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給中國反哺了大量和制漢語,而韓國卻並沒有給中文帶來多少改變?

日韓都接受了中國的漢語文化,並且都根據自己的特色加以變更形成了具有他們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字體系。

可是日韓當中,日本向中國又輸入了大量日本創造的和制漢語,以致於中國目前社會人文方面用的現代常用詞中有百分之七十都來自日本的輸入(來自百度百科【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

而現代漢語中卻幾乎感受不到韓語對中文的反哺,這是為什麼?日韓不都是亞洲相當發達的國家了嗎?

這個問題可能比較簡單,但還是希望能有大牛願意花點時間給在下科普一下,謝謝。

請賜教。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正是西方思想、科技等大量湧入東方的時期,客觀上有很大的譯詞需求。作為在這個時期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就當了譯詞的先鋒。到了現在,雖然韓國也發達了,但客觀上譯詞需求已經遠遠比不上200年前了。

除此之外,日本、韓國對外來詞的譯法從意譯轉為音譯是一個次要原因。

至於韓國廢止漢字,我覺得並不重要。他們雖然不再使用漢字這種書寫形式,但漢字詞依然在使用。


-

日本甲午大勝中國至今百多年,韓國經濟開始發達至今才不過二三十年,這個怎麼比?

關鍵是韓國不用漢字了。

-


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

1.文字形式

2.翻譯方式

3.創新程度

1.文字形式

J.最優質也是最容易自然融入漢語的辭彙是本身就使用漢字書寫的辭彙,日本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如

「人気」→人氣——その會社で好ましいものとして受け入れられること。狹義では、その芸人の出演が娯楽。享受の対象として世人から求められる度合いを差す。

「物語」→物語——語り伝えられて來た話。

這類使用漢字的辭彙被借入漢語後,或者保留日語原來的意思,如「売り場」→賣場——都指比較大的出售商品的場所,或者有別於日語原來的意思,如「寫真」→寫真——日語指照片,漢語指明星藝人等的個人特寫照片集。(有時甚至把寫真暗示為色情畫集的意思)。但無論如何,使用漢字的辭彙非常容易被借入漢語。

K.這裡沒有韓國什麼事,諺文就像沒有音調的拼音,只是拼寫外觀類似方塊字,沒有系統學習過韓語的人,幾乎無法反編譯出某個諺文字(詞)所對應的確切漢字是什麼,因為同型異義字實在過分地豐富。

2.翻譯方式

J.日本初期採取意譯的方式製造新辭彙,如

「理念」——何を最高のものとするかについての、その人(面で)の根本的な考え方。

「物流」——商品その他の品物を生產地などから消費地などまでに運 ぶための包裝,荷役,保管,運送の仕事。

正是這部分以漢字書寫的新制辭彙被廣泛而大量地借入到漢語中。後期新概念新事物大量湧現,日本人已無暇再花精力把新東西翻譯成漢字辭彙,於是直接用音譯的方式把它們引入日語,如ミルク、ノート、コンビニ、ゲイ、オレンジ色等等,這樣的辭彙是比較難也比較少被漢語借用。

K.反觀韓語,由於同型異義字太多太多,除非特定諺文字組合或句式,以及特定語境中,才能比較明確地表達意思,廢棄漢字以後,韓語表意準確度是下降的。

3.創新程度

J.日本製造的漢字辭彙有著高度創新精神,有別於以前從古代中國引進的古漢字詞。

日本人創造新辭彙,在辭彙組合和賦予新意,以及運用漢字翻譯西方概念等方面,體現出不少創意和革新精神:

一是取西洋語的發音,創造發音相近的新片語,如浪漫、俱樂部;

二是運用日語中的漢字,重新進行組合,如服務、方針、申請、想像;

三是以漢字為素材,來表達或「意譯」來自西方的概念,如立場、場合、手續、取消等;

最後是利用中國古代固有的辭彙,翻譯西方來的概念和片語,如憲法、共和國、經濟、法律、社會,等等。

這些用法和辭彙在日本廣泛應用之後,又輸入到了中國,極大豐富了漢語的語彙。

除了單詞和片語之外,來自日本的複合片語和造詞法,也為國人所採用:

如以「學」結尾的學科名稱,生物學、經濟學、歷史學;

以「主義」和「問題」結尾的概念,社會主義、社會問題、國際問題、帝國主義、現實主義;

以「家」 結尾的複合名詞,小說家、外交家、教育家、音樂家,等等。

K.韓語的辭彙來源是以前從宗主國引進的大量漢字詞+近現代越來越多的歐美外來詞(含日本帶來的辭彙)+本土固有詞,韓語吃著古漢字詞的老本,用著沒有靈魂的外國語音譯詞。

就算是有歐巴、阿西巴、思密達這些音譯的詞進入中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

總結

無論從文字形式、翻譯方式、創新程度,韓語都敗於日語,韓語難以對漢語構成深遠影響。

一個已經廢棄使用漢字的國家還要反哺什麼「漢字詞」給中國?


謝邀。

我覺得首先是因為日本是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恐怕應該說也是「唯一一個」)從上到下號召「全盤西化」、放下身段來虛心學習西方所有長處的東亞國家,所以它語言的現代化遠遠走在中國前頭。二十世紀初當我們中國白話文的領軍者們還在絞盡腦汁如何向國人解釋 「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 為何物時,日本的19世紀的現代化已經基本完成了,在這過程中日本語也現代化了。而夾在中日之間的朝鮮,19世紀現代化的進程基本沒怎麼開始,到20世紀上半葉所建立的少許工業其實是在日本鬼子的刺刀、資金和鎚子扳子下完成的。

「天朝大國」在甲午戰爭中被「倭人小國」徹底擊敗後,中國多少仁人志士發奮尋求救國之道,西洋太遠、耗資太多,去不起,於是就近東渡日本求學,一時間在日本會集了無數熱血青年。甚至可以說沒有日本的話,中國的辛亥革命能否成功都是個未知數:孫中山同盟會最大的據點就在日本,無數革命起義、暗殺等行動的組織策劃宣傳部署後勤募捐。。。都是在日本完成的。日語本來就大部分來自漢語,與漢字相通,在上述留學、革命、及商貿過程中日語的語彙自然就逐步滲透到漢語里。

其次就是日本在中國租界、侵華戰爭中的佔領區里推行日語。

再者,中國共產黨人的貢獻:中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就是留學日本的浙江義烏人陳望道譯自日文版(題外話:然後到他作為最早的中國共產黨人成為高官的那天起,他家鄉父老們就開始吃不飽飯做不了生意了,直到80年代初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等大批中共常用政治社會語彙也來自日語。

至於韓國,她的現代化完全是在五十年代初美帝國主義幫她奪回了半壁江山之後。在中國人民狂喊著「毛主席萬歲」砸爛孔廟、為表忠心把「毛主席像章」用別針別進胸口的肉里、擅長做生意的義烏人貨郎擔被沒收砸爛的那些年裡,韓國完成了現代化。當毛主席用「躺進中國最大的豪宅」的方式證明他不是神的時候,中國人從瘋狂痴迷狀態中醒來,在報紙上激烈爭論「貝多芬究竟是不是好人、他的音樂究竟可不可以聽」等重大政治問題的同一時期,突然迷迷糊糊地發現不僅戰後滿目瘡痍的日本再一次把中國甩下了不知道多少條街,就連「奇襲白虎團」中被志願軍打得滿地找牙的韓國,竟然也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但中國政府滿懷深情地望了望餓得面黃肌瘦、卻還在飽含熱淚狂呼「金首相慢塞滿塞滿滿塞」的北朝鮮,為了維護與金首相「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對韓國一再伸出的橄欖枝一概視而不見。直到1982年,幾個中國罪犯把一架民航機劫持去了漢城,無意中為中韓交往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韓國政府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對機上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政府為解決該事件而派去韓國的(純政府、但是號稱)「非官方」代表團照顧得無微不至,極盡地主之誼!由此才慢慢打開了中韓關係,又過了整整十年,1992年,中國政府才想明白,終於與韓國建交了!這以後韓國才逐漸在中國社會亮相。但此時中國人的眼睛基本都盯在美帝和日本、西歐列國身上了,韓國畢竟不僅來得晚,而且還「人微言輕」。而且這時英語早已大搖大擺地被國人請到了中座上座上上座,韓國也就只能靠吸引中國人也去象韓國人一樣在臉上劃刀銼骨來起起鬨了,無法對中國產生太大的影響。


朝鮮在日本的明治時期用詞也是受日本影響的,而更早以前則是受中國影響的,畢竟一直不是文化上的強勢國家,所以影響不了中國。


謝邀!

日語反哺漢語的時期,朝鮮半島已經處於日本統治之下,「去韓化」程度相當高,所以當時韓語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沒有什麼具體的影響力。


其實,日本的和制漢字,主要在明治~昭和時期,深刻影響了中國。

現在的日本,所謂新的漢字詞,對中國的影響不大了。而且面對新事物,新概念,日本現在的漢字詞也越來越少了呢。

沒有數據支持,有機會補充。

而朝鮮半島自身的漢字辭彙,本身有一些的。現代化前,他們近400年全盤中國化(理學化),同時把韓式固有語與漢字詞分的很開,所以創造能力不強。

近代時期,大約明治~昭和時期,完全受日本影響,和中國一樣屬於被輸出方,自然不會影響影響中國。

打完二戰和朝鮮戰爭後,表音韓文開始大規模替代表意漢字,同時中國閉關鎖國,韓國文化上呈現美國化和日本化,怎麼影響中國?

又,中韓建交後,韓文幾乎徹底替代漢字,韓國已經幾乎沒有漢字形式的詞了吧。(公主病等,倒可以算呢?)


韓國的開化是從日本武力打開其國門開始的。他們的學習可以說是被動和痛苦的。而日本的開化是主動的。與韓國比起來,其語言辭彙的創造積極性高了不是一點半點。

另外從語言本身來講,日語的文字書寫中漢字是其文章段落的一部分,是有意義有語法功能的部分。而韓語的語言中並不需要漢字來填充其結構,漢字的主要功能是附在易混淆的韓語辭彙後,以表意。

韓國人對漢字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跟日本人相差甚遠。從各自語言的角度講,因為語言本身沒有這種功能和需求,所以造成了這樣的差異。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解釋為什麼當年這麼多人留學日本。國民政府政府中的要員,如何應欽、汪精衛,以及思想家如魯迅,當年都是留學日本的,其人數遠多於留學歐美的人士。以他們回國後的影響力,就不難理解這批精英同時把大量日語辭彙引入到漢語中來的。

話說清政府搞洋務的初期,是有不少人留學歐美的,如著明的赴美幼童。但由於文化上顯著的差異,加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使清政府上層保有不少戒心。赴美幼童計劃沒辦幾期就提前中止正是這種不適應性的反映。

甲午戰敗後,雖然對國家尊嚴來講是莫大屈辱,但是清政府突然發現身邊有一個與自己情況相似,但迅速靠學習西方崛起的國家。本來兩國都是帝制,文化上同文同種,日本吸收西方先進位度和技術的方法頗符合清朝中體西用的標準。再加上兩國距離近,留學成本低,於是清朝大加鼓勵留學日本,甚至科舉廢除後,清政府規定留學日本的文憑可作為官員錄用的參考標準。另一方面,出於戰略的考慮,日本方面也認為能為清朝培養將來能在朝中擔任要職的人才本身也符合日本的利益,朝中留日出身的官員越多,中國也越容易傾向日本。於是日本也積極支付清國學生留日。有的地方甚至推出「速成」的短期學制,以迎合一部分人拿文憑當官的心態。這就是為什麼甲午後,留學人中十有八九是留日的原因。

另一方面,留學歐美的往往是學科學技術的精英,回國後大多是工程師之類的靠技術吃飯的工作;而留日人數眾多,供過於求,又有一大部分是「速成」出來的技術不過硬者,因此許多人選擇了從政或者參加革命。這就是為什麼國民政府里留日者眾多的原因了。


為什麼日語辭彙對韓語影響很深但是韓語卻基本對日語沒有影響?


韓國把自己的歷史完全割斷了嘛!現在的韓語是二戰以後才開始大量普及的嘛!以前韓國的報紙都還用漢字的嘛!只能說韓國人夠狠啊!連自己的文化都完全割斷了你還指望他(曾經的漢字文化圈)反輸入什麼韓國漢字詞嘛?不過韓國這樣也好西化速度是東亞三國里最快速的!去看看韓國的教堂啊!開的遍地都是啦!覺的韓國乾脆直接用英文字母拼寫語言不是更好嘛!233333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朝鮮半島的語言在某些方面接近吳語?
為何日語中的閃電要寫作「稲妻」,有什麼淵源嗎?
韓國駐日大使館舉行的「韓日邦交 50 周年正常化紀念式」,為什麼使了日文漢字的舊字體(傳統漢字)?
台灣人說話會用「兒化音」嗎?
日語中的竜和龍有什麼區別?

TAG:語言 | 漢語 | 日語 | 外語 | 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