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京都在日本是怎樣的地位?

相關問題:名古屋在日本是怎樣的地位? - 地理


貼一篇我早些年寫的舊文,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當時是為約稿寫的,所以文風跟我平時在知乎上扯蛋的感覺可能不太一樣。

在京都與歷史同行

在日本留學的兩年時間裡,由於住在廣島市附近的緣故,我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西日本地區活動。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始終對關西地區懷有比對關東地區強得多的感情。如果有人要問我最喜歡日本的哪個城市,我的答案也非常明確——京都,日本歷史上作為首都時間最長的城市,也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古都。相比於東京的現代化,大阪的商業味,名古屋的工業感,京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底蘊就似隱藏在空氣之中,見於每一條略顯蕭條的老街每一戶飽經風霜的老宅,抑或是那老街老宅的牆頭上,悄然探出頭來默默注視著夕陽的一朵小花。

我初探京都,是在我到日本半年之後。好不容易過完最為艱難的頭半年,將到暑假的時候,一次我們導師在課上說,乾脆暑假尾段的時候組織全班去京都參觀一下,玩兩天。說完特別看著我們幾個留學生說道:京都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古都,特別是幾位留學生同學,最好還是一起去看看。

那是我第一次到訪京都。導師熟門熟路地帶我們接連參觀了三十三間堂,清水寺,銀閣寺,金閣寺,二條城,嵯峨野等京都最著名的景點。只不過我發現同班的日本同學並不是很感興趣,原定三天的旅行,過完第二天中午就已經有大半人先行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吃飯之前,在京都站那高聳得讓人完全不覺得這是火車站的天台上,我問導師為什麼那些同學要先走。

導師說那是因為他們多半都來過。日本的學生在小學或初中的時候,學校是一定會組織到京都來參觀的。

我問為什麼,日本也有很多著名城市可去的啊。

導師說那沒錯,但只有這個地方,能夠告訴別人,為什麼日本成其為日本。這個地方集中了歷史上太多的東西,從向中國學習時的日本,到戰國時代內戰不休的日本,再到終於擺脫封建制度,開始向西方學習並最終走上擴張之路的日本。從別的角度來說,還有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式的審美情懷,只有現在在你腳下的這座城市能夠同時告訴你這一切。

說完,導師頗有興緻地看著我,問道:你對京都有什麼感覺嗎?

我說我還沒去過日本很多地方,但我有預感,這將是我在日本最喜歡的一座城市。

導師問為什麼你這麼肯定?

我答道:您還記得昨天在清水寺附近您提醒過我們說那附近是京都很多藝伎表演的場所,讓我們注意留意看那些走過的藝伎嗎?您提醒過之後,確實我曾經看到有藝伎在那裡走過。如果在別的地方,穿著和服化著那樣的濃妝,別人肯定會覺得很奇怪。但在那裡,穿著和服的女子優雅地走過,伴著樹上飄落的花瓣,襯著背景里青色的遠山和很有年頭的古剎,加上午後的日光,卻是一副無比和諧雅緻的景象。也許那就是您說的日本式審美。

導師抬起頭看著暮色里的天空,說道:你這答案我真沒聽人說過。不過確實是那樣。

正因為這一次的美好印象,一年後當我報名托福考試時,我毫不猶豫地把考場定在了京都。順便也打算會會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這朋友也是個廣州人,是我在執信讀高中時的同學,大學時考去東北,彼時剛來到日本讀研。

完試出場已是中午,不多會兒朋友趕到。我們五年未見,他的第一句詞卻是:汝特地上京(指封建時期日本駐守各地的大名到京都朝見幕府將軍)晉見寡人,居然不跪?

我盡我所能用接近當年長州方言的廣島話對他說道:你的時代完結了。(長州就是現在日本的山口縣。明治維新之前打倒幕府的運動當中,大部分的領袖都是長州人)

朋友說道:你也不是第一次來了,主要景點應該都去過了。這樣吧,我帶你走一條穿越之路。

我們倆沿著貫穿京都城東的鴨川向北進發。走了沒多長時間,朋友突然在路邊站定,指著旁邊的一家便利店對我說道:這地方有印象不?

我說你開什麼玩笑,還能隨便一家便利店我都有印象?

朋友說這裡就是近江屋。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的著名革命活動家坂本龍馬就是在這裡被暗殺的。你總在廣島一帶活動,那裡可就是明治維新運動發源地的附近,總知道坂本龍馬吧。沒有他,就沒有長州和薩摩的同盟,也就沒有之後推翻幕府的革命和將政權歸還天皇的明治政府成立。另外他的「船中八策」是明治政府施政的一個基本方針。簡單說,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明治維新了。

說著走上前,指著立在便利店轉角的一個毫不起眼的石碑說:看,上面刻著的,坂本龍馬遭難之地。

我略有些驚訝。坂本龍馬是日本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無法迴避的人物,而他被害的地方,怎麼想似乎也應該是個需要建個紀念園,起碼也要樹個碑的地方吧。

朋友說:咳,京都有歷史感的地方太多了。哪能都圍起來紀念。走,前面還有要看的。

我隨他向前,也就走了幾分鐘的樣子。他又在一家寫著「池田屋」的小酒館前面停了下來,指著招牌讓我看。

我說這個池田屋總不會就是那個池田屋吧。

朋友笑笑,說道:你還真猜對了。這就是那個池田屋。

即便我對日本史的了解遠沒有我這個朋友深入,「池田屋事件」作為一個在日本一直被各路文學家用作絕佳題材的事件,我自然也是有所了解的。江戶幕府統治的末段,長州藩不少藩士開始密謀要推翻幕府的的統治。而同時,各地也有一些誓死追隨幕府的武士自發組織了護幕的團體,在各地維持秩序,以暗殺等手段瓦解推翻幕府統治的這些革命者的力量。在京都活動的新選組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維護幕府的隊伍。1864年,新選組得到倒幕諸藩的志士在京都池田屋旅館聚會密謀的情報之後,發起突然襲擊,殺死多名倒幕派志士,對倒幕力量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我看著那家小酒館,果然在二樓的窗上,貼著當年新選組那些勇士的畫像。雖然說新選組的立場是支持幕府反對革命的,照理說算是反動守舊勢力,但日本人卻相當推崇他們,因為他們確實忠誠於幕府和舊時代,並一直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以至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日本的很多文學作品讚美他們,就正是因為這股精神,這股他們所認為的,真正的武士道精神。

我說道: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

朋友往北一指,說接著走,前面有大場面看。

我說這次是什麼?

朋友說道:本能寺。織田信長被害的地方。

我說這次不是近代史了?換戰國史了?

朋友說長見識了吧,你們這些西日本的鄉下人。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代三傑之首,也是日本戰國時代第一個有可能統一全日本的豪傑。此人行事乖張卻有治天下之才,而且眼界開闊,思想前衛,是日本史上絕對能排進前三的話題人物。然而,1582年,由於手下叛變,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遇害,也正因為他的死,他手下的統治集團開始了新一輪的內鬥,客觀上延長了戰國亂世的時間。另外,織田信長生前的很多言行暗示了他如果統一日本,很可能會廢除原先幕府統治這樣的武人政權,轉而開始新的政治制度。那樣的話也許日本史和世界史都將與我們今天所知的大不一樣。就在我眼前的本能寺里發生過的本能寺之變,算得上是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事件。

我感覺到像有一幅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我彷彿能看見1582年那個初夏的早晨,在我面前的這座寺院里升騰,似是要吞沒一切的衝天大火。大火中,那個被認為是超越了時代的信長公轉身走入內殿,從此歷史裡不再有關於他的記述。

我和朋友折回京都站吃晚飯。京都站那高聳得絲毫不像車站的頂樓上,朋友問我:你對京都什麼感覺?

我答道:毫無疑問,這是日本我最喜歡的一座城市。

朋友問:為什麼?

我答道:如我導師對我說過的,只有這個地方,能夠告訴別人,為什麼日本成其為日本。這個地方集中了歷史上太多的東西,從向中國學習時的日本,到戰國時代內戰不休的日本,再到終於擺脫封建制度,開始向西方學習並最終走上擴張之路的日本。從別的角度來說,還有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式的審美情懷,只有現在在你腳下的這座城市能夠同時告訴你這一切。

朋友答道:對。歷史像地層一樣,一層層地堆積在這座城市之上。只有在這裡,你才能真正地活在歷史當中,和歷史對話。這樣的誘惑,對於我來說,真的是毫無抵抗力的。

說完看看錶,對我說道:你車快來了。去吧。回你的備後國去(我住的地方在近代屬於備後國範圍)。對了,替我盯著長州那幫傢伙。

我笑了,用最恭敬的敬語回了他一句:如您所願。


回答起來太長,就說幾個關鍵點。

1 東京之前一千年的日本首都

2 即使是現在依然是日本十大城市之一,一線城市,也是日本為數不多有地鐵的。

3 寺廟,神社林立,市內古建築保護的非常好。

4 外國遊客最喜歡的日本城市

5 教育重鎮,接近10%的人口是大學生

和國內的西安比較接近的地位。

一線城市,教育重鎮,古都。


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是東亞古代文明的展示,有人說京都是日本的西安,但京都卻比西安更長久。京都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不耗費自己。從繁華落盡到細水長流,京都非常懂得用樸素來包裹自己,用簡單來制約自己。所以今天的京都和今天的西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城市兩種風貌。

今天的京都,退去了平安時代的繁華,室町時代的紛亂,明治維新的浪漫以後,已經是從一國之都退居二線成為偏安關西地區的文化古城。

京都的規模不大,常駐人口大約200萬。京都沒有機場,然而以三產為主的京都卻比身邊的大阪更加與時俱進一點。麻雀雖小但京都大學,同志社和立命館讓人看到的是京都的教育實力,京阿尼,京瓷,任天堂,歐姆龍也是一個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企業。旅遊,科技,文化,多麼高端與環保的城市。

如果你認為日本的綠化比較少,那你不妨走走青蓮寺,京都御所,鴨川河畔的草甸是多麼充滿生機。

有人說京都是一個太保守的城市,然而保守卻是保存實力的最好方式。日本是一個尚武的國家然而京都卻不是一個戰鬥的城市。


西安


西安的文化和歷史

廣州的經濟


你好我就是京都人,其實很好解答,名字裡面又有「京」,又有「都」了,自行腦補一下吧


心靈的故鄉


推薦閱讀:

古代日本如何越冬?
中國有哪些地名聽起來像日本的地名?
日本二戰時期的徵兵到底有多嚴厲?
你所知道的日本黑幫是什麼樣的?
日本地震我國傾力支援,換來卻是日本繼續仇視中國,關係惡化,歷史上有這樣的先例或後例嗎?

TAG:日本 | 京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