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能從極其貧窮的國家發展為發達國家?


(以下全文轉載,不代表本人觀點)

《韓國經濟的前世今生》

作者:唐律疏義

問:一個國家,其元首解散國會,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禁止一切政黨活動。這是哪個國家?

第一種回答:也許是朝鮮。

另一個答案: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韓國。

問:一個國家,禁止公民出國旅遊,禁止公民享用外國香煙和外國餅乾。違反外匯管制規定的人可以被判死刑。這是哪個國家?

第一種回答:也許是朝鮮。

另一個答案: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韓國。

問:一個國家,其工廠工作環境極端惡劣,工人們在裡面牛馬般非人勞動。每天工作9 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就為了一點點僅夠糊口的工資。這是哪個國家?

第一種回答:也許是中國。

另一個答案: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韓國。

問:一個國家,城市邊上遍布貧民窟。在城市的擴張中,警察暴力拆除貧民窟,為建造新的城市商品房騰出空間。這是哪個國家?

第一種回答:也許是中國。

另一個答案: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韓國。

問:一個國家,是世界上的「盜版勝地」。盜版影碟和盜版書籍充斥著該國市場,冒用美國品牌的商品肆意流通。這是哪個國家?

第一種回答:也許是中國。

另一個答案:這是上世紀六七十乃至八十年代,經濟騰飛時期的韓國。

上面這些是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經歷,它們與今天的韓國印象出入大得令人難以置信。別說我們,就連當代的一些韓國年輕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父輩經歷過那種歲月。這也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少有人知道過去的韓國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今天提到韓國,大家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三星電子,發達的整容術,瓊瑤式的肥皂劇等滾滾韓流。當然,還可能會想到最近這個國家膨脹得有些不正常的民族自尊心。總體來說,今天的韓國,光鮮亮麗,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奇蹟耀眼奪目。朝鮮和韓國大相徑庭的現狀更是熱議的話題。一個窮,並且看起來很沒希望;一個富,並且看起來咄咄逼人。他們幾乎同時建國,而且建國的時候,朝鮮的經濟狀況要比韓國好很多。所以人們思考最多的就是:他們為什麼不一樣?

有人說,是因為韓國民主,朝鮮獨裁。

有人說,是因為韓國開放,朝鮮封閉。

有人說,是因為韓國跟美國走,朝鮮跟蘇聯走。

有人說,是因為韓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朝鮮走社會主義道路。

有人說,是因為韓國實施私有制經濟,朝鮮實施公有制經濟。

結論很多。姑且不論正確與否,但很遺憾我們看到的也就僅僅是結論而已。至於這些結論是如何分析得出的呢?很少有人去做解釋。很多時候有些現象只是因為並存(甚至更糟,連現象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就被理解為了因果關係。

如果要得出結論,必須先靜下心來談一談:韓國在建國後的這五十多年裡都遭遇了什麼,以及他們做了什麼。然後我們才能去想,他們為什麼會有今天。

第一章 他們幹了什麼?——戰後韓國經濟騰飛史

§1.1積蓄勢能時期(50年代)

韓國的經濟基礎很薄弱。在日本統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農北工的計劃開發朝鮮半島。因此造成了朝鮮脫離日本獨立時大部分重工業即戰略工業在北方的局面。金屬工業的90.1%、煤礦和鐵礦的100%、化學工業的81.8%、電器機器工業85%、發電量92%在北半島。紡織工業84.9%、印刷業 89%、食品工業65.1%和農林水產業82.6%在南半島。[① ]

建國時的韓國是個比較純粹的農業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工業體系。其經濟基礎還是農業以及和農業密切相關的少量輕工業。(所以順便感嘆一下,就這點本錢還總是叫嚷著要武力統一北方的李承晚真是勇得可以。)在這種國家迅速實現工業化,有兩條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蘇聯模式。但是無論日本模式和蘇聯模式,都首先需要國家有最起碼的基礎設施:國家要有公路和鐵路,有海運航線,有電線和全面的郵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較高比例的對工業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質公民。

這一切,韓國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須先補這一課。50年代的韓國做的主要就是這些事情 。修公路,修電線杆,建設發電廠等最基礎的基礎設施,還有公民的掃盲。這點的工作成效顯著:1945年,韓國人的識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②]此外,紡織、製糖、水泥、玻璃等行業也有一定程度發展。當然這一切工作對經濟的發展並非立竿見影的。不過它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是50年代的基礎建設為後來的經濟起飛積蓄了勢能。

§1.2勢能開始轉為動能時期(60年代)

1961年,韓國的朴正熙將軍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這是一個對後來韓國崛起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統治韓國約20年。這也是韓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年。正是在這 20年中,韓國的人均GDP超過了朝鮮。(1960年,朝鮮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韓國只有82美元。1970年時,朝鮮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韓國達到了410美元。到1976年,朝鮮人均GDP是530美元,而韓國到達了1000美元。[③])

從1962年開始,在朴正熙的推動下,韓國政府開始實行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蘇聯發明的那個概念:「五年計劃」。這種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似乎已經成為蘇聯乃至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招牌。但不必因為聽到韓國這種反共急先鋒的國家也採用這東西而感到驚奇。因為一個鮮為人知卻又的確存在的事實是:在幾乎所有戰後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以色列、新加坡、台灣等等)的發展歷程上都能看到蘇聯模式的影子。在韓國這種傳統的農業國,私人資本極端薄弱,要快速實施工業化就不能不依靠政府來推動。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從1962年到1966年。在這個五年計劃中,韓國的目標是進一步加速發展,進一步紮實工業基礎,給積蓄勢能走最後一步。第二個五年計劃是從1967年到1971年。從第二個五年計划起,韓國開始實施延續至今的出口導向型工業發展戰略。在這兩個五年計劃中,韓國重點加強已經略有規模的輕紡、水泥等輕工業,用這些輕工業的初級產品出口,換取外匯。外匯被用來換取外國的設備、技術以及人才培養,推動自身加速發展。50年代積累的勢能開始轉化為動能了。

在一五和二五計劃中,韓國建立了大量的國有企業。50年代日本勢力退出後留下的歸屬企業有36家,他們是韓國國有企業的祖先。到1968年,國有企業增加到97家。到1970年猛增到120家。在一五和二五計劃中,這些國企(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高級製造業中)成為韓國迅速工業化的火車頭。

§1.3勢能全面轉為動能時期(70年代和80年代)

從1972年到1991年,是韓國政府的三五、四五、五五、六五計劃時期。為了確保自己一手主導的工業化進程不夭折,朴正熙採取了不那麼光彩的方式獲得了連任。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宣布「全國非常戒嚴令」,解散國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縮小和弱化政治領域、擴大和強化總統權力,形成以總統為頂點的中央集權政治體系,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這樣一來,政府通過集權化的行政管理,把民眾的力量從政治舞台引向經濟建設舞台,集合一切力量於經濟開發,確保經濟迅速發展,加速推進工業化。

在三五和四五計劃時期,韓國政府建設的重點轉向戰略重工業:鋼鐵、造船、化工。韓國經濟從這時起真正開始走上騰飛之路。韓國的經濟實力迅猛膨脹,國家綜合實力也急速上升。到80年代的五五、六五計劃時期,韓國政府建設的重點又轉向了技術密集型工業。韓國政府提出技術立國,從引進技術轉向自主研發。就在這段時間,韓國建立了大批研究所等機構,促進技術研發,發展尖端產業。也正是在五五和六五時期,韓國將大量的國有企業轉化為私有,只保留了一些需要巨額投資,私人無力負擔或不適合私人經營的企業。到1986年,韓國的國企只剩下13家。如果說三五和四五計劃時韓國還是粗放型增長的話,那麼五五和六五計劃時期就開始轉向集約型發展了。

70年代和80年代是經濟發展勢能全面轉為動能時期。韓國在這段時間內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六五計劃結束的時候,韓國已經成為中上收入的國家。一個標誌就是歐洲國家不再需要韓國人的入境簽證,因為那時大部分韓國人已沒有理由要非法移民到什麼地方去了。[④]韓國經濟實現了騰飛,其結果舉世矚目。因為本文討論的只是韓國經濟的崛起歷程,所以之後的情況就不說了。

第二章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奇蹟背後的酸甜苦辣

§2.1獨裁

韓國的經濟起飛是在政府高度集權,甚至可以說是獨裁專制的高壓政治之下取得的。今天韓國已經不再需要那種政治體制,但在當時,如果沒有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恐怕很難想像韓國能有後來的成就。政府集權在韓國經濟起飛的進程中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1國家經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在工業底子非常薄弱的韓國,等待民間自發成熟去進行工業建設根本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由通曉工業化內涵的精英利用國家權力強制推行。這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情形是一樣的。韓國政府的幸運首先在於它的政府成員素質很高。「政府官員的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是韓國政府管理部門的一大特點。韓國很多留學歸來的高素質人才一般均在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工作,在企業就職的很少,從而保證了韓國政府經濟計劃制定的科學性、可行性,實施和執行過程的可控性。」[⑤]高素質人才組成的政府機構,配以強大的國家機器控制,成為韓國經濟建設的基礎推動力。

是韓國政府(這個政府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以稱之為軍政府)制定了模仿蘇聯的整整六個「五年計劃」,並用國家強制力推動,以先輕工業、後重工業、再後技術密集型間斷產業的步驟,有條不紊地成功實現了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從國有企業的角度來看,是韓國政府建設了大量的國有企業,使後者成為戰略工業、製造業的發展龍頭,帶動全國經濟質的提升。從私有企業的角度來看,是韓國政府建立銀行,提供大批量的國家貸款,促使韓國的私營企業興起。(韓國私營企業雖然表面上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遠遠高於國有企業,但是韓國的私營企業主要靠從政府貸款來解決資本問題。1984年,韓國上市公司的自由資本比例,按賬麵價值計算只有 19.9%,按市場價值計算只有12.4%。而大型企業的自由資本比例更低。上市公司前10名企業的平均自由資本比例為5%以下。

1996年,韓國30家最大企業集團的平均負債與股本比例為380%。企業越大,自由資本金比例越小。[⑥])

在韓國,這一切只有高度集權從而掌握了全國主要資源配置的政府才能做到。在推動韓國的國家經濟前進這點上,集權的韓國政府功不可沒。

§2.1.2鐵腕保護民族工業

張夏準是出生在韓國並在後來獲得英國籍的學者。他有一個比喻:他是否應該讓自己6歲的兒子立刻走向社會去找工作?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時候孩子去找工作,將來最多當個鞋匠、木匠,卻不太可能成為律師、醫生或核物理學家。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保護他,送他上學。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父母將用懲罰措施逼迫孩子學習,此外還要禁止孩子接觸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東西。[⑦]

張夏準的這個比喻是為了說明:在新興工業國的民族工業還很脆弱的時候,必須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保護,避免立刻參與國際競爭。如果不這樣,脆弱的民族工業就會被強大的國際競爭者打垮,而國家的前途也就被毀掉了。

在這點上,韓國政府做得很好,甚至可以說做得很絕。韓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實行高度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於一些外國商品,韓國收取很高的關稅;對於另外的外國商品,韓國索性直接禁止進口。張夏准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提到過很多外國消費品被視為「奢侈品」,要麼成為違禁品,要麼用高關稅加以限制。這些「奢侈品」甚至包括外國的威士忌和餅乾。「我記得當20世紀70年代末在政府特許令下進口了一些丹麥餅乾時,出現了小規模的全民亢奮。」[⑧]還有張夏准小時候「我們得知,看到任何抽外國香煙的人都要去報告,這是我們的愛國義務……我不相信我的朋友真的會去彙報這種「叛國行為」 ,但在朋友家裡看到外國香煙時,的確會有一些閑話。朋友的父親——幾乎毫無例外的是一個抽煙的男人——會被含混不清地評價為不愛國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人」。[⑨]

很久以前我們就聽說韓國人不買外國貨的「骨氣」。從張夏準的回憶中我們總算知道這是韓國的專制年代留下的遺風。通過鼓勵公民告密來禁止使用外國貨,這和大家心目中身處「自由世界」的韓國印象頗為不符,但卻是事實。

韓國對民族工業的第二個保護措施是嚴格控制外匯和限制外國投資。韓國的一個天然優勢是它建國時外國投資少。韓國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基本上是外來投資的唯一來源。隨著二戰日本戰敗,日本退出韓國,給韓國留下了一段時間的「外資真空」。這給韓國從一開始就實施自我保護減少了障礙。因此韓國政府有條件利用鐵腕控制外匯和外資在韓國的流動。「韓國政府對稀缺的外匯實行絕對的管制(違反外匯管制的人可以判死刑)。它還仔細涉及外匯使用的優先順序,確保辛苦賺來的外匯能用於進口重要的機械和工業投入品上。韓國政府也嚴厲地管制外國投資,根據與時俱進的國家發展計劃,在一些領域張開雙臂歡迎外資的同時在另一些領域則完全禁止」[⑩]並且直到1984年7月,韓國才撤銷了外資不得超過50%的規定。[11]

除了以上「嚴」的一面,韓國的集權政府在保護民族工業的手段上也有「強制性的寬容」。這主要表現在對盜版和假冒產品的容忍上。「如今,韓國是世界上最具 「創意」 的國家之一——根據美國專利辦公室每年授予的專利數量,韓國排在前五位。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它是靠「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為生的。我的朋友所購買的「拷貝」計算機(copy computer),實際上是由小工廠所造,這些工廠往往是拆散IBM的機器,複製其部件,然後組裝。商標也是一樣。那個時期,韓國是世界上的「盜版勝地」之一,大量生產假冒的耐克鞋和路易威登皮包。那些更具心計的人會採取接近假冒的方式。一雙看起來像「耐克」(Nike)鞋叫「耐斯」(Nice),或者鞋上本應該有的耐克的「勾」變成了一 個「叉」。……版權也是這樣。現在韓國出口大量質量越來越高的版權商品(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但是當時進口的音樂(大唱片)或電影(影碟)都太貴,很少有人買得起正品。我們就是聽著盜版的搖滾樂長大的,我們稱之為「天婦羅商店唱片」( Tempura shop records),因為它們的音質太差,聽起來就像有人在後面做油炸一樣。至於外文書,大部分學生是買不起的。由於來自一個願意投資於教育的家庭優裕的環境,我有一些進口的書籍。但是,我的大部分英文書都是盜版的。沒有這些非法的書,我永遠不可能進入劍橋並在這兒呆下去。」[12]「對於外國專利,它(韓國政府)也持寬鬆的態度,鼓勵「反向工程」並忽視專利產品的「盜版」。」[13]

正是韓國政府的這套長達30多年的,冷血無情的鐵腕措施,才有了韓國民族工業的蹣跚起步。

§2.2外援

§2.2.1物資

上面介紹韓國經濟建設的過程來看,說得非常輕巧,造這造那的。但上面沒有提到一個關鍵問題:建設的錢哪兒來?

缺乏建設資金是所有農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最大的瓶頸。當初日本的明治維新就險些因為缺乏資金而中途夭折,最後是通過對外擴張的險勝才得到緩解。蘇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給所有前殖民地國家提供了一個解決資金辦法的出路,那就是剝削本國的農業。但是此舉的往往會嚴重損壞本國的農業,並帶來饑荒。

韓國走的路和日本、蘇聯一樣,都是集權政府主導下的工業化。但是韓國沒有對外擴張,也不需要剝削本國的農民。因為在資金方面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外援。

這是韓國決定命運的關鍵優勢,是其他農業國工業化道路上可遇不可求的重要資本。1946-1961年,以美國為首的外國援助總額達31.39億美元。[14]而1960年韓國的人口是2501萬。這筆外援的規模可以通過對比看出來。戰後美國支援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中,法國是獲取美援最多的國家。法國接受的是30億美元。也就是說,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不如法國的韓國,接受的外援卻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接受的都要多。其中1953-1961年,美國及聯合國為韓國提供了合計達23億美元的無償經濟援助,扶持韓國恢復和發展經濟。這些援助的年平均額,約佔韓國這個時期年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的15%。相比之下,明治初年的日本進行初級工業建設時的資金卻幾乎全部來自農民的土地稅(明治八年時,地稅收入占國家稅收比例的97.3%[15]),後來通過擴張得到戰爭賠款。而蘇聯則

完全是自力更生。在這方面一比,韓國真是太幸運了。美國對韓國的援助從1945-1970年(美國對韓國的援助到1970年完全結束)總計為37.8億美元。以聯合國為首的對韓多邊援助,從1950年至1969年結束為止,總計6.26億美元。[16]這筆錢是韓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初級工業發展的源動力。沒有這筆錢,韓國獨自進行工業化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美國對韓國的援助從無償,變為有償,最後結束。但是韓國的建設還在繼續,資金不能短缺。韓國政府的新辦法是借外債。在這方面韓國政府比日本當年的明治政府氣魄要大得多。不斷增加的外債最後達到驚人的天文數字。到1985年,外債總額已達467億美元。1987年,在世界十大債務國中,韓國位居第六位,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印度5國之後,每年借用的外國資本,有近一半用於償還舊債利息。[17]韓國政府對借債這件事情下手比當年的明治政府要狠得多。這是它所處的國際環境給了他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的不倒翁地位。它身為美國的抵抗蘇聯勢力前線的馬前卒,清楚美國絕不會放開它不管。所以借美國的錢,美國也樂意出錢。美國對扶持它發展比較放心——畢竟是小國,扶持發展不會成為太可怕的競爭對手,而扶持它也花不了很多錢。而借其他國家的錢,因為有美國的保護傘,就算欠著不還其他國家也不敢拿它怎麼辦。

直接援助和借款,是韓國工業經濟起飛的基礎資金來源,是韓國發展模式不同於蘇聯和日本道路的關鍵因素。

§2.2.2技術

今天的韓國是世界上最具「創意」的國家之一——根據美國專利辦公室每年授予的專利數量,韓國排在前五位。但這個「創意」的背後,卻是外來技術的底子。據韓國產業銀行的調查,在韓國新技術中有92%以上的採取技術引進。其中46%以自我開發為中心,引進必要的核心技術;35%以引進技術為中心,自我技術開發僅占很小一部分;12%依賴於引進大部分技術。[18]韓國的技術之路以1987年為分水嶺。此前以技術引進為主,此後以自主研發為主。但即使是自主研發,也通常是在外來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研發。

韓國在這方面的幸運之處在於,它的盟國願意向它轉讓技術。畢竟它是小國,技術轉讓不會帶來小魚長大後的吞舟之禍。當然,也是因為國家小,誰也想不到它能發展到這種地步。再說它是美國冷戰前線的重要棋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是徹頭徹尾的「自己人」,於是便毫無保留了。(有點像當年中國和蘇聯。中國義無反顧地出兵朝鮮使蘇聯打心眼裡相信中國是自己的鐵杆盟友,因此開始無所顧忌地全面武裝中國軍隊,花錢派專家援建上百個工業項目,甚至連核技術都可以轉讓。等蘇聯發現看走眼的時候已經晚了。)

引進的技術被我歸為韓國所受的外援之一,並不是說技術引進是免費的。韓國為了引進技術花費了巨額的外匯。這也是它長期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的原因之一,因為國家必須剩下每一個銅板花在關鍵的地方。但是不管怎麼說,技術是從外面來的。而且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技術引進並不是有錢就能做到的。人家給不給才是關鍵 ——並且通常情況下是不願意給的。因此本文將技術引進歸入外援範疇。正如向外國貸款也是要還的,但是貸款毫無疑問被大家視為外援,同一個道理。

§2.3血汗

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中,大量農民辛辛苦苦積攢的土地和生產工具被集體化,不計其數的反抗者被處死,而全國成為一個大兵營,在國家無情的強制下進行高速建設。然後才有世界第二大強國,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戰鬥機、坦克以及數不清的拖拉機。日本的工業化進程中,工人的工資低於印度的最低工資[19],佃農每年要將一半以上的收成用於地租[20]。數不清的農民破產,背井離鄉去接受工廠的盤剝。也有風起雲湧的搶米風潮,然後才有「大日本帝國」的橫空出世。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也經歷了農業的剪刀差,大饑荒,然後才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才有兩彈一星。

總而言之,近代落後國家想要跑步前進,從農業國迅速實現工業化,反覆映證著一句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工業化是極端痛苦的過程,每個新興工業國的征途中,都有無數「藍螞蟻」的斑斑血汗。

如果你認為韓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成員和當代美國的盟友就能避開這一點,那就錯了。

§2.3.1血汗工廠

韓國的建設,由政府牽頭、領導、指揮,而廣大人民群眾出力。韓國雖然接受了數量巨大的外援,但是好鋼要用到刀刃上。國家來點錢容易么?豈能用於「改善生活」?

「許多來自農村貧寒家庭的小女孩不得不在12歲時就離開小學去打工——為了「減少一個人吃飯」,也為了賺點錢,使至少一個兄弟能接受更多的教育。這些小女孩很多都是在城市中產階級家庭做保姆,收入僅夠吃住,如果運氣好點,能留點零花錢。其他女孩和一些運氣不佳的男孩子都只能在工廠里接受盤剝,那裡的條件使人想起19世紀「黑暗的撒旦磨坊」(dark satanic mills)或者中國如今的血汗工廠(sweatshop)。在紡織和成衣這樣的主要出口行業, 工人們經常要在非常危險且有害的環境中工作12個小時,甚至更多,報酬卻非常低。一些工廠拒絕在食堂里提供肥皂,使得工人們不得不請求額外的洗手間休息,而這種休息會耗掉他們相當於一塊薄餅價值的收入。新興的重工業——汽車、鋼鐵、化工、機械等 ——的工作條件要好一些,但是韓國工人總體上平均每周要工作53-54個小時,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21]

這是張夏準的回憶。這完全不像我們所知道的發達幸福而美好的韓國,倒更像我們所知道的中國——連張夏准本人都直言不諱這些韓國的情況讓人想起「中國如今的血汗工廠 」。但正是這一個個「撒旦磨坊」和「血汗工廠」,完成了韓國的原始資本積累。當年的韓國工人,沒有體系完備的社會保障。他們忍受著工資低而時間長的勞動,在足以致人傷殘死亡的有毒或危險的環境中生產出產品,用來換取外匯,支援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甚至連學校的老師也不能倖免。在那些艱難的年份里,為了節約經費又讓更多的孩子上學,韓國政府將公立學校擴張到驚人的地步,以求每個老師教的學生數量增加到極限。學者張夏准1970年開始上小學。他回憶自己當時上的私立學校一個班65名學生,而隔壁的公立學校一個班90名學生。這使他和他的同學們覺得很得意。

不錯,那是一個威尊命賤的年代。在那30多年裡,每個韓國人不管願意不願意,都要成 為國家建設的螺絲釘。從來只有國家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輪不到你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我們不能光看到今天的韓國人能享受高生活水平,就急忙要對我們提倡的奉獻精神進行「反思」。因為對已經跨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韓國無比羨慕的我們當中,有幾個知道今天耀眼的韓國是前幾代韓國「藍螞蟻」野草一般堅韌而偉大的生命堆出來的?

§2.3.2貧民窟

和蘇聯等國不同,韓國的農村土地還是私有制。有私有制就會有土地兼并,有土地兼并就會有失地農民。失地農民通常都會湧向城市。而在工業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城市無力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於是湧入城市的失地農民無處可去,就會聚集在公共土地(如公路兩旁,河流兩旁,山坡上,山腳下,垃圾場等)搭起簡易住所。貧民窟應運而生。這是所有工業化程度不高而又實施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所以,早年的韓國也不例外。

隨著農村人口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城市。「城市貧民窟開始出現。它們通常都在矮山上。矮山是在韓國非常普遍,因風景優美被昵稱為「月亮區」(Moon Neighbourhoods),這得自1970年代一部非常流行的電視連續劇。在貧民區,一家五六口要擠在一間小屋裡,上百人共用一個衛生間和一根水管」。[23]

經濟在發展,一些貧民窟的居民在增加的就業崗位中找到了歸宿。但是城市也在擴大,貧民窟中求職的失敗者會與城市的擴張發生衝突。在那個官權如天人權如草的集權年代,政府對違章建築是沒有什麼可商量的。「為了給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蓋新公寓樓,許多貧民屋最後被警察強制拆除了,其中的居民被趕往衛生條件更差而且無路可通的更遠的地區。」[24]聯想到今天中國備受關注的拆遷問題,不得不感嘆歷史的相似性。

「如果窮人不能快速地脫離新的貧民區(脫離至少是有可能的,因為經濟在快速發展,新的就業崗位也在不斷增加),城市的擴張就會趕上他們,他們就得再一次被趕往更加遙遠的地方。一些人最後就在城市主要的垃圾場南麂島(Nanji Island)拾荒為生。外國人很少會知道,2002年世界盃時令人印象深刻的漢城足球場旁邊漂亮的公園正是建於島上的舊垃圾場之上」[25]

如果說血汗工廠的汗水還有那麼一些激昂慷慨的話,貧民窟的淚水則只有辛酸。這兩者都是幾代韓國人為了經濟騰飛所付出的代價。

§2.3.3受到限制的消費

八十年代中國剛剛向資本主義世界開放時,美輪美奐的外國消費品著實讓國人感嘆月亮還是外國的圓。國人不由地要「反思」為什麼不早開放?為什麼要人民吃那麼多年的苦,忍受質量低劣的國產商品?但看看在韓國曾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反思」也許會更成熟一些。

正如前文所述。韓國政府利用自己高度集中的權力,建立起極高的貿易壁壘。對外國商品要麼高關稅,要麼索性禁止進口。一來是為了保護民族工商業,二來是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有限的外匯。而作用到人民身上時,就是整個韓國的人民都必須忍受質量低劣的國貨。而政府則告訴人民這是愛國行為。誰使用外國消費品誰就是賣國賊,甚至連小學生都被告知看到邊上有誰抽外國煙就得去報告。外國的威士忌、餅乾都在禁止進口之列。這在前面談韓國集權政府「鐵腕保護民族工業」時已經說過了。

學者張夏準的父親是韓國的高級公務員。所以他們家的家庭條件比一般韓國家庭要好很多。「我們家後來的一處房子不僅有抽水馬桶,而且裝有中央暖氣系統,在那兒我從1969年一直生活到1981年,正是韓國經濟奇蹟的巔峰時期。不幸的是,我們搬進去沒多久鍋爐就著火了,差點把房子給燒掉。我不是向你抱怨:我們能有一個鍋爐已經是很幸福了——大多數房子都是靠煤球取暖,每年冬天因為一氧化碳中都要奪取成千上萬人的生命。」[26]也就是說,不但工作環境的惡劣會造成傷亡,消費水平的低下也會造成生命的損失。

我們不斷接觸到東德人逃往西德和北朝鮮人逃往南韓的故事。但是卻鮮有人知在五六十年代很多韓國人逃往朝鮮的事。在韓國被稱為「越北」。這些事情的動因都只有一個:要過好日子。前文「勢能開始轉為動能時期」中已經提到,朝鮮的工業基礎比韓國好,在最初一段時間裡朝鮮的人均GDP也遠遠超過韓國。加上韓國用如此高壓限制人民享受生活,人民想往外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人民想往外跑,是因為人民覺得外國的日子過得比國內好。所以要想阻止人民出逃,就必須儘可能避免人民接觸外面的花花世界。這是過去中國干過的,今天朝鮮還在乾的,並且也是當年韓國干過的。張夏准在回憶中這樣說:「海外旅遊是不允許的,除非你得到了政府許可去海外做生意或讀書的明確指令。」[27]張夏准認為這種禁令的理由是要節約外幣,以防止外幣用於不必要的消費。但誰知道當年這個在踐踏人權方面膽大妄為的韓國軍政府會不會有控制思想的潛在目的呢?不過無論哪種目的,都反映了那幾十年里,韓國人民在消費水平方面受到的殘酷壓制。

第三章 他們為什麼不同?——朝鮮和韓國發展道路的簡單比較

現在我們可以看看本文開頭的那幾個結論是否正確了。為什麼後來朝鮮和韓國不一樣?

因為朝鮮獨裁,韓國民主?這顯然是錯的。因為韓國的經濟起飛不是在民主環境下實現的,恰恰相反,是在通過軍事政變上台並用戒嚴令持續統治的朴正熙將軍執政期間取得的。在那段時間裡,韓國並沒有比朝鮮民主到哪裡去。 因為朝鮮封閉,韓國開放?這也很難說是對的。因為在韓國經濟起飛的那些年裡,韓國實施嚴酷的貿易保護,禁止進口很多外國消費品,通過鼓勵公民告密來阻止公民消費外國貨,用死刑來強化外匯管制,而且還禁止公民出國旅遊。 因為朝鮮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韓國私有制,資本主義制度?這貌似也是說不通的。因為韓國也有國家計劃,還是仿蘇聯的五年計劃,整整六個。正是這六個五年計劃給韓國帶來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公有制?韓國也有國有企業,控制著國家最關鍵的行業。除此之外,韓國的政府貸款是幾乎所有私營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

因為朝鮮站在蘇聯這邊,而韓國站在美國這邊?這是那些結論中唯一一個可以說得通的。

確實,不同的陣營導致了不同的國際環境和不同的結果。韓國發展的本錢是來自外援。朝鮮可能也能得到蘇聯這邊的外援,但是蘇聯的外援卻難以像美國那麼豐富。原因很簡單,蘇聯自己富餘的也不多。本來蘇聯的經濟實力就不如美國,而且蘇聯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其次,不同的陣營提供了不同的安全環境。這點可以說對朝鮮的發展造成了致命的影響。美國在朝鮮戰爭之後在韓國長期駐軍。甚至連韓國軍隊的指揮權都在美韓聯軍司令部手裡——也就是美國人手裡。所以韓國的安全感是很強的,有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將自己牢牢綁在其戰車上。但是反觀朝鮮卻沒有這樣的條件。朝鮮面對的是虎視眈眈的美韓聯軍。但是卻不敢保證蘇聯和中國會如此無私地幫自己打仗。要知道三千里江山的統一一直是讓朝鮮領導人牽腸掛肚的事。中國和蘇聯或許會阻止韓國統一朝鮮,但是卻不太可能主動幫自己統一韓國。(南邊的韓國卻不用操如何武力統一這份心,因為軍隊指揮權都在外國人手裡,操心也沒用)。

所以朝鮮主張「先軍政治」,即軍事第一,全國軍事化管理,經濟活動優先滿足軍事需要。人口2300萬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朝鮮人民軍卻有110萬。按這種比例,人口13億的中國應該有6000萬解放軍。但是解放軍實際上只有230萬(2005年宣布)。而且除正規軍以外朝鮮還有350萬工農赤衛隊。[28] 自建國起,朝鮮有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軍事建設上。這不可避免地延誤其正常的經濟發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占人口比例那麼高的軍隊。軍隊是全脫產的,必須靠其他人進行生產來養活,這會將社會資源過多配置於消費上。而且軍隊里的幾乎都是青壯年男性人口,正是國家最寶貴的勞動力。這麼多壯勞力脫離生產,不但不參與建設,反而要消費,這對經濟建設構成雙重的浪費。天下可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長此以往,朝鮮怎能實現發展得起來?

其三,朝鮮和韓國一樣是小國,其經濟自我調整能力有限,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所在的經濟圈的興衰。朝鮮並不是不開放,只是它開放的是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五六十年代期間,朝鮮的物質文化商品在中國很流行。當時的中國蘇聯等國和朝鮮的貿易外來很多,朝鮮的經濟條件也很不錯。70年代起,中國開始向美國靠攏,逐漸冷落朝鮮。80年代起,蘇聯走向沒落。這都給朝鮮的經濟帶來困難。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金日成去世、連年自然災害,所有倒霉的事情都一起砸到了朝鮮頭上。同時美國的外部封鎖並未放鬆,再加上長期的准戰爭狀態帶來的弊病,終於形成了今天慘不忍睹的朝鮮現狀。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從60年代到80年代,朝 鮮的人均GDP雖然上升緩慢,但至少還是在上升的。可是1988年之後就一路下降,直到

2002年才有所回升。[29]

儘管眾多導致朝鮮今貌的因素能夠最終歸因於朝鮮所處的國際陣營,但是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朝鮮從優於韓國到被韓國超越是複雜的多種原因所致,絕不是一句話能全部概括的。

第四章 我們應該學到什麼?——小結

縱觀韓國立國之後的發展史,有一句話總在字裡行間徘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在韓國風雲激蕩的50年里,有人苦熬(貧民窟里找不到工作的人們),有人苦幹(「血汗工廠」里的「藍螞蟻」們)。但無論是苦熬還是苦幹,都是有意義的。苦幹的人進行生產建設,苦熬的人作為過剩的勞動力確保了勞動力的廉價,促進了資本的積累。但是也必須強調,無論是苦熬還是苦幹,都是付出了巨大犧牲的。這些犧牲,有些事人民願意的(比如抽外國香煙的人被周圍的人視為不道德),有些事則是人民不那麼願意的(從國家允許進口丹麥餅乾時引起韓國人的激動可見一斑)。總而言之,今天韓國人的無限風光,是前幾代韓國人做牛做馬換來的。

我們應該學到的第一點是:別忘了種樹的前人!

韓國實現經濟騰飛的30年,也是政治上獨裁專制,經濟上高壓管制的30年。所以也是充滿了韓國人血淚的30年。但是在回想這三十年的時候,我認為韓國人並不會因此就只將那30年評定為黑暗與邪惡。因為那樣做就是念完經打和尚,那樣做就對不起種樹的前人。我認為韓國人也不會罵自己的父輩愚昧無知,在那樣的壓迫之下還不知道維護自己的人權。沒有他們揮汗如雨,何來你們錦衣玉食?

同樣對比自己也可以看到,解放後30年內我們國家做的事情,卻在被淡忘,甚至被否定。提起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大家想到的通常只有反右、大躍進、大饑荒、文革、黑暗專制愚昧無知……但是正是這三十年里,中國有了自己的石油工業、鋼鐵工業等幾乎全部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終於能夠自己生產汽車、拖拉機、飛機。還有那不計其數的橋樑、公路、鐵路、電線。娼妓消失了,鴉片消失了,駐紮中國的外國軍隊消失了,操縱中國經濟的外國資本也消失了。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30]。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盲率大大降低。(一個小小的例子:我自己老家是溫州的農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均出生於解放前。在他們當中,除了爺爺以外全都是文盲。而我的父母親及父母親的姐妹都出生於解放後,他們當中一個文盲都沒有。)

如果沒有這一切,能想像後來改革開放會取得那麼大的經濟成果嗎?不能想像。如果連國企都沒有,談什麼國企的私有化改革?如果全國除了極少數人以外都不認字不識數,因而也就不會簽合同不會算賬。怎麼改革?怎麼開放?怎麼搞市場?

前人種的樹不能否定。如果我們學不會這第一點,也就學不會更重要的第二點:要有做種樹人的覺悟!

人並非生而平等的。有的人生在亂世,有的人生在治世,有的人生在盛世。這找誰說理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你如果是五六十年代的韓國工人,想像今天的韓國人那樣有冰箱有電視吃香的喝辣的。行嗎?門兒也沒有。國家沒那麼多錢付你工資。你不想幹了?除非你願意餓死,否則你就得進血汗工廠去掙你的飯轍。那些化工廠里噪音大,藥品毒,工資低,工時長。如果你不想被這種環境下的職業病害死,那你就得等著餓死。實在忍不了想逃離這個國家?過三八線時雙方的槍口都對著你,斃你沒商量。

這是殘酷無情的現實。要想實現韓國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必須有至少一代人甚至好幾代人要付出這個犧牲。這在蘇聯,在日本都有過相同的經歷。中國可以免掉這個過程嗎?不可能。中國的這個過程已經結束了嗎?恐怕未必。

我想在本文中已經展示了韓國的昨天與我們的今天很多驚人的相似性。因此我想有理由期待韓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然……接下來的結論恐怕不那麼好接受 ——但必須承認我們這代人很可能還將是要做出犧牲的一代種樹人。

所以,對於國家來說,今天還是要大力提倡奉獻精神,儘管這在今天已經被很多人嗤之以鼻。對於我們這一代的個人來說,別因為中國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就怨氣衝天。通過與韓國發展史中各階段的現象做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畢竟今天的中國還沒有到可以舒舒服服乘涼的時候;但如果我們努力種樹,我們在有生之年還是很有希望看到乘涼的那一天的。

[①]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14頁。

[②]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3頁。

[③] 葉永烈:《真實的朝鮮》,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221頁。

[④]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11頁。

[⑤]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405頁。

[⑥]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26頁。

[⑦]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51、52頁。

[⑧]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8頁。

[⑨]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7頁。

[⑩]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4頁。

[11]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323頁。

[12]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0、11頁。

[13]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4頁。

[14]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317頁。

[15] 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形成史》,轉引自周啟乾著:《日本近現代經濟簡史》,崑崙出版

社2006年3月版,163頁。

[16]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350頁。

[17]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315頁。

[18] 趙月華、李志英 著:《模式I——美國、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357頁。

[19] 周啟乾 著:《日本近現代經濟簡史》,崑崙出版社2006年3月版,183頁。

[20] 周啟乾 著:《日本近現代經濟簡史》,崑崙出版社2006年3月版,230頁。

[21]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9頁。

[22]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6頁。

[23]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9頁。

[24]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9頁。

[25]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9頁。

[26]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5、6頁。

[27] [英]張夏准 著,嚴榮譯:《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8頁。

[28] 葉永烈:《真實的朝鮮》,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216頁。

[29] 葉永烈:《真實的朝鮮》,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221頁。

[30] [印]阿瑪蒂亞·森 讓·德雷茲 著, 黃飛君

譯:《印度:經濟發展與社會機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版,84頁的資料顯示中國

1960年嬰兒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47歲,而1981年時是67歲


先說說韓國以前到底是不是「極其貧窮」的國家。

前一段,在日本,看到一個景點,說是大正年間建的,大概是1910年代如何如何,並配有當時的風景照片。突然聯想到1910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啊?軍閥混戰,從辛亥革命達到袁世凱稱帝,然後又是北洋混戰,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對岸的日本過去100多年間,本土真正遭到戰亂的只有二戰的最後一兩年。

朝鮮半島也基本上是這樣,1894年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朝鮮淪為了日本殖民地,1910年日韓合併。真正打仗的只有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再看看中國,從1860年之後,什麼太平天國、捻軍、回亂,平定之後,短暫地發展了一段時間。然後又是甲午戰爭,義和團,八國聯軍,天文數字的庚子賠款和甲午戰爭賠款不說,清朝準備君主立憲。隨後又開始鬧革命黨,辛亥革命。到了1910年代,什麼護國戰爭、護法戰爭。1920年代,北伐、中原大戰。1930年代開始,九一八、抗日戰爭。1940年代,抗日戰爭、內戰。這期間,中國真正能好好發展的時間並不多。

而日本、朝鮮半島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平發展的。特別是1895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後,日本對於這塊殖民地還是投入了很多心血的。

1910年至1945年,日佔朝鮮時期,半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至少不會比1931年至1945年的偽滿洲國發展的差。有一個數據是,1949年,中國能夠運營的鐵路大概滿打滿算是2.35萬公里,其中好多還在東北,偽滿時期建了4500多公里。

而面積比東北要小的多的朝鮮半島,1945年的時候鐵路里程已經達到了7000公里。

上圖:日佔朝鮮期間鐵路建設情況。

與此同時,朝鮮半島1940年的工業佔比已經達到了40%。

當時日本的9所帝國大學,其中一所就在漢城。

同時,日本在朝鮮半島也興建了許多基礎設施和經濟項目。1912到1937年GDP年增長4.2%,超過西歐和日本本土。朝鮮的小學也從合併前的100所上升到了1943年的4200多所。朝鮮人識字率1910年為10%,1936年上升到65%。朝鮮的白丁、賤民身份被取消。以前網上有個照片,說朝鮮之前婦女盛行穿漏乳裝,也是這個時期改掉的。

因為當時朝鮮半島被當做日本本土來經營,還是投入了大量的預算的,在鐵路,公路,供水,排污,電力基礎設施,醫院,學校,工廠等,朝鮮也擁有了先進的基礎設施,現代教育體系和現代醫療體系也得到了發展。所以,朝鮮半島在1945年之前就已經開始現代化了。例如,日佔期間,修建了許多水壩,進行植樹造林等,普通朝鮮百姓的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儘管高速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的是日本殖民者,但是當地的民族資本也有一定的增長。例如,三星集團創始人就是慶南地區大地主家的二兒子,後來成立三星貿易公司,出口大米發了家。

當時朝鮮的農業還不錯,人均口糧也都不少,沒有大的饑荒。在20世紀上半葉,半島人的身高就在不斷提高了。

這裡不是為日本侵略者洗白,只是說,朝鮮半島即使在二戰前也獲得了很長的發展時間。所以,韓國在獨立時候的底子是很不錯的,至少應該和當時的中國東北發展水平差不多。加上戰後,美國資本支持,日本產業轉移,本國勒緊褲腰帶發展經濟,國貨優先,民眾勤奮幹活等原因,還有儒家文化的底子,所以發展很快,也不可複製。至少種族上的差異,就讓許多亞非拉國家難以模仿了。

前一段,韓國有個電影,叫《國際市場》。裡面故事有一定代表性,50年代,許多韓國人去德國打工,賺外匯,為國家提供第一桶金。60年代打越戰,韓國人去當僱傭兵,影片里說好像是幾百美元一天,有大兵數錢的鏡頭,意思是韓國繼續向美國納投名狀,美國也投桃報李,繼續給韓國以經濟支持。後來主人公回國開店巴拉巴拉。鏡頭切換回了現代,主人公變成了老頭,看到街上青年諷刺第三世界國家來的留學生在咖啡館喝咖啡,老頭很生氣。他想到了50年代,他們在德國街頭也追逐時尚時候被人家鄙視,認為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窮人等等。時過境遷,現在韓國也成了發達國家,青年人也可以嘲笑其他第三世界的人了。老頭覺得這是不對的。

總而言之,韓國能夠成為發達國家離不開自身的勤奮和努力,外部的支持(美國、日本的資金、技術甚至市場,後來中國也慷慨地提供廣闊市場,讓韓國從98年經濟危機中迅速走出來),時代的機遇(過去100年,只有幾年是處於戰亂之中,比中國條件好很多)。其實,儒家文明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很強的,所以才有了更大的經濟奇蹟:中國經濟奇蹟。如果說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朝鮮半島的振興都是神奇的樂章,那麼這些都只是序曲,真正的華彩是中華帝國的復興與稱霸。


@圖靈Don的答案可以加一個著名的故事。這個故事韓國人經常講,但是外國人知道的不多。朴正熙時代大量韓國人在海外做苦工,不光在海灣國家,還有人在德國當煤礦工人。朴正熙訪問德國的時候專門接見過這些工人,工人們紛紛跟他訴苦,雙方越說越激動,說到後來朴正熙和工人們哭成一團。至少直面自己是落後國家沒有過度自我膨脹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優點。


因為韓國從農業轉了ee和cs


朴總統她爸爸


最近數十年朝鮮、韓國和中國的GDP對比_來電和斷電_新浪博客

@Hydrocracking大地採集者:

朝鮮1984年糧食產量達到1000萬噸,當時的國民生活不錯,還有餘量可以出口,其70年代左右的發展稱為「經濟奇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歐國

家停止對朝鮮的貿易,其失去了產品出口市場,再加上美國經濟封鎖和制裁,從而使朝鮮的經濟下滑。PS:有個附圖很不錯,1994年中國對韓國的GDP比例

開始增加。

@戰爭史研究WHS:

說到制裁,1996年朝鮮扣押了大量俄國車皮,拆作廢鐵賣給中國。俄羅斯國鐵(РЖД)一怒之下停止向朝鮮發車皮,最後以朝鮮賠款2600萬美元解決(2007年中國鐵道部也下過禁止向朝鮮發車皮的命令,當時朝鮮扣了1800節中國車皮)

感謝改革開放,感謝鄧小平!


正如韓國已經經歷過的起飛。

現在也在中國上演一樣。專制強權推進勞動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

中國現在像1980年代的韓國,到了轉型的時候了。

(一)動蕩與恢復階段(1945年~1961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經歷了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動蕩。1948年成立的政府為恢復生產、抑制通貨膨脹做出了巨大努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使其生產設施幾近毀滅。1953年停戰後,在美國及聯合國的經濟援助下,經過近三年的恢復,於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儘管一般認為20世紀50年代是韓國經濟停滯的時期,但是,1954年韓國政府實施的「有償徵用」和「有償分配」的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從土地所有者那裡購買土地分配給實際耕作的農民,結果一種佃農耕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收益分成佃農耕作制度,使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得到提高。事實上,在這個時期政府實施的幾個重要政策目標,成為60年代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1953年至1962年,韓國經濟年均增長3.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0.7%[。

(二)高速增長階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軍事政變上台後(現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她老爹),開始以政府主導、出口導向和不均衡發展等戰略,推進了韓國經濟的有計劃開發。1962年開始連續實施了6個五年經濟開發計劃。

  這一階段又細分為三個發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可謂外向型經濟形成時期。「一五」期間作為振興出口、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步驟之一,1965年韓國和日本實現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都達到7.6%[]。1962年至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由23億美元增至81億美元,增加2.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計劃結束時的1971年,出口額由1962年的5480萬美元增至10.68億美元。70年代是韓國實施第三、第四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繼續推進自立經濟建設、解決發展不均衡時期,也是重化工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針對韓國國內外經濟條件的變化,提出「各地區均衡發展」、「劃時代地擴大出口」、加緊「重化工業建設」等目標,改善了地區間、產業間的不平衡發展。為了繼續擴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將造船、汽車、鋼鐵、石化及有色金屬等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對重化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在此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2%,創造了該時期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最高紀錄。同時,產業結構向工業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的比重31%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重24.8%。「四五」計劃期間(1977年~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僅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朴正熙總統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糧食的大幅度減產,重化工業投資失控,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儘管如此,應該說整個七十年代韓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政府對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面貌在「新村運動」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由於當局在宏觀調控上的失誤,出現了工業投資過猛,工業設備運轉率過低等問題。1971年至1979年,國民生產總值由95億美元增至614億美元,增加5.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億美元猛增至150.6億美元,年均增長39.7%[。進入80年代,韓國政府針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及國內經濟波動的新形勢,提出「穩定、效率、均衡」的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改革,在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中求發展。「五五」計劃(1982年~1986年)和「六五」計劃(1987年~1991年)期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韓國出口增長率超過進口,貿易赤字逐漸減少,1986年終於出現盈餘。1984年~1985年韓國同其出口市場的發達國家產生貿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長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後,進入低匯率、低油價、低國際利率的所謂「三低」時期,使出口連續幾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達到11%,199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6757美元


很重要的一點,不大力發展軍工,不需要工業農業牧業自供自給,任何有港口的國家都有可能發展成發達國家。缺點是國際上話語權小,發生戰爭時可能會瞬間被吞掉。另外有個條件就是有另一個發達國家為此國家提供核保護。


除了美國的大力扶持,主要是韓國朴正熙時代的經濟政策起到關鍵作用,韓國比朝鮮強的是制度和國策,自由的市場經濟,開放的思想文化。朝鮮僵化的計劃經濟慘敗給了韓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輪條件朝鮮人均耕地多,韓國人均耕地更少。礦產資源也是北朝鮮多,韓國礦產貧乏。人口嘛,北朝鮮年年饑荒,韓國人口現在比北朝鮮多一倍了。


哪有那麼複雜,簡單一句話:人種優勢。

這世界上只有兩個人種適合搞經濟建設:英德系(日耳曼人),天朝人。

以這兩種人為主的國家,只要大環境適合,騰飛是必然的。

只不過是:英德系先發一步,控制了世界。但是後來的日本崛起,四小龍崛起也證實了天朝人在經濟建設上完全不遜於日耳曼人。現如今天朝也崛起了,世界上以這兩種人為主的國家都發達了。(除了朝鮮這個奇葩,所以經濟建設也要有大前提:要開放)

相反,一些曾經發達但是不擅長搞經濟建設的人種,現在都失敗了(現在和平發展嘛,就看誰經濟建設搞得好)。

  1. 比如蘇聯,粗放式戰爭的確擅長,但是做產品就太糙,號稱工業實力世界第二,實質上開放競爭壓根賣不動,現在只能灰頭土臉的賣資源。(跟制度真沒關係,現在俄羅斯也是資本主義了吧,也有工業底子,咋還是賣不動產品呢?)
  2. 再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就是靠著歷史機遇才混出的地位,真正搞起經濟建設來就原形畢露了:懶,智商也不夠。
  3. 再比如中東人,曾經靠著地理位置搞商貿雄霸一方,現如今也只能賣石油,沒辦法,搞產品根本不行嘛~

未來世界的格局是(或者說現在的格局就是如此):日耳曼人/天朝人國家主導世界,人均產值相當,總量就看人口,這些國家負責生產。其他國家負責賣資源。

看起來好像是赤裸裸的人種論,沒辦法,真相總是這麼殘酷。(其實我認為沒啥難以接受的,地球人都知道「誰都跑不過黑人」,為啥就不能接受「搞經濟誰都搞不過日耳曼人/天朝人」呢?)

更多信息:http://bideyuanli.com/p/3697


今天朝鮮南部的年輕人們可以燙著頭髮嘲笑北邊的親戚,可以說有一大半要歸功於他們的上一代或者說是上兩代,他們忍受著極為惡劣低廉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干著別人最不願意乾的臟活苦活累活,拿命去拼搏,全民勒緊褲腰帶的這種精神,再加上美國對其進行完全的納入西方體系的支持,韓國不成為發達國家才奇怪。

有答案說直接從農業轉給電子我認為是不嚴謹的,你讓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直接弄電子能搞好?還是要先打好基礎。

從這一點上來看韓國和我們國家的經歷太像了,從改革開放的九十年代到如今,無數的工人、青年 ,用廉價的勞動力換區低廉的薪水和非常差的工作環境,換取了今天中國光明的道路。

個人認為,我們這一代以及包括我們下一代,永遠都不能忘記70後80後對這個國家的付出。

ps,題主可以去看看國際市場這部電影,該電影從國民性上大致告訴了你為什麼韓國會變為發達國家。


研究韓國不如研究新加坡。韓國是出了名的偽發達國家。韓國每年都有10萬人移民中國,成為中國外來移民最大的一個族群。移民中國的韓國人比移民韓國的中國人差不多甚至還要多,這還是建立在一個5000萬人口的國家對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的基礎上。5000萬人口每年走10萬,和14億每年走10萬可不是一個概念。這還只計算了移民到中國的數量。是什麼讓佔比如此大的韓國人趨之若鶩到中國來生活,仔細想想。 真正成功的從貧窮國家一躍成為發達國家的是新加坡。同時擁有相似的相對專制的制度和同樣的華人社會。研究新加坡式發展對中國今後的路才是大有裨益。


歷史的風口,恰當的時機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的產業,政府制度合理,為種種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美國的資助,最後就是要注意:體量小,相當於上海的崛起,別拿「那中國怎麼樣才能這樣崛起」來想問題。


美國是很關鍵的,不僅提供了資本和技術援助,還提供了市場。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也對韓國有極大的興趣,因為我認為韓國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真正的奇蹟,很難找到其他類似的例子了。韓國在戰後(1954年)的起點確實是非常低的,日本在幾十年的殖民中發展了朝鮮的工業,但韓國只是一個農業國,文盲率也高達80%左右。對比台灣,日佔時期留下的工業底子可能比韓國要強,而且至少老蔣帶去了從大陸搜刮來的黃金可以作為啟動資金,以及為數眾多的受過初級、中級教育的人群,可現在人均GDP已大為落後於韓國。把韓國的發展完全歸功於美國的支持是不恰當的,畢竟美國不是搞慈善,那點援助不可能對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國家造成很大影響。要說自然資源,韓國確實是一個沿海國家,可是其他很多的沿海國家發展的也一般,例如南美洲,東南亞,而韓國的礦產資源等則遠不如那些國家。

其他的諸如民族性,政治制度等就沒必要想太多了,那些東西太虛,你沒法證明它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張夏準的書確實對了解韓國經濟騰飛有很大幫助。其實韓國走了一條既非完全的計劃經濟,又非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無為政府的道路。朴正熙在1961年上台後致力於用產業政策打造韓國的工業化,有類似於我國的5年計劃,產業政策包括:用於保護初生民族工業企業的高關稅,政府對關鍵企業的補貼、融資、和持股,等等。企業在得到政府支持的同時,也在半自由的市場經濟中進行一定的競爭並且得到一定的激勵。這樣的政策持續了30年以上。 有一個例子我印象較深,是說浦項鋼鐵,因為韓國那時離鐵礦石和焦炭的產地較遠(中國那時不會向韓國出口),也就是說沒有比較優勢,沒有人願意投資,可最終在政府支持(或者說強行推動)下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制定和執行這些產業政策的政府官員並不是經濟學家,而是律師,工程師等。

了解韓國經濟騰飛的詳細事實後會對西方一直佔主流地位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產生很大的懷疑。畢竟,那些經濟理論的基礎建立在交易使交易雙方(短期上)獲利,而並不從發展的角度探討長期利益。我覺得張夏準的意思是,對經濟長期有益的是民族性(非外企)大型生產性組織在一個國家的落地生根,比較優勢是動態發展的,政府可以去推動比較優勢的改變。另外,有些大多數人認為的重要利好因素有可能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重要,如外商直接投資,教育水平提高等。有些西方國家推動的,如外幣自由流動,金融放開等等則是弊大於利,這些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上的理論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韓國首爾貿易公司小職員一名,公司的同事對工作的認真度是我的兩倍!!!


我記得初中地理,老師敲黑板說過韓國是發展中國家。。。


獨裁,剝削,壓迫。是目前成為發達國家的畢竟之路。後起的韓國,日本,新加坡都是一樣的。沒有民主時代成為發達國家的。德國,法國都一樣。連你們標榜的英國,美國都一樣。羊吃人還不是英國發生的。無非是發生的年代不一樣。

想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專政是不行的。人人都說新加坡民主。你媽。專政了50年還能叫民主?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很多的。

「極其貧窮」是哪年的事情?當然是剛打完仗的時候啊。馬雲就算破產了,也是馬雲,不能跟普通老百姓比以後的發展;泰森就算生了一場大病,也是泰森,只要病好了也是隨便打翻一群人的水平。按這個標準,德國才是韓國日本的參照好吧?

說句不好聽的,韓國、台灣、日本的發展起點比大陸實在是好太多了。一時的窮只是暫時的困難。只要人還在,就有發展的可能。韓國玩漢江奇蹟的時候,中國的基礎教育還沒搞好呢

日本當年總算給朝鮮半島、台灣島建立起了基本教育的基礎,現代產業的基礎,美國又給了發展所需的啟動資金,發展不起來只能說自己笨。就算馬老闆今天破產了,還欠一屁股債,他東山再起只是時間問題,我現在雖然不欠債,過兩年也肯定沒他牛。

再說句不好聽的,如果我們把截止時間放在1990年,蘇聯掛點之前的那一刻,韓國比北棒強也強不到哪裡去。

最後一句不好聽的,如果對比二戰前後的工業國,只有中國才是那個真正的變化。台灣,韓國,二戰前那是日本的一部分


把握了千年一回的發展機遇,即中國的改革開放。

1978年以前,這個國家的走向是類似拉美國家,中國這個地球上最大的市場開放後,彙集東亞地緣政治劣勢的韓國卻啟動了經濟高速發展的發動機。

當然了,同時要歸功於台灣在對中國大陸這個市場競爭中的主動讓位,要不今日台韓兩地情況必然是對調的


推薦閱讀:

非虛擬貨幣的區塊鏈應用是如何激勵人們挖礦的?
為什麼失業會造成匯率的變化?
如何評價財新網 2017 年 9 月 2 日發布的《ICO 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 一夜暴富夢碎》?
比特幣的故事是否說明了你的人生就是被命運決定?
如何看待中國向俄羅斯購買SU35?

TAG:亞洲 | 經濟 | 韓國 | 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