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要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首先,當時北方金人戰鬥力太強悍,都把高宗趕到還上去了。建康距離淮北太近不安全

其次,在當時的大臣里,有不少是福建浙江的臣子,主張遷到那裡

第三,兩浙地區財賦充足,水運便利,經濟富庶而近海,不行還可以南逃或者東邊下海。而建康雖然龍盤虎踞,但是距離海邊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金兵杭州也打下來的,高宗逃到海上,金兵主動退兵才返回杭州,靖康到正式定都杭州中間隔了好幾年,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定都杭州也是為了不行再出海。不過嚴格意義上宋朝從沒建都杭州,一直是行在。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商丘),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

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南宋政權初建時迫於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

建炎三年(1129年)舊曆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一路逃到杭州。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稱苗劉兵變。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於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趙構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雖然在防禦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只把軍事部署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

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被人忽視的南宋南京歷史

2014年熱播電視劇《精忠岳飛》引起了廣泛關注,岳飛曾經多次在南京作戰,留下很多英雄傳奇。其實,不單是岳飛,南宋很多知名人物都和南京有淵源,而整個南宋期間,南京的政治地位很高,甚至做過南宋王朝的首都。這裡來談談南宋一百五十多年間,不廣為人知的「南京故事」。

宋高宗為何給南京改名「建康」

「南宋前後一百五十多年,南京的政治地位極高,但與六朝、明朝、民國,甚至南唐等時期相比,南京2500多年建城史上,南宋這段歷史並不為人重視,很多人也不知道南宋時期,南京是何等重要!」南京城市歷史研究者張智峰告訴記者。

張智峰說,北宋時候的南京名叫江寧府。南宋時的南京則名叫建康。這「建康」就是宋高宗趙構親自改的。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趙構從杭州來到江寧府,駐蹕神宵宮。此時,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已經丟了,長江南岸的江寧府因此成為南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宋高宗將江寧改為「建康」,頗有深意,因為,建康是六朝首都(即南京)的名稱。趙構將江寧府的名字改成「建康」,其對南京的重視不言而喻。

其實,早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右丞相李綱就奏請以南京為東都。朝廷還命令江寧府建造太廟、城池、宮殿等建築。北宋滅亡以後,很多逃出虎口的皇室成員南下,就是來到南京落腳的。

南京也當過南宋「臨安」

從浩瀚的南宋史料中,可以看到建炎、紹興年間,趙構多次來到建康的記錄。他對建康的重視,只有「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杭州才能相比。

建炎三年,在金人的進攻下,建康失守。江寧府通判楊邦乂寧死不降,被剖心殉難。次年,趙構就下旨嚴令收復建康。岳飛正是在收復建康的戰鬥中名聲大噪,在牛首山、靜安等地打敗金兵。建康城這一次被收復後,一直到南宋滅亡,她再也沒有被北方游牧民族攻佔過。

趙構臨幸南京期間的行宮,是原來的江寧府府治,就建在原來的南唐宮城舊址上。他有幾次來到南京並長住,都是由岳飛率軍護送,在史籍中能找到一些「(岳飛)扈帝至建康」的記載。

有歷史學者根據史料提出,其實,從建炎三年(1129)——紹興八年(1138),建康是南宋朝廷事實上的首都。紹興八年正月,趙構離開南京,定都臨安,但依然將南京作為南宋王朝的「留都」,一直到南宋滅亡,南京還是南宋的留都。成為留都的南京,依然得到很多人青睞,陸遊和辛棄疾就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遷都建康。

「前幾年,就有學者根據這個考據指出,南京既然當過南宋首都,那麼,南京完全可以稱為『十一朝都會』,以便讓更多人記住南宋定都南京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張智峰說。

南宋名人大多來過建康

南宋一百五十多年裡,建康的重要地位反映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政治上,擔任建康知府的有葉夢得、張孝祥、史正志、范成大、葉適、真德秀、吳潛、吳淵、馬光祖等知名人物,其中,張孝祥和吳潛都是南京人,都是南宋的狀元。

在經濟上,建康府商業繁華,不亞於臨安,同時,她還是長江中下游的茶鹽專賣中心。軍事上,南宋不多的幾次北伐,如1163年的「隆興北伐」等,都在建康設置帥府或者都督府。紹興年間,朝廷在建康設置軍器局,使建康成為南宋軍隊的「兵工廠」集中地。

南宋一朝,幾乎所有的有名人物都來過南京,文學家中,李清照、姜夔、陳亮、劉過、楊萬里等都在南京留下過知名詩作詞作。

紹興三十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磯大敗金兵,戰後,他去鎮江,途經建康時,泊舟下關江邊,在獅子山岩洞中系舟三日,留下知名的古迹「三宿岩」。

陸遊曾經出任建康通判,在乾道、淳熙年間至少三次來過南京,乾道元年(1165)七月,他冒雨遊覽鐘山定林寺,留下了著名的題刻:「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澤陸務觀冒大雨獨游定林。」

辛棄疾也曾當過建康通判,在建康期間,他上著名的《美芹十論》,提出抗金主張。他還在南京寫下《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一剪梅·游蔣山》、《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名篇。

南宋滅亡之際,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被俘,押送北上,途經建康,囚於金陵驛中。他在這裡寫下著名詩篇《金陵驛》其中的「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令人動容,也為歷時150多年的南京南宋輝煌歷史畫上了句號。

反觀南宋非「國都」的「行在」臨安

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1107——1187),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的弟弟。靖康二年(1127),金兵俘虜了徽、欽二帝北去。趙構想趁著這個機會自己當皇上,對於收復失地,救回徽欽二帝不感興趣。他狼狽南逃到建業(南京),又南下到臨安(今杭州),看中了臨安山青水秀之美,就定都臨安,建立起南宋半壁江山政權。但趙構又迫於當時輿論一致主張抗金,收復失地,救回徽欽二帝的形勢,不得不讓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率領官兵在健康前線抗金,但實際上採納投降派秦檜的主張,最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求和,進而殺害了岳飛。

臨安成了行在,大批汴京(開封)的官員撤退到臨安,他們照樣過起在汴京時的奢華生活,到處鶯歌燕舞,一派繁華景象。人人沉溺於物質生活的聲色娛樂享受里,真是官民不知亡國恨,國亡猶唱後庭花!一位路過臨安的旅客,住在旅店裡,有感於臨安風氣的奢華,在墻壁上寫了一首《題臨安邸》的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吹得遊人醉,錯把杭州當汴州。」

這詩很快傳遍各地,一直流傳至今,也是歷史上罕見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現實生活里仍然充滿這詩所諷刺的內容,而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題詩者寫的是草書,詩末作者的署名兩個字,姓林可識,林後面的一個字,象「外」,又象「升」,難以肯定。於是認同作者是「林外」和「林升」的,各自相持不下,一直延續了八百多年。最近這個問題終於得到澄清,林外正確,林升是誤認。

據福建泉州晚報社主辦的《東南早報》2010-11-12 日透露,泉州馬坪林氏族譜《九牧二房錦馬大宗譜》收錄了林外的四首詩和詞。第一首是《題雲蓋山》,第二首是《題西湖小旗亭壁間》,第三首《洞仙歌》和第四首《題臨安邸》。這位林外是福建泉州人,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的進士,林外喜歡遊山玩水,在風景名勝區到處題詩或詞,所寫的都是草書。

以上是落實《題臨安邸》一詩的作者是林外,不是林升。下面再看當時民間對皇室的批評。

據庄季裕《雞肋編》卷下的記載,高宗趙構渡江至臨安後,韓世昌、劉錡等將軍還率領軍隊在抗金兵,只有張浚隨行高宗,保護皇室。張俊選擇士兵中身強體壯的,自臀部以下,從大腿、小腿至足,都加以「文剌」,即剌上花紋,稱為「花腿」,以資炫耀,又防逃亡。文剌是很痛苦又費錢的事,所以遭到各方一致反對,但是反對不了。加以高宗又大興土木,建造第宅、房廊,酒店太平樓等;凡此種種,都動用花腿士兵去做,於是在軍隊里傳出了下面的歌謠:


「張家寨里沒來由,使他花腿抬石頭。

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

這首歌謠不及林外的詩流傳廣泛,但有其無法取代的價值。林放詩針對的是社會風氣,這首詩諷刺的是皇室的驕奢淫逸。把這兩者合起來看,可以更深一層了解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不思進取,國家處在內憂外患中,還沉溺於偷生取樂,終於招致蒙元的興起,來取而代之。陸遊晚年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陸遊的愛國憂國期望落空了,他地下有知,真不知如何傷心。

南宋作為歷史的一段時期,已經永遠過去;但作為歷史現實,卻是似曾相識。今天我們若是視而不見,不從中接受教訓,則它仍會重演,這就是歷史的鐵面無私。


南京太近了,而且剛好被打的逃到臨安府了。


南宋已經向金稱臣了,若再建都南京就有挑釁宗主國的味道了,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無一例外都有染指中原的企圖,(最差的南唐都以唐室自居),要是金主問一句『孫子你定都金陵想幹嘛』,趙構不得嚇出心臟病,這是政治態度問題


杭州當時是向外貿易中心 容易逃跑 南京可以作為一個屏障 如果以長江沿岸攻擊的話 杭州周圍都有一定的緩衝區 再者從逃跑路線上沒有去南京的可能 趙構先逃到揚州 後跑到杭州 如果從揚州出來去南京的話 攻擊還是會照樣的 因為揚州和南京挨得近啊 要跑要跑遠點 不然你退一步我進一步 豈不慘啊。 南京的交通主要是靠長江航運 總體來說,通向其他地區的交通不是很發達。 我沒有具體查一下書,我估計逃跑路線是圍繞在運河一線的,起點應是開封。隨身攜帶者大量的運輸物品,以及官員家眷等等。從運河行走更快一點,而到了揚州後,不去南京是因為長江流勢是反向的,船速必然受影響,況且這樣肯定是一字排開而且低速行駛,逃跑的話最快的最安全的最經濟的話莫過於沿著運河逃跑到杭州。估計當時也會派一些兵去南京守衛的。

至於當時南京附近的航道情況,長江流勢的變化以及城市經濟等等。具體可看下《中國七大古都》陳橋驛主編 南京卷 另外多翻翻史書

翻閱一下當時的戰爭形式和對南京的情況等等,由於最近時間安排問題,不能給你收集整理了,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好,那種喜悅!!!

~~隋文帝楊堅 毀過一次城……


杭州靠海,方便趙構逃跑。而且臨安只是行在,也不是首都。


前面的回答基本上都覆蓋到了問題的點,補充一二吧。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南宋開國皇帝趙老九確實不是位進取之君,志不在恢復,建炎初年金軍南下被追的滿世界跑嚇破了膽,但其實這只是表因,內因是,宋的國策是重文輕武,怕外敵但更怕武將造反,外敵可收買,而想黃袍加身的武將才可怕,想想建炎初年的苗,孔之亂。所以定都杭州一方面是方便金軍南下時好乘船跑路,另一方面也是方便在四川,荊襄,淮南三大軍區中居於超然地位,互相制衡,建康緊靠淮南軍區司令部揚州,實在不安全吶!第二,經濟上,南宋實現了經濟中心的南移,航海貿易獨步世界,天下財賦大多出自江浙一帶,杭州既處江浙又靠海,確實是控制天下財賦的一號城市,有必要握在皇帝手中,建康則要差一些。第三,我猜的,老九登基後並列第一怕的除了被金軍抓住,被自家武將取代,再有就是老爸老哥被放回來了,杭州遠離前線,就算前兩任被放回來,還有處置時間,但如果是在建康,可真的是前腳聽說父兄回來了,後腳人就到城下了,後面老九就不好辦了。此外,當年金軍在淮河等邊境地帶到處搞心戰,四處散發污衊^_^老九的小冊子,什麼你爸爸哥哥在吉林挖煤啊,你妹妹被輪姦啊,你媽給你生了幾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啊,你老婆給你戴了千萬頂綠帽子啊,你女兒被戀童癖凌辱啊,哎,老九是要多大的心臟才敢定都建康天天聽這些亂七八糟的無稽事實啊,躲遠點吧!以上


暖風醉人


定都南京而非杭州是當時有志恢復之人的共同建議,比如張浚建議宋高宗留駐建康時言「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三歲之間,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後世陳亮亦認為錢塘之地風俗華靡而士風柔弱,「不足以張形勢而事恢復」。

不過南宋跟北宋一樣,第一任務是保命而不是恢復故土


宋金對峙初期邊界不明,時有拉鋸,南京距離前線太近,駐節臨安更為安全穩妥,也方便轉運兩浙財富。劃定淮河大散關一線為邊界是紹興和議後的事,去靖康有14年。


杭州靠海 好跑


因為怕守不住,謝謝。


太靠近前線了,趙構不敢呆在那裡


北宋以來杭州經濟比南京更強(大運河南端終點),同時還有防禦考慮

南京(時稱建康府)在南宋是陪都,不過不記得當時官方怎麼說的


南京曾經是首都


因為趙九哥慫

而且杭州是行在

首都還是汴京


南京也被攻佔過?_?


推薦閱讀:

南宋初年未能收復故土,秦檜和趙構誰的責任更大?
南宋四大家是那四位呢?
陸遊與唐婉是什麼關係?
南宋在危難中創立,偏安江南,為何軍事比北宋強得多?
南宋中興之將韓世忠,是如何抓住方臘的?

TAG:南京 | 南宋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地理學 | 地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