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本文化中的「粋」?

讀了好多資料還是難以理解…主要是希望弄清:

1、粋作為精神性,如何反應在近世社會生活中

2、粋和江戶時代的娼妓文化,譬如吉原區域出現的由商人階級為主的紅燈區,有什麼聯繫

3、當代有什麼對於粋的體現?


來自[文化]粹與通——從近世人文意識解讀江戶之「粹」 - 熊五郎二三事 - 知乎專欄

另請結合[文化]薔薇與白茶——近世時代文化與精神體現 - 熊五郎二三事 - 知乎專欄作為補充閱讀。

================

在江戶文化的範圍之內,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當屬江戶落語中的「人情噺」。

正如其名,人情噺永恆的主題便是「人情」,即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牽絆。或親子之情,或夫妻之情,或鄰里友愛,一直是人情噺劇目里不變的內容。一直以來,落語都被看做是令人發笑的藝術。但實際上,落語中的人情噺,卻常常能夠以其中蘊含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來打動觀眾的心靈,煥發對生活的審視與反思。

人情噺發源於近世後期,在江戶土生土長,因此一直以來都受著當地人們的追捧,同時反映著他們的生活哲學。在人情噺的劇作中,像《火事息子》,《文七元結》以及《芝濱》等作品就全部取材自江戶民間的生活瑣事當中,充滿著人情味的戲劇藝術,也恰恰是屬於他們的生活寫照。

無論是年長還是年少,貧窮還是富有,總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人情故事。生長在江戶,哪怕是終日奔命勞碌之人,在慶幸又成功熬過一日時,也總會報著些許對生活的暢想。堅守著人與人的牽絆,守護著自己的生活,儘管並不總會擁有著圓滿的結局,可人生有時終究要比戲劇更加精彩。

江戶的人文精神,讀作「意氣」,卻也可以寫作「粹」,而它也可寫作「通」。所以形容江戶的町人,除了「粹人」以外,還可稱之為「通人」。按照《大辭林》的解釋,從字面上理解,通人之「通」,按照字面來看即為「通曉」,「洞明」的意味,「通人」一詞,即是對某些事物精通,擅長的人。引申其含義,便是懂得生活,通曉人情的人。

江戶文化中的「通」,與佛教用語中的「諦念」頗為相似。按照九鬼周造的說法,「諦念」本身就是「粹」的要義之一。在《「粹」的構造》里,國人常常將「諦念」譯作「達觀」——這不得不說是一處十分精妙的譯法。「達觀」與「諦念」一樣,都是取自佛教用語的詞。其次,這也為理解「通」提供了一種視角:「通」之通曉在於何處?即是在於隨著世事變遷,洗鍊浮躁,顯露真心的達觀。「通」無時無刻不在人們的生活中有所展現,以男女之事來說,最初的熱戀與熱情,其實往往都源於一種一時產生的「衝動感「,熱戀不會是理性的。但在雙方終成眷屬,締結姻緣,再過幾十年,隨著熱情漸失,愛情枯竭,能夠維持婚姻的,往往要靠一顆洗鍊浮躁的真心——在歷經過高潮與低潮之後,對萬事皆有所感悟,但依然能夠不忘真心,這種達觀便是「通」,同樣也是「粹」的人生體現。從這一點來看,即便是數百年前的古人,與處於當今社會的我們,依然是精神相通著的。

城裡的町人來自於工商階級,因此金錢生活是他們人生中一個重要部分,而這種「通」的意識也可見於金錢觀之中。在《大辭林》中,對「通人」的第二種解釋,便是指精通風流花柳的人,江戶子同樣也往往以勾欄之事為傲。但進一步講,能夠引起他們互相比較的,實為花錢的手筆。燈紅酒綠的吉原不同於別處,置身於其中的男人們沒有地位的高低,只有有錢與無錢的區別。哪怕是腰挎兩刀的武士,沒有銀子也一樣會被比下去。而對於不缺錢的町人來說,他們只有在這裡,才會切實地體現到金錢對等級地位的顛覆。所以,人人常說「江戶子不留過夜錢」,便是一種在金錢觀上的洒脫,同樣九鬼周造所說的「懷裡的錢一定要花光」也是一樣的道理。事實上,這種「有錢就要花」的思想某種意義上也是有其外界因素的影響的。在火災地震頻發的江戶,幾乎每隔半年就要著上幾次火。因此,為了趕在火災來臨燒光家產之前,還是都拿出去消費要更加划算一些。

不過,這種揮金如土的金錢觀並非是「金本位」的思想——那也正是為江戶子們不齒的庸俗「野暮」行徑。江戶町人對金錢利益的觀念,更傾向於淡泊而非附庸,而金錢對於他們而言,與其說是金錢,其實只是一件「物品」而已,而為了自己的顏面或是骨氣,它可以輕易地被交換。坊間有一逸話,正是與此相關的。江戶一町人因身家破產欠下債務,不得不接受奉行所的上門問詢。可為了裝出樣子,撐撐場面,這位男子竟把家中為數不多的家底全部花掉,換來了花瓶與古董,只是不想讓外人嫌棄他家寒酸。

江戶民間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諺語,叫「賣了老婆吃鰹魚」。指的是江戶子把老婆押到賭場或者是賣入青樓,拿換來的錢去吃大餐。這自然是對女性的不尊重,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江戶町人們對金錢的態度。江戶子極其痴迷於鰹魚的美味,所以賣了老婆得來的錢,救命錢也好,救火錢也好,錢都是錢,為什麼不能用來吃呢?——這就是江戶子在對待金錢上體現出的十分有趣的「通」。在戲劇中也有這樣的演繹。《文七元結》中,主人公長兵衛把女兒賣進了青樓,換了五十兩銀子,但隨後把錢全都送給了要尋短見的過路人,只是出於一時的熱心腸而已。

「人情」廣義可以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像如此這樣救助弱者,熱心助人的善舉,可以理解為是江戶町人與町人之間的情感,同樣也是在人情上「通」的體現,而進一步講,這事實上就是一種「人情味」。

在二十世紀初期,嘗試把日本的」粹「帶到世界的,除了九鬼周造,還有一位先生,白洲次郎。白洲次郎曾留學於英國,他在試圖把「粹」進行說明的時候,把它翻譯作了「dandy」,而對於西方國度而言,東方的「粹」更近似於一種「gentlemanship」,東方的粹人更接近於西方的紳士。與九鬼周造不同,他認為「粹」更似於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準則,而非是純粹的審美意識。按照白洲次郎的說法,「粹」對於人來說,應具有五重標準:講求原則、幫扶弱小、無我無私、幽默情趣、瀟洒利落。其中的「幽默情趣」與「瀟洒利落」取決於人的個人行為,而「講求原則」,「幫扶弱小」與「無我無私」——它們無一不體現在江戶人的道德人情觀之中。

在民間經常有一個詞語用來形容江戶子——「仗義」。倚仗的是義理,通曉的是人情,因此這種「仗義」也可以解讀為看重社會的「義理人情」。「義理」可以看做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在一個群體範圍中與他人之間產生的一種關係上的反饋,它與每一個人的公德心有關,是人與人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而「人情」更多地取決於一個人的私德方面,偏向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本身。以師徒關係為例,「尊師重道」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規範,因此徒弟奉迎師傅便是「義理」。而當徒弟發自內心對師傅產生了敬佩與愛戴的情感時,在踐行義理時,雙方便會依照自己的情感而更好地和諧相處,這就是「人情」的體現。

在江戶町人的日常生活中,由義理而生的公德無處不在。在集體居住的長屋中,一家有難人人幫,一處有火大家救的熱心善舉是隨處可見的。一方面,居民們都居住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因此你來我往的交流也就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常規。而從町人階級本身的角度來看,這種彼此互相關照的公德實際是町人階級本身的公共意識,而這也是町人階級面對武士階級與農民階級兩方面壓力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這種意識早在江戶時代中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當時的江戶,當城裡發生火災時,只有武士階級本身的居所與宅邸會由政府專門救火,市民的死活卻無人理睬。因此為了生存,市民們不得不靠彼此的力量共同救火,在廢墟過後一起重建家園。因此,儘管江戶的火災越來越大,市民之間的「義理」也變得越來越堅固。在之後,政府正式允許民間組織消防隊,並給予了相應的編製。在江戶人的眼中,消防隊是能夠第一時間解救危難的人,為公共財產與安全拼上性命的他們,被視為是踐行「義理」的好男兒。因此像消防隊這樣從事公共事業的人,是備受市民推崇敬佩的。在人情噺《火事息子》中,就講述了一個放棄家業的少東家堅決投身於消防隊,並最終在火災中救出了家人與鄰居的故事。

一個群體的組織化與成熟化離不開領袖的力量。而具體在江戶市民的身上,這位領袖必須是一位「義理」之心高於別人,威望位於他人之上的男子漢。因此,市民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公共事業的領頭人,或者是其他民間地位極高的人,比如消防隊的頭領。請他出面做群眾的代表,以他的顏面來解決麻煩與困難,並奉其為「顏役」。不管是糾紛鬥爭,還是鄰里衝突,都可以找這位德高望重的顏役來出面。久而久之,隨著顏役的威望再度升高,便會有人主動願意拜入門下,擔當門客。因此,顏役文化的土壤,是紮根在江戶人的「義理」上的。

與「義理」相對,「人情」不側重於公共性,它是一種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私情」,這包括夫妻之情,親子之情以及兄弟之情。在這一點上,江戶的人情觀與上方的人情觀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從文藝作品來看,上方流行「心中物」,即專門以愛不能,求不得作為原因而殉情告終的文藝作品。它們突出著」義理「與」人情「之間的矛盾與碰撞,戲劇的衝突也皆由這種矛盾而產生。比如在《曾根崎心中》中,一邊是家庭媒妁的壓力,一邊是對自由戀愛的渴望,這種對立往往會導致角色的最終死亡。而在江戶,「義理「與」人情「的調和更像是一種順勢而為,他們更習慣於將」人情「放置於」義理「之前,將「人情」和「義理」統一——或者說,「注重『人情』」本身,就是一種「義理」的踐行。

依然以師徒關係為例,當「義理」和「人情」達到一種融合時,那麼師徒關係也就不再僅限於「師徒」,而是一種「父子」的關係。為徒者要拜老師為父,師傅也要將徒弟看做兒子,並準備著在之後將家業全部延續下去。這樣一來,本來是作為「義理」的尊師重道,也被賦予了一種父子情分,這就是「義理」與「人情」的結合。這樣的觀念在江戶的相撲力士們中最為常見,因此除了消防員之外,力士在民間是另一樣受人敬仰的身份。除此之外,傳統的曲藝界,以及江戶子中的大工職人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此的人情觀念除了在這些職業中存在以外,它還存在於以顏役為領袖,由町人所組成的市民團體中。為了加強這個團體的堅固,作為門主的顏役與門客們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異姓父子」的觀念。

顏役的行事風格往往可以看做是「義理」與「人情」的和諧統一(往往是「人情」優先於「義理」)——而這在他們的圈子裡被叫做「仁義」,因此他們也被稱作是「任俠」。任俠集團的組織方式往往有兩種,一種是顏役通過與成員結拜為父子或兄弟的名分,進而使之成為完完全全的自己人;另一種是顏役收留破產或蒙難的市民,使其因這份大恩而死心塌地歸順——這兩種方式都是以「人情」作為主導的:先將恩惠與名分施與對方,讓他憑著這份感情為「父」與「兄」盡孝,而這本質上就是成員對組織的忠誠——而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對「義理」的踐行了。簡而言之,人情優先的「義理人情」,就是在做事時以感情與義氣為重,而不是以利益為先。

九鬼周造在對「粹」進行分析時,提出了「粹」還具有一種「媚態」的元素。九鬼認為,這種「媚態」是一種異性之間情感互動的信號,同樣也是日本傳統色道文化的內涵,而具體的實例便是江戶時代青樓之中男男女女交遊歡愉的那份心情。但是,從本質上對「媚態」這一概念分析,它的存在前提是男女之間的情感互動。因此,作為「粹」的內涵之一,對於「媚態」的理解,實際上是一種「人情」於異性之間的存在。所謂「媚態」其實是一個印象化的詞語。它用來形容女人,在與心儀的異性互動時,所產生出的一種能夠讓對方感覺到的一種態度。如此來看,在男女交往的過程中,「媚態」的體現表明了女性才是這種關係的主導,而這也同樣是「粹」在男女異性之間「人情」的體現。

除了江戶子有前文所述的五條」準則「以外,江戶女也有類似的行為規範。中野節子女士,在研究江戶學的過程中,認為近世前期流傳下來的江戶女的標準為:意氣高昂、通曉風雅、機敏明理、矜持自潔、樂在情中。如果以江戶子直觀的「仗義」印象相對,那麼江戶女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種」潑辣「,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超脫的自主「。在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下,江戶女的「自主」顯得格格不入,與眾不同,而這種極為張揚卻又收斂的氣場,賦予了江戶女一種特別的」冷艷氣質」,或者說,是」美艷「之感。

那麼在男女人情上,「美艷」之美在於何處呢?按照九鬼周造的看法,這種「媚態」之感,在於因女子的意氣而產生的,一種若即若離,欲擒故縱的距離感,它能給予男人以挑逗的意味。這種情感,在男子對女子有所企圖,渴望接近卻感到疏遠開始產生,之後再隨著二人距離的增進,男性感到了心理上的滿足與成就,這種情感也就會愈發強烈。但直到二人的距離為零,「若即若離」與「欲擒故縱」結束後,這種「媚態」之感也就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曉了人生與愛情的「通」,接下來便是白頭偕老的過程。但是,當最初的熱情漸漸消退,這份情感的牽絆或許也會終結——不幸的事情總是會發生的。比如在情侶之間,會發生關係的崩潰;在夫妻之間,就會發生離婚的事情,而無論何時,離婚都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它意味著一段「人情」關係的徹底終結。

但對於「人情」先於「義理」的江戶人來說,這同樣被視為是對「義理」的踐踏。因此在江戶的民間,離婚者將遭到街坊的唾棄,而離婚再婚者,更是被視為是一種違法的行為,要接受確確實實的刑罰。《親子別》便講了與此相關的故事:熊五郎為了把青樓女子接到家來,酒醉後私自休掉了妻子,因此遭受到了街坊的唾棄與排斥,而那位青樓女子亦不辭而別。在《二十四孝》中,在亡父墓碑前大談休妻之事的丈夫,竟氣得亡父顯靈。因此,江戶人對離婚之事的排斥,實際是對人情的擁護與重視。

無論是「義理」還是「人情」,無論是「粹」還是「通」,它們的存在,讓近世的江戶顯得另類又別緻,華麗而簡樸,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時而黯淡卻充滿輝煌。 茶米油鹽,有笑有淚,即便沒有大人物的風雲沉浮與功名利祿,但他們卻擁有著一顆對生活保持著勇氣與熱愛的真心——或許這才是「粹」的真諦吧——或許這也是同樣是人生的真諦。


仔細研究下」粋「這個字,右半邊加上個「人」就變成了「雜」,去掉了「人」的繁複和人情,就變成了所謂的「粋」

這裡要提到的是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令很多中國人仰慕之處在於,他們忠實的踐行了儒家的很多理想,對關係的忠誠,對職責的尊敬。但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日本人做得其實並不好,那就是仁愛。儒家哲學一言蔽之,以仁為體,以禮為用。我們得承認,在用的方面日本人幾乎做到了極致。但就是這種偏執的民族性格使得日本文化肇始就是一種淺薄和攻擊性的文化。當禮節不是發自真情的,禮節就是一種變相的攻擊。

這個字和「純粹」是不一樣的,很大程度上,「粋」代表了「人性」的缺失。它代表了日本人難以挑剔的極致禮節後面的形式重於內容

有篇文章【江戶人鑒定】東京人的怪異性格 中有一句:

生粋の江戸っ子であることがなによりも誇りである。

翻譯過來就是:對於自己地道的江戶子(老東京人)身份感到無比的自豪。

「粋」對大部分自虐型人格來說,這幾乎是一種不假思索的本能。實則日本就是這樣一個民族。

超越極限,不近人情。


江戶文化大多能用粹來概括,準確把握了「粹」的理念,就能大致理解江戶文化。就好比解讀了俠這個字,對中國文化也理解了十之三四了。

這個字解讀起來類似北京的范兒,上海的腔調,前些年的style。

這是一種民族性地域性和寫意性極其強的字眼。 不被規則所拘束、又不完全無視規則的人符合這種條件,是為粹。 也就是說,浪人的生活方式並不能稱得上是「粹」。

當然進入一流公司的精英們也不屬於「粹」的範疇。保持社會一員的身份的同時,又不完全迎合社會的規則,這樣的人才可以用「粹」來形容。

這有點婆娑羅或者傾奇者味道,但後兩者更為叛逆更為極致。用當代語言解讀,私以為可以理解為輕朋克的生活方式。

聯繫到娼妓文化也就不奇怪了,要知道日本歷史上的太夫(花魁),大多特立獨行色藝俱佳,頗有女版傾奇者的意思,答主可看看蜷川實花執導的《惡女花魁》,相信能直觀感受到粹這個字包涵的內容。

最後要說的粹在當代的體現,莫過於上班時的機器人點頭狗和下班後的居酒屋面紅男,既矛盾又統一。


儘管與粹同音,意思卻恰好相反,粋意味的不是純凈,而是將所有的顏色均勻融成一色。

唯一的問題是,你是用這種顏色去揮灑作畫,還是讓它浸染掩埋你自己?


日本的粹,不同於中國的粹。中國的粹講究的是表現其中燦爛文化的輝煌,日本的粹更多的是一種出自於江戶時代的町人文化衍生出的一種帶有日本民族獨特作風的氣節,也是九鬼周造在研習了西方先驗康德學派,接觸到生命哲學伯格森,詮釋學代表海德格等人的哲學思想後,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論去解析東方遊樂哲學的一個突破先例的

新形式,其中詳細的解釋了東方遊樂哲學思想,也就是江戶時代中形成的「粹」的日本獨有哲學思想。

那麼到底什麼是粹(iki or sui)?

粹總的來說有兩個需要理解的方面,一是其意識現象,二是形態表現。其了解順序不可顛倒,因為在九鬼周造的理念中嚴正提出,活的哲學應該是能夠如實把握事物本身,同時是能夠完整表現出來的哲學,若只是從表面的形態表現去理解,就只能是做到在個別事物找到同一共點,並非能完全滿足對於粹的理解,所以這個從本質到構造的過程成為了九鬼周造的內核上的突破。

那麼什麼是粹的意識現象呢?

它需要三大契機,一元性走向二元性的自己對自己設定目標的「媚態」,擁有道德理想主義的「骨氣」,經歷世態萬千後對事物表現出風輕雲淡「死心」。以死心和骨氣作為背景,媚態無限去接近目的但又不達到目的的二元性的博弈關係的存在過程。這便是簡要對於意識現象的整合。

何為形態表現?

包括兩個部分藝術性表現,自然性表現。自然性表現一般在身體語言,聽覺,視覺等五感上,或者表情的傳遞都是可以經得起推敲的,妝容服飾亦是如此。但無非都是要通過粹的形式因和質料因去構成的,而粹的質料因的二元性媚態打破了肢體上的一元平衡,表現出迎向異性的主動性,以及和異性的被動性,如衣著松垮的凌亂的姿態,散落的髮髻,或是剛出浴的樣子。面部表情多以細長臉孔,眼部細長,嘴唇弛緩與緊繃等做出輕微的破壞平衡的理由都似相同,眉目傳情便是典範。這些鮮活的人物動態在浮世繪里展現的凌厲盡致,讀到這裡似乎也能體會到為何浮世繪的風格自成一脈了吧。而形式因的非現實的理想性在破壞一元性的平衡上,添加了壓抑節制,防止放縱的二元性的定位。這也是為什麼妝容上會既藏又露,眼神不正視之與異性又帶有一種想起過往的光澤,瞳孔強力的述說輕快的死心和稟然。而藝術性表現中又分為四種主客與時間和空間藝術。其中客觀性藝術包括繪畫,雕刻與詩歌也是被稱為模仿藝術,由於主觀性藝術處理具體粹的內容可能性小,因此將表現的全部責任寄託於抽象性形式上,結果粹的藝術形式反而得以鮮明的形態表現出來。

接下來是最後的主觀性藝術,之所以留到最後,更多是為學習美學活著設計的人提供的一個小的線索,因為在主觀性藝術中包括了圖樣,建築和音樂。也叫自由藝術,是一種客觀表現。

1.圖樣

在圖樣上豎直的水平線最能表現媚態的二元性,同時又永不相交二達到目的成為一元的,表現出的事物間的離合關係。相反,放射狀線性是非粹的,它無法明確顯示出在平面上的二元性關係。同時在圖形上的雷文和源氏香紋都是簡單的直橫線條的運用,與我國的亞紋和多以三角形組成的圖形相悖。圖形畫面上粹是直線而非曲線,曲線都不能代表粹,比如器具中的扇子是日常生活的物品,當它被打開成為弧形,檀香氣味就會發散開去,扇子上的美麗風景和華麗的圖形也會顯露,這不是粹。當扇子閉合形成一條直線留住了香氣藏住了美圖,這是粹。粹的藝術性形式是朝向「美的小」的不同方向移動而去的,包括幾何學中的圖樣具備的清爽乾淨歷練也是粹的二元性可能的存在。在色彩上,灰色是最能代表粹的,它無論與任何顏色融合都可以做到保持自己的飽和度是降低的,無論藍灰,紅灰,黃灰等等都還是無法逃脫灰的本質,這一點正與死心所表達的經歷世態歷練後依舊豁達清新老臉脫俗的狀態一致。如果說圖樣有外形和顏色的兩個方向組成,那麼二元性圖形上的媚態質料因和色彩上採取的非現實性理想性,就能構成粹的圖樣。

總之,粹的哲學以及美學思想是一次前無古人的探索和突破,它的內涵型和外延型有待後人進一步的詳細解究。它是一個獨立於世界具有強烈日本民族性的問題的的衍生。


答非所問一個

某答案里言之鑿鑿的日本人人性如何,評論區更有說尖酸刻薄……

才接觸過幾個日本人?

拿著刻板印象當聖旨


參見九鬼周造的書


推薦閱讀:

明治《苗字必稱令》後,平民能使用原來貴族,藩主的苗字嗎?
日本人如何看待大河劇?
日本戰國有哪些被高估的人物?
日本武士切腹到底有多痛?
九條氏在日本是不是一個顯赫的姓氏?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文化 | 美學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