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屬於江南還是江北?
揚州地理位置全境在長江以北,隋唐揚州作為一個州級單位,確實有部分地方在江南,治所也從隋代的丹陽變成了唐時的廣陵,而現在的揚州顯然已經和隋唐時完全不同了,百度百科卻仍然標示揚州為江南,隋煬帝稱揚州為江南有種說法是船行到揚州讓他眼前一亮,覺得和北方的景色完全不同,誤以為到了江南,這個說法對嗎?揚州從各個方面來分析到底算是江南還是江北?
謝邀,從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建制來看,揚州應該屬於江北地區。
圖片引用自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現在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建吳都),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揚州為廣陵郡。
這幅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部分開元29年(公元741年)淮南道示意圖,可以看到此時揚州屬縣和周治所都位於長江以北。江南則是潤州(今鎮江)、常州等地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廣陵郡復改揚州。這是後話了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為國都,改揚州為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為國都,以揚州為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後周改江都府仍為揚州。
從揚州區劃的變遷來看主體應當還是在江北,地理位置上,文化屬性則從全國來看屬於江南了。百度百科更多還是按照傳統人們對揚州在近現代以前的文化定位認識來寫的,從實際地理位置和當代區劃來看都是有紕漏的。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揚州市所在的那個地區當時稱江都,漢武帝把江都改稱廣陵,把廣陵郡劃歸徐州,今江蘇省長江以北的地區都屬徐州。這樣。從漢武帝那個時候開始,如今的「揚州」並不屬於當時的揚州。除了安徽中、西部以外,揚州確實都在江南。從漢武帝以後的整個漢代直至魏晉南北朝大致都是如此,揚州管轄的範圍與漢初變化不大,只是把屬下的三個郡逐漸分開,到西晉分為了十八個郡,這應當顯示了其間江南的逐漸開發。南北朝是我國行政區劃大混亂、大改變的時期。從漢初的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個州、一百一十個郡國,到西晉成為十九個州、一百七十一個郡國,五百年來間,也只增加了六個州、六十個郡國。可是,在南北朝戰爭的混亂中,政區經常變化,州、郡數大增。南朝齊設二十二州,三百九十五郡。北魏則有五十二州(鎮),北周設二百一十一州,五百八十郡。南北朝末期,南北共約二百五、六十個州,六百餘郡。而縣的數目變化較小,仍然只有一千五百來個。與漢代相比較,南北朝末期的州所管轄的區域甚至比漢代的郡還要小,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地級市」吧。
從東晉到南朝的宋、齊、梁、陳,揚州所管轄的區域也是越來越小。先是豫章即今江西那部分被分出,然後分出的是今浙江的那部分,最後是蘇南的東部,到陳朝的時候,揚州的範圍只剩下今南京及蕪湖的附近地區了。不過,它畢竟是東晉及宋、齊、梁、陳的首都所在地,其政治上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地區所不能夠比擬的。朝廷上最重要的權臣往往同時兼任著揚州的最高長官揚州牧。
隋文帝統一天下之後,索性廢去郡一級行政區,直接由州管縣。同時,對於各州的名稱也加以調整,重新命名。把原來的揚州(即今南京附近)改稱蔣州,把長江北岸的江都(即廣陵)改稱揚州。唐代基本上遵循了隋代的行政區劃改革,除了唐初的很短時間以外,揚州這個名稱便一直與江都(廣陵)連在一起,直到今天。揚州的管轄範圍也一直在長江以北,再也沒有跨越長江,到達過江南。
在唐、宋、元幾代,揚州與它隔江相望的潤州(即鎮江)、南京等也長期不在一個大行政區內。在唐,揚州屬淮南道,潤州屬江南道;在宋,揚州屬淮南路,潤州屬兩浙路;在元,揚州屬河南省,潤州屬江浙省。直到明代,揚州和江南的潤州才同屬南直隸(南京),也就是清代的江南省後來的江蘇省。
簡而言之,在西元589年即隋開皇九年以前,揚州這個名稱是與江南聯繫在一起的,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它從一個包含今日東南好幾個省的範圍逐步縮小到今南京附近;在隋開皇九年,隋文帝把揚州這個名稱給予了長江北岸的江都(廣陵),從此,揚州便一直在長江北岸了,它的範圍也基本上固定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的區域內。
揚州的面積從大到小,位置從江南變到江北,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他的地理名詞,也都有類似的經歷。研究這些地理單位的歷史沿革,應當屬於歷史地理學的領域。揚州其本身指代的區域範圍有動態變化的過程,其從江南到江北也是一個歷史進程,可以說自從隋代開元之後的揚州已經局限在了長江北岸,固定了。但人們由於詩人文化的習慣影響,仍然把揚州目為江南,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應當也是特定地名文化所帶來的一種慣性影響了。至於隋煬帝出巡江南到揚州的事迹大多為後人杜撰,不可輕信。
地理江北,文化江南,經濟蘇中,政治枸杞
今揚州
漢屬於徐州刺史部(蘇北皖北魯南)和揚州刺史部長江為界
晉屬於南兗州(蘇中皖北)和揚州長江為界
唐屬於淮南道(皖北蘇北豫南)和江南道長江為界
宋屬於淮南東路(皖北蘇北)和江南東路長江為界
元屬於河南江北行省(皖北蘇北全豫)和江浙行省長江為界
明 圍著南京畫一個圈形成南直隸揚州第一次和江南同省
清 嫌江南省太大,按傳統江南江北分江南太強江北太弱,於是豎向分成安徽省江蘇省,揚州和皖北才第一次不同省。
徐州刺史部
淮南道
河南江北行省
一些因為被斷章取義而被曲解欺騙的歷史知識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原意是形容有錢要去揚州享受?
這其實是個寓言故事,上揚州是說的做官,這個揚州也不是現在的揚州。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說》一文:「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原意並不是說有錢去揚州花。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其實分別代表做富翁(金錢),做神仙(逍遙),做官(權力)。欲兼三者等於好事都佔全了。為什麼上揚州做刺史呢?因為南京是當時權力中心。
這裡的揚州是指南京。南朝劉宋共有二十二州:揚州(建業)、徐州(彭城)、南徐州(京口)、兗州(瑕丘)、南兗州(廣陵)、豫州(汝南)、南豫州(歷陽)、江州(尋陽)、青州(臨淄)、冀州(歷城)、司州(義陽)、荊州(南郡)、郢州(江夏)、湘州(臨湘)、雍州(襄陽)、梁州(南鄭)、秦州(南鄭)、益州(成都)、寧州(建寧)、廣州(番禺)、交州(龍編)、越州(臨漳)
揚一益二
這是形容揚州富庶繁華?
這裡原文其實虛寫揚州曾經的繁華實寫揚州的衰敗不堪。
「揚一益二」出自《資治通鑒.卷二五九》:「先是,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及經秦、畢、孫、楊兵火之餘,江、淮之間,東西千里掃地盡矣。」
安史之後,北方藩鎮割據,朝廷仰人鼻息,國家供給完全依賴東南。揚州處於江淮之間漕運要道,本身並不創造財富,只是財富的搬運工。這種繁華只存在於中晚唐亂世,且揚州晚唐兵禍慘烈,從安史之亂到黃巢之亂,繁華過後幾為空城。
《舊唐書.秦彥傳》卷一八六:「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自師鐸、秦彥之後,孫儒、行密繼踵相攻,四五年間,連兵不息,廬舍焚盪,民戶喪亡,廣陵之雄富掃地矣!」
《新唐書.高駢傳》卷二四五:「揚州雄富冠天下,自師鐸、行密、儒迭攻迭守,焚市落,剽民人,兵飢相仍,其地遂空。」
「二分無賴是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春風十里揚州路」
這是詩人在誇讚唐朝揚州的美好?
這是詩人在稱讚揚州妓女追憶自己呷酒嫖妓。
唐朝安史之亂之後長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大量讀書人避地東南,受到東南藩鎮保護,對國家前途無能為力,醉生夢死。這些詩本意都不是說什麼好事情想通過呷酒嫖妓麻痹自己忘記國破家亡的痛苦,格調都非常低。
徐凝《憶揚州》全文「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其意是作者用來討好誇讚揚州妓女的。
杜牧《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其意是作者抒發自己在揚州呷酒嫖妓虛度十年光陰的悔恨。
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詩人在調任監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時,與年幼妓女分別之作。
這些詩斬頭去尾都變成了歌詠揚州之作,但實際上詩人本意和歌詠揚州毫無關係,都是詩人討好妓女之作,全文讀起來就顯得格調很低下。至於還有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就不好細說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這是詩人在誇讚宋朝的揚州?
這只是詩人反襯揚州的蕭條破敗,人煙凋敝。
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北宋末年為阻金兵決黃河大堤,黃河奪淮入海直到清末,淮南成了黃泛區,水土流失,人口遷移,民生凋敝。
地理上在江北,文化上屬於江南。
大家覺得呢?揚州中學與蘇州中學、上海中學以及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並稱為「江南四大名中」。
——看來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有把揚州劃為江南的說法啊。
對於一些人認為的「江南」=今吳語區簡直無法理解……本來江南在文化上地理上就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而且這個概念出現時今天所說的吳語還沒有成型呢。如果真的僅認為江南就是蘇錫常杭嘉湖,那「江南佳麗地」「春風又綠江南岸」「秋盡江南草未凋」所說的江南又是什麼呢。(今天還真看到了討論南京是不是江南的問題……)
上面關於「江南四大名中」的回答只是想說明揚州雖然地處長江北岸無疑,但是一直以來(不僅僅是鼎盛的隋唐以及清朝,民國時期都有相關認同)在各種場合直接代表江南的也不少。
作為一個揚州人,完全不覺得揚州需要再附上一個「江南」來增加知名度或是揚州人需要以此來獲得自豪感認同感。古代是不是今天是不是又怎麼樣呢,愛她的人自然愛她。江北四鎮。。。
先說結論:江北
地理上顯然是屬於江北。
歷史沿革上:歷史上的『揚州』行政區和現在的揚州不是一回事。九州中的『揚州』是包括江南的,但這個『揚州』遠遠大於現在揚州市。隋唐時期揚州叫做江都,屬於淮南道管轄。淮南道管轄的區域地理上都位於長江以北。宋朝屬於淮南東路,也是位於江北。元朝屬於河南江北行省,明清時期屬於揚州府,管轄區也都在江北。所以歷史上揚州絕大部分時間屬於位於江北的行政區管轄。
文化上,揚州的語言是江淮官話,而江南則是吳語。揚州屬於江淮文化區,江南屬於吳文化區。在知乎人的心裡,揚州應該還回故名。
屬於:江,浙,閩地區
記得以前學方言區變化的時候,老師講過揚州按地理位置屬於江北,按人種口音原屬江南吳語區,唐宋乃至明末本屬江南文化中心。後來拜滿人所賜,在揚州實行的積極人口政策成效顯著,幾年間徹徹底底成了江北的江淮官話區,其他文化、性格、飲食上,因為完全換了一伙人,清朝揚州也開始與蘇州、松江、杭州等典型江南城市產生巨大差別,成為方言變化的典型,語言學上罕見的因為短時間人口變化導致語言分布徹底改變的難得範例。
到時候我們會表態的
聖城
我研究生的室友,吉林人,在南京上的本科。大學一寢室四個人。此為背景。
入學第一天晚上大家做自我介紹,她第一個說我家是吉林的。第二個說自己是徐州人。第三個人說自己是蘇州人。這時寢室的氣氛立馬不對了。第四個人的籍貫直接影響著這個寢室的風向——是蘇北人受排擠,還是蘇南人受排擠。這倆直勾勾滴看著第四個妹子。結果第四個妹子悠悠地說:「哦絲揚州滴~」最後第二個妹子和第三個妹子爭論揚州屬於蘇南還是蘇北,爭論到夜裡兩點多。啥?你問我結果?我不知道,吉林的妹子說她最後睡著了,沒聽見。揚州屬於知乎
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
我說的是史可法(?????)っ蘇北就是蘇北,什麼江南蘇中的,不過嫌貧愛富的託詞罷了。作為揚州本地人,我一直認為揚州畢竟是歷史文化名城,這點文化自信難道沒有?非要朝蘇南靠?還弄出個蘇中來,實在是耐腐,圖森破。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
屬於想像中的江南,屬於地理上的江北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在揚州。
你覺得揚州是江南江北?從地理上,是長江以北;從方言上,揚州已經不屬於江南的吳方言區而是北方言了;從生活上,揚州菜屬於淮揚菜系,也是江北風格,江南普遍偏甜……所以,各方面來說,揚州更偏北方風格。
說江南更揚州一些
推薦閱讀:
※華北平原的形成時間?
※有哪些城市歷史上極其顯赫,如今衰敗不堪?
※中國有哪些低調的卻也曾經很有歷史的地方?
※亢父道究竟險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