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議論文在計算機專業非常重要,而在其他專業卻不值一提?
計算機專業看學術成果時,主要看會議論文,尤其是一些頂會的論文。
但是,在其他大多數學科領域,評定學術成果則主要看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基本沒任何用處,無論是大型國際會議還是國內會議,在上面發表的會議論文連灌水都算不上,有時候還不如中文核心地位高。計算機學科有哪些區別於其他學科的地方?或者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偏好會議(conference)?
整體而言,在電腦資訊科學(computer science),你應該偏好會議論文。這裡是一些理由。
- 會議論文的地位較高。部分的原因是這是電腦科學的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一個特色,當領域中最好的研究者將論文送到會議而非期刊去發表,這個現象便持續了下來。
- 會議提供了更高的能見度以及更大的影響力。在會議中,會有許多人聆聽你的論文報告,你會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人們也可以在會議期間的各個場合形成討論。即便我們忽略會議這個事件,沒有與會的人閱讀會議論文集的機會仍高於期刊。
- 會議論文有較高的品質。好的會議的論文錄取率經常只有10%(至少在我的領域軟體工程是這樣的情況) (譯註二),而最好的期刊都沒有這麼挑剔。很自然的,也存在不少低品質的會議(以及低品質的期刊),當你的履歷裡面擺滿了這樣的發表,你會顯得沒有能力做出好的研究(既便你在那些地方發表的論文本身是很好的!),那麼你的論文發表的表現便無法脫穎而出。一個基本的準則是最好的會議一般是由ACM ( http://www.acm.org/ )所支持的。
- 會議比較具即時性。期刊論文從投稿到出現可以花上一兩年(甚至光是等審稿都要這麼久),而會議審稿的周期約是幾個月的時間。會議論文集也出版的比較快。
- 會議對於原創性有更高的要求。同一個研究,相較於已出版的會議論文,再發表到期刊一般只要求20%到30%新的內容。
為什麼偏好期刊(journal)?
有一些情況下期刊論文是有需要的。
- 期刊可以接受較長的篇幅。如果你有很多的實驗結果,沒有辦法把它們都放到會議論文所限制的篇幅里,那麼期刊提供了一個把這些材料放進去的機會。你也可以將很長(或很無趣)的證明放到期刊論文。期刊論文也可以是回顧性的文章或者針對整個研究領域提供一個概貌的介紹。
- 期刊的審稿可能會比較仔細。一個期刊的審稿者可能會花上很多時間在一篇論文上,而會議審稿者則沒有辦法針對他所被分配的論文做這麼多的工作。這部分是因為會議審稿者基本上相信作者所宣稱的資訊(例如一個證明的成立與否),而期刊審稿者則被期待要檢驗這些資訊。這部分是因為期刊投稿會被期待要修改並重新遞交到同一本期刊上。這些額外的細節可以幫助你增進你的研究或是了解你的缺點。
- 期刊給你修改以及重新遞交的機會。事實上,會議也有這樣的機會,如果一篇論文被一個會議拒絕了,那麼你可以依據審稿者的意見修改,在同一個年度或者隔年,再重新投稿到另外一個會議。
- 期刊有比較高的錄取率,讓研究有被發表的機會。工作坊論文也是一樣的。這些都適合作為剛開始研究生涯者的發表場合。
- 一些排名較後面的大學使用期刊論文來作為評量教授的基礎。這是因為主管機關(譯註三)無法或者不願意了解電腦資訊科學的文化。在多數的科學領域,期刊具有較高的地位,而電腦科學是一個少見的例外。一個頂尖的電腦科學系可以有辦法說服院長使用合適的評量標準,而一個後段的電腦科學系則可能沒有這個辦法(院長可能以為這個系在捉弄他)。如果你不是在這些頂尖大學,你會需要發表在期刊上,或許是將你的會議論文稍作修改再投稿到期刊。由於一些後段的大學的人們(有些是極為優秀的研究者)急於將不是很好的結果送到期刊,則很不幸地,成為另一個降低期刊整體品質的因素。
譯註二:在譯者的領域人機互動,頂尖會議的錄取率約為20%-25%。
譯註三:原文為"Dean of Engineering",直譯為「工學院院長」。考量不同學校的電腦資訊系所屬學院未必相同,因此譯為「主管機關」。
摘錄自:Choosing a venue: conference or journal?
中文版: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webpage is available, thanks to Hao-Chuan Wang.
經過重新排版。
除了計算機,其他的會議基本就是社交和掙錢。
有的主編自己舉辦會議,參加者可以發表在他的journal上。
手動@David Hui from Composite B engineering.
我個人認為計算機的會議確實比期刊要重要,因為這個領域發展是在是太快了。快得甚至超過我們的想像。
真正接觸科研之前,我們的認識多半停留在教科書上,可能留下了知識更新迭代慢的印象。但是真正讀研了以後才會發現,計算機領域真的是日新月異,尤其是越熱門的方向越是如此。
就拿當下最熱的深度學習來說,2014年AlexNet算是第一個大獲全勝的DL模型,距今不到4年時間,已經變成了公認的老古董。大約同年,生成對抗網路GAN出現,而截至目前,起碼有幾百種能叫上來名字的GAN變種!2015年,物體檢測領域R-CNN被提出,深度學習正式攻陷此領域,之後fast-RCNN,faster-RCNN,YOLO,SSD,mask-RCNN,幾乎是每年都有重大突破。
我想其餘方向肯定都沒有如此恐怖的爆炸式的增長速度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側重會議的原因。
就我自己的了解簡單說一下。首先,計算機方向的研究迭代速度比較快,所以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儘快的發表出來,最好的方式是選擇當年的比較合適的幾個會議進行投稿,如果第一個會議不幸被拒了,還可以接著投稿下一個會議。期刊的審稿周期比較長,大約3-6個月,並且一輪審稿往往不會直接accept,而是要經過4-5輪的major revision和minor revision才會最終被接收,大約1-2年的時間,所以感覺性價比不是很高。我聽說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曾經投稿一篇期刊,經過4年才最終發表。所以,基於這個原因,很多人會選擇先投稿會議。
當然,期刊的質量往往是比較高的,尤其是CCF列表中的A類期刊,都是經過精心打磨,漫長的審稿期,細緻的修改才得以發表的。題主所說的學術成果主要看會議,感覺略有偏差,個人感覺能有幾篇頂級期刊在手,含金量很高啊,我們學校的獎學金評審時,期刊的加分是高於相同rank的會議論文的。投稿期刊,比較常見的一種做法是會議轉期刊,很多期刊是歡迎已經發表的會議論文再次投稿期刊的。當然,技術層面的東西要更加完善,大約要增加30%的技術內容,各種細節成分包括公式推導、理論證明、技術細節、流程等等闡述要更加清晰。大體上是main idea不變,再次把會議論文更完整地書寫一遍,添加上那些在會議版本中由於篇幅限制省略的部分。
第一,因為會議審稿周期短,如果11月份投稿,二月份就能rebuttal,rebuttal後兩周開PC meeting,然後就能知道結果了,三個月後開會然後會議論文集就出來了,計算機比較注重時效性。第二,召開會議的時候,大家可以social啊,討論啊,住hilton公費玩耍啊。
計算機的也得看方向吧... 有的方向更新不是那麼快。
推薦閱讀:
※opencv在CV, ML, DIP等領域處於什麼地位?
※如何評價"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我國誕生"?
※李沐的機器學習水平怎麼樣?
※學計算機,是保研去北航好還是北郵好?
※為什麼沒有集中式拒絕服務攻擊?