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衡量這篇滿分作文的水平?
在網上看到一篇2015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與其他滿分作文相比,此篇文章用了大量的引言,感嘆作者的閱讀量。
輕嗅文骨的芬芳
雷綺(金華一中)
傅庚先生在《中國文字欣賞舉隅》中拋問:後生學者,文與心道契否?「有人筆底波瀾萬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樂,文飾不堪,徇名逐利;有人天生潔癖,抱*守真,留戀理想國;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燭照,敢放一把野火,澤被寰宇,筆談間氣吐霓虹!
「性靈彰道著,文骨載風儀。」這是梁漱溟先生《究於決穎論》中對我輩殷殷的企盼,文品人品,誠有二律背反之意。我們這一代的寫手,又該如何認識此間命題,如何安放自身,達到兩者圓融之境界?
不可否認,作者格調趣味與作家人品背離並非罕見。艾布拉姆斯於〈鏡與燈———文學批評原論〉中將其斥為「解密過程」,作者、載器、讀者、時代四者循環返流,四元素也難以逃脫「橫態性欺瞞」。冷眼旁觀,〈被禁錮的苦惱〉中朱沃什·切瓦夫執借鷹隼雙目,銳意指出集權時代俄羅斯作家淪為「夜鶯群像」,文骨分崩離析,人格成為悲劇附庸;縱觀中國文脈史,沈括著《夢溪筆談》,可謂等身煌煌,但卻在政壇迷霧中墜落朽垮,鬻聲於物,為蘇軾的坎坷仕途復添艱險。究其根源,這些作者並非將心魂血肉潛入文章;傳入注意的是,他們將文字作為可恥的工具,即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橫態木偶」。毫無敬畏,毫無熱忱,毫無神聖與崇高,他們就像敏銳而貪婪的漁夫,慢慢拉起漁網,渴望從虛空中找出某種寶物。文章為其操縱奴役,其本身復為功名利祿嘲弄把玩,果真是莫大的諷刺民侮辱。
我們這一代,又該如何保持文學的純潔性,達臻「真文學」的藝術之境?我以為一在讀者,讀者可謂是卡夫卡式的「判官」,得秉持著清醒與鎮定,不被妖艷可人的文辭灼作而眩暈,可以借鷹隼銳利之眼,剖開藝術的真境實例。北大有個傳統,叫「沉潛」,沉入藝術的源頭根蒂,潛進人生的幽微百態,從而抵達人品文品熔為一爐的高超境地。做到「沉潛」,便能撥開重煙迷障,直與作者對話。
二在寫手,即我們本身。就像《中國哲學史》中胡適先生所說:「文」道不是漂亮虛榮的外衣,而是本性的吶喊與沉思。這聲吶喊,理應震撼天地,就應發聵蒙昧之心,我們在屈瑞林大師《真摯與誠實》中聽見,我們在福柯《瘋癲與文明》的「失落天真」里聽見,《俄狄浦斯王中的勇士啊,不願沉湮於鼾聲、風,真筋骨未鈍、腕血未冷,向世間問一問為此的意義,不正是我們的寫照?
父親曾笑談,年輕的夜晚,躺在床上渾身戰慄,想到什麼半夜黑點起蠟燭,光著膀子抓起筆就寫,我從小便「雄心勃勃」想成為作家,每當獲得師長的肯定,外面的嘉獎,父親總要提醒我不能讓文骨背離了人的風儀,拿出季羨林研究人員吐火羅文的真摯,陳寅恪力挽史瀾的魄力,梁啟超冰鑒灼灼的溫度,感化他人,圓滿自身,所以說是「幾時借得沖霄浪,雖死望峰亦從容」。
行文至此,輕嗅文骨的芬芳,詩人的聲音也不必低吟:
爬學史乘扶叢殘,文章存軼堪顛沛。
拋棄詩興青雲見,自誓夜闌熱腸心。
足跟踏破關山路,眼底空懸海月秋。
龍泉隱篋鋒未減,勢將重拳拋煙冥!
分享出來想聽聽知乎的朋友怎麼點評
高考作文新套路啊。。。。
第一遍讀的時候感覺這文章好兇猛,引用量(閱讀量)之大,好厲害的感覺。但是仔細一讀就出問題了。因為改卷的時候很難找到這麼多文章的引用是否正確,單純從文章來看。第一段:引出問題「為何而文」或者說「何謂文骨」還是不錯的,點題,立論。第二段:一黑黑一片啊,沈括、蘇軾都黑,這不合適吧。而且蘇軾的官場不順跟他寫文章用不用心有毛線關係?。。。其中有一個觀點「作者、載器、讀者、時代四者循環返流」可以說是第二段的核心吧,且不管其理論和來源對不對,這一句話應該作為全文的論述結構,但是從後文來看,並不是。第三、四段:第三段還好點,不過北大的「潛沉」是指:應該靜下心來做學問,不要被世俗迷惑,用在這裡略牽強但是還不算大錯,第四段到底說了什麼啊。。。什麼亂七八糟的。第五段:可算有點「寫作要不忘初心」的意思了。
最後的詩。。。什麼玩意。
不過作為高中生作文或者高考作文,我一樣會給出55分以上的分數。
第一,其結構是完整而且正確的。第二,符合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只是論據太多引用太亂了。第三,中心突出和明確、扣題。字再好看點,滿分也不算牽強。「文」道不是漂亮虛榮的外衣,而是本性的吶喊與沉思。——真是太諷刺了。
最近剛好一起讀完《鏡與燈》和《從黎明到衰落》這兩本書,做了大量筆記,過來回答一下。先說這篇文章的缺點:華而不實,引用不準確。這篇文章初讀最令人驚艷的地方無非就是文章中所引的大量看起來超越高中生閱讀水平的高級書目,特別是引用了一些洋人寫的學術著作,一眼看過去讓人非常敬佩。但這篇文章同時也充滿了一種咄咄逼人的炫耀感,最主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她講得不夠明確清晰,尤其體現在結尾並列舉出來的《俄狄浦斯王》《規訓與懲罰》部分,完全看不出所舉例子和所論主題有什麼聯繫,我完全不知道《俄狄浦斯王》中有什麼勇士,就算有勇士和她所論的寫手有什麼關係?一句話,她文中的例子都是為了舉例而舉例,為了裝逼而裝逼,為了拿高分而濫用例子,有種很明顯的焦躁和不舒服感。這就顯得文章第一眼具有衝擊力,但讀者不會覺得她很真誠,也不會有受啟發感。文章中所引的中文例子我不清楚是否準確,但是她所引的西方學術著作嚴重失實,這就體現了她濫引濫用,虛張聲勢的心態。先說《鏡與燈》這本書吧,其副標題就完全弄錯了,《鏡與燈》現在所有的中文版本其副標題都是: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而不是文中所說的文學批評原論。這不是一個是不是偶然記錯的問題,因為《鏡與燈》這麼長的篇幅從第二章起就全在講浪漫主義理論,我不信讀過全篇的人對此毫無印象。這本書具有普遍性的內容僅僅只是第一章節,而這也不過是一篇論文進行進一步論述之前必要的文獻梳理。說白了《鏡與燈》這本書對文學做出的普遍性的探討並不多,更像是一本浪漫主義的思想史著作。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犯了基礎錯誤,後面所引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我們先來看看艾布拉姆斯說了什麼:他在《鏡與燈》第一節中提出了文學批評中的四個要素:藝術家,欣賞者,作品和世界,她換了種說法尚能接受,但是這一句:將其斥為「解密過程」,作者、載器、讀者、時代四者循環返流,四元素也難以逃脫「橫態性欺瞞」。就顯得莫名其妙了。我真的找不到這句話所表示思想的出處,也不懂它說的是什麼意思。「橫態性欺瞞」應該是個術語,但是我完全沒有在書中找到這個術語。更何況,艾布拉姆斯提出來的四要素其實是為了表示文學批評中的四種傾向,例如,重視作品和世界的關係的批評家會傾向於馬克思主義,重視作品和藝術家的關係的批評家會傾向於心理分析,因此在第一節的論述中都只有任意兩個要素的組合,而沒有他所說這種莫名其妙的「循環流反」過程。實際上,鏡與燈這本書的確有一章專論作品與人格之間的關係,是全書第八章,其標題為:作為個性展示的文學。但它也主要著眼於浪漫主義時代的哲人諸如施萊格爾,席勒,柯勒律治,托馬斯卡萊爾等人的觀點。假若真的通讀過全書就會知道,神奇的第八節和這個作文題的主題完全契合,如果是我用《鏡與燈》寫作我就會馬上想到這一節的內容,而不是拙劣地用毫不相關的第一節的理論。由此可見,作者頂多是讀書中大約聽說了這本書,可以肯定作者本人沒有通讀過這本書。而沒有讀過隨便亂用以增加逼格這就顯得非常做作了。
再說《從黎明到衰落》,這是本歷史著作,需要指出的是,雅克巴贊是一個真正溫文爾雅的文士,在此書中基本上沒有過激之詞,也未曾批判什麼事物。我也始終沒有找到「橫態木偶「出自該書的什麼地方,連續出現兩次不知其意的「橫態「大概可以猜到這是作者的杜撰。各位都知道,要從一本書中找到一個已有的術語是簡單的事,但是要找到沒有的術語卻很難,要通讀全書。當然我不會電腦,如果會的話或許可以利用檢索工具,這樣就有說服力得多,我只是借著一般的閱讀印象來表明她引用失真,原書確實沒有這種說法,但相不相信就在於你們自己了,因為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讀過的。我胡說一本很冷僻的極少人讀過的書,隨便說上一通可能都沒人懷疑,因為他們不知道啊。我想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抱有這樣的心態,利用閱卷者的無知,堆砌自己聽過的書名,顯得十分高大上。我是不贊成這種做法的,不知道就不要亂用,否則任何人在高考前都可以胡背一些古怪冷僻的書名,然後在作文中隨意發揮解釋一下就顯得高端無比,矇混過關。
這篇文章的優點扒掉那些過多的引用,還是很明顯的,結構清晰,觀點明確。典型的高考作文寫法。最後還不忘秀一下寫詩的水平。綜合來說很華麗,有一定水平,知識面眼界都很廣,但談不上準確和流暢,觀點的論述有點過於靠花招博人眼球了。我只想說,這孩子的文學之路,藥丸。
這不是很好地學習了某人報書名的精髓么,我給滿分(逃
前面堆砌名家引言若還能證明他記性好的話,後面的老乾詩通篇全不是詩家語,一下就暴露了他語言功底的淺薄。
關於寫作樓上真的很厲害,不過高考作文畢竟不是專業論文,對一些書籍的理解不需要多麼深刻,只需要用看似華麗的語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一知半解的抖出來扣合中心論點,再加上一筆好字,在短短的閱卷時間裡給老師留下好印象就是高分了吧。關於滿分高分哪裡都有不過滿分應該因省而異,據我所知我們遼寧很多年沒有滿分,據語文老師的解釋是因為滿分作文總會在社會上引起話題(參見本題)一不小心閱卷人還會挨罵,所以大多是57、58的高分,皆大歡喜
一眼看上去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於是就會出現一些老師不明覺厲地給了滿分,然而我最多給他及格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狀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你為什麼不慶祝清華大學校慶?
※北大數學系田剛的學問到底怎麼樣?
※為啥王若度可以玩遊戲,還可以上北大,讀PHD?高智商嗎?
※高二文科生,立志考北大,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如何安排接下來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