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浙地區的人普通話水平比廣東人好很多?

吳語和普通話的差距並不比粵語跟普通話的差距小。我看了很多解放前出生的人的訪談,包括高錕(上海人,十六歲就因為內戰去了香港,但是粵語還沒國語好),李政道(上海人),陳省身(浙江人),金庸(浙江人),他們說話雖然有很重的江浙口音,但是普通話說得很自然流暢。是因為江浙地區是國民黨控制的核心區域,推普工作做得比較早嗎?聽說解放前上海的電影就只能放國語版的,那時上海中小學就都用國語教學嗎?


謝謝知友的提醒,青田縣現在歸屬麗水市管轄,青田縣位於溫州和麗水交界,歸屬在麗水轄區和溫州轄區間的歷史均有,新中國成立後至1963年,青田縣劃入溫州,1963年至今青田縣劃入麗水,青田人外出經商歷史悠久,早期海外青田人很多以溫州人自居和溫州人抱團,所以不少華人觀念里仍舊認為青田屬於溫州,包括我家長輩和我的一些青田裔朋友。這個現象也正是南方地域主義細分到縣鄉一級的體現。為避免誤解,已改為浙南青田。

———————華麗的分割線———————

先把答案亮出來:長三角對中原北方政權的向心力要大於華南地區,歷史長期積累形成的集體意識的一時慣性現象,但終將消失於歷史大潮。

古代科舉和附屬教育扮演重要角色,書面的四書五經培養對天子的忠誠和天下思想而非地域主義,口頭教育基本用官話或者接近官話的文讀體系方言。

所以在江浙地方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受過良好教育的富貴人都會說官話,方言只是日常土語。

古時江浙地區科舉熱門也是這個體現,相對的,華南地區科舉氛圍明顯不如從商濃厚。外出經商需要同鄉宗族抱團,更強化了地域主義,這樣的地域觀念甚至細化到縣鄉一級,典型比如浙南的青田、廣東的台山、海陸豐等。方言地位自然不低甚至高於官話。當然即使是華南內部,更熱衷當官的客家人官話水平也相對更好一點。

而到了近現代,隨著廣播、電視、網路、義務教育等普及,還有龐大的人口流動,原有的平民—知識分子語言二元平行結構迅速解體。現在的年輕一代不論南北官話水平都遠遠高於上代長輩,題主感覺到的現象只是歷史大潮的尾聲。

其實這樣的階段西方國家也有過,曾經法國德國也是方言林立,標準語普及不高,也遇到了地域主義的阻礙,即使發展至今,法國還有布列塔尼亞,德國還有巴伐利亞。而今天的歐洲人不光會本國通用語,更以能說多門外語為榮。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媒體.

廣東各地的方言其實差異也很大的,至少現在某些隔壁鎮的方言我還是聽不懂的,但我們日常頻繁交流急需一個統一的工具來解決,怎麼辦咧?啊,就用電台那腔調大概大家都能懂了吧。最早的電台到後來電視台,一套播音式口音的廣東話就逐漸變成了人們默認的「標準廣東話」。然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演變,大家開始向那套「標準廣東話」同化,一些不常用或者脫離時代背景的方言詞語和語法習慣已經在一代代人更替過程中」失傳」了.

那為什麼不用普通話作為統一工具呀?

只談近代,在解放前通訊落後文盲居多的年代裡,江浙地區人多少都能懂點上海話吧?京津冀地區都懂點北京話吧?同理,廣東地區的人即使母方言不同但也多少懂點廣州話,所以這大背景下普通百姓都用比較熟悉的語言交流咯。加之改革開放之後,電視機開始普及了,廣東百姓更青睞看香港廣播的電視節目(當時大概也只有廣東地區能收到信號),某tv的新聞聯播和節目沒多少人聽懂或者感興趣天天追的,我們當年鄉下人就喜歡看那些開放大城市的節目來消遣娛樂。就這樣耳濡目染地天天泡在「標準廣東話」里,而且是語系相近的語言,連我的文盲奶奶在這幾十年的熏陶下,客家口音都沒了,顯然比起讓我奶奶去學普通話容易多了.

題主所說的只是一個近半個世紀某些獨特條件自然形成的現象而已,當年哪樣方便用哪樣呀,小老百姓日常生活真沒心思鑽研什麼政治目的。


你來浙南試試!一個村子都有三種方言,還是三種本地村子裡的話,我這個本地人跑去玩運氣好了遇上一個講本地話的,運氣不好就只能靠慢慢聽了。


86年生人,上海人,外省市情況我不了解,我只說點個人自小相關經歷。

首先,我們小學時候低年級的推普力度很強,甚至天天有早讀,有各種測試抽查等等,具體要求也是很高的。反正長大後去了全國各種地方,我覺得大部分地區普通話水平要拿過來基本都屬於不及格的,根本沒有可比性。

我們的老師絕大部分普通話非常標準,要知道,在我那個年代,所有老師幾乎100%是上海人,根本不存在外省市老師的,可見他們那代人已經推普的不錯了。等我上到高中,才偶爾遇到幾個說不大好普通話的老師,上化學課一口滬語,但他也不是不會說,只是不喜歡不習慣而已。

至於同學,上大學之前基本都是本地學生,非本地的屈指可數(並且是那種年紀較小時候就來的,口音也許欠缺點,但交流也無障礙)。我們平時用什麼交流呢,普通話方言都會用,沒啥刻意使用的,開口說啥就啥了,比重的話,一般普通話3成不到吧,學校要求很簡單,上課需要說普通話,其他無任何要求。

當然了,實際上我們中很多人並不覺得把普通話說得很標準有啥必要,甚至我們很多人故意把一些字詞的發音方言化,但這不代表我們真的分不清楚很多音的區別,如果有必要,我們大可以讀得很標準,不過這有啥意義呢,我又不是搞啥廣播台。

至於滬語的生存環境,隨著2000年後外來人口逐步湧入,的確是越來越糟糕的,至少是比不上粵語強勢的。這就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了,我的看法么,作為土著而言,不存在什麼偏廢,都掌握好其實沒啥難度。新上海人的話,想學就學,不想學也不是問題,反正如果有必要交流,至少我這裡是沒問題的。


浙江人,我爸媽的老家相距30公里,然而方言卻不同,所以說普通話更方便


說真的我覺得熱愛家鄉和說方言/普通話沒有任何必然聯繫啊。

據我所知,說方言==熱愛家鄉的想法似乎是四川、重慶、廣東等地的特色。

或許是因為我們江浙地區人民對自己的家鄉及其地域文化充滿自信,以至於不需要方言來體現吧。(逃

利益相關:杭州市民。


因為在廣東,普遍白話比普通話更流行一點,無論是對於說客家話的方言,還是潮汕話的方言,還有各種粵南粵北方言都是比較類似白話的方言!

所以在廣東普遍可以用白話溝通交流,當然普通話也是不錯的一個交流需要!

無論是哪裡來的人,即使不會說,也至少慢慢的會聽!

當然學會的人也是極多的!最佩服那些能流暢順利說出港味白話的外地人了!(儘管不多)


表示家鄉話只有不到一半的地區聽得懂,出了圈子就得普通話交流


廣東人。。。。默默一邊流淚。。。

可是普通話一甲啊


因為外地人比本地人多,很多時候想交流就一定要普通話


普通話就是江浙人推廣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154741/answer/30185559


在上海,說上海話算地域歧視。


廣東粵語去有共同語(lingua franca):廣州話

江浙沒有 隔一個村的人聽不懂 就要說普通話

我們隔一個村就說廣州hua


語言都是為了交流嘛,廣東在改革開放前經濟很落後啊,比江浙封閉得多啊,沒多少外來人啊,廣東人之間用粵語交流不用普通話啊,所以老一輩不怎麼會普通話啊。

至於地方方言變種,一村一話還是有的,但都可以用通用粵語交流吧。

說白了,現在粵語受那麼多關注,甚至還有吐槽說粵語咋滴咋滴的,不還是因為廣東經濟發展了,外來人口覺得與本地人語言不通,如果廣東不發達,沒人來,誰還管粵語呢,愛說說。

感謝鄧爺爺。


吳語片區中是沒有一個像香港這樣有著特殊政治地位,繁榮的經濟,大量文化輸出的地區。

香港的存在對普通話在粵語區的推廣有著相當一部分的抑制作用。


因為他們沒我們這麼熱愛自己的家鄉(逃

廣東(和我們汕頭地區)也是外地(國)人一大把,他們如果想要住下來,後代也應該要學會方言。我們當然可以將就一下跟他們講普通話,在他們一下子還沒學會之前。


江浙滬的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也超級強啊,說到底是腦子聰明啊哈哈哈哈。


很多人把因果關係弄反了,就如同雞叫和天明的關係一樣,不是江浙(浙北)各地方言差別大而導致大家要學普通話,而是江浙很早就引入中原音,所以導致本地方言沒有趨同。

從地理上看,整個太湖平原從長江下游到錢塘江地勢低平,不存在所謂隔一座山方言就不一樣,因為此地雖然水道密布,但連像樣的山都沒有。

但是吳地在南方諸地里較早地納入華夏的範疇,從東晉開始又是中原王朝北人南渡的主要目的地,甚至到了明清近代都有大量中原難民持續湧入,所以這裡的本土勢力較早地被摧毀,對於中原王朝認同度較高,以中州音為雅。而南渡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又會多少學一些吳音(參見王導,隋煬帝),因此,吳地在古代存在雅言/官話-方言並立的情況(可搜索藍青官話)。這樣的結果就是,吳地文化受到中原文明強烈的影響,雅言/官話壓倒了某一種吳地主要方言成為通用語,使得各地的次方言sub-dialect是碎片式獨立發展而不是趨同發展,而且從寧揚鎮開始呈現明顯的過渡性(像清末的長毛之亂和軍閥混戰直接導致江浙出現大量的江淮或中原官話方言島)。而從明朝開始,吳地被劃為南直隸,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而地位凌駕於諸省之上;江南士大夫舉足輕重,反過來可以影響明清的官話發音。比如明朝以金陵音為尊,以習吳音者為雅;民國初期確立的老國語,也融合了吳語的一些辭彙和發音特點(參見國語的標準音的確立過程)。所以,江浙人的普通話比南方諸省甚至不少北方官話區都好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當代推普的結果,因為普通話很早就是江浙人,或者說江浙知識分子的母語。至於今天一些江浙滬本地分子瞎起鬨說「野蠻推普」之類的,只能說有樣學樣,腦子壞了。

而兩廣,歷朝歷代都是荒蠻極邊遠之地,漢越雜處,受中原文明影響一直不大。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這個號稱「漢」」的漢化水平居然還不如南詔這個西南小國,可見一斑。明清朝廷在該地設正音書館,強制要求當地讀書人學習官話,然而收效依然甚微,袁崇煥康有為之輩見了皇帝依然連話都說不利索。可見,這也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了。


關鍵地方在於

作為區域中心與精英淵藪

上海一直有顆中國心

香港,呵呵,佔中了


@ShellGhost謝邀,還是忍不住偷偷上了會網頁版知乎。在沒出廣東前,我一直沒聽出我們講的普通話跟全國人民有啥不一樣!

說到原因,我覺得吧,是因為從小被「教壞」了吧==我們的拼音、普通話是我們小學老師教的,而我們老師的普通話是他們老師教的.......而一般教小學初中老師都是我們本地人。一般我們本地老師講課都是用方言。嗯,我覺得我觀點跟輪子哥一致的,因為我們愛這土地愛的深沉呀


推薦閱讀:

日本文化是否令你感到「壓抑」?真實生活的感受如何?
除了毛子外,還有哪些國家的人可以被稱為戰鬥民族?
九年義務教育到底對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怎樣理解「歐洲是第三世界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
為什麼客家話、粵語中的一些詞語發音和日語很像?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