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7年影響力最大10項研究之「獲得博士學位不利於精神健康」?
西班牙《國家報》消息(不算啥正規學術媒體,就當是個標題黨吧~)
EL PAíS(不認識西語...)
每年科學界都面臨獲得輿論關注並讓大眾了解科技成功和現存問題的挑戰。但最受關注的往往不是科學性最強的研究,比如去年最受關注的科研成果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關於抗擊氣候變化的論文。往年最受關注的也都是諸如臉書網站的感染力之類的論文。
但據西班牙《國家報》12月19日報道,在綜合社交網路、新聞報道、維基百科援引次數,2017年評選出的100篇最具影響力並且能夠體現出時代感的論文當中,有53%的研究結果刊登在《柳葉刀》、《英國醫學雜誌》和《美國醫學會雜誌》三大醫學雜誌上,還有69%的研究團隊包括美國研究機構或人員,下面我們來介紹前十名。
2,獲得博士學位不利於精神健康
這項研究雖然並未引起媒體關注,但在社交網站的幫助下也廣為人知。這項在比利時展開的研究指出,博士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是本科生的3倍。不過也有部分媒體並沒有把這當做笑話,而是認真地在考慮解決方案,例如通過大學工會進行干預。
2017年影響力最大10項研究:獲得博士學位不利於精神健康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哈,這不是今年我寫的那篇文章嗎:歐洲學者發現,32%的博士生都患有較嚴重的精神疾病!。
後來還被多個平台轉載,但始終也沒見誰給我稿費。
正如我在那篇文章的開頭寫的,文章有標題黨的嫌疑(之前標題上其實還有「震驚」二字,後來我實在內心有愧,就給刪了),不過這的確是規範的學術論文(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的研究成果,具體的分析結果都已在原文中貼出。
同時,Science的網站上也介紹了這篇文章 Ph.D. students face significant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需要指出的是,Science網站只是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而這篇論文並不是發在Science上的)。
不過,這篇論文在研究方法上確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論文只調查了比利時 Flanders 地區的3659名博士生的情況,很明顯缺乏代表性。此外,內生性問題也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選擇讀博士的人本來精神就有些不正常。。。?而這其中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就更是需要更細緻的進一步研究了。
如果回到現實中來看,讀博士可以看做是一種投資,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我們都期待能夠在未來獲得投資收益,比如學有所成,在學術圈嶄露頭角。但這項投資付出的機會成本也是巨大的,比如你如果不讀博而去工作,如果時機把握的好,說不定四年下來就攢了個買房的首付了。而博士畢業看著同齡人都成家立業,自己的事業卻才剛剛開始,壓力肯定是不小,說到底就是窮。
這還是能夠畢業的情況,如果讀博半途讀不下去了,結果會更慘。
所以,看不見摸不著的遠期收益遠不如近期回報來的直接和刺激,加上同齡人之間的比較,讓讀博這種高投入、而回報又不確定的投資行為變得讓人精神壓力很大。所以,如果不是對學術十分熱愛,或者家裡條件很好,還是要謹慎入坑讀博這件事。
不過話說回來,可能每個人都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圈子的事情,讀博的精神壓力固然大,但又有哪種高投入的行為壓力不大呢?各行各業都有這種情況,苦逼博士們並不孤單。
這個影響力最大研究我早就在一個微信公號看過,不過是列了不只十個,並且重點介紹了中國學者參與的研究,這項對博士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網上熱傳時我也見過,但那時可沒有「獲得博士學位不利於精神健康」這個莫名其妙的標題。可能寫這條新聞的人把博士和博士生弄混了。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博士生最大的壓力在於畢業前景,拿到博士學位明明是治癒精神疾病的良藥,所以對博士生的研究不能直接適用於博士。扣小米說他標題黨,但他的標題沒問題,至少沒把博士和博士生弄混。所以,傳播這篇的人都屬於閱讀不及格,不說重讀小學,至少要重讀高中。不過現在就是這種錯誤的東西傳播得廣,可見閱讀不及格的人很多。
看見這種問題,首先不要去相信那些標題黨的描述,而是應該找找消息的原始來源。 @扣小米 的文章 裡面有很詳盡的概括,並且附上了原論文的引用信息。我再補充一下論文的下載鏈接,供大家參考。
(鏈接: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簡單讀了以後,有幾點感想,和大家討論一下:
- 這篇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只選擇了一個地區(Flanders, Belgium)的所有博士生作為研究對象。當然,這個地區當中有六所大學,博士生的樣本容量有3659人,數量是足夠的。可是,如果該地區當中有某種因素,使得所有在此讀書的博士生都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那麼這個研究的結果應用到別的地區,就不一定會成立了。
- 同樣是博士生,生活方式也大相徑庭,很難一概而論。比如有的博士生入學時年齡較大,有的是剛剛從本科畢業;有的博士生已經結婚生子,有的還尚未談過男女朋友。簡單來說,博士生群體存在很大的異質性,所以任何過度簡化的結論,如 「攻讀博士學位不利於精神健康」,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當然我並不是在批評這篇論文,而是在批評那些不負責任的公眾號、自媒體。其實原論文中,作者對不同的外部因素已經做了控制(見原文圖表5)。比如作者們發現,女性/有伴侶/有孩子的博士生,患兩項以上精神疾病癥狀的可能性更高。最有意思的是,老闆的管理方式也對博士生的精神狀況有不同的影響。作者比較了啟發式(inspirational)、獨裁式(autocratic) 和放任式(laissez–faire)這三種管理方式,發現放任式管理下的博士生出現精神癥狀的可能最大,獨裁式次之,啟發式最小。這個結果還是挺有意思的。
- 關於所謂「2017年影響力最大的10項研究「,只是一家媒體的主觀評定。拿這篇論文舉例,它從發表以來,收到了不少關注,主要因為它研究的話題是與很多博士生和導師息息相關的,也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但是這並不代表這篇論文在學界也具有同樣大的影響力。在Google Scholar 上看了一下,這篇論文17年的引用量是14次,雖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絕不至於被奉為什麼「年度研究」,「最大影響力」的地步。所以面對這種報道,還是要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才好。
最後加一點私貨。我很反感評論當中的一種人,他們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看著這項研究,好像它成為了博士群體「精神不正常「的另一條佐證。
這種不假思索的傲慢與偏見,不知到底從何而來。我是覺得,我們接受高等教育,不一定是為了能掙更多的錢,獲得更美好的人生,而是可以獲得一種更理性、更平和的視角,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博士生和大家沒啥區別,只是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做出了他們的一個選擇而已。博士畢業後,他們也會和大家一樣,走上新的人生階段,開始自己的下一段旅程。所以,沒必要小題大做,更沒有必要去歧視,嘲笑這個人群。
當然,如果某些在讀的博士生確實有一些心理問題,去找專業的人士諮詢、解決就好了。畢竟,誰一輩子還沒崩潰過幾次呢?
PhD = Permanent head Damage
那這麼說來,考入北大也不利於精神健康!(一臉嚴肅)
夏麥:如何評價文章《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已經放棄自己》中的觀點?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已經放棄自己!
————————————————————————
最棒的個人成長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我肯定不會想黑這個群體吶,要黑也叫自黑...
我確實覺得讀博士和不讀博士有不一樣,
主要是在於扛挫折能力上,
一般畢業了的,甭管是順利畢業,還是延期花了8年畢業...
我覺得都很扛折騰,
剛大學畢業的我,那也是怨氣衝天的...
經歷了無止境的失敗實驗...
無止境的報賬手續...
...
哦,還有,我比其他人還多一點的是,
無止境的毒奶粉掉線...
這些都能忍,還有啥不能忍的呢?
舉個例子,同樣是大學同學,
有些本科出去直接工作的,現在也三十多了,
遇到一點事情就絮絮叨叨沒完沒了,難啊難啊難啊...
唉,我們是干不出這種事情的,
那都是22歲的水平~
不排除是性格使然,但是讀博真的是修行...
你可以認為是打磨稜角,也可以認為是奴性加強,
總之,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心理精神都是有一定塑造作用的...
當然了,博士裡面怪咖特別多,
這一點我是很承認的,
你看,
初中高中一個年級有幾個怪咖,
大學一個班上有幾個怪咖,
博士身邊就有幾個怪咖,
這很正常...
絕對是有篩選作用的...
哇擦 @賤賤 老師居然邀請我回答問題我真是受精若寵啊(/ω\)不過我想認真答一答……
呃…不管是不是標題黨吧,總之人家xjb扯也是有基本法的。前一陣Science上有篇文章論述了博士生一半都有心理問題,所以肯定是因為博士生精神健康上普遍出了毛病才引起大家的關注。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反正有機所里倒是有不少科學「怪人」,蓬頭垢面,說話也不利索,一起吃個飯還張嘴閉嘴就是文章啊,老闆啊,過柱子什麼的,聊點其他的一問三不知,連聲樂有幾種唱法都不知道,也配讀博士?
剛開始天天和家人吐槽,卧槽我來的是什麼個鬼地方,是不是都有心理疾病,後來我正式進入科研節奏以後就比較能理解了,不是博士生有精神問題,是博士生:
精力有限。
有機化學工作量大,每天都是沒完沒了做實驗,自己的時間基本為零,有的時候路線打通之後做大量就是在複雜重複,所以大家能有時間做實驗就已經不錯了,其他的都顧不上了,什麼社交啊,健身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等等哪有時間,最後的結果就是時間一長其他的技能樹都沒精力點,全點到做實驗上去了。如果這個時候做不出東西或者老闆push的太厲害,精神不崩潰都沒天理了。
大學的時候有一種「學霸」,看起來好像一年四季就一身衣服,每天只知道學學學。他們的成績非常好,可是每次考完試都發脾氣,什麼第幾題錯了,扣了多少分,績點又低了云云,每次聽他們說話都和吃了蒼蠅一樣。但是有沒有想過他們這麼嘚啵嘚啵是為什麼?因為他們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成績上,唯一在乎的也是成績,所以表現出來好像有點精神不正常,張嘴閉嘴就是分分分績點績點績點。
其實博士生也是這樣的。博士畢業有壓力,成家立業有壓力,都一把歲數了只有地中海的頭加微薄的補助,必然會受到精神上的創傷。而過度關注同一件事又使得博士生沒有其他精力去對付其他事情,所以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就是蓬頭垢面,目光獃滯,整句話都說不利索,看起來像是精神出了毛病。
所以啊,要想讀博讀的輕鬆愉快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自己開導自己。我們大老闆說的挺對,快樂科研唄……自從我發現了自己在科研大佬面前就是個屁民之後,每天都在摸魚,每天都在快樂科研,實驗嘛做做就好了,文獻嘛看看就得了,精力千萬不要都放到實驗上,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刷知乎上來(斜眼)。
否則最後實驗砸了不就要了血命了么。
這裡一個榜樣人物就是我們的賤賤老師,文章也發了,段子也講了,每天活的悠哉悠哉,豈不美哉?
如果說真的沒辦法精力全點到實驗上去了,不如就給自己找點樂子嘛。比如說:你都說了這是標題黨。如何評價?這當然就是妥妥的標題黨。
博士壓力大不大?大。有沒有心理問題?有。這個 science,nature 等頂刊都不止一次發社論討論過。為博士和博士後,也就是青年科研群體,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環境和機會,並提供心理支持服務,是大家都在關心的事情。
但這個報道標題黨在哪兒?在對比人群。拿博士跟本科生比,你逗我?博士也都是本科過來的啊,年齡層不一樣,面對的壓力一樣么?
怎麼不拿博士和工作三到五年的職場人士比?大家都是快到三十歲的人,誰比誰焦慮?誰比誰壓力大?沒看到全民都在喪么?
這個鍋,反正博士不背。想起一個博士師兄 本科入學的時候就認識大三的他 幽默風趣 還是學校英語社的社長 閃閃發光的男人 後來 機緣巧合和他在一個課題組做畢設 那時候他博二 整個人都變了 小老闆是個女老師 水平差 控制欲強 仗著大老闆狐假虎威 博士師兄就經常和他撕逼 整個人都變陰鬱了後來 我出國留學 他繼續讀博 大老闆後來被同濟挖走了 他徹底孤立無援 博士第五年退學了 回家做生意去了 退學之後 他有變回了那個幽默風趣的人與其在讀博中痛苦 不如相忘於江湖人生嘛 活得開心最重要
謝賤老師@賤賤邀
半夜醒來怒達一番。
博士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利於身心健康的職業之一。無論是PhD,MD,PharmD,還是別的,反正其他的我也不了解。至於CupD或者D Cup有沒有這樣的煩惱,我猜應該是沒有吧。不過他們/她們會有自己的世界,其間的煩惱不是我所能夠知道的。就像泥瓦匠不會知道地產老總的煩惱一樣。世界不一樣嘛,可以理解。
博士為什麼無益於身心健康呢,我估計大概有如下幾點:
1. 空虛寂寞冷。乾柴烈火的年紀,外面一直給你冰封的待遇。就像把小宇宙熊熊燃燒的聖鬥士放進冰箱冷凍櫃里。又像燒紅的鐵,突然撲你一臉的冰水。或者是什麼都準備好了,結果是要給你看夜光手錶。除了呲呲呲地喘著粗氣,還能怎麼辦?內心的波濤洶湧遇上冰封的湖面,任你怎麼拍打,冰是不會裂的。無力感,是要命的第一件事。
2. 外界對這個群體有明顯的錯誤認識。所謂高處不勝寒。主流媒體和鄰家大媽(當然不是我家那隻)總是願意用自己想像的標籤去貼這個群體。誰知道博士之間的差異比人和狗的差異都大。類似的標籤像是:書獃子、nerd、geek,要不就是黃金剩鬥士,鑽石王老五,pain in the ass,black sheep in the family... 反正在我媽心目中我還有個叫做蛇經病的標籤。放著好好的大夫不做,跑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去「讀」個博後。絕對是腦子裡有點貴恙的。我反覆跟她講,我在下很大一盤棋。她說從小到大我下棋就沒有贏過她,要下給老子回來好好下。我能怎麼辦,我和很絕望啊。
3. 來自老闆和課題的壓力。Don"t even get me started. 不能再多說了!總之就是一個高壓冰凍鍋(參照第一條)。一個變態的環境,催生了一幫心理扭曲的人。當然有很多猛士,心理很健康地熬過來了,比如賤老師。但我必須不是其中一個。我很扭曲的。特別是看到賤老師已經4篇science、居廟堂之高的時候。我看著手中孤零零的一小隻學術辣雞,處江湖之遠,心理頗不寧靜。
4. 第3條里有點涉及到的,也就是這條需要談的,那就是同儕壓力。有同一領域或者跨領域大神的碾壓,又有非博士畢業ordinary people的跨維度恩愛秀。比如我吧,同一領域的哈馬斯peer pressure、跨領域的賤老師碾得我毛都不剩。在日常生活中又一如我媽絮叨的unproductive(re both 掙錢和人類繁衍)如斯……這樣都能看開,我覺得自己也蠻不容易的。
5. 如果這些都不是事兒,還能保證自己是個正常人,那我真是牆都不扶只扶你。其實我覺得自己蠻正常的,不過可能是schizophrenia 嚴重到了一定程度連自知力都失去了罷。不然誰tm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半夜四點多在知乎答題。早被踹下床了??
圖侵刪知識的進步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讀博士擴展人類認識領域,本身是一個對人類認識與自身認識的否定。自我否定必然是痛苦的,一些人承受不了。
另外,建議進一步研究。因為據我觀察,不同的老闆、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專業,對博士生的精神狀態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以國立大學法人世宗大王第一大學(副部級)為例,跳樓的、跳天橋的、性窒息玩脫的、在廁所門上留電話的,多數集中在傳統的勸退專業。勸退專業即便是業內地位較高的,混進來同樣辛苦。國立大學法人世宗大王第一大學(副部級)空間防務研究的平台是全校最好的,堪稱學校學術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但是從事這個專業付出比較多,該院洪講師經常自嘲說是「燒磚奴工」。洪講師當初考上博士來照校園卡照片的時候那叫一個有楞有角眉清目秀,幾年之後就又肥又禿了。我那天誇他,說「你笑起來像一位網紅,馬親王」。他說「馬親王不科學別人,我只不科學自己,貴校改變命運」。而且還凈有人告他的狀,說他又半夜纏鬥網紅大V,或是在論壇上尾行罵街,或是加人QQ發一通長篇大論莫名其妙的話。所以說,選一個好專業是很重要的。
什麼樣的專業是好專業呢?以醫學專業為例,基礎學科和葯、檢、放專業悶聲發大財,青年才俊三十來歲拿著50個IF破格去晉副教授,一個個還很惆悵:「今年跟我一批有位快退休的老講師,評委們給她投同情票怎麼辦?」其實老講師更惆悵:「小伙趕緊回評委席上去,阿姨看你站邊上心慌!」臨床專業的科研水平主要取決於外包公司的水平,只要老闆的社交能力及格,博士生怎麼也能刷幾篇兩三分的文章畢業。所以國立大學法人世宗大王第一大學(副部級)醫學專業的博士生心理都挺健康,除了個別人自視過高。大家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還是盡量往醫學專業發展,進路比較穩定。
當然,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博士生的家境。上海灘就有那種有錢人家的小開,早年荒淫無度掏空了身子,於是清心寡欲的跑到五角場念博士。念了博士以後,圍觀群眾表示少爺這幾年正常多了,甚至在論壇上罵街都罵的有條有理還給出文獻索引,知識真是陶冶人。
半夜不睡覺的博士還挺多。
有助於解決健康問題的方法有兩個:
1. 論文要求低點2. 學校補貼高點估計1是不可能的, 希望2能儘快跟上。
如果不差錢,讀博士可能純屬興趣愛好了,更容易開心。 所以,大概還是錢的問題。參照知乎大佬中科院博士賤賤老師,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污這麼賤的吧?逃~
PhD這個縮寫語感上就挺像某種精神類疾病了
前面的老哥說,
PhD = Permanent head Damage其實PhD = Permanent hair Damage也比較合適。
我有個同學,本科的時候各種談笑風生,迷妹一堆,把妹無數,校園明星,羨煞旁人。
後來讀了博士,三年換了三個老闆,女朋友也分手了。我眼睜睜看著他頭髮一年比一年少。現在他第五年了,頭髮只有外面一圈有了,中間全禿頂了,和那些禿頭中年人一模一樣的髮型。我看著,都傷心。這項研究的結論可能沒毛病
但,它能評上「2017影響力最大的10十項研究」這點……絕對是標題黨了
雙中子星合併引力波、冷凍電鏡、單鹼基基因編輯、FDA批的第一個廣譜抗癌藥、基因治療的脊髓性肌萎縮症1型……
每期的CNS亮點文章都比這個影響力要高的多吧…
這個影響力10大感覺還沒nature的2017十大人物來的震撼。
(八年制MD和正兒八經的PhD比起來,科研壓力要輕不少,我們這種在PhD眼裡最多算是個「專博」…所以可能在精神問題上,沒法感同身受…)有個博士師兄,五年土博加兩年博後,換了好幾個老闆,每個老闆都挺變態的,七年時間都在殺耗子,過柱子,提質粒,養細胞,提蛋白。最後壓力太大腦溢血,幸虧發現及時搶救回來了。當時老闆恨不得把他當燙手山芋給扔了,真的是一個聽者落淚聞者傷心的故事!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教你另類減壓】長久以來,壓力被視為公眾健康的敵人。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壓力只有在你覺得它是健康威脅的時候,才會對你的健康有不利影響
——那現在宣傳 壓力導致亞健康,才是真正害了人?
「知識改變命運,但不一定越改越好」-選自《哲學博士與大師》
如圖:
博士生心理和精神亞健康問題,應該是一個大家默認的共識(尤其在博士同學圈子裡面)。我想大概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一般博士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畢業,尤其是對學生物、醫學等專業的博士而言,因此在「一定要順利畢業」原始驅動力的驅動下,博士生的工作負荷(實驗、論文及交際等)非常大。要經歷或許無數次的煎熬或實驗失敗,才能come up with可行的實驗方案。論文投稿時,還要擇個良辰吉日,或是先去燒香拜佛。第二:博士生要思考的問題更多或是更複雜,戀愛,家庭,經濟來源,老闆,實驗室,社會等等問題。第三:博士或博士生壓力更大,或許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推薦閱讀:
※2018 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車?
※2017 年,哪些事情讓你感覺到了經濟不景氣?
※2017 年你心目中最值得看的美劇是哪些?
※2018 年快到了,說說你的小目標?
※2017 年身處投資行業的你,看走眼了哪類項目?錯過了哪些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