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大唐玄奘取經,是如何克服旅途中的困難的?
剛好昨天在微信上寫了一篇文章,在知乎上搜索一下發現還有這個問題,把文章轉過來.玄奘西行取經走了約五萬里路,他自己只走了一小段路而已,後來的大段路程並不是一個人完成的。
出處:在真實歷史中玄奘是怎樣從印度取到經文的
玄奘出生的時候,剛好是隋朝崩潰的時候,他的祖父是北齊國子博士,按現在的說法是當時的政治精英。玄奘跟他哥哥在小時候都受過很好的教育,他的哥哥先出家成為一個小和尚,並在玄奘13歲的時候帶他在洛陽的一個寺院里出家。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因為戰亂,玄奘跟他哥哥從洛陽經長安逃難到成都,待在寺院里。
當時遍布中國各地都有寺院,不同的的寺院風格、禪修的方法和對佛經的理解各不相同,僧人和信徒們會通過日常辯論和討論問題和交流知識。一個僧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熟讀經書,懂得如何講出好的論點和故事才能在辯論中取勝。還有僧人會通過遊學的方式來去不同的的寺院,聽人開示和講道。
02
玄奘在公元623年開始遊方之行,在他26歲那年發現佛學的經文非常多,各家的學說都不太一樣,不知道應該相信哪個觀點,自己的疑問也沒有辦法解答,就發下宏願要去印度把重要的經書帶回中國。
當時正屬於初唐,官府是禁止平民往西前行,玄奘的兩個同伴看到官府不支持就直接放棄了。玄奘一個人前行,基本是晚上趕路,經常能得到僧人和信徒的支持,還專門雇了一個西行的嚮導。
他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出關時七個間隔百里的哨站,嚮導帶他走過了前四個哨站,在向走第五個哨站的時候拋棄了他,他好不容易走到第五個哨站中還被人發現,但這個哨站的校尉剛好是佛教徒,不但違反遣送他回寺里的命令,還給了繼續前進的給養。
玄奘出關後第一個國家的國王是一個佛教徒,想留玄奘在自己的國家裡當國師,玄奘通過絕食來拒絕。
在當時的亞州,正是佛教最興盛的時代,根據佛教傳統,傳播佛法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報,大半個亞洲的國王、貴族和商人都會定期捐贈寺院,為遊方僧人提供住所和傳教的資源:如佛經、畫像……
這個國王決定全力贊助玄奘的印度之行,任命了四名見習僧為玄奘的隨從,還提供了往返二十年所用的資源:如縫製了三十件僧袍,黃金100兩、銀錢三萬,綾及娟等五百匹,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還準備了二十四封介紹信,並帶軍隊護送玄奘前往下一個國家。
在那個時代,普通人想經過不同的國家,完全不可能,自然災害、盜賊、路線、語言的各種困難層出不窮,但這條路上已經有商隊定期往返,玄奘和隨員就著商隊路線西行,開始沿路拜訪各寺院,並且經常講經開示,參加各種寺院佛經的辯論。
他們前往印度的路線基本是圍繞喜馬拉雅山脈而行,喜馬拉雅兩邊的的寺院基本類似,在一路上遇到許多信佛的國王,時常贊助玄奘或到場來聽玄奘的辯論。
當時的寺廟會給國王和子民帶來很多好處,能幫國王提高子民的忠誠度、促進貿易的設施,還是醫院。哪怕是不信佛教的國家,也不會惡意對待僧人。
玄奘花了三年時間到達印度的那爛陀寺,在寺院中待了五年,還在印度遊學四年,又回到那爛陀寺學習了二年,用11年的時間來研習佛法。在回去的時候,那爛陀寺所在地區的鳩摩羅王提供了獎金,帶回了六百五十七本書,和很多舍利、佛像等物品。
玄奘從中國到印度往返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是佛教的興盛,他在一路上始終都有信佛的大人物伸出援手。並且寺院在一路上的作用類似,所有的僧人都能在不同的寺廟中看到類似的布局。
03
在佛教體系中,一個僧人從一個寺院到另一個寺院去追尋學問是傳統,佛教本身也會通過僧人的溝通來帶動經濟貿易和文化的傳播。
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早在399年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回到中國。
而在玄奘之後的數百年也有數名僧人踏上同樣的旅途。在公元500年到1500年這1000年間,喜馬拉雅山脈的兩間,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宗教和經濟上的邊界,佛教的寺院在兩邊都有,也有商隊定期往返。不同的寺院和宗教之間都有不定期的辯論舉行,包括各個國王的宮廷中也經常成這類辯論的場所。
玄奘在回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邊的時候,直接給皇帝寫了封謝罪信,皇帝原諒了玄奘,並直接派兵護衛玄奘回到長安。這些因素加到一起,才完成西行取經。
(文章內容來自前段時間推薦的一本書《極簡亞洲千年史》,這本書講了亞洲在618-1521之間的歷史,看完很開眼界。)
玄奘西行之前就有印度的僧人到長安了,玄奘也從這些人那知道那爛陀是佛教中心,他西行的難度在於偷渡出國,從長安到西域有關卡通緝,過沙漠形單影隻,到了高昌後和高昌王結為兄弟,高昌王為了這個御弟,準備了好多年的盤纏和隊伍,還準備了為沿路各國國王準備的禮物好讓他們照顧他的御弟,不過雖然之後不是一個人西行,但嚴酷的自然條件和險象環生的絲綢之路更比西遊記中的妖魔鬼怪。玄奘憑著對至高佛法的嚮往,硬是堅持下來了,不愧中華民族脊樑的稱號。
公元400年前後,六十餘歲的法顯就到過天竺,比玄奘早了230餘年。法顯去的時候年事已高,而且適值南北朝的戰亂年代,沒有任何官方資助。正如法顯在佛國記中寫道: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獎,無功業而不成。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即,真誠之心所感化的威力,是沒有什麼地方達不到的;意志堅強的結果,是沒有什麼功業不能成就的。成就功業的人,難道不是由於他們忘卻、拋棄了他人所重的世俗之心,而重於他人所忘卻、拋棄的事業嗎?
兩人皆是捨身求法的偉人,正是魯迅先生口中所說的"中華民族的脊樑"。去程是偷渡,出關前那段潛行,有幾個Boss是第六人,各種送,坎坎坷坷的還算好。最困難的是摩訶延赤那一段,單人Solo通關幾乎是神跡。出了沙漠各種組團,經常遇到劫匪什麼的。到達高昌以後就有穩定團保了,雪山那段小虧。返程神裝拯救世界,大隊人馬幾乎無人能擋。
玄奘,柏朗嘉賓,只有宗教才能讓人堅持那麼久做一件事情,今天的西藏朝聖也是一樣,磕長頭
偉人往往是大尺度行走完成的,玄奘,默罕默德,耶穌,雅各保羅彼得,馬克思,包括太祖伍豪也是。看紀錄片《玄奘之路》吧,其實並不是一個人啊。高昌國王給法師派了護衛,後來到了突厥,可汗也派了護衛的。硬要說的話,支撐法師的是堅定的求法之心吧。我輩在莫賀延磧里果斷是會渴死的╮(╯_╰)╭
當年一個人讀大唐西域記的時候,就記得這個故事。我想也只有宗教的力量才能如此的強大,支撐一個人在未知的領域走下去。
因為印度離得比較近吧,也幸好是印度離得近,如果阿拉伯半島離得近,那後果不堪設想。
有人就有路
推薦閱讀:
※玄奘大師的有與慧能大師的無是一致的,本質都是在表達空性?
※如何看待玄奘大師《玄奘西域記》中的瑞祥及感應?
※玄奘在曲女城法會上的種種牛,有無旁證?
※摩西、耶穌還有莫聖,誰可稱佛?
※玄奘大師當時在印度和印度僧人論辯之時,他們之間的語言問題怎麼解決的?玄奘大師會講梵文?
TAG: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