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無錫的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前三十名裡面,名義增速最低的是無錫,倒數第二的是蘇州,一季度經濟數據基本停滯。無錫繼14年GDP被南京超過,落到老三的位置之後,此表格中2015年的預計GDP更是被南京超了千億。

這兩地的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導致賬面這麼難看?雖說現在不惟GDP論,GDP發展快不能說明什麼,但是不發展肯定說明有問題。

通常印象中這兩地都是很依賴外資的,這是否說明外資疲軟,依靠外資的好日子再也不會有了?長三角一直說要轉型,可是轉了這麼多年也只有杭州一枝獨秀,蘇錫常一個比一個差。本身就是普通地級市,吸引人才的能力也有限。

蘇州的領導不太了解,無錫前任書記黃大媽任上幹了啥?好像啥也沒幹,兩條地鐵都是楊時代批的,黃大媽任上一條新地鐵都沒批。新上來的這倆書記就目前來看似乎也不準備大幹一場?

以蘇錫為代表的蘇南模式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了?


利益相關:無錫,某鄉鎮吃皇糧的。

匿了才方便說事情。

第一、蘇南模式是很特殊的經濟模式。

蘇南模式是很特殊的經濟模式,我想說的意思是,放到市場經濟中,是很普通的,但放眼全中國,沒另一個翻版的。發展模式不一樣,就不好憑賬面的數字和其他城市比較了。

以前蘇南模式是基層政府主導的鄉鎮企業,現在典型的蘇南模式是鄉鎮企業+工業園區(引進企業)。這一模式的特點就是:民營企業占絕對的主導,民營經濟非常活躍,鄉鎮與主城區平分秋色。所以光一個市區的賬面數字非常普通。

問題來了,南京的經濟數據只是南京這個城市的,但蘇錫常通常是好幾個城市的之和,為毛?

南京下面還有下轄的市么?無錫下面僅僅只有江陰和宜興,無錫要吃江陰,江陰人一片反對,簡直鬼哭狼嚎。蘇州吞了吳江,吳江人到現在還說自己是吳江人。南京和蘇錫常,有可比性嗎?

這個特殊的蘇錫常的鄉鎮經濟/縣域經濟,不可複製。江蘇省政府曾經把蘇南模式搬到蘇北去,結果鳥用沒有。你要在蘇錫常發展南京的大城市模式,蘇錫常人根本受不了。

所以,不要用南京的眼光去看蘇南,不然結論是:都是點小縣城,都是點小工廠,乙烷(已完,王撕徒的話)。也不要用蘇南的眼光去看南京,不然結論是:怎麼亂的這麼狗十咯。

文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經濟發展形勢不同。

第二、蘇南模式狗帶了嗎?

現在蘇南模式發展主要有三駕馬車:鄉鎮企業、外資企業、三產。

先說三產。除了蘇州,錫常的三產基本可以不提,恩,就這麼簡單粗暴。錫常的三產,僅僅滿足了生活娛樂而已。而蘇州的三產,基本也不能和其它大城市比。直覺體會,有誤請噴。

蘇南鄉鎮企業是最最被詬病的,因為實在顯的很LOW。但蒼蠅肉也是肉啊,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鄉鎮企業的開端,就是做代工。BUT請別認識限定在這個框架內,資本和現代企業發展的原始積累,就是這麼LOW這麼原始。

1、有上進心的民營企業家,都在轉型升級。舉點我這的例子,一個不大不小的鄉鎮,地區,生產總值近200億,如果要講國稅開票,要達到近400億,有大小企業1000多家,主板上市企業2家,都是本土企業,沒外資(台資企業有2-3家,規模很小,基本可以忽略)。

先說小的,年銷售百萬級別的,看著企業規模小,看不上眼對不對?有個生產真絲線的企業,主打產品是醫用縫合線,是國內最大的醫用縫合線生產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出口到日本真絲線最多的企業,換而言之,他是真絲線這個細分行業的國內老大。

年銷售2-3億級別的,有一家生產鉚釘的村辦企業,沒錯,看著很LOW的企業,專門生產鉚釘的。佔了國內60%以上的市場,中國出口的鉚釘,絕大部分都是這個企業生產的,恩,從最便宜1毛的鉚釘,到5塊錢的鈦合金鉚釘,他都生產,除了飛機鉚釘被國外壟斷,他就是這個行業的國內NO1,不過他也在進軍航空,現在新型導彈的鉚釘,基本全部是這個廠生產的,托他的福,我體驗了一把鈦合金的強度和質量,握草!如果隱去名稱地址光看介紹,你會以為這個企業是日本的,滿滿的保守主義和工匠精神。

5億級別的,有一家機械加工企業,聽著很LOW吧,對不起,它是汽車減震器的國內老大,專門生產汽車用減震器,大眾、豐田等等的小轎車減震器,都是這個廠生產的,已經攻陷德國狼堡,日本國內的暫時沒進去,不過國內的日企車廠已經攻陷。就是這麼拽。

繼續說個十億級別的化工廠,十億級別的化工廠,真的算規模小的了,不過它生產的脂肪胺,直接打破了美德兩國壟斷,這玩意幹嘛的?開採頁岩氣需求量極大,還有N多副產品。最近做軍事的新材料去了。不是它規模只有十億級別,是它這個生產線還在建設,遠遠沒有達到設計產能。一般廠商去買他的貨,先打錢,再排隊。

最後說個百億級別的,依然很LOW,做泡沫塑料的,就是電器包裝、快遞盒裡的泡沫,不好意思,他是全球最大的EPS生產企業,國外的企業全部被他干翻了。

當然也有很多真正很LOW的企業,比如,蘇南這依然有很多服裝生產企業,依舊從事著勞動密集型行業。我老丈人就經營著一家比較大的服裝廠,訂單很多,但錢收不回來…話說,蘇南地區依舊是歷史的輪迴,和明中期以後一樣,公務員背後的家族商業化…所以一定要匿。

Ps:千萬別小瞧鄉鎮企業的另一個原因是產業工人的工資,請注意是產業工人,熟練技術工,工資普遍7k+。老丈人廠里普通的縫紉工,工資普遍7w+,大燙製版等高級工種,10w+(沒社保,因為他們不要)。為毛不去蘇北安徽開廠,因為,這些高級工種的工人在那裡難找啊,普通工人,當地原生的不如跑去無錫打工的勤快。

2、存在就有合理性,對吧,蒼蠅肉也是肉,沒有這麼多的鄉鎮企業,無錫江陰宜興三個小小的縣城,怎麼到2014年內亂時才被南京這個大城市超越?

鄉鎮企業是蘇南地區的獨特經濟存在,可以說很LOW,但是其實很符合蘇南人工商的精神氣質。更確切的說,鄉鎮企業體量非常大,大到零零雜雜,高端低端一應俱全,逼格高的一路升級,逼格低的悲慘度日。但是這有錯么?有競爭才有發展,這些鄉鎮企業在提供了巨量的工作崗位,在競爭中,一步步發展逼格,直至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老大,然後紛紛在外地開設分廠(還有很多企業在國外開設分廠)

蘇南的富裕、城鎮化可以說就是鄉鎮企業的功勞。有個笑話,蘇南人出了蘇南,才知道,原來農村是很貧困的....

蘇南鄉鎮企業確實不怎麼需要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但真的需要產業工人,這個模式和日、德很相似。也許逼格真的很LOW,但是別忘了,日本也有很多小企業,看著也很LOW......

蘇南鄉鎮企業還有一個優點,經濟緩衝器。在經濟下行階段,沒有什麼比實體工業,更能緩衝的更能保值的了。英國脫離歐盟,為毛日元一路看漲,一個道理。無錫這兩年經濟一塌糊塗,為毛至今沒亂?鄉鎮企業有的活命有的關門,但大部分依舊活躍啊!!!

蘇南的根底是鄉鎮企業!蘇南的根底是鄉鎮企業!蘇南的根底是鄉鎮企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嚴重依賴外資。無錫縣是華夏第一縣的時候,還沒外資企業呢。江陰坐著縣級第一交椅,境內也沒很多外資企業。

3、再說外資企業。這也是飽受詬病的經濟體。

外資企業,在特定時代,為蘇南城市原始積累,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當然現在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美國又在再工業化,大經濟環境也不好,其實很多外資企業日子都不是特別好。

曾經的台資企業,在蘇南其實已經很尷尬。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基本混不下去,現在只留下了部分體量比較大的電子企業,有效益好的,有效益差的,這個不好說。但因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環保等的關係,混的不太好是客觀事實。

歐美國家的外企,也挺難說。比如,前段時間無錫的希捷就大規模減員了。無錫新區的很多外企,減員都很厲害,或者索性把員工休假在家.....

當然也有很多效益好的。

本來就是沖著各種優惠政策來的,很多外企其實對蘇南沒有特殊的好感,隨時可以打包就走。

外企對蘇南經濟的依賴性穩定性,其實不及鄉鎮企業。

蘇南模式確實遇到了瓶頸,很多因素,但要說狗帶,還早的很。

蘇南的麻煩在於,大環境對製造業的不友好,從資本到人才,從政策到市場。但如果蘇南的鄉鎮企業都能狗帶,那麼國家經濟也差不多了。

蘇南的優勢在於,民營企業異常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足以度過經濟下行期。亦或者說,蘇南的富裕和蘇南模式的存在,旁證:國有企業獨大,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第三、蘇南怎麼了

首先,經歷了高增長之後,勢必有一個低增長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轉型也需要時間,沒有什麼大驚小怪。

其次,大環境是外資企業經營困難或者撤離,本質上就是一件自然的發展規律,也是轉型升級的一個過程。

再次,政府粗暴干涉經濟....

這是一個悲桑的故事。典型是無錫。無錫太湖藍藻事件之後,或許是政績關係,時無錫書記制定了一攬子計劃,其中一項就是把無錫境內的大大小小涉及環保的工廠,全部關閉,呵呵噠。所以後來在安徽郎溪有了無錫工業園(當年濱湖區華庄一個鎮就關了1000多家企業!!!!郎溪無錫工業園,至今還是安徽宣州招商的政績驕傲。為毛無錫人去郎溪?因為近啊,走宜興方向才1個多小時,比去蘇北近多了,早上去郎溪晚上回無錫,1小時就當堵車了)。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不管你環保達不達標,只要有可能產生污染,全部關門...然後,以政府力量,推行了530,尚德等一系列「產品」,後來全部失敗,還有很多槽點。

無錫之後就被南京超越。(TM一個堂堂江寧府,和常州府三個縣城,600萬人,有毛可比性)

今天看來,實在可笑。

太湖藍藻至今還有,因為這不單單是無錫的事情,夏天一刮東南風,整個太湖的髒東西都往無錫飄,單單關了無錫的工廠,有毛線用。530引來的基本全是騙子(當然也有成果)。至於尚德,呵呵呵。

無錫另一個特色產業是電動車,沒錯,電動小毛驢,當時的無錫市政府嫌LOW,極力壓制,電動車企業紛紛到廣東、湖南一代買地建生產基地....現在呢,紛紛要求電動車企業回來,我給你土地給你政策給你優惠,你倒是給我搬回來啊!小刀,艾瑪,新日等等一大片大型電動車生產企業都在無錫…

所以被超千億,根本不是什麼大事,可能就一群企業的量.....而這些企業全被趕跑了!

無錫是個典型的蘇南城市,也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確實遇到發展瓶頸,需要轉型,但是時無錫領導粗暴的以政府力量干涉經濟轉型,結果很明顯。脫離了鄉鎮經濟去搞高大上,不是空中樓閣么?接著來了一個啥也不幹、專門出席各種典禮的阿姨,坐實了無錫的敗局。

但無錫乙烷了嗎?只要鄉鎮企業還存在,無錫就沒完,請別忽視了草根的力量。

蘇州形式比無錫要好,蘇州沒有無錫這樣的折騰,特別是蘇州發展了金融業,還是比較高大上的。但是產業轉型,和無錫一樣,依舊在摸索中。

結論:

蘇錫常出問題了嗎?出問題了,大環境使得瓶頸期過早到來。

問題大嗎?NO。轉型中必然有痛苦,需要時間。

只要有民營草根的力量,蘇南才沒這麼容易敗落。大型國企可能一蹶不振,但草根,本來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特別是蘇南,本來就有工商基礎和工商思維,又本來就以民營經濟立身。

蘇錫常也許不能發展成為南京、杭州那樣的大城市(蘇州是大城市吧),但是請別忽視了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力量。以南京、杭州的模式去看蘇錫常,也許真的很LOW.....只要有上海這個bug的存在,蘇錫常始終不可能成為超級城市,也不可能輕易的狗帶,但南京杭州也別幻想成為超級城市。

一個工業全面開花、三產協同的城市,也許不會是什麼大城市,但肯定是一個很富裕的城市,也是一個很穩定的城市。

請給蘇南鄉鎮企業足夠的寬容,足夠的時間,信不信20年後,可以初步挑戰日德高端製造業。

PS:蘇州,還是可以再升級下的,近年來城區環境有點亂,不是我喜歡的那個精緻的老蘇州了。無錫近年來興起的影視業(其實和老底子有關吧),我很看好,雖然不能成為新的經濟發展撬動點,但也是無錫三產的一絲新鮮空氣吧。已經有好多朋友和我說,華萊塢那挺有意思。


長三角的經濟的確面臨轉型,並經歷轉型的陣痛。

在長三角,經濟轉型主要就是工業經濟的轉型,在長三角的主要城市中,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的只有上海、杭州、南京、金華等,其餘基本上都是第二產業比重較大。

網上總說江蘇靠外資,浙江靠民營,實際上外資比重超過50%的江蘇城市只有蘇州,當然,江蘇民營經濟比重比浙江低很多。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上海、南京是國有經濟的大本營。

題主說長三角轉型成功的只有杭州,那是因為杭州出了一個阿里巴巴吧。

長三角不能拋棄製造業,這裡靠製造業起家,有著雄厚的基礎和完善的配套,製造業的轉型就是要走向高端製造、智能製造,產品要有創新,生產上要智能化,長三角也需要提高服務業佔比,上海自然還是兩個中心,江蘇提出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計劃,浙江在電商和傳統小商品做文章。

目前長三角面臨提地供應受限、環境承載受限,勞動力成本升高等影響,製造業開始向中西部或國外轉移,而自身高端製造、智能製造及服務業上都沒有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在江蘇,蘇南的一些低端製造業向蘇北轉移,一些外資製造業向中西部或東南亞轉移,而蘇州在金融、納米、生物醫藥,無錫在物聯網、工業設計上都沒有顯現爆發力,而常州尚存後發優勢和窪地效應。


無錫本地人來說兩句。

蘇南模式我就不說了,我身邊許多人都是受益者,在蘇南和浙北(相信廣東也是)人民心目中,總設計師和改革開放是值得尊重和感謝的,在這個國度,沒有政策和政治支持就沒有一切。

我認識的人中,有因為當時企業公轉私而大筆獲得廉價國有企業資產的人,有憑著自己努力和能力一步步白手起家的人,也有曾經的國企骨幹,跳槽出來加入外企或者自己下海的。現在三十年過去了,不管你是當初橫財一筆,還是步履維艱,現在的時代都是實力說話。作為民營企業,你可以廠房老舊,你可以管理土鱉,你可以帶著中國普遍設計感差的爆棚的logo和帶著老外讀都讀不懂的拼音的chinglish去國際上和產業游上下的其他企業去交流...只有一點,你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國內,乃至國外的企業都替代不了。

我們應該看到,蘇南模式之前的成功和爆髮式的增長,享受的是該地區乃至全國在之前幾十年的戰亂和人為的經濟凋敝(你懂的)。通俗來講,我祖爺爺輩和爺爺輩的財富其實是被壓著到了我爸那一輩釋放出來的。就像戰後的日本韓國的快速增長期一樣,從簡單的代加工,到零件加工生產,再到機器設備的製造和開發,蘇南(浙北和珠三角也類似)的民營企業用三十年走過了西方工業強國一百多年的歷程(還有剩下的幾十年則更多是偏精細的技術細節的積累了),為中國的工業特別是工業產業鏈打下了底子。

那現在為什麼增速低下來了呢?很簡單,兩個主要的方面:技術和管理還沒有完善。很多企業還是粗放型,管理思想依然老舊。這幾年回國眼見的小工廠關閉不少,強者則越戰越勇。一方面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經濟增速下滑吧。當然和國外(尤其美國)動不動大量行業就是私有化的環境來講,工業上來說民營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很多都是「天賦」的問題,許多重要但同時也穩定而且利潤率高的行業私企是沒有準人證的(這也是歷史的選擇)。

南京那裡的情況不清楚,但作為無錫人我知道的一點是無錫也渴望擁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年輕人口,特別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之前就有許多污染型企業因為環保,因為成本,也因為相應開發中西部的號召搬到了南京,湖北和重慶等地。南京作為六朝古都,蘇A城市,經濟增長我們蘇南人民當然喜聞樂見啊,只要物價別漲的飛快就行,不然旅遊就沒意思了。(幸好無錫房價還比較低,但也被蘇州什麼的拉高了)

說幾點題外話:

1.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後蘇南率先搞起了民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蘇南人可能確實比較會算比較精明,地理的便利也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工商文化的養成。但我覺得實事求是,自我奮鬥的文化底蘊還是很重要的。明初蘇州的沈萬三,清末績溪的胡雪岩(當然我不提倡官商勾結),民國無錫的榮氏家族,都是這塊土地上人民的驕傲。你說蘇南模式都是暴發戶模式嗎?(不過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山西沒有民營企業的力量,希望上海廣州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2. 我去過美國的五大湖幾大城市,也去過德國的魯爾區,施瓦本(現在大體稱為Baden-Württemberg)和巴伐利亞(很遺憾日本沒去過),每每參觀當地工業博物館和企業時(他們幾乎都是從私有的小鄉鎮企業發展出來的),我總是在想中國的這些世界級(不一定是規模大)的鄉鎮企業在哪裡,最有可能出現在哪裡。萬向、精工、哇哈哈(這裡太多我不列舉了)甚至自詡為鄉村教師代言人的馬雲的阿里巴巴可能就會是。換了其他任何國家,民企都是政府服務和扶持的對象,可是在天朝,民企的合法身份也就是改革開放後的事。

3.我自己去過好幾次榮氏博物館。除了幫辦無錫唯一的大學——江南大學以外,榮氏家族在上世紀最多一次為家鄉無錫地區一下修了60多座橋(那時候因為客貨都走水路),最長的一墩修補後現在還在黿頭渚門口佇著。難以想像當年的榮氏兩兄弟為了生計到上海四處討生活學手藝,白手起家創辦了無數紗廠麵粉廠,造福一方,也造福長期處於戰爭脅迫下的民國時期的中國。什麼是人與土地,與故鄉的和諧關係?不是如今像西方精英全球資本運作,把故鄉當成商品傾銷地只為自己輕鬆賺取利潤的那種人(尋找便宜勞動力確實是必然,但是在他們這些所謂精英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主義的變質),而是像榮氏前輩們心懷故鄉心懷祖國。

願富藏於民,也願國記於民心。


蘇州人,無任何利益相關。這個問題必答、必答、必答。

蘇州無錫自從金融危機以後,經濟增長乏力,尤其是2012之後,更是徘徊,甚至有比較大篇幅數據的負增長。個人也長期分析過,認為除了一些固有的弱勢,更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失誤或錯誤。

蘇州無錫最近經濟的乏力似乎並沒有使得更多的人知曉,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雞湯來餵飽我們:蘇州無錫是多麼牛逼牛逼。還有更多的人錯誤的認為,目前蘇州無錫的經濟增長速率還是走在全國前面,因為我們習慣了「增幅名列前茅」的以前固有新聞報道模式。由於本人是蘇州人,更了解的是蘇州的情況,儘管無錫和蘇州在很多方面比較相似。以下全文重點分析蘇州。

一,反駁一些宿命論觀點。說起蘇州目前經濟發展的困境,很多思路到思路的觀點是歸結於蘇州只是作為普通地級市的政治地位低下。似乎有一點道理,畢竟城市級別越低,所能獲得的資源,尤其是行政性的資源就少。然而,這並不是全部,更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蘇州長期以來一直是地級市(新中國成立以後),但在改革開放以後,蘇州先是鄉鎮企業的爆發,再到外資內資的投資聖地,我們作為地級市在經濟上一直保持了三十年的一流增速,經濟上也超越了不少省會城市,甚至直轄市。

城市級別低,結論不應該是經濟增速低,而應該是經濟規模小。在全國範圍內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更是低級別的區域增速快,蘇州也是例子。後半部分分析,蘇州作為地級市,居然經濟規模是發展得那麼大、那麼大。回顧過去,我們以地級市的地位和天津等高等級城市競爭搶到了中國新加坡工業園區,GDP和很多數據更是很長時間在天津、重慶之上!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無非過去我們把大部分功勞歸於英明的黨政領導和勤勞的蘇州人民。難道這也和城市地位有關係?其實吧,我認為過去的成績,以及現在的困境,主要源於蘇州過去走對了路子、現在走錯了路子。

二,退二進三的絕對性錯誤。金融危機以後,一直在媒體上看到退二進三的「英明決策」和實際措施。可能是黨政領導覺得蘇州是到了想更高領地飛躍的時候了。的確也在各個方面體會到了蘇州整個城市發展思路的「退二進三」。然而,我認為:蘇州的發展是以工業為基礎的,蘇州現有的三產絕大多數也是因工業發展帶動起來的。工業沒了,三產也就是脫離骨骼的肉肉。

目前蘇州的工業投資額已經被省內南通,甚至鹽城超過。從七八年前的佔全省1/4的工業投資,現在只有不到10%,要知道江蘇才13個市,蘇州不管從人口還是土地都還是比較大的市。

我認為,蘇州還必須加強工業建設,尤其是集約化的高端工業發展。這些都是蘇州經濟的根本,決不能退掉。決不能因為要轉型,認為工業是低端的,去工業化。在工業加強的基礎上,同步增加對文化和科技行業的扶持,這才是正道。

三,轉型之路的迷失。轉型的確是個好東西,蘇州也的確在工業化的中後期了。然而向哪裡轉型,顯然向科技文化方面,過去一直說的「減少多少百萬生產線藍領,增加多少百萬的辦公室白領」說的也是這個問題,上文已經分析前半句可能是巨大錯誤,後半句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如果引進高端科技文化產業不容易,當下最熱門的就是做孵化器了。的確,蘇州有太多的國際級省級孵化器,更是有令人傲嬌的千人計劃人數。然而,實際效果呢?從VC方面來看,蘇州的天使投資、A輪投資數量的確也不少,但為什麼B輪那麼少?C輪D輪幾乎看不到呢?

實際上,由於比較好的民營經濟存在,蘇州民間財富不少,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製造業,然而絕大多數的中小民營企業也沒法走出國門,以及轉變投向科技文化方面,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渠道。由於現在傳統工業,尤其是中低端製造業市場太差,而這些民營資本就這麼耗著在逐步流失(效益不好、虧本),或者就是流向根本不產生效益的民間小貸。可以說蘇州民營資本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非常不好。

在分析蘇州的A輪不少、B輪太少的原因。首先A輪來自哪裡?實際上很多就是來自政府背景,或者半政府背景,結合孵化器一起產生的,並不是來自市場化的資本。事實上蘇州的確有騙投資、騙補貼的巨大現象。只要有關係(和官方的關係)、證書(海龜、千人萬人),不管項目有沒有前景,獲得蘇州政府支持是不難的。這也導致了不少上海根本混不下去的創業公司(因為項目沒前景嘛),來到蘇州工業園區等地方活得瀟洒。政府主導的創投,由於受領導觀點影響,以及沒有那麼的專業性,導致效率極差;另一方面,由於這類創投的不專業性(好矇騙性),招攬了太多的爛項目。你要爛項目能吸引B輪C論才怪呢。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蘇州這麼大的孵化器,居然孵化不出多少好鳥,因為這些蛋根本不是受精的蛋蛋。真正好的受精的好蛋蛋,由於沒有海龜證書,不是千人萬人,根本沒法感受到溫暖也就沒法孵化了。

問題來了,能否打通民間資本和受精的好蛋蛋們的通道呢?政府在這方面肯定大有作為,因為政府做具體項目肯定沒效率,但做環境建設肯等最具效率。

四,錯失了城市化和富民的同步。蘇州目前經濟明顯放緩,實際上也有和城市化空間幾盡有關,畢竟百分之七八十的城市化率已經很少有空間了。在過去20年間,蘇州有太多的田地變為工業區、有太多的農民趕上樓。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說浙江廣東哪裡哪裡農村拆遷產生了多少億萬富翁,然而蘇州農民拆遷是產生不了富翁的,甚至拆貧的不少。蘇州絕大部分區,賠付拆遷房都是以每人30平米數人頭的政策,而非其他地區數磚頭方法。原本三口之家、300平米小樓拆遷後只有150平米拆遷房。傳說中的「住一套、租一套、賣一套」的幸福生活在蘇州基本不會發生(150平米的三套臣妾們都做不到啊)。而浙江廣東普遍數磚頭,他們的違章建築都賠,所以拆出億萬富翁不稀奇。

蘇州是大政府小市民,政府通過城市化集聚了太多的資源來做「大事業」,包括超前又奢侈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東南沿海其他省份更加願意還富於民。這樣的差異導致蘇州普通老百姓創業缺少啟動資本,我們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1,蘇州新增民營註冊資本中96%來自外地;2,蘇州企業的股東自然人中86%是外地人。這是讓所有蘇州人都尷尬的數據,也足矣看出蘇州民間資本,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家中資本不足的情況,畢竟普通老百姓家的資本都被買房捆綁住了。

以上分析,蘇州的企業,即便是民營企業,大部分來自外地,蘇州人更多的只是打工的,在這片土地上蘇州老百姓的地位可想而知。

五,錯誤的倚重房地產。最近最火的莫過於房地產了。儘管蘇州人口增長几乎停滯,工業方面可能一塌糊塗,但房地產火爆了得。因為對於政府來說,可能財政收入壓力很大,房地產賣地又來錢快。更加火爆的房地產投資,不僅擠佔了二產、其他三產的資金,更是快速進一步喪失蘇州的成本優勢。

在如此漲翻天的時候,蘇州政府部門創新的提出了「土拍熔斷價」,以及直接取消數塊土地的土拍計劃,這兩種措施直接導致未來房源供給的減少,進一步「維護」或者提升房價。從這方面來講,蘇州政府部門沒有和全市中層底層市民、還木有房子的外地人一起,明顯的站在了和房地產商、擁有大量房產的權貴階層一起。

從今年(2016年)前幾個月來看,除了因巨量房產交易產生的稅費由明顯的增幅,其他數據更是進一步不堪。過分倚重房地產,尤其蘇州目前這種狀況下,是飲鴆止渴的措施,難道是因為很少有領導長遠考慮?就我看來,蘇州也遠未到智能依靠房地產的地步,蘇州政府也還有太多的空間來改善蘇州經濟狀況。

總結。目前來看,蘇州經濟高速增長已經不再,其中大部分數據增幅都是全省倒數前三,在省內權重在不斷減少。曾經GDP無限接近深圳,現在已經大幅度落後。在此過程中,蘇州犯過不少錯誤,走過不少彎路,某種程度上目前還在繼續犯錯走彎路。可喜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希望政府也廣開民意大門。蘇州魚米之鄉的土地已經不多,土地水源基本污染殆盡,過去二三十年年的大發展也沒有切實增加民富。然而現在蘇州工業在低投資下逐見老化。我不希望蘇州過去的發展都成為過眼雲煙,除了過去綽過和污染啥都沒留下。只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我想像中那麼糟。

以本文獻給家鄉。

本回答謝絕轉載,有想深入探討、或者純想聊天的可以加我微信:alixonhui


無錫 市政建設方面 確實浪費嚴重。修了拆,拆了建,循環往複。

而且目前看來道路市政規劃簡直一坨屎。 典型的例子是 太湖大道上的廣場。近20年,那塊地翻來覆去 改造了3-4遍,每次改造都在50%以上 就那麼個破地方估計 投資就有上百億了。

而且 無錫 的530 確實是大坑,要說成功的企業也有幾個,不過實在少得可憐,相當一部分都是騙子。這麼說吧 真正 有能力的人 反而不如那些騙子好混。其實,所謂的政策 不在於資金補助,而是在於稅惠政策的扶持,比如簡化一下 註冊公司的流程以及各種限制。

再加上放開一些公共限制,比如不要禁摩什麼的,或者產業園附件 多搞點基礎配套設施(國家軟體園那裡 住個宿 都難,公寓資源什麼的十分緊張),才能讓城市充滿活力,才能真正吸引投資。

很多所謂海歸 來無錫拿錢拿別墅。混個幾年就沒影了。

這麼說吧 我知道的有幾個,無錫acg 我呆過,就是典型的留美的一個中年婦女開的 是個博士。

整天坐辦公室裡面玩。。。租了半層樓的辦公用地,下面一個手下中年男的(自稱 xx老師 負責人),我當時剛畢業給他們做網站,1200塊錢(無錫剛出來工作不好找,我為了省事就畢業兩周內就將就找了這麼個工作),我心想剛出來乾淨找個工作練練手積累點經驗,就沒在意工資。

一共兩個程序,每個人負責一個網站,還有一個平面美工,3個客服。基本上我呆了不久就走人了,兩個月吧,實在是看不下去。

那個負責人 就知道百度競價,然後就沒別的了。

主營動漫 影視後期 特效 教育,和總部有合作關係北京總部 北京ACG,還吹和央視有合作 估計可能有點關係。 學費3w+ 真叫一個坑爹啊。

其次 領導什麼也不懂 那個女的,就是個白痴,而且看到我們這些員工滿眼瞧不起的樣子,話也懶得和我們說,估計她很享受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吧,畢竟營業執照上是董事長 註冊資金100w。

客服做什麼呢?整天發廣告,做推廣。

就這麼個公司 我早就料到他們做不下去。

反正,百度競價天天燒錢,經常買各種設備,硬體前後投了有十幾萬

競價每天成百上千地燒錢。我們的工資少得可憐一筆。

我提過意見,說可以把學費盡量降低一些 3k+就可以了嘛,生源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他們 執迷不悟,我在的兩個月多點 就招了2個學生。而且其中一個還沒錢交學費,3w+哪有那麼容易說交就交的。

我最後就離開了,實在是沒前途可言,幹下去就是等著倒閉的節奏。

反正這種公司基本上也是屬於騙騙ZF的資源,想空手套白狼的那種,而且關鍵是領導太弱智,我離開後半年左右就撐不下去關門了,沒想到還撐了半年。

我在無錫多年了,不得不說這個城市好政策的沒學到多少,差的政策一堆一堆的。

實力不足,逼格卻裝得太高。自身其實不夠清醒,實際上無錫的主要經濟都在江陰。

而江陰的不少政策 反而比無錫科學多了去了。

無錫這個城市 的沒落和 近幾屆 領導人 的智商有直接關係。

目前情況是形象工程 遠大於實際的有意義的工程。


作為一個在蘇州混互聯網圈的蘇州人,我就來說說關於互聯網行業的一些事情吧,那就是:沒有。

開玩笑的。

這幾年遊戲行業這麼火熱,蘇州也有一大批遊戲公司起來。伴隨著創業熱的,還有一大批的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項目落地。的確,蘇州政府,包括園區、新區、甚至吳江,都給文化產業配套了非常實在優惠的政策,但是問題在於,99%拿到這些補貼的公司,都是通過做假材料拿到的。換句話說,就是騙政府錢。不知道是因為政府傻,還是騙子太聰明,錢太容易到手了,比踏踏實實做遊戲來賺錢簡單太多了。這就導致什麼結果,就不用我說了吧。

此外,蘇州的it人才貯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公司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只能降低標準,因此做出來的產品也是一塌糊塗,公司也就相當於在慢性自殺。而公司不好,也就造成了人才的快速流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不信的話去問問蝸牛、同程這些大一點的企業的朋友就知道了。

至於微軟,我倒是想想問問,你們在linkedin上招聘的軟體工程師,是不是從來沒有在蘇州人才中招到過?

上面有人說的很對,獨墅湖高教區那邊的什麼園、什麼研究院,大多都是房地產項目,與外界想像中的根本不一樣。不過在那邊生活的本科生、研究生、老師和附近產業園的小白領都是很有錢的,這倒是真的。

發現很多同學對蘇州的互聯網很感興趣,所以我特地拉了一個微信群供大家吐槽。

進不了群的同學,請把你的微信號私信我,我拉你進去。

進不了群的同學,請把你的微信號私信我,我拉你進去。

進不了群的同學,請把你的微信號私信我,我拉你進去。


上海一直轄市,級別高,政策多,緊挨著蘇錫,經濟結構比蘇錫合理,人均還沒趕上蘇錫,近幾年增速還一直不快,有誰操心上海活力不足了?


先說結論,沒有。

雖然我學的是經濟,但是我想從另一個方面回答一下。

父輩是工程設計師,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大建設中賺到了第一桶金。那時候設計人員工程師缺少,而城市又在瘋狂的擴建著。我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天晚上畫設計圖都到一兩點,也是他們這輩人建設了蘇州的第一批設計團隊,這個行業蒸蒸日上。

然而到了2010,其實行業已經是飽和了,就是說僧多粥少,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大多數人認為是不是經濟衰落了?城市建設的腳步慢下來,工程設計的錢越來越不好賺,很多人擔心行業會有惡性競爭的出現。

然而並沒有,行業不再追求量變,而是轉向質變。他們沒有降低工程質量而節省成本而且選擇了提高設計創意以吸引標商。現如今行業的錢的確還是不好賺,但好在現在有人願意為設計投資,這是上世紀不曾有過的,我相信這個行業會越來越好。

再回到主題,蘇南的經濟從來都沒有衰退過,只是增長步伐緩慢了,而這是經濟發展的正常情況。你不能總是指望GDP每年11個點增長。經濟在轉型,轉型之後應該不會把重點放在加快經濟建設上,而是城建低保福利旅遊等增加城市舒適度與幸福感的建設上。蘇州明確自己的定位,比經濟永遠比不上北上廣。

以上


無錫和蘇州很發達,但是前景不看好,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建議你們去看看司法拍賣的數據,無錫和蘇州,司法拍賣的的資產是在不斷加速的,也就是企業破產速度越來越快,不知道你們那裡流不流行連環擔保,流行的話,只需要一個節點,你們上面說的那些欣欣向榮的所謂很牛逼的企業會死的比日本人還快,就這麼簡單


見到樓上高票的吃皇糧的兄弟的答案特來補充。

我是江陰人也是小企業,由於不吃皇糧因此不匿了,希望不要來查水表,特別是要吐槽政府這兩年只拖後腿不幹實事。

尼瑪我們江陰鄉鎮上教師的平均退休工資都要七八千了,你們能信嗎?是退休工資啊!教師都這麼高你們知道公務員多少嗎?企業交上去的稅就這麼被分了!真正創造價值的工人呢?

其次,我們算是江陰最窮的鎮子了,一年產值也就三四百億吧。

旁邊的新橋海瀾集團,旗下的品牌海瀾之家,不知道你們聽過沒有,很low的牌子,一件短袖也就幾十塊錢,一年也就賣兩千多萬件吧。當然短袖也不是他的主營品類。在這幾年其他地區的品牌,比如李寧,安踏之類的經常傳出關店風波,庫存大,的確現在大環境不好,不過海瀾逆勢增長,今年又開了幾百家吧。這一個企業的產值就抵我們一個鎮子得了吧。

關鍵是在這個鎮子上還有一個比他更牛得同行,陽光集團。

或許大家沒聽過,因為他主要做呢料,為英國國寶品牌巴寶莉,香奈兒等開發面料,也為中國解放軍開發迷彩服(涉密),剛結束的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那番茄炒蛋的西裝就是他們做的。他們高定的西裝也要幾萬一套吧。最牛的還是他們的精紡呢的市場份額做到世界第一。

但是以我們鎮子為主,聯合附近幾個鎮子佔領全國保暖內衣市場的70%以上吧,淘寶上,不管你北極絨,南極人,恆源祥還是波司登,花花公子,貓人,都是我們這裡生產。

從我身邊局限得來說,這邊主要以民營經濟為主,而這幾年無論是外貿還是內需都不旺盛,這幾年回落也正常。


這是轉型的新常態吧?深圳按賬面來看第一季度還不如天津,有誰質疑過天津比深圳更適合稱為一線城市?不過深圳是下半年發力型的,GDP上天津已經跟深圳不相上下了,但是論產業結構,天津還是任重道遠。由這點也可以推蘇錫,他們跟深圳類似都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階段,著重發展第三產業,所以有陣痛是難免的。而你所認為的杭州成功只不過是個區區阿里巴巴而已,從來沒聽說過深圳的成功是靠華為,靠騰訊才成就的深圳。事實上,杭州並未成功,沒那麼難看的原因是杭州本身的產業結構不需要大的調整。


蘇州互聯網從業者。

以自己的角度回答一個角度,一點概不了全,大家諒解。

蘇州的房價去年漲了百分百,政府調控?對不起,我沒看到。新拿下地王的企業基本是政府參股的,帶動了一片政府參與開發的房產,產業轉型本就艱難,這麼一搞雪上加霜。已經有數量可觀的「做實事」的實業企業準備後撤。但是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沒有實業支撐都是空談,沒有實業如何把技術實體化。

另一方面,蘇州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非常大,和蘇州政府打交道的時候很意外的感受到了對方的誠意,園區,新區的科技園,教投集團的相關產業園配套設施齊全,大部分企業都拿到了租房優惠,如果有核心技術,領軍人才也比較好申請,剛畢業的學生如果在享受優惠的企業工作,有公積金沖抵房租的人才公寓可以享受,各個細節,都展現了政府的態度,後續發展和政策調整問題,還要再觀望很多年。

下面談一下產業轉型升級的隱患。

1.高房價必然帶來人員工資的提升和辦公成本的上調,蘇州的整體競爭力會下降。

2.人才儲備不夠,蘇南的高校加起來不如南京一個城市多,並且很難留人。蘇州市政府在獨墅湖規划了大片教育產業給其他城市的優質高校進行教育合作,最後都淪為房地產工程,人才留下的不多。在招聘軟體工程師的時候大部分遇到的是本三/大專在培訓學校回爐培訓的,科班出身很難招。

無錫的具體情況不是很了解,但是互聯網創業人員很多都在無錫拿過政府補助,但是並沒有留下。開個模還要跑到蘇州上海,配套設施和產業缺失。


無錫壞在了90經濟的發達引發的當地政府盲目自大,一沒有抓住招商引資的機會,二產業轉型失敗,打壓了傳統的製造業,大力發展的光伏物聯網醫藥又沒有很好地發育,三城市規劃混亂,市政工程反覆修建,資源浪費嚴重。目前的無錫仍沒有找到方向。相比之下,蘇州雖然增速也逐漸放緩,部分外資撤離,但產業結構改變的方向和速度目前看來還屬於健康的狀態,城建部分也算從容不迫。


經濟轉型不見起色,最近幾年都是傳統中心城市復甦的幾年,明星地級市逐漸衰落。


應該是蘇南模式的資本吃盡了。

費孝通先生很早就寓言「蘇南模式」將帶動一大批人富起來。

92年以後,我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時代。在這之前的蘇南自古也是個富庶之地。為什麼呢?

中國人自古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但在蘇南很多百姓有幹活種地之外的副業。在《江村經濟》里有很詳細的解答。這也就是說很多農民在種地之外有其它的收入,富裕談不上,至少生活水平會比較高。隨著時代發展,經歷建國後的三十年,以前蘇南的地主、小企業主都被消耗殆盡。但國家還是給了他們一線生機,那就是集體經濟。在隨之而來的八十年代,幾乎每個村都有鄉鎮村辦企業,這種村辦企業直到今天對蘇南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比如我的一個同事他們村每年都有股份分紅,他甚至不知道那個企業在哪叫什麼,甚至他們村都拆遷了,但在那時候村辦企業積累的原始資本,變成一筆投資基金,村民到今天依舊還在受益的。

上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從起步走向蓬勃發展。大多數企業一缺技術,二缺設備,三缺市場門路,關鍵還是缺少懂技術會使用生產設備的技術人員。上海有很多星期天休息的工程師專家就會跑到各個鄉鎮企業「兼職」,帶下去新技術,新理念,開拓了市場。那時候應該是最早的技術市場積累。

到了90年代企業改制,很多在村辦企業工作的村民們開始出來自己「單幹」。那些農民自己註冊開公司,自己當老闆,那時很多人積累了第一桶金。

2000年以後這種模式空前發展,蘇南的經濟實力有目共睹,再加上08年以後的四萬億投資。可以說蘇南經濟達到了一個巔峰。

但在2014年的時候,突然發展蘇南的經濟優勢突然開始消弭。首先是經濟轉型,之前密集製造,污染型工業已經開始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經濟增長點已經沒有了。資本積累之後,因為有上海的存在,並沒辦法做徹底的金融轉型。然後是反腐和政治問題,不得不說多少還是對地區經濟有一些稍微的影響。

但我想最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人本身,人才的流失。蘇南雖然生活水平高,但其包容性比較差。吸引力不及北上廣,語言難懂,所以能在此落戶的人才還是不多。很多蘇南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們,他們並沒有超前的思維,和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很多蘇南企業社保不繳納,頂著勞動法居然還冠冕堂皇。拖欠工資,沒有系統的規劃,很多老闆都是打一槍是一槍,甚至有點坑蒙拐騙的意思,毫無契約精神。

究其原因那些五六十歲的企業主,幾乎都是農民,很多甚至初中沒畢業,在八十年代憑藉時代潮流發家致富,但骨子裡依舊帶著一些劣根性。他們會想辦法貸款,也不想自己有沒有能力還,即便自己可以買幾百萬的豪車,卻也要拖欠員工工資,這是你無法想像的。

相比深圳,還是因為潮汕廣東向來有一批尊重知識人才的企業家。他們知道創新,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但蘇南很多企業主這種思維是沒有的,甚至有點反智。要技術沒技術,要管理沒管理,還依靠著以前的老一套肯定是窮途末路。

再比如南京有這麼多高校,倚靠安徽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輸入,又佔據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江淮大片腹地都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穩定增長是必然。

而無錫蘇州還有哪些資本呢?不能說沒有,但我相信比起其他地區,吸引資本的能力是遠而不及的。

現在想想蘇南模式真的走到盡頭了。


看了看蘇州房價


招商引資人來說一句…因為太依賴外資!對民營企業不夠重視!民營企業的崛起才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時候!到現在政府還是看外資…


最大的問題,想都不用想,一定是房地產價格虛高。跟風,以為北京房價上漲能成為首都,蘇州再漲一百年,或者一百倍都成不了首都。


就無錫這個面積這個人口總量,放眼全國幾個同等條件的可以比

另外增速放緩是個偽命題,你看看燈塔國一年有三個點的增長那就是經濟騰飛,三個點放在中國連解決新就業都不夠


靠廉價賣地,血汗工廠,鄉鎮企業,高額退稅起家,現在不行了,關門歇業


推薦閱讀:

蘇州 南京 杭州定居的話去哪裡更好?
蘇州這個城市如何?
有什麼建議給初到蘇州的知友嗎?
稅前年薪12萬 ,選擇南京還是蘇州?
蘇州,無錫,常州哪個城市更適合居住?

TAG:經濟 | 政策 | 政府 | 無錫 | 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