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的價錢高低不等且跨度很大,那麼貴的車和便宜的車相比,差距到底在哪些地方?
謝邀。
自己有過A級的10年的GOLF6也有過E90的325和15款的飛度。另外也開過一些諸如 C260 CLS300和 帕納梅拉這些不同級別和定位的車。基本從10W到100W級別的跨度,再高的沒碰過不談。如果不是特別坑爹的車,總體來講,我開過的這些車的確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價格的攀升和體驗的提高相比,基本是按比例的放大的。打個比方,如果有三台車,我給他們的體驗打個分,分別是 70 80 90 ,但他們的售價比例有可能是 1:2:4這樣。也就是說,為了提高一點點的駕駛體驗,要付出的價值有可能就是一倍。
比如我認為GOLF1.4T和飛度1.5相比,同樣是最低配的手動版,價格貴了50%左右。總體的駕駛體驗和使用感受上來說,基本上全是高爾夫更好。(除了動力,和空間之外,飛度的確是同級別最強勁的角色了)從手摸得到的地方如方向盤、檔桿之類,到屁股感受得到的座椅、底盤,高爾夫這貴出來的50%你確實能感受到。在A0 A級這類車裡,1W-2W的價差能非常直觀的感受出來。但是到30W級別的車型里,可能更大的價差你才能感受到全方位的提升了。開過CLS和C還有E,雖然是不同級別的同平台車(E應該是基於C研發如果沒記錯的話),在方向盤的握感,剎車的腳感,座椅的舒適度,內飾的質感上都會有一些些的差異,但你用剛才A級車的眼光去看就會覺得太他媽坑爹了。不過事實就是,價格越高的車型,提升幅度會越小,價格差別會越大。就好比運動員,越接近世界紀錄,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自從開過保時捷調教的底盤之後,我對MACAN和Q5是同平台這個事再也不會糾結了,差距就是差距……帕納梅拉和之前提到CLS對比,那些有的沒的的配置不去提,就底盤的濾震這一項就是帕納梅完勝CLS。有些東西不到這個價位的車,永遠也體會不到。
所以我很少和別人談什麼性價比之類的話題,這是偽命題。因為汽車是屬於製造業,不算上市場行為,我認為只有坑爹的車型,不存在性價比超高的車型。(當然有些車型上市後直降10W,比如西雅特LEON,定價是真的花樣作死,優惠後的確是值得一買……)補充一下:我關於另一個GLC為什麼加價的回答里說的。汽車消費市場是一個高度健康的市場,所有車的價格,廠家可以在上市時做一輪定價。但最終的銷售價格是有消費群體宏觀上決定的,而不是廠家決定。
但是廠家可以在產品研發階段,預測需求,使產品研發的過程更迎合預計的需求。而這個預測,就是廠家的指導價。這是一個絕對的買方市場,用簡單的經濟學理論很容易說通。謝邀。
我只能說如今市場這麼成熟,一分價錢一分貨。一分價錢一分貨。一毛價錢兩分貨。一塊價錢三分貨。
瀉藥。
前面答主說的都很到位。車子有價差,有的還很大,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
- 出發點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南方的孩子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座位加熱;北方的孩子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後排出風口。你覺得一文不值的配置,在別人那裡也許就是個必選項。- 行駛質感不一樣,有些車子貴,自然有他的道理,品牌溢價是一個方面,但是品牌能溢價不是白溢價的,我見過有些產品自認為做的不錯,一上來就定個高價,然後幾個月後狂降,最後銷聲匿跡。品牌代表了他背後的實力,技術能力,服務能力,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貴的車子一般都有良好的行駛質感,坑爹車除外。借用很多人願意相信的老司機的話,底盤紮實啊.......- 配置全面,貴的車子,就算是低配,也基本配全了你想要的大部分配置。注意是大部分,有些配置是故意拉開車型之間的差距。有人說了,我就是要代步,要底盤紮實,那麼多無用的配置做什麼。這個就回到了「出發點不一樣」這一條了,有的人開車是享受,有的人開車是遭罪。比如我和媳婦,我開車覺得很享受,在北美跑完全程6600多公里,我媳婦覺得是遭罪,在北美跑了0公里。我隨便答答,你也別較真,反正我是沒開過,屬於強行答!我就問你打過LOL嗎?1級到30級算是跨度吧,操作技巧什麼的,都不算,站擼,1級,5級,10級,20級 ,30級 基本配置,符文,天賦啥的,自己去補個兵,你大概就知道差別了,當然這是個不恰當的比喻,反正我是真的沒開過~~~算是抖個機靈吧!n(*≧▽≦*)n
知乎汽車關注的人很少。知乎只有個位數認同的文章發到汽車之家,60多萬瀏覽,6k贊,2k評論。搞得我在知乎很沒積極性長篇大倫汽車問題。簡單說幾句吧。
很多人都說一分錢一分貨。這絕壁是宇宙真理。你說你配置比我高性能比我好品牌比我強,你還比我便宜。我只能說你丫有病。
主機廠,也就是整車製造商的核心技術,並不是發動機變速箱電子系統什麼的。而是怎麼裝配一台車,最有性價比,所以車廠早就幫你考慮到最好了。這才是車場真正的技術所在。通過採購,降低成本,通過匹配,作出最適合市場的車型。你一味加配置是沒用的,因為你價格就上去了。所以,車廠都是交替推出新車,針對競爭對手的弱項做優化。而且,基本上整車廠的純利潤率基本是一致的。好像是3%還是7%。忘了。上市公司,報表都能查的到的。
比如一下。
qq,賣3萬,900的利潤,但是一年能賣10000台。就900萬了。法拉利,賣300萬。一台9萬的利潤,一年賣100台,也是900萬。
但是,車廠不是只有一種車型。3%是平均。比如,飛度,是好車,之所以好就是成本高,利潤低,所以,計劃產量就低。產能是有限的,優先生產鋒范這種利潤高的車型。飛度利潤可能是1.5%,鋒范是4.5%,平均就是3%。
具體差異主要兩方面。看得見的,看不見的。
看得見的價差包括用料,配置,品牌。
真皮有好多種,全皮還是部分皮。儀錶台上用什麼。配置有多有少,喇叭多少個,輪胎配什麼牌子都哭得。品牌還有溢價。舉個例子。你看街上的保時捷。輪轂中間有個徽標。標配是黑白。白色加2000。也就保時捷能這麼賣了。看不見的差價包括技術,市場定位,材料。設計。技術不單指好壞,主要是給你用多少。同樣2.0t,還分高低功率。材料就差更多了。懸掛是鋼的還是鋁的。門是鐵皮還是碳纖維。
以上千萬別拿不是一個類型的車比,你拿普拉多和奧迪A6比這樣的對比沒有價值。其餘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差別不會達到讓你感覺到。
成本是最主要的問題,豪華車要花更多的精力研發和調校,用各種高大上的材料,完了之後又賣不出多少倆,生產規模越小,採購成本下不來,研發費用也攤到每位車主身上的也多,這是其一,另外豪華車門檻高,競爭相對也小,品牌溢價本來也高,不然誰費勁做個少數人的玩具?綜合起來價格自然要高
謝邀。哪都差。
前面幾位已經答的很到位了,總體來說汽車是比較成熟的市場了,一分錢一分貨,我只補充一點,相同類型和等級的車,差價來源還有品牌溢價,特別對於中國這樣剛開始普及的汽車市場。
1,成本差異:材料方面的不同,加工工藝和製造批量、使用設備的不同,人力成本的不同等,這些都會反映在最終售價中;
2,技術差異:所有技術的研發或者授權使用產生的費用都會分攤,最終反映在售價中;
3,稅費差異:這個在我國和許多其它國家的直觀反映還是排量以及產地的不同造成適用不同的「消費」稅,最後自然也是消費者買單;4,經銷商「讓利」差異:汽車這個行業比較有意思,鎖定了指導價,然後主機廠給經銷商一定的折扣額度,這些額度用於市場活動支持或者產品促銷等,這部分通常可能會以現金折扣形式反映在成交價中;5,品牌溢價率差異:我覺得邏輯上應該放在第4點前,但手機碼字不想排版了。你咬我啊!打個比方,假設有同樣兩塊鑽石,大小形狀色彩等完全一致,做成一模一樣兩枚鑽戒,一枚標某大福,一枚標哈利文斯頓,你會願意用一樣的價錢去買么?這個在專業上有個分析,叫做PVA。這部分對最後定價也有影響謝邀.當然是做工了...
不僅是車,這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一樣的。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看似一點點提高,成本可能是幾十倍的增加。
很多方面吧。
首先就是用料,這個好理解。剛,鋁,碳纖維。織布,仿皮,真皮。各種材料的堆砌的成本不一樣。
然後就是技術加持,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各種車身結構被動安全設計,各種自動啟停自動巡航車道保持等等電子技術,這些技術研發成本都是以億計的,然後被分攤倒每個車上,反映的就是售價的差異。還有就是工藝的區別,據說雷克薩斯的公差比豐田小很多,那造出來的車自然比豐田品質和可靠性要好。還有服務,這個去個BBA的4s店和五菱的4s店感受一下就明白。還有是定位帶來的各種成本,比如說投放廣告的成本,豪華品牌經常做一些公益,或者裝逼的活動,比如說寶馬之前搞的走絲綢之路啊。都算在車價里了。最重要的是,貴的車用較高利潤率和較少的銷量,便宜的車用低利潤率和高銷量,都是為了利潤最大化,中間的平衡點是車企根據市場調整的。一分價錢一分貨,五分價錢兩分貨,二十分價錢三分貨。除了車,其他很多消費品都是這樣的。
頭一次回答問題。 一個汽車。幾萬個零件。 一個貴一塊錢。就差幾萬。 貴10塊錢。 就幾十萬。這就是差距
你能看見的地方,和你看不見的地方,都不一樣,車架用的鋼材都不一樣,座椅用的皮革都不一樣,就算是一個螺絲他的最大扭力和摩擦度都是不一樣的(絕不誇張),再直觀的,中控彩色大屏的解析度都有很大差別(笑),
1-同一款車,比不同配置。乞丐版到旗艦版,涉及發動機、變速箱、空調、座椅、天窗、車燈、安全氣囊的變化等等,還有一些輔助功能,eps,acc,hud等等。2-同一工廠、同一品牌,同一級車,不同「形式」,如兩廂比三廂3-比品牌、比奢侈豪華還是大眾、比級別ABCD,比形式mpv,suv,旅行版,三廂兩張,比配置,比質量體系,比供應商,比國產比進口,比銷量比比比比比比比比比比比比你妹啊,卧槽!!!!!!!!!!!
沒有坐過開過路虎攬勝行政版的人都在噴路虎車。
沒有坐過開過賓士GL的也都在噴路虎垃圾,GL好。
沒有坐過開過570的人也都在噴路虎,說570好。
沒坐過卡宴的人也在噴路虎,說卡宴好。
這些人都在說路虎不值這個價。
坐過開過你就知道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稅……百萬以上的車,交的稅也夠買個普通家用車了……
首先應該就是技術成本了,坐寶駿不可能跟坐寶馬一個感覺。再一個品牌效應也很重要吧,奧迪跟大眾,豐田和雷克薩斯,尼桑和英菲尼迪,本田和謳歌,換個標貴了不少錢。
推薦閱讀:
※為什麼汽車不加一個發動機轉數表來顯示發動機壽命?
※汽車銷售如何有效尋找客戶?有什麼好方法提供嗎?
※小批量超跑的發動機技術是怎麼來的?
※斯巴魯的森林人為什麼賣不過本田,豐田,日產的同級產品?
※「大眾汽車在美國尾氣作弊醜聞案中認罪」會對汽車行業造成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