游場一對一,指著對方就行了,戰場就不同了,敵人四面八方,師父說戰場槍要露尾,就是後手露出一段槍尾,大概意思是敵人從側面來也可以應付,再細他也不清楚了。師父說他這槍是和別人換來的,是「桓侯八槍」的路數,對方只給換游場槍,戰場槍打死也不露。吳殳基本也是游場槍,單打獨鬥的。我國的解放軍刺刀術有很多戰場槍的痕迹,比如防左側擊,防左的動作就很小,可以很好的用刺刀護住身體,就體現了一撥即刺;後手槍托護肘可以首尾呼應等,畢竟是戰場上用血總結出來的經驗,可以說比一般門派的槍法要實用多了。


大槍抖得好,上床喂得飽。來自一個練槍狗的忠告。

機靈抖完了,該上乾貨了。槍的基本法度就三個攔拿扎。姿勢有三個最大的分枝,上平中平下平。上平是對付長柄非槍兵器(斬馬刀,陌刀)和長柄鈍器中平是普通類型的刀劍和其他的槍術。下平是對付刀盾。

還真有人看。

首先,長柄刀錘主要的攻擊動作是下劈或者砸,肯定要有上舉蓄力的動作。用攔法卸開他的力量,然後直接用槍桿砸對方肩頸。如一擊不中,接扎刺面門。或用拿法,用槍桿頭部攻擊對手頭部側面。

中平講的太多,不多說。

下平是主要對付刀盾,是因為訓練有素的劍盾手,不會給你扎頭和胸口的機會。只有先廢掉他的機動性。才能進行輸出。另外下平在一些流派中,是可以對付槍的。槍頭在地上點著,後手磨杆子,是因為隔槍。他們把磨槍的第二擊放在了別處。反擊應該是挑上去的。想知道啥 可以提問了,讓我自己寫 我也寫不出來啥。

人渣君的那個對手,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但是在兩個人的格鬥中,步法是很重要的。一擊不中,應該搶佔敵方非慣用手的位置。也就是身子帶槍向右後方撤。直後撤,因為槍的攻擊特性,其實和把自己往槍尖上送是一樣的。優勢方只要跟半步,就能在你立足未穩的時候對你造成致命傷害。


感謝獨孤逸風兄弟介紹參與該話題的討論。

受家庭熏陶,自幼喜愛武術,對太極拳、大槍均有涉獵,曾習練楊式太極十三槍和六合槍,取得多次全國太極推手比賽第一名。據我們家譜記載我們這一支系魏姓始祖魏本忠為明初雁門關總兵,我對《手臂錄》《紀效新書》等略有涉獵,也格外留心對傳統大槍的研習,立志重建中華槍學體系,使之成為安全時尚的競技體育運動。我結合提問,簡單談談本人對中華槍學的粗淺認識。

一、兵槍的演進歷史和特點

長桿制式武器,從最初的戈,演變為矛、槊、叉、戟、槍,有著各自時代背景。大槍源自我國石器、青銅器的時代,「錟木傷盜為槍」,削尖的長柄木器為槍。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以戰車為主戰軍種,三人或多人一組,雙方衝鋒交錯時,由於士兵站在各自戰車上,距離較遠,戰機轉瞬即逝,用戳擊的方式進行攻擊,效果會很差,如果用戈這種武器輪擊,打擊面廣、攻擊時效長,效果較好。

秦末、漢初,騎兵成為主要的突擊軍種。兩軍對沖時,速度疊加,兩馬距離較近,有的近乎正面衝擊,長戈輪擊,需要提前量,效果遠不如戳擊效果好。用戳擊類的武器,可以藉助馬勢,始終對著敵方,長時間將對方籠罩在攻擊範圍內,衝擊力大,動作小,速度快。可以說,當騎兵取代戰車的那一刻,長戈退出了歷史舞台。

中原缺馬,步兵是主力,歷來有列陣對敵的傳統,陣列貴在同退同進,「勇者不得前,怯者不得後」,使用的統一規格的制式大槍(矛、戟)。長桿兵器在齊整、密集的陣列里採用輪擊的方式不現實,長槍兵是步兵突擊和固守的主力兵種。戚繼光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將領,他所創造的鴛鴦陣、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曾經創造殺敵數千,自損數人的光輝戰績。戚繼光調任北方防禦游牧民族後,他又創造性的發明了諸多火器,士兵人手一支,導致兇悍的北方游牧民族無人敢犯,出現了轄區無仗可打的局面。清末,火槍逐漸取代了以大槍為代表的冷兵器。大槍技藝在軍隊系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逐漸消亡。以至後來,中國需要向日本、蘇聯學習拼刺刀的技藝。

兵槍講究整體配合和武器之間的生克,士兵無需學習更多的技術,戚繼光不許士兵學習單舞、花法,甚至認為士兵無需學習拳術,認為拳術無助於「大陣」。事實上,從戚家軍在抗倭戰爭中優異表現可以證明他的觀點在軍事訓練的立場是對的。

根據明史和《紀效新書》記載,明代兵槍訓練分為2個部分:1、個人單獨練習的內容包括手法、步法、身法基礎性訓練。2、雙人對練;兩人按照槍法字訣,每個字代表一個槍法技巧,兩個人一招一勢照著練。「萬遍不失、字字對得過」。這裡的字就是字訣或槍技的名稱。在《紀效新書.比較武藝賞罰篇》里對於大槍訓練的考核方法有:1、單槍技術;2、兩槍比試,真正交鋒;3、二十步距離內的快速突擊。「每人持槍二十步外,聽擂鼓,擎槍作勢,飛身上前,戳去孔中圓木(標明目、喉、心、腰、足位置),懸於槍尖。取勝之道不外搶進迅速以及扎槍準確。這種群體性的集團突擊,不僅是殺傷敵人,極具震撼的威勢足以讓敵人驚駭戰慄。

可以說,兵槍練習技術不複雜,貴少求精,重在團隊配合,招招殺人。

二、游槍的技術

如果說兵槍是訓練士兵殺敵之技,游槍則是民間武術家的訓練內容。「槍似游龍,劍似美鳳」、「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等溢美之詞很多。大槍和劍被文人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

槍法是傳統武學的重要源頭,我國哲學強調「技近乎道」。槍法技巧達到某種程度後,表現出來人槍合一、寓動於靜、動微而勝速的很高境界時候,武術家自然展現出內蘊的藝術價值。民間武術家的套路、槍舞必然有些動作是與實際應用脫節的。凡是套路必有虛勢,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不能全盤否認。從武術發展的歷程來看,武術的根源在器械,器械的重心在大槍。且不論形意拳、八極拳、心意拳,就是用太極拳的理論來驗證大槍技術也是十分恰當的。

槍法無非戳、革二技,革槍的技巧高深,鍛煉根本是「封、閉」技術,民間武術家對槍圈的練習無終期,十年、二十年益善。民間武術家追求的以靜困人等高級大槍技術在戰場實用的角度來看,還值得斟酌,但這不影響民間武術家對高深技藝的探索追求。

《手臂錄》結尾十分恰當的對兵槍和游槍進行了總結,不愧是大家之言,各位讀後便知。「槍者,戰陣之用,殺人之具也。」「峨眉槍法只欲制死彼槍,使不得動,不鬚髮槍著彼,彼自心服。是直專以游場為正,戰陣如此可乎?悖之極也!……斯謂得其理也。」健身、防身、尋理趣,在這方面大槍運動與太極拳異曲同工。

三、開展大槍運動的思考

大部分大槍練習者以攔、拿、扎、崩、劈等單式,結合步伐訓練為主。十年前,我開始練習太極大槍,抖單式槍長4.3米,左右可抖動100下,對提高自身素質,補益拳術,效果明顯。

真正練習到對扎技術的愛好者很少,一是老師難尋,二是缺少必要的護具和槍械。我曾跟一老師學對扎槍,其技術之精湛純熟,讓人敬佩。該師曾言,年輕時與人比槍,一槍將對方打終身殘廢。現在看來,將大槍競技對抗從傳統的游槍比武改造為現代體育競技運動,還需要更多愛好者的不斷嘗試和努力。


謝邀

多圖流量預警

老舍先生所著的小說《斷魂槍》中提到過:「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這讓很多人覺得長槍是一種非常不好上手的兵器,其實長槍並不難上手,即便沒有練過的人,拿柄長槍在手,也能本能的做出基礎的刺擊,即便一個新手拿柄長槍,只要膽氣不虛,一個練過一年刀法的人持刀想要打贏持槍的新手也是很困難的,多半還會落敗。所以其實長槍並不難上手,只是易學難精,想要真正練好長槍,是需要下很多功夫才能做到,並且長槍的技法威力上限很高,即便鑽研一生,依然有可以繼續練習變強的地方。

實戰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手握槍使槍尖向左下方劃弧,以攔截對方外側攻來之器為攔法;使槍尖向右下方劃弧,以截拿對方內側攻來之器為拿法。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扎槍是進攻方法,要求扎槍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武諺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的說法。我本人練的是形意槍,扎法也以中平槍為主。我槍法練的一般般,也就會個皮毛,下面我就大概講解一下基礎的長槍實戰。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右側白披風者是我,左側對手練了一年的六合槍,來和我切磋。比起前輩高人,我倆只能算是新手,所以只能從最基礎的槍法使用上大概的講解一下。首先長槍握法和其他長柄武器如朴刀、長棍之類的都有不同,長槍握法是右手在後,左手在前,右手握住槍尾靠近末端位置,靠在腰側。

對方首先挺槍進步向我逼近,並且兩手用力,一看他的姿勢我就知道對方打算以橫破直,準備攪壓我的長槍。

由於雙方持槍相對,槍尖都是沖著對手的,這種情況沒法直接上前攻擊,只能先撥開對方武器或是佯攻來調動對手讓對手露出破綻才能攻擊,所以對手首先出槍從下向右上側畫弧用拿法攪壓我的槍桿,試圖攪壓截拿我長槍以後進行攻擊。

在格鬥中有一個原則,無論對方想要做什麼,即便你不理解對方意圖,但只要不讓對方順利做到就對了。因為無論對方想做什麼,肯定都是對己方不利。所以不要讓對方達成目的就能打斷對方節奏,將對方帶入自己的節奏。所以我雖然也可以跟對方攪壓槍桿比斗控制力,但我選擇用攔法,長槍向我左下畫弧讓開對方槍桿,不讓對方借到力。對方因為兩槍即將相碰時被我避開,勁力使空,攻擊節奏被我打斷。

對方拿了個空後,用力過猛卻沒有借到力,對長槍控制力已經出現偏差,而我長槍讓開對方拿法之後已呈中平槍式,只要稍微往前一刺就可刺中對方,對方攻擊節奏被我打斷,倉促間試圖刺我頭部。

但是對方拿法攪空再重新控制長槍,倉促間用扎法挑刺,節奏已亂,而我則是用攔法避開後直接扎出節奏順暢,對手出招就比我慢了一拍,在沒有攻擊到我的時候就已經被我中平槍一槍鎖喉。

即便槍頭只是木杆包了EVA泡沫防撞條的軟質槍頭,對手還戴著警用防刺護脖,但是依然在重擊下由於呼吸不暢直接跪倒在地。

再次開局,大家主要看後續圖片槍位置的變化來看雙方槍的運動軌跡。

對方槍再次上挑試圖以拿法攪壓我方槍桿,這次我乾脆根本沒讓對方碰到我的槍桿,看對手打算用拿法,對手槍剛上挑,我的槍就以攔法畫弧下壓避開對方槍桿。

對方用拿法攪壓個空,完全沒有碰到我的槍桿,而我用攔法畫弧後又呈中平槍式,這樣端平的杆子,對方長槍其實很難攔截。正所謂「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防,高不攔,低不拿,當中一點難遮架」。

對方攪壓用力過猛直接長槍砸到了地上,空門大開根本無力反擊,這就是攻擊節奏被我破壞的結果。而我按照自己的節奏,攔法抖一圈直接扎出,和平時練習的節奏幾乎沒什麼區別。所以我一樣只需要長槍輕輕往前一遞,對方就肩頭中槍。

這局對手開局後,對手因為屢次失利,並沒有選擇直接攻擊,而是選擇側向移動,向自己右側邁了一步,試圖尋找我的破綻,再進行攻擊。可能很多人看武打片,老武打片中兩人比武,一般都要互相戒備繞個圈,很多人不理解這有什麼用,為啥不直接上去打。其實這就是在互相觀察,通過繞一圈並不斷變換姿勢,來觀察對方對手的反應能力,以及腳下步伐輕重,來判斷對方攻擊習慣,下盤輕靈者多半走敏捷路線,下盤沉穩者多半喜歡走穩紮穩打以力壓人的路數。繞一個圈,對手的大致情況心裡就有底了,然後就再針對性的進行攻擊。

但是我倆互相已經非常熟悉,無需繞圈試探,對方側向移動反而給了我機會,趁對方立足不穩之際半渡而擊,直接用扎法將長槍扎出,對手完全沒能反應過來就被我一槍鎖喉。長槍的扎法和大家在影視劇中所見的刺刀捅刺不同,長槍扎法是前手虛握,後手推送槍桿順著前手滑出去,兩手相碰後再往回抽回來,這樣出槍收槍速度更快,攻擊距離也更長。

這局我主動進攻,我並沒有直接試圖攪壓對方槍桿來打開局面,因為擺好架勢不動就沒破綻,一動就會出現破綻,貿然攻擊更容易被對方抓到破綻攻擊。所以我只是長槍端平直接進步逼向對方。進可攻退可守,等待對方做出應對。對方如果不做應對,等我繼續逼近就該直接用扎法挺搶直刺了,所以對方必然要先動起來應對。

對手見我進步逼近果然試圖再次用拿法撥攪我的槍桿,但是我在邁步之前就已經做好對方攔拿的準備了,對方的攻擊節奏完全是被我帶動,順著我的攻擊節奏被動應對。既然對方按照我設定的路數走,我自然不可能讓對方截拿住我的長槍,同樣還是用攔法提前繞開對方截拿。

我用攔法槍尖畫弧一圈又變回中平槍,而對方再次拿空,用力過度槍尖已經偏到一旁,正面門戶大開,根本無力抵禦我的進攻。而我按照自己的攻擊節奏已經蓄勢待發。

我再次使用扎法將手中槍推送出去,直刺對手,對方肩頭再次中槍,毫無還手之力。這就是戰鬥中攻擊節奏的控制與把握。盡量帶動對方按自己的的攻擊節奏走,而盡量避免自己被對方的攻擊節奏帶著著走。

這局開始,對手不再試圖用拿法攪壓我長槍,而是直接佯攻,但是我對武器的距離感判定對方的距離並不足以刺中我,判定出對方只是虛招,如果我急於攔拿,就是順著對方的攻擊節奏走了,殆盡對方攻擊節奏中就很容易露出破綻,很可能被對方抓住破綻擊中。所以我看破對方是虛招後,我不作更多的反應,按照自己的攻擊節奏來,只是靜等對方收招。

對方虛招推出槍桿扎出後必然要重新抽回槍桿才能做下一步的動作,而我抓住對方收招的間隙,隨著對方抽回的槍桿向前進步挺進拉近距離。

在進入攻擊距離後果斷使用扎法,中平槍挺進直刺,而對方剛剛抽回槍桿,正是舊力已去新力未生之時,根本無力做出有效的抵抗,直接被我刺中腹部。

這局開始對手放棄試探直接進步直刺我下盤。

對方直接使用撒手槍,前手放開只是後手握住槍桿單手直刺,這種技法速度更快,攻擊距離更遠,很容易打對手一個出其不意。而我槍尖向左下方劃弧,使出攔法直接撥開對方長槍,撒手槍最大的缺點也是如此,一旦被對方撥開單手就無法控制槍了。

對方已無力控制長槍,其實勝負在對方撒手槍被我撥開之時已分,所以我就只是中平槍刺出點了一下對方手腕示意我已勝。可以看到在我倆對扛中長槍變化並不多,主要還是攔拿扎三式,我和對方對抗兩邊都沒使出別的招式,但是勝負卻有巨大差距,所以長槍易學難精,就那麼幾式,但是想用得好則是需要不斷的練習提高。


月棍年刀長練得槍,槍難練是真的,因為槍長、靈活,戰場使用率高。槍法的演變是從長矛進化而來。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槍是兵器中較長器械,對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把全身的力量傳遞到槍尖,這其中的勁力要通過一根長長的槍桿,當然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同時,槍因為較長,如果對手近身,對槍的穿梭變化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比棍,因為主要不是在棍尖,而是輪,甩為主,就較容易了,刀更是只有一刃,也短,只要有力量就很容易,比如砍,人人都很順手。


練過競技武術槍的說一下。

槍確實要比刀劍棍稍難些。槍要比棍長(至少半掌),握位又便後(棍是雙手常在3分之一處,槍是槍托和3分之一處),又有類似劍法糅合在裡面(扎,點,雲,絞),所以刀劍棍對手腕和腰部的靈活性要求比較高,但槍還要求腰部力量和手部的配合(力達槍尖就很多人做不到,攔拿憑腰力抖動的,業餘就沒見幾個人能做到),相比之下要求更全面的身體條件。所以才有一輩子的槍的說法,因為是真的考驗全面素質。

還有別把軍隊和練武的放一起討論,不是一個體系的內容。軍隊列陣,槍兵多是應付馬戰和前期衝鋒對陣,一近距離根本不能用,還是刀。所以多是扎和攔,挑人挑馬和防禦短兵。


一輩子的槍指的是將領用的騎戰槍法.

槍兵拿的那個其實叫長矛更合適.

不是一個東西.


一,好的拳,兵器,是有很多東西去讓你琢磨練。每練到一定程度,會有新的感悟。一輩子槍不是一輩子才出東西,而是越練學覺得有滋味,越覺得自己還有進步空間,有新感悟。

二,以下我個人看法:槍這玩意,和刀劍棍不太一樣。刀劍棍很多招數用法是比較符合人的日常運動動作的(刀舉起來劈下去,劍刺撩點,棍掃起來,日常生活中武術之外也做過類似的動作,所以是符合正常人生理運動的。相對容易)而槍,攔、拿,就不說了,就算是扎,人們日常生活也不會有類似動作的。扎出去,肩肘要沉墜,肩把手臂、槍要托送出去。一般人都會習慣性抬肩的,這都需要去改習慣。所以傳武一般都先練拳,再上器械的。

練多了,對身體怎麼動槍勁才順這個問題,你會越來越有感悟,槍有一個長期讓你琢磨的空間。

三,部隊里有戰陣,出擊不怎麼需要動起來,旁邊有隊友。最多前進,前進,扎扎,前進,捅,不用太麻煩,殺人搏命,就那一下(遇到過一個部隊練刺刀的,就那一下,邊撥邊刺,招數不多,但很強)

而武術,你可以理解為民間鬥毆,有時候一對一,有時候一對多,怎麼練符合實戰,保存自己…情況複雜得多。

而且很多時候,槍是一種輔助訓練


先從基礎學起……


槍、劍、刀、弓、弩是世界範圍內古代戰爭最重要的5種冷兵器。

其中最容易掌握的是弩、其次是槍。

長槍是古代軍隊裝備數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近戰兵器。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 製造簡單:長槍只有槍頭是金屬,用料比較省。而且金屬部件比較短,這樣對金屬強度要求低,打造起來容易。能否批量製造是軍隊選擇兵器的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看到很多游牧民族都喜歡用鎚子、斧子,並不是這些東西戰鬥力有多強,而是這些東西打造起來容易。刀劍要求薄、長、輕,游牧民族沒有這種打造技術。

  • 使用簡單,容易形成戰鬥力:長槍的進攻技術只有一種——刺。掌握起來比刀劍簡單。新兵招募後能很快形成戰鬥力。你可以看到全面戰爭里,所有國家最低級的步兵都是用長槍的。只有老兵部隊才會裝備刀劍。

  • 適合列陣作戰:冷兵器作戰陣型很重要。在平原作戰100%要列陣。只有在山地、樹林這些無法列陣的地方才不列陣。列陣作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近,沒有劈砍的空間,劈砍動作容易傷到友軍。刺擊才是列陣作戰效率最高的攻擊方式。如果使用刀劍作戰,士兵間距必然變大,陣型不容易保持,抗騎兵衝擊能力變弱。對士兵紀律性和個人能力要求都比較高。


現在來說,作為兵器確實性價比挺低的,太長了,各種不方便

但是作為訓練手段性價比還是闊以的,三四米的大槍,捧手裡,無論是抖杆子還是攔拿扎,都要用腰勁,棄了槍再打拳,好找勁

說槍難練,可能是因為太沉了吧,光練出能控槍的力量來就挺費事的,還要做技術動作,明日何其多

軍隊大槍,都是在陣列中,訓練好戳即可,革都不好革,萬一磕著同志呢

民間的槍法,因為多是兩人單挑,都在一個大空場里,有了活動的空間,戳革經驗積累多了,便發展出新的技法,再加上表演用的花活,就成了現在的槍法啦

《手臂錄》里說,游場槍戰陣必敗,戰陣槍游場必敗,軍隊打仗和民間鬥毆有著天壤之別,軍隊看民間太花哨,民間看軍隊太死板,使用環境不同而已


老舍說月棍年刀一輩子槍,槍術在這三種裡頭技術其實是最簡單的,說要一輩子是因為吃功力,步兵列陣用是很容易,端平了站穩了隊形不散往前趟就行了,三個月半年就能出來,但是單兵要用好就需要經常練習準度和槍勁,至於性價比,面對其他武器的情況下只要有槍勁和準度,大槍基本都能平A,不需要什麼技術,你說這性價比高不高。。。


槍法難學的原因主要如下:

1、槍重

實戰用的大槍,動輒3米,重5斤以上。比刀劍(1米左右,1-3斤)重的多,又長又重。表演的花槍就不討論了。

2、操控困難

槍法握槍根部,又長又重,控制起來很困難,可以簡單參考下槓桿原理。

3、運行路線

槍扎走直,但是防禦(革)走的是圈。圈不是人的本能性運動,相對於棍和刀的掄劈,習慣和練習上困難性大增。

4、技法上,槍雖然重,但是走的是技術路線,並不推崇硬碰硬。類似棍的硬劈硬架,那都不是槍的用法。

所以以上四點,槍連起來比其他兵器困難的多。

但是一寸長一寸強,兵器實戰過的小夥伴都應該知道,如果在技術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長兵器和短兵器對打,短兵器基本上沒有任何贏的機會。

至於傳說中的近身之後,槍就沒辦法了,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近身本來就是個偽命題了,對戰的時候短兵進身長兵,幾乎只有拚命一途。

古代戰場上用槍,其實是沒有防禦的。防禦,靠的是陣型,大家想像一下,一排十個人,一叢槍扎出去,如果你在中間,你左右都是你的小夥伴,沒有什麼防禦的空間和餘地,所以只有扎,扎出去落地之後靠彈性挑起來再扎,再就是豎劈一下。這三下基本就是兵槍炮灰的全部了,訓練不需要什麼技術,可以快速簡單奏效。

說下軟硬槍。

古代喜歡用硬搶,主要原因是要破甲,硬槍不易損耗動能才容易破甲。現代用白蠟桿,或者白蠟桿的神話,是有原因的。

1、白蠟桿容易獲得,便宜啊,北方到處是

2、現代拳術的發展,發力體系的變化,白蠟桿容易發腰力

3、白蠟桿在很多拳術體系成了一種訓練器械,比如形意和太極的抖大桿

4、表演,白蠟桿軟,容易抖花,好看。

5、現代都是無甲環境了,所以破甲需求幾乎沒有了,扎的要求降低。


感謝邀請。

我…………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說點兒,不說槍法(槍自然有知乎er講解了),說想法。

所謂「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 這大概是出自老舍先生的《斷魂槍》吧。網傳老舍練過功夫,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就算他練過吧,水平是高是低,也不得而知。正史里大概是查不到他練武的經歷,野史里一大堆,可信度也不知道有多少。不管怎麼說,老舍是個專業的作家,我們公認他是個作家。我們關注他的作品,是不是等於我們要認定他說的都是真的?

好的文學作品,電影作品,就是要讓我們覺得是真的。《蝙蝠俠:暗黑騎士》很多人都說拍得好,雖然這個世界上壓根兒就沒有蝙蝠俠。《肖申克的救贖》我們都說好,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坐過牢。

但是,我還沒見過有人刨根問底的去問電影工作者,「到底有沒有蝙蝠俠」這樣的問題。也沒人為了證實《肖申克的救贖》的真實性,真的去監獄蹲個十多年。

直到我來到了知乎,我才知道有的人真的以為金庸是大俠,我才知道真的有人以為天下霸唱是個盜墓賊。

如果「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這句話出自一個公認的武術大家之口,那也許還有點可信度。 如果一個作家說的,並且是在作品裡說的,那還是希望讀者不要隨便當真,多斟酌一下也好。


長槍抖杆子云云的,我建議你們先去看看 @汗青 的文章和回答,看看真正的大方之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麼,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實戰槍法和實戰槍是什麼樣的。最重要的是,找個草席紮成的假人然後拿軟杆子槍抖著捅捅看看有用沒用,好用不好用,是不是用硬杆子直接捅更有效果。

槍法難學嗎?其實不難,在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兩本由戚繼光編撰的書籍中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說明了當時比較符合戰場需要的楊家槍法,以及相關的練習手段。縱觀所謂槍法,其實可以歸納成兩點。1:怎麼捅別人,2:怎麼不被別人捅。在這大前提下再有各種不同情況下的應對方法,包括步法,刺法,身法等等。都是十分淺顯易懂的東西,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古代士兵也能看懂。而練習手段就是月以繼日地不停操練,直到形成肌肉記憶,下意識間就能將捅別人和不被捅的動作施展出來。

為什麼說槍難學,其實就是出自於評書的演繹。而實際上真正的古代武俠小說並不真的寫槍法怎麼樣施展。按水滸傳舉例,一般武將之間對打只說二人馬上相交數十合,某人把槍一挺,拍馬便走如何如何。而評書表演要在這個基礎上對當時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動作進行補充和合理的二次創作。當然評書表演者是沒上過戰場的,不知道真實的古代武將對打究竟是什麼樣子,那麼他們這些動作描寫除了想像以外還能從哪兒來呢?答案呼之欲出,就是戲曲。

中國傳統戲曲以誇張浪漫的表現手段和程式化的動作唱腔等聞名,使用的道具大多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但舞台效果極佳。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開門槍。這種道具槍槍桿極軟,槍頭閃亮,揮舞起來之後舞台效果非常好。那麼當評書表演者看過這種表演之後自然就會將這種表演帶入到評書之中。

此外,由於多年戰亂及熱兵器時代的到來,中國傳統武術流失非常嚴重,以至於所謂實戰武術幾乎絕跡。現在的武術學校所教授的套路動作等,其實很大程度上都借鑒甚至就是傳統戲曲的舞台身段,即唱念做打四功中的打功。特點就是繼承自傳統戲曲的高度程式化,舞台化,效果化。

最後說一句,耍花槍耍花槍這詞兒你們都沒聽過么?


古代軍隊里用的長槍是這樣的

步兵用長槍,都是列陣,或者防禦,不動如山,或者齊步步向前。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軍隊依然會有長時間的隊列練習和軍樂隊的由來(大分貝的音樂來指揮陣列行走)

單個步兵拿著長槍在戰場上是沒有意義的,即時是人數不足組成方陣的鴛鴦陣,也是這樣使用長槍的:長槍兵手持長槍,狼筅兵檔(掛)住敵人,長槍兵補刀對穿。即使是這樣靈活的小型陣法,長槍兵依然是緊密的內置在陣里,不會有個人武藝的發揮

所以戰陣上對士兵的要求就是,拿住槍,不怕死。

技術就是:捅!

長槍的材料,考慮到正面迎接敵人騎步兵的衝擊,長槍是堅硬不易彎的,多由硬木製成,椆木最佳,合木軟輕次之,白蠟桿更次之。槍桿後端要粗及盈地,愈向槍頭愈細,槍桿要直而不曲,細而不軟。

而民間武術的槍法脫離了戰場環境就完全是另一路東西了。

首先槍法變得華而不實,講究各種花哨的技術,甚至加上了棍法里「掃」的技術,近幾年更是大肆炒作「槍勁」,內家拳,抖大杆子巴拉巴拉的。

槍的材質也變成了白蠟桿。。。小花槍抖起來也是「斗大一團槍花」

所以民家的槍法變得越來越難,學習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槍法逐漸就變成了所謂的「月棍年刀一輩子槍」了。

評論里有人說這是想當然,其實民間的槍法才更想當然,脫離了實戰的武術,最典型的就是合氣道,各種講手的武術,實戰起來可能都打不過一個王八拳。有人想當然的認為槍法需要加入棍法,需要軟質的白蠟桿,以棍法來防守近身。

擺脫,你都拿著長槍了,少說兩米的長槍,後手把槍桿藏進來一臂,哪個不要命的短兵和你過招,直接就扎他個透明。還想近身?你拿著長槍都能讓人近身,這病五百塊治不好。

還有說白蠟桿是馬上將領所用,這位也是評書學武的。將領負責指揮,不是單挑的。個別喜歡衝鋒的或者先鋒,是這個樣子的

騎兵的優勢是機動,騎兵多單手持槍,夾在腋下,一個照面解決戰鬥,這時候還想著舞槍花的,都被戳在地上了,戰場殺敵,容不得花哨的東西,一寸長,一寸強。武舉考試,考的是力量,比的是拉弓,摔跤和鐵刀


槍法不難練也不難學。不僅不難而且好學好用。至於為什麼有人說槍難練需要一輩子練。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可能他為了突出槍的厲害,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越難練,練成之後一定非常厲害。其實槍本來就是種非常厲害的冷兵器,和難練不難練無關。二可能因為槍厲害,而有人不想讓別人都去練槍,於是先用槍最難練嚇退一部分想練槍的人。

個人觀點是任何技能,尤其是需要人類身體運動來運用的冷兵器技術,不論是槍也好棍也好拳也好,想保持較好的水平都是需要一輩子練習的。放下幾年不練的話功夫基本等於廢掉。


戰陣長槍已經被其他答主回答的很全面了,我只就槍術方面補充一點。

槍雖然有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你打不到我的距離下,我能打到你。但是萬一被人近身,回招要比短兵器麻煩。尤其是群戰的時候,你無法保證你的敵人只有一個。如果用的是刀劍,轉過同樣的角度,所划過的圓形的要比槍小得多。所以:

太極槍,要注重手持槍中段的練習,必要時,能使划過圓形的半徑縮短一半,起到長槍短用的效果。

八卦雙頭搶,要在兩端都加上槍頭,走圈的時候,圈裡圈外都能兼顧,避免了回槍的麻煩。

形意門和八極門的槍術,會聽槍的整勁,不斷改變手在槍上的位置,使槍的每一節,都能夠發力,既能利用「長」的優點,避免了「長」帶來的不便。

戳腳槍和陰把槍,並不只注重槍尖的殺傷力,首尾兼顧,槍把也能打人。

因此,總的說起來,槍的長度優勢很明顯,但如果沒有達到足夠的熟練度,就無法有效地避免長度所帶來的劣勢。不同門派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都需要刻苦的練習才能掌握。


戰場的長槍和比武的長槍不一樣,比如日本戰國時期的三間槍,長5米多,硬木為芯,包以竹皮,塗漆防水。戰場上短兵器很難近身的,再配合弓箭兵和鐵炮兵。戰場上講究兵種配合,不大講個人武藝的。這麼長的槍比武就沒辦法用,長槍難練也是指的比武的長槍,軍隊的只管密集隊形向前刺就好了


我一個玩麥克雷76的點進來幹嘛我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徐曉冬在北京銳創國際被7名太極愛好者圍住事件?
在無規則前提下,徐曉東和鄒市明打有可能打贏么?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形意拳練不好會死人?
形意拳到底該怎麼練?
就武術功夫來講,歷來的功夫明星誰更厲害?

TAG:武器 | 武術 | 冷兵器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