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是彈出來的還是想出來的?

如題,OTZ,本人沒有學過鋼琴以及其他樂器,但是想自己開始作曲做電子音樂,現在身邊有一個吉他(買了兩年了沒彈過),有宿主軟體FL studio,通過裡面的鋼琴,我可以把想到的寫出來,但是不能像鋼琴那樣彈,音符是你一個一個寫出來的,總感覺沒有什麼靈感,我只能聽別人的歌,然後模仿別人的節奏什麼的自己編,但是也不好聽,所以問問這些有作曲經歷的各位爸爸們,你們作曲是想出來的還是彈出來的,彈出來居多還是想出來居多,(因為我腦海里從來就沒有過突然響起一陣超屌的旋律什麼的,響起的都是很垃圾的旋律,仔細一想連這個很垃圾的旋律都是和最近的某首歌很像的旋律)我這樣還可不可以作曲,或者該往哪個方向先努力,我是那種算是完美主義的人吧,有時候想到了旋律不好聽,我就不會繼續下去


我們的老師Christopher Young特別反對學生用手指(彈琴)作曲,他主張學生創作的時候遠離鋼琴和電腦,把想到的東西寫在紙上。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學習記譜法和練耳,只有這樣才能把想到的旋律記下來。當然實在不會,拿錄音機或者手機哼著錄下來也是個辦法。


卸腰

作曲是靠紮實音樂理論和獨到的個人見解設計出來的。

跟計算機程序一樣,樂理和聲知識就是代碼和演算法,完整的編曲就是完整的程序。只是很多人覺得自己靠「樂感」就寫出所謂很多「好聽的旋律」,覺得這東西並不難。而這些在真正音樂學者眼裡其實就跟你在一個資深碼農面前寫了一個只能運行100以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器一樣,還是沒設計開關的。

只知道int void for var這些東西是寫不了程序的,就跟只知道do re mi fa sol的人其實也是沒法作曲的一樣,前者充其量能寫一點小計算,後者充其量寫一點小旋律,僅此而已。


既不能說是彈出來,也不能說是完全想出來的。

因為曲調創作中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不論做任何事,總需要主導做事的人有要做這件事的最初動機,之後可能會有一個大致的操控這件事情的計劃。

作曲也是一樣,首先需要作曲者有創作的主觀動機,之後會想到一個大致的創作方向。在尋找這個創作方向的同時,其頭腦中會有若干的原始素材——幾個關鍵的旋律音形,或是一兩個旋律的樂句。之後,再逐步擴展,形成曲調最初的旋律段落。再逐漸形成較為完整清晰的曲調旋律。

對於對作曲技巧掌握極為熟練,且樂感極佳的人而言,可能不需要藉助琴音的反饋,僅憑隨手記錄在譜紙上的音符,就能與心中所思相互印證,之後做出適當調整修改,即可完成。對於這樣的人,他們的作曲應該算是想出來的吧。

而對於那些對作曲技巧不太熟練的,則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藉助琴聲來印證心中所想。但仍是按照自己設想的創作方向,結合琴音反饋來掌控曲調的最終面貌。雖然個別細節因最初的思慮不周而被迫改動,但曲調旋律的總體樣貌依然在自己的設想之內。對於這樣的創作者而言,總體上還是想出來的。

而另外有些人,有了創作的動機之後,由於對作曲技術十分生疏,樂理了解得也不透徹。故而不知如何進行下去,只能借著琴聲一段段旋律去試,試到某段讓自己有些感覺了,再去試下一段,最後勉強湊出來一個曲調,一聽,有那麼點味道,就這樣吧。於是這首曲子就被彈著彈著地創作出來。

所以說,曲調創作既可以是想出來的,也可能是彈出來的。

但是,如果你想創作一首規模比較龐大的樂曲,就不能靠彈著彈著地來創作了。事實上,那些靠「彈出來的曲調」來搞創作的人,也沒有能力去創作哪些較為複雜樂曲。

從來沒聽說過哪個作曲家是靠「彈出來的曲調」來創作的。別說交響樂,搬來整個樂隊來幫你彈。即便是小型室內樂,你也不可能請來一個室內樂隊幫你邊彈邊創作。

對於聲部較多的樂曲的創作,也不大可能用鋼琴或其他單一的樂器做逐一聲部曲調的校驗。

只能憑著作曲者自身優異的樂感,一氣呵成地將頭腦中的音響記錄在譜紙上。

所以說,廣泛地講,彈出來和想出來都有。但對於專業的作曲,相信應該都是想出來的。


both.

純想,不在琴上試,等於很難跳脫已有水平/框架

純彈不想,曲子會過於細節,整體大方向會出現很大的錯誤


如果是composer,要寫複雜的多聲部樂章, 動機也許是在腦子裡自動出現,完成它一般來說要藉助樂器。如果是songwriter,歌曲寫作者,旋律可能是在腦子裡想出來的,有的人僅僅是動機在腦子裡出現,就是一兩句,後面還是藉助樂器完成,而對於天分強大的作者,很可能整整一首歌的旋律全部在腦子裡完成。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一些民歌作者,並不懂樂理,也不識譜,但他們所創作的旋律,卻能在民間傳唱,穿過漫長的歷史時光,一直流傳至今。這些歌曲很多只有幾句旋律,就是這幾句旋律,卻承載了那些逝去的時代,記載了永恆的美好。《離家五百里》《哦,蘇珊娜》這些古老的民歌能流傳到今天,我想靠的就是那幾句簡短的,卻又餘韻無窮的旋律。

我知道很多學院派的,寫古典的寫交響樂的,看不起歌曲寫作者,覺得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覺著這麼簡單的東西,自己下筆就有。昨天看了羅大佑一個訪談, 說到自己在香港開工作室,接的電影配樂靠著經驗和技術,很快就能寫好,反而那些歌曲,那麼幾句簡短的旋律,卻非常難得。《海上花》《東方之珠》就是那個時期的作品。羅大佑的歌曲,有很多用的都是歌謠體,只有幾句來回唱,比如《戀曲1980》《愛的箴言》,只有幾句旋律,就是那幾句經典的深沉的旋律,才讓這些歌曲歷久彌新,成為經典。

之前看了鍾興民的一個講座,除了給人講解編曲的經驗外,提到旋律方面,他說,好的旋律是經年累月的功課,審美,情感,人格所堆積出來的。 再比如粵曲大師黃霑老先生,只是寫作單線旋律和歌詞,不通和聲的情況下,仍寫出了《滄海一聲笑》,《流水浮燈》《晚風》等經典歌曲。

那些流傳千百年的旋律,我想還會繼續流傳後世,之後不會有人記得他們是什麼和弦,什麼調式,而只有那幾句真正打動人心的,永恆的,美好的,質樸的,凝聚著多少年時光的旋律樂句,會永遠在這個時空里回蕩。


一般來說,作曲的方法是有兩種,即「先寫旋律再編配和弦」和「先架構和弦基礎再填入旋律兩種」,從這兩種角度出發都可以進行作曲

但是我個人認為,樂理和和聲學水平僅僅是中等水平的情況下,先寫和弦再旋律比先寫旋律再和弦要容易,也更具有體系化。請注意這個用詞,因為和弦體系只要出來了,旋律是往進「填」的。就是有一定音樂感覺,甚至不需要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的人,都能夠跟著和弦哼唱和弦內的旋律,通俗的說,就是「你聽見一首伴奏,都能夠跟著哼歌」,而你哼的,一般就是調式內的音,你可能每次配的旋律都不一樣,但是不管你配什麼旋律,大都是調式內的音,總是和諧的音,這樣靈活度就很大,同樣,稍微有點水平的吉他手和鋼琴手,可以跟著任意一段音樂來進行即興合奏,也是這個原理。而如果有一個旋律,再搭配和弦,這就是「編曲」範疇了,對樂理水平和和聲學的水平要求高的多,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可能很難為一段旋律編配和弦,一方面確定哪些和弦是適合這段旋律的,對聽力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採取什麼樣的和弦對和聲學基礎要求很高,想配出「和諧」的和弦搭配難度往往不小。此外,同樣一段旋律,可以搭配的和弦很多,比如C大調內,用下屬和弦F(4,6,1)的地方,常常也可以用Dm(2,4,6)或者Dm7和弦來替代,但是下屬和弦F接屬和弦G的功能等和Dm和弦則不同,在編配的時候也需要綜合考慮,總體而言,為一段旋律編配和弦的難度,比為一組和旋填旋律難度要大的多。

同時,這種作曲的習慣也取決於你最早學的是什麼樂器。樂器是可以分為「旋律樂器」「和弦樂器」的,有一些樂器,一次只能奏出一個音,通過對不同的音的組合,來形成「旋律」,有些樂器一次可以同時奏響多個音,也就是說,可以一次奏響一個「和弦」。旋律樂器一般只能奏響旋律,和弦樂器通常也可以當旋律樂器來用。

對於二胡、長笛等樂器來說,一般來說一次只能奏出一個音,這些就是典型的旋律樂器,而小提琴一般來說也作為旋律樂器來使用,這些樂器的學習者,對於旋律的理解是相對深的,可能會經常響起很特別的旋律,但是一般來說,他們對和弦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也就是說,對這些樂器的學習者,可能會更傾向創造一段旋律,但是如果要編配和弦,往往要通過額外的學習。

對於鋼琴來說,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是身兼旋律樂器和和弦樂器的功能的,鋼琴可以同時奏響和弦和主旋律,一般來說是左手和弦,右手旋律。所以鋼琴學習者的樂理知識一般都很強,對和弦和旋律都有比較深的理解。對於鋼琴學習者來說,為一段旋律搭配和弦,或者為一組和弦搭配旋律,都不是什麼難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樂隊的編曲擔當都是鍵盤手或者是有鋼琴功底的成員。

對於吉他來說,吉他是比較特殊的,一般來說,除了指彈演奏者和部分古典吉他演奏者來說(在所以吉他學習者中佔比相對較少),大部分吉他學習者學習的是民謠吉他或者電吉他,而民謠吉他和電吉他一般來說是只作為和弦樂器,或只作為旋律樂器。民謠吉他的機理是彈奏出和弦作為伴奏,演奏者唱出旋律來,而電吉他的主音吉他一般是只演奏旋律,節奏吉他一般是只演奏和弦,這也是吉他的樂器特點決定的。所以民謠吉他的學習者通常對和弦有較為深入的理解,樂感也不錯,但是民謠吉他的機理決定了其學習者是從「已有的和弦組合來填入旋律的」,而主音吉他的演奏者,對音階的理解肯定會強於常人,他們的演奏機理也是「從已有的和弦機構填入自己那一份旋律」。所以對於民謠吉他和電吉他演奏者來說,如果需要作曲的話,一般都是先架起和弦架構,然後往裡填入旋律。

一般來說,和弦是有套路的,參見和弦級數表(如下圖),不同級數的和弦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比如6級和弦(如C調的Am和弦)就是悲傷一些的色彩,1級和弦(如C調中的C和弦)就是相對陽光一些的色彩。根據不同的樂曲需要的感情色彩,加上一些固定的和弦組合套路(如布魯斯音樂中的2-5-1,或者流行音樂中的1-5-6-3-4-1-4-5),就可以搭建出來簡單的和弦框架,再在和弦框架上加上一些7和弦、9和弦,保留音,過門音等技巧,整個和弦架構聽起來就會比較豐富了。但是用和弦架構來填旋律的曲子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在編曲者水平一般的情況下,用的和弦很有限,這樣的話,大部分的曲子聽起來就會「俗」,因為內核和編配機理是差不多的。

以我自己作曲的某首典型曲子來舉個例子(這曲子沒有做後期的編配和錄音,只是MIDI了一下),我是用GTP5寫的譜子。

作曲思路就是用先架基礎和弦級數-給和弦加花-確定撥弦和掃弦的節奏-根據和弦根音加其他裝飾樂器-哼唱、即興並確定填入的旋律-編配貝斯和鼓-編配SOLO-錄唱的音。

首先確定的是和弦基礎,有些地方的和弦是用電吉他表現的,有的地方是用鋼琴,有的地方是用弦樂

弦樂背景和弦示意如下

副歌的弦樂

電吉他部分和弦

鋼琴的裝飾和弦

和弦架構完成之後,根據和弦,來哼唱,調整,用吉他即興,總之多種方法填入了旋律,這個填入旋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自己彈著和弦,哼唱旋律或讓朋友來彈奏和弦,自己用吉他即興旋律,前後調整了數次才完成的旋律,但是基礎理念還是先架構和弦,然後填入旋律。旋律如下

然後根據根音填入貝斯

打擊樂器的編配

然後根據和弦的走向,填入solo

總體來說,先有和弦再有旋律或者先做旋律再做和弦這兩種方法都有。個人認為先做和弦再寫旋律更普適更容易一些,先做旋律再搭配和弦的往往是高手。

最後上一首用GTP6編配的曲子,我電腦上沒有GTP6,畢業時候寫的一首簡單的校園民謠……當時是找朋友用他的GTP6來MIDI的。GTP6的音源庫其實還挺強大的,聽著效果也還可以,當然也就是隨便錄了一下,沒加什麼後期。作曲思路就是用先架基礎和弦級數-給和弦加花-確定撥弦和掃弦的節奏-根據和弦根音加其他裝飾樂器-哼唱、即興並確定填入的旋律-編配貝斯和鼓-編配SOLO-錄唱的音。

最好的時光 - 17歲的*叔

業餘選手,請多指正


個人認為作曲過程中,很多時候是無數次的嘗試出來的。


題主您好,在下非科班出身,不過本科07年~10年執掌中南大學電聲樂團時也曾經有過作曲經歷。僅僅提供些意見,希望您能翻到這看看。

作曲這種事,在熟練前有兩個基本途徑

一 ~寫一個基本動機(一般是4小節,1樂句)把它鋪展開,再在其上,按對位法,遵循和聲發展進行創作,在兩個樂段及其間奏後,根據實際需要來變奏,進而升調或換更高強度的配器,最後收尾。

這是現代樂曲常用的一個結構,您創作時也可以用更表達主題的結構。

這種作曲模式,核心是「動機」。當初在下自學作曲時,印象最深的曲子,是李玟的《didadi》。您仔細聽這首歌自始至終的貝斯動機,並思考貝斯與其他配器的關係,對提升這種作曲方法有巨大幫助。

二~想到一個有趣的旋律,把它記錄下來並以基礎樂器(鍵盤吉他貝斯)扒出其最符合創作初衷的和弦。並以此為基礎,通過加配器、和弦變形等方法,做個總譜出來,再微調之。

這也是目前最常見的作曲方法。

對比一下

一方法,可以提高出曲效率,整曲和諧度也更高,構築也會很完整,但是很多時候不能有效表達作曲者的情感,畢竟主旋律有時會騙弱,在演繹時也會有更高的要求。

二方法,作曲者先亮出自己本意的好處就是表達意思明了,很多時候僅僅簡單無聊的作曲,搭配起作者飽滿的情感,也能讓人觸動。比如最近市面上流行的「民謠」們,還有許巍這樣觸動人神經的歌手,其作品由旋律開始創作的痕迹是很明顯的。不過問題也在這,這類作品如果沒有大神支持,就只能這樣了,同等工作時長下,其整曲契合度很難超過方法一,配器也很難完善。

據此,您也不難看出,二者其實都有各自適用的曲風。比如寫聖詠,金屬樂,肯定一好;旋律向流行歌曲,朋克,肯定二好。

當然二者其實不矛盾,您想到旋律,然後靈光一閃出了個動機,或者反過來,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

彈出來,還是想出來呢?答案當然是隨便了

(那你還廢話半天)


一定是有感而想出旋律 用樂器容易框住思路


我的話,一般情況下都是大腦里響起的旋律比自己實際能做出來的酷炫很多。

來自一個技術和視唱練耳都不過關的渣渣。


謝邀!專業作曲是個性化的藝術創造,每個作曲家的創作過程都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大腦完成的,可以用琴,電腦輔助。

作曲過程大致是這樣的:1.有一個立意(想表達什麼?)2.找個恰當的聲音與聲音組織,找到契合立意的表達方式。3.可以在琴或電腦等試試音響了(一般可有,但也可無的過程)4.記譜,調試,修改等。

業餘作曲姿勢可能多種多樣,有在琴上胡亂摸的,有直接哼哼唧唧的,有在深夜抓耳撓腮,也有白天喝多了才行的。據說有的搖滾樂隊創作要吃藥,都high了後,一拍即合。。。。。。


任何固定流程模式下的創作與改變我稱為技術,而不是藝術。

真正領悟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是非常痛苦的,在早些年學習編曲的時候教我的老師他有一本上千首的歌曲集,裡面涵蓋各種風格與國家的作品,其中的內容為上方歌詞下方CM7這種格式,為了趕活趕時間這種方式真是十分好用,找到一份合適的和聲進行,剩下的部分很快就能做出來,不過我一直很抵觸,我認為這不是我作曲初衷,遂不跟他學了,當然你也可以覺得我矯情。

之後我去真正的學習系統正規的作曲理論,考學後學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作曲四大件:和聲,曲式分析,復調,配器,這其中我和聲學的是最好的,平時的曲子創作也是得心應手,後來到和聲結業老師跟我說了一句:「和聲到這對概念有一個基本了解了,這些都是前人的作曲方法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理論,你要找到你自己的語言」。這種感覺就是你學的都不能用,一下子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了,很多時候聽到的說學院派的思維被固化大抵就是如此,而事實上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這種恐慌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現在的話作曲對我而言就像寫作文,只是所用語言不同,我可以寫篇中心思想明確條理清晰的議論文,我也可以寫篇夾議夾敘的散文,我甚至可以像寫遊記一樣自己都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只包含一種情緒在……你能懂那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聊聊,至於什麼拍號曲式的,你管我呢!?

聽易做難,我剛剛空閑正好在聽坂本龍一的《amore》鋼琴版,這首曲子給我的感覺就是有留白,真的是"amore",我會更喜歡全曲鋪下來只存在和聲與肢體變化,你不需要給我旋律,線條都隱藏在和聲之中了,如果聽後覺得技術層面太簡單,那我覺得你可以思考下音樂的本質了。

作曲是彈出來的還是想出來的?當你有此疑問的時候,「你」就當作曲是彈出來的,靠想出來的方式寫作絕不會比你彈和聲找靈感的方式寫作要好,起碼現階段。至於以後么那不是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五年能達到的,越學的深入會越覺得內容的深邃以及與人生的相關,大家都在探索。

-------------------------------------------------------------------------------------------------------

2016/5/28題主來更新啦~~

先放一張正規演出的電子音樂圖譜,(看不清就對了,涉及演出細節不方便透露),主要讓不懂電子音樂的人了解一下電子音樂的記譜並不是我們常以為的記譜方式。

當然我不會這麼糊弄人,再放一張比較傳統好懂能看清的手譜,為方便大家理解,盡量簡化,宿主就是XXbase5,音源都是10多年前的插件與效果器。

電子音樂不僅是狹義的電子舞曲,記譜方式並沒有完全統一方式,具體細節三天三夜都講不清楚,之後可能會繼續更也可能不更而在其他問題上進行回復,看問題熱度吧。PS:10贊也是贊啊,我要贊我驕傲!


用好筆就能寫好文嗎

用圓珠碳素鉛筆寫出來的就會不一樣嗎

題主說的是作曲還是編曲?

作曲 旋律靈感 好聽就行

編曲 理論基礎不勞會出現問題 即使大概聽起來還可以但是在細節上也可能功能錯亂聽得彆扭就是這個意思

大師級的單純寫下來錄進去也都是非常好的 講真還是看個人水平


你好,我是學鋼琴的。目前在自己學習作曲。音樂是一門語言,她有自己的辭彙,語法,還有做文章的格式。所以在掌握這些基礎以前,要憑空悟道,跟著感覺走,是難以達到目標的。所以在作曲之前,我們需要做到的是,熟悉這門語言,能好好說話,能說的得體,還要有良好的語感和修養。

但,作曲,並不僅僅是一門充滿技巧和知識的科學,她還是一種反應生命內在品質的藝術。所以光有知識和技巧,也是不能「設計」好一個卓越的音樂作品的。

古往今來,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通常都是因為那些有能力寫作的人,被一種自上而來的靈感所擊中了,使他們不得不創作,不得不搜索恰當的形式載體,去把這個被擊中了的東西表達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一種神秘的生命體。她可以被分析,但永遠分析不完全。就好像生物學可以解刨生命體,甚至可以用DNA克隆出某種生命形式; 但卻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無法創造原始的組織單位一樣。所以,我相信,音樂,確實是流露出來的。而生編硬造的音樂,絕不會傑出。

作曲是件蠻有成就感的事情,也要求作曲的人有符合道理的人生態度。

我目前在學習勛伯格的著作,也推薦給你。他的教授很實用,深入淺出,態度也正確; 希望你也會像我一樣喜歡他的書。

書目:《作曲基本原理》,《風格與創意》,《勛伯格和聲學》

祝,愉快。


我是作曲專業,我的作曲順序是這樣的,1.先找到一個主題,就像寫作文,先立標題,構建結構(術語里叫曲式,當然創作的過程有新的想法會隨時改變) 2.根據主題選擇合適的音樂風格、情緒(這一步十分重要,這得看你的音樂積累)

3.創建動機(作曲理論書籍還是要看看的) 4.把動機用不同的旋律發展手法去寫(模進、倒影、平行位移、節奏對比、壓縮擴展、調性對比等等,旋律線的發展是很微妙的,像股票k線哈)

4.配器(上面幾步構建了骨架,需要畫肉了,用各種樂器,配和聲,對位法寫復調等,我不建議琢磨老一套的和聲對位理論,老了,明白道理好了自己創新吧)5.整體的修改(音樂的起承轉合的道理)6.錄音,混音,母帶工程.7 成品


謝邀!

首先這兩者關係是:彈出來和想出來兩者並不矛盾,既可以各自獨立,又可以相輔相成。

其次這兩者順序是:可以先想出來,再彈出來,是個思考記錄的過程;也可以先純彈出來一段旋律,然後再根據你的理論去支持它,完善改進。

作曲在外行看來是個很抽象的詞,廣義上理解,就是運用和聲學、復調、配器法、曲式結構等的技術理論體系來表達創作者音樂思想的方法。學院派學校里基本學的就是這些。狹義上理解,以上理論都沒學過,僅憑藉天賦和靈感,哼出一段旋律,那也叫作曲,這種不一定有強大的理論支撐,也不一定難聽,反而現在的很多傳統作曲法依然很老套,雖然理論牛逼,但也不好聽。當然,我們衡量一首好作品,不只是簡單地好聽不好聽而已,好聽只是初級標準,這就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楚,就不展開了。

這就很顯然能區別以上兩者了吧。

如果題主在沒有學過任何樂器的情況下,用宿主軟體,滑鼠黨一個一個點出來的音符,很難好聽,這再正常不過。後面又提到模仿,這是個方法,不管是偉大的作曲家,有特色的歌手,都是先模仿開始的,然後再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不僅是在音樂這個藝術形式上,書法、美術里叫臨摹。

最後題主說到的旋律好不聽就沒有寫下去的慾望這點。突然想到的旋律也許是動機,如果不好聽,把它改得好聽不就得了,主動權完全在你,不斷地反覆,試驗,推敲,直到它過了你好聽的那個標準為止,這是非常主觀審美的東西,你是它的主人,不是它的奴隸。

一首歌從無到有寫出來,不僅僅是旋律,最基本的必定還要有和聲,節奏,而這些東西是有些套路的,套路會限定住你的旋律走向,當然限定地用好這些套路,旋律自然會好聽,就會有繼續寫下去的慾望了。

套路畢竟是套路,這就是你的旋律和某首歌像的原因。長此已久,思維還是會枯竭,靈感也好像到了終點站,我個人的做法是,先暫停,甚至不碰琴。大量地接觸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風格,先有個感性認識,然後慢慢學習樂理,和聲等深層次的東西,然後分析地聽,一段時間後也許思維就開闊一些。


謝邀^_^

我作為一個傳統作曲的學生基本上作品是在大量閱讀和分析譜例之後想主題然後發展而來的…個人愚見就算是即興那應該也是根據一定的和弦進行在走的,也就是說其實是有套路和規律的。如果只是毫無思考地根據聽覺在摸旋律,恐怕會有兩種結果:1.毫無邏輯,找不著重點摸不到頭腦,一聽就是業餘之作。2.非常「俗」,和聲就是I-IV-V,伴奏織體就是分解和弦…所以聽著就覺得不好聽。當然以上只適用於普通人、初學者(相對而言),那種天生自帶清新脫俗的配器對位和聲而不用研究思考的「天才」不在我們討論之列…還有的思考速度極快已經可以忽略不記的胸有成「套路」的大師也不在我的論述範圍,畢竟我還沒到這個等級,不太懂…………

偶爾瞎玩瞎寫EDM的時候是聽著現有音響在往下編和添加音色的…………不過鑒於電子舞曲我完全沒有研究純屬瞎玩所以其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有認識的一些半路出家的電子音樂人倒是真有這樣邊聽音響效果邊寫的,不過好像他們更看重音色音響這方面的東西總之我也不太懂ˊ_&>ˋ建議題主邀幾位電子音樂人看看

總之如果你要寫偏傳統的東西,我想先思考(根據理論和技術)是必不可少的,鋼琴應該是作為拐杖輔助你建立和核對聽覺上的印象的…

才疏學淺只懂這麼多了,慚愧,歡迎指正^_^;


對於我而言,是它自己跑出來的!無論是兩聲部,三聲部,四聲部,乃至五聲部。我所做的只是把手放琴鍵上而已。


空想旋律,是一個作曲家最基本的素養,彈作為引導


好音樂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space dandy


推薦閱讀:

在眾多樂器中你為何選擇了鋼琴?
為什麼沒有窄鍵的鋼琴呢?
為甚麼鋼琴上只彈黑鍵即使隨便彈,旋律也非常好聽?
有什麼比較好的和弦進行?
如何在練琴的時候保持耐心?

TAG:鋼琴 | 作曲 | 歌曲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