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未設立淮海省?
蘇北,魯南,豫東,皖北都是經濟窪地,將四個省的雞肋部分劃分出來不是更好嗎?這也能將激發淮海地區的經濟潛力
那淮海省的歷史就是中國造反史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韓信,樊崇,曹孟德,袁紹,王敦,桓溫,蕭道成,徐茂公,單雄信,杜伏威,王仙芝,黃巢,朱溫,趙匡胤,宋江,李全,劉福通,張士誠,朱元璋, 張樂行,袁世凱……
(多地圖預警)聲明:下文所有「淮海省」方案均是歷史史實,非徐州人意淫。
「淮海省」使人們不約而同想到徐州,或贊或貶,不意外。至於「淮海省」這個東西,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宋代以前的徐州,比之後的要顯赫一些,漢晉時期的徐州不用多說,唐代後期的徐州,是地位非常特別的藩鎮——武寧軍節度使,在中晚唐歷史上戲份很足。
下圖為唐代武寧節度使(徐泗濠節度使)範圍
宋元時期的徐州,因為黃河水患以及國家的政治地理手腕(犬牙相制等),地位大大下降。
明代以後,徐州是南直隸所轄的一個直隸州,兼轄蕭、碭山、豐、沛四縣,地處運河與黃河交匯之處,又是兩京之間的官道所必經,設水次倉,置兩衛,兩工部分司,以水陸碼頭和陸運車馬市場聞名,十分重要。明朝的一些旅行書籍,如《士商類要》《一統路程圖記》等,都會提到這個,江浙、江西等地的商人、官員到北方去,都是坐船到徐州,再花一點錢雇上騾子、畜力車到開封、大名、臨清、北京、濟寧等地,比走水路方便;華北的棉花、豆粕等工農業原料也有很多在徐州登船南下,轉運江南,徐州因而形成了一個車船轉駁的交通重鎮,一個車馬市。在《廣志繹》里,徐州車馬和揚州鹽、京師古董、松江布、杭州絲綢、建陽書等並列,是國內著名的專業商品服務集散市場。
下圖為明代徐州直隸州範圍
兩淮地區又是一個易遭水患、易起變亂、匪患較重的地方,所以當時已經有人開始琢磨徐州升格的問題,想把徐州從直隸州升格為府,把周圍一些地方劃入徐州,增加地方政府的權力,這可以看作是「淮海省」的雛形。
「……脫有風塵之警,立見瓦裂。宜改徐為府,以分其土為彭城縣,並舊屬邑而五,南則益以邳、宿,北則益以鄒、滕、濟寧,便可依然成壯郡」 ——《萬曆野獲編》卷12,中華書局,1959年,329頁。
明朝時有人計劃給徐州升格擴容,打算把邳州(含睢寧、宿遷)、宿州(含靈璧)、鄒城、滕縣、濟寧等運河沿線地區劃入徐州,以維護地方穩定,如下。
《萬曆野獲編》里提到的 「大徐州府」
到了清初的雍正十一年,徐州改州為府,原屬淮安府的邳州(邳州、睢寧、宿遷)劃入徐州,明朝人的設想部分成為了現實。
下圖為清代徐州府,包括劉邦的老家豐沛和項羽的老家宿遷,也有朱溫的老家碭山,此外,劉裕、李昪的老家是徐州市區、銅山,再加上一個「先世家沛(語出《明史》)」的朱元璋,基本上把中國的草根皇帝湊了個八九不離十,另外,孫權是他爹為官下邳的時候出生的,也在下邳待了些時間才回南方,下邳城在睢寧,也算有點關係,當時的《徐州府志》里說徐州人頗 「以此自負」,所謂 「帝王鄉」 大約如此。
到了晚清,再次出現了徐州升格、擴容的設想,這就是清末實業家張謇1904年提出的《徐州應建行省議》。這個設想的時代背景是日俄戰爭與晚清籌邊設省運動。當時,德國將山東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將長江流域視為禁臠,徐州居兩強之間,形勢極似遼瀋。張謇目睹日、俄荼毒遼瀋之慘狀,擔憂英、德「龍爭而虎鬥」,終致中原糜爛,故有徐州設置行省之議。原文是這麼說的——
「今天下之大勢,英之兵艦梭織於長江;德之鐵路午貫于山東。謀蔽長江,則勢力必擴而北;謀障山東,則勢力必擴而南。南北之際,徐為中權……吾懼徐州不日龍爭而虎鬥……為東三省之續也,故為此議」
設省,用張謇的話來說,是「變散地為要害」;也就是把蘇魯豫皖四省鞭長莫及之處整合到一起,練兵、興實業,防備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清末,於邊疆地區推行省制是一個公認的固邊之策,如台灣、新疆設省,民國初年的綏遠熱河西康等也是其政策的延續。徐州設省可視為其中一個特例。
張謇的「徐州省」包括:徐州府、海州、淮安的安東(漣水)、桃源(泗陽),潁州的蒙城、渦陽,亳州、泗州,五河、盱眙、天長,鳳陽府之宿、靈璧,山東沂州、兗州的滕、嶧(即今棗莊市),魚金曹單成,河南歸德。合當時45州縣。今天人口近7000萬。
下圖為張謇的徐州行省
1905年1月(按農曆實為光緒30年12月),朝廷以割4省亦涉紛更等為由因陋就簡只批准江蘇省劃江分為2省,南駐蘇州,北駐清江。這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決議遭到蘇籍官員以及新任兩江總督的全面抵制。原主張分省者均認為朝廷上諭與原議(即45縣案)不合,反而反對分省,江淮省不出3月而終。
時間又到了抗戰時期,汪偽政權為了站穩在中原的腳跟,鞏固南京北路的萬全,在徐州搞了個淮海省,基本就是蘇北、皖北。
其實國民黨政府久有劃小省區、省縣直轄之意,民國的學界、政界對此頗為熱衷,方案層出不窮,答主展示兩個給大家看。
1、地理學家胡煥庸的方案。就是把清代徐州府、沂州府、濟寧州、兗州府、海州五地合為一省,個人認為算不上好。
2、國民政府內政部方輿司司長、地理學家傅角今1948年的方案,把蘇北、皖北大部和魯西南、豫東的小部分整到一起。這時候距離徐州的解放還剩幾個月。。。。傅角今的《重劃中國省區論》算是民國時期重劃省區運動的集大成之作,吸收了之前的很多方案,頗有見地,民國末期東北地區10省的設計即來自這個方案。傅角今在徐州設置省的目的是統籌治理淮河、運河,所以省名叫「淮運省」(⊙﹏⊙)b。
時間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徐州又憑藉鐵路、煤炭、機械等行業風光一時,在周邊鄰省地區的商店,常見徐州捲煙廠的香煙、徐州的小孩酥花生糖等商品,報攤上可以買到《徐州日報》……在經濟學家于光遠等人的倡議下,當時的蘇魯豫皖四省鄰近區域的16個市聚在徐州開會,通過了《淮海經濟區經濟開發聯合會章程》,要搞點大新聞。然而,徐州把腳伸到鄭州、合肥、濟南等省城的鼻子跟前,等於是以下犯上,必然引起之後的長期圍剿,更不會得到南京的幫助,最后里外不是人,這不能怨別人。但這個設想確實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並非是心血來潮的紙上談兵。
淮海經濟區沒搞成,只好退而求其次,搞一個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棗莊、商丘、濟寧。濟寧之所以還待在這個圈子裡,主要是因為其所轄的微山縣緊鄰徐州、棗莊,還有參與的理由,下圖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濟寧單獨畫出。平心而論,這個小圈子要靠譜的多了。
要搞大新聞,不僅要畫圈,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徐州在國內較早開始探索跨省醫療即時結算、地鐵遠期規劃與外省聯通等公共服務的新突破口,利用本地較為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為周邊鄰省地區群眾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
下面(a區)就是最早與徐州相關醫療機構簽訂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合同的區域,近年來,這個區域已經大大擴展,覆蓋四省人口5000餘萬。在徐州的幾家大醫院中,來自鄰省的病患超過半數,他們到徐州看病遠比去他們的省會方便、實惠。
今天的徐州,一個普通的地級市,搞得已經很好了,以後肯定還會更好的。
徐州有學習蘇南的先天條件,努力向南看齊。在中國,發展水平高、綜合實力強的普通地級市比省會稀缺的多,那才是無可企及的。
至於淮海省這個flag,成與不成完全在國家的意志,若成,省會必定在徐州。
在答主看來,現在,徐州留在江蘇好好發展,同時加強與淮北、宿州的合作與聯繫,應該是條件最充分、回報最豐富的選擇。
至於徐州和臨沂等實力較強的周邊鄰省城市的關係,夏天的打架事件應該是一個警報,蘇北魯南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為疆理所迫,沒完沒了地較勁,積累了那麼深的猜忌,實在是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起搞搞合作肯定是都有好處的,不過這又扯到省級政府的問題了,有些省的山頭思想太厲害,為了不讓鄰省發展一步,寧肯自己停滯兩步,置本省邊鄙地方於不顧,全力增強本省核心區首位度。有的跨省地方鐵路已經計划了十幾年,鄰省已經把鋼軌鋪到省界上了,某省還是無動於衷。像這些省區之間的經濟社會問題,最後都不可避免地牽扯到 「淮海省」 上。
有些答主和評論區的一些人,不知道是不是中華城市吧跑來的噴子。。。
那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徐州。從行政區劃犬牙交錯的角度出發,把這塊兵家要衝拆分,可以防止作大,加強中央集權
四條雞肋拼起來那叫雞排骨,不叫雞腿。
專門刷了一張圖來調侃一下
下圖為淮海經濟區城市們
顏色深點的為核心城市,淺一點的是一般城市,核心城市呢,對建設經濟區還是比較走心的,之餘顏色淺一點的,大多是來聯絡感情的。
如果算上所有的城市,那麼淮海省面積真的不算小,起碼15萬平方KM也有了,但是如果只算核心區,只有8萬平方KM,可以說是最小的省了。
接下來,我們細細總結下各省城市在淮海區域的比例:
江蘇:3個,核心城市3個山東:7個,核心城市2個河南:4個,核心城市1個安徽:9個,核心城市2個於是我發現了一個震驚的事實:
徐州對建設淮海省肯定是100%支持的,宿遷、連雲港也是十分支持的,因為徐州日後肯定是省會,而連雲港作為最近的出海口前途也是大大的有,而宿遷自古跟徐州關係好的不得了,但是,江蘇省內其他城市統統默不作聲,總而言之,不關心。
安徽整個北部除合肥外幾乎全部要離開,當然宿州、淮北自古跟徐州關係很好,尤其宿州還是宿縣的時候,在中原官話的發音是xu縣,別稱南xu(徐)縣,剛好與北徐州對應,不知是否巧合;問題是,六安、滁州也來打醬油,這是什麼道理?
荷蘭帝國商丘受徐州影響就算了,情有可原,但我大開封搞什麼名堂?東京當年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現在淪落到跟一個小徐州打醬油,南京歸德府(商丘)當年也是條漢子,現在也成了跟班,而且周口、信陽是搞什麼東西?不覺得很遠嗎?
山東南部雖然發展的不是很好,但比荷蘭、安徽不知強到哪裡去了,整體同蘇北水平差不多,所以山東比較有節操,棗莊、濟寧亦是核心城市,但臨沂、泰安、萊蕪這些,拜託,你們給青島、濟南留點面子,不要這樣吃裡扒外。
然後順手做了另一張圖
2014年各市的人均GDP,全國人均為4.64萬人民幣,也就是說,超過4.64萬才算全國正常水平。
然而,只有徐州、棗莊、泰安、濟寧超越了這個數字,而且領先不大
其他bia bia bia,都在拖祖國母親的後退,喂喂喂,阜陽都把祖國母親的內褲脫下來了。
特地加上了蘇南5市人均超過10萬的GDP來對比,在我國東部地帶,有這麼一個神奇的經濟落後地區。。。
All things atrocious and shameless flock from all parts to Rome.
世上一切惡毒無恥的事物,全都蜂擁至羅馬來了!中國東部所有最落後的城市,全部都在淮海省!~~~所以,再次強調,蘇北不窮,如果蘇北真的很窮,那麼蘇北絕對不會只有徐宿連加入淮海省,嗯,就是這樣,各省最窮的地方都加入了淮海省;
結果只有一個,只有更窮!
因為什麼呢?我覺得 @許銘銘說的很好:四條雞肋拼起來那叫雞排骨,不叫雞腿。
即便成立淮海省,得到最大好處的肯定是徐州,接著是連雲港,其他城市么,玩蛋去吧,參考四川除成都、湖北除武漢、江西除南昌之外的城市發展,慘不忍睹。徐州人均gdp在江蘇屬於後段班城市,真的能讓他淮海小弟服眾?
徐州人所唾棄的江蘇,每年省財政轉移支付蘇北佔比高於50%,徐州是受惠城市之一,江蘇省內還有無錫對口援助,在江蘇還屬於被援助的城市,建省做省會就有能力輻射其他城市了?其他城市現在在各省基本都有大腿抱,有省財政支持,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在跟你一窮親戚出來自立門戶?為了成就徐州的省會夢?清朝為什麼豎著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而不是按文化橫著分省?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增加地方矛盾,分散大省能量。
不分江南省則導致江南省太強,橫著分江南省只會讓分出來的兩個省都強,所以豎著分變成一個羸弱一個內鬥。
既然都是一個道理,那為什麼要把已經分成四塊的造反者大本營組成一體呢?淮河流域水系圖
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淮海省行政規劃
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早期在北方的中原、關中一帶,以及周邊的南陽、邯鄲、臨淄附近。南方在秦漢時期開發得最好的是成都平原,其次是雲夢平原(楚國的故地)。到了唐朝開始經濟重心逐漸轉到南方,隨著大運河開通,有了揚一益二的說法,之後的朝代還有「蘇湖熟,天下足」、「兩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在這期間唯獨淮河流域(徐州附近)沒有過任何突出的表現。
很多人會奇怪,淮海地區是中國平原面積最廣闊的地區,人口密集。北通華北,南抵江浙。依靠黃海,有魚鹽之利。依託著淮河和京杭運河的水運,以及徐州、連雲港這兩個交通樞紐,京九京滬和隴海線橫穿而過。集眾多優勢於一身的淮海地區為什麼會成為中東部四個大省中各自最窮的部分?
首先,淮河流域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在分裂時期南北王朝經常在這一帶對峙,因此不可能把淮海作為核心區發展。淮海的軍事戰略意義始終要大於它在經濟上的意義。
60年代中蘇交惡,北方受到蘇聯軍事威脅,政府擱下了北方的建設去搞三線建設。某老人在南海邊上畫圈的時候也首先考慮到珠三角較少地受到周邊軍事威脅。經常打仗的地方經濟不可能發展好。
淮海地區北不沾黃河,南不沾長江。中國早期的文明都說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幾乎沒有發達的早期文明誕生於淮河流域。先秦時期淮河流域被稱之為淮夷,但不同於南蠻或者東夷,南蠻之中的荊蠻有楚國開發,此後的南方王朝也有不少依靠成都平原和長三角建立的。東夷在當時是齊國,一個極為富強的國家。而淮夷這一片都是諸國征討的地區(吳國、越國、楚國、宋國、魯國、齊國等等)
淮海地區既沒有強大到能建立起一個和長江黃河流域一樣強的政權,也沒有小到直接作為南北方政權的內部區域,周圍也沒有大山做屏障,直接以平原溝通南北,所以就只能甘當戰略緩衝區,才有了守江必守淮的說法
其次,淮河給淮海地區帶來的更多是災難,淮河流域是淮泛區、黃泛區,還受到過黃河改道帶來的巨大影響,水旱災害頻發。
這也決定了淮海地區是中國起義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進入現代,工業化程度決定了發展水平。儘管淮海地區靠著黃海,但海岸線上儘是沖積海積平原,海水很淺,缺少深水良港,海上也沒有舟山群島這樣的島嶼。所以蘇北漫長的海岸線大部分都被用來修鹽田曬鹽,很難有更大的作為。
唯一一個大港連雲港周邊有青島港、日照港、上海港、南通港等等的競爭,形勢並不樂觀,而且依託長江和京杭運河,江蘇的內河港口比海港更發達。
淮海地區也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沿海大城市。
所以淮海平原更像是一個內陸平原而不是沿海平原,它沒有沿海平原積極進取,對外開放的精神,而顯得保守自閉,更依賴農業文明而不是工業文明。淮海地區不缺乏勞動力,但是缺乏優秀的人才,有所作為的官員。
鐵路交通帶給徐州發展並不是很大,徐州現在只是一個不溫不火的三線地級市,在淮海地區算是瘸子裡面拔出的將軍。
不論在經濟上,文化上還是認同感上,淮海地區都極為分裂,河南部分以及菏澤跟著迅速發展的鄭州搞中原城市群,山東其他部分跟著濟青搞半島城市群,蘇北和蘇南合作,比所有地方都圍著徐州強得多。
徐州附近的城市都被周圍的大城市群瓜分了,徐州在本地區威信很小。
徐州本身沒錢沒地位,也根本不受中央待見,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展望。讓徐州領導一個淮海省就像讓宜昌領導一個三峽省一樣,沒有帶頭的城市,只會搞得又窮又落後。就像差學生一般都被安排坐在好學生旁邊,有利於提高差生的成績。把差生和差生分在一塊坐,只能同流合污,共同敗壞各自的前程。淮海省如果成立,一定會比河南安徽還要窮,關鍵是沒有前途,於是一躍成為東部沿海最窮的省區,省內各個城市也會離心離德,想重新跟原來的省混。地域黑的矛頭也估計會由鄭姆斯特丹轉向徐姆斯特丹。
另外在淮海地區是戰略要衝,橫跨南北,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大卸八塊,分給周邊的大省管轄,這從古代就有了。行政區劃不會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的特點,就像河南領有黃河以北的一部分平原,陝西有南方的漢中,甘肅有南方的隴南,四川有青藏地區的西康一樣。
所以淮海省只是一部分徐州或連雲港人民的臆想而已。淮海人這種身份認同既不存在,也不曾存在。哪個城市不想自己處在一個富強的省份里?即使自己不富也起碼能沾到點油水。有誰會願意追隨貧弱的淮海省的春秋大夢?
還有人想把蘇魯豫皖四省交界附近的縣合併成一個城市,借四省之影響打造成一個超級城市。實際上這只是以四省之糟粕合力打造的大號貧民窟,一個徹徹底底的四不管地帶。
這幾個地方不光是最窮的地方,同時也是民風最彪悍,最有造反精神的地方。你想想義和團,劉邦,項羽,黃巢,朱元璋,宋江等等都是從這塊發家的。把這些光腳不怕穿鞋的地方攢到一塊,簡直畫美不看
我們那他喵的以前是江蘇徐州蕭縣,後來是安徽宿州蕭縣,再後來是安徽淮北杜集區,還要變嗎?寶寶都不知道自己是哪的人了
我在《城市地理學》課上給學生講過兩回了。中國的省太大是學界共識,但一級行政區變更成本極大,涉及問題太多,改革開放以來一級行政區也僅僅增加了海南省和重慶市。特別是淮海省這種周邊四省各分出一塊的設計,要牽涉各方面利益,實施的難度遠遠高于海南和重慶。個人認為淮海省分出來還是很合理的,只是時機還不成熟。比較合適的辦法是不要劃太大,這樣就可以所有縣都由省政府直管,縮減市一級行政單位(縮省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取消市帶縣體制,真正落實省縣二級制)。前面一些人的分析很不恰當,淮海經濟區的落後恰恰是現在省太大,四省都不重視這一區域的結果。以淮海經濟區現在的落後推出分省後會更落後,是把結果當成了原因。
為什麼明明蘇南浙北都是吳語區,桂西南和粵西珠三角都是粵語區,閩南潮汕都是閩南語區,都不讓待在一個省份里?讓同一民系的國民培養出了超越國家認同的區域認同,在中央權威下降的時候,變成了地方割據咋搞?
大家講的都很對,但是如果政府真的這麼幹了,我覺得一定也會湧出一大波高強腦洞引經據典展望未來為政府細化到牙縫。。。。
不請自來,利益相關,徐州人。
先說結論,以目前的情形來看絕對不可能。
東部城市這麼密集,大城市這麼多,整體經濟這麼好,怎麼可能再單獨挑你們幾個窮兄弟出來搞事情?現在一切看起來都不錯,你們也還湊合,就這樣湊合過吧。畢竟國家以穩為主,穩中求變求發展才是主線。想那麼多不如好好學習,有本事了回家鄉投資。問這個問題,應該先想一想當年江南省為什麼不橫著切
蚌埠表示你們自己玩別拉上我們,本來還區域中心城市,淮海一出來成邊緣城市了
徐州人真是想當省會想瘋了。你說說設立淮海省除了可以給你們徐州吸血周邊地市的機會,其他城市會有任何改善?為了一己私利,整天畫地圖也不去了解有誰樂意給你吸血。人家根本和你們方言不同文化不同,經濟交流幾乎為零。為什麼整天想把人家強行劃入給你們吸血?你們捫心自問,設立淮海省真的能讓豫東、皖北的地市擺脫貧困?至於蘇北、魯南各市人家願意給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地方當丫鬟?
我彷彿看到了一群村頭吹牛逼的老大爺。。。
就是因為這裡容易搞事情,才正需要設置一個機構統合四省交界地區,鎮撫。
就東部沿海地區而言,淮海地區確實發展的不咋滴,但是這個地方既有徐州這樣的交通樞紐,又有連雲港這樣的歐亞鐵路橋頭堡級的港口,同時境內有著京滬、隴海這樣的國家一級幹線,要資源有資源,要交通有交通,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確實很奇怪。而且在一個現代國家,又不是古代農業社會,中央真的有必要這樣提防地方嗎?為啥不放開手腳發展一下試試呢?
推薦閱讀:
※山西晉中市是否是最應該撤銷的地級市?
※現代中國地名中有哪些是由兩個古地名合併而成的?
※美國的行政區劃是幾級的?州以下有哪些行政區劃?美國的縣相當於我國的哪一級行政單位?
※為什麼中國的行政區劃是「省」而美國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