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華文明對日本政治發展的影響?


反對@雲石繼續拿著現在的日本地圖YY日本歷史。現在的關東平原和歷史上的關東平原差距不小,一方面是填海,現在的中央區、港區、江東區、品川區的很多土地是填海來的。另一方面,原來的靠海邊的陸地,也有很多是常年泛濫的濕地和灘涂。為了治理,德川家康還下令在河堤邊種植櫻花,讓賞櫻的人把河堤踩結實。

關東平原有實力,但是在改造前是不如關西的。豐臣秀吉的兒子會敗,主要是豐臣秀吉不知天高地厚作死,去打了朝鮮。不然,可能就沒有江戶幕府,也就不填海了。

——————————————————

這個問題明明有很多內容可以寫:

1. 聖德太子(現在日本的教科書好像改成「廄戶王」)會進行改革,就是因為向隋朝提出建交,被拒絕了,這才發奮對國家進行大規模改革。遠遠早於大化改新。

2.聖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之國的天子寫給日落之國的天子」,隋煬帝大怒,這是「日本」國名的由來,之前的國名是「倭」還有「和」等等(不同國家)。

3. 雖然隋煬帝大怒,還是同意日本人到隋學習。小野妹子是最早到中國學習的日本人,男性,當時還是隋朝,所以是遣隋使。

4.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京都也是。在平安京(京都)之前,日本的大都城有藤原京和平城京。藤原京現在只剩下宮殿的基座遺址,平城京就在奈良。棄用藤原京,另造平安京的原因發現中文網站都沒有寫清楚,日本歷史學家的看法是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寺廟太多,宗教勢力太大,所以造平安京的時候特意少安排寺廟。三大都城都是根據中國古代都城設計建造的,其中平安京更是完全複製長安。

5. 以上都是大的方向,小的就太多太多了。比方,豆腐是在中國淮南發明的,但是豆腐在日本已經不算中華料理,算和食了。佛教也是從中國、朝鮮傳入日本的,佛教曾經是日本的國教。日本佛教原來也是走漢傳佛教的戒葷腥路線,國民幾乎只能吃蔬菜和水產品。因此,兩百年前的日本料理和現在完全不同。當然,現在都已經不做任何限制了。


說起日本歷史,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幕府時代。在長達千年的歲月里,日本諸侯林立,豪強竊取政權,天皇成為任人擺布的木偶。

不過,在幕府時代到來之前,日本還有過一段中央集權的歷史。在那時候,天皇真正執掌大權,全國上下皆由其掌控。

可能有些讀者朋友會奇怪了?因為雲石君在之前的《為什麼古代日本四分五裂》一篇中,已經說到,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決定了古代日本必然四分五裂。既然如此,日本為什麼還能有中央集權的時候呢?

這其實多得感謝中國。

為什麼這麼說?雲石君在這裡做個解讀。

日本比較可信的發展史,源於中古時期的大和國。

早期的日本邦國(或者說是部族)林立,既不存在統一文明,更沒有統一的國家。不過到四世紀時,大和國取得了關西平原的統治權。而大和國的大王,也就是日本天皇的前身,大和國亦是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淵藪。

大和國這次對關西平原佔領,對日本後來的歷史至關重要。因為無論在傳統的農耕時代,水量豐沛的低地平原,都是文明發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日本境內多山,平原本就不多。而這為數不多的低地平原中,以後來的京都——大阪為核心的關西平原,與以東京——橫濱為主軸關東平原體量最大,地緣實力遠在其他板塊之上。是日本僅有的具備統攝全國能力的兩大核心地緣板塊。

而在當時,關西的地緣價值又遠在關東之上。因為相較於關東,關西平原更為靠西,能更好的接受來自東亞大陸的華夏文明輻射,還天然輻射瀨戶內海的高價值低地。由於日本整體地緣實力有限,本土文明發展相當落後。所以接受當時世界最強文明的輻射,能大幅提升關西平原的地緣價值,從而使它獲得壓倒關東平原的現實實力。

在此基礎上,大和國開始了它的擴張征程,並最終在5世紀(也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佔領了除北海道外的日本大部分地區。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所謂的佔領,絕不是秦始皇式的大一統中央集權,而是周朝式的分封諸侯。除了關西核心區外,其他部分的土地都被分封給皇室和大貴族,他們雖臣服於中央,但在內部均保留相當自主權。

為什麼會這樣?這還是文明發展水平決定的。要實現大一統,物質上有個基本條件,就是內部各板塊之間的地緣聯繫必須緊密到一定程度——形象點說,就是必須有便捷的水陸通道相連接。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各板塊才能在文化和經濟上連為一體,中央政權也才能對各個地方實現有效直接掌控。

但是,陸路上修驛道是要花錢的;至於水路,要能適應近海航行,低級的獨木舟肯定不行,同樣需要建造像樣的樓船。

可是,此時日本文明發展水平依舊不高,仍處奴隸社會,跟中國的西周時差不多,沒那麼多資源來辦這些事兒,所以只能跟西周一樣採取分封,各家自管一塊,政治上臣服於大和國就成。雲石微信公眾號:yunshi911 這時候的大和國大王,也就相當於西周天子,雖能號令天下,但除了本部核心區,其他地方卻只能借諸侯之手間接掌控。

到6世紀時,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經過百年經營,其他地緣板塊的實力大有提升,大和國本部的實力優勢相對縮小;另一方面,當時文明水平下可以開發的土地已被瓜分殆盡,再想通過擴張獲得地盤已不可能。

於是,有實力的諸侯開始挑戰大和國;朝廷內部,有資格獲得封地的皇族和貴族也開始鬧事,大家都希望通過挖大和國的牆角,以壯大自身。

這基本上就是中國西周末年的態勢。分封制已無以為繼,皇室統治面臨巨大威脅。如果繼續下去,大和國最好的結局也就是淪為東周,稍有不慎,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就在此終結了。

不過大和國和皇室卻避免了這種命運。而之所以能做到,原因還在中國。

此時的中國,正好進入隋唐時代,文明發展水平在這一時期大幅提升。

作為最容易承接中國輻射的主體地緣板塊,關西這一次又借了中國的東風。在吸收中國新式文明的成果後,大和國的實力又一次明顯上升,進而獲得了對其他地緣板塊的明顯優勢。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正因為本部的實力驟增,大和國才能壓制住來自各方諸侯的威脅。

而大化革新的意義還遠不在於此,由於此時日本文明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已有一定的資源,來構建起碼的內部交通體系;再加上中國新式文明的熏陶,使日本在技術和政治體制層面都獲得了躍進,這一系列客觀條件,加上大和國本部的超強實力,使得日本第一次有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可能。

首先被削除的是本部內部的豪族。通過內部集權,本部可以凝聚出一統天下的實力,進而帶來巨大的整體收益。所以大和國本部的集權派迅速壯大,最後壓制住舊貴族——這與秦國的商鞅變法類似。

而在完成內部整合後,憑藉強大的實力,本部成功壓制四方,最後完成了統一,歷史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權。正是這一時期,「日本」這個名稱正式出現,至於大和國大王的稱謂,也被「天皇」所取代。 在大化革新大功告成後,日本由分封制的飛鳥時代,進入中央集權的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

對天皇家族來說,中央集權當然是他們最希望的政治體制。如果能在這個體制下萬世一系,那才是最為完美的——至少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早期的天皇們,肯定做過這樣的春秋大夢。

但是,這樣的美好歲月並沒有持續太久,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日本進入攝關政治,天皇被架空。而再往後,隨著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在長達千年的歲月里,日本重回割據,再也沒有出現過中央集權,天皇更是實權喪盡。

在這裡,大家肯定有個疑惑:為什麼日本的中央集權無法持續?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中央集權之所以能出現,有一個內部的地緣條件,就是本部的核心地緣板塊,有著壓制其他次級地緣板塊的絕對實力。

在大化革新後,以關西平原為核心的日本本部,確實取得了壓倒各方的絕對實力。但是,這份超強的現實實力,並不完全是基於關西平原本身的地緣實力而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了中國的東風,憑藉先發優勢取得。換句話說,這種優勢只是技術上的,而非與生俱來的。

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關西平原技術上的優勢逐漸擴散,其他地緣板塊的文明程度也追了上來。隨著先發優勢被填平,關西平原在體量上又沒有明顯優勢——尤其是關東平原,地緣實力還在關西之上。這麼一來,再想憑藉關西壓制全國可就難了。

這就是日本和中國的不同之處。作為中央集權的集大成者,早期中國憑藉著黃河流域的地緣實力,便足以壓制各方。後來,雖然隨著文明發展和技術擴散,長江流域的地緣實力充分釋放,並超越黃河流域;但二者在地緣關係上卻十分緊密,所以不僅不構成衝突,反而整合成了超強版的長江——黃河文明,進而為中央集權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支持。

可日本沒有這等條件。關西平原不僅實力有限,而且還和關東平原構成地緣衝突,而以農耕時代日本的文明水平,又無法將二者予以整合。

所以,在中國紅利消耗殆盡後,關西不僅再無力控制全國,與關東的衝突亦日趨激烈,最終導致了日本中央集權的崩潰——而且,終整個農耕時代,無法再次統一。

地緣結構決定了,中央集權的崩潰,是古代日本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可是,又一個問題來了,天皇為什麼還能存在?而且,在諸侯割據,紛爭不休的千年時光里,天皇家族一直仍保留著名義上的統治權;那麼多掌權者,沒有一個想過廢除這一制度。

難道軍閥們都是活雷鋒?還是他們天生賤命,就喜歡留個大爺當自己的主子?當然都不是,他們這麼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這其中內幕,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30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如何真實全面並深刻的了解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對中國犯下的戰爭罪行?
如何看待《環球時報》的文章《抬高蔣介石形象改寫不了歷史》?
如何看待抗日戰爭紀念日,國企的9天假期?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多次勸降蔣介石政府為何次次提到聯合清共?
怎樣評價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

TAG:抗日戰爭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中日文化 | 日本幕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