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VC(風險投資)機構很少投資面向未來的行業(如:醫學生命科學類)?
本人關注的優酷的《新城商業》這個節目,其中看到過國外很多創投投資的項目比較前沿,如:生命科學類,基因疾病方面。新材料方面,太空探索類等等。而這些投資機構中除了比爾蓋茨的基金會,還有俄羅斯大亨尤里米爾納,小扎,貝索斯等等,還有其他投資機構,而中國的只見到李嘉誠的基金會。除了李嘉誠的基金會外就很少見到國內的VC對這些面向未來的行業進行投資了,是沒提及到呢?還是近幾年因為互聯網投資泡沫太大了呢?VC都扎堆了在互聯網項目了嗎?浮躁於短期利益的獲取嗎?正如美國創業教皮得帝爾那樣說:現在的VC只是熱衷於那140字的會聯網產品么?
一點粗淺的猜測
#只針對創新型,不針對跟風型,跟風型確實其實投的很多,而且是大機構投的少,土豪投的多,所以你懂的#
#而且說句不好聽的給VC們,我不是針對誰,在我看來,你們投的,絕大部分都是辣雞。這兩年真是什麼爛人破項目都能拿到錢你們真是出手闊綽#1. (絕大部分基金)沒錢 -&> 追求短期回報 -&> 不傾向於投生物、醫療技術這種長線的。投生物醫療的可能更多是PE基金而不是VC (同時可以理解為什麼**錢多的土豪出手為什麼闊綽)
2. 國內政治、經濟、金融環境都不那麼穩定 #尤其是這兩年這個瞎鬧騰啊# -&> 只好追求短期回報
3. 生命科學、醫學 -&> 技術、學術門檻高 -&> 投資人靠自身學識hold不住 + 國內專業領域的諮詢行業不發達 -&> 不懂、風險高 -&> 不投 (同時可以理解為什麼**錢多的土豪出手為什麼闊綽)
4. 歷史經驗,比如事實上投資第一代第二代生物能源的都已經虧出翔了,最近搞液體活檢的『女喬布斯』也失敗了,投資人會更加謹慎 (同時可以理解為什麼**錢多的土豪出手為什麼闊綽)
5. 最重要的一點是,以我自己的經驗看,絕絕絕絕大多數案子都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爛了,有打算面向未來的錢,也得有能夠面向未來的項目啊。 (同時可以理解為什麼**錢多的土豪出手為什麼闊綽)
5.1 基本上看不到太多靠譜的潛心做技術的、能形成技術/數據壁壘的東西(儀器、生物感測器等硬體,科學價值、服務、軟體、數據等軟體)(我覺得一個面向未來的技術,如果BP里花很多筆墨講如何快速退出變現是非常恥辱的)。5.2 大部分案子既沒有技術壁壘,也沒有技術發展規劃,也沒有商業模式(當然初期太重視商業模式不是一個太值得推崇的事兒)。總之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幹嘛。萬一幹得好,隨便一抄就抄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5.3 浮躁,一群外行人吵吵鬧鬧地要顛覆你的領域,像蒼蠅一樣嗡嗡嗡。5.4 現有文化背景下,技術往往不被視為核心競爭力。技術型人才生活委屈,在創業中得不到應有回報 #此處沒有影射前東家在我的專利轉產的當月把我開除的事情#。5.5 目前國內生物醫療其實很多錢,究其原因我覺得最根本的是,人傻,錢多,項目坑。但主要還是人傻。這種『傻錢被坑』會導致投資人不再信任這個行業的惡性循環。比如作為基因檢測行業先鋒的360基因,還有搞傳銷的天獅和聯合基因。6. 美帝高校對於技術型創業是有天然加成的。就生物和醫療領域來講,伯克利、斯坦福、MIT、哈佛本身就是非常厲害的技術產業孵化中心,很多老闆招的PostDoc直接就是控股公司的CEO。這些以實驗室為核心的創新中心可以穩定產出改變世界的新技術,進而創造商業價值,而推動這些的就是最最靠譜的研發人員本身 (而不是哪個住地下室的互聯網創業者突然就聲稱要顛覆醫療健康領域什麼的)。在投資人本身對專業領域內容難以把握的時候,把錢投給這些創新中心是一種非常保險、回報可期的行為。加州和波士頓都證明了這種良性循環的成功。而可惜,國內暫時還看不到這種良性循環被孵化出來,教授、PostDoc、PhD在職創業反而會有非常大的來自傳統保守勢力的阻力。總體來說,學界和工業屆並沒有被打通 #可能是教授們都太有黨性# #此處想粉一下南科大和賀建奎老師#。
7. 國內並沒那麼重視知識產權和契約精神,也並沒那麼相信市場。比起互聯網什麼的,技術型創新更加承受不起啊。
7.1 比如你辛辛苦苦申了專利的技術就隨隨便便被人抄走了。7.2 比如你辛辛苦苦搞了的領域,突然就來了好多攪屎棍,然後就突然被監管叫停了。7.3 比如監管好不容易放開了,你發現國家隊已經入場收割,沒你們這些韭菜什麼事兒了。可能會修改或者更新吧。關鍵問題是:資金成本。中國的資金成本遠高於國外。
衡量長期資金成本的一個很好的指標是十年期國債。
14年的時候,中國的十年期國債利率超過4%,即使是現在,中國的十年期國債利率也有2.74%覺得很低么?歐美日這些發達國家十年期國債利率是多少呢?是0。某些國家,比如日本和德國,甚至是負數!
借錢給國家不但沒有利息,還要交管理費!這還有天理沒有?!不要覺得這幾個百分點的區別很小。
14年,餘額寶收益率一度達到過6-7%。這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知道,銀行的成本取決於三個因素:付出去的利息、銀行撮合借貸雙方的交易成本、萬一有人借錢不還的風險成本。這意味著借出去的錢的收益率至少要到10-12%才行。而對歐美日而言,借出去的錢收益率到2-3%就行了。資金成本差著5倍!
這背後的真實經濟邏輯並不難理解。發達國家的英文寫法是Developed Country,用的是完成時,人家房子也修好了,路也修好了,學校醫院都修好了,日本人甚至窮極無聊到在海岸線上修大壩玩。人家實在找不到可以花錢的地方了,資金成本能不低?
中國呢?中國是一個百廢待興的發展中國家,房子要修,路要修,橋要架,到處都缺錢,那麼,相比上面這些,生物醫藥或者健康,是急迫解決的問題么?
按CIA的估計,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5.4歲,美國是79.7,只差著四歲多一點。
金融市場的本質,實際上是判斷社會在哪裡最著急需要投資。
當今的製藥研發行情大家也都知道,專利保護期是20年,但是研發周期本身就要花將近十年,其實真正賺錢也就是10-15年時間,此後專利失去保護,各路仿葯紛紛上市。
作為一個人均GDP不到美國一半的國家,在醫藥上差美國10-15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現在中國人能享受到美國2001年的醫療水平,我覺得那就足夠好了。
生物醫藥領域,跟在美國後面就行,不用當出頭鳥。
曾經誤入國內某八流醫藥企業研發部混了一段然後果斷撤退的人強答。
謹以此文紀念那段煎熬的歲月。少看點電視 多做點事
某正在融資的生物醫藥創業者談談自己的看法:1.知識門檻高,科學素養差太多,投資者很難把握所投的項目是否有足夠的前景。2.項目進行時間長,一個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要5到10年,需要持續投入。3.其他投資方向這些年來錢太快,如互聯網、地產方面收益更快,投資人明顯更感興趣。4.生物醫藥類國內科研剛剛開始發力,有分量的專利還不夠多。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很容易被人山寨侵權。
醫學、生命科學、材料對於風險投資來說屬於遠早於互聯網的傳統行業,從90年代初期的深圳開始投了好多遍了(跟「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同時代)、上市公司一大把了(包括一般的葯企),增長空間已經基本固定。航天類項目最近一年投的並不少,約5家的火箭、10家以上的衛星。
你不知道而已 本人軟銀實習中 TMT和HealthCare是軟銀的熱點投資方向
建議題主可以少擼管 多看新聞
一直是有的,但是曝光率不高。這方面需要專業知識很多,不懂沒法投。
美國製藥業有個規律就是同一款新葯開發最新上市的能佔70%的市場份額,第二名大概佔20%左右,剩下的其他藥廠總和佔10%。那麼排名第三以後的藥廠實際可以把之前的RD經費直接當損失write off了。
中國的醫藥領域尤其是新葯開發打出來的口號叫"me too, me better",是不是better咱們就不談了,基本概念是和美國第三第四的新葯開發公司合作開拓中國市場。。。互惠互利嗎,這樣中國公司省了研究經費,美國公司也能藉機開拓中國市場。中國大環境就是每個行業都在賺快錢互聯網整體估值偏高生物醫藥短時間內見不到回報風投又不傻…何況他們只看錢?
可能這個問題發布的時間較早,市場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情況有所改變,就截至17年H1的感受來說幾點:第一,從投資出發,現在國內做醫療健康方面(包括的醫藥、器械以及醫療服務)的VC/PE基金已經蠻多的,而且非常火熱。橫向比較的話,VC/PE投資絕對比歐洲、以色列的量要多(得多)。最新行內意見:專業醫療投資基金據統計至少200多億,關注醫療投資領域的基金將近2000個,社會資本投向醫療的母基金數以萬億計。
第二,投資不是做善事,是要追求收益,國外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併購都是併購對象的收入水平做到相當大了。國內醫藥、醫療器械公司自身在市場里就沒有做到很大,要讓他們去收購一些新葯、新器械產品,也給不了多少的估值。等不久的將來,哪個葯在中國能做到重磅炸彈的級別,或者哪個器械廠家能做百億銷售,市場起來了,才能有良性投資-回報的循環。現在的醫療投資市場只能說是處於熱烈的投入的階段吧…最終還是要有幾個成功案例跑出來才行。李嘉誠基金會那些只能說是情懷的東西,對整個行業的幫助很有限…
第三,為什麼中國沒人投一些很世界前沿的東西?有啊,馬爸爸不是投了MagicLeap,當紅辣子雞的AR公司嗎?騰訊在海外也沒少投一些黑科技?光啟研究院不也有(或號稱有)飛天隱身黑科技嗎?(當然此舉例並不代表我認可這些「黑科技」的含金量和價值,至少課題還是很前沿)現在的創投圈看的「前沿技術」真不少,只不過很多是忽悠。支撐長期投資的不是科技、不是情懷,是回報,是價值,是市場表現。先判斷一下自己的技術是否成熟、市場是否ready再來找投資人,拿出證據、而不是靠兩頁ppt來忽悠錢,太超前的話建議還是去申請課題經費吧。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不確定因素多
容我抖個機靈。最簡單的穩賺不賠的投資: 一線,一線周邊,二線城市買房呀!如果我是投資人,投資的領域都沒有最無腦的買房投資賺的多,同行一定會笑我缺心眼的!快讓我看看哪裡有接盤俠,哪裡有泡沫!投機倒把搞起來!忽悠愚民搞起來!賺趙家錢的小伎倆搞起來!
因為看不清楚,設想雲概念提出前做雲計算,設想大數據概念提出前做數據挖掘,設想3D列印概念提出前你做3D印表機,沒人懂,沒人信,有著被瘋子騙子忽悠的風險,自然沒人投。
其實回答很簡單。投資者對這類項目在國內的研究發展沒有信心。有水準的研究本來就不多,研究出來了你還不獻給國家?!
看你的資金來源吧,當你的投資人要求你5年回本,7年結束,你還有機會投資那些基礎研究的事嗎?
再說了,投資於短期可獲利的項目,這本身就是人的天性。當資本足夠多了,社會足夠穩定了,大家或許會用錢真正撒一撒那些商業價值未必大,但是對於人類有重大幫助的基礎研究吧。而且這些錢最好還是自己的,別人託付的錢始終比較謹慎,比較短視。
(麥策用戶 強哥 觀點)
--------------------------------------------------------------------------------------------------------------------------------------------
跟發達國家比還是窮,
一點淺見,這本來就不是Vc做的事情 VC每一期募集都是有時間限制的 等不到你這種面向未來的行業產生價值.更別說在中國了 大部分做的都是臨上市公司
這是真燒錢啊,還有很大風險失敗,更大風險就是競爭對手先一步拿了專利,就算真成了回本也慢,但可以空吃半輩子
專投科技的機構也不少,比如聯想之星,醫藥基因、人工智慧、太空技術、納米材料都有投資,按他們的說法投資了超過100個前沿技術。
創新工場、真格等其他天使基金也都投過不少科技類的項目。投資醫藥前沿技術的就更多了。
但是這些技術項目在市場上宣傳的少,聲音小,只在小圈子裡為人所知。在大眾感覺上遠沒有互聯網項目聲音大,所以有這樣的誤解。沒那麼多錢等不了那麼久
推薦閱讀:
※如何管理奶茶店員工?
※怎麼才能開好一家甜品店?選址要注意哪些?還有哪些比較重要的要注意?
※請問大家,在大學城附近做什麼生意比較好呢?
※社會底層的人為何對社會上層的人違反道德更寬容?
※初創公司應該自己記賬還是外包給代理記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