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在一個朝代結束後有沒有可能作為一個世家存在,如果可能,地位如何?

皇室在一個朝代結束後有沒有可能作為一個世家存在,如果可能,地位如何?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單稱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歷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后、三恪,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后",以為封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后,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

歷代封爵

堯舜禹

虞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不視之為臣子。

夏朝

夏禹封丹朱於唐,封舜子商均於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周朝

周武王於牧野之戰後,分封黃帝後裔於祝、堯之後於薊、舜之後於陳國,用以表示「興滅國,繼絕世」之意。顏師古認為「周以舜後並夏後、宋為三恪也。」即以虞舜後裔封陳國,夏朝後裔封杞國,商代後裔宋國為三恪。

杞國世襲至春秋末年,於楚惠王年間,滅於楚國;宋國則傳承至戰國,於西元前286年被齊國、魏國於楚國所並。

西漢

元鼎四年,漢武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戶。漢元帝封姬嘉之孫姬延年為周承休侯,位次於諸侯王;漢成帝初元五年時進位為周承休公,漢平帝元始四年改封為鄭公。

綏和元年,漢成帝封孔子十四世嫡長孫孔吉為殷紹嘉侯,一月後進位為殷紹嘉公,漢平帝元始四年改封為宋公。

新朝

始建國元年,王莽封姚恂為初睦侯,奉黃帝後;梁護為修遠伯,奉少昊後;王莽之孫功隆公王千,奉帝嚳後;劉歆為祁烈伯,奉顓頊後;劉歆之子劉疊為伊休侯,奉堯後;媯昌為始睦侯,奉虞帝後;山遵為褒謀子,奉皋陶後;伊玄為褒衡子,奉伊尹後。漢後定安公劉嬰,位為賓。周后衛公姬黨,更封為章平公,亦為賓。殷後宋公孔弘,運轉次移,更封為章昭侯,位為恪。夏後遼西姒豐,封為章功侯,亦為恪。

東漢

建武二年,漢光武帝封孔安為殷紹嘉公,姬武為周承休公。建武十三年,改封孔安、姬武為宋公、衛公,改新郪縣、觀縣為宋國、衛國。封國各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宋國隸屬於豫州汝南郡,故城在今安徽省太和縣西北、茨河南岸。衛國隸屬於兗州東郡,故城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宋國、衛國均傳至永嘉之亂。

魏朝

黃初元年,魏文帝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立都城於濁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東北),不稱臣,受詔不拜,可以天子儀仗祭祀宗廟,仍行漢朝正朔。山陽國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山陽國隸屬於司隸河內郡,故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南。山陽國內有濁鹿城、雍城、蔡城。獻帝死後傳孫劉康,劉康傳劉瑾,劉瑾傳劉秋,至永嘉之亂而滅。

咸熙元年,封蜀漢後主劉禪為安樂公,傳至永嘉之亂而滅。安樂國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安樂國隸屬於幽州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西北。

晉朝

晉武帝封魏元帝為"陳留王",改衛公為衛侯、宋公為宋侯。滅蜀漢,封劉禪為安樂縣公;漢獻帝後裔仍依魏朝襲封山陽公。衛、宋、安樂、山陽諸封國亡於永嘉之亂,而陳留王則傳襲至南齊而終。

南北朝

南朝宋

宋武帝仍封魏室之後為陳留王,封晉恭帝為"零陵王",立都城於秣陵,皆傳國至南朝齊。而後劉裕夷殺晉朝宗室,改封司馬元瑜為零陵王。

南朝齊

齊高帝封宋順帝為"汝陰王",遷居丹陽。劉准後被劫殺,立劉胤為劉准後嗣,襲汝陰王之位,傳國至陳朝。

南朝梁

梁武帝封齊和帝為"巴陵王",遷居姑熟。後派鄭伯禽弒殺蕭寶融,另立蕭寶義為巴陵王,傳國至陳朝。

南朝陳

陳高祖封梁敬帝為"江陰王",後殺蕭方智,改封蕭季卿襲江陰王,傳國至陳朝。

北齊

天保元年,北齊文宣帝封東魏孝靜帝為中山王,後弒殺之。

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封西魏恭帝為宋公,後弒殺之。

隋朝

封北周靜帝為介國公,食邑五千戶,宇文衍去世,改以宇文洛襲爵位。隋以韓國公、介國公為二王后。

唐朝

唐武德元年,奉恭帝楊侑為酅國公,行隋正朔,車騎服色,一依舊章,以北周后裔介國公,共為二王后。

武周

天授元年,以周朝、漢朝後裔為二王后,封舜、禹、湯後裔為三恪。武周聖歷二年,改以隋朝、唐朝後裔為二王后。神龍元年,唐中宗廢武周二王三恪,復以北周、隋朝後裔為二王后。天寶七載五月,唐玄宗以北魏後裔元伯明為韓國公、北周后為介國公、隋朝後為酅國公;天寶九載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十二載五月又改回北魏、北周、隋三朝。

五代

後梁開平元年,朱溫封唐哀帝為濟陰王,一年後將其毒死。開平二年,封唐宗室鴻臚卿李嵸為萊國公,與隋朝後裔酅國公楊仁矩為二王后,通後周宇文氏子孫介國公為三恪。

後唐自命繼唐,從唐二王三恪之繼。

後晉天福二年,封后唐許王李從益為郇國公,與隋朝後裔酅國公楊延壽為二王后,通後周后裔介國公宇文頡為三恪。

後漢以唐、後晉為二王后,通隋為三恪。因國祚短暫,頒旨而未實施。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以後晉、後漢為二王后,通唐為三恪。

宋朝

建隆元年,宋太祖封柴宗訓為鄭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嘉佑四年,宋仁宗封柴詠為崇義公,政和八年,宋徽宗又封周恭帝玄孫為宣義郎,與崇義公為國二恪。紹興五年,命周世宗玄孫柴叔夏襲封崇義公。淳佑九年,以周世宗八世孫柴彥穎襲封崇義公,又封隋、唐、五代後裔與吳越、荊南、蜀漢等諸國子孫為官,負責宗廟祭祀。

金朝

天會三年,金太宗封遼天祚帝為海濱王、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重昏侯。後來金熙宗在皇統元年二月改封遼天祚帝為豫王、宋徽宗為天水郡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與偽齊劉豫合稱三恪。

宋以後

元、明、清封給前朝後裔的爵位,不立為恪。

元朝

明朝

清朝

雍正二年,封明朝代王之後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


有啊。我要說黃金家族在達延汗中興之後又當了四百年的蒙古王公呢,估計有人說這是耍賴。其實南北朝的時候有很多例子的。作為晉、宋兩朝政治吉祥物的陳留王曹氏、對抗劉宋投奔北魏的琅琊王司馬楚之一族這種政治象徵意義特重的且不說,那可以舉蘭陵蕭氏的齊梁房,也就是梁武帝蕭衍的後代。

蘭陵蕭氏是兩晉之際南遷到晉陵郡的。最初屬於崇尚武力的「寒門」(這是被高門鄙視的稱呼,實際也是地方精英世家),晉宋之際,蘭陵蕭氏中的蕭思話一支因與新皇族彭城綏輿里劉氏聯姻而興起,帶動了全族地位上升。這一支後來被稱為「皇舅房」。另一支的蕭道成任禁衛軍將領,由輔政大臣伺機代宋建齊。其族侄蕭衍又代齊稱梁。使得蘭陵蕭氏的這一支成為皇族。這一支的後代在後世被稱為「齊梁房」。在齊梁多位皇帝的提倡下,蕭氏子弟多研習經典,修習禮教,梁朝帝王已經多有才學,逐漸「士族化」了。

梁武帝末年發生侯景之亂,中樞權力被篡奪,之前出鎮各州的諸侯王各據一方。昭明太子之子蕭詧佔據襄陽,依靠西魏的力量與江陵的梁元帝對抗。554年,西魏攻克江陵,將蕭詧的勢力移置到江陵,立為梁帝。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兩個皇帝能夠以君-臣的身份相互承認。隋文帝楊堅納蕭詧之子、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為晉王妃,也就是隋煬帝的蕭後。到587年,楊堅召梁帝蕭琮入朝,又派兵來守江陵,蕭琮的叔叔蕭岩等害怕,帶著十萬軍民投奔了陳朝。楊堅順勢廢除了這個史稱「後梁」的梁國,末代皇帝蕭琮被封為莒國公。蘭陵蕭氏齊梁房從此不再是皇族,但仍是隋朝的外戚,且成為了隋唐時代的士族高門。

蕭琮的弟弟蕭瑀,隋末為河池郡(今陝西鳳縣)通守,李淵攻入長安果斷投降,後升任內史令,成為唐初宰相。蕭琮另一弟弟蕭珣的後代中出了兩個名人,一個蕭鉅,是隋煬帝的親信寵臣,一個蕭嵩,玄宗朝任河西節度使防禦吐蕃入侵有功,入為宰相,子尚公主,從此家族殷盛,子孫中有六人在唐朝拜相。《新唐書》蕭嵩傳的贊語說:「自瑀逮遘,凡八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按這個說法,蘭陵蕭氏是唐代的頂級政治世家了。

這是蕭詧的後代。其它齊梁房的人物還有梁武帝之兄蕭懿的後代隋代學者蕭吉(此人在中國名氣不大,要找賣點的話,他寫的《五行大義》是日本陰陽道中的一部經典)、唐宣宗朝宰相蕭鄴等。

總體上看,自從蕭詧投靠西魏執政宇文氏後,他們的子孫不斷與皇室及關隴集團人物搭關係,甚至被楊素嘲諷把族中女子嫁給了羌人。加上這一族有好學之風,族中還是出了一些政治人才,因此得以長保富貴。說到底,隋唐仍然是貴族支配的時代,血統是很被看重的東西。

那麼有沒有比較慘的呢?有。蕭詧第五子蕭岩,就是之前提到投奔陳朝那位,陳末守東揚州(今浙江紹興市),投降都沒用,被隋廷處死。他的孫子蕭銑流落民間,因為是隋朝外戚,隋煬帝以他為羅川(今湖南汨羅)縣令。隋末被人推戴,「反隋復梁」,結果被唐朝的李孝恭、李靖大軍打敗,被唐廷處死。


題主知道江南錢氏嗎?

他們都是五代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鏐的後代。錢學森是錢王第三十三世孫。

錢鏐祖孫三代、5位國君,以其卓越治理,使吳越國富甲江南。

錢鏐的33個兒子多半被父親派往江浙各州,錢氏家族很快繁衍開來。據民國年間編撰的《錢氏家乘》記載,國內有跡可循的錢氏宗脈有100多支。

自錢王開始,錢家歷朝歷代皆有俊傑,很多狀元,無數進士。日本學者池澤滋子曾對錢鏐家族文人群體的形成和成就做過深入研究。乾隆進士錢大昕被陳寅恪推為「清代史家第一人」。

然後現在錢家大約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僅無錫錢家便出了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台灣中研院院士錢穆,中科院院士錢偉長、錢鍾韓(錢鍾書堂弟)、錢臨照、錢令希、錢逸泰以及江陰錢保功,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錢穆長女)、錢鳴高,中科院學部委員錢俊瑞。

最後,我有一個同學,也是這族的,住在江陰。


有可能。

單討論大一點的王朝。

從秦朝開始,秦室後人先是胡亥登基殺了一批,然後項羽殺絕了。

漢獻帝劉協,退位後被封山陽公,曹魏青龍二年(234)三月,劉協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曹睿聞訊後,「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追謚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制」,並宣布大赦天下。八月,劉協被安葬于山陽國,陵曰禪陵,置園邑。漢獻帝禪位時,尚有四皇子在世,曹魏皆封為列侯。

魏元帝曹奐,退位後被封為陳留王,並遷居鄴城。晉武帝司馬炎允許曹奐仍保有皇帝儀仗、用皇家禮儀祭祖、不以臣下自稱。太安元年(303年)曹奐死於許昌,享年五十八歲,以皇帝禮下葬,謚號元帝。曹奐的後人沒有在官方的紀錄出現,而史料中亦未記載他有沒有後人,因為他離世時正值八王之亂,很多紀錄都可能在那段期間遺失或被摧毀。後來東晉一直有姓曹的陳留王這個爵位,但無法得知他們是曹奐的後人還是曹家旁系入繼。

漢後主劉禪,漢亡後移居洛陽,封為安樂縣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即漢趙政權,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但其子孫皆被滅族,因為劉淵是匈奴血統,他詐成漢室後人,所以把真正的漢室後人斬盡殺絕。

吳後主孫皓,吳亡後受封歸命侯,後繼不詳。

北方五胡十六國,基本末代君主都被殺。

晉恭帝司馬德文,退位後受封零陵王,次年遇害。

劉宋順帝劉準,退位後受封為汝陰王,遷居丹陽並派兵監管。建元元年五月己未(479年6月23日),監視劉準的兵士聽得門外馬蹄聲雜亂,以為發生了變亂,便殺害劉準,劉準得年十一歲(一說十三歲)。

南齊和帝蕭寶融,退位後受封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而不久蕭寶融也被蕭衍所殺。

南梁敬帝蕭方智,退位後受封為江陰王,一年後後蕭方智被陳霸先殺死。

(這裡還要插入一個後梁。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梁元帝之後,被西魏封為梁王的蕭詧於555年稱帝,並且對西魏稱臣;但是後梁由於國土狹小,屬地僅有江陵附近數縣八百里地,先後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但後梁也一直自居為南朝正統而與陳朝對立。而後梁也由於承續南梁的文化,而成為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

後梁末帝蕭琮,587年隋文帝徵召蕭琮入朝,之後廢除西梁國,蕭琮亦被廢為莒國公。蕭琮在隋朝時仍然受到器重,隋煬帝即位後又封蕭琮為梁公、內史令,蕭琮的親族也有不少被提拔入朝廷為官。當時有童謠說:「蕭蕭亦復起」,導致隋煬帝對蕭琮的猜忌,最後蕭琮被免職,不久後在家中過世。

陳後主陳叔寶,陳叔寶死於604年,得年五十二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

西魏恭帝拓跋廓,退位後被封為宋公,次年被殺。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退位後被封為中山王,次年,元善見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終年僅二十八歲。

北齊後主高緯,齊亡後被封為溫國公,不久因被誣陷謀反,後被賜死。終年21歲。他的兒子北齊幼主高恆,也同被誣陷謀反,亦被殺,終年八歲。

北周靜帝宇文衍,退位後被封為介國公。當年五月,楊堅又暗中派人害死介公宇文闡,時年九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布死訊,隆重祭悼,謚為靜皇帝,葬在恭陵;另找一位族人名宇文洛繼嗣。

隋恭帝楊侑是李淵所立的傀儡,退位後受封為酅國公。楊侑619年去世,終年15歲,死後謚號隋恭帝。無子,族子嗣公。

唐哀帝李柷,退位後受封濟陰王,被迫遷到曹州,次年被朱溫毒死。

後梁末帝朱友貞自殺。

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

後晉末帝石出貴,被封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負義侯,被安置在黃龍府,後來遷往建州。《舊五代史》引范質《晉朝陷蕃記》稱石重貴「凡十八年而卒」,即在北宋干德二年(964年)去世。石重貴墓志銘(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稱他在遼保寧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病逝。

後漢隱帝劉承佑兵敗被殺。

後周恭帝柴宗訓,趙匡胤頒布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這個是比較有名的善終。(相對來說)

北宋徽欽二帝很有名,不表。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封為為海濱王。一說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病死。一說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朝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顏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趙桓和81歲的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趙桓中途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則因善騎術,企圖縱馬衝出重圍逃命,結果被金人以亂箭射死。

金哀宗完顏守緒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之中。

宋恭帝趙?,被封為瀛國公,又被迫剃髮出家,最後被賜死。

元後主脫古思帖木兒,遭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襲殺篡位。(阿里不哥就是當年和忽必烈爭汗位的那個)

明思宗朱由檢自縊身亡,明昭宗朱由榔被吳三桂縊死。

溥儀大家都知道,不表。

總體來說死的比較多,雖然基本都給你封個一官半職的,但是你死不死這個主要還是看後世皇帝的心情,覺得你沒啥威脅就不管你,有威脅就弄死你。

皇帝職業高風險,我反正不想當。


首先泄腰。

對這個話題沒仔細研究過,但根據我對中國古代史以及中國政治體系運作的一些了解,中國皇室只要失去皇位了(歐洲不算),沒有一個能夠順順利利成為「世家」安享富貴的,據我所知沒有一個能夠實現這種「奢望」,王朝覆滅沒被滅族就是燒高香了,在新王朝最多只能掛名有個小爵位(例如滿清對所謂前明遺族,TG對傅儀家族),實權是半點沒有的(新政權肯定會提防這種遺族,起碼幾千年來中國絕對是防的滴水不漏,你能想像TG讓傅傑擔任大軍區司令嗎?TG敢讓傅儀當吉林省長嗎?)。

財權政權軍權下屬人脈關係網完全脫手,哪來的「世家」根基?想有縣級待遇都是奢望了?須知坐穩「世家」也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有實權省部級高幹或位列三公,最起碼地級市長或知府級吧,縣令或保甲長算哪門子世家),皇室遺族不被族滅,完全是新君主為了粉飾太平,彰顯聖恩,皇室遺族如果痴心妄想,想向新皇帝伸手要權要兵(哪怕是知府級),都是絕不可能的,最寬容的君主也不可能 - 例如北宋:後周的柴氏並沒有像楊家將評書中所言,過著大富大貴的日子,除了柴宗訓外,柴榮的另外幾個兒子都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消失的無影無蹤,柴榮之一脈是斷了。

當年曹操大軍南下,張昭等文人想投降,孫權在魯肅周瑜勸說下拒絕投降,抵抗到底,結果成就東吳霸業,就是這個道理,張昭投降之後可以繼續當文臣,享受高幹待遇(張治中龍雲李宗仁傅作義程潛也是如此),但孫權絕對不能降,他降了連副縣級都不可能享受了


有啊,看南梁蕭家,隋朝楊家就知道了。


戊寅,大將軍永昌侯藍玉遣人送虜主次子地保奴及后妃、公主等至京,地保奴及后妃獻金印、金牌。賜鈔二百錠,命有司給第宅、廩餼,俾就居京師。既而有言玉私元主妃事

,上怒曰:「玉無禮如此,豈大將軍所為哉?」元主妃聞之惶懼,因自盡,地保奴由是有怨言。上聞之曰:「朕初以元世祖君主中國時有恩及民,不可無嗣。嘗與儒臣議,欲封地保奴以盡待亡國之禮。彼乃如此,豈可以久居內地?」於是遣使護送,往居琉球,仍厚遺資遣之。(《明實錄·太祖實錄》卷192,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2886頁。)


趙 錢 孫 李


作為世家基本是不可能了,在古代中國皇族從皇位上掉下來就是塵泥,滋養新人,頂多做個吉祥物。

不過不作為世家也不意味著沒有作為,比如你看五代十國的吳越錢氏,現代貢獻了那麼多的院士,而三國曹氏也是一直到東晉都有曹姓陳留王,蘭陵蕭氏時期才取消,唐朝時期在那裡也有曹姓縣令,唐有曹霸,清有曹雪芹,不在從政上點技能點那點在文藝上或科學技術上。

不過其實說實在的,現在所有的活人的祖宗在以前肯定起碼是一方霸主,追老祖宗的榮光其實真沒什麼實際用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秦漢之前好像是有為先代保留尊榮的習慣的。周代商之後為夏商遺族劃分了一些封地。漢至少在劉邦入關的時候也是為秦遺族保留一些尊榮的。隋唐之際由於是貴族軍事集團之間的政權接替,因而先隋的統治階級基本是重組之後進入了新的政治核心。宋代後周而立,也為柴姓封了王,但並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政治勢力。


很少吧,也不是完全沒可能,不過一定還會有很多人支持前朝,當年一個朱三太子鬧了清朝幾百年,怎麼說都是養虎為患,軍王最忌諱這一點,哪怕是血親都要處處堤防,更何況從前你死我活的敵人之後。


春秋時期的宋國啊 宋襄公還是春秋五霸之一呢


推薦閱讀:

這個世間真有玄門世家的存在嗎?

TAG:中國歷史 | 貴族 | 世家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