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沒有慾望的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沒有慾望,就代表著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一定要說的話,那僅有的慾望便是餓了有吃的,能睡一個好覺,或許就是大多數人期望的那種平淡的生活。
可是這樣的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往大了講,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極少。往小了講,在朋友圈子裡,你是可有可無的;於自己而言,沒想過去爭取什麼,因此也沒得到過什麼,一生碌碌無為。 自己或許會覺得悠閑淡然的度過了一生,可是這樣的一生,有何意義而言?或者說沒有慾望沒有激情的人的生活是沒有必要用意義和價值來衡量的。
謝邀。
這世上,並不存在完全沒有慾望的人,但凡人活在世間,就不可能完全脫離慾望,只是,慾望跟慾望之間,也存在天壤之別。
一般人認為的慾望,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包括七情六慾,為滿足眼、耳、鼻、舌、身、意快感而產生的慾望,這裡面也包含人類最基本的食慾和性慾,這些都是人間生活最基本的色調。
這些慾望,不僅只存在於人類,所有的動物也有,它們也有覺知和感受。本質上來說,人首先也是動物,在很多表現上,人與動物並無二致,所以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但人畢竟還是高於動物的,能夠發乎情止乎禮,並理智地加以節制或處理,把動物的慾望發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動物的慾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
人的情感比動物豐富,除了食色大欲之外,還有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等等。
豬羊牛馬碌碌無為度過一生,主要是為了滿足食慾和性慾,當然,它們也有求生欲,螻蟻尚且偷生嘛。
而人類雖然看似轟轟烈烈,熱鬧非凡,但大部分人本質上其實比動物強不了多少。多少人一生奔忙,只是憑著本能生存、享樂,對人生再無更多的思考和追求,與動物的覺知感受、生存狀態相差無幾。
現實中很多人遭遇苦不堪言的處境,有些是被劇烈的病苦糾纏,有些是被無盡的煩惱折磨,身心倍受煎熬,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極度痛苦之中,有時反而還不如一條小狗、一隻小鳥來得自由快活,所以古人才會發出「人生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的感慨。
也有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成績,生活足夠風光體面,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無法滿足。很多人對金錢、地位、感情存在一種病態渴求,永遠不知饜足。在我看來,這樣的生活仍舊不如一條小狗、一隻小鳥來得自由快活。
能大體達到無欲無求的人,我想大概只有覺悟的聖人吧,但即便是聖人,只要他來到世間,也得跟普通人一樣,也要有所求,最起碼的,得吃飯吧。OK,就算你工夫好,不吃飯,就純粹辟穀,那容我先問一下,你這麼辟穀,所之為何呢?為了修道?為了成仙?那……不也是慾望么?只是,這個慾望高級一些。
聖人也有慾望,也有所求,但跟普通人的求不太一樣,他是以不求而求,也就是說,無所謂求,也無所謂不求,這大概是覺悟的狀態。
覺悟並不是聖人的專利,普通人也可以,普通人通過聖教量,對實相有一定的了解,之後便會開始修行,但修行講求次第,這時還不會一下達到不求而求的狀態,但也不再是之前那種純粹只為追求感官舒適和享受,而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打磨。
什麼是聖教量?每個人都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個人所接觸的範圍終究是有限的,通過借鑒和學習聖人或前人的經驗和知識,人類才會不斷前進。仔細想想,人類大部分的知識,其實都是間接得到的。
聖人來到世間,就是為了教給普通人一些東西,普通人修行,就是像聖人學習。不過聖人是極其稀有的品種,沒那麼容易見到,千百年來被廣泛認可的聖人也就兩位: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
不過孔子說過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凡別人有優於我們的地方,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強大的人。一個人要努力去和優秀的人在一起,這樣你才有東西可學。
孔子也是有慾望的,他一生顛沛流離,出政、教學,也遭遇過困境和考驗,如果他是無欲無求,那又何必如此呢?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憂患,但為學之樂使他忽略了憂患,在陳絕糧七日,都能弦歌不輟,這是何等的氣魄!他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又活潑,根本來不及去考慮憂患,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完了一生。
佛家說「有求皆苦」,孔子也有所求,但是孔子並不苦,或者沒那麼苦,而普通人的求,基本都是時刻被安全感挾持,不得不去填塞日益空虛的欲壑和精神,恐怕多數都是苦多樂少。
人生好比被蚊子叮咬之後腫起的大包,此大包永不癒合,需要時不時去撓一下,大部分人所體驗到的快樂,都是撓完之後那片刻的歡愉,本質上其實還是苦。
在蔡崇達的《皮囊》里,有這樣的描述:
她淡淡地說:「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說實話,我當時沒聽懂。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僅僅為了伺候皮囊而過完一生,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所謂的有目標有動力,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再多的說辭都是虛華掩飾,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伺候這身皮囊。
皮囊可以是累贅,也可以是工具,可以被伺候,也可以被合理利用,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絕不是完全被慾望牽扯,汲汲營營走完一生,不然,就幾乎與禽獸無異了。評論確實很多潑題主涼水的。。。但我想說,題主我理解你,我就是沒有慾望無趣的活著。當然了,其他人可以反駁我說是人就會有慾望,可我指的是那種能夠燃燒起我的熱情的,巨大的慾望或者說生活動力,可我沒有。我當然有想吃的慾望,也有想穿的,也有想要事業有成,學業進步,生活美滿等等,但這些於我內心而言猶如雞肋,於表面來看,卻好像非得花畢生去追求,可有什麼意義呢?我過著大多數人都過著的生活,改變的可能性和大多數人一樣小,我有且只能有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慾望,我就是一個複製人,批量生產,批量消亡,一批又一批,時間從未逝去,逝去的只是我們。如果可以,我寧願自己還沉睡在溫暖而柔軟的羊水裡,然後無知無覺的死去。
【紅塵無聊,痴情可笑】觥籌交錯以後,最是悲涼。對我來說,只有兩件事情是必須做的,一是為父母養老送終,二是把以後的孩子撫養成人,這兩件事情以後,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理由貪戀紅塵的了,到那個時候,我就去修行。
我看了幾個答案,感覺缺點什麼。比如有人說「就是想閑著唄」,我不是的,我情願有事可做,哪怕有個女朋友催我洗衣服、打掃家或者有隻貓等我鏟屎,再或者老師要我讀paper改自己的作業。
我現在什麼樣子呢,找不到學習的興趣了,吃飯睡覺發獃,作息嚴重不規律。為什麼一年裡的變化這麼大?感情上的挫折致使自制力防線奔潰,抑制五六年的癮 爆發於遊戲中。渾渾噩噩中和昔日舊友共同語言漸少,變得孤僻、不與外界交流,興趣就越發不見了。
為什麼活著呢。我從沒考慮過死的事情,家裡就我一個孩子,我是個很貪生怕死的人。這個問題不如換成我為什麼撐著,因為我幻想天黑天亮只是晝夜交替,興趣會回來的,只要留的青山在。
—————————
大四的時候很難過的一段時間,我嘗試改變未果,開始逃避生活、麻痹自己,完全是靠著之前努力的積累才在迷失中撿到一個錄取通知書。
前一段時間,一覺醒來,看見銀裝素裹里幾隻鴨子在尚未結冰的湖裡游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了「自己」。重燃了希望。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我能合理安排自己時間之前,戒掉遊戲,規律生活,多出門走走找回興趣,做最好的自己。沒有慾望只是一個時期,而不是一個人。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多數人都會有這個沒有慾望的過渡期。
意義這東西本來就沒有意義。
我們活著也不是來追求意義的。
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活得有意思。可以找點方向,有點目標,讓自己活成一種假定狀態。這樣子想想不是挺有意思的嗎。
任何問題都經不起深究,所謂的意義一旦被放置到足夠大的尺度上後也就都不存在意義了。宇宙到最後也是會毀滅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實際上也是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讓一舉一動都可以變得更有意思不是嗎。在短暫的一生中讓自己活得開心,給自己成就感,這就夠了。
活著不用較真。
活著也不需要意義。人不可能沒有慾望。重要的是慾望產生後我們如何去面對它。有些慾望是需要我們剋制,有些慾望可以化為我們成事的動力。
你好我現在的狀態是與你一樣的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這與風涼話沒有什麼不同,大概眾人皆有慾望或者是貪圖,甚至好死不如賴活著,很少人真正說無欲無求,求不得也要不得,確實存在無甚道理,至今沒有答案。也等不下去了,有時候沒有答案也許事件好事,不必求別人詢問別人,人與人是不能比較的。自己想明白了,才是真的解脫。
人活著最重要是開心。
可是你還有對沒有慾望的慾望啊。
別解釋了,人就是一團慾望,逃不掉的。試問你為什麼來知乎上呢,不是有解惑的慾望就是有裝的慾望,但是這樣就很有意義嗎。
而等死的傢伙不見得多麼沒有意義。因為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意思,沒人定義。
人就是石頭一塊,石頭缺了一塊角,有什麼意義呢,石頭又逃不掉。
不存在沒慾望的人,你說的這種人也是有慾望的,就是想閑著唄。
Better do not say so if you haven"t try everything
心智的成長需要時間經歷
不同年齡段我生命的意義都不同,不同之處來自我自己的價值判斷。我現在這樣認為:人們往往對新鮮事物感興趣,自出生起,就是一個對周遭世界感受認知的過程,期間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是生活的樂趣所在,年歲增長,你對這些經歷有了自我的評價標準,盡情去感受未知思考當下永遠樂趣無邊。其實我挺消極的,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奉獻社會回饋人類並不感冒,為自己活才是活,你認為什麼是對的就去做什麼,匡扶正義什麼的都行,危害社會什麼的也行,不過我三觀還是比較正的= ̄ω ̄=。給結論如今我生命的意義和樂趣在兩處:
1體驗和感受未知的東西。
2對其進行思考讓自己變得清晰。還有就是少管別人,也少收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凡人一千俗者八百。
任你三千世界,我自成方圓。最最後!千萬別想到死,就算我不能說出生死到底有多大差別→_→[可能也沒啥區別]但是!我們就算暫時想不明白,也要把這個作為一個超級無敵優先順序:活著。可以死,不過是按照你認為值得的死法來,保護人類,守衛地球啦,你覺得值就行,別因為喪失迷惘而死。不是值不值的,是不行!把心打開了,就好了。
剛好搜到了這個問題,就來談一下我的看法吧。我以前是那種,不要說是慾望,連活著都覺得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有段時間被絕望包裹著,暗無天日。至於怎麼過來的就不講了,反正就是,活著就有希望嘛。其實你並不是沒有慾望,只是你的慾望和別人不一樣。像我,我的慾望就是我的愛好,我想把它發展到極致。想看很多很多的電影,很多很多的書,聽很多很多的音樂…活著,總要找點讓自己開心的事。希望樓主也能找到。
1.起碼得有生存慾望,需要物質基礎和精神寄託。
2.享受生活的美好、便利,即使是打遊戲,也有戰勝對手的快樂和不如對方的沮喪。
3.看一些風景,觀一些人情世故,而又不囿於精神和物質的困頓。人是因為短視和認知的限制性,所以造成的邏輯一致性這麼一個認知的「特徵」,因為這一特徵造成感覺自己必須要過有「意義」的生活(今天做的事,是否在未來會有預計的某種效果),糾結於因果,糾結於投入產出,其實是狹隘的認知造成的。建議少談少想意義,認真的活,可能到最後反而活出了 別人口中的「意義」
人的一生難道就只能追求權財色性,才叫有動力?人的一生難道非得做出什麼大成績才算不虛度?一生長不長,短不短?長有幾十年,短也才幾十年。但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能面面俱到。大家偏好不同,偏好分不得高低。你的問題太空泛了,還是那個長篇回答的好。
看完回答發現你們都一個論調:活著就應該與那一群動物一樣的人不同。切,這樣標榜自己,實際上不過是感覺告訴別人自己的與眾不同就會快樂,因為大家都鼓勵年輕人遠離"主流"思想,根本與"動物性"無關。就像那個年代把毛主席三個字掛嘴邊很快樂,只因大家鼓勵這麼做。你眼裡那些腦子裡全是"主流"思想的人難道不正是你們這樣的人?還不是和你所唾棄的一樣,蟻群裡面一隻螞蟻。那麼你說你唾棄那些成為螞蟻的人?你自己打臉吧,我不催你。
很爽,我過完癮了,我沒文化,別反咬我,咬完一嘴毛而且沒用。好了,回答在此:
食慾,性慾,控制欲,被他人欣賞的慾望,脫離塵世的慾望,追求智慧的慾望,追求美的慾望。凡是對你有意義的事物,都是由慾望引起。從大腦中剷除慾望,則凡事皆無意義,大腦不再有工作的必要,或是陷入非自發的混沌,或是直接死亡。慾望指向的目標是活著的意義所在。慾望存在的原因只能由進化論解釋,具體怎麼解釋自行腦補。而進化論本身在得到最終修正或替換之前,只能作為信仰。由此得出,我們不能解釋為什麼活著會有意義,我們只能像相信進化論是正確的那樣去相信活著有意義。像宗教一樣,無證據的信仰和崇拜。
那麼,意義呢?慾望的指向就是人生的指向。你可以愛國,你可以愛錢,可以愛毒品,可以愛老婆。如果不論高低貴賤,其實你愛哪個都無所謂,但是我們就是要分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有他各自活著的最終意義,不同引來矛盾,矛盾引來口水戰。你們愛國,你們愛錢愛老婆愛打遊戲,我都覺得噁心無聊。怎麼樣,來打死我啊?
意義?假設一隻臭蟲無意識,所有行動都是生物本能,它活著的意義在你看來只是繁殖。假設你無意識,所有行動和思維運轉都是生物本能,你活著的意義在我看來也只是繁殖。假設我不是人,你的思想不能用任何媒介傳遞到我的腦中,你跟我說你活著才不是為了繁殖呢,你有崇高的理想巴拉巴拉,沒用我聽不到。就像你聽不到臭蟲說的同樣的話,如果它能說的話。
鬼才在乎什麼意義,那些意義都是你的生物屬性和環境影響給你的,跟你的意識有什麼關係。螞蟻裡面的工蟻,保護蟻群是它的本能,你呢?你愛國是本能?狗屁。小學老師不教你愛國你現在不知道在拿國家的錢款幹什麼事。
所以,接受了慾望的驅使就是每個人做事情的原因。你看看公交車上的螞蟻,看看知乎里的人,看看你爸媽你自己。你在電腦里運行一段c代碼,然後電腦很老實的一步一步把它算完了,最後return 0,說白了你這輩子就是這樣。談你個蛋的理想,談你個蛋的人生意義。我們談慾望好不好?
最後,大家為什麼要把慾望這個詞搞得略帶貶義?慾望原本應該是極好的啊。我喜歡很多很多的慾望,慾望讓生活多姿多彩。那些節慾的隱士滾粗,你們生活沒有顏色,苯寶寶不跟你們講話。我們就這樣保持互相鄙視好了。對你至親有點意義,對你自己毫無意義。
推薦閱讀:
※美學在追求什麼?美學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為什麼軍隊里的名牌是兩個?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是什麼?
※你會有在午後感到孤單或者對人生的意義充滿不解嗎?應該怎麼樣,才能交上自己人生的答卷?是否相信命運?
※全家福對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