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新加坡經濟狀況多差,是什麼原因?
「小龍」新加坡經濟暴跌 新興經濟體處境艱難
近日媒體報道,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今年第三季度,新加坡GDP總值環比暴跌4.1%,這是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來,新加坡經濟表現最差記錄。新加坡製造業和服務業數據紛紛走低。服務業佔新加坡經濟比重高達約三分之二,由於全球貿易不景氣,加上能源價格走低,對新加坡油氣服務業造成衝擊。第三季度新加坡服務業萎縮0.1%,而第二季度尚有1.2%的擴張。製造業在新加坡經濟中佔比五分之一。因受到運輸工程、生物醫藥和一般製造業拖累,第三季度新加坡整體製造業產值環比大幅減少17.4%
春江水暖鴨先知……
回望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發生時,新加坡2008年三季度GDP比二季度萎縮了6.3%,而二季度GDP的下降幅度為5.7%。新加坡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就表現出頹勢。
然而美國次貸危機的標誌性事件,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卻是在9月15日。
前後差了6個月……2010年,當全球開始走出次貸危機的陰影時,該年新加坡GDP增長率為15.2%!
貿易立國的新加坡,靠著其獨特的地理優勢,高度融入國際貿易體系中;然而由於其體量太小,反映出新加坡經濟的脆弱的一面——敏感。但凡國際貿易出現一些風吹草動,就會在新加坡的經濟表現上出現一個放大的應激反應。也可以算是新加坡的前瞻效應。
2016年的全球很多熱點,英國退歐,美國特朗普主義,中東亂局,歐洲難民難題,中國經濟新常態……反全球化的聲音此起彼伏一波又一波。
新加坡經濟在2016年前兩個季度都表現平平,我想這就是原因。
至於第三季度新加坡的GDP突降,是不是預示著什麼呢?感覺世界走到了一個臨界點。
春江水暖鴨先知……
---------------------------------------補充:新加坡2016年第三季度服務業首次下滑0.1%。唯一的亮點是建築業,增長2.5%,背後原因我認為主要是政府項目的拉動(包括政府組屋HDB,地鐵建設,機場擴建等)。1. 作為一個外貿主導的小國,新加坡本身經濟體量就無法與大國相比,對全球貿易的風吹草動也更加敏感。如下圖,一直都是過山車,負增長也不是很少見。幾個負增長對應的國際事件:08/09-次貸;10-歐債;12-QE結束;16-Brexit。注,並不一定有100%的聯繫,但至少有一定程度影響。
2. 製造業是這波gdp跌幅的主導,下跌17%。本來新加坡這兩年就在試圖把低效製造也外移,增加生產率,以解決人口負增長(老齡化+低生育率)但又無法大量引進勞動力(國民抵觸外國勞工競爭,在選票上反彈)的問題。長期效果暫時看不明朗,但短期陣痛是跑不掉的。
3. 新加坡物價指數近二十個月負增長(主要近兩年由於石油下跌和政府出狠手打壓房價)。尤其是房價,在2013年幾波調控之後,已經一路下跌,跌回到08金融危機前水平。Nominal (名義) GDP和物價同時下跌,Real (實際) GDP下跌得就沒有這麼厲害。換句話說,如果Real GDP其實沒變,物價下跌也就意味著Nominal GDP下跌。
(新加坡房價指數)
(CPI物價指數)Deflator 也就是「平均物價指數」
4. 據外媒(Bloomerg / 路透等)報道,新加坡金管局(等同央行)堅持不使用貨幣政策來介入,而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政策來扭轉局勢。這樣「在更遭的日子來臨時,還有貨幣政策的武器」。
總的來說,比較差,但是沒有非常差。作為成熟經濟體(注意新加坡不是新興經濟體),GDP不可能保持4-5%增長。
想到別的再補充。新加坡是小型經濟體,GDP的波動率很大,這很正常,比如2009年GDP會突然下降10%, 第二年馬上來個10以上的增長不足為奇, 今天在這裡數落新加坡的, 過不了幾個月就會被靚麗的數據打臉,根本沒必。
新加坡政府還是很負責的, 沒有為了追求所謂的GDP增長率而一味的刺激經濟,新國人民對政府信任, 工資高,物價房價極其穩定, 失業率極低, 內部矛盾極小,所以政府也沒有必要對經濟波動過於緊張,真要是想刺激GDP, 政府有的是手段,只要稍微放鬆對房價的管制, 或者放開外勞和移民,分分鐘可以把GDP搞上去
問這個問題前,首先是要確定一下是不是,才去問為什麼吧。
1. 看待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經濟學家分析經濟趨勢的常識是,不能夠只抽取於一個季度的數據來看,至少抽3-4個季度。
(註:問主問這個問題是2016第三季,我們事後看,就發現第四季的數字徹底打了問主的臉。)
「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1月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季節因素調整後,新加坡2016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年化增9.1%,遠高於前一季度的萎縮1.9%,也好於外界預期的增長4%;同期,該國GDP同比增長1.8%,遠高於預估的增長0.6%。
該季度經濟超預期增長推動新加坡2016年全年GDP增速為1.8%,超過了該國政府預期的增長1%-1.5%的區間,但是該數值依然為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新加坡經濟增長的最低水平。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在聲明中稱,該國2016年四季度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來自電子和生物醫藥製造業,交通工程和一般製造業則持續萎縮。數據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新加坡2016年四季度製造業環比年化增長14.6%,遠好於前一季度的萎縮8.1%;服務業環比年化增長9.4%;建築業環比年化萎縮4.7%。」
2. 另外,問主不能直接以中國的標準衡量世界,中國這三十年來年均gdp 增長超過百分之十,但不能因此說其他國家達不到這個數字就是經濟很差。已發展地區一般3-4%就是很不錯的表現。
同時,星加坡與中國經濟狀況完全不同,它是小型經濟體,高度外向經濟,所以一直都對外部市場、經濟敏感而波動性大,問主的問題卻讓人以為星加坡一季數字不行就好像是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一種誤解。圖靈Don的答案就屬於典型的用數據來騙人。他先用一個莫名其妙的宏觀指標(各國世界500強企業個數)來表達中國崛起其他國家衰落這個零和博弈邏輯的核心點;然後再用一些片面的例子來進行補充論證。這一套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實際上漏洞百出。
我們假設中國完全孤立於全球之外,然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30年並在此期間產生了一批體量很大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相應的其他國家的五百強個數自然會相應減少,但是那些被擠出榜單的企業受到了來自於中國企業的衝擊了嗎?
這個邏輯顯然是荒謬的,荒謬之處在於世界五百強個數是恆定的,它是一個相對指標,中國的五百強企業個數增加了不代表其他國家的原五百強企業衰落了。看一下中國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什麼中國銀行啊,中石油中石化之類的不要太多,這些企業之所以擠進五百強,不是因為中國企業擊垮了國外企業,而是因為中國經濟本身體量增大了。
其次,從他給的五百強數據中可以看到美國的世界五百強個數同樣減少了,那麼美國經濟怎麼沒出現和四小龍一樣的問題?誰都知道日本經濟總量停滯了20年,現在你跟我說日本短期經濟波動是因為中國崛起?中國已經高速增長了三十多年了,難不成中國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擠壓日本經濟?
看中國這個經濟增速走勢(有問題找世行),不知道是哪個國家在擠壓中國企業導致中囯經濟增速連續下滑啊?某些人真是做大國夢做瘋了。
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是通過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來完成的,如果想要說明中國企業擠垮了其他國家的企業,那麼就需要聯繫企業策略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同一件商品上的市場份額變化,而如果要上升到兩個國家的競爭,那麼就需要對所有的相關商品的市場數據進行加權匯總,因為部分中國企業擠壓其他國家的企業時中國的部分企業也在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所以用單一某種商品來說明中國擠壓了其他國家的生存空間毫無疑問是非常片面且可笑的。
此外,商品和商品之間也存在差異,有很多商品是其他國家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而刻意放棄的(典型的比如許多人喜歡拿索尼說事),這又要分析產業鏈結構等等許多問題;而除了競爭關係外企業與企業之間還存在合作關係,中國的某些企業崛起可能正好促進了其他國家的某些企業的發展,比如富士康和蘋果?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換言之,宏觀上說明兩個國家之間的產業競爭和合作關係是個非常宏大的工作,需要作各種微觀分析,需要非常多的數據。但是,無論如何,用世界五百強數據來說明世界是零和博弈然後用這種邏輯來解釋各國短期經濟波動,毫無疑問是非常荒謬的論證邏輯。歐美市場不行,導致中國實體產業破敗,全球貿易驟減。中間商,中轉站新加坡就不行了。待新8年的物流人士體會。
同樣掙3000塊,坡縣的3000新幣比在國內3000rmb禁花多了。
地段好的HDB,一個單間大概也在700新幣/月左右;地段稍偏的公寓小間,大概900左右。food court吃一頓大概4-5新幣,中餐館火鍋這種人均30新幣,人均80-100新已經可以吃到味道和環境一流的餐廳了。
但是重要支柱的航運業今年確實不行,不過這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對於我們做大宗貿易的,近幾年行情都比較低迷,行業內裁員現象也比較嚴重。不過本人今年剛本科畢業,有個差事做已經很滿足了,行業總歸有起伏,還是期待回暖的那天。
難道不是因為洋山港 手動斜眼
最關鍵的原因是房價。
新加坡房價低迷了快3年降了至少12%。 而造成房價的原因是ABSD -買賣房 額外印花稅。 而這個稅就是新加坡政府本身規定的,為了讓大多數國民買到房,防止像北上廣深那種房價局面。
我說的再直白一點,新加坡犧牲自身GDP來控制房價。 只要拿掉這個稅,一年內房價至少漲20%。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GDP一直增長的原因。日本2014年GDP增長0.0%,2015年小於1%;
韓國2015年經濟增速2.6%,創三年來新低;
台灣2015年經濟增長0.85%,預計今年經濟增長率僅0.92%;
新加坡2015年經濟增長2%,低於2014年3.3%的增長率。
這些曾經的亞洲小龍們,現在整體下滑,除了全球經濟普遍低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奪食。
我們先看看日本: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公司110家,日本公司下滑到52家。
世界500強上榜公司作為各國實力的晴雨表之一,排名變化反映了很多東西。對比10年、20年前,你可以看到變化有多驚人:
1995年大陸只有2家企業上榜,2006年中國公司有23家上榜,現在則猛增到110家。美國特別是日本企業則不斷下降。看看這幾年日本企業的裁員報道:夏普全球裁員計劃或將波及中國 日本裁5000人
索尼宣布裁員1萬人 未來將重點投入三大業務東芝裁員6800人 本財年預計巨虧45億美元原本日本的家電行業全球第一,索尼手機在功能機時代也表現優秀,現在隨著中國廠商如海爾、格力、華為、小米、OV逐漸崛起,裁員的裁員,賣身的賣身。安倍也是扶不住。
再來看看韓國:
三星連炸時我分析過,2013年三星集團為韓國創造了約1/4的GDP產值,對韓國經濟是支柱性的存在。韓國經濟狀況不佳,工人天天鬧罷工,朴總統也不好過。
韓國的經濟困局在某種程度上源於中國競爭。韓三大造船企業陷入虧損,而中國造船業登上全球第一寶座。韓國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14年韓國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產品減少18個,其中有9個被中國取代。
最後說到正題新加坡:
10月新加坡官方數據顯示,電子產品中的磁碟驅動器和電腦零部件出口分別同比下滑55%和22.4%;而非電子產品中的船舶零部件和土木工程設備零部件的出口分別下滑了99%和47.6%。
這幾個行業,電子產品除智能手機外(智能手機其實也在下滑),電腦全球整體都不行,你看看聯想和惠普就知道了。造船業本身也在低迷中,受中國影響也大。
從新加坡經濟結構來看,製造業佔比18%依然是最重要行業,整體下滑直接拉低經濟增長。而且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似乎也沒有多少建樹。中國還可以一帶一路把高鐵、港口整體輸出,新加坡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值得玩味的是,香港、新加坡這些城市經濟接連下滑,未來還將進一步下滑,大陸城市如深圳卻一路高歌猛進。2015年深圳經濟同比增長8.9%,2016年上半年增長8.6%.全球城市之間存在激烈競爭,實非虛言。 人生就是這樣,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哭,有人笑,哪有那麼多公平可言。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毗鄰馬六甲海峽,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有「花園城市」的美譽,1995年就被劃為「發達國家」,經濟比較發達,也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按2015年統計,人口553萬,面積719平方公里,我們對比一下另一個「亞洲四小龍」之一——咱們中國香港,人口731萬,面積1104平方公里,新加坡人口和地域大概都只有香港的2/3。
但是它經濟效率比較高,2015年GDP總計2927億美元,接近香港整體GDP 3099億美元,他的人均GDP也較高,接近5.3萬美元,而美國是5.5萬。可見,它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小國。
新加坡經濟特點,用一個詞形容是「小而美」:
首先,雖然小,而且資源匱乏,但是地理位置非常得天獨厚。
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馬六甲連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多年以來,世界30%海上貿易和超過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新加坡控制的馬六甲海峽,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的助力是絕對性的。
其次,經濟特點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靈活」。
被譽為新加坡之父的李光耀,過去多年帶領新加坡,在世界貿易競爭格局中不停的轉變改革,2000年前從代加工到電子業、化工煉油業,2000年後又做知識經濟轉移,高科技、生物製藥,在我們國家也投資了很多工業園區,包括大家熟知的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都有參與。
再看它經濟結構,目前工業只佔GDP的25%,服務業佔60%以上,它是典型的外貿驅動型經濟,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倍數比較高,所以高度依賴歐美和亞洲周邊市場,這也導致它受外部需求環境影響很大。
總體來說新加坡的GDP遠遠高於世界GDP增長率,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鐵路、公路密度等基礎設施發展指數是東南亞各國最高的。
不過,經濟發展在2015年開始顯露頹勢。我們具體看看它的經濟數據。
1、GDP增速:波動很大,過去10年,金融危機期間,09年衰退 -0.6%,2010年大幅增長15%,之後增速呈下降趨勢,6%、4%,去年掉到了2%,今年季度環比更是出現衰退,今年三季度,新加坡GDP環比萎縮4.1%,是自2012年以來最差的一個季度。
2、貿易:我們先看看對華貿易,這兩年下滑很厲害,14年是514億美元,15年掉到477億,今年截至9月是309億,如果按比例算到12月底大概400億,相較14年的514億下滑20%,不止對華,對全球的貿易,15和16年都同比下滑。雖然他是貿易順差大概500億(3468億-2968億),但是看到進口和出口數據都在下降,比如10月出口同比跌5.83%進口同比也跌5.09%。
3、通脹情況:自15年以來,CPI開始為負,2年來一直處於通縮狀態,
4、其它指標:景氣指標目前比較平穩,財政也沒有問題,大部分情況都是財政盈餘沒有赤字,新加坡的主權評級是AAA國際最高評級,也是亞洲少數幾個有3A評級的國家。失業率很低,一直保持著充分就業,目前2.1%,金融危機最高時3.7%,控制比較好。這個數據遠低於美國及全球失業率水平。
這兩年,我們看到經濟增速下滑、貿易下滑、通縮,是現在新加坡面臨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
1、外部需求下降:據統計,國外需求佔新加坡全部需求的比例平均達到80%,2014年下半年起大宗商品需求下降,以原油為代表價格下跌較狠,貿易不景氣,導致新加坡的馬六甲物流港和發展起來的原油加工等板塊被衝擊得比較厲害。相關企業營收也出現下滑,比如新加坡國有控股公司淡馬錫,2015年虧損240億新幣。
2、東南亞競爭環境加劇:這個比較複雜。拿中國說吧,我們跟新加坡的經濟交互一直比較多,截至2015年,我們在新加坡的FDI(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大概320億美元,主要是地鐵隧道、軌道等項目,這個金額約佔中國對東南亞10國整體FDI存量的50%,但是另50%是對其它東南亞國家的,增長也比較快。而且我們參與的很多項目都有機會打破新加坡的經濟命脈——馬六甲海峽的航道優勢,比如中國在馬拉西亞建鐵路,幫助泰國開鑿運河,都可能繞開馬六甲海峽,而且我們現在上海、天津自貿區建成,上海還建了個大港口洋山深水港,2010年,也就是5年前,吞吐量就已經超過了新加坡。這些都對新加坡貿易形成了威脅。
3、新加坡人力成本比較高: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就有將近4萬多家企業關門。
從未來看,亞洲經濟的增長有加速跡象,中國經濟也有企穩跡象,我們也認為新加坡的經濟不會一直下滑下去,但是想要再回復之前的高速增長,比較難了。
另外,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也是新加坡需要做的。這兩年新加坡在貿易決策上,「拉美抑華」就是拉近美國抑制中國,在我們這兩年「一帶一路」發展的節骨眼上,可能站錯隊了。很多學者認為新加坡目前「戰略上一味依靠美國支持,無視經濟上有密切聯繫的中國是其最大硬傷。」還是平衡的外交政策比較好。
可以關注「7分鐘理財」微信公眾號www7mincomcn,歡迎與我交流。
大學生畢業三年可以買房。物價20年不上漲。==============做到以上兩點,再去對新加坡經濟品頭論足吧!
製造業,還有石油氣行業,都不景氣
對呀對呀,經濟可差了,處於一般製造業的我,生活的可苦逼了:
- 因為公司沒什麼工作可做(手動滑稽),公司只好出錢叫我去讀半脫產的碩士。
- 公司新雇了一大幫人,但是暫時又沒什麼事給他們做,全發去泰國培訓
- 馬來西亞分公司operation manager鴨梨很大,打電話罵新加坡的供應鏈同事沒給他備好料,影響他出貨了。
- 因為operation manager亂罵人,新加坡的operation director出來道歉,因為大家都心裡清楚出不來貨是因為機器不夠用。。。
- 當然供應鏈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他們定的專用管材要三個月才給貨一批,看來供應商也很忙。
- 我負責的本地大客戶來催kaizan了,但是又不想用自己的測試部門資源配合,因為他們也在忙年底大訂單。
- 美國客戶就情緒穩定多了,定期發貨就行,其他人估計已經開始等聖誕節了。
- 誰說找不到工作?俺又有倆同事跳槽了!工作壓力更大了。
- 聽同學說micron又要建新fab
- 在學校做研究的同學繼續討論突擊花錢的事
- uber又漲價了
- 朋友們都不住昂貴的condo了,紛紛買HDB住了
- 航運業藥丸,以前源源不斷通過馬六甲海峽把世界工廠的貨品銷往西方世界的貨船跑不動了
- 上個月又到了三船汽車。一船怎麼也得幾千輛,COE妥妥鎖定五萬往上
- 經濟寒冬,我每天到辦公室都要把無良同事放到16度的空調調回24度,也不知道給公司省點錢,真是過分。
因為投資都去了旁邊的碧桂園森林城市
媒體在經濟學常識方面的匱乏程度,都搞不清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了。新加坡模式是中國這一代領導集體的發展理想。國新剛剛投入大資本給新加坡股市看好風投。我們支持搞高科技,支持搞新能源搞環保,但是我們只相信國企主導。絕大多數的環保行業都會自反發展成一定程度的國企壟斷和地方政府壟斷,環保目前來看,最有實力獲得突破的就是國企。GDP下滑很正常,新加坡在金融危機中保持了20%的高增長,媒體根本不會報。一到他不行了,就大肆吹世界末日了。
暑假才去新加坡。跟想像中不太一樣,國家很小,跟中國的一個市差不多大吧,該髒的地方也很臟。沒有想像中那麼繁華吧~~服務還不錯,大家會主動跟你說中文。老人基本都在工作。其實很難想像這個什麼都缺的國家能持續高速發展,畢竟Yao也不在了。上面的答案也說了新加坡的發展依託於港口和貿易,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狀況的影響。那裡那麼多華人,不排除也有中國資本流入流出的影響。
評論里噴子好多啊,不光是我,上面的回答不帶數據主觀評價的都是胡說八道。發背影快被黑出翔了,給你們看看錢吧。反正政治外交是算比較差了,差到居然能上天朝新聞頭條論經濟了。
政經相通,繼續這樣下去的話有可能經濟會更差,地動天搖也有可能。
ps 有個民科 @葉翼的梧桐籽 自己批評別人數據騙人,卻拿出最低線為7而不是0的數據圖來合法而不合理地搞數據詐騙。評論還刪除,確實是民科。出個證據,現在那條評論不見啦。新加坡算是「新興經濟體」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5%B4%E5%B8%82%E5%9C%BA
新興市場(英語:Emerging Markets)或稱新興經濟體,是一個相對於西歐、北美、日本、紐西蘭、澳洲等這類「成熟市場」國家而言,人均年收入處於中下等水平,資本市場不發達、股票市場價值只佔GDP很小部分,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國家或地區,但是這些國家卻擁有成為成熟市場國家的潛力和部分條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及一定程度上規範的商業市場機制。
新加坡好像不符合這個定義。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是因為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台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由於一方面大船的運費大大低於小船的運費,另一方面大船因為太大,船上貨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單一,而且許多港口不能停靠大船(比如上海)。
因此貨主往往選擇在新加坡轉船。就是先用大船將貨運到新加坡,然後在新加坡轉上小船再運到自己這裡。這是因為新加坡距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台灣、香港、澳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幾乎是等距離。而且又是大船的必經之地,再加之新加坡又是自由貿易港。
所以,即使中國大陸的期貨交易雖然在上海,但是貨物的交割地點仍然在新加坡。幾乎上海期交所掛牌的所有大宗貨物的交貨地都是新加坡。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就超過2萬億美元。
眾所周知,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資金流的中心,資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一定會派生出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為了處理自己的貨物,世界各國的銀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設立分行。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的國度,外資銀行就有幾千家,銀行需要員工就是幾十萬,為金融服務的行業則需要更多的人。這就是新加坡發達的根本原因。
其實,現在中國大陸發達的城市幾乎都是當年鴉片戰爭後被迫通商的口岸。上海解放前就是整個亞洲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後來船越造越大,上海的大陸架地形導致大船進不了港,再加之中國的計劃經濟導致上海失去了自由貿易港的身份,於是上海慢慢地失去了物流中心的地位,接著又失去了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是上海的地緣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上海不僅距日本、韓國、朝鮮、台灣、俄羅斯遠東和香港澳門地區是等距離,而且南距廣東,北至天津、大連、青島、煙台、營口也幾乎是等距離。更重要地是有一條大河(長江)輻射到內地。上海也不會像新加坡那樣幾乎是純粹的中轉港,自身的建設也需要大量貨物。
所以,如果把上海作為中轉港口,優勢要遠遠超過新加坡。這樣,上海就會多出幾千家外資銀行,上百萬工作機會,上海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可是這一切都有著受到二個因素的限制:一是上海沒有深水港,大船進不來;二是上海不是免稅港,不是自由貿易區,國外的貨物不能或者不便在上海中轉。
上世紀末上海就開始籌劃在大小洋山島上建設深水港。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一期吞吐量就設計為2000萬標準集裝箱,是新加坡的二倍!加上上海當時的吞吐量已經接近1千萬標準集裝箱,因此這3千萬標準集裝箱的吞吐量一定有相當一部分是轉運出港甚至轉運出國的。
所以,如果沒有免稅政策或者沒有自由貿易政策,洋山港的作用就無法發揮。這就是為什麼上海特別需要的《自由貿易區》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天津、深圳、廣州也都在爭取《自由貿易區》,但是最後花落上海是必然的。試著想想,如果上海沒有這樣的政策,天津、深圳、廣州有了這樣的政策又有何用?可能像上海這樣帶動全國的發展嗎?
事實上,上海洋山深水港建成才幾年,世界所有貨運巨輪就都已經能靠上洋山港碼頭,吞吐量早已經取代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雖然因為沒有自由貿易區的政策和缺少內陸貨區和配套設施,不能順利轉運國外貨物,但是僅僅轉運國內的貨物就已經使吞吐量達到世界第一。
如果上海洋山深水港再擁有自貿區的政策,吞吐量還將成倍的增長。這對拉動整個中國的經濟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如果吞吐量繼續增長,開挖「克拉運河」就不得不提上日程。因為正是泰國狹長的克拉地區隔開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導致所有從西部(歐洲和非洲)來的船不得不繞道經馬六甲抵達上海。
最重要地是,新加坡是美國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美國最先進的戰機F35和最先進的戰艦瀕海戰鬥艦都部署在新加坡,主要就是為了對付中國大陸的。
一旦發生戰事,美國就會封鎖馬六甲海峽,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而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僅幾星期而已。所以新加坡一直是中國與日本、台灣開戰的絆腳石。
如果開挖通克拉運河,所有西邊來的船就不必道馬六甲,不僅航程可以縮短3天,大大降低運費,最重要地就是廢了美國的新加坡軍事基地。
《上海自貿區》將徹底砸了新加坡的飯碗。
新加坡先是千方百計地利用他們強大的公關力量對中國高層施加影響意圖阻止上海洋山深水港的開發,在上海宣布將完全依靠自己的資金建設洋山深水港後,新加坡開始把重點轉移到阻止上海獲得自由貿易區。
因為他們認為沒有自由貿易區的政策,上海洋山深水港尚不足以取代新加坡的世界第一大港地位。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洋山深水港僅僅一期部分建成,吞吐量就迅速超過了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本來,大小洋山島的缺點是面積太小,遠遠小於新加坡港口。因此島上幾乎沒有場地可供堆貨。吞吐量應該不可能爆髮式的增長。
可是上海人將此劣勢轉化為優勢,全球最大的港口機械生產商「上海振華港機」為洋山深水港配建了轉運專用碼頭的一切機械,就是一個碼頭能夠同時停靠幾艘大船,可以同時用一套機器裝船卸船。
這樣,大船轉運小船就不需要先將貨物卸在岸上再轉到小船上而直接可以從大船轉卸到小船上,根本不必落地,不僅大大節約了貨主的時間更關鍵的是大大降低了倉儲的成本。
另一方面,上海又建造了無數的萬噸駁船,去內地的貨可以直接卸在萬噸駁船上通過長江去西部。
根據規劃,上海洋山深水港還將配套建設鐵路專用橋(東海二橋),在奉賢的平安鎮建設世界最大的火車集裝箱編組站。
這樣,發往內地的集裝箱也就不必堆放在洋山港,直接卸在火車車皮上再用火車頭拉到平安編組後即可發往全國各地。
相信,隨著上海自貿區的獲批,東海二橋和平安火車編組站的項目將迅速啟動,洋山深水港的吞吐量最終很可能會迅速達到3千萬標準集裝箱!
現在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已經允許其它國家在上海進行貨物交割,這就是說,新加坡的上海期貨交割很快就會回到上海,僅此一項新加坡就將少收入幾千億!
上海還將參與泰國克拉運河的開挖。本來無論怎樣,即使不在新加坡轉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台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歐洲、非洲來往的貨物還是得經過新加坡。
因此新加坡對美國控制這些國家的航道還是有關鍵的意義。可是如果克拉運河一旦通航,因為航程差不多縮短3天,所有的船都不再會繞道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
美國在新加坡的軍事基地就將徹底失去了作用。這可是美國投入了上萬億的最大海外軍事基地啊!
新加坡每年因此得到的好處至少十幾億。而且今天新加坡能夠如此強硬地對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仰仗的是老美的這個軍事基地。
來源:荒唐二少爺 狐法王
推薦閱讀:
※中國現在的經濟水平能養幾個001A級航母編隊?
※土地承包是不是失敗的政策?
※如何修心,葛印卡先生教授的內觀法如何?
※如何看待 2015 年 8 月 24 日開始的全球股災?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強制結匯制度與輸入型通脹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